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所谓的大片,偶尔看一部好的文艺片,总会给人耳目清新之感。
康定情歌就属此类吧。
在当下社会,人们都以为自己聪明了,以为看惯了世态人情,有人很骄傲的说没有信仰。
回想过去的那个年代,我们习惯于贴上专制压抑的标签。
可我有时也会想,在那个年代,是否有些质朴和单纯呢。
我总以为一部好的电影都有最简单的人性在里面,一部空洞的电影很难触动人的心弦。
一个承诺,用一生去守候。
这不知被电影人表现了多少次。
可我们也总愿意一次次的去看,去感动着。
用一生去爱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很少吧。
在现实中,爱一个人总会掺杂着许许多多的东西。
在以前,我总以为爱情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就是喜欢对方。
可在现实中,我发现未必如此。
我有一个同事,女友要和他分手了,因为房子。
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恋人是因为简简单单的喜爱对方而在一起呢,不管生老病死,不在乎贫富贵贱。
张艺谋去拍纯爱的电影,好评很多。
在生活中,纯净和简单的爱情越来越少了,所以就去电影里去寻找了。
我是否能以同理心去度人之腹,我们渴望简简单单的爱情。
有一个人能让我们砰然心动,我们喜欢彼此,我们能一生一世的在一起。
罗素曾经写过“我为何而生”,在他的三个理由里,其中一个就是对爱情的渴望。
人的生命里如果没有爱情,人生要褪色多少啊。
李苏杰和达娃就用一生去守护一份爱情。
我相信那不是感激之情,我相信只有简单的爱情才能让人相念一生。
十天之隔加深了六十年守候的遗憾。
让人心痛,心痛!
早上看到《康定情歌》的预告片,一看上映时间竟就是今天,满腔的热情,于是一下班就直奔电影院。
进场才发现,这部片子是如此的冷门。
偌大的放映厅,空荡荡的坐着我一个人。
因为我这张票,电影院肯定怨念死了。
也好,我乐得享受难得的一个人包场。
当画面渐渐亮起,我终于又看到了泸定桥,看到了海螺沟,看到了甲居的碉楼和康定的街道,一幅幅熟悉的画面在眼前浮现,以及我没到达的跑马山和木格措。
老人追寻着六十年前的踪迹回到这块土地,而年少时候的爱人却已离开人世,六十年的阴差阳错,终不得眷属。
故事固然令人动容,更触动我心的,依然是那蔚蓝色的天空,棉絮般的朵朵白云,波涛滚滚的大渡河,巍巍的雪山,茫茫的草原,熟悉而亲切的四川话,和粗糙质朴的高原红。
看预告片时我在Q上对yidong说,我对那片土地始终充满热情。
从甘孜回来已经四个月了,刚上班时,我天天听关于高原关于雪山的歌曲,从永远的香巴拉到梦中的唐古拉,从天上西藏到陪你一起看草原,从高原蓝到套马杆,每当音乐响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面朝高原和雪山的日子。
我本来想好好地把甘孜之行写出来,可是刚开了个头,就被其他的各种琐碎占据了时间。
毕竟已再也不是自由自在的学生时代,我可以拿出一年的时间去写一系列游记。
电影中有句台词,“如果是雄鹰,就离不开翱翔的天空。
”和我说我们都像竹子遇到一个结的yaosan,和我说手里拿着球却不知道掷向何处的Maggie,折腾着却也纠结着的桔子,希望我们都能找回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当我看到雪山,看到马儿在山间驰骋,看到那青青的一片下产生的不渝恋情,看到主人公最终阴阳两阁,当然,还特别提示了一下,那件带有布丁的毛衣。
我联想到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背背山”,个人感觉太像了,,但是作为正剧,,我个人的感觉如下首先,,,比大地震好看!
