•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社交网络

The Social Network,社群网战(台),Facebook的故事,脸书狂潮,该页无法显示(豆友译名)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安德鲁·加菲尔德,贾斯汀·汀布莱克,鲁妮·玛拉,约瑟夫·梅泽罗,艾米·汉莫,乔什·平茨,艾比·森哈,布兰达·宋,达科塔·约翰逊,艾伦·索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0

《社交网络》剧照

社交网络 剧照 NO.1社交网络 剧照 NO.2社交网络 剧照 NO.3社交网络 剧照 NO.4社交网络 剧照 NO.5社交网络 剧照 NO.6社交网络 剧照 NO.13社交网络 剧照 NO.14社交网络 剧照 NO.15社交网络 剧照 NO.16社交网络 剧照 NO.17社交网络 剧照 NO.18社交网络 剧照 NO.19社交网络 剧照 NO.20

《社交网络》剧情介绍

社交网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3年秋,哈佛大学。恃才放旷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Jesse Eisenberg 饰)被女友甩掉,愤怒之际,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漂亮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他的举动引起了轰动,一度令哈佛服务器几近崩溃,马克因此遭到校方的惩罚。正所谓因祸得福,马克的举动引起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马克加入团队,共同建立一个社交网站。与此同时,马克也建立了日后名声大噪的“Facebook”。 经过一番努力,Facebook的名气越来越大,马克的财富与日俱增。然而各种麻烦与是非接踵而来,昔日的好友也反目成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爱你,傻瓜琴弦上的爱臭鼬绝代偃师之玉女掌门荒城纪夺命追随求职者三陪保姆剑王朝坏人好梦解剖室灵异事件之男生宿舍阿燕的人生夏夜知君暖堕落色戒发展受阻第三季ONEDAY~平安夜的风波~谜案追凶第一季首辅大人有读心术学战都市Asterisk第二季世间路瞒天劫每天夜晚600公斤纯金新豪门恩怨第五季天之骄女神的偏心家园防线传奇17号天堂在人间第一季忏·再见,绝望先生番外地

《社交网络》长篇影评

 1 ) 那谁和那谁,快出来看你们的爹啊。

中国有仨社会化网络的践行者,中国话说这叫领头羊。

陈老师创立Chinaren在先,收购5Q、校内在次,最终合并成今天的人人,后又山寨Kaixin001,终究却只是个商人。

王老师,创立校内网,赔本卖给上面那位,创立饭否,被火星人带走,搞起团购,面对满地大大小小的抄袭者,泪流满面,终究他连个商人都不算。

至于程老师的Kaixn001,不就是偷菜吗?

这些段子可能大多数人都很听说过点儿。

可您知道他们有个不为人知的爹吗?

你知道他们悲惨的童年嘛?

很久很久以前,他们的爹先生在他们还没出生就被他们的娘赶出了家门。

苦孩子从小没见过自己的爹,只能背着娘瞧瞧趴在自家墙头,偷偷看看自己的爹穿什么衣服,怎么说话,喜欢吃什么,然后躲在卧室的门后偷偷的模仿。

话说,没爹的孩子都有点伪娘,虽然穿了爹的旧衣服,学着爹说话,吃着爹喜欢的菜长大,可终究一副阴柔之气。

娘还三天两头变相体罚,一犯错误就关小黑屋,弹小鸡鸡。

虽说在娘外面的时候也偶尔向邻居夸耀自己的孩子多像他爹,可是自己孩子自己清楚,爹才是真牛逼,自己是大傻逼。

孩子们成长的路上,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争论谁长的更像他们爹。

吵不过就掐,掐不过就打,还有最没出息的孩子为了一个像爹的名字将兄弟告到了娘那,让娘给每出息那个撵出家门。

娘想了想,这么多年弹小鸡鸡教育出来的孩子,怎么能说撵就撵呢?

撵出去以后弹谁小鸡鸡呢?

就给孩子们叫过来,说你们听话,没出息的这孩子做的不对,所以他这个月零花钱扣40块,赔给人家。

我们相亲相爱,还是吉祥的一家。

另一个有点出息的有自己的小心思,心想你们都学爹 ,我不和你们抢,我学我二叔。

从此以后开始穿二叔的衣服,可惜二叔这个货老是调戏他们的娘,伤了娘的心,娘一把火给丫衣服都烧了个干干净净。

从此以后这最有出息的,只好今穿穿姑姑的衣服,明儿穿穿二大爷的裤衩,整成了犀利哥,街坊邻居觉得好,天天学着他穿,倒真成了大院里的时尚领袖。

当爹的被赶出了娘的家,一点也没有可惜的。

心想就这么个变态老娘们,天天琢磨着割我小鸡鸡,没了就没了吧。

反正世界这么大,优秀的姑娘哪儿哪儿都是,还怕没了老婆?

另一面,没了这个倒霉的娘,当爹的果真还混的不错,工资也涨了,发展也顺利了,还落了个宁死保护小鸡鸡的名儿。

大家都夸真爷们,绝B铁血真汉子。

有人问,你真高啊。

当爹的笑笑,高个屁。

我还不是看见当娘的当年那谷姓前男友,被那老娘们折腾的,今儿撵出去,明儿叫回来,终于同居了,躲家里天天弹丫小鸡鸡。

弹的丫受不了自己跑了。

我就心想,不如干脆不回去。

又有人问,那你那仨儿子呢?

当爹的怒了,狗屁仨儿子,那还不知道是那老娘们跟谁生的野种!

你看那仨长得那揍性,哪个有我的样?

好吧,其实这电影我没看懂是说什么的,电影里说的网站我一个也没见过,以上所写的我也一个字也不认识。

所以,还是洗洗睡吧。

 2 ) 成功学见鬼去!成王败寇见鬼去!

去年有本书红的发紫,我看价格很便宜,少打一次车就买了一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看完之后忍不住打给L大师说,兄弟,大事不好了,你的那套绝活被蔡康永出版了。

今年我和L大师结识整十年,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大学时期我还是个锋芒毕露,平不平都要鸣的小愤青时,L大师已经是个上善若水韬光养晦的半仙儿了,有次半夜两点多,我们俩在夏夜的月光下洗衣服和聊天时,他对我讲了说话和倾听之道。

相当时,校园广阔,而我们像两个黑点儿一样定于一隅,夜阑人静,只有哗哗的流水声和虫鸣的天籁合而为一,和谐的要命,对于大师的苦口婆心,我当然嗤之以鼻啦。

那些我嗤之以鼻的东西,曾令我深思,给我带来成熟和圆融的成分。

我看到蔡康永说话之道时,神秘如蒙娜丽萨般的微笑浮现在我脸上,没几天,我就看了《社交网络》。

大卫.分奇终于将一部校园片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同时也和他一贯故弄玄虚的风格一致,把一个好好的故事,故意讲的支离破碎。

这是对成功学最好的反讽影片,未来世界,年轻人就像上帝一般牛B,世界属于你们,八九点钟的太阳们。

年轻人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要有钱,于是就有了钱,要牛B,于是就牛B到开裂,要妞爱我,对不起,不在服务区,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我讨厌成功学,讨厌成王败寇的价值观,讨厌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这就是为何我一如既往的讨厌大卫.分奇的故弄玄虚却喜欢这部电影,它告诉我:神马成功学,全是扯淡,假如你想成功,你只需要把一件事情疯狂的做到极致就好了,神马懂得倾听呀,尊重别人呀,全是扯淡。

