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评委会大奖得主并不像我预想的那样沉闷艰涩,不但色调明亮,音乐轻快,而且叙述方式平实温和,如《杯酒人生》那般讲述一段中年男子的人生经历,带着点微妙的噱头,又不失悠长的回味。
其实作为普通观众,本片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那个并不算很有新意的悬念,只是到最后也并没有揭开谜底,男主角外出兜了一圈又回到原地,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但本片的高明或许就是在于忽略了故事本身的新鲜曲折,故事整体所蕴含的无奈怅惘的气味才是重点所在。
男主角的性格可以用闷骚两个字来概括。
当他在室内独处的时候,要么是在电视机前端坐一动不动,要么是慵懒地往沙发上一躺,接电话时慢条斯理语调平缓,有客来访也是面无表情不迎不拒,就算是女友离他而去也只是用着淡淡的语气客套挽留,似乎什么也不能引起他的兴致。
或许由于懒散的天性养成了他处变不惊的旷达心态,或许是生活的单调已然磨钝了他对任何欢愉和痛楚的敏感,但真的什么都激不起他心中的波澜么?
听着他很木然地读完那封揭开尘封往事的信,似乎并不准备对此有所行动,但仅仅是由于热心邻居的一点坚持和怂恿,他便踏上了那一段重温旧梦的旅程。
从死气沉沉的室内布景就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状态是非常冰冷孤寂的。
每个人心中都潜藏着对温暖和真情的企盼,即便外表如男主角这般萎靡颓废随遇而安。
当他获知自己可能有一个血肉牵系的儿子时,不可能不心潮暗涌。
表面上看他对什么都漠不关心,但他一路走去无时无刻不在注意着周遭的风韵妇人和妙龄女子,对目光所及的每一点粉红色都保持着细腻的敏感。
表面上看他是个也呆板无趣的男人,但从他的谈吐中也可发现一些机智和幽默,一种冷峻的个性魅力,否则年轻时也不会惹下这许多风流孽债。
他从不刻意追求,但就是那种不屑一顾的冷漠对女人们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吸引力,连素昧平生的卖花女子也会对他额角的伤痕心生怜惜。
只是他这种散漫个性显然难以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家庭,所以每段恋情都无疾而终。
他发言问询每一位旧爱的时候或许都鼓起了万分勇气,但每次都问得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所以始终也无法问出一个结果。
最后的发足狂奔是他唯一一次主动追求,但一瞬间的迷失就让他迟疑地缓下步来。
四位女子的设置应该是本片的最大亮点,对他的态度或热情、或冷淡、或抗拒、或怨怼,并没有人拥有什么超凡脱俗的身份,或者发生什么惊世骇俗的变故,但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境遇都从不经意的寒暄和眼神间透露出来,益发让人感觉到普通人生活的丰富质感。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第三个女子,如空谷幽兰一般隐居世外,与动物进行着对等的沟通,待客时从容大方温婉可人,却又含蓄克制保持距离,真希望她就是那封信的主人。
她的说话间也隐约带着些人生哲理,似乎是通过长时间与动物之间的真诚相待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和升华。
狗与邻居的同名巧合似乎暗示着朋友之间交心的可贵,爱情和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或许也该把墓地里的那位算上吧,她的空缺留给了男主角幻想的空间,弥补前四位给他留下的种种遗憾。
唐璜、洛莉塔这些名字都带有着明显的符号化意义,可惜的是导演的不厌其烦反复强调反而落下了炫技的嫌疑,第一次提到的时候观众会觉得这是一种巧妙的暗示,第二次给人以玩弄概念的感觉了,还不如漫不经心一笔带过更有含蕴。
还有就是男主角的两次梦境回放,似乎要加深观众对这次旅程中重点意象的印象,但对我来说却觉得有失自然。
最后他对男孩说的关于过去未来的那句话,有一点要点明题旨的意思,但又自嘲式地通过男孩的口称之为“父亲说教式的废话”,态度好象暧昧不清,却终究留下了刻意的痕迹。
比尔·莫里似乎只适合这样的角色,孤独迷茫、形影相吊,在一次次寻求后收获的都只有生活的疲惫和麻木,无论是在《迷失东京》还是《水中生活》。
就像那一束束粉红色的花一样,虽然曾经得到过那生命最初的感动和美好,但终究无法承担起二十年时间的重量,一梦醒来依然难以避免支离破碎、四散飘零的命运,一切鲜艳无法重拾了。
同样是American road movie的一类,较对于Wim Wenders 那种细腻探索,赤橙红的暖调画面,Jim Jarmusch总是冷调的,单调的,异调的。
在美国这种电影环境下抱着一颗an independent spirit的心情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吧。
Broken flowers,摆放着一目了然的结局(失意的中年男人被一封玩笑信件玩弄),却让观众饶有耐心的在阵阵笑声和隐隐刺痛中看到了终了。
末了一声叹息,青春早在20年前音速逝去,只留得黑洞般的无尽孤独。
转载注明作者JEUCE,http://jeuceh.spaces.live.com/
这个世界还有谁能比贾木许更闷骚?
