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姐妹的安利去看了美恐导演的《宿敌:贝蒂和琼》,确实很好看。
之前看《美恐》的时候就很喜欢兰姨,所以看《宿敌》的时候多少带了滤镜。
毕竟兰姨美恐角色都是那种美艳四方,到老了也是风韵不减的角色,宿敌里面的琼和贝蒂的角色实在是让人太唏嘘了,年轻的时候是都是好莱坞的风云人物,一个美艳明星,一个天才演员,但上了年纪之后都陷入了一种悲惨的境地,她们被人尊重却没有工作。
因为没有人回去看老女人当主角的电影,即使《兰闺惊变》大卖,两人重新翻红,却依旧没有好的剧本来找。
(其实会有一直看兰姨演另一个自己的感觉。
)因为资本觉得这只是一场意外,女性电影仍然是没有市场不赚钱的。
不谈现实中的琼和贝蒂真人以及关系是怎样的,就这个剧来看,其实两个人骨子里是一样的人,就是剧中评论说的,她们本该成为朋友。
但资本,记者,大众却并不希望,她们只能在这个个的推波助澜下走向对立面。
其实从工作角度来看,琼其实一辈子都非常羡慕贝蒂的艺术天分,对自己舞娘出身感到自卑的她一直期望能够得到贝蒂的尊重;贝蒂虽然讨厌琼的华丽排场,但对于贝蒂的敬业一直是很是尊重的。
两个人都是渴望工作并且努力为自己争取的人,区别在于琼是因为原生家庭,自卑又孤独,她需要贝蒂的认可,影迷的认可,鲜花和掌声来获得尊重;而贝蒂不一样,贝蒂是自信的,她知道自己的艺术天分,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她努力坚持去得到她认为自己应得的地位与尊重。
最后琼死前的幻觉那一幕也是即美丽又好哭了。
奉上同样绝美的萨姨和兰姨。
【行外人观点,以及这部剧真的很有美恐风格了,确实能感觉到同一个导演的作品】
宿敌 第一季 (2017)9.02017 / 美国 / 剧情 传记 / 瑞恩·墨菲 格温妮丝·霍德-佩顿 丽萨·约翰逊 提姆·密涅尔 海伦·亨特 / 杰西卡·兰格 苏珊·萨兰登
没想到我竟会热泪盈眶的看完整部剧还未感冒痊愈的我哭的稀里哗啦本以为是一部撕逼不断,精彩幽默的典型美剧没想到竟被戳到了泪点Batte 和 Joan 同时期的好莱坞女星互相嫉妒,怨恨对方在大家的印象中,女明星们都是娇惯,小心眼,傲慢的人们喜欢追捧她们年轻时美丽的模样也喜欢在茶余饭后谈论她们的八卦与小心思对她们有着近乎变态的要求和准则当然,对她们的失态与暗淡也有着一种期待喜欢她们各种各样的八卦喜欢她们为角色,奖杯,头条争得头破血流的画面喜欢在她们失意时仍踩上几脚,掐灭人眼中最后的一点星火人们总是这样的绝情岁月也总是这样的绝情岁月不会饶过每一个人,不论年轻时你有多么迷人的外表到了一定岁数,松弛的肌肤,起褶的皮肤,脸上的斑纹,臃肿的身材无疑在提醒你年华早已不再年轻人再失败之后仍有机会能够东山再起但对于像她们一样的过时的女演员来讲,即便是奥斯卡也并不能说服导演选择你毕竟 too old试错机会不再有Battte 把每次能拿到的表演机会都当作是最后一次出现在电视银幕上然而表演从来都是一个努力与缘分的过程不是只要努力就有回报,不是只要投入了演技就一定能演好。。。。。
是门玄学再加上,也不是你演的好就一定能能手观众的喜欢这让他们的翻红变得更加困难当电影不再是纯粹的一个表达思想,展示演技的地方制作一部电影,与投资商,导演的名气挂上钩投资商们希望利益的最大化符合大多数观众口味的电影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惊悚片恐怖片充斥着血腥与暴力在这里艺术与美感无地自容同时为了电影的宣发Joan 和 Batte 的不和可以说是带给了很多人利益他们从中获利,却使得她们的人生更加艰难建立在这两个女人痛苦上的狂欢是极其残忍的她们本可以有无数次化解矛盾的机会然而周围的人没有一个希望她们这样,她们故意激化矛盾,袖手旁观,坐等好戏开场,再渔翁得利尤其是在当时的好莱坞女性的命运闹闹的把握在了那些男人的手里她们总是互相互相嫉妒,明争暗斗却又在人生失意时,像彼此透露对对方的羡慕How's your feeling of being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the world?--Then,how's you feeling of being the most talented girl in the world?终其一生,自己拼命较劲的不过是那个缺乏某部分天赋的自己影片的最后,四个人穿着华丽的服饰,喝着酒(尽管只是一场梦,但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一定出现过这样的对话)像老朋友一样坐着打牌聊天谁又能想到这四个人以前那些种种的不欢而散大概是一种释然吧在大家都已进入人生尾声的时候笑着谈起年轻时那些为梦追逐,固执坚持而受伤折磨的自己
Shall they make apology to them?