它还告诉我,追求成功就能取得成功,其它的不要奢谈,有钱不一定有妞儿,有钱有势有实力有名头,仍是恶棍一只,傻b一头。

片中生在美国中产家庭的扎克伯格,几乎无师自通的掌握了中国厚黑学的全部精髓:忍辱负重,唯目的论,阴险狡猾,心狠手辣。

这样的人在中国,是要当皇上的,最不济也是权倾一时的大富大贵。

当然,和刘邦不同的是扎克伯格还是个技术狂人,有一项扎扎实实的真才实学。

所以更加如虎添翼,迈向成功的速度不可思议。

他踩着许多人的肩膀往上爬,终于超过了所有曾帮助过他的人。

他的成功看来是不经意的结果,他自己也有些懵懂,正如上帝之手搭在他肩膀上。

他对前景的把握和嗅觉无比的灵敏,对现状的控制也超乎寻常的精准,一切都像神作,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

Facebook会是个死在沙滩上的前浪还是聚沙成塔可持久的帝国雏形?

年轻人应该看这样的电影并从中得到勇气:世界属于年轻人,年轻人不需要遵循规则,需要做的是创立规则,你看,那些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哪个会有扎克伯格一般的成就?

年轻人不要有老年人的心态,伸展个性即可取得立足之地。

但同时它也在无意中告诉大家,信息时代是强盗时代,什么都要快,彬彬有礼谋定而后动的绅士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本来它几乎要像个普通的电影一般落入以成败论英雄的俗套了:受了失恋的打击,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IT男建立了最赚钱的社交网络。

只要结果是成功的,过程如何龌龊都无所谓的,就对人类的进步推进作用而言,那些不堪和无良算得了什么呢?

但大卫.分奇没有这样处理,结尾处,曾给他巨大刺激的初恋女友出现了,她们都长大了,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也许还不是混蛋,但你正狂奔在通往混蛋的道路上。

扎克伯格阖上电脑,打开的网页上是初恋女友的头像,你可以征服全世界,却征服不了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儿,这就是人生的遗憾。

现实中的扎克伯格的确很有头脑,天才般的深明信息时代的游戏规则,对技术与商业的把握也极有天分,不仅擅长技术还擅长用人,他是最喜欢挖Google的员工了,据说,连Google的厨师都被他高薪挖走了。

他的个人生活也是幸福的,童年时有个美满的家庭,现在有个深爱自己支持自己的华裔女友。

 3 ) 古老的真理

我猜大部分人可能都跟我一样,看完了电影《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去google一下故事的主角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生平经历,看看电影有多少是事实,多少虚构。

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这个在2004年创立了全球第一社交网络Facebook的哈佛天才其实并不像影片所描述的那么孩子气,起码并不是为了进入所谓的哈佛顶级俱乐部或者报复女友才拼命编程创业的。

扎克伯格从高中起就开始写用户交流应用及游戏程序的原编码了,在尚未进入哈佛大学之前就是微软跟AOL都致力招聘的高等电脑程序技术人才。

电影将事实本身戏剧化、娱乐化是好莱坞编剧的一贯手法,尽管与真实有所出入,但从“好看”的观众福利角度出发,倒也能算无可厚非。

   一.一部极为扎实的电影    《社交网络》的导演大卫•芬奇(David Finch)在我印象中是一位特别扎实的导演,每一个场景的安排,每一个镜头的调度都绝对一板一眼,从不偷工减料。

MTV导演出身的他电影作品并不算多,但几乎每部都有种沉甸甸“重”的质感,人物性格突出,细节充盈丰满,镜头语言充满层次内涵。

但芬奇的“重”并非是伯格曼或塔可夫斯基那类基于“慢”的积累的凝重,他的叙事处理节奏很快,从不拖泥带水,影片的质感主要来自于坚实的戏剧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支撑起来的氛围构建——厚、沉,充满心理压迫感,却又同时能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与疑窦丛生的逻辑发展激发观众情绪的起伏跌宕。

   大卫•芬奇2009年之前的大部分电影作品都以惊悚/犯罪类型片为主。

他很能在这种题材下控制场景的视觉氛围及叙事过程的铺展节奏,细腻刻画人物的心态发展过程,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心理上的身临其境感。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9年的《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其中非线性的叙事手法与结尾一幕对整个旧世界意识形态彻底颠覆同时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带来了颠覆性的巨大变革,稳健地树立了90年代经典“邪典电影”的地位。

   《社交网络》是09年之后芬奇题材转换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改编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同名短篇小说的《本杰明•巴顿奇事》)。

尽管没有了犯罪悬疑,故事的主要情节本身也并不那么吸引眼球,但通过芬奇标志性的非线性叙事转换及干净利落的前后穿插,电影依然极具观赏性及娱乐性,信息丰富,回味无穷。

   《社交网络》中最能体现芬奇才华的应该是亨利皇家划艇赛一幕:镜头从泰晤士河的远景俯瞰开始移动,随着背景音乐节奏的加快,几个逐渐加速的风景快切先调动视觉的兴奋度,然后一个稳健的水平横拉,紧接着一个沉着的垂直下移,目光的焦点自然而然地便聚集到了河面上的众赛艇队。

此时金属质感的贝司声越来越重,序曲也终于激发了主音,哈佛赛艇队从画面右侧向左驶入焦点,两位主要人物——扎克伯格的校友兼商业敌人温克沃思(Winklevoss)兄弟——也从远景变为特写。

之后,在远、中、近与人物脸部及肢体特写的反复切换中,音乐的主导作用被进一步加强,船桨整体划动的频率、敌对双方奋力出击的表情、飞溅的水花、紧绷的肌肉、破浪的船头都在继续补充一种紧迫感,直到最后的压力爆发,管弦齐鸣,胜利者的狂欢交替对比失意人的沮丧,高潮在一波波的咏叹中平息,镜头再次从快速的切换转为平拉,画面由河面垂直向上移动变作天空,以暴雨将至前浓云密布的远景收尾。

这一幕即完成了事件发展本身的线性描述,又成为了故事主线的某种隐喻,同时还视觉化地表达了人物的心情落脚点,实在精彩。

      二.一个不那么扎实的混蛋    影片中的马克•扎克伯格首先是个电脑天才——课堂上那么难应对的程序处理他心不在焉地就三下五除二解决了,这世界上简直不存在能难倒他的问题。

马克的形象并不书呆子气,但他语速极快,每句话都信息量巨大,不全神贯注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节奏。

尽管电影一开始马克就对女友不断表达他对哈佛学生俱乐部的仰慕之情,竭尽全力想要成为其中一员,但在之后的正面交锋中,他却都能散发出一种不卑不亢的王者之风,有种浑然天成的自信。

   这样的一个高智天才在人际关系上却严重地先天不足。

他不仅不懂该如何对待女友,尊重女性,他也不大懂得珍惜友谊,与自己最好的朋友缺乏交流,在完全浸入自己创造的网络王国之后甚至能够为了利益六亲不认。

马克无疑是成功的,他超凡的技术能力与远见推动了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网络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但他本人的幸福感却并不由他的成就、金钱与名望全部界定。

在那个幽暗空旷会议室中的马克只是一个没有朋友的青年人,孤独、沮丧,一遍遍刷新着前女友的网页,不知对方是否会接受他发出的友邻邀请。

   这样的一个马克既让人同情,也令人不齿。

他真是个非常讨厌的混蛋么?