蔡明亮或韦斯·安德森?
后面这两位朋友可打破头也想不出来《破碎之花》这样的闷骚故事的,一件运动服能捣腾出如此意味深长的结尾,贾木许的能量实在是奇特。
更奇特的是比尔·莫瑞,他真是一脸的骚气。
那张总是像刚自杀失败一样沮丧的脸,是最好的闷骚招牌。
情人们如过眼云烟,她们风格各异,谁写了那封该死的信其实根本不重要,有一个孩子也不算个事儿。
当年年轻时那股潇洒不羁不顾一切的劲头儿,到了老年,全都变成无的放矢的父爱安慰剂了吗?
比尔·莫瑞的黑人邻居那空前的热情,混合上奇怪的非洲音乐,整部电影就像闷骚两个字一样,闷,骚。
最后比尔·莫瑞看到现实中自己的亲儿子时,我真想吻贾木许。
结果贾导这时果断来了一个360度的转拍,这闷骚的劲儿呦……2013年4月28日
第一次看贾慕许的影片,即是《断花》,broken flowers.不了解这导演,但却为影片的节奏所打动。
这是一部散文风格的作品。
一个中年男子,为了一封来信,为了确认私生子的信息,重新去回顾与检索生命中的女子。
这样的旅程是一场反思,有淡淡的悲哀。
女人如花,曾经绽放,却已被命运安排遥远。
如今回首,已是镜花水月,花事仍在,却只是电光石火的梦中映像而已。
那根脉,早已在自弃与被弃中断裂。
如是,一个秘密悲哀着,欲说还休:女人乃是男人的全部历史......
文/Jeff比尔 默瑞的表情真的是一绝。
那种无聊、无奈和尴尬的表情好像是脸上天生的一样。
这种表情,从《迷失东京》到这部《破碎之花》丝毫没有改变。
所以,看他表演得时候,总是感觉还是那个从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国家回来的那个比尔。
《破碎之花》讲的故事很简单,一个百无聊赖的男人,被女友抛弃,然后又倒霉的发现自己收到一份奇怪的信。
信里告诉他,他有一个19岁的儿子,可能会来找他,而且这封信就是他的前女友中的一位写的。
于是,这位单纯的花花公子在他那神经质的、具有严重侦探癖的邻居的撺掇下开始了他寻找这封神秘之信之旅。
旅途中的故事自然是同这部电影的风格一样,百无聊赖并且充满尴尬,而且最后还很倒霉,倒霉的被不知所以的揍了一顿。
到头来,自己依然是一头雾水。
其实,这真的是一部无聊透顶的电影,其中的人物性格就是无聊的,设置的故事剧情也是无聊的(试想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会那样去做么,除非是一个无聊的人)。
这样的人的无聊背后透出的却是一种孤独。
影片中每一个角色的背后都透出了孤独的感觉:比尔 默瑞开头独自看电影与听音乐的景象、邻居对比尔遇到的这个小事件表示出的反常的热情、探访中发现的前女友们的可悲家庭生活这一切中无不透露着对于生活的无聊、孤独和人生中各种尴尬。
是的,所有的女人都会喜欢粉红色,尤其是粉红的花,只是这样的单纯与让人向往的简洁之美,在人生的复杂中却变得单调、无奈、尴尬、孤独而支离破碎。
几天前,我曾经跟形式主义的猫一起去上海交大参加一个活动。
走在校园里的学生们中间时,我们彼此调笑说,看上去我们跟周围的学生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其实不是的。
他们的面容看上去也许要比我们菜色一些,但我们的心却已经比他们苍老很多了。
形式主义的猫认为,以我现在这种年纪,“苍老”这种说法,听上去未免有些矫情有些陈腔滥调。
但我觉得这是事实。
离开校园已经接近5年时间了,5年时间也许不长,但真的并不短。
