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四岁时,母亲因癌症去世,很不幸,她得的是最痛苦的那种癌症——骨癌,我看到影片里晓珞通过广播说她想代替妈妈的疼,不想妈妈那么痛,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坐在病床前,看着妈妈因为剧烈的疼痛无法控制的流泪,我能做的也只是流泪,我很恨自己为什么能做的只是流泪,我也想替她痛。
我很爱我的妈妈,14岁,正是女孩开始怀揣心事的年纪,我和妈妈感情很好,我什么事情都爱跟她说,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她能记得我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她会在老师批评错我的时候和我站在统一战线,她把我也当成朋友,她也会跟我说心事。
那时我特不理解“叛逆”这个词,我真搞不懂怎么会有人反感自己的妈妈,妈妈是这世界上和我最亲密的人。
我很少看亲情电影流泪,可能是经历过最刻骨铭心的失去,所以很多事情就看得淡了,觉得影片中的悲剧远没有生活中真实的悲剧来的惨烈。
所以《婚纱》的一开始我看得很平静,直到晓珞哭着跟妈妈说:我不要游戏机、不要自行车,我要给我买这些的你。
如果你不在了,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是啊,如果人不在了,东西还有什么意义。
电影中的晓珞可能只有7岁,所以妈妈对她隐瞒了病情。
当年我的母亲并未对我隐瞒,而是在确诊的第一时间告诉了我,可我还是太小了,我还不知道癌症真正意味着什么,我仍旧盼望着住院的母亲能在一个月后回家,我知道她痊愈的可能性很小,但我天真的以为她虽然不能像别的母亲陪伴她们的子女到七老八十,至少能一直在我身边看到我大学毕业,结婚生子。
我记得第一次让我认识到现实的是妈妈的主治医生找我谈话,她告诉我母亲的病很重,癌细胞已经扩散到全身,她说要我好好陪陪妈妈,她一边说我一边哭,哭泣不只是因为悲伤更是绝望。
而真正意识到母亲不能陪我太久了,是妈妈在一次散步时跟我说:妈妈可能不能陪你太久了,生病这事我一直也没瞒你,我也想好,可是咱们得做好最坏的打算。
我跟你爸也谈过了,他不给你找后妈,以后你们俩人好好过。
我第一次体会到揪心的痛,我不想哭,我那时最不想在妈妈面前哭,可是眼泪就是控制不住。
我觉得电影中的晓珞还是幸运的,因为7岁的她和14岁的我感受到的母爱还是不同的,我因为体会的深所以失去时才会更痛。
电影让我流泪的画面是最后,母亲在病床上去世,第二天早晨当晓珞醒来,她已经知道了,但她不愿意承认,所以她死守着病房的门,不让医生进去,她撕心裂肺的哭,用尽她全身力气守住那扇门,那扇宣告妈妈真的再也不会回来的门。
我没有她的经历,但我能够理解,以前我总以为电视里演的那些抱住尸体失声痛哭,不让他人接近是最大的悲痛。
真正发生了我才知道,原来不承认那个人已经离开才是悲伤到了极致。
母亲走时,我没有看家人和医生为她料理,而是一个人坐在医院的花园一边想她和我在一块的点点滴滴,一边流泪,每一个小细节,每一个小动作,都能让我想好久,想到让我忘记她已经不在了的事实。
影片的最后又是雨天,我私心的盼望母亲的灵魂能够出现,就像之前的每一次那样帮晓珞撑伞,因为妈妈的灵魂出现,是在母亲去世后我梦想过无数次的事情,我多么盼望楼道里响起的脚步声是妈妈下班回家的声音,多么盼望下一秒她就能像每天一样用钥匙打开家门,我的母亲在确诊后的三个月就去世了,太快了,快的她甚至等不到我初二结束,快得我根本来不及适应生活再也没有她了。
当然导演不能让灵魂出现,她得让晓珞自己学会照顾自己,所以晓珞自己撑起了伞。
最爱的那个人走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母亲刚走的那会儿,我最怕自己忘了她的样子,忘了她对我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最怕忘了自己曾经那么深的爱她。
但现在七年过去了,我知道不论在过几个七年,她都是我最爱的人,我都会记得她抚摸我的手是世界上最温柔的手,她对我的笑是最美的笑。
电影中的母亲给晓珞留下了婚纱,我的母亲没有留给我实物,但留给了我一切。
谁对你最好?
妈妈谁最爱你?
妈妈一个女孩,一个女人.这是一场没有爱情的电影,却是一场满满都是爱的电影.女儿是上帝赐给妈妈的礼物,那妈妈呢?
