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粉丝经济的大环境下,很多人会因为一个明星而选择去看一部电影,不在乎影片的实质内容,只是单纯的追星。
就像最近火爆网络的“虹桥一姐”那样,为了合照而合照。
提到现在的很多国产影片,大部分都只会让人一声叹息,在票房刺激的大需求下很多影片都忽略了故事性,看过后乏味可陈。
起初看到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豪华庞大的演员阵容时有点担心这会不会只是一部“数星星”的粉丝电影,看过影片后所有的疑虑都会烟消云散,程耳还是程耳,在大时代大背景的裹挟下乱世中的人物群像你方唱罢我登场,把一幕幕命运浮沉、悲欢离合的人生大戏用最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古语曰:食色性也,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
纵观整部影片而言导演用了很多的片段来诠释这两种欲望,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吃饭除了饱腹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谈事”,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几乎每次大事件的背后都有一顿饭局,尤其是陆先生里里外外和自家人以及日本人谈事时大都是在饭桌上。
最搞笑的是饰演“童子鸡”的杜江在和饰演“妓女”的霍思燕几度销魂后竟然也是在饭桌上吃了一碗还想要第二碗,就像他对于性欲的表达越来越想要,越要越上瘾。
而说的“性欲”就不得不提章子怡饰演的小六了,仅就角色而言我认为绝对是整部影片最出彩的。
十里洋场,花花世界,身为花痴的小六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搔首弄姿,风情万种,拍个电影都能和韩庚饰演的赵先生双宿双飞,但在她的内心深处是极度没有安全感的,看似对一切都无所谓,又迫切的的想要寻求所谓的安定。
以致于在车上和陆先生脱口而出那句“你带我跑路吧”让人看起来确实显得有那么几分诚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叱咤上海滩的黑帮大佬,陆先生外表看起来温柔儒雅,但办起事来却很残忍。
坐镇五方杂处的上海滩,想要长期立足并拥有话语权,就像影片中陆先生说的那句话一样,他需要照顾的人、需要摆平的事都太多。
在整部影片中他一直在帮派家国、兄弟女人、民族大义的爱恨情仇中不断做出选择,在他的身边围绕着好人,也充斥着坏蛋,这其中的坏蛋既有日本人的侵略,还有自己人的背叛,即便强如陆先生很多时候也会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何去何从怎样选择对于八面玲珑的陆先生来说也是很大的考验和挑战。
陆先生当然不会选择带着小六跑路,他让他的日本妹夫浅野忠信饰演的渡部把小六送出城北上时小六的命运就完全改变了,从一开始的“交际花”变成了浅野忠信扮演的渡部的“性奴”。
渡部并没有按照陆先生的意思把小六送出去,而是在车内把她强奸后给囚禁了起来,除了吃饭就是发泄性欲。
身为日本人的渡部是极其人格分裂的一个人,他既要冠冕堂皇的在陆先生面前为首是瞻,又要帮着日本人做一系列的侵略计划,章子怡饰演的小六成为了他最大的发泄口。
如果说小六之前的眼神显示的更多的是花痴和迷茫,再被渡部强奸囚禁后显示的一直都是死灰一样的沉寂,即便是这样她还是依然任人摆布,作为陆先生内心的挂碍,最后还是陆先生出手再次改变了她的命运。
章子怡本身就是为镜头而生的演员,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在电影的语言和画面里都显得是那样的得体,这应该是也是她第一次扮演“性奴”,算是很大的突破吧。
20世纪30年代日本逐步扩大侵略步伐,因为当时国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了转嫁危机,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那时候的上海存在着大量的都市漫游者,妓女、舞女、流浪者、小贩等,而上海黑社会在近代中国黑社会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它从上海开埠、租界诞生起开始酝酿,至20世纪20年代成型,30年代达到顶峰,不仅分布之广、成员也众多。
正是1937年大动荡前夕,上海滩风云显赫的陆先生正面遭遇侵华日军施压,被卷入一场暗杀阴谋,当身边朋友一 一惨遭牵连时,乱世当前,大佬、小弟、弱女子等往昔人物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时势造英雄,即便上有已经处于归隐状态的帮派首领,下有与日本人暗通款曲的帮派三弟,气高骨硬的陆先生也无时无刻不展现出他强大的气场,尤其是在剑拔弩张的谈判桌上能不动声色气定神闲的说出”喝茶“时你会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特质不是谁都能学得来的。
影片在各种打打杀杀的场景交错下却不断的上演各种缠绵悱恻的情欲故事,导演程耳在各种倒叙插叙中应用自如,让整部影片在剧情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上增加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看点。
影片中每个人物的事件都可以成一部独立的故事,而每个独立的故事却又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这种叙事能力和叙事风格极大的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险象环生的搏杀场面、辗转反侧的人情世故、民族大义的家国情怀,在帮派斗争、家国天下与个人利益、民族大义的抉择中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都显露无遗。
曾有一种理想叫江湖,曾有一种性格叫义气,曾有一种情感叫兄弟,早年间香港黑帮电影伴随着很多70后80后的成长,香港黑帮电影就是从学好莱坞再到通过吸收传统武侠叙事特点结合自身形成独特风格的。
虽然《罗曼蒂克消亡史》不能简单的定义为黑帮电影,但整部影片却围绕着一个黑帮家族的荣辱兴衰展开。
凌厉的剪辑、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让我在观影时依稀看到科恩兄弟以及昆汀的影子,但又有导演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
作为一个极度讲究艺术品位的导演,程耳在编剧、导演、剪辑上都一肩挑,之前为数不多的几部影片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对悬疑故事的创作还是对人性的处理以及暴力美学的诠释上都一如既往的保持着相对较高的水准。
或许很多人会因为一个明星而选择看一部电影,但在看完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后相信很多人会因为一个导演而选择看一部电影。
本文首发于公共号24楼影院,谢绝其他公共号平台转载。
很有趣的一种观感,《罗曼蒂克消亡史》在某种角度上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异曲同工,两者都指向一个非常崇高而具有人文精神的主题:关注某种文明遭遇战争暴力时,发生的令人无限感伤的没落。
用中国古代的说法,这个主题叫“礼崩乐坏”。
《布达佩斯大饭店》主人公古斯塔夫·H有一段台词:“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
这确实就是我们这些谦逊、卑微、渺小的人可以提供的。
”这段话也可以作为《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注解。
理解《罗曼蒂克消亡史》要看懂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厘清程耳导演精心编排的时间脉络,对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和时间线进行梳理,这时候可以了解这个爱恨情仇的群像式悲剧;第二个层面,了解时代背景,民国时期上海的政治经济生态(甚至还有电影史的部分),理解角色做派、言行举止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与味道;第三个层面,发生在上海的这些爱恨情仇、帮派斗争、家国情怀的故事,到底指向什么核心。
只有想破了这三个层面,才会真正明白“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内涵,到底何为罗曼蒂克,又到底如何消亡。
罗曼蒂克是一个纯然外来词的音译,也就是“浪漫”的古旧式说法,这个词在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很常见,尤其是“海派”小说里,罗曼蒂克成为爱情故事的代名词。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葛优与钟欣桐,浅野忠信与妻子,章子怡与韩庚,袁泉和吕行,杜江与霍思燕等几对比较明显的情爱关系,都是罗曼蒂克的,但不是每一种罗曼蒂克都是优美委婉富有诗意的,或者说,每一种罗曼蒂克都是危机四伏的,在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中发生了种种变幻:趋向消亡。
可能是为情义赴汤蹈火,可能是处心积虑玩弄心计,可能是出于懦弱献妻自保,也可能是纯然为性爱所吸引如飞蛾扑火般热烈:这些变幻中的消亡,不仅仅是爱情的消亡(变味,不再纯粹),危险也变得了无生趣,不再是“英雄救美,美人舍生报恩”这类的浪漫剧情,只剩下干巴巴的现实,惨烈的遭遇和毫无美感的苟且。
爱情的消亡,是诗意的消亡。