再次,,,是一部精美宏大的故事型正剧本片讲述了一个委婉感人的故事,同以往的爱情故事不同的是,本片设置了很多悬念,情节也跌宕起伏感人肺腑。
正剧唯美化,明星化,俨然成为时下正剧的主流风格。
苏有朋的加盟显然是剧中的一个亮点,台湾小生演绎苏州秀才还是生动鲜活的。
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有片中经典的主旋律《康定情歌》,在本片中是少出现了4个不同的版本。
歌声与油画般的风景相互衬托唯美而和谐。
本片用回忆现实相结合的蒙太奇手法,故事化的手法阐述了汉藏60多年来的深厚情谊。
唯一缺憾是在剧情上有些脱节。
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看看的,当然,女生都得多带点纸巾。
一场跨越六十多年的爱情,如此漫长而缠绵的爱意让人惊叹和感动。
李苏杰和达娃相识于康定解放之时,最开始达娃还是位手脚带镣铐的奴隶,是李苏杰身为筑路队的解放军,让达娃翻身成为了自由人。
五十年代两人的感情就已经让不少人羡慕了,一些细节也在片中被非常细腻地展现了出来。
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虽然达娃和苏杰后来没能一直坚守在对方的身边,但是时隔六十年,两人对对方的思念一直没断。
刚开始作为达娃扶养长大的孙子孙女因为苏杰之前的失信非常不待见苏杰和养外孙女,直到后来一切误会解开,几位晚辈才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爷辈的感情如此真挚。
而苏杰外孙女和达娃外孙之间的恋爱似乎有点突然,没有递进的过程,晚辈之间的三角恋也显得有些奇妙。
不管怎么说,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完美谱写出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康定情歌。
我谋划着如果中午到影院就去看《密室之不可告人》,傍晚去就看《康定情歌》。
其实我更想看《康定情歌》,因为我还是不想花着钱去影院惊悚一回,只可惜《康定情歌》的排片量比《密室之不可告人》还要少,每天只有傍晚六点半那场,于是我们只好在街上一直转悠到快到时间再走到横店潇湘王府井。
电影里康定的景色非常的漂亮,把它做风景片看也是可以的;影片也很感人,至少我流泪了;但是影片同时也很无厘头,以至于让我走出影院后还耿耿于怀。
去看这个电影自然是冲苏有朋去的,因为他和居文沛是这个电影的主演。
但是看完之后我却只能质疑于这个主演的真正意义,也许只是精神上和演技上的。
说的更准确点,影片之前的剧情介绍让我误以为这个电影主要反映的是李苏杰和达娃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后我和同学却齐齐感叹这个电影线索及其不明,用同学的话说就是“我简直不知道它要表达什么”。
如果影片的希望和看点是李苏杰和达娃相爱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两地分隔,只能抱憾而终的感情线索的话,哪怕它在现实和回忆间跳来跳去都没有关系,但是年轻一辈的爱情故事明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淡了这一条线索,甚至让这一条原本可以铺展得更开,让电影更给力的线索变得反而隐居到了幕后。
而实际上,李苏杰和达娃的那条线索原本还可以说明得更好。
由于有了上面这一条,苏有朋和居文沛便似乎不再是主演的地位,因为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苏先生便始终没有再出现,而前面他表演的可圈可点就让人对这一点非常遗憾。
就像是一直期待他还能再出现,但是他就这么消失了,故事情节方面造成还有很多不明朗的地方,也让人非常遗憾。
我其实觉得现实生活里年轻人的爱情这条线索其实没有出现的必要,如果将六十年前的那段爱情表述地更彻底、更丰富,会为这部电影加很多分。
所以同学说:“原本是来感动的,怎么看完觉得是看了一部喜剧呢。