并非如此。

他能令人喜爱么?

我很怀疑。

在故事的整个行进中他从头到尾并未刻意做出什么坏事,充其量只能说做人不够地道;但这些不地道的事件却非常明确地体现了他的主要性格特征——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虑他人感受;做事全凭兴趣驱动、在全情投入与完全忽视的两极间剧烈摆动;不屑社会道德约束,为了理想可以奋不顾身。

(像不像我们的80后?

)    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同事们有不少都说他并没有影片中的马克那样充满攻击性,电影对这位世界最年轻富豪之落寞人生的臆测也大有夸张的嫌疑。

尽管如此,抛开这一切不提,一个改变了人类交友模式的天才却没有真正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何等尖锐的讽刺;但另一方面,幸亏他成功了,才有了Facebook,有了《社交网络》,才让千千万万的年轻马克们继续保持为理想全力拼搏的动力与希望。

      三.一个完全不靠谱的时代    仔细追究一下马克为什么没有朋友,原因无外乎两条:他行进的速度与朋友的节奏无法兼容。

   影片中与马克保持友谊时间最长、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曾经不离不弃的是他大学时的好友埃德瓦多(Eduardo Saverin)。

作为CFO,埃德瓦多为Facebook网站投入了第一笔种子资金,并在马克完全不顾网站是否具有增值潜力、是否能够产生正值现金回流的情况下致力于Facebook的广告业务。

尽管不像马克那样不眠不休殚精竭力地编程,他对Facebook早期成长的功效是不能否认的。

埃德瓦多的问题是一个远景及眼光的问题——他是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待二人的“小创业”的,他不是马克那样的程序天才,不可能不计成本收益地一厢情愿,他对Facebook所进行的投入都是在不影响他常规职业计划前提下的保守为之。

埃德瓦多与马克的态度差异从马克受到Napster创始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影响搬至加州硅谷创业起开始变得真正严峻起来,一方面埃德瓦多还不能下定决心放弃他在纽约的实习真正100%加入Facebook的创业团队,另一方面肖恩迫切地希望将Facebook办大、办成功,迫切地引入风险投资。

肖恩介绍没见过“世面”的马克看到了成功纸醉金迷的一面,他让马克沉醉于飞速膨胀的创业节奏与“一切皆可能”的权力心态,他不断地引发着马克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野心,带领他一步步靠近并抓住成功。

在埃德瓦多真正意识到Facebook的潜力、远景与增长模式时,半年前的“小创业”早已经天翻地覆,不复他取了。

   但即使马克与埃德瓦多在观点及工作模式上无法兼容,这并不意味着二人便一定得反目成仇。

马克对待埃德瓦多的确绝情,但这却与网站的长远发展利益吻合;埃德瓦多争取权益无可厚非,但昔日好友兵戈相见不管对哪一方来说都极令人遗憾。

说来说去,还是这个时代本身最不靠谱——虽说自古以来商场如战场,要想成功,必先自宫;但还从未有一场技术革命具有如今的速度与风险,能让一个如此年轻而缺乏涉世经验的孩子一夜成名、暴富、改变世界。

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快,快得甚至连语速超凡的天才马克和永远“一切尽在掌控”的肖恩也未必能跟得上下一波浪潮的节奏,快得完全无法预测,快得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我喜欢Facebook——迅捷、简单、时刻关联;但大卫•芬奇这部关于社交网络的电影却让我觉得慢一点,其实挺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珍贵的东西都无法跟上金钱与科技的节奏,比如文艺、信仰、友谊、爱情。

如果必须要做出选择的话,那我真宁愿一辈子当个穷光蛋。

你说这是酸葡萄也好,臭清高也罢,总之我相信那古老的真理,有些东西永远也不能拿来交换,绝不。

 4 ) 电影《社交网络》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1. 【回答人:亚当·安吉洛(Adam D’Angelo)】 Facebook 前 CTO ,Quora 创始人他们从哈佛搬到帕洛奥托(Palo Alto)时的第一个房子,我当时在那儿住了一个暑假。

电影中从房顶的烟囱到游泳池之间的滑降绳索是真实的。

只不过那个烟囱没有被弄塌过,电影中他们增加了烟囱被弄倒塌的镜头,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

2. 【回答人:亚伦·格林斯潘(Aaron Greenspan)】他认为自己是 Facebook 这个创意的最初拥有者,他建立了原型 houseSYSTEM 。

在文克莱沃斯起诉马克·扎克伯格一案中,他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详情请见《纽约时报》的报道。

亚伦·格林斯潘认为自己是这部电影中唯一被省略的重要角色。

在电影中,马克最初建立网站的动机被描述为对 Final Clubs 俱乐部的着迷。

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着迷,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他还有其他的动机,比如哈佛校报《绯红》(The Crimson)暗示的制作一个全校通用的肖像名录,事实上我前面已经回答过一次了。

(见这里:The Social Network (movie): What is the truth of the Facebook story?)电影中关于 Facemash 的部分有很大夸张,这是为了让马克的表演给人印象深刻以确立他的“天才”形象。

事实上,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总共只有 6400 人,而电影中声称它「在两个小时之内获得了 22000 次点击」,这意味着除非所有人突然间全部都在用这个网站了。

而事实是,在从校报《绯红》上看到他们的故事之前,包括我和其他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

所以,最初几小时在用这个网站的只有非常少的人。

他们网站的流量(如果电影中的数字确实准确的话),那么很可能是他们把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算作一个,每一个独立的访问者可能会有 2 到 3 次,甚至更多次的点击。

这个网站也根本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对哈佛的校园网络造成影响。

显然,网站的瘫痪是发生在马克的宿舍,也就是网站托管的地方。

如果 HASCS(哈佛艺术与科学计算服务中心) 决定断掉马克网站的访问,那是因为马克托管的有异议的内容违法了版权法。

(哈佛大学拥有学生肖像册 facebook 里照片的版权。

)电影中学校董事会审讯马克,而马克(看上去让人难以置信地)要求行政主管人员感谢他预先警告了校园网络上存在的设计漏洞,这明显让我想起我在自己的书中所写到的,基本上是同一件事情——我曾经各种网站上提到过 HASCS 存在许多他们拒绝承认的安全漏洞——只不过我从未利用这些发现的漏洞为自己做点什么或者消遣一下。

我只是给 HASCS 或者相关的部门发了邮件。

因为本·莫兹里奇(Ben Mezrich,注:电影《社交网络》改编自原著《偶然的亿万富翁:Facebook 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本·莫兹里奇是该书作者。

)引用了我的书作为原始素材,所以这种情绪很可能也掺进了马克的角色之中。

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并非我的意图。

电影中马克当时用的索尼 VAIO 是完全准确的,而且很有趣的是,在科克兰德宿舍(Kirkland House ,注:电影中马克的宿舍)的壁炉上有个贴纸写着「USE OF THIS FIREPLACE IS PROHIBITED」(禁止使用该壁炉)。