罗曼蒂克,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一种诗意和美感。
对大多数人来讲,这种“诗意和美感”是无用的,属于生活的非必需品,是某些阶级的无病呻吟,但正是无用的“罗曼蒂克”,真正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赋予了这段历史特殊的味道。
男女之间的相爱,帮派之间处理事端的规矩,人与人相交要恪守的礼仪,包括对侵略者的态度,对民族大义的担当,都是罗曼蒂克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泛化的、缥缈而又真切的精神。
所谓的老上海,就是由这些无用构成的风韵与魅力,程耳导演的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专注于这种诗意和美感不断消亡的主题上,爱情——多数人所理解的罗曼蒂克——只是这个十里洋场中最为旖旎多姿的幌子。
葛优饰演的陆先生,正是“罗曼蒂克”的化身,开场戏就是他来处理一起罢工风波,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方法和手段,精准地定位了这个角色:他说话讲究,做事有原则,举止端庄,决不是简单的流氓头目。
——陆先生所代表的上海黑帮的上层人物,都非常注重端庄,从言行神态到衣服着装,极有做派。
角色的这份做派,是程耳导演的惯常风格,在他很少的电影作品中,角色都是一种“与现实产生间距”的状态,可以说“端着”,《第三个人》中徐峥的角色已经有点苗头但并不明显,在《边境风云》里彻底成为风格化:孙红雷饰演的毒品头目,张默饰演的警察,杨坤饰演的毒贩,三个主角的性格各有分别,但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有做派的——寡言少语,沉着机敏,极为克制,呈现出优雅考究的独特味道。
这种角色做派,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登峰造极。
在这部电影里,不管角色大小,不管戏份轻重,角色的状态都是“端庄”的,从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倪大红这样的上层人物,到闫妮、杜淳、杜江、霍思燕饰演的底层人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股劲,人之为人,上海之为上海,就在于这种“端”,不能随心所欲的“塌”,《罗曼蒂克消亡史》呈现的真实,不是生活层面的真实(台词很符合角色身份,但表达方式经过了设计),呈现的是更高的真实: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时代气质。
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是更深、更精确的真实。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程耳导演的个人气质、美学喜好、价值观都完整而真诚地呈现在每一帧画面之中,他偏爱的对称构图,更多的是一种美学本能,他对画面美感有着极致追求,画面很静,突出角色的动作细节,微小的戏剧性在安静稳定的构图中将爆发出强大的感染力,有时候还是一种俏皮的小幽默,让他的画面都非常耐看。
从《边境风云》就能感受到程耳对俯拍镜头的偏好,通常这种“上帝视角”是一种置身事外、冷静观察的角度,但程耳的俯拍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在其中:慈悲。
最典型的一处俯拍,就是本片中葛优饰演的陆先生在枪战之后,穿过偌大的宅邸离开,一路上经过血流成河尸体遍地的现场,这时候使用的是俯拍慢镜头,配乐是英文版《带我回家,我父》,形成一种恢弘的、有宗教情怀的氛围。
——在电影后半部分,有一处对称的俯拍镜头,葛优在繁华不在、破败不堪的宅邸中游走,前后反差出了“消亡”后的景象。
程耳导演的对称,不仅是构图上的,还有叙事上的。
之所以说《罗曼蒂克消亡史》极具个人风格,指的就是程耳导演对这部电影在各个方面的深度渗入,几乎不掺杂质地将这部作品凝聚成一个整体,从内容到形式都完美契合的整体。
他的镜头使用,和画面构图,和要表达的角色气质、剧情发展、电影主题,都是统一的。
这是一个导演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在视觉上是端庄考究的,故事里的人物也是端庄考究的。
不同形态的“端庄”,这就是文明,就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孟子所谓“人异于禽兽者,几希”,战争到来,暴力与破坏到来,消亡的就是这份端庄和背后的文明,露出的就是人作为动物的粗暴本性,没有那份端着,剩下的将是一份废墟。
葛优饰演的陆先生,离开枪战现场是处变不惊地离开,如此命悬一线,也要如此做派,如此端着,因为这就是陆先生安身立命的所在,他若惊慌失措抱头鼠窜,整个人物将完全坍塌。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古斯塔夫·H端着的,是茨威格笔下对古典欧洲的人文精神的留恋,《罗曼蒂克消亡史》中陆先生端着的,是对礼仪秩序、美丽精致的信念。
古斯塔夫的某些端着是可笑荒谬的,陆先生的某些端着也不尽然是正当优雅的——比如袁泉角色的剧情部分,在陆先生的介入下,充满着屈辱悲切,这一部分,也是最激烈、最直接的“罗曼蒂克消亡”。
当罗曼蒂克从爱情泛化到一种文明状态时,浅野忠信的角色显出翻倍的“恶”。
渡部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上和上海本地人几乎没有差别,但最后真面目出现,原来这一切只是筹划久已的间谍阴谋(电影里许多细节都在不断暗示),他与章子怡之间的关系,便是“暴力对浪漫的施虐”。
渡部和陆先生,本是一家,最后却成为有着血海深厚的仇人,从家到国,莫不如此,在菲律宾日军战俘营的那场戏,是陆先生对他的凶狠报复,也是罗曼蒂克对暴力的一次微弱报复——此时山河已破,这种报复显得更加苍白而空虚。
我们反复说罗曼蒂克到底是什么,消亡到底如何消亡,还容易忽略程耳导演的另一层主题:对战争和暴力的反思。
“反战”的主题,在国产电影中非常罕见,显然西方电影中出现更多。
但《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反战”上有着很深入的表达:罗曼蒂克消亡的一方,已经面目全非(所有角色);造成罗曼蒂克消亡的一方,也损失惨重(浅野忠信)。
没有疑问,《罗曼蒂克消亡史》将是本年度国产片中最特殊的存在,它从立意上就已经超越了国产片惯常的境界,进入到一种风格化的、腔调十足的电影世界中,肯定不是讨好观众的,而是一种邀请你来体验的姿态。
体验到了否,这事儿谁也决定不了。
我始终认为,一部有逻辑的作品是全息的。
不管你从头、从中间、从后面读起,或许你读不懂剧情,或许你闹不清人物,但总能感到作者的笔力有内在的规律、格调、气韵可寻,好比从几块骨头重建整个化石,从青瓷残片推想原件风采。
反之,从局部感受不到整体的,那整体还就真的未必存在。
我不懂电影,但是拿文学作品打比方,乃是因为《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结构,像极了轻小说写作初学者装模作样的”深度“文。
破碎的结构、华丽的句子、干巴巴的典故和考证、自以为深刻的”警句“,人物形象单薄、情感简单、行为极端,叙述吞吞吐吐、断续不定、假作深沉。
唯一让我不长篇大论来吐槽的原因,是因为出去接迟到者漏看了一小段。
我不相信那三分钟能把我看到的这一堆碎片起死回生,不过吐槽的底气的确少了些。
所以以下只是这一堆wasted time的脑内弹幕集锦。
爆米花片的喜悦或许相似,国产片的失望真是各自不同。
人物对演戏的评论深深地让我感到了导演对观众的嘲笑:老子自己都没当回事,你们还来花两个小时瞪着眼看。
上一次看到节奏这么拖、人物总特写、服装考究多变布景精细单调(很美但是像话剧背景,有舞台感没真实感)摄影师重要、经常飙血浆、老是死点人、不时奏音乐、动机特单纯、还有日本人……的片子,还是汉尼拔第三季。
我觉得这片可能是想表达生活太虚假,只有吃操杀。
葛优去战俘营捞人那段我以为这片总算有点正常情感了,结果一枪把小孩杀了,只想大笑不止。
我觉得要么我不是中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感情。
要么导演拍的其实不是人类。
(我现在还在怀疑我是不是真的失去了中国人的感情)脸盲。
(我的问题)但我要是能把握人物性格我就不会脸盲了。
(可能不是我的问题。
)唯一的亮点是那个用力撺掇20岁新同事腐化堕落的马仔。
可是这一点人类气息被早早掐灭了。
抱着对导演的盲目尊重看到最后,the wasted time。
原来你丫知道自己啥德性啊。
为什么影院里不能往银幕扔鸡蛋呢。
有一种小白文,是作者边写边哭得胸口痛,但除了亲友以外的读者只会冷漠脸的。
我猜这部电影同理。
我自认看电影这事很有耐心了,看eva的时候那定格一分钟也是一秒不跳看过来的,但也撑不住每个镜头都定格一分钟啊。
导演可能是想用这种方式表达人生的了无意义,在吃操杀(或被杀)的间隙只能干等吧。
情节推进一分钟,人物苦熬十年灯。
观众怎好意思不意思意思。
然而憋得脸通红之后不过如此,即使杀了一厅一楼一天一地的人,也就是打翻一捆玉米杆子。
玉米杆子还结过玉米,这人个个都活得有如画皮。
人物塑造不靠性格描述,不靠事件罗列,靠一口气。
要是呼吸不畅,还想通过憋气吹个生猛的,恐怕是办不到的。
原型不是你说有,说有就能有。
片子有逻辑,原型有意义。
片子没逻辑,小白OOC。
这片的动机结构可以六字概括之:吃操杀,日本人。
日本人可以换成外星人,这片可以拍成星际朋克,可能会稍好一些,毕竟爵迹还能冠以真人CG先河之桂冠。
最后我想明白了。
这不是一部电影,这是一场行为艺术,主题就是:观众是如何被导演装模作样的跳大神唬住,自欺欺人地把time wasted掉的。
1、现在有种很奇怪的逻辑,一部电影如果能够被看出风格上的传承,或是被分析解读,是一个可被电影批评的样本,那它就是一个好电影。
而故事如何以及故事如何讲述,都变成不重要的。
2、关于沪语。
影片中用的都是现代沪语,是书面语的口头演绎,不是老上海话。
所以,让人怀疑这种运用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贴近当时时代吗?
