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击掌恭喜国产片9月份在广电总局的政策下得以重新占领国内银幕,尽管质量、票房种种情况还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数量繁多、百花齐放的整体态势还是让人欣喜,尤其是百花齐放,各种类型的国产影片能够进入影院和观众见面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国内的电影产业的确处在快速上升状态。
产业的蓬勃给很多导演创造了机会,第六代导演们也纷纷亮出新作,有趣的是9月11号一天就有两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同时亮相,管虎的《斗牛》和张元的《达达》,相信这只是发行市场运作的巧合,并非两个导演想同台PK,可既然一起来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
管虎早年在《头发乱了》这样明显第六代标签的电影后走了条和其他第六代死磕地下电影不尽相同的道路,他迅速转向了电视剧创作,用极具电影创作的手法拍摄了《冬至》、《黑洞》、《生存之民工》等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期间也执导了一些电视电影,02年的《西施眼》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但在国内影响不大。
从几部电视剧和电影的质量和口碑都看得出管虎是把市场要求和艺术追求平衡地比较出色的导演,《斗牛》果然也借用了黄渤和闫妮打出了喜剧这张目前中国电影的市场通行证。
可这是一部很拧吧的喜剧,影片一开始就是全村百姓都被日本人杀光后死寂灰暗的华北农村,幸存者牛二和一头荷兰奶牛负责把整部戏撑下去,这能是喜剧吗?
这样沉重的开局带有很强的荒诞感,让观众怀疑场景的真实性,而牛二和奶牛的登场和不断的闪回叙事证实了故事的真实性,一度很怀疑这种不断的插叙会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可现场不断的笑声证明导演成功地让观众更聚焦在黄渤彻底放开的独角表演中了。
黄渤的表演堪称出色但绝非很多人溢美的完美深刻,他承担的让观众笑和继续看下去两大任务都成功完成,但所谓的精彩表现也只是非常本色的面部表情或讥诮的方言,对人物内心缺少关照,而闫妮的表演因为戏份少而浅几乎没什么亮色可言。
看得出管虎还是想通过影片中说很多东西,在战争、喜剧等类型片的包裹之下依然是对人生存意义的拷问,在那样一个人命如蝼蚁般残酷而荒诞的环境下,牛二能生存下去表面的意义是遵守承诺保护奶牛还给八路军这样一个宏大的道德命题,实际上导演想要说的是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和动力。
导演张元被公众所知晓并不是因为的他的电影而是前段时间他的“吸毒丑闻”,其实这原本并不能对他的电影产生什么优或劣的影响,可传媒的可怕力量却可以用他的负面新闻来为影片宣传造势,张元或许无可奈何或许暗自窃喜。
《达达》的影片宣传语是“岩井俊二”式的影片,是90后女孩的情欲心灵史,其实这只是部70、80后青春臆想片,这样说绝无讽刺之意,相反我还挺喜欢这部影片的感觉,只是感觉。
影片开始于男孩赵野对达达身着内衣舞蹈的窥视,这种窥视很难推脱性的暗示,好在赵野和达达随后的相识、相知、相伴都相当的干净,否则公映无望也。
青春必须残酷才有故事,于是达达的母亲据说不是亲生的,于是有个猥琐中年男始终盘踞在家里对他们母女两都虎视眈眈,于是有了一段达达和赵野寻母的旅程。
寻找的结果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就像达达所说:干吗这么严肃,我们出来就好好玩玩,和我一起出来一定会很开心。
可开心的时光短暂,苦闷和纠结确是长久,自我身份的迷失让达达始终无法停止寻找,而赵野只是迷恋着达达,所以当达达问他喜欢她什么时,他只能大而化之的说:我觉得你挺有味道的。
靠情绪推进影片非常困难,一般需要剧情的转折来推动人物和故事的发展,于是达达将猥琐中年男推下了楼去,责任的承担成为青春走向成熟、迷失回归本位的标志,达达再次找到赵野时内心已经平静而坚定,再次跳起的舞蹈虽无声却仍旧美丽。