事实上,在 2003 年的时候哈佛几乎每个宿舍的壁炉上都有这样一个贴纸,那是因为当时学校的行政条规更改要求的。

马克笔记本上出现的阿帕奇(Apache)配置文件目录列表以及 WGET 下载命令都和电影里出现的完全一致。

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在电影中被提到时,他的身份是程序员。

不过就我所知,他当时并不是程序员,并且现在也不是。

戴维·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注:前《财富》杂志记者,《Facebook 效应》一书的作者)说,电影中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的角色被轻描淡写也是如实反映当时的情况——我确定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

尽管兰登书屋(Random House)证实,原著作者本·莫兹里奇确实采访过卡梅伦·文克莱沃斯双胞胎兄弟(Cameron Winklevoss),但我相当确定,电影中涉及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注:哈佛大学校长,前美国财政部长)的片段肯定受到我在自己的书的开头部分回忆起与萨默斯见面时的描写的影响。

拉里·萨默斯也绝对没有叫他的助手「闷我一拳头」(punch me in the face)。

但我和他见面的时候,他的举止确实像电影中那样粗鲁,或者更甚。

在现实生活中,他的助理不得不打断他强制重新组织他的语言,因为当时他们非常生气。

电影中很多校园建筑的拍摄也出错了,当然了,这是因为哈佛大学对于电影拍摄有些限制规定。

麦克斯韦-德沃金是一栋现代的玻璃建筑,它的名字刻在门口一块石头的正面,而不是刻在玻璃上。

比尔·盖茨(我觉得扮演的相当真实)在罗威尔演讲大厅(Lowell Lecture Hall)进行的演讲,但他没有提到过“下一个比尔·盖茨(the next Bill Gates)”,而电影中演讲结束后一个学生提到了。

尽管在演讲末尾的时候,我曾问了比尔·盖茨一个关于下一个微软存在可能的问题。

我在法庭上做的所有与 Facebook 相关的口供,只有一位当事人出席(在我的案子中,也就是我自己),其他当事人都由他们的律师代表出席,律师们逐一提问。

诉讼的过程已经被录下来作为视频资料。

(我曾经发布过其中的一段证词的文字抄本,在这里。

)我对爱德华多(Eduardo)这个角色的真实存在并不了解。

我觉得这部电影,除了我的角色完全被忽略了之外,描绘了当时的绝大多数事情,捕捉到了我遭受挫折的那几年里爱德华多的角色(以及文克莱沃斯兄弟的角色)。

我很享受能观看到这部电影。

3.【回答人:马克·扎克伯格】 2010 年 10 月 16 日马克在接收 Y Combinator 的创业学校采访时被问道对《社交网络》这部电影的看法,他的回答如下(文字由 Ranjit Mathoda 转录):他们为了创造真实感做的很多事情非常有趣。

电影中角色穿的每一件 T 恤和针织衫我确实都有一件一样的。

但……电影里有很多搞错的地方,也有很多很随意的细节是真实的。

我觉得主题方面这部电影最有趣的地方是,他们把整个电影的框架弄错了。

电影开头是我和一个女孩(现实生活中这个女孩是不存在的),她把我情绪搞的低落(现实生活中,这倒是经常发生)。

基本上,他们这部电影的框架是,我建立 Facebook 或者类似的东西是为了能得到女孩或者能进入哈佛的各种社交团体。

真实生活中了解我的人知道,我现在还是在跟创办 Facebook 之初的那同一个女孩在约会,所以电影中明显是不真实的。

拍这部电影的人对于硅谷人们建造东西动机的理解与事实有很大脱节。

他们无法理解,有些人想要建造东西,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么做。

4.【回答人:肖恩·帕克(Sean Parker)】 Facebook 前顾问和董事,指导马克·扎克伯格完成了 Facebook 创建初的大量工作。

肖恩·帕克在出席 DLD 会议时被问到关于《社交网络》这部电影的看法。

帕克表示他很享受这部电影,拍摄的很好,他也很尊重电影导演 David Fincher 的工作,但这部电影“完全是虚构的”。

关于电影中他吸食毒品同时还有维多利亚秘密女郎陪同的场景,帕克表示“我真希望我的生活有那么酷(I wish my life was that cool.)”帕克解释说:“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是,当 Justin Timberlake 扮演的肖恩·帕克这个角色写了一张支票和爱德华多,朝他的脸扔过去,然后把他赶出 Facebook 的大楼。

而事实上,我现在还经常和爱德华多联系,而且他是我的朋友。

电影中那么做是非常无理的,谁会那么干呢?

”原文地址:http://bit.ly/bZSjE8

 5 ) 《社交网络》影评:现代关系的困境

《社交网络》影评:现代关系的困境社交网络》是鬼才大卫芬奇2010年推出的一部新片,这个低产的导演似乎最近加快了拍摄的步伐,但是对于质量的苛刻追求,依然再次用自己的实力震撼了观众。

这部电影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讲述了这个天才的哈佛生怎样在一次被女友甩了之后,以自己的天赋一夜之间创设了“Facemash”网站,用来比较的评价学校内的女生,一度引起巨大风波。

之后,他的作为引起了“烤猪俱乐部”里的学生骨干的注意,于是邀请他创造一个社交网络。

利用这个灵感,马克在数个星期内创造了“The Facebook”网站,网站获得了空前的好评和成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广的地区加入了这个网站,网络社交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另一方面,马克却也在这其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个朋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影片虽然长达2个小时,但是导演高速运转的镜头和台词以及华丽快速的剪辑却让人目不暇接,喘不过气来。

电影的节奏很快,几乎是拉着观众的神经在往前飞奔。

也许看过的人都会吃惊于电影中人物滔滔不绝机关枪一样的陈词以及流畅而干净的画面切换。

大卫芬奇再次用电影本身来诠释了他对于镜头的理解,“许多人认为镜头有很多种,我认为镜头只有两种,正确的或者错误的”。

这部电影再次将导演那种精确的剧情把握,画面切割和场景切换发挥到了极致。

电影依然建立在大卫芬奇所一贯偏爱的主题之上,对于现实扭曲以及人性暗面的反映。

显然,比起曾经在《七宗罪》等早期作品里的愤世嫉俗和激烈的声讨,此时的他,已经沉静了许多,客观了许多,当然,棱角也少了许多,色彩也黯淡了许多。

Facebook的创立是近几年来互联网世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这标志着互联网更深的渗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影片中的使用者,有91%第一次使用Facebook就迷上了它,校园里,也成为了人们日常聊天的主题,大家都会说,“我回去了Facebook你”。

人们每天上网,在Facebook上的停留时间也最长,Facebook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的社交必须建立在当面的沟通上,肢体,语言,眼神,表情的交流帮助我们去认识对方,去与之建立关系。

但是,现代人显然是怯于表达的,尤其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的诞生,社交变得被动而尴尬。

Facebook第一次针对这样的情况而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页,自己的标签,情感状态,等等,一目了然的公布在了互联网上。

如果你对谁有兴趣,只要加对方好友,互相就都可以通过一个个标签来认识虚拟中的对方,然后成为朋友。

现代生活的旗号是让生活更简单,但是虽然一切都清晰化,简洁化,我怀疑这是否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简单。

Facebook的创造者马克扎克伯格本身就是一个人缘关系极差,又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他却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并且大受推崇,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

Facebook的真正意义究竟是在加深人们之间的了解还是在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呢?