那为什么不找些说老上海话来配音呢?
现在的感觉,就像每年上海春节,主持人演小品,明明都是外地人非要说上海话,来讨好本地观众。
3、由2引3,可见导演许多做法,并不是为了制作精良,为了还原时代。
比如首饰,翡翠耳环根石头一样,章子怡的紫色纱裙,俗艳粗鄙。
就是有“讨好”的诉求,包括那些噱头噱脑的黄色笑话,那些让观众兴起索引年头的设计,包括叙事的方式。
4、由3至4,导演是否有能力好好讲述一个故事?
观影体验是否包括了观众兴起的索引年头?
电影的叙事,是否包括观众在观看完电影之后的推敲、分析、补完人物小传?
5、三十以上,未满四十的中国演员也真可悲,既不能靠演技来形成代表作,也没有小鲜肉的样貌、人气,和角色。
6、章子怡在直男导演眼里就一定是一个被侮辱及被损害者,除此就不能有其他角色了。
以至于看到章子怡被浅野忠信女上体位时,一次次take她的面部特写,就不禁怀疑,导演还会其他拍法吗?
可见到呀之俗气。
7、现在的影评人,特别是在开公众号的,基本都不能定义为影评人了,原因是他们已经从产业外进入了产业内,他们不在发表在媒体上(第三方),而是在自己的阵地—微信号,他们需要制造、放大、极端化一个观点,用夸张的语汇,去讲述一个电影,以谋求流量,来换取广告。
与此同时,他们有装扮成知识分子,将推崇艺术电影作为政治正确。
但事实上,这些影评人已经是娱乐化的,类似脱口秀、搞笑艺人、明星“专家”,沦为电影产业的底层了。
1.先说一个八卦。
我的奶奶的父亲,姓江,是上海中华大饭店的经理,他在那家民国时期上海闻名遐迩的饭店门口挂了一张他与戴笠的合影,文革期间才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那张照片无论印了多少张,在文革前夕都在家里小火盆中偷偷烧掉了。
我曾祖父个头不高,戴笠似乎也不高,我奶奶回忆道。
我曾祖父似乎一米六五的个头,一个苏北人十几岁就到上海闯天下,他拍那张照片的时候因为感到骄傲似乎还踮起脚。
戴笠和他一般高。
我奶奶看了很多遍那张照片,即使那个时候,她才十岁。
但是,戴笠啊,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和他合影真的可以用“光宗耀祖”来形容。
“戴老板爱吃上海菜,不挑食,非常会点菜。
”“戴老板么!
老客人了,当然都穿长袍,鼻子那么大那么长,一看就是官相!
李鸿章鼻子不也是生得这样!
”“当然菜是好吃的咯,大厨子老板经理管事的襄理全都涌上来,他人很客气的,这张照片所有人都笑得舒展,眼睛都没闭起来,是一张好照片!
”——来自我奶奶口中她父亲的回忆文革时候我奶奶的父亲大冬天光着脚游街,死在家里。
他临死前还谈过一次戴笠。
“他还是有点骄傲的。
我父亲这辈子,死在这件事上,也是扬着脸死。
”奶奶说。
2.那时候的太太们都爱搓麻将,麻将桌子就是社交场。
我奶奶十五岁离开上海,也算是读了好几年洋学堂,来到乡下,和佃户们往来也就是教他们玩麻将。
王妈这样的女人再厉害一点,主人家都会欣赏。
就怕老妈子不厉害,被厨房帮佣欺,被厨师欺,被车夫们欺,被别的房头的佣人欺。
女人在家里不出门,见人也是要穿旗袍的。
长衫只有一个人在家里做做针线听听广播才会穿。
旗袍自然是要定做的,张恨水的小说里描写的都不算是顶时髦的女人的穿戴。
珍珠扣子流行一阵,很快就是玛瑙扣子,物资稀缺的重庆重镇时代是金子最流行。
钻石戒指镶了又镶,生怕被别家太太看出来自己只有一个钻石戒指。
金手镯收在箱子里,隔一年就要和别的金首饰重新融了再打一个花纹不同的。
3.章子怡这样的风月场的女人是崇尚嘉宝的。
那时候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女明星在上海都有自己一大帮子的拥趸。
下午三四点钟,女人的脂粉气就在整个屋子里氤氲出来,空气里都飘着细碎的散粉,香水味黏在女人刚离开的椅子上。
老妈子们开始忙着布菜放点心,那时候的女人怕发胖晚茶是不吃的,三四点钟吃完一客生煎包一碗小馄饨,漱口,套大衣,就要出门的。
大衣也有羊绒的,披肩也有开司米的,金丝银线的,女人脸都会亮上几分。
高跟鞋一定是六七公分的,圆头的,麂皮漆皮的都有。
白高跟鞋配旗袍最百搭。
一场舞跳完了,佣人们都忙着给女主人擦鞋面上的印子。
4.调情是随时随地发生的。
好像日本男人在车里看到章子怡的耳环,心头一动。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杀戮啊血腥啊打仗啊做生意啊,在那个时代都得慢上好几拍。
去他妈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世界战争,在那个时候的中国,那个时候的上海,杀一个人也是要派上几个穿着熨烫得笔挺的长袍的马仔,蹲在路口抽上几根香烟,这才办了事。
军车开来开去,光那么刺眼,女人的品相又实在是好,不做、不搞点事情,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夜晚?
日本人?
呵呵,在上海呆久了,你也是半个上海人了。
搞女人也是上瘾的,是一个凡人都上瘾,何况又是对其他事情有瘾的男人。
5.take me to SHANGHAIdiamonds adrift in the sky钻石是要的。
男人女人都要钻石。
搞事情送黄金,搞大事情都是送钻石。
袁泉打开礼盒,那只戒指像极了harrywinston的经典求婚戒指,一颗三克拉的圆形钻石,vvvs1,d级,比陈晓送给陈妍希的卡地亚不知道要好多少。
色戒里写道,王佳芝在钻石铺子里挑挑拣拣,只知道拿一颗大的,其他都装得不知晓。
亦舒的喜宝也是一样,在钻石店里要一颗最大的,管它是什么牌子什么切工。
程耳是懂上流感的,一颗送给电影明星的钻石应该是什么样子,心里倒是最有数。
6.上海的青帮倒真没那么隐晦。
有帮派不是很正常的吗?