近几年第六代导演相继告别地下,浮出水面,可浮出水面的他们却正遇到比审查制度更为残酷的市场考验,再次上路,希望他们一路走好。
一个人坐在影院的最后一排看这场大概不到十人到场的首映达达,我只是轻声唤你,你的腰线轻摇,你的头发慢拨,双手习惯性的插口袋,总是不停梳头,那些青春的印记,浅浅的,蔓延。
我只想说:还好我是亲生的。
与电影有关的:1.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不觉与电影够贴切2.落入俗套且陡然的结局,大减分数3.女1很像赵薇4.残缺的片段和大面积氛围渲染,有模仿的痕迹5.我是菜鸟,请别介意
张一白的《好奇害死猫》,是讲重庆的,这部《达达》发生在武汉,可电影的氛围给我感觉都差不多。
我对武汉和重庆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天色灰蒙蒙的,半阴不阴的夏天,我骑着半旧地,咯吱咯吱的自行车,身上的汗把衣服都汗的粘粘的,但又没有湿,像是穿着阴雨天没完全晒干的衣服,但又不似那样清凉,于是我感到燥起来了,猛地蹬几下自行车,穿进一个石板小巷子,又穿出来,巷口幽幽的风把我身上的躁热带走,身上的汗冷却下来,我整个人更潮了,像一根浸了水的秋葵一样,又凉快又压抑又难堪。
成都也是这样,一南一北,可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样。
青春是一种味道。
在《达达》这出戏里表达得很强烈。
城市地中海的一角,胡同杂院的金黄琉璃瓦有点破落,芜草滋生,逆光的墙面颜色惨惨淡淡,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平民早上了。
黑T恤男孩的一双小眼开始他的偷窥(貌似一个惯窥);被偷窥的女孩叫达达,穿着黑色胸罩,淡紫色的背心,刚刚好包着灵动性感的身躯。
这就是电影的开头,以一种不平常的高姿态打开观众的感官世界。
当曼妙的拉丁舞曲《补救》在画面弥散开来的时候,达达优美的舞姿在房间开出了迷迭的香气,也推起了一个小小的性感高潮。
(估计男观众会很high,在这里)于是达达好不费力地彻底地栓住里男孩的人和心了。
接下来他陪她不计后果地离家出走就一点也不奇怪。
他们的爱情在慢慢地发展。
从吃冰棍到水中打架,节奏悠然悠然的推进,非常细腻。
水中的一幕也许是两人定情的时刻,也处理地非常纯洁。
两人斗嘴跑到跳板上。
达达将男孩(赵野)推入水中,接着赵野以牙还牙将达达拉进水里。
两个身体在水中放恣厮打,有较真的任性,也有试探的调情。
画面很唯美,很干净,不管是他们还是观众其实都不用理会水是否干净,温度会不会冰凉。
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青春的剪影。
随后,他们出走了。
达达找到了一个好理由,她要找亲生妈妈;赵野要保护达达,作为一个男生在这是英雄主义的履行。
故事终于开始了。
在这一段里, 我尝试去将片状的情节用逻辑理顺成章,但徒劳无功,逻辑在此处一点都不重要。
下面是片子没有交代清楚的情节。
一,达达带上赵野去哪里找妈妈呢?
他们貌似去了一个有海的地方。
为什么去哪里?
但再想深一层,去哪里意义都一样的,反正是在路上了。
二,达达在派出所突然逃跑,为何?
她是个任性的女孩,可以说不就不的。
这里显得她非常的俏皮。
三,他俩怎么找到一富豪家去认亲?
他们的笑声可以告诉大家他们在玩。
当把类似的节段串在一起我可以看到:达达并不是真正找母亲,虽然她有过找到真相的决心,这一切只为实现她一时冲动的念头,大概为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点色彩或佐料。
青春的一个特点就是张扬随意和美化冲动。
这段用了许多声音来帮助达到张扬和美化的效果:轰隆火车声,呼啸汽车声,乡间犬吠声,林子鸟鸣声,旅馆电视转播声。
在游走中的他们什么都付得起,没有后顾,更没有前瞻。
因此才有黄昏海岸上的即兴霹雳舞。
开场的浓烈在这里变得清新但吊胃,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所谓的“亲生妈妈”,他们要回家了。
回家是不是他们青春发展的方向呢?
毫无疑问,浪漫色调已占据了影片的一大半了。
按照观影的习惯真正的高潮还没有出现。
假如有,又它将怎样处理呢?