妈妈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吗?
不是!
妈妈只是上帝借给我们的礼物。
总有一天,上帝会毫不留情地把这个礼物从我们手中夺走!
我们大叫,我们恸哭,甚至破口大骂上帝。
可是这都没有用,没有用,因为这根本不能动摇上帝收回这人间最最珍贵礼物的决心。
当有一天,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成为没有礼物的孩子,我们只能像晓璐那样,安静地抽出包中的伞,坚强的为自己撑开,然后消失在茫茫的雨中....
天气燠热的午后,无聊的在家刷片,看看豆友推荐的一些片子。
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韩剧么,就那样呗。
看到妈妈推女儿单车放手摔倒的一刻,忽然有所触,转下来看完。
最后女儿为了满足妈妈的愿望而去放低交友、努力学习芭蕾表演——毕竟是个孩子。
没有奇技淫巧的情节与炫技,就这样不温不火的推动剧情,似乎是个悲情的故事,但结局时的雨天、黄雨伞与女儿的笑容看到的是成长的喜悦与温情的希望。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要明白有一刻的放手;而子女的成长呢?
似前几日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一刻总是有你一直不愿接受的事情发生,而其中爱是推动你内心变得坚强与感性的原动力。
你得有你必须面对的责任、你得有你自我调解的姿态、你得有你身边相互的关爱......这一切是失去你天生的庇护伞之后应该尊重的事实。
所以,每个人的成长是在你思考的背后,你所愿意承担的责任的背后,而唯有爱是推动这一切的原动力。
BTW:本来只想写个短评,啰嗦了许多,感觉自己也是在某一刻长大,是为记!
本来是想到3月8日再来看这部电影,正好写影评算是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
不过,还好,还好,提前到今天看完了。
内容如豆瓣评论般是部母女情深的感情片,不过,我观看的情绪不是对自己妈妈的感激,而是……憎恨和悲伤。
我想,我依然会在节日的时候给她电话祝福,不过,这其中纷繁复杂的情绪,自己知道就好了。
欺骗,有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撕破脸皮,总是好的。
是吧?
金香奇确实不愧为韩国的“国民宝宝”,我没看过台湾小小彬的表演,那,金香奇确实是我心目中童星的第一位了。
这个小女孩的演技确实很到位,无论是表情肢体,还是情绪表达的丰满程度,甚至连她念台词的感觉都真实到无以复加。
在国内能让我有“不是念台词”感觉的女演员都只有海青一人而已。
宋允儿真是个厉害的女人。
她不再只是“安在旭女友”的代名词。
在曾经如日中天的安在旭都过气的今天,这个女人凭借“宋允儿”三个字在演艺圈大红大紫着。
《on air》里任性刁蛮的女作家形象太丰满深刻了。
在没有代名词的今天,宋允儿已然成为她为自己打造的第一品牌。
老实说《婚纱》的剧情没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但是故事的流畅度和分镜头的把握确实让人赞赏!
两个实力派女人的演技把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和我上一篇说《将爱》得益于导演相比,这片子,得益于演员,毋庸置疑的。
除了两个主演外的配角都是一个个的大腕啊(不过,韩国也就那几个演员……汗……)少拉在放学后遇见下雨,只能电话忙得天翻地覆的妈妈高云。
而这个单亲妈妈火速飞奔到学校接宝贝女儿后抱怨:“以后不能这样耽误我工作了啊。
”可之后缠着女儿要亲吻的动作完全暴露了“抱怨”的假象“撒娇”的本质。
而为了女儿的野营这个婚纱设计师的妈妈熬夜挑战自己并不拿手甚至可以说是糟糕的厨艺——紫菜包饭做得惨不忍赌。
而在遭遇下雨野营泡汤的时候竟然孩子气般选择了开车去海边野营。
其实很难说高云是个怎样的妈妈。
她会因为以为女儿喜欢芭蕾就给她报班去培训,但每次只送女儿到学校门口而不知道从报名起女儿就一节课没上过;她会因为女儿说想要游戏机就把市场上能买到的所有游戏机统统买回家然后陪女儿一起玩,再因为女儿无心的一句“你不觉得电视很奇怪?
”就在第二天换成大大的新电视;然后在面对“你喜欢游戏机还是喜欢妈妈?
”“游戏机。
”的时候难过不已;她会生气自己不会厨艺没有时间陪女儿自责不已却又在女儿说出事实的时候难过到大哭……少拉是个“独立”的孩子,一如她自己所说,她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做作业,一个人睡觉。
可这独立只是假象吧?