工人有工人领袖,工人领袖要闹事总得找外援吧?
外援找谁呢?
外援的头头就是葛优啊,一个不健全的社会总要生长出一点不循规蹈矩做事情的人。
葛优是一个romantic的人。
他和章子怡肯定有过一腿。
章子怡和他说,带我走的时候,他还有点害羞有点高兴。
他到底没有舍得把这个最容易生事的女人杀死。
他坐在旁边等着老板的回复,旁敲侧击,他心里清楚老板也是有妇人之仁的,也舍不得杀死这样一个风月的女人。
7.the wasted time导演都起了这样的名字了,你还要一条逻辑清爽透明的时间线?
旧上海多少事情都是一团糟,你想要的是罗曼蒂克的一团糟还是非要把毛线团理清楚的一团糟?
历史不一定要是一笔一划写的一清二楚的吧。
Like gloves on the wings of a bird 如同双翼被束缚的飞鸟 The silken smoke of the words you spoke 昔言似烟缕雾绡 Still rises where you lay 在你安躺的地方至今萦绕 Take me to ShangHai 带我回上海 Take me to ShangHai 带我回上海 To the town where I belong 回到我的心之所向gloves on the wingssilken smoke of the wordsearingsdiamondsdumplings哪一点不比几点几刻要美妙?
8.和旧上海所有的烟云一样风格胜过一切。
我爱程耳!
美好的东西,要是撕碎了给人看,便成了悲剧。
上海,一直是一块上好的幕布。
做过十里洋场,做过孤岛,有百乐门,有张爱玲,有阮玲玉,有杜月笙,有金嗓子。
家国破碎的背景下,大小人物都仓皇失措,命运飘萍。
罗曼蒂克更是只有去死的命。
吴小姐的罗曼蒂克死在丈夫戴上帽子,以对一个妻子不该有的礼貌,点头告别那一刻。
戴公馆对于乱世里的女人来说,是一个好去处,有钱有地位有人保护。
但也是一个女人爱情的坟墓。
从此以后,活着比罗曼蒂克重要。
演了半生戏,在镜头前,你有剧本,在生活里,你看不见前面,你只能往前走。
老五的罗曼蒂克死在那一通来自陆先生的电话。
男人并没有耐心,或者是没有必要,听完你的问候。
要伤透一个女人的心,用不着刀枪,冷漠就足够了。
老五还是打算替陆先生办这件事,成不成功,不重要,重要的是,陆先生吩咐的事,得办。
临死前唯一的温暖,大概就是车夫的那句责备,你来干什么,回去!
回去也是伤心,又何必回去?
车夫和老五之前有无情愫,故事里没有展开,但从老五中枪的时候,车夫的表情来看,他们之间也是有一段罗曼蒂克的。
或许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经消亡了。
小六的罗曼蒂克为期最长,却死去得最早。
大概从嫁给王先生的一刻,就已成了行尸走肉。
所以,她滥情,上许多男人的床,热情也是薄情,大概对陆先生有过一些自己都知道是花痴的希望,但陆先生一句话也断了她的念想,我要照顾的人太多,里面有你,但不只有你。
赵先生在小六心里,没起过什么波澜,两个人或许都是逢场作戏,只不过,他们是演员,不是导演。
演员的命运,总是掌握在导演手中。
好在,王先生和陆先生还对这个难缠又不听话的小六,保留了最后一丝温存,让她走,不让她死。
但可惜,陆先生的妹夫渡部,大概是在天天扮演上海人,伪装幸福的身份里,压抑了很久,把自己的某一部分逼疯了。
杀赵先生,杀司机,在两个尸体的注视下,强暴小六,无非是一种发泄,既然疯魔,就疯魔到底。
囚禁了小六之后,吃饭,做爱,两个人都痛苦。
痛苦得并不是当下的处境,痛苦得是两个人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一个是男人的玩物,无论多么精致,对男人造成威胁了,都会被毫不客气地丢弃。
一个是战争的工具,无论地位多高,有多大的功绩,在整个国家的野心里,也只是一枚棋子。
两个儿子,一个妻子,也成了他的棋子。
渡部的罗曼蒂克,死在了他踏足上海之前。
既然是战争棋子,他早已经没有了罗曼蒂克的机会。
唯独在最后要掐死小六,终究还是放弃的时候,大概是闻到了心底残存那一丝罗曼蒂克的味道。
最后,死在小六的枪下,也算是某种死得其所。
倒也是一种罗曼蒂克。
陆先生妹妹的罗曼蒂克死于丈夫渡部最后一次仓促而又未成行的爱抚里。
那大概是仅有的一次真情流露。
渡部对两个儿子是天性流露的爱,对于妻子,却一直保持着冷漠的距离,因为他是间谍,他是工具,他是插进上海的一把利刃。
他有自己的榻榻米,自己的猫,做给自己吃的饭。
而这一切,又哪里是一个置身事外的妇人能知道的呢?
临死前也不知道真相,大概就是对她唯一的安慰了。
处男小弟的罗曼蒂克本应该安放给乡下的相好,却意外给了凉薄又善良的妓女。
乱世里的一句,我养你,让妓女笑了,疼了,也心软了。
至少在故事里,小处男和妓女的罗曼蒂克还没有消亡,又或者是在消亡的路上。
谁知道呢?
陆先生的罗曼蒂克,死在了一家被屠戮殆尽的枪声里。
任你再大的官,再高的权势,家人始终是基石。
基石不在了,心就不软了。
杀人诛心,这个道理,陆先生比谁都明白。
所以,在战俘营,让间谍渡部远远地看着,杀死渡部的儿子,自己的侄子,渡部彻底被摧毁。
而陆先生自己,其实也早已经被诛心了。
等到繁华落尽,上海沦陷,只手遮天地大佬,也只能孤身一人,像个普通旅客一样,脱帽,抬手,接受安检,接受命运的嘲弄,接受茫然未知的前程。
一在看《罗曼蒂克消亡史》前,有工作人员强调,这是一部前所未有“以前没有见过”的电影。
虽然之前就对此片期待爆棚,但听到这句话马上就正襟危坐了。
看片的时候,袁泉在戏里也用一句台词围追堵截,“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
”里外夹击,以至于我看完后夸也不是不夸也不是,说好也不好,说不好看着外表似乎也很好。
作为观众,我就被如此这般双重绑架,服!
电影点映完,观众们一片称赞,除了“美术摄影很棒”一个点夸得言之有据外,那些套话都是虚的,没有几个人真正说出了个所以然来。
其实,看完后认真琢磨,这部电影一点也不让我服气,因为当我慢慢把电影传达出来的碎片拼凑整理完,这张拼图背后什么也没有。
站在豆瓣一群四星五星的评价里倍感孤独,因为我觉得《罗曼蒂克消亡史》一点也不浪漫。
以下仅供探讨。
二那就从几个点单刀直入来讲讲。
相信很多人在看前就听说了电影的别样结构和剪辑手法。
电影打破了线性结构叙事,将N条线(我也数不清)串在一起。
这样的结构和剪辑有特色,却太散。
诚然,全世界的新浪潮导演开发出各种结构,让普通观众看不懂的比比皆是。
可但凡在新浪潮里被称为范本、被赞优秀的,都有一个特点,形散神不散。
导演想讲的内核要强硬有力,故事是电影的外表,再乱只要内核不乱都没问题,喜欢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朋友一定会对这一点有感触。
《边境风云》是有硬度的,然而,我并不知道《罗曼蒂克》的硬度在哪里。
《罗曼蒂克消亡史》故事分三个部分,罗曼、蒂克、消亡史,讲了一个罗曼蒂克消亡的经过,其实体是旧上海黑帮的衰亡。
电影一开篇就在用剁手戏来强调黑帮背景,整个电影就完全洋溢在杀杀杀的血浆节律里。
可是,用杀人来衬托黑帮很平庸吧?
一个只知道杀人的黑帮衰亡就衰亡了,何谈浪漫,又有什么可缅怀的?