”然而电影前半部分的演绎还是让我觉得这部影片很值得一看,而前半部分我也是边笑着边流着泪看完的。
比如一看到苏有朋出现,我和同学就笑了,虽然看的就是他,但是看到他出现穿着军装出现在这样主旋律的电影里还是觉得很有趣,加上虽然我也说不上来他普通话哪里不对,可是听起来还是台湾腔。
我和同学也极不入戏的发现苏有朋的那根皮带一直系得垮垮的,于是又笑了(好吧,直接来人把我打飞)。
当然剧中那些主旋律的话语也让我和同学忍不住发笑(我们不是乖孩子)。
这部电影有一瞬间让我想起了我最爱的《黄河绝恋》,同样是后来成为了老爷爷的当年的战士来寻觅自己爱过的人的这样一种在现实和回忆穿插的形式,但是《黄河绝恋》重心在回忆上,而《康定情歌》重心却怎么都让人觉得是在实际没有多大看点的年轻人的爱情上。
真的,我很希望看到的《康定情歌》是以《黄河绝恋》那样的结构来拍的,这样给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空间应该会更大。
我印象很深的还是剧中李苏杰对达娃允诺要带她回苏州的那一段,还有后来李被打成右派后接到刘二的信之后摔行李那一段,两个人一起在草原上纵马奔跑那一段,当然还有姑娘们一起唱起《康定情歌》,达娃最后羞涩的跑走那一段,还有在开始的时候,李苏杰对达娃念起那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勾起一片回忆,也不免让我感叹了很久,大概都可以算是电影的泪点。
难怪也有人说只看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好像是达娃更爱李苏杰,因为剧情上对这点的渲染要更加强烈。
不过苏有朋的眼神一如既往的含情脉脉,让我一瞬间仿佛又像看到了当年《还珠格格》里面的某些场景。
比如看到两人纵马奔驰那段我和同学便不约而同的想起了《还珠一》17集五阿哥和小燕子在草原上骑马的那一段。
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好大一个苏有朋。
这就是在电影院里看和在电脑上看的区别,那些美丽的景色仿佛是扑面而来,还有就是苏先生戴着眼镜笑的样子,好像就站在面前,以致我和同学还研究了好久他戴的眼镜究竟有没有镜片(我们看电影还真是不认真)。
电影里要突出的自然是李苏杰和达娃跨越时空的深挚爱情和最后的爱情悲剧,然而我却想到了更多的东西,那种人与人相爱却不能相聚的悲剧,那种爱着却不能得到的痛感。
想起很多年前看过的苏有朋和赵薇的《老房有喜》,如果没有最后的苏小鹏变成诸葛小鹏,飞机场的一幕就是那部电视让人抱憾的大结局,一定会让很多人对这部电视耿耿于怀。
在《老房有喜》的最后,赵薇说的那句“我要你相信,在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
”这句话用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一开始我以为李苏杰和达娃最后没有在一起是由于政治原因,结果却是很多的阴错阳差。
而实际上的人生,很多时候的错过都是因为那些阴错阳差,《还珠格格》那样的美满结局毕竟只是王子和公主的童话,《康定情歌》里这样的处理方式才是更深入人心的吧。
然而,有这部电影也会想起很多很多的遗憾,那些相爱最终却分离的人,那些热爱过最终却不得不放手的事物,那些没有办法兑现的天荒地老,那些许下却再也没有可能实现的诺言,都是让人对生活失望的缘由。
2010年11月18日
刚从海螺沟,那里有冰川、温泉、冷杉,还有泸定桥,还有长征大酒店。。。
呵呵,都是前几天看的这部《康定情歌》里面出现的景。
有种一度认为这是一部海螺沟宣传片的感觉。
所以把这篇时光网上写的东西转过来吧。
在看之前,靓姐我们就本着把人物挖掉、只看景色的态度,事实证明,其实人物是不用挖掉的,这还算不上一部被导演和编剧完全毁掉的电影。
我说完全的意思是,的确毁掉了部分。
先是片子开头,那种主旋律抗战片的正义凛然看得我觉得头皮一阵阵地发麻,让我有愤而离席的冲动。
还好我克制了。
我想说的就是,不知道导演怎么给电影定位的,如果是如介绍里面所说的,要讲述的是一个纯爱的红色爱情故事,我觉得红得有点发紫了。
然后,这个编剧啊,我觉得编剧貌似有点懒?