否则也不会坚持要每天妈妈给自己梳头了才去上学。
一个能独立处理上面事的孩子,“梳头”只是一个借口。
少拉的懂事程度到连撒娇都让人心疼。
“什么?
你要把我逼疯吗?
到底谁能忍受你?
忍受你到这种地步?
”“妈妈你啊。
”对比剧末“我宁愿代替妈妈成为生病的那个人。
我会做饭洗衣梳头,只要妈妈永远在我身边……”那段台词相比。
上面那段对话来得那么直指人心的刺痛……一个忙碌又自责的母亲,为女儿做完自己最大努力做到的一切;一个懂事又撒娇的女儿,为母亲做好自己最大能力做到的所有。
还能怎样呢?
这,就够了。
少拉最终穿上了母亲为自己设计并亲手缝制了婚纱,到达自己的幸福……除了上面提及的台词外,母女一起跳舞、洗澡和梳头的片段彻底的击垮我最脆弱的那根神经……我想起谭木匠的一个广告策划案,就是妈妈为出家的女儿梳头。
古典的衣着和铜镜里映出女儿和母亲纷杂的情绪……我已经记不得最后一次和妈妈洗澡和梳头的时间是多久了,最后一次共眠?
也是残缺的记忆。
我还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下雨,所有班级的同学都回家了,我望着校门上大大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四个红字不知所措的发呆……如果那天妈妈没有因为休假在家看电视也不至于让我今天想起都哀伤不已吧:“相比我,她更在乎电视剧而已。
”我还记得我妈第一次撒谎,导致老爹对我劈头盖脸一顿骂的时候。
6、7岁的我竟然没有任何的悲伤或者难过,只是冷是一脸冷静和不屑的看着她说到:“你真无耻。
”然后就被我爸一巴掌给扇过来。
不过老妈慌张和惊恐的眼神倒是看得我很有快感。
我还记得我妈因为100多块钱用晾衣架把我抽得整个胳膊和腿全是血印子的时候,厚厚的蓝色牛仔裙渗出的血迹成为斑驳的黑色,显得裙子脏脏的……脸上的手指印也让我在一周内不得不面对全校师生的质疑而不得不压抑的保持沉默……我还记得老爸声嘶力竭的在耳边咆哮:“你知道为了你学琴老子花了多少钱?
”我冷漠的回应:“关我什么事?
”之后招来他神经病似地歇斯底里……我还记得老爸一脚踹过来之后还恶狠狠的表达没发泄完的情绪和“悲天悯人的善德”:“你要是个男生……我怕再踢你就死了。
”我还记得老爸大年三十把我锁在房间拉琴之前推搡我到铁门外:“你给我滚出去!
就当我没生过你!
”我还记得刚回国老爸对我的衣着、言语、习惯都通通的看不惯,在家用饮水机喝矿泉水也会被狠批,在国外穿过的衣服被通通的扔掉……连袜套也被扯下来从窗户扔出去……我还记得小时候被骂只能乖乖的承受,不还嘴不发火只能受气,还被骂:“说不得你?
我还说不得你了是吧?
一说就哭!
”到长大后他骂什么我顶什么,吵得整栋楼都听得见邻居来劝架;再到后来以我离家出走来平息……念大学前就是过的这样的日子……可笑的是,每次都是两个大人歇斯底里,我在旁边冷静得简直不是人的情绪……这也是我现在对待很多事情时的态度吧?
basker曾经在泊星地把我逼到死角:“我问你,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死完了,你怎么办?
”“能怎么办?
活下去呗。
”“恩,我要你,即使一个人,也要活下去。
”这话到现在想起来依然很给力。
不过有点心酸和难过罢了。
我在老老实实的看你推荐的海灵格《家排》,我要从过去里的阴影里走出来,我要彻底摆脱那两个人带来的教育和所有成为独立的成熟的个体。
不是我想,是必须,没得选。
昨天你说给女儿买ipad的时候我随口感慨:“为什么我不是你女儿呢?
”被多多听到了,她一声叹息。
“我是个兵。
我是个老师。
我是个大老板。
我是个新闻记者。
我是个电器修理工。
我是个计算机工程师。
我是个国务级领导干部。
”不管你是谁,不管你为了这个职位付出了多少时间多少努力,你都不算成功,你都不能得到满足。
所有的我们,乞求着好人生而奋斗着的人们,都是傻瓜。
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职位,唾手可得,那就是作一个称职的“孩子”,这与生俱来的,你可曾做到最好?