在国仇家恨之中,黑帮老大的魅力在哪里,只靠葛优摘、戴一下礼帽吗?
人性又在哪里,浅野忠信怎么轻易就让陪伴多年的妻子狗带了,如果我是纳粹,我会轻易去伤害亲人吗,即便伤害是否也要有所纠结?
《教父》堪称史诗级,对比一下看看人家老外是如何安排情节的。
章子怡变成一个性奴,是想说一个小女人面对大时代的脆弱,还是普通人面对强权逆来顺受的人性使然?
很难说明。
因为章子怡角色的前期风情、神采并没有建立起来,没铺垫够,以致这个角色前后所营造的落差和冲突不能说服我。
除了章子怡,所有角色也都没立起来,原因皆类似,只有浅野忠信迷迷糊糊成了第一男主,可这个第一男主角当得实在憋屈、莫名其妙。
这样处理故事,我甚至认为,是对浅野忠信这个演员的不尊重。
既然是群戏,可群戏不出彩。
站在观众角度还是那句话,这些人作为戏里的人物,如此没有人味儿,消亡了就消亡了,有什么值得观众去同情吗?
《哈姆雷特》是怎么表现哈姆雷特的悲剧的呢?
先竖立形象,再建立悲情。
怎么营造戏剧冲突都可以,也不必必须借莎士比亚比葫芦画瓢。
但千万别说因为是群像戏,所以篇幅短,讲不清。
上周刚看完《阿拉伯的劳伦斯》,那位把劳伦斯逮住并摸他乳头的土耳其军官,寥寥几句台词、几声咳嗽,形象就很生动。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买魔杖前路过的酒馆里,一个镜头诸多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镜头信息量很大。
《指环王》也有类似的戏。
篇幅所限不是人物刻画不到位的理由。
抓住人物精气神非常考验文学能力。
很多国产片镜头废,就是因为没有信息量,其中剧本差是主要原因,剧本只关注主体,忽视了陪衬的价值。
比之哈利-波特酒馆戏,《西游-三打白骨精》里也有个做工精致的酒馆,就显得空洞、乏味。
比之韩剧、英美剧满满当当的房间,中国现今家庭剧那种空旷的屋子一点生活气息也没有,非常让人出戏。
人物没立住还则罢了,很多人物还会半途消失。
之前聊《红楼梦》也曾说过多姑娘,出场只有三小段,她的形象相当生动,她在第三场宝玉晴雯生死别的戏里彻底完成作为小说一个小人物的使命,之后完全消失,在她的女性光辉下,王夫人等主子们理应自惭形秽。
假如《罗曼蒂克消亡史》杜江夫妇的角色不可或缺,我并不认为他们在消失前已经完成了他们该发挥的使命。
《罗曼蒂克》似乎有意想建立一个类似红楼的秩序,主角们相继消失,故事越靠后出场人物越少,消亡嘛。
可是红楼的秩序是一个秩序,《罗曼蒂克》是混乱的,没有形成一个秩序,杜江夫妇消失得非常不典型,只能算废笔。
除了人物的废笔,还有镜头的废笔。
比如吃鱼的猫,前期有相当一段戏来表现浅野忠信喂猫的戏。
可是后来,这只猫虽未消失,在两个远景镜头出现了,但近景和特写再也没有出现过,猫的价值是什么?
这样的镜头没有后续的呼应,只能成为废笔。
再说床戏。
没特点。
空洞。
淫而无光。
这里的光是光华的意思。
什么是光?
库斯图里卡《地下》开篇,男主角给裸体女人肥硕的屁股沟里插了一朵红花,很情色,恶趣味,可是多少男人都会吃“在女人屁股里放个兔子尾巴什么的”这一口?
恶趣味背后是文学的荒诞感,情色也是基于人性之光而设计的。
而电影里的这几场床戏,平庸至极,简直浪费了章子怡的表演。
故事是外壳,摄影美术是外壳的外壳。
内核主题却是大而空的。
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不知道。
所有的有关时代的浪漫都要靠我自己的民国情愫、对旧上海的神往、对那个时代的想象而建立。
但如果我是个老外,我没有时代、上海的背景知识和情怀,的确有点理解无能啊,这些人为什么平白无故就想杀人,浅野忠信为啥平白无故就爱上了睡子怡……因为,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里,当我来判断一部作品好坏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自己抽离出来,不被自己的背景知识影响,然后再去理解去揣测,那样想的通才是真的通。
还有,时代会在每个人身上打下烙印,我们的故事只需要讲好每个人的故事就好,要强调时代,最好要用高度艺术化的方式去强调。
可惜《罗曼蒂克》高高在上、俯览众生的上帝视角还是不高级。
三其实,很欣赏程耳,他似乎并不愿意面对媒体,如果有可能,真的希望和他坐下来聊聊。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个很棒、非常有戏剧感的名字,还有梅林茂的谱曲,还有他打动诸多大咖的牛逼剧本,还有他的短篇小说集。
此外,他在影片里高速的大俯拍镜头、压抑阴郁的色调等,都是他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
比起其他国产烂片的导演,程耳明显是在生活里读书人一挂的,且读的不是张嘉佳《全世界》也不只是电影史,可能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这样的严肃文学。
电影里有一场戏非常棒,浅野忠信和章子怡在车上的戏以及前后几段,依靠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杀与不杀的犹疑,人物从表情中透露出的心理转变可谓精彩,非常具备文学张力。
假如这部作品真如我判断的,并不好,那么,《罗曼蒂克》不好不等于程耳不好。
至少,一个艺术家失败了某一部作品,远比一群平庸之徒自认为成功好多了。
(载于自己私人微信号thestylus)+++++++二刷后补,我看了原小说还看了原本,观感提升不少。
但居然好多人指责我不懂?!!
什么章子怡被毒哑了,杜江是葛优小时候,章子怡狐狸精,黑人问号,你是片方派来的卧底吧,故意这么引导?
你去看一万遍,里面有一句提到这些了吗?
我问了那么多傻逼问题,就是在说导演什么都讲了但什么都没讲透。
黑猫戏很好啊,我没否定,我只是说黑猫戏没有呼应。
我说淫而无光,的光,是导演对这个戏的设计灵感,谁特么让他把囚禁戏拍美了?
还有那美美美的配乐,一点上海感也没有,谱得精致,用得不好。
别扯杜月笙、黄金荣,哪只眼看到他们了?
我赞成联系上下文解读,可不赞成过度脑补,创作者不急你观众倒是很急啊。
不是说了吗,派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电影里的下个世纪不就是我们吗!