把两部电影拼凑起来,然后加入了川西高原元素而已。
这两部电影就是《海角七号》和苏有朋的另一部电影《寻找刘三姐》。
先参见《寻找刘三姐》:城里的小姐为了寻找音乐灵感,前往歌曲的诞生地,由此和当地的小伙擦出了火花;再看《海角七号》:两个阴差阳错分离几十年恋人,在一个离开之后,由一封封情书回忆了等不及的爱和无尽的惋惜。
正是因为这些相似,让我给这篇日志配乐用的是《海角七号》的《情书》。
以上就是被毁掉的部分,还是说说好的地方吧。
我觉得,其实我对电影的要求不高:1、能让我看懂的剧情——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整些发誓不让人看懂的剧情(不点名);2、可以无厘头,但不是没有逻辑、牵强的无厘头——估计没人会说星爷的无厘头不好看;3、拒绝山寨剧:今天我一个朋友说,由于时间不合适,她选择了一部山寨剧,结局就是她在里面吐啊吐啊地睡着了。
至少,这是一部以上反面例子都不具备的电影。
即便情节比较老,看了开头知道结尾。
景色的确非常漂亮。
没有把好景色毁了。
有几个镜头非常惊艳:居文沛和苏有朋站在一起,镜头围着他们一圈又一圈,让我觉得好像哈达随风飞扬,像心情一样。
不得不说的是,配乐,我觉得这是最出彩的地方。
恰到好处。
《康定情歌》一遍一遍地演奏、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心境。
配合景致,美到极点。
包括苏有朋演唱的版本,既有康藏高原的原生态,又有苏吴胜地的细腻。
不过,我觉得ex-first lady 的一版,太适合在殿堂里面演奏,在这里就。。。
蒲巴甲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能歌善舞、侧面还很像王力宏,虽然少了气场,不过那种很man很man的气度,真的让人花痴了慢慢听吧:《情书》一直到 双手像枯树一样斑驳 这些字 才想起了当时的温柔 一直到 邮差走遍千万个门口 这些信 才想起了流浪的理由 一封封 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 来不及说的含情脉脉 我相信 离开终究会有始有终 有一天 我将能为你描写彩虹一直到 海角吞没船尾的脸孔 这港湾 才扬起那咸咸的海风 一直到 时间终于一去不回头 这些信 才回到我爱人的手中 一封封 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 等了好久的十指相拥 我知道 回去不一定一路顺风 只希望 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 只希望 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最后觉得,好像变成了《海角七号》的影评啦
这是第二次看了,依旧感动的稀里糊涂的。
只因那份纯真的爱情,一生的坚守与等待。
没有太多的场景,有的是那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爱情故事。
第一次还是在初中即使课堂。
历史老师为了给我们缓解考试压力,特地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
影片以李苏杰的回忆形式,展开了自己对甘孜,对恋人的追忆。
六十年后再走这条当年与战友与爱人共同修的川藏公路时,早已物是人非,留下的也只有自己了。
那阅尽沧桑的历史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李苏杰用斧头劈开了达娃脚上象征奴隶身份的铁链,帮助达娃留在军中,然后一起修公路。
后来,他给她苏州的饼干,她亲手为他缝制了钢笔贷,他给她挑水砍柴,她为他缝洗衣服。
再后来,他说要带她去苏州,请最好的老师教她唱歌;她说惟愿此生不相负。
可是,所谓的邮递员暗中搞鬼,致使恋人之间六十年来只收到过对方的一封信。
从此,即使他一年写十几封信,写了六十年,她再也没收到过;即使她上了扫盲班写了那么多的信,也收不到他的回信。
所谓造化弄人,所以,他和她,今生未婚未嫁,就这样苦苦等了一辈子。
就这样,她在村口望了六十年,也不曾在望见他;他努力奋斗六十年想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也没有实现。
最终,在她去世十天之后,他找到了她的家,十天,就十天,他和她还是没能相见。
收养的孙子遵从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散在了和他初见的溪水里,他嘱咐过继的孙女,当他死后,也将他的骨灰撒在这条与她初遇溪水里。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悠扬了六十年的康定情歌缠绕着六十年来每一日的等待与想念。
溪水中骨灰与一封封信笺相融,你啊,终于能看到这些信了…今日故人归来,而你却不在了。。。
生不能同寝,死不能同穴,那么,就让李苏杰的骨灰顺着这条溪水,寻着你的足迹,追上你的脚步,达娃,忘川河畔奈何桥边,你,千万不要走得太急太快,一定要等我,等我追上你,那时,我们相守,那时,我们相望,那时,我们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康定情歌》是一部政治献礼片,献给甘孜州建州60周年。
在影院工作的一个同学看过之后说,想好好地,认真地听一遍康定情歌,极力怂恿我去看。
扛不住对川藏风景片的贪婪,去看了。
梗概开篇,苍老的男主角配画外音,他今年已经85岁了,再不回甘孜州,就回不去了。
又是一部一根筋的爱情故事。
我出来影院,脑子里蹦出来一句话,我不懂爱。
真的不懂。
1950年解放军进驻康巴地区修筑川藏公路。
随解放军修公路的大学生技术员李苏杰,救了一位落水的“头人”(农奴主),作为回报,李苏杰要求农奴主放了他跟班的两个奴隶。
这其中就有从小就是农奴的藏族女孩达娃,李苏杰为她砸开了铁锁链。
居文沛的表演很出色,李苏杰砸铁链时,她惶恐的眼神真到位,高原女农奴的扮相也很真实。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忍不住想起苏有朋演的张无忌和带着链子的小昭=。
=)翻身了的达娃经过休养,出落成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随军修建援藏公路,李苏杰教她学写自己的名字,还有他的家乡苏州。
李苏杰给她吃从家乡带来的酥饼,达娃第一次尝到了“甜”是种什么味道。
他在她眼里,必定不一般,是恩人,又是那时稀有的大学生,知书达理,热情踏实。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蕴藏在康定情歌里的情愫,一直没有被达娃说出来。
但是李苏杰是知道的。
你看那时候的人,不说爱,就会认定一辈子的伴。
不像我们现在,一遍遍的问,你爱我吗?