5年前的我,迷恋存在与存在者此岸与彼岸结构与解构这样的字眼,5年后的我,一看到这样的字眼就呵欠连天。
电影也一样,塔科夫斯基基斯洛夫斯基戈达尔之类的名字,对现在的我而言,远远不如周星驰昆汀塔伦蒂诺科恩兄弟来得有吸引力。
我已经厌倦了思考。
所以在看吉姆·贾木许《破碎之花》前,我多少是有些犹疑的,不是怀疑电影本身,而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电影是以一个长镜头开场的,摄像机跟着邮递员移动,在迤逦的小路上,人物时远时近,仿佛时空的拉近与延伸。
这种明显的贾木许式“胎记”加深了我的担心。
不过,就在我几乎就要认定自己一开始的怀疑将成为事实时,电影却开始朝着一个典型的主流式引人入胜的方向前进了。
邮递员把一封没有署名的粉红色信件投进了一边看《唐璜》一边回忆自己半生风流韵事的单身中年男人家中。
这个叫做唐的男人从未想过婚姻,也不想对任何人任何事负责,可是那封没有署名的粉红色信件却告诉他说他有一个从未谋面的19岁的儿子,这个儿子现在要来找他了。
生活虽然早已将他磨砺得波澜不惊,但天上掉下个儿子这种事,还是让他心生微澜了。
于是他“上路”,去敲开了他20年前的一个个女友们的家门……这样一个目光已经呆滞的男人,他20年前的女友们会是怎样的?
他跟他们又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再次见面会发生什么?
这样的故事相较于贾木许以前那些形式穷酸的电影,无疑要饶有趣味得多。
可惜的是,接下来的故事却一点都不热闹。
唐去了5个地方,5个女人各不相同,有的欢迎有的尴尬有的冷漠有的愤怒,还有一个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但每个女人却都似乎还与他有某种若有若无的联系。
漫不经心的叙事,不动声色的幽默。
我们看到了整理抽屉专家和她的叫做洛丽塔行事风格也果然洛丽塔得很的女儿,经营房地产的金发女人和他的英俊丈夫和他们刻意营造的恩爱生活背后的平庸,故作神秘的动物沟通专家和她的寂寞人生,生活得与世隔绝的暴躁女人和她的一拳可以把人打婚的丈夫,还有花店里潜在的艳遇。
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弄懂,甚至连唐是否有儿子、那封信是否只是一个恶作剧都不得而知,只有房子里的花开花败可以证明,所有的一切确实已经发生过。
说不上来究竟是真实还是荒谬,只有寂寞如影随形。
贾木许还是那个贾木许。
形式主义的猫说得对,“苍老”这样的字眼实在过于矫情过于陈腔滥调。
5年时间算个狗屁,20年也不过白驹过隙。
人生如花,花开之后终究破碎,所有的因缘际会一场热闹,过后还是各自回家睡觉。
世界看你你看世界,彼此从来都很陌生,只有寂寞是坚持的惟一方式。
从2004年开始,每年年初都有一个中年男子在眼前晃悠,从Lost In Translation到Sideways到眼下的Broken Flowers,Bill Murray和Paul Giamatti交替出现。
不过我倒是安于每年都在这种安静表面地下情绪岸涌的电影里开局,就像Bill Murray的表情――盛着满满的感觉却不会溢出来,刚刚好的饱和。
整天穿着运动服运动裤的Don Johnston,确实看不出来曾经是如唐璜般风流的人物,头发白了肚子突出来,但是当他按照他的邻居安排的那样去拜访4位当年的情人时,从那些女人的反应里还是透出对他当年风采的肯定,她们先是疑惑,定了三秒,惊愕,随后的那个表情所诉说的是:“Oh,Don!