所以别再私信骂我了。
还是短评那句话,这部电影就是一《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拼图,每一个碎片都做工精致。
但唯独嘴巴笑的那一片丢了。
作者你不敢面对1949年。
既然丢了,我当然不会给五星四星了。
恐怕对于任何人种,任何信仰,任何意识形态的人类来说,吃饭和性都是赖以生存的唯二元素。
而想要跨越生存和生活之间的那条鸿沟,实现所谓消费升级,终极目标也不外乎是提升这两样活动的精致程度,以便更好地将人类区别于动物,由低级的饥不择食的原始欲望,升级为含蓄,讲究,挑剔的高级欲望。
吴小姐(袁泉)说,喜欢一个城市,才会喜欢那里的饮食。
喜欢上海,因为那是故乡,那里有过她和丈夫之间也许虚假,也许曾经有过真情的罗曼蒂克史。
上海的精致小菜是吴小姐演过的电影,是她曾经的大明星生活,体面讲究。
重庆的辣是她迫于形势的委曲求全,也是对丈夫灰心之后的得过且过。
重庆的菜始终吃不惯,它是婚姻这个罗曼蒂克消亡之后,与戴先生同居,斯文扫地的惨淡现实。
陆先生在给周先生看情人的断手之前,是先要请他吃好小笼包的。
这就像古代打仗之前的列阵,击鼓,奏乐,简直形式主义,简直迂腐,简直多余,但这是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和规矩,基于国人的“面子”,杀人也要有节奏,有美感,给被杀的人面子,否则有失自己的身份。
长三堂子的小姐(霍思燕),看到床前椅子上满脸血的马仔,没有尖叫,甚至脸上也没有一丝多余的表情。
撑得起长三堂子的牌子,是见过大风大浪的。
外面那么乱,她气定神闲,带着一个童子鸡,仿佛真的能偏安一隅,安然终老似的。
十三点的小六(章子怡),像个提线木偶一般完全遵从欲望机械活着的小六,在被强奸她又囚禁她的人放走之后,终于找回了自己的灵魂,打出了那发之前没能出手的子弹;她靠陆先生打点的关系,挤掉吴小姐,演了一次女主角,戏里问导演,我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导演却自己都没想明白,最后说也许她根本没死。
戏外她也就真的没死,竟然成了看到故事全貌的一个人。
老板(倪大红)面无表情,眼袋瞩目。
一个位高权重的社会大哥,自己的姨太太演电影跟男明星搞在一起,心一软就不杀了,不光不杀,还要给她钱,送她北上,远离战乱。
陆先生的妹夫渡部。
说着上海话,娶了上海老婆,生了上海儿子。
独处的时候却听着日本童谣赤とんぼ,切生鱼片,跟家养黑猫说日语。
他的野心藏在居家惧内的外壳里,精心布了局,但又纵容自己引入小六这个变数,还把她放走了。
所有的反派都死于不够心狠,他高估了自己的定力。
都是罗曼蒂克。
然而陆先生摘掉礼帽,低头谢幕,一个讲究体面,做事有分寸的罗曼蒂克时代彻底结束了。
他没说的,那些之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那些让普通人六亲不认,相互揭发,又剥夺知识分子尊严,逼迫要脸的人自杀的黑暗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关于爱情男人对女人说的一些话中,有些是旗帜般的谎言,就比如嫖客对妓女说的‘我养你’,负心汉对痴情女说的‘只要我的心是和你在一起的’。
每当这两句台词被念及,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就那样无声的碎了,众目睽睽却又残酷的尸骨无存,我想,这就是导演所谓的最表层的罗曼蒂克吧。
在这部电影的前半场我们目睹了童子鸡和吴小姐的先生对这两个场景精彩的再现,圆滑的妓女笑盈盈的望着一夜变质的嫖客,一直把笑容奋力维系到最后一刻的吴小姐终于还是流下了泪水,和小六一样她也是一个演员,却无法面对这样经典的戏码。
戏外的我们知道吴小姐的原型是民国影星胡蝶,童子鸡却好像我们身边熟悉的很多面孔,曾经闪烁着怯懦的双眸扭头就充满了鳄鱼的泪水。
这就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罗曼蒂克,为什么你要说谎,为什么你不爱我了,为什么为什么。
因为爱情没了,罗曼蒂克消亡了,看起来像是借口一般的回答也许刚好就是最好的答案。
生活中的情景岂能如嫖客对妓女,负心汉对痴情女这样经典而简约,这种只有一方单纯的欺骗可能是对于人世间失败的感情最一厢情愿的解读了,真实的生活中,又何尝仅仅是单方面的不幸呢?
于是,在回避了对失败的自我的苛责,又省略了千言万语之后,只能把罪推给罗曼蒂克的消亡了,罗曼蒂克并没有消亡,而是勇气与善意消亡在两个人之中。
关于朋友圈朋友的相处可能是人类情感中最高贵也最无力的维系,《教父I》里面老教父临死前对儿子说:谁是第一个来找你谈的人就是背叛者。
而通常,这个背叛者必然是和我们并肩前行的‘朋友’,这就是朋友圈的鸡汤文里常提到的‘能伤到你又伤得最深的’只有你的朋友。
以上海民国青帮三大佬中的张啸林为原型的老二, 为戴笠前来跟吴小姐说合的王妈,潜伏在上海的日本童子军渡边,都是这场大戏里面陆先生的朋友,俨然一个真人版的民国朋友圈。
(真的很难见到像程耳这么会勾勒人物的导演与编剧,寥寥几笔就将所有主角的身份背景一一交待)关于老二的三个镜头,‘银行你说的股份是多少?
’,刺杀当晚驶过料理店的侧影,报纸上与日本人合作的合影,塑造了一个多么立体的有奶就是娘的小人形像,再回想他死时穿着的大貂毛领子,还有那笔挺的缎面大褂,表层的体面与内里的肮脏形成了多么漂亮的反差,他真的撑得起所谓的罗曼蒂克吗?
关于王妈的身份可能是我想多了,但是总觉得无论是她推荐的小张后来穿上了国民党军服陪陆先生去了印尼,还是她作为代表戴先生去和吴小姐谈条件的那唯一的代表,在这群青帮大佬之中,王妈是代表国民党这一派,由军统安插在他们之间的眼线,只是这条眼线在明处,且在长期的双边合作中成为了重要的桥梁,类似教父中的养子——那名家族的律师,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所以她的死才会值得引起整个事件的转折,而在教父中引起这一大的变故的是教父的大儿子。
王妈的形像固然是事故的,大总管从来是不好当的,但我们常常忽视了在这个诺大的名利场之中主仆之间常常是唇寒齿亡的关系,打狗还要看主人这句话不过是在说:如果狗被打了,通常表明有人在和主人示威了。
当然王妈非狗,而她即使有着如此复杂的社会责任在身,却依然为了这场龌龊的交易丧了命,王老大和陆先生要以她为名去谈判,虽然意不在此,却也是对于痛失罗曼蒂克的哀悼了吧。
不同的阵营却依然彼此维护,这或许是陆先生和王老大喜欢的属于王妈与他们之间的某种罗曼蒂克。
潜伏在上海的日本童子军渡边怕是整部电影中最富有争议性的角色了,他的原型是谁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在当时的上海到底有多少像他一般身负家国使命的特工人员,无论是代表着军统,还是当时所谓的共匪,或者种种军阀派系,他们每一个的面孔是否都和他一样扭曲呢?
渡边在前后的转折,如果没有囚禁小六的桥段,可能并没有这么大的反差,也无法激起观众如此强烈的憎恶,而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情欲戏是真的对剧情有着这么大的表达力度。
(在此特地再次感叹一下程耳真的很会着力)虽然上半场出现了渡边帮小六拣纸巾的小片段,但是这不足以表明渡边对于囚禁与虐待的处心积虑。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日常的时候为什么犯错误?
你是蓄谋已久要出轨吗?
我是再三斟酌才说下了难圆的谎言吗?