现代文明一直最受批判的地方就在于它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为一种社交的替代品,Facebook火爆的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甚至没有通公路的地方都有了Facebook。

但是,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成了一种变相的社交快餐。

现代生活让人不会花费很多时间来烹制晚餐,于是快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填饱了肚子,却带来了一系列疾病和缺少营养。

现代生活也让人不会花费很多时间来和朋友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于是网络社交Facebook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却将私人关系简洁化,表面化,除了浅显的标签,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却很浅很浅了。

对于影片的主人公马克扎克伯格的刻画,是全片的关键,毕竟这还是一部具有传记性质的作品。

马克是一个天才,智商极高,可惜和其他天才一样,情商很低,而且日常的伦理道德等规范在他眼中几乎一文不值。

片头和女友的对话中,他可以同时喋喋不休的谈论几件毫不相关的事情,而完全忽视了女友的感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女友抛弃了他,他就像个小孩一样在博客里写了一大堆女友的个人隐私,并且诸多诋毁。

和双胞胎兄弟的合作,想要一起开发Facebook,却在半途把他们甩了,自己做自己的,并且用自己的一套古怪逻辑让自己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自己唯一的一个好友,从始至终为其贡献良多,牺牲很多帮助其事业的发展,最终却在没有价值的时候被无情的抛弃。

马克是一个不懂个人感情的人,是一个完全漠视或者说没有私人关系的人,友情,爱情也许在他眼中什么也不是。

他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天喋喋不休的跟认识的人讲那些网络、构想等自己的喜好,完全忽视任何人的感受。

或许,他也是有感情的,只是,他对感情的理解和正常人不一样。

面对反目成仇的朋友,面对怒目而视的女友,他永远都是一脸困惑和木讷。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是一个坏人”,他并没有存心伤害任何一个人,但是他却在“努力向着一个混蛋的方向走去”,因为他对于人事的无知,毁掉了他所有的亲人朋友。

影片的最后,他孤独的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早已遍及世界的Facebook网页,无声了,全世界通过他的创造建立起了虚拟的社交网络,自己这个创始人却失去了所有的交往。

他默默输入了女友的名字,在网站上找到了她,然后小心翼翼的发出了添加好友的申请,然后一遍遍的刷新,想要期待奇迹的出现……对于全世界,他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对于他自己,却等不来最初的那个人。

孤独还是孤独,孤独是现代生活的一种症候,我们可以暂时寻求替代和麻醉,却永远找不到那种坦诚、质朴的情感。

那个只是想要给老婆买内衣的男人突发奇想创造了“维多利亚的秘密”,自己却最终永远数亿美元之后从金门大桥跳了下去,也许,在他商业成功的时候,却失去了最初的目的,失去了自己的老婆。

大卫芬奇再次敏锐的捕捉到了这种现代社会的弊病,将其犀利的表现了出来,没有那种说教,没有那种绝望的反抗,反而将这种问题精确的进行了剖析和呈现。

他只是让一个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的男人孤独的刷新着网页,然后悄悄结束了电影。

 6 ) 迟到六年的五星。

时隔一年不到,重温《社交网络》。

第一刷在2014年,第二刷在去年,这是第三刷。

二三刷期间,也补齐了芬奇所有长片。

之前一直因为它作为最具标志性的2010年代电影之一,却在本体维度没有捕捉到极致的2010年代属性而感到遗憾。

但如今想想,那其实是过于固执和忽略定位的期待(当然也因为我们在本体维度的探索确实欠缺)导致的落差,无可置疑,它在载体维度已经达到了这个题材和表达诉求的天花板。

改变打开方式后,这次在视听上印象最深的是划艇赛那一场刻意异常的浅景深,整个比赛空间因为移轴镜头的使用而变得极其不真实,做得特别像一个微观动态模型。

结合上下文(前一场扎克在讨论Facebook的世界性扩张计划,后一场赛后酒会路人直接提到在Facebook上观看赛事),嘲笑意味溢出银幕,视野、追求、胸怀的高下顿时得到直接体验。

太幽默,太酷,《搏击俱乐部》所外露的叛逆和调皮一直在后期芬奇精致/完美主义表象下暗自流淌(尤其这部其实还挺政治不正确的,只是藏得好),非常中意这样的创作语气。

“创世神话也需要恶魔啊。

”世俗规则总会以最正确的姿势干扰超越于个体的创造,与此同时,前者在真正的创造面前太不堪一击了——世俗可以被重建。

《社交网络》没有偏废和褒贬,它只是指明了这一点,说:看,世界就是这样。

这些都是必然。

当下更是如此。

以及话说回来,所有高于人的,都起于人本身。

要承认,前两刷还是碍于阅历不足而没有触碰最根本的好。

上一次看是去年暑假,下半年踏入大学至今,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共情基因,让它成为我最后知后觉的本命电影之一。

前后六年跨度,刚好是我的初一到大一,从三星一直加满到五星,胜似某种迹象和讽刺。

 7 ) 财富传奇的阴暗一瞥

当第一次听说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是关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传记电影时,还感到莫名惊诧,暗黑系导演大卫•芬奇怎么对IT新贵有了兴趣,怎么突然去拍给人以阳光灿烂感觉的IT奋斗史的故事。

但是,看罢影片,我知道我错了,这并不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故事,到更像对阳光下的天才青年们内心阴暗面的挖掘,没有凶杀罪案,没有悬疑反转,大卫•芬奇依然献上了一个传奇,同时带着些黑色味道的电影。

其实影片从扎克伯格被女友甩了后,片头开始显示字幕一段就表露了本片的“阴暗面”,天才少年IT奋斗史,怎么滴都该是摇滚或者积极向上的音乐配字幕才对,而本片开头就是有些低沉哀婉的配乐。

接着,马克•扎克伯格的奋斗史开始了,不过这出奋斗史却是从一次报复行动开始,在充满青春荷尔蒙气息的美女对决榜行动中,扎克伯格的才华和性格特点都充分显露,这个开场是个妙笔,它足够有趣,足够话题,足够以小见大,也为后面的故事做了充分的铺垫,也将扎克伯格后来的主要合作伙伴爱德华多引入这个故事,又一个硅谷海盗的故事。

关于硅谷的故事,美国电影向来不乏戏剧化的演绎,一部1999年的电影《硅谷海盗》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那部影片以盖茨和乔布斯的对决为噱头,尽情展示了两位表面的科技精英在台面下的各种伎俩。

在这部很八卦的电影中,盖茨和乔布斯都说了一句话,大意是“伟大的艺术家不模仿,它只剽窃”,于是,片中看到的就是乔布斯剽窃他人,盖茨再剽窃乔布斯的故事,“海盗”意味非常浓厚。

而到了2001年,正是微软如日中天之时,好莱坞已经懒得搭理乔布斯,一部《反托拉斯》行动,更是夸张的让一个高科技巨头的老板指使他人剽窃天才程序员的作品,并将其杀害。

当然,片中没说它是微软,但是这个公司特点处处影射微软,更重要的是,扮演头头的演员跟盖茨几乎长的一模一样。

好莱坞八卦硅谷的电影,似乎对“海盗文化”情有独钟,就如我们中国IT界至今争吵不休的谁谁谁又“山寨”了谁谁谁。

《社交网络》带着传记电影特质,它带着一定的真实性,同时又让人感到其中八卦和放大化成分浓厚,但是芬奇的出色在于,让这部本来可能成为一部娱乐片的电影,依然带上了浓厚的芬奇式心理透视和阴暗感,从而让其在依然娱乐的同时,保持了艺术特质。