改变他们方向的人终于出现了。
达达妈妈的情人是个淫棍,趁妈妈不在,他要调戏达达。
(之前已经有了一个铺垫)当男孩出于保护达达再次窥视的情形被他发现之后,他给安排站在栏杆上破口大骂,然后给达达用力一推,掉了下去。
沉闷的“咚”一声,画片给出的是目瞪口呆的达达,结舌的赵野,一个扒在地上一动不动的男人,还有酒瓶子玻璃碎片。
接着是赵野狂逃,邻居纷纷包围了现场。
青春的浪漫嘎然而止,随着高潮,它是一次发作,杀人之后。
墙面依然是惨淡的。
只是没有了赵野,达达也许很不习惯。
一个晚上她穿着黑色的礼服挣脱了富型男醉卧在地上,等待审判一般的眼神倒着望观众。
也许这是最后的浪漫尾巴了。
如一个大变奏,“青春残酷”的陈俗套路突然改了让我毫不适从。
难道青春的“成人礼”就一定要通过死亡的方式吗?
这次的死亡是威胁他们青春的力量吗?
可不可以让它慢慢地消磨在日常中?
显然,导演和编剧都崇拜快节奏的消费时代,有故事不好好说慢慢讲。
这本来也没什么错,只可惜它破坏了达达的味道。
本来我期待她那彻底或不彻底的叛逆应该带来一个反高潮。
到了最后,却是“凑合的美满”。
达达找回躲藏起来的赵野,上演为青春赎罪的结局。
男孩已经不用偷窥达达了,他用欣赏的眼光看着又翩翩起舞的眼前女孩,感觉好像一对患难夫妻。
达达撩了一下头发,用挑逗的眼光(类似于卖弄)看着男孩,说“我去自首,你等我吗?
”那个性感强悍无畏天真的DaDa变成了一整个小鸟妇人了。
真让人震撼,导演竟然如此细腻的把那个年代的特色还原出来,真心不错,挺有味道的……电影里,深邃巷子,昏暗的街灯,斑驳的影子,还有那些错落有致的小阁楼,看着真TM怀旧啊。
主角赵野演的真有男人味,在我看来。
略带叛逆,对女主角有想法,但又有原则,不世俗,带有青春期的欲望,却又充满带有时代特色的木讷。
女主角达达演的也很出彩,尽管因为剧情的安排,故事显的没什么张力,但是达达的小女人情调,个性的乖张,桀骜不驯的神情,特别是达达的舞蹈,挺有味道的……从电影刻画的细节,比如街头路过的警车,小阁楼里面的摆设,一些人人物的穿着,一切都像极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社会。
相比如今的快餐年代,二十年前的时代让人怀念不已。
感谢电影记录了这个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有个“达达主义”,意思是我们什么也不是,我们什么也不想要。
我想张元也是这样构思这部电影的,但是,结果拍出了这么个莫名其妙的东西。
张元并不了解武汉人,武汉男人没有这么懦弱的。
还有,有妹子不上正常的男人都做不到,什么时代了,还玩柏拉图,哦,对了,女主是他的女人。
混子和骚货的故事。
第六代逃不出这个圈。
大陆的这些青春文艺片儿什么都有,就是没逻辑,其实文艺片没逻辑也无所谓,问题是还非得讲一个需要有逻辑的故事,这就囧了。
还有,如果这是1999年左右的片子我绝对会打上五星(比如2000年的《苏州河》),但很可惜这是2009年的电影,过了近10年也没任何进步,那就是退步了。
导演想拍的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但是完全被这个人带到这个状态中,却没有把观众带到这个女孩的状态中。
暗恋,偷窥,离家奔走,特立独行,郁执愠怒。
这些青春里司空见惯的事情,张元表达得略显苍白模糊。
不过那首西班牙歌和结尾达达的翩翩起舞倒是给我写些小惊喜。。
海报看起来期待值很高 作品拍得很烂 演员 演技 剧情。
特别女主 巨烦!