那只是一念之差,而电影里的一念之差恰好是电影开始的时候充满失落与沮丧的背影,以及那段足够长的野地送行。
如果没有那辆迎面而来的国民党军车,没有那闪烁的车灯,他可能并不会注意到小六的侧颈,而这个部位又恰恰是日本社会多年来对于禁欲审美最执着的追求。
一念之差,本来可能还在摇摆的人性终于彻底走向了黑暗的自我。
无论好与坏的性格都是需要练习的,料理餐厅的地下正是渡边防止自己走向家庭这个温柔乡的炼狱。
电影的开始他说着流利的上海话,吃着上海的点心,这些并非都是虚假的表演,纵然经历了囚禁、虐带等等最恶劣的自我,嘴上说着‘杀掉’的渡边最终还是没能够杀死小六,也没能够冷静的面对大儿子的死亡,也无法再和陆先生说上海话了,真正高傲的人格最无法面对的并非失败的自我,而是自己亲手断送的那些美好。
他选择了陆先生,正是他了解‘杜月笙’所谓的‘会做人’,陆先生,他曾经的亲戚也是朋友,恰恰是他在他们这个饭桌上唯一认可的人。
骨子里谄媚的人并不会拥有如渡边这样的人生选择,而渡边也注定只能在印尼的战壕里流着泪说出想活下去,想回横滨种地养孩子,如果不是这样的时局,渡边应该是一个很懂罗曼蒂克的人吧。
(在所有的角色中,我认为渡边的性格是刻画的最精彩的,没有之一)他们都曾是在同一个饭桌上吃饭的朋友,却因着因缘际遇而分道扬镳,这个世界的矛盾常常就在于此,我们在追求罗曼蒂克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有些体面不只是我们自己的表演,也是需要时局的成全,日本人的到来是谁也无法避免的,纵然不是张啸林也会有别人成为汉奸,王妈即使身手再好躲得了明枪也难防注定射出的暗箭。
人性是很简单的,爱就会不舍得,恨就要拿起枪,但是,爱和恨,哪里来的那么绝对呢,于是常常是拿着枪的手解开了缰绳,而牵挂的心却睡在了陌生的梦乡。
友情,恰是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明明应该是善意的情感却又总是裹挟着攀比、嫉妒、怨恨以及欺骗,于是,高贵与低贱也因之而被捆绑在一起,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会做人’常常并非一句赞赏,而盖棺定论之后仍然被后人称道‘会做人’者怕是真的罗曼蒂克之人,陆先生算是一位,剩下的列位豪杰,正演绎了那消亡本身。
而整个故事里唯一得以延续的纯粹的友情却是在陆先生与吴小姐,两个懂得分寸的人之间,两个担得起高贵如友谊这种情感的灵魂之间。
而我倾向于认为,现实中的胡蝶是一个融合了小六和戏中的吴小姐两种性格的更丰富的女性。
在声色犬马的大上海,一味的德艺双馨好像并不能保全自我,也无法保全家人,而胡蝶又确确实实在爱情、友情、亲情之中收获了最终的幸福,所以我想,豁达如她这样的女子可能才是罗曼蒂克本身,所以故事的结尾,她和小六谁也没能留在陆先生身边,而真实生活中的胡蝶却像小六戏里的角色一样‘历尽了千辛万苦,活了下来’。
(章子怡这句台词说得特别好)关于人生人生是什么?
不过是一个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游戏。
我们不过都是在上帝视角下河岸两侧的跳梁小丑而已。
程耳用了很多次上帝的视角来看上海,炊烟袅袅的,高楼林立的,满目疮痍的,这都是电影中匆匆掠过的镜头,大历史的变革需要一个更高的视角才能看得清楚,而陆公馆从温馨和睦到尸横遍野才用了不到一顿饭的功夫。
37年到45年的上海或许是五光十色的,而哪一个年代又不是呢?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总有那么一个时段是明媚的,而接踵而来的常常正是感觉漫长无边的黑暗。
这个故事虽然在叙事方式上很现代,但精神内核却仍然完整的来自教父,电影的后半段,像极了教父的结尾,背叛者一一受到惩罚,唯有渡边获得了编剧给予的一段心路历程(程耳是有一点偏向他塑造的这个日本军人的形像),之所以选择平静的残忍、体面的狂暴是因为这背后有更为重要的东西要保护,而那个东西就是家庭,就是那个我们曾经围坐在一起的餐桌,那就是我们辛苦营造出来的罗曼蒂克,即使这也无法抵抗大历史的变革,即使我们都会随着自我的时代沉睡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依然会选择螳臂当车,充满仪式感的和自我的罗曼蒂克一起老去。
于是,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回到那个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幸福的时刻,陆先生在和周先生谈判时说到:那些人没有正常人的情感,他们不喜欢现在这些,高楼啊,秩序啊,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
这里的‘他们’,指得又是谁?
此处这个问题并非指向某个特定的群体,而是要回到电影本身,导演并没有着墨于罢工以及周先生,只是一句很简单的台词,勾勒出了在这一切发生之前陆先生所以为的罗曼蒂克,高楼啊、秩序啊、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而经历了这一切,从未承诺过小六却在人海中又把她找到的陆先生还是这样看待罗曼蒂克的吗?
曾经轻易说出了我就是花痴嘛的小六还会觉得日子没意思吗?
小六在整部电影中应该收获了最大的成长。
(章子怡在后半段虽然并没有很漂亮,但是性格却简直闪着光)结果,历经千辛万苦,活下来的三个人:陆先生、吴小姐、小六,彼此之间不再只是爱情或友情这种单薄的情感,而陆先生只身离开上海,风衣下面还依旧是当年的大褂,那精致的衣领扦边正是那个时代确实拥有过罗曼蒂克的印迹。
《罗曼蒂克消亡史》没有废镜头。
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也是我看完电影后的第一感觉。
民国上海滩的风韵在哪里?
在喋喋不休的吴侬软语,在一丝不苟的发型和长衫旗袍,在小笼汤包和“烧点点心恰恰”——腔调、讲究、体面,让上海滩像一个高傲又聪明的姑娘,矜持敏感,又不急不躁地把自己的风姿展现给别人。
我们看到一个摇曳生姿却也摇摇欲坠的上海,在面对战争、革命、时代那无可挽回的碾压时,所做的最后的挣扎,以及最终失败的震撼人心的美。
那就是罗曼蒂克的消亡。
罗曼蒂克是英文romantic的音译,晚清至民国期间引进中国,简单理解就是浪漫的、激情的、充满幻想的,经过上百年的语意变化,现在基本上是“爱情”的代名词。
相信有很多人光看片名,直觉认为这是一部讲述爱情的悲剧,方会认为内容光怪陆离,和片名搭不上趟。
但如果含义仅仅是爱情,那么电影大可以叫“爱情消亡史”或者“浪漫消亡史”。
既然用了“罗曼蒂克”这个最原始的音译,那么我们就需要回到原始语境中去。
《罗曼蒂克消亡史》发生在民国时期,整部作品的风格也非常现当代。
如果你阅读过民国作家的现代小说,你会发现他们笔下的人物,尤其是男性,口中经常会出现“罗曼蒂克”这个词:“×小姐是很罗曼蒂克的,交了好几位男朋友。
”“为人罗曼蒂克一点也无甚不妥,只是时髦罢了。
”……在当时,罗曼蒂克是一种时髦的人设和很潮的处事态度。
交际花、革命者、新文学家等等完全不同的人都常被冠以“罗曼蒂克”,个人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乌托邦等等无数的新名词都可以和“罗曼蒂克”扯上关系。
他们的共同点是:新派的、西式的、反传统的,虽然是社会崇尚的大潮流,具体呈现又是个人的、私密的、戏剧化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充满了幻想与激情——有人赞扬有人抨击,但毫无疑问,它是某一个阶层里,人人追逐的常态。
民国的上海滩,就是这种“罗曼蒂克”缔造出来的完美天堂。
远东第一大城市,繁华绮丽、醉生梦死,吸引着各色人物、派别黑帮、政治立场、文艺团体粉墨登场。
不同于北京城的敦厚沉稳、字正腔圆,“魔都”似乎天生就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能够把彼此矛盾、憎怨、斗争的人集中在一起,互相心怀鬼胎又和平共处着,共同遵守并维持着上海的秩序、规矩和体面。
民国上海,就是当时整个中国的浓缩,是风暴眼,是前哨站。
陆先生以陆先生为代表的这群人在努力维持着上海滩的旧格局。
电影一开始,他帮忙斡旋工人罢工的事,说煽动组织罢工的人:“他们不想解决问题,不希望罢工结束,故意要把局面搞乱。
这些人没有正常的情感,他们不喜欢这些,我们喜欢的他们全不喜欢。
高楼啊、秩序啊、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他们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毁掉上海也不可惜。
”(程耳小说《罗曼蒂克消亡史》)陆先生不喜欢变化,不喜欢改变上海既有的规矩,不喜欢每个人的小日子被打乱,他认为这种“变化”会“毁掉上海”,虽然实际上毁掉的只是“旧上海”、黑帮秩序的上海,或者更明确点,自己的上海。
无论这种变化是眼下还能够用旧手段(杀人、武力威胁、流氓手法)镇压的工人罢工,还是很快就无法抵挡的中日战争,他很快发现自己的无力。
拒绝日方之后,王妈被杀、谈判遭袭、惨遭灭门、避战重庆、情妇牺牲,甚至到最后要亲手杀死自己带大的侄儿……他像一个被命运裹挟着往前走的木偶,再不见往日的从容、讲究、腔调,他的“罗曼蒂克”的坚持如螳臂挡车,被战争的车轮碾压得一点不剩。
小六说到被碾压,小六无疑是极惨的。
曾经那么漂亮骄傲、娇嗔皆画的女孩子,在一堆黑帮头子里都来去自如、长袖善舞,坦率承认自己就是“花痴”,面对死亡威胁也要遵从内心想法,简直天生就是为上海而生的。
她身上无法忽视的魅力、破坏性的美、不可控的善变,都可以看作那个时代“罗曼蒂克”精神的一种外化:毁灭与完美并存,个人内心的至高性,敢于叛逆的勇气。
在被渡部强暴后,她完全可以杀死渡部,但她没有。
我想,也许在小六的心里是存着一点幻想的,认为眼前这个男人只是垂涎自己的美貌,只是另外一个石榴裙下客,虽然杀了人,但是会带着自己远走高飞,或者把自己杀死——仔细想想竟然还觉得有那么点刺激和罗曼蒂克!