《婚纱》这本电影让我读懂的不是母爱的伟大,毕竟有太多深沉有意义而且感人肺腑的故事已经诠释了各种层面的母爱的外在和内在,奉献牺牲或是不离不弃。
对这份爱的歌颂是难以言说而且永不生厌的,毕竟我们凡世之人都在追求的爱的纯粹与无私,尽在其中。
这电影真正打动我的,不是病痛里的努力和母爱的坚持,而是一场争吵之后的理解和孩子的力所能及。
这不是一部单纯赞颂母爱的电影,也不仅仅是述说孩子成长的电影,也许更重要的,是彼此理解。
总有些人念叨着缺爱,述说着爱情的悲苦,生活境遇的坎坷,工作的压力。
生活毕竟不是电影,有铺垫推进高潮结局,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都只是碌碌无为的过渡戏,平凡的好像不会被任何人注意,可是这些细枝末节,才是所谓真实的关键。
和朋友在一起,难免讨论着诸事烦恼,互相宽慰或是一起破口大骂。
回家以后埋头大睡,然后在妈妈唠叨着快起来怎么总是没精神时大吼“你怎么一点儿也不理解我!!
”心里怯怯的,明明知道妈妈们关心的表现就是唠叨,每个当下还是昏了头。
和妈妈闹变扭就会极其蛮不讲理,心里委屈到不行只想着“你是我的妈妈你怎么就不惯着我!
”然后哭起来,生闷气。
然后在吃晚饭的时候故意弄出好多响动,让她先和我说话,然后傻笑。
其实特别怕妈妈生气,因为都是为了一些小事吵开,过一会儿连自己都觉得任性。
唯独有一次,为了一个我不记得原因,严重的争吵起来,之后我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大哭,妈妈当时一边搞卫生一边哼着小调,似乎是无所谓着。
于是满心都是悲伤,觉得为什么自己那么受气,然后一冲动跑出去。
之后回来,爸爸叫住我,说你妈今年搞了一天的卫生,一边拖地一边哭,去道歉。
那个时刻突然特别揪了一下心,可是嘴巴倔得很,说着“我没错!
”。
爸爸就说,谁都没错,可是就是应该你去道歉,你是孩子。
小时候总觉得这是大人的自大,孩子永远是错的,直到现在认真想想,才理解其中的深意。
妈妈她有她的压力,那是即使作业再多零花钱再少我也体会不到的社会压力,甚至在她难过极了的时候,都不能大闹一场、大发脾气,而是只能隐忍地流眼泪,一个劲儿地靠劳动发泄。
如今想起来鼻子都是酸的,妈妈对我付出了太多。
在哪里看到过,青春里的孩子面对每一场灾难都以为是世界末日,事实上,一切才刚刚开始。
说得真好,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悲戚看得太重,满心都是自我也许就会慢慢让我们变成自私冷漠的人。
所有所有我身边的人们,当我们互相靠近又分离,究竟谁能够真正的彼此理解呢?
至亲都尚且不能全然理解对方。
就像电影里,母女两个大吵一场,两个人都是头脑冲动的,看得我好揪心。
可是事后两人心里都是痛,抱在一起大哭一场。
争吵毕竟是意气用事,唯有歉意和爱,才在我们心里留得最久。
看完那一幕心里大惊,这样的情形每次和妈妈吵架都会发生,不理解的吵闹,哭,然后满心歉意,道歉,然后抱抱,要么开玩笑要么聊天谈很久。
有时候太亲的人,反而会伤害太深,也许爱就是会让人得意忘形吧。
看完《婚纱》后打电话给妈妈,说“亲爱的娘亲大人你现在有什么心愿啊?