矫情得很。
真的不知道剧情要说什么 反正和已经没落的台湾青春片都差了好几百条街。
没才华就是没才华,吸再多的毒也没用,真的。
这片要是内地某个新导演的作品,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非议,不会说它做作,但它的导演却是张元,第六代的领军人物,出了一个《绿茶》作品部部禁。
所我我就倍感意外,这电影竟然是电影频道投资,张导演怎么TM的和中央6扯上了呢?
是中央6进步还是张导演被招安了呢?
不得而知,但影片的结尾很有被招安的感觉,看过电影这么久了,我始终对结尾耿耿于怀。
烂尾,被和谐了的结尾,杀了人,多高的境界,才能想到去自首?
要是我这么安分的人也不会去自首,奶奶的。
可以说那个男人失足掉下,达达可以继续骚性下去,她骨子里偷着这股劲,可以去当小姐,会是个很有个性的小姐。
他妈的,赵野为啥要去逃避,他完全可以抓住这点控制达达,让她做自己的女人,她当小姐,你可以拉皮条,为爱拉皮条。
这都不是不可以的.电影本身还可以,很有代入感,我都想可以陪这么个自己喜欢的人坐火车,无论去哪里,或去干什么。
这种故事,不只在赵野的生命中有,在所有经历过青春期懵懂和挣扎的男生的生命里都有,虽然我没有,但我也渴望拥有。
自體永遠在尋找客體。
女人永遠在尋找一個男人。
只有“關係”才是真實的。
女孩男孩都演得好真實。
男人一開始是從肉體角度起想去擁有一個女人(而後達到精神);女人是從精神起想去依靠一個男人(而後渴望慾望溫暖)...孩子永遠在尋找媽媽,永遠想找到媽媽。
女孩能做女孩的時間很短,她很快就會做媽媽;男孩也很快不用再找媽,他只要找到女人就可以。
在精神和肉體之間的平衡期就是我們的關係和情感最合適的點。
男人跨過了肉體才能知道他想不想繼續在這裡尋找情感,女人越過了情感就可以肉體化為大地塵埃。
...你在乎什麼,你在乎精神,還是在乎肉體,還是在乎關係。
要媽媽的關係,還是要男人的關係,媽媽的關係滿足了,就可以要男人的關係,要什麼樣的男人,找一個自己認為的最好的歸宿(淚)。
歸宿是什麼?
歸宿是女孩變媽媽。
這個過程,怎麼保持順利而走心,順利才不會傷心,走心才不會麻木,這個過程裡,錢自然是個值得信任的好幫手,好好工作學好理財(感覺開始寫歪了。。
),有情飲水飽,也是窘迫安慰自己,不是指路燈塔。
有情有錢有關係,人才完整。
不過我本質上可能還是喜歡窮開心的人,情感是我的動能之源。
要去創造飄飄數不完的鈔票。。。
最後一場戲很感動,有情有義男的帥女的可愛。
《达达》是南都“先锋光芒”主办的“青春万岁”影展的开场电影,有一个大学生观众如此发问:影片的最后,达达好不容易找到赵野,但是他们为什么要打架呢?
我很不明白。
导演张元的回答是:如果你多谈几次恋爱,你应该就懂了。
张元凶猛王传言对于电影来说属于导演的艺术,但没有幕后知识的积淀,往往尽观之后仍旧无动于衷。
这便是对于导演张元的初步意识。
从《东宫西宫》开始,将他的片子渐渐熟悉温故一遍。
将之前看过的和没有看过的都细细列举出来。
而张元这个名字也犹如他的电影一样被打上了时代的标签,那就是“禁片”。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影片被纷纷解禁,登上荧幕与观众见面。
但是,在“禁片”解禁的漫长年代里,那些在中国电影界内充斥着的荒诞和离奇便可以娓娓道来。
张元的毕业时间很巧合,是1989年。
而其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妈妈》作为独立电影的代表甫一出现便成为“禁片”。
随后导演的很多作品,如《北京杂种》《看上去很美》《过年回家》《绿茶》《达达》等渐渐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创新。
这些影片中已经看过的《达达》感触颇深,在影片中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激情和冲撞放置在一段一段的故事中,而这个故事看似是支离破碎的,从结尾的部分看又是有机结合的。
达达和赵野,名字中便透露着那样的信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达观而野性。
达达对于母亲和爱情的不断寻找过程其实就是在诉说着一些无奈的情节,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成了永恒的记忆,一旦伤口发炎便想重新踏上远去的步伐,找寻,寻找,对于远方一个没有目的和终点的地方。