脱口而出的答案。
康定情歌原来可以唱成这么多版本,但是最美的,还是达娃在高山草甸的清唱。
我一直对将原生态的民歌搬到狭小的舞台上供人观赏有抵触,因为我感觉那样真的唱不出来情感,没气氛。
因为这个,被人批评过“真矫情”。
修好公路后,李苏杰先回苏州,并答应达娃回来接她。
然后就是颠沛流离的建国这几十年的大背景。
李苏杰每年都写很多信,但是因为同村喜欢达娃的邮差刘二从中作梗,将信件都盖上查无此人退了回去,所以两人失去了联系。
然后根据简短的画面,我们可以猜想,文革中划为右派的李苏杰,收到刘二谎报达娃婚讯的信件,万念俱灰,世事浮沉,一晃就到了李苏杰85岁。
这世上有一个人,她宁愿等到死,也不会对你出尔反尔。
达娃等到死,也没等来李苏杰,她收养了两个孩子,终了一生。
85岁的李苏杰,知道这一切,找到门上的时候,达娃刚去世10天。
退回的信件,在与达娃养子的交谈中,也终于明白了缘由。
等待不是爱情的一部分?
十天生死两茫茫。
再相见,已是阴阳两隔,一人,一相框,一铁链。
为什么不可以早一点呢?
不能等,有些事情真的不能等,等来的只会是遗憾。
《云水谣》里,徐秋水(陈坤)和王碧云(徐若瑄)一隔也是60年,所不同的是,徐秋水还有金娣,那个李冰冰饰演的上海女孩,代替王碧云,随他生活在了藏区。
达娃的养子说的原话我忘记了,大概是说,我们藏民,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说等,就会等一辈子。
“苏州小白脸”李苏民不是藏民,也等了一辈子。
哪一种才是爱情?
跟朋友争辩,她说,那只是靠回忆支撑,算不上爱情,爱情是要有生命力的。
这个命题,讨论不清,讨论不清。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句话。
一生只求爱一次,爱到忘记自己,不求回报,不求记得,不求在一起,只求能在最美的年华,遇到你。
自古痴男怨女多啊。
问题是,谁一直在祭奠一根筋的爱情?
我们歌颂的,往往是我们缺少或者不曾重视的。
朋友说,你的爱情观太纯洁,你就会孤单。
所以爱情应该是鸡尾酒还是白开水?
左耳朵里方大同唱:爱是两人一张棉被/也是一人一瓶清水。
右耳朵里黄小琥唱:如果命运可以定做/如果有另一次选择/我想我还是会/把手让你紧握/快乐的陪你去坎坷。
都说对。
我问一个朋友,你相信一个人为了爱情能等待另一个人几十年直到老死吗?
她说,要么是没遇到更好的,要么是一根筋。
可爱的一根筋据说年底贺岁档的《非诚勿扰》续集《不省心》,舒淇饰演的笑笑依然纠结这个问题——她对秦奋不是爱,只是感激。
这个问题也困扰过我很久,一个人能不能因为感动而爱?
后来看到身边朋友的经历,基本上来讲,如果不是第一感觉良好,那就没戏了。
两个人凑合着过的,有,太多了,但是就是过日子,不是爱。
可是这样的凑合着过日子,往往也给我这个看客很多感动,凑合着去坎坷,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有的人明白了,两个人过得很好。
有的人不明白,就一直一个人过。
真是个不省心的字眼。
我还是希望看到,李苏杰可以早10天来找到达娃,只要早10天啊,两人在对方的眼里不再是定格在60年前的少年模样,或许还可以套用杜拉斯的一句话——“比起你当初的美貌,我更喜欢你现在倍受摧残的容颜。
”
想得到坚贞不移爱情的人,先问问自己是否对爱情坚贞不移——思想和行动上!