对于一个“花痴”来说竟也无伤大雅。
可是渡部却是一个日本间谍,她幻想中轰轰烈烈的远走高飞或者死亡都没有,有的只是无声的地下密室里暗无天日的生活,除了吃就是性,生活的一切都被剥夺,降低到人性的最底,如同洪荒的野兽。
对于一个最大愿望就是不当行尸走肉的“罗曼蒂克”的女孩子来说,这是灭顶之灾!
最终逃出牢笼的小六不再有一丝当年“花痴”的浪漫和坚持,甚至可以坦然接受一个无辜孩子在眼前被杀,除了生存和复仇她再无他念,正如一辈子都走不出的地下密室。
渡部很多细节都能感受到渡部的矛盾心理:在灭门陆先生一家的清晨,他对妻子(陆先生胞妹)异样的热情;在枪战的日本餐厅,他让陆先生最终逃离的那一枪;在马上要掐死小六时的松手。
有私心、有谋划,但谎言说了一千次也能成真,每天不停重复着“我是上海人”,吃灌汤包穿长衫打麻将说上海话,有着一个精致、稳定又互相照应的大家庭,妻子和顺儿子可爱……演戏多年的渡部,可也有入戏太深的时候?
如果没有,又何必在餐厅做一顿饭也充满了仪式感,像生怕自己忘记了日本的生活。
那么上海的日子对于他,又是否是一场“罗曼蒂克”的幻梦呢?
如此暗流涌动惊心动魄,又如此平静祥和令人沉醉。
只是最终他还是要亲手毁了这场幻梦,冷漠地称之为“任务”。
直到在战场上面对死亡时,终于忍不住想起两个儿子,悲从中来;直到在集中营亲眼见到大儿子被打死,悲痛欲绝。
才知道欺人尚且容易,自欺却难上加难。
吴小姐身为电影明星,却无力维持一段婚姻;王妈精明能干,却无力保住自己的性命;童子鸡只想攒钱娶妻,却在上海迷失得不见本来面目;老五一往情深,却只能成为爱人的一支枪、一颗炸弹……每一个人的梦想、心愿甚至生命,都无法对抗大时代的车轮。
革命的浪潮此起彼伏、战争的阴云须臾而至、政局的变革风起云涌。
是黑帮老大?
是电影明星?
是交际皇后?
是杀手间谍?
还是一个普通的马仔?
面对死亡全无分别,全无反抗之力。
没有规矩、没有秩序、没有体面、没有爱和美,生命的主旋律单调得只剩下活着,日复一日,直至消亡。
“罗曼蒂克”已消亡,时间又如何不是浪费的呢?
反正无论怎样走一遭,都是失望,都是遗憾,都是无意义。
我还有很多故事说给你听
剪辑差。表演真挺不错个个角色都挺出彩。出戏的地方是拍电影那段。场景设计和人物装扮怎么看都像是阿莫多瓦或者佐杜罗夫斯基的片场。野心挺大样子也做得挺大不过确实至少完成度这次是上去了。
面瘫剧。观影感受正如影片的英文名字:the wasted time。
最高端的非线性叙事是为了追求一种无闪回的线性而不是为了不断反讽和查漏补缺,昆汀的解构主义叙事是另外一回事了,感觉程耳大师不妨潜心研究一下血浆配方申请一个专利这样个人特色就能鲜明一点了 with Anana
乱世浮华乱世收,平静面孔下欲望蓬勃。豪华的阵容,精致的服化道,演技全员在线,沉浸在浅野忠信的那条线简直可以让人忽略剪辑上的问题。★★★☆
头疼…
看不清故事与人物的时间太多,有效聚焦难以达成,以罗曼Dick光辉与雄风不在为意图的叙事太长,每个结构新的起点都不能有效延续实在性的转折,视觉上精致腻细,表现力却捉襟见肘,但电影整体集齐多、长、细却毫无诲淫诲盗之感,程耳确实是真大shi。
导演自嗨版上海风云,中日注定要相爱相杀。战时乱象,形式感强,浅野大叔太有范儿。
一个故弄玄虚的结构,加一堆装腔作势的表达,里里外外就是说了一句话:老子以前阔过。画面和表演还是不错的。
大爱,华语年度前二无疑。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所有悬念和反转都是由剪辑达成的,故事本身呈现出金字塔+拼图的结构,前段让人觉得没意思,中段让人不解,后段恍然大悟、大呼过瘾。演员表演也相当不错,音乐有些突兀,但也在情理之中。人物设置虽然致敬了很多名片,但并没有生搬硬套的感觉。
草灰蛇线,巨大冰山。170611三刷,在我的个人观影 top50了,除了所有电影本身的原因外,也许是偏爱陆的性格吧。
程耳、徐皓峰、姜文,一个德行。
演员卖力,视听精致,剧本有趣,各个元素都尽力。但电影不行。大概是因为导演没想讲故事也不屑塑造人物,只想装逼和展示格调。从后者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五星。
这剧情和结构也是不能再莫名其妙了
看完电影后,我在思考到底是什么东西“消亡”了。世界是从浅野忠信强奸章子怡开始崩坏的吧,与此同时,“上海话”从电影里消失了——普通话、日语、粤语替代了它。这样想,我终于知道“罗曼蒂克”是指的什么
不如預期,甚至覺得頗為失望...形式當然可以精緻。角色也可以多,但同時要做到深度吧,才能立起人物與情感,不然只是淪為裝腔作勢,一個個是臉譜化的棋子。而且原先也無建築羅曼蒂克的存在,又豈有消亡的感觸。葛優那角色開場很有意思的樣子,結果後繼無力,嚴重浪費他
程耳很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最会活学活用昆汀语法、组合起来又没那么昆汀的导演,还插了恋足梗儿(不光是比大小那个),生怕看不出师承的意思吗?
这片评论应该会两极化吧,我前天看了佩小姐,今天看了这部,前天走出影院跟朋友说“不怎么好看啊”,今天走出影院,说的是“还挺好看的”。就是这么直观的感受。挺喜欢这叙事风格,又装逼又克制,镜头很有调调。闫妮演得真好,但我最喜欢的是阿娇那个角色。浅野忠信整个一变态版深夜食堂老板。
难得的佳作,剪辑很花心思。人物塑造得非常饱满,一些看似无关的配角的故事其实都有在为主线情感逻辑和环境塑造铺路。所有角色都复杂而合理。几个航拍空镜推的太美了,配乐也恰到好处(喂猫那段最佳)。中国人的审美有救了。
三星半,风格成为本片最大的特点,各个方面都在促成这种风格。浅野忠信那条线过于突出,无论是表演还是情节设定,都有意外的惊喜,使得我即便对之前有些碎片的处理以及剪辑有不满,都会暂时忽略他们,而在最终随那几下变化而获得足够的满足。而影片在细节上的用心和呼应,都让这片更有得聊。
一个成本过载又注定命途多舛的高危项目,一个让海派文化重归银幕的博大野心,一个在类型法则里突围放纵的任性导演,一个乱世女伶的最后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