可以说,张元的电影关注更多的是城市中的那些“边缘人”,这一点如香港导演郭子建一样。
郭子建的《青苔》中深刻刻画出这个繁华都市中那些所谓的边缘人群的悲惨境地,他们也如贾樟柯的《站台》里展现的那群人一样,每次发起向生命的出口冲击都会再次回到生命的原点上,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了对于理想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尽管不断出发不断回来。
在《东宫西宫》中,张元将视角投向了同性恋群体,这部由王小波的剧本改编的电影同样遭遇了被禁的命运。
在影片中胡军和司汉饰演的角色原本是警察和“小偷”的关系,但由于双方的同性恋情结发展成为“恋人”关系。
可以说,执法者和被执法者之间的关系犹如猫和老鼠之间的关系一样,本来属于势不两立的,后来却成了如胶似漆的。
而这正好诉说的是生活的逻辑,很多看似不合情理的故事就真切发生在生活之中,犹如同性恋一样,人们可以不接受,但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种客观的真实。
当然,对于同性影片的关注也形成了一股潮流,《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蓝宇》《刺青》《男男女女》都纷纷拍摄出来。
在《过年回家》中,有评论称,这是第一部允许公映的电影。
在这部片子中,在短短的故事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记,应该说仅仅是故事的最后。
当陶兰一家三口因为5块钱的缘故而其遭受了17年牢狱之灾对于整个家庭的破坏可能比什么都惨重。
影片屡次出现拆迁之后的残破景象也在映衬人物内心那些童颜沉重的心情。
最终的一声叹息,正如托尔斯泰的小说那般将人性的回归书写的如此看似平常却意味深远。
这就是张元,有着耿直的个性,文如其人,其实电影也如人。
谁能说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被禁呢?
其实,在这个一个国度内,恰恰是因为被禁却正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
娄烨的《颐和园》和《苏州河》被禁,而这个导演从此被提起。
贾樟柯的《小武》和《站台》被禁,这个导演由此成名。
但是,张元似乎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犹如他的电影一样还处于一种边缘的状态,等待着具有慧眼的人去发掘。
作为国人原本不应该将导演或者演员的个人情感掺杂进其电影中影响甚至左右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一切道德因素的判断不能成为电影的标准。
张元的新女友李昕芸出演电影《达达》的女主角,而与前妻宁岱的婚变也成为人们猎奇的事件。
这些都属于不切实际的臆想。
而更加客观的评价乃是看其电影仅仅看其电影,不能涉及到个人道德上的评价,因为两者没有根本上的联系。
对于张元如此,对于其他的人同样应该如此。
这样,才能在电影评价的问题上走得更加客观公正有价值。
cctv6 style
片尾曲印象很深
小巷追逐、河邊戲水,退房同住以及最後的隧道糾纏,特別好,女主太美了~
好奇看了这部片,实在还可以更差一点吗?如看到的某评论所言:大陆的这些青春文艺片什么都有,就是没逻辑,其实文艺片没逻辑也无所谓,问题是还非得讲一个需要有逻辑的故事,这就囧了。还有,如果这是99年左右的片子我绝对会打上五星,但很可惜这是09年的电影,过了近10年也没任何进步,那就是退步了。
有点中国版的 新桥恋人 似乎有共通的实质
说实话,没怎么看明白。
小达达找妈妈!
女主就像光坐台不出台的鸡
这是啥啊……
还有、一次青春...
这个达达。。。。。。
说实话,没怎么看明白。
两个女孩在小吃街开口讲话的那一刻我就把这片子否了,一星给开头那段舞,
嗯,很文艺,青春伤痛,那个舞还不错。很有表现力
是青春片却没有青春片的张扬和恣意。
赵薇不是尤物,姚晨不是尤物,但是她们俩的合体李欣芸却是个尤物。
姑娘不错
拼命逃离的还不如最初的美好
只是想看个李霄峰怎么这么累呢
黑人问号脸...女主是张元女友,男主是风平浪静导演,拍摄地不是上海石库门是武汉...片名是武汉某著名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