Oh……How come……”而Don则回以打扰了她们平静生活的尴尬微笑。
所有的起因,是一封来历不明的粉红色信件,某一个Don在20年前的女友写信告诉他,他们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正踏上寻找父亲的旅途,此时Don的现任女友Sherry正受不了他始终不肯结婚安定决意离他而去。
一个落了单中年男人,一封莫名其妙的来信,一位热心侦探推理的邻居,Don抱着一颗疑惑的心踏上寻找“嫌疑人”的旅途,这不是一部悬疑剧虽然你会抱着和Don同样心情想要知道那个神秘的女人是谁,但是这次只有提问没有回答。
破碎之花不是要讲述故事,情节不过是渗透感情的锁扣,那些在细节里酝酿的微妙触角才是重点,当这个中产阶级的半老男人开始离开他那个卧室可以忽略不计的所谓家的时候,他的生活才真正要开始;当Don只是一茬一茬地换着女人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和她们的生活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交集;当有些关联突如其来的时候,这个男人才开始要回忆关于那些女人和自己曾有过的过往。
所谓的粉红信件不过是一个引子,带出的是一场对生活的注目,所谓“指正”嫌疑者的证据不过是在曾经的生活中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个意外带来了从原本对生活的麻木不仁向对一切都敏感万状的转变。
贯穿于始终的问题其实不是那个人是谁,而是,“你还记得吗,你遗失了什么?
”当要开始着手投入寻找答案的过程之时,抓住的不过是些残片断章和零星线索。
与其说是破碎之花,不如说是花之碎片,破碎但是美丽的碎片。
我们总是说“不曾如何如何,人生不完整”,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不完整的。
粉色的信封被寄信人扔进了邮箱,随着大批的信件一起通过了流水线,然后被送上飞机飞往世界各地,最后千里迢迢的来到了唐的手中。
这个开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调子都是这样不疾不徐,但同时那首一开始便乡村味十足的背景音乐,又隐约透露着影片的有趣和带劲。
于是,当唐开始阅读这封信的前两三行字时,你是多么容易以为你正在看《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而当读到青春期的儿子踏上寻父征程时,你又会以为即将要上演《咪咪流浪记》的桥断。
最后,当唐自己踏上寻找旧日女友的旅途时,你还会以为这是一部公路电影。
可事实上,他什么都不是。
要说是什么,只能说是我的联想太丰富。
所以我还可以告诉你,这部影片还能让我想起陈绮贞的《小尘埃》。
淡淡的BOSA NOVA调子,绵软的女声,可是这回,我却真的击中要害了。
《小尘埃》可以说是唐心情的真实写照。
不信,你去听一听。
美国导演贾木许的《破碎之花》,也是非常推荐的。
这是我看贾木许的第一部电影。
片子的调调像极了我去年的心态:亲手拒绝了生活的N多种可能,最后落得连孤独也觉得乏味。
电影讲述了一个老男人带着花去拜访他过去的几个旧情人。
这位老男人开着中产阶级的汽车,行驶在中产阶级的公路上,听着一位有名的非洲裔音乐人写的极具荒诞气息的音乐。
怎么看都像是导演在对公路片进行调侃。
第一个旧情人和他鸳梦重温,她还有个女儿特别喜欢裸体,偏偏名字叫Lolita,就怕不知道观众看不出她是个小萝莉一样;第二个情人难掩眉目的乏味和沉闷,却奋力打起精神向旧男友证明自己很幸福很和谐;第三个情人甩给他一句FUCK YOU,这导致她的朋友给了这位可怜的前男友一记左勾拳;第四个情人,哦,只剩下墓碑幽独在青青草坪了。
电影的男主人公叫做唐璜,在电影开始他在听歌曲《唐璜》。
但这位现代唐璜拜访旧情人的理由是——寻找儿子。
但怎么看这都是男主角的某种幻象——他知道自己没有儿子,但他渴望有。
仅此而已。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看这个电影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朴树怔怔地唱着:他们在哪里呀?当然这里的他该是她。
我记得第一次听《朋友》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说臧天朔唱的是男女之情,我当时倒是满脑子是一个男的对另一个男的唏嘘: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了,至少你有了。
现在想来无论是她还是他,重要的都是岁月洗了过去,有多少痕迹隐隐作祟,我们以为那叫做念念不忘。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一个老相好说有了一个儿子,于是他在一个老朋友的撺掇下去找找究竟是哪个相好。
其实他是个守株待兔的人,睡觉都是顺势倒下在沙发上,然后缓缓地直起身子,听的音乐也像墙壁一样,不是站在那儿不动,就是倒下来塌下来压下来。
电影里最有韵致的是他总怔怔地看着她:……然后她先是微笑着问:who are you 我想有多少痴缠,有多少时光曾经在他和她之间发生过,但她还是会先是微笑着问:who are you 然后他的死狗本色彰显无遗:……然后她明白过来:哦,是你,你来干什么。
到最后还是不知道谁是那个娘,那个儿子也没有出现,不过寻找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生命因为找不到还是可以快乐的。
这个靠电脑活着的人家里没有电脑,只有花。
那个主演我第一次看见好像是《查理的天使》?