今晚看了《新康定情歌》这部电影,想写几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总体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有纯美的爱情、温暖的人文关怀。
瑕疵也是不少的,跟“主旋律”和导演的功力有关系。
对白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前半部分的对白有些太“官化”了,印象最深的就是达娃要求跟部队一起走的那段;后半部分更多,比如蔡明一下子蹦出来,强调卓玛是被“汽车送来的”,这明显是为了衔接剧情,不顾真实的语言场景。
类似的还很多。
为了情节的发展,牺牲了一些剧情的真实性,变得有些牵强。
客观上讲,最感人的莫过于六十年的苦苦等待,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居文沛可圈可点的动人表演。
苏友朋的演技近来进步很大,从《风声》里那个阴阳怪气的秘书到《康定情歌》的李苏杰,演技还算娴熟。
老年李苏杰的内心世界深挖得还不够,演员对这份六十年的等待把握得还不够精准,所以一听“达娃死了”立马就晕,缺乏静水深流的力度感。
李苏杰一到,达娃刚死十天,这种“巧合”只会增加李苏杰的深深自责,导演并没有对这种“自责”进行挖掘和表现,所以李苏杰的晕也好、哭也好、溪边的诉说也好,都显得不够深刻,也就缺乏震撼人心的效果了。
影片所传达的“坚守”这一爱情内涵,引人深思。
是我们没有遇到心仪的女子?
不是。
是我们太轻易地选择放弃,太容易说“我们不合适”。
或者是我们太容易说“我喜欢你”,太容易进入“恋人角色”?
从《云水谣》到《唐山大地震》再到《康定情歌》,都在讲述坚守的故事,看故事感动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绝大部分人肯定也是做不到的,不是说终生不婚,而是情感的坚守,保质期是一个月、一年还是十年?
当然这种坚守不是苦行僧式的折磨,而是一种牵挂,静水流深和细水长流式的,苦行僧式的往往反倒并不持久。
人往往就是这样自私,自己做不到坚守,但又渴望得到一份坚贞不移的爱情,这无疑是可笑的。
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
想得到坚贞不移爱情的人,先问问自己是否对爱情坚贞不移,思想和行动上!
说豆瓣评分靠谱主要是来这里的都是以文青自居的人,当然比水军好一点。
豆瓣的文青是很跟潮流的一群人,说直白一点就是没什么脑子,潮流什么就什么高分。
以前是独立电影、小众电影被吹上了天,后来是名导名片,再后来是香港电影,再后来香港的90年代商业电影终于被文青认同了、还有武侠片,在后来国粹潮又来了,后来就是情怀电影也沾光了,后来是爱国大片,政治正确好莱坞大片。
只能说豆瓣评分真的是跟大潮随大流,有什么主见跟审美可言?
挺感动的。就是米想到有蒲兄。
当我看到片中那些眼熟的汉族演员扮演藏族姑娘、两颊千篇一律地飞起那两片粗糙的高原红……好想笑
很感人的电影,国产电影这样的好片不多啊
哈哈,果然是居文沛,一眼认出!可惜没看完
估计这种感情现在不会有了。
人物不能张嘴,张嘴就是说教。
保持缄默。
剧情假感情真。
我很高兴我终于看到一部比大内密探灵灵狗还难看的电影了。这他妈都什么玩意??? 我为嘛就有这种不可拯救的烂片情节????
时光穿梭的叙事手法还是很讨巧的,虽然又点用烂了,问题是剪辑不太好,两段时光交错得不够好。另外,故事不够到位,两段爱情都唐突了点。
好感人。
后半截砍掉不行吗
西藏大巴车上看的,剧情过分雷人,忍不住吐槽,不过歌还是挺好听的。
06/11/2010,嘉禾万柳影城,30*2
其实合理的应该给四星半 这也符合我的评分的标准 一般都比豆瓣网平均分高一点呵呵 我觉得还不错 凄美的爱情 有遗憾的爱情 不过也是轰轰烈烈的爱情 纯爱了60年 两个人相约了60年 互相为彼此守候 创造了一个汉藏爱情神话 这可惜两人没有走到一起 最后也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今晚像一场梦。你出现在了我的眼前,那依旧灿烂的笑容让我心醉。下次见到,又是何时。Alec Su,永远爱你!
做作
又来个柏拉图~~前面挺好看的~后面的就狗血了~越到后面越脱线~~
妈逼哟!我要去康定!!
大陆电影无下限的又一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