整部影片也可以说就是两件大事,扎克伯格灭掉了精英孪生兄弟,扎克伯格灭掉了创业伙伴。

扎克伯格与孪生兄弟的故事是典型的“硅谷海盗”故事,孪生兄弟出生精英家族,英俊威武,善于交际,同时不乏眼光。

当其他人只是从扎克伯格的美女对决游戏中哈哈大笑时,他们却发现了扎克伯格的才华,但是却没有发现这个外表木讷的小伙子内心的沉浮。

于是,兄弟俩发现自己的点子别剽窃了,但是依然保持精英作风不想撕破脸,虽然他们的另一位好友苦苦相劝要以海盗之道还海盗之身,但是兄弟俩倒是犹如中国齐襄公的风度一般迟疑,最终虽然还是出手,但是为时已晚。

草根VS精英,低调VS高调,实用VS风度,种种性格对决,已经让扎克伯格显得少年老成又不像好鸟,而似乎又唯有如此才能成功。

但是,影片在这个桥段并不是单纯的突出扎克伯格多么“坏”,他自身的才华、坚持和眼光也充分体现,孪生兄弟的精英自居的态度本身也容易让观众不待见,所以这场争斗扎克伯格还有让人认可和接受之处。

但是,扎克伯格和爱德华多的反目就令人扼腕了,爱德华多是扎克伯格最早的合作伙伴,甚至可以说是给予财政支持的金主,他性格更沉稳、敏感,与扎克伯格相比,却又显得才华有限,这也为他最后被“抛弃”埋下的伏笔。

接着,扎克伯格另有“新欢”,已经有成功经验,同时和资本界有扎实关系的昔日创业传奇肖恩成了扎克伯格新的伙伴,而爱德华多长期寻觅投资人不力的结果也只能是他渐渐边缘化。

这也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扎克伯格创业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水准的人才助力,而爱德华多跟不上这个节奏,也只能离开,甚至他被扎克伯格阴了一招,股份惊人缩水的结果,也让人感到可怜又可叹,身为CFO,竟然犯下如此低级错误,又如何让人相信他可能为facebook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真正的价值?

尽管如此,扎克伯格如此残酷的利用爱德华多的疏忽,将其股份砍到近乎为零的做法,依然令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然后,商战上反映的更多是利益,而非情感,看结果,看数字,永远比过看道德是否高尚,尽管也有商业道德和底线一说,但是那毕竟是商业基础上的道德,相对单纯情感基础上的道德,它本身已经低了不止一个层次。

《社交网络》是一个财富传奇的故事,也是一个芬奇式的心理剖析式电影,里面的人物命运各异,似乎唯有扎克伯格以片末女角色留给他的“你只是想成为一个混蛋”的劲头,勇往直前,缔造着他的商业帝国。

年纪轻轻就成为创富传奇,这本身就足以让扎克伯格被圈入娱乐界,而这部电影从一个角度揭示的其海盗化的创富经历,无疑将激起人们关于他更丰富的讨论。

而这部影片也为好莱坞式的“硅谷海盗”解读也提供了一个样本,正如本片海报所说,为了5亿个“朋友”,自然需要与交恶那么一小撮人,哪怕这些人是他真实生活的朋友,这其实不是一种讽刺,在“硅谷海盗”们看来,这只是显而易见的划算生意罢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7c99a13d2a62a936438dba0.html

 8 ) 这是我们的时代 This is our time

chapter 1我不是坏人i'm not a bad guy影片大幕将落时,扎克伯格对漂亮的律师助手说:“我不是坏人。

”她回答:“我知道,我猜有85%的证词是夸大的。

”扎克伯格问:“其他15%呢?

”她说:“伪证,神话里少不了恶魔。

”我手头有一份2009年5月28日的[社交网络]剧本,与最后的上映版有九成相似,那一成的不同,就包括“我不是坏人”之后的对话。

后来加上这一段,第一反应是为了平复现实中扎克伯格的(可能的)怒火,但更可能,因为编剧阿伦·索尔金爱上了他的角色,才给予过分的同情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因为就算之前所发生的事情句句属实,扎克伯格也依然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但在影片上映后,观众对电影的误读,反证索尔金的补救远远不够,人们对影片的关注,完全集中在“他偷了别人的点子,把朋友踢出公司,他是个bad guy”上面但事实正如扎克伯格所说的,“i'm not a bad guy”至少,他不是个贪财的人,“马克不在乎钱,他需要被保护起来。

”这话是爱德华多说得,就是后来被踢出公司的,扎克伯格的好友好吧,天真善良的爱德华多被老谋深算的扎克伯格给骗了。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跟女友,在开头,说:“光会赚钱不会让人对你另眼相待。

”在找到投资公司之后,他的份额从60%降到了51%。

在高中的时侯,他拒绝了一份年薪200万美金的工作。

200万!!!!!!

你见过这么多钱吗?

大多数人的唯一希望,就是人民币快快升值。

以及有房的爹妈快点死。

在片中,你看不到这个数字,但你可以知道,他把一款被微软报价的软件免费上传了。

当印度佬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

”时,他耸了耸肩膀这是什么意思?

剧本上写着“MARK gives a short shrug that says both "I don't know" and "Fuck you" at the same time.”就是“我不知道”&“操你妈”的意思哦,还忘了一条。

双胞胎兄弟找到他时,说:“需要你架构网站,写代码,我们会提供……”然后扎克伯格说:“我加入。

”提供什么?

电影里没说,我又要显摆我看过旧版剧本了,上面写着“the money”。

扎克伯格处心积虑塑造自己不贪财的光辉形象,所以才抢在人家报出工资之前,就表示同意。

连同在女友面前的漂亮话,降低股权,拒绝微软,为的是一旦有机会创建价值500亿的公司,可以当上老大。

如此妙算,诸葛亮都哭了。

扎克伯格不是坏人,他只是个想获得认可的孩子,因为别人的误解,因为自己的不善沟通,因为facebook的众人皆知而被推到风口浪尖,变成了神话中的恶魔最后,请回忆肖恩·帕克(贾斯汀)在吵闹的舞厅里说得故事,那个“爱上一女孩,女孩喜欢曲棍球队长……”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对这个故事,扎克伯格最关心的是什么?

他问肖恩·帕克:(后来)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女孩?

说这么可爱的孩子是坏人,你们真得疯了。

chapter 2空手道小子Karate Kid双胞胎是绅士,“你不知道那会有多难看,就好像我和我的兄弟在高中校园里追打空手道小子。

”[空手道小子](Karate Kid)是一部电影,因为威尔·史密斯的儿子演了一部重拍版,所以理解起来毫无困难——就是每个学校都有的,被所有人欺负的倒霉鬼你知道最好笑的是什么吗?

双胞胎完全没搞清楚他们在这场游戏中的地位,他们才是被追打的Karate Kid他们找宿舍管理员、找校长、找律师、找老爹的时侯,我看到的不是身高1.9米的运动健将×2,而是0.9米的瘦弱小孩,把头塞到妈妈的奶子里,哭诉:“扎克伯格抢走了我的棒棒糖。

”扎克伯格是存心拖延双胞胎的网站吗?

也许。

这是双胞胎的网站无法建立的唯一原因吗?