”妈妈考虑一会说,“愿望啊,你读好书能有个好出路我就开心了。
”楞了一下,然后强调不是啦,是你自己的心愿啦,然后妈妈特平静地说,“就想好好休息休息。
”真的是,一下子就哭出来了。
也许我也一直没有好好理解过妈妈,她真正想要的是些什么,毕竟作为一个母亲,她的世界里全部都是孩子,随时想起的都是孩子。
作为她自己,也许慢慢的,都失去了一些东西。
那些璀璨的,不羁的,飞扬的孩子气,那是一些多么美好的特质,拉着爸爸妈妈说一些没营养的趣话,无论多少年,想起来都是一脸的微笑。
随着时间流逝年龄增长,我们都会被某些东西束缚,成了有责任心,却也不再孩子气的人。
除了爸爸妈妈,任何人都不能真正称你为“孩子”,至多是“小孩子”。
你是父母的骨肉血缘,是他们忙碌时唯一心心念念的小宝贝。
这份独特,又怎是别的爱能比拟的。
某一天,你被告知失去了作为一个孩子的权利,那才真的是无论你如何努力,都不可回头的遗憾。
于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妈妈和小女儿互相理解,年幼的孩子知道,要做一个好孩子,让妈妈放心,她努力学芭蕾,尝试解除洁癖,和大家交朋友,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事,都那么美好甜蜜,因为作为一个孩子,我们能做的只有那么多,做好妈妈希望你做的最小的事,就已经是无比珍贵的了。
每一个你,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还有多久的好时光,去做一个“孩子”。
自由固然好,可是有时想起来,能被一个人唠唠叨叨着穿好衣服吃饱饭多运动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好过自己一个人寂寞地喝酒抽烟,然后一脸颓丧的回到没有人的家里。
不对,那至多是公寓,有爱的地方才叫做家。
明天就是母亲节,我亲爱的妈妈,我最最爱的人,我们还有好长的时间要一起走下去。
从你牵着我走下小院子的楼梯,一直到我扶着你去看满园的馨香。
我是一个贪心的小孩,我要和你还有老爸一直一直吵吵闹闹哭哭笑笑地在一起很久很久很久。
被豆列君剧透了,知道这是关于白血病的电影(最后发现应该不是白血病...= =)于是乎,在电影的开端,就一直在猜到底是妈妈患病,还是女儿患病(原谅我的阴暗...)毕竟,电影的开端,节奏是那么的happy后来也知道happy是装出来的自从知道是妈妈患病之后,泪水就开始聚集,没有太大的剧情波动,甚至是最后的死亡,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屏幕前的我就是止不住的流泪,一直落,一直抹..一片泪眼茫茫中,妈妈最后默默的心里话,打入了我的脑海...我也挺想问老爸老妈,他们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我也会是上天赐给他们的礼物么?
早就对故事狗血、画面唯美到像广告片的韩式纯美电影无感了。
这个“蓝色生死恋”的变种N次方,实在是韩国电影产业最知名,然而又最让人审美疲劳的分支。
不过今年这部《婚纱》呼声甚高,也有一堆网友留言说把眼睛哭肿了。
在好奇心驱使下,也想把它与同是讲述亲情为主线的《岁月神偷》做一番比较,因此看了一遍。
比起看一次流泪一次的《岁月神偷》,催泪点更密集的《婚纱》看完,我居然只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还是那些事,还是美轮美奂,连发病呕个吐也看起来赏心悦目。
样板间一般的家居装饰,广告一般的笑容。
小女孩的饰演者演技也太好了吧,说哭就哭,说笑就笑。
以至于她如果突然举起一罐奶粉介绍口感,我大概也不会太惊愕。
事实上她那张小胖脸,也蛮适合做儿童模特。
但拜托,好歹这是一部电影,有点自然生活气息好不好。
从观看的第一反应上,我就是不太入戏。
我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电影的布景吸引过去,那些窗帘、食物,还有那些漂亮的婚纱。
早有人总结,韩剧有三宝:癌症、车祸、治不好。
《婚纱》继承并发扬了“韩剧三宝”,只不过故事讲的是亲情不是爱情,这也算打中了一些观众的死穴,否则流泪指数大概要大大下降。
毕竟韩剧中泛滥到恶俗的爱情悲剧,早就被观众一再玩味。
另一项优点,是电影在细节上亦有稍作收敛,比如剧中女主角的大哥听到绝症消息,半路上停车,在车旁低声哀嚎。
画面是个中景,一个耸动的肩膀和画外音低低的抽泣。
没有给一滴清泪来个360度大特写,总算对东方美学中“哀而不伤”的认识有了升华。
《婚纱》的催泪点大多集中在一处,就是即将离世的母亲对女儿的不舍,女儿的懂事和对母亲的依恋。
导演在这两点上进行了不依不饶、重复又重复的渲染。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提到了体育男对芭蕾女的情窦初开,还有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但都是些老配菜,并没有提供更新的东西。
我很欣赏这段话:催泪是有段位的。
低级的,是跪在你面前,杂耍般地向你展示人间所有的惨事,用同情心来要挟你的泪水。
《婚纱》和《岁月神偷》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上。
后者的生活质感和肌理,所唤醒和包容的意识,早就不是简单的电影产品中的“催泪弹”可以涵盖的了。
记得我总和妈妈吵架,妈妈每次都气急败坏的说以后你怎么嫁的出去,谁能忍受你啊。
我说,不就是你吗?