好像不是,反正《艾活传》里一定有他,他演一个娘娘腔,他的感觉就是他不表演的时候很有腔调的,ms。
要他演这个死狗般的男子倒是不错。
我听不懂这个电影的音乐,我只记得这个男的颇有些涣散地那么站着,等着别人认出他,也许等着别人推动他的生活。
这种涣散是我喜欢的原因,唯一原因。
撒么寄的碟~ 温馨牌~
Billy Murray老演这种lonely bro...
我承认我看不懂,但我不想装逼我看得懂.
整个调子很颓。Murray一下子老得很难看。半个小时后才上路。故事是均等的没有波澜。萝莉。珍珠项链。灿烂笑靥。。那些曾经的女朋友。在二十年后一一重现。当他倚在PEPE墓前,眼里竟有了混浊欲滴的泪。他说,我从事计算机和女人;年轻人说,我从事宗教和女孩。他多么地惊弓之鸟啊。可怜的假爸
差点就可以改名叫“我路上捡了个儿子”
第一次看Jarmusch就让我失望,难道他是步了王家卫的后尘?只有一点比较有意思,一个人在老去死去的中途发现有意外的子嗣,那个继承自己的血脉的人,是否自己可以有上面可以留给他?
Jim Jarmusch,2005。电影结束的时候正正好,点到为止,实在妙处。这个故事的有意思的地方是,哈哈,一个男性导演的,有一个do good business的YY之作。为什么所有过去恋人都有pink的细节?为什么男主角家里也摆了一盆粉色的玫瑰花?哈哈,无数的过去都在现在,无数的将来都在现在。
好像是说,年轻时的如何如何注定中年后迷茫孤独且找不到出口。几年前被某人推荐
05年戛纳评审团大奖。影片呈现了一个唐璜式老男人探寻旧爱的旅途。五个女人与主角的心灵距离依次疏远,似乎象征着不同阶段的人生与爱情。比尔默瑞内敛而出色的表演和轻快的配乐让人印象深刻。感情基调是贾木许典型的冷漠疏离、飘泊孤独,风格清新淡雅,无始无终,是部需用心品味的文艺佳片。(8.8/10)
浪费我时间哈
bore
像散落的思绪,句子,或者粉色的康乃馨花瓣。老去的唐璜拜访一个个旧情人和一段段恋情,此情此景,“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OST非常喜欢。
题材听上去或许还有些意思 但实际呈现得极其无趣 而且极其不切实际 一个邻居会帮你干这些事?这可是Elizabethtown里面女主为男主做的事。
最后他也不愿承认,如果那个儿子真的是不存在的,他竟是那样失落。一部电影反映出了孤寡老人的孤独与内心矛盾,你以为他们真的那么潇洒无牵无挂?错了……他们只是不愿承认自己年轻时候的飘荡终是换来一个人走向寂灭罢了……
那是略帶挑逗和諷刺的粉。在垂老之時你才真正懂得愛。可如果某些東西已然破碎,從使重逢,情深暗湧,淚眼婆娑。也不再會完整。像《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後續。好喜歡這故事,但總覺缺少點什麼。所以看一遍是不夠的。
Ummmmm. Cannot relate to me. Can not understand why a neighbor is so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 本来对这个人电影的期待是一种个人的反思之旅,但感觉男主大概更倾向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生活,没感受到他自己想要复盘自己的生活经历。
收尾收得好,仍然一头雾水却多了一丝释然。
Broken.Flowers.2005.HDRip.XviD-BMDru
年过半百的男主为寻儿和五个前女友见面的旅途,最后是恶作剧,儿子没找到自己都快有点疯了。最后还剩孤独的自己。不懂为啥这么高分还获奖
贾木许被大公司买通后的第一部彩色片,剧作满分,实际上开始卖牌子了,王家卫第二部就开始卖了,相对而言比他能闹,就是商业片~~仁者见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