未必。

“我们上一个程序员毕业以后进了谷歌,第二个程序员学业太紧张抽不开身”扎克伯格,甚至只是他们的第三选择。

老天啊,既然别人不靠谱,你们干嘛不自己做呢?

可惜,他们不会。

这个,是区分21世纪的学校霸王与Karate Kid的新标准。

那些懂得编程的人,他们能在与扎克伯格相处时找到自己的位置,牛逼如肖恩·帕克,扎克伯格恨不得suck his dick其余那些呆头呆脑的家伙,在硅谷附近的大公寓里,在每天25小时的马拉松式工作中,轻松融入,工作入魔(wired in)爱德华多,很遗憾,他虽然是扎克伯格的好友,但他不懂编程。

他当然是个好孩子,但他能帮到什么忙呢?

在得知自己的股份近乎为零时,他把扎克伯格电脑给砸了,然后反问:“现在呢,你还入魔(wired in)吗?

”你瞧,他无法wired in,只会wired out在美国青春片里,你会看到一群橄榄球运动员聚在一起,在这个群体中,容不下扎克伯格这样的nerd,反过来也一样爱德华多的出局,正是所谓[社交网络]的时代隐喻,“facebook的创始人不会修改他的facebook情感状态”,这明显是胡扯,却是有目的的胡扯时代变了,This is our timechapter 33000磅的马林鱼3,000-pound marlin但我最欣赏这部电影的,是它带来的全新价值观,如同嬉皮和摇滚一样,让人菊花一紧无论final club的“光会赚钱不会让人对你另眼相待”还是扎克伯格的“facebook很酷,广告不酷”,传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你如何在一群高考满分的怪物中让自己与众不同?

”——你如何在装逼青年汇聚的豆瓣让自己与众不同?

然后就有了14条鲑鱼和3000磅(约2700斤)马林鱼的比喻,一家成功的酸奶连锁店,只属于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叔大爷辈,在某些标准之下,这些“卖饭的”一点都不酷,还不如做字幕我们需要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6亿注册用户,尤其当你想证明买房子很白痴时,如果你处于买不起厕所的状态,雄辩无意义,还不如直接说“扎克伯格值500亿,他还在租房子。

更理想的情况是,如果奥斯卡选择[社交网络]为最佳影片,我们可以说:“你瞧,代表了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奥斯卡选择了[社交网络],就是说美国选择了[社交网络]。

美国即全世界,所以全世界即[社交网络],全世界都是怪胎,全世界都穿不知道是卫衣还是运动衫的外套,和拖鞋。

”如果你是那些热衷做怪事的群体中的一员,[社交网络]应该成为藏在身后的老虎(或者咕噜牛,取决于你是否听说过咕噜牛),可惜,奥斯卡放弃了3000磅的马林,选择了14条鲑鱼无所谓,我们只要像扎克伯格那样,耸耸肩,就好。

 9 ) TSN放映会+加菲QA Repo(2019.4.15 @Aero Theatre)

4月15在洛杉矶Aero Theatre举行的TSN放映+加菲QA,整体气氛非常好。

现场大部分人都是看过很多遍TSN的粉丝,氛围很活跃,放映时无数次笑声,惊呼(花朵第一次出现,剧情高潮),以及掌声。

加菲是在片尾credit快结束时进的影院,当晚状态非常好,穿一件米色图案毛衣,看起来跟刚放完的电影里没多大区别。

他一坐下拿起话筒,前排就有个观众离席了,加菲还很搞笑地对她喊:“我也觉得这电影不太行,不过谢谢支持啦!

”之后还跟我们安利了把Come From Away,开了他美国口音的玩笑(加菲说他大部分是英音,但不知道为啥每次说oh no时,都会秒切美音,说完贴着话筒oh no了好几下(。

这周末银湖之底就要全美上映了,QA正式开始前我们先看了一段预告,结束后加菲稍微谈了下这个片,然后就从银湖之底里对流行文化和社交网络的思考讲到了TSN.从观众角度来看,加菲觉得TSN是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从演员的角度来讲,更是种难得的完美体验 (pure heaven for an actor). 芬奇对拍摄的严格促成了成片的完美,每一次重拍都为了能捕捉每个人的最佳表演,加上索金对剧本的把控,让他拍摄时每天都特别期待能去片场。

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有这样的机会。

加菲说:“还有和杰西一起合作,和所有这些人一起工作的机会,我希望杰西现在能在这,我真希望他今晚能在这,一起谈谈拍这部电影的体验......” 主持人接话说没事啦,他们会请卷老师过来的,加菲伸开手臂对着影院说:“他就在这!

"(说完后主持人继续安慰他,他用话筒抵着脸说I know i know.)谈到著名的砸电脑那场,加菲说演戏有时就是这样,你心里知道你在演戏,但你的身体不知道这不是真的,你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濒临崩溃,直到爆发的那一刻,你完全忘了自己在演戏,身心沉浸其中,而芬奇就是要抓住这一刻(。

谈到电影结尾时,加菲谈了他对现在社交网络的看法,社交网络的本质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当下人与人之间、与社交网络之间的互动存在问题。

就像TSN结尾一样,这是个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电影,马克最后的举动几乎是pathetic的,但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陷得太深?

之后加菲讲了个他遇到Snapchat创始人的小故事,有些时候,这些科技巨头似乎不怎么在意他们产品对大众的负面影响,加菲则觉得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科技、或是社交网络在当下生活中的作用,和未来的方向。

接着谈到银湖之底时,加菲说这也是个自由意志被传媒文化操控的例子,剧本比较复杂,也很真实,让他想到了索金。

男主活在一种泡沫之中,又被这种文化摧毁。

银湖之底是一个如果你的梦想破碎了,你要怎么应对的故事,这里面的LA就像一个empty La La Land.主持人问加菲,你身处一个经常会遇到金钱/名利 vs. 理想的行业,这点和科创领域很像,总有一个赚快钱还是坚持自我的矛盾,但加菲说他觉得钱财和理想是共存的,就像一个人肩膀上同时坐着天使与魔鬼,也许今天是天使赢了,也许明天魔鬼会占据上风。

大家都要吃饭,都喜欢钱,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加菲还说他自己有时可greedy了哈哈哈。

谈到选角色时,加菲说演员就像演绎家 (interpretation artist),重点是表现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而演员的影响力在他们的选择,他认为不同的演员是为不同的角色诞生的,他自己也是为一些特定的角色而生,比如天使在美国的Prior, 但有时你也不能陷入角色太深。

加菲说自己做的,就是尝试不同的角色,做不同的选择,而他现在更了解自己适合的角色,也更知道如何拒绝。

迄今为止加菲选了很多真人真事改编的角色,和他第一部电影也有关,当时他处一个都是普通人的片场,这种对真实人物和故事的追求,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影院有观众问他,现在还有没有特别想演、但还没演过的角色类型?