我不嫁了又怎么样。
真的好想妈妈,那么爱我的人却被我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上次打电话和妈妈说,我体检的时候血压过低。
没想到妈妈在接下来的一整天翻书,上网,去医院问医生,她整晚都没有睡好。
妈妈给我发了好多短信,说要怎样怎么保护好身体。
我很烦,我说我以后再也不和你说我身体不好了。
你怎么这么烦。
妈妈在电话的那边哭了,她说我想你啊,我怕你过得不好。
妈妈,现在我也真的好想好想你。
我一定会把自己照顾的很好。
你知道吗?
你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
妈妈,我很爱很爱你。
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你会离开我。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该怎么办?
妈妈,我好爱好爱你。
妈妈,一定要好好的。
我也会好好的。
我要你看到我最幸福的时候。
讲述亲情的电影总是特别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猛戳观众的泪点,犹记得这部电影整个宿舍一起看,每个都看的泣不成声。
电影讲述了以为即将告别世界的母亲,想在离开之前为自己的女儿亲手做一件婚纱,以及在这段期间母女之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里的母亲怕自己的女儿知道自己的病情一直试图隐瞒,而女儿的乖巧懂事更加让人心疼。
电影并没有特意煽情的部分,但是作为观众自然而然会想起自己的妈妈,更能理解其中的不舍。
电影里的目前觉得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为她做一件婚纱,虽然她永远看不到女儿穿婚纱的样子。
这件承载了满满母爱的婚纱,愿看到的人能更加珍惜自己的亲人。
乍看之下,《婚纱》这个片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爱情。
这部影片确实是讲“爱”与“情”的,但并非男女之间,而是母女之间。
这部影片的情节不算新颖:单身妈妈得了绝症,相依为命的小女儿经过蜕变、成长,懂事了很多。
但如果就这样落入窠臼,这部片子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关键在于,它把真情诉诸于细节,使人不禁落泪。
看影片的时候,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熟悉。
而种种细节又因为前后对比更为明显。
影片的开场,是一场淅沥的秋雨。
玻璃窗里,女主人公——婚纱设计师高芸,正在认真地画着一张设计图,脸上洒着一层淡淡的幸福。
高芸正在工作,蓦地,她的搭档——婚纱店店主美金子,匆忙跑来告诉她有一个客户婚纱拿错了急着去换。
高芸急忙下楼,而手机也在此刻响起——女儿(小珞)忘了带伞,需要她去接。
高芸把车开进校园,在小珞站的教学楼前停下。
她招手让小珞自己跑到车里,小珞怕会淋湿自己,站在原地不动。
高芸只好披上衣服,下车带小珞上车。
衣服下,小珞笑了。
车上,高芸用宠溺的口吻轻轻地抱怨:“早上明明已经告诉你,有80%的可能会下雨,怎么不带伞啊?
”小珞一脸别扭,淡淡道:“早上又没有下雨。
”高芸无奈。
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很熟悉?
某天的某个时刻,也许我们也曾给某人惹了这样不大不小“麻烦”,他们也曾经这样跟我们抱怨过,又被我们很“理不直气也壮”地反驳回去。
然后我们得意地笑着,幸福着。
而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
像是生气,可为什么嘴角还是微微上翘着?
那时的我们,注意到了吗?
之后,故事真正地展开了。
可以说,整个故事,共有两条线索:小珞和高芸。
她们各自活动,故事便逐渐变得完满起来。
故事,并没有从高芸得知自己患病讲起。
似乎由始至终,高芸都是知道自己的病情的。
初看会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看第二遍的时候就会发现,剧中早就埋下了伏笔,譬如:她早早地开始为小珞设计婚纱,一进她哥哥家就直奔厕所(应该是去吐了),打算为哥哥买辆新车,满足小珞的愿望给她买了很多种游戏机,因为打游戏时小珞的一句“电视机太小了”就买了新电视,熬夜学做寿司,帮小珞请假带她去郊游……在高芸妈妈忌日那天,她晕倒了。
兄嫂送她到医院。
医生的一句“现在的情况很危险,不太乐观,建议住院治疗”,使所有人都了解了真相。
在回去的路上,她只说了两句话。
一句是“对不起,哥哥,我总是让你这么累。
”另一句是“小珞不知道。
”然后,她就哽咽着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整个影片中,最引人注目叶最为感人的,是她们的两次争吵。
第一次争吵,是因为小珞的洁癖——她不和别人一起吃东西,还因此和班里的同学发生冲突,高芸被老师叫到了学校。
回到家后,高芸并没有批评小珞,只是问她为什么不跟小朋友们一起吃东西。
后来说到小珞以后也要有社会生活,妈妈不可能照顾她到变成老婆婆。
小珞突然说:“没有妈妈的照顾我也可以自己一个人生活!