加菲说他已经很圆满了,因为没什么能比TSN的经历更好 (you can't really become better after that),作为一个演员他很幸运、也很感恩这一路所拥有的,他也在等待下一个梦想成真,只是还不确定那个梦是什么而已。

(加菲现在很仰慕的演员是丹尼尔戴刘易斯,他觉得DDL专业能力强到令人着迷又害怕,如果加菲能见到他,就想问问他是否还好...)现场挺轻松的,有几个观众提问时,加菲比较开玩笑地回答了。

TSN中他最喜欢的台词是双胞胎那句“Like my brother and I are in skeleton costumes chasing the Karate Kid around the high school gym.” 然后有个观众说,他特别喜欢砸电脑那场戏,因为那一刻他非常能共鸣花朵情感上爆发,那种被背叛的感觉,他也在生活中遇到过,所以想知道加菲演这场戏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加菲先是开玩笑说:“当时片场我和杰西间关系特别差 (some real dogshit behind the scene between Jesse and me),我就在那天拍摄时爆发了...”但当时拍那场戏时,加菲的确有从自己个人经历生活中找感觉,他说:“我觉得背叛就是信任的一部分,有时你只有和一个人共同经历了背叛,才能彻底信任那个人。

这很痛苦,但艺术就是这样,你发现痛苦,又能从中创造出美。

”————————————————————————————————————出来之后站在影院外面,看着工作人员把The Social Network的字牌一个个拆下来,突然非常感慨,坐满整个影院的观众有不少和我一样,都是9年前看了TSN,并或多或少被这部片子改变的人。

主持人QA时,一直phrase的是十年:十年前的你和电影,和当下的你与社交网络。

十年前这部电影里,大部分演员都还是新人,事业刚刚起步,十年后他们全都事业有成,锤子、Joe、麻辣......卷老师继续拍电影出书,有了小孩,加菲拿了影帝,新电影马上也要全美上映了。

我不知道TSN什么时候会有后续,或者会不会有下一部,但就像加菲说的,我很感恩起码能有这样一段经历。

因为又一个夏天就要来了。

 10 ) The Social Network 杂感若干

一、本来, Mark Zuckerberg 这个角色是找 Shia LaBeouf 演的,后来听说价格谈不拢,黄了。

俩人都是犹太人,都是卷毛黄发,脸型也差不太多。

我在看《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的时候真是觉得俩人的举手投足像到一撇,可惜了。

一点五、Justin Timberlake 都比 Jesse Eisenberg 长得像 Mark Zuckerberg,特别是戴眼镜的时候。

搞毛啊。

二、影片一开始那段三条线索掺在一起的跳跃式对话,绝对是 Aaron Sorkin 的拿手好戏。

不过在这部电影中,Sorkin 大神沦为了一名纯编剧,他最擅长的“Walk and Talk”叙事完全无影无踪。

三、后来查花絮的时候,发现配乐是 Nine Inch Nails 做的,感觉很不可思议。

风格差太大。

而且配乐听来听去就是那种六尺以下的阴森调子,没什么意思。

四、小说《The Accidental Millionaire》是基于 Facebook 与 ConnectU 之间的法律诉讼记录以及对一些失势者的口述改编的,作者在序言中就已经说了“为了增强戏剧性而进行了虚构”。

而电影又在小说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穿越”桥段。

所以,娱乐归娱乐,不要当真。

五、Mark Zuckerberg 做过比电影里的情节更糟糕的事儿,比如通过 Facebook 帐号入侵他人的电子邮件,探寻隐私。

所以 Aaron Sorkin 还是颇留了一些情面。

(这在《The New Yorker》的报道里他自己也说过类似的话。

)但我也相信 Mark Zuckerberg 骨子里存有理想主义。

他说并非人人都是盯着钱,创业并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这个过程之中的快感。

这未必是道貌岸然的空话。

六、虽说剧情进行了虚构,但是整部电影在技术性的细节上还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比如他们专门考证了当年 Mark Zuckerberg 最早做开发时用的电脑型号(索尼VAIO),甚至连屏幕上的 Apache 配置界面都做到了和原状尽可能的相似。

如果你注意到了电影中出现的 Facebook 早期界面,而且你也是 Facebook 的早期用户,会注意到 logo 附近的头像,被小心翼翼地替换成了电影版 Mark Zuckerberg 的轮廓。

伟大的细节啊!

七、中间 Bill Gates 演讲那段实在是惟妙惟肖。

特别是那个嗓音和说话节奏,简直了。

灵魂附体啊。

去 IMDB 查了查《The Social Network》里面的 Bill Gates 到底是谁演的。

答案是:一个名叫“Steve Sires”的演员。

他有案可查的电影仅有两部,另一部电影是《Nothing So Strange》,他的角色也是 Bill Gates,还是被暗杀的故事。

八、同类型影片里,我还是更喜欢《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也许是 Facebook 仍然没有成为 Microsoft 和 Apple 这样的传奇,也许是前者的故事在后面两家公司面前,实在小巫见大巫了吧。

《社交网络》短评

不仅“影得慌“,而且把这群商人表现的像sb。

7分钟前
  • 随遇而安
  • 较差

除了缝合剪辑,实在看不出《社交网络》与其他台词像机关枪一样迸发的肥皂剧有什么区别。只能说,这是一部符合当下时代精神的,很酷的,一部像电影的电影。在我的理论体系里,这部电影是不及格的,就像当年的《贫民窟》一样。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可以在片尾,不用打开CD机,就能听到披头士的歌。

8分钟前
  • 仁直
  • 较差

但从影片拍摄手法,人物选择上,还行,但是,这种以背信忘义(未查实)为明线,且又似乎在炫耀的意图之下,我表示看时一直很反感。 朋友不是这样交的!

11分钟前
  • ˇ·ˉGaara
  • 较差

我应该在看奥本海默之前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之后,这样我又可以在奥本的短评里多骂几句。同样是类听证会模式怎么会有人拍得前后那么清晰,而有人用黑白和彩色切换都拍不出个时间线的所以然来。对于那些说导演和编剧不懂网的朋友我想说去看奥本海默吧,至少大卫芬奇关心facebook和the business of Facebook,诺兰只关心他那冗长的贫瘠的苍白的故作深奥的与原子弹毫无关系的英国文学。

13分钟前
  • 金跳脱
  • 推荐

我学懂了好多东西哦~

15分钟前
  • Dominic
  • 还行

碉堡了的传记片

18分钟前
  • scofieldd
  • 力荐

如果《中国合伙人》能拍的足够诚实,恐怕就是《社交网络》这样子。

23分钟前
  • 子文东🤪👻
  • 力荐

确实不知道牛在哪里~

27分钟前
  • 小小白药不能停
  • 还行

查了一下,剧情和现实的出入太大了

29分钟前
  • 传说中的路
  • 较差

性化女性,烂人一个,烂人一群😅

34分钟前
  • momo
  • 很差

不知道为什么,很现实的感觉。可能太贴近生活了吧。拍得很好很认真,但是奥斯卡?

35分钟前
  • 司令
  • 推荐

君要臣死,臣facebook

37分钟前
  • ❤鱼小白@佩
  • 力荐

所有基友最后都是会分开的,T,T

39分钟前
  • 秋熙
  • 推荐

快速剪辑、快速对话、快速发家、快速失恋、快速反目,叫人应接不暇

4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时代剧,本子本身力量不够,芬奇已经很努力了。。贾斯汀的出现让我汗颜不已。。

44分钟前
  • 中雪君
  • 还行

天才说话都很快吗?还是为了显得天才必须很快?

45分钟前
  • 是那处
  • 较差

好看个蛋

47分钟前
  • 卖柚子の大猫
  • 很差

这个世界是男本位的,这部片子尤甚

48分钟前
  • 雾凇沆砀
  • 还行

Rooney Mara

50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无聊的一B,话痨片

53分钟前
  • 猜火車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