”高芸的眼眶红红的,咬了下嘴唇,忍着泪水和愤怒,问:“你知道什么是自己一个人生活吗?
”小珞回答的倒也干脆:“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写作业,等不到妈妈我就一个人睡觉,我一直都是一个人。
我怎么不能一个人过?
”高芸一时语塞,委屈的泪水积在眼眶里,说:“那是,那是因为我比较忙啊。
”小珞继续回嘴:“那你就继续忙啊。
没有妈妈我也可以继续做得很好,你不用伤脑筋的。
”这句话深深地刺伤了高芸,她再也忍不住了,朝小珞吼道:“我怎么能不伤脑筋?
小珞有想买的东西……”小珞也不示弱:“我有想买的东西去找舅妈就好了,比起妈妈,舅妈对我好多了!
直接问为什么吵架就好了,干嘛这样啊?
”高芸撂下一句“那你去跟你舅妈过好了”,就冲进卧室里了。
这样的“苦口婆心”,会不会有些耳熟?
似乎有一些些烦,有一些些罗嗦,还有那么点不近人情。
而这样的“自以为是”,哪个小孩子没有过?
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父母基本都是要上班的,而家里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自以为比别人更早地明白了“自己一个人”的含义。
我们觉得自己可以一个人,却从未真正体味到“自己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小时候,我们常常认为很多人都比父母“好”,因为那些人只对我们好,而从不对我们发火。
我们就那么“童言无忌”地说着:“某某比我妈妈好,某某比我爸爸好……”每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有谁注意过父母眼中一闪而逝的失落?
我们凭什么这样“肆无忌惮”?
只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是世界上唯一不会真正“离开”我们的人吗?
卧室里,高芸并没有在生小珞的气,她捂着自己的嘴,一再责备自己“该对她再好一点的……”“应该做得好一点的……”她捂着胸口,却揉不散心里的剧痛,泪,终于夺眶而出。
她只是在不断地责备自己,像个受伤的孩子。
可是,她很快把泪抹掉,因为小珞还在外面啊,怎么可以让她一个人在外面?
毕竟,她还是个孩子啊……高芸从房间里走出,小珞还在写作业,。
她没有回头,只是自言自语似的说:“妈妈,对不起。
变老婆婆前都跟妈妈一起过。
”应该微笑还是落泪呢?
每当我惹父母生气,看着他们转身离开的背影,我总会在心里担心他们进屋后会怎样数落我、怎样对我失望,甚至担心他们会不会因此从此不喜欢我。
可是,听到高芸那句“该对她再好一点的……应该做得好一点的……”的时候,我明白,我错了。
是啊,这,就是父母啊——不管我们怎样伤害他们,他们总会觉得是自己错得多些。
渐渐地,心,也像高芸的眉似的,紧紧皱在了一起。
但小珞很聪明,与她朝夕相处的妈妈的变化,她怎么会毫无感知?
她的猜想,在舅妈那里得到了证实。
她请舅妈帮她保密,自己也装作完全没有发觉的样子。
可是屏幕外的我们,会发现小珞变得乖了好多:她学着自己梳头,然后去上学;她主动陪妈妈加班,就算很困了也不自己回家;她自己提出翘课跟妈妈呆在家玩一天,还答应代妈妈挨老师的骂……可是,“懂事”的背后总是太多的辛酸:在走出家,关上门之后,她低声呜咽,怕让妈妈听见,却又无法压抑那种悲伤;妈妈劝她去睡觉,她不小心把心里话说了出来,“不要,闭上眼睛,就看不到妈妈了”;和妈妈玩得累了,在沙发上睡了,梦中发现妈妈不见了而惊醒,发现妈妈就在身后安静地睡着,她小心翼翼地检查妈妈是否还有呼吸……这样的“乖巧”,着实令人心疼。
可日子似乎总没有这么平静。
小珞和妈妈又发生了冲突,原因,依然是小珞的洁癖问题。
这次,小珞和民宇哥哥(小珞舅舅家的儿子)吵了起来。
高芸问小珞知不知道错。
小珞说她没有错。
高芸急了,说:“你要一直这样吗?
谁能容忍你这些?
谁?!
”小珞先是沉默,片刻后,说:“妈妈!
”高芸一愣。
小珞接着说:“妈妈活久一点,容忍我这一切不就好了?
单车、游戏机,这些有什么用?
全都不要了!
没有了给我买这些的妈妈,不要,我不要!
我就只有妈妈了,现在就已经开始想念妈妈了。
妈妈,不要死,和我一起过。
”高芸把小珞搂入怀中,不断跟她道歉。
两个人都哭成了泪人。
我们,似乎很少想过:谁能容忍我们所以的坏脾气?
谁能原谅我们每一次的任性?
谁能忽视我们一切的不完美?
除了父母,还有谁?
那句“妈妈活久一点,容忍我这一切不就好了?
”多么理所应当,却说得人眼圈红红的。
不知道现在的小珞有没有在后悔:后悔当初自己怕被雨淋,虽然是很短的路,也非要让妈妈冒雨下车来接自己;后悔当初妈妈要跟自己亲亲的时候,嫌妈妈腻;后悔妈妈问自己,妈妈和游戏机谁更好的时候,不假思索地说“游戏机好”;后悔,从没对妈妈说过那一句“我爱你”……不知道现在看影片的其他人有没有像我一样后悔:后悔当初对父母的忽视,后悔自己一直以来的自己为是,后悔从未真正地像他们疼爱我们那样地疼爱他们,哪怕是一天……高芸还是住院了,小珞每天去陪她。
有天晚上,高芸听到了这样一段广播:“下面是张晓珞小朋友寄来的明信片:我亲爱的妈妈,能做妈妈的女儿我真的很开心。
虽然不会做饭,每天因为工作都没能好好地陪我玩,但我还是最爱妈妈。
你是知道的吧,妈妈?
妈妈,你很痛吗?
妈妈,我能替你痛就好了。
妈妈,我会乖乖洗碗、打扫,也会做饭给你吃,妈妈就这样躺着就行了,妈妈和我永远在一起好吗?
妈妈,非常非常,最爱你。
”高芸看着怀里已经睡着的小珞,轻轻说着:“小珞啊,小珞是上天给妈妈的礼物,妈妈也是小珞的礼物吗?
我爱你,小珞。
”她在小珞的额头轻轻吻了一下,一滴泪滑落。
紧紧地搂着小珞,高芸也睡着了,再没有醒来。
就这样,妈妈离开了。
小珞,真的变成“一个人”了。
似乎是自己给自己下的“诅咒”,它变作现实。
但结果却不仅仅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写作业,一个人睡觉”。
当你没有一个人可以等的时候,那是怎样的一种绝望?
可是,小珞远比我们想象中坚强。
影片的结尾处,又一个下雨天,又是一群小学生拥挤着走出校园,又是那个走在最后的小女孩,可是这次,她缓缓从书包里抽出了一把伞,撑着走进了雨里。
一步一步,平缓而坚定。
小珞的脸上带着微笑,很美好。
静静地影片结束了,却留给人无限思量。
几乎每个人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且,不是一点点。
看完这部影片,我很想对父母说那句:“非常非常,最爱你。
”静静地,深深地。
看完后给老佛爷打了个电话。。。泪点低的不行
评价高,或许抱的希望就高,因此有点失望。
虽说单身母女的生活很心酸,却也最温情。
我没觉得它不好,我只是被绝症给腻歪死了,那么丁点大的宝宝就成熟成那样我也不能接受。小朋友是用来催泪的
把悲伤留给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怎么感动不起来...
其实没有评分里说得那么好…妈妈很可爱,小女孩哭戏发挥的很棒,但是感情表达太过平铺直叙,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事情,无非妈妈有更多的耐心和童心,片子一般般
全部都是戳中泪点~
观影补签。艾玛看过开心家族以后这个完全感动不了我啊,非常一般的韩剧套路啊。
是韓語的關係嗎?挺漂亮的女孩為毛說話咋咋呼呼的吹鬍子瞪眼的。
小宝贝儿可爱,长大后也是个可爱的女人
明知剧情老套,但是依然没有抵抗力。。。。
可能是我对棒子的偏见,为什么一点感觉都没有。
好感人
情节确实偏俗套了,但最大的问题是结尾煽情处的BUG让我很出戏,哪个大医院会让住院病人自生自灭、啥时候死了都没有医护人员知道的?
没坚持看完。看到说有癌症就觉得无聊 韩剧怎么老爱拍生离死别的啊?
之前看过,但是印象已经不深了,无感~
果然这种类型的电影不适合我、完全戳不中泪点、但被小女孩的神演技深深折服。
一点不喜欢这种煽情片。
每個母親對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