No
Because it is the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that made them legend.
时间的紧迫与残忍总是让人变得焦虑而不安正处在一个人精力最旺盛,拥有无限可能,试错机会最低点的我在年老色衰,记忆衰退之后有什么能拿来值得怀念与回忆的东西吗突然很害怕变得碌碌无为又随遇而安……It’s all up to me now.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风和日丽(singthelife),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深宅在家可以修炼什么?
自律。
为了让自己稍微振奋一点,我这段时间宅家重温了三遍高分美剧《宿敌》,之前我也反复推荐过这部剧。
今天的分享也有点碎碎念,也当是一种情绪疏导,最近我们都需要疏导。
《宿敌》一共就八集,一周可以重温三次。
每当我需要给身心充电,一定会重温这部剧。
它有着五光十色的娱乐感,看着养眼且解压,服化道高级迷人,难得的是,它是有深度的。
寓教于乐的好剧,百看不厌,而且每个年龄段重温,都会有新的收获。
疫情宅家,漫长的日子,我们总归不能做《甄嬛传》砖妃吧。
那就重新规整自己的能量。
整部剧是从两位中年奥斯卡影后过气开始说起,我喜欢这种居安思危,努力回春的步调。
「进可攻,退可守」最挺划算的人生规划,储备强,抵御风险也会强。
我也一直热衷看「姜还是老的辣」是如何生动演变的,尤其要看硬核老阿姨版本。
她们用自己的工龄,谱写了最有血有肉的生存与变通。
《宿敌》两位好莱坞巨星的厮杀史,专业又精彩,毕竟真巨星都是靠业务能力打底,有了这个基础,你再去衍生各种斗。
常规的娱乐圈宫斗心法,都是这两位姐姐玩剩的。
我这次侧重看两位低谷期的自我管理,完全就是靠自律在打底。
#奥斯卡影后也能淡定熬冷宫#最近的禁足期,挺适合看那些逆境中淡然处之的人。
后宫里的如妃从巅峰跌入谷底,她靠每天写书法来镇静自己,自律先从一个高频次动作开始,这个流程是为了收心,去除杂念,聚精会神,这样才能慢慢明确当下的目标,知道现阶段要做什么。
明确目标,一鼓作气坚持下去,就能磨出新的动力。
好莱坞的琼·克劳馥坚持不懈地做好个人管理的每个小细节,即便自嘲脖子上都是火鸡皮,也会请人定期来家里做spa,这和她坚持用柠檬涂手肘一样,都是镶嵌在骨子里的自律基因。
人到中年的过气影后,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管在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
她一直很清楚:自己必须要戏拍,随时为戏而生。
她出身很糟,原生家庭绝对是最苦的那一级,帮人洗了很多年厕所,竟熬到了好莱坞一线巨星。
自律帮到她很多,大概之前那段洗厕所的历练,让她磨出的严重洁癖,她把这种洁癖合理配置到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就变得对自己要有要求,且要求很高。
贵为大明星的她,依然严苛遵守专业演员的自我要求:早早抵达片场,最后一个离开。
《兰闺惊变》开拍第一天,这是坐冷板凳多年后的首个开工日,这次她演的角色要一直坐轮椅,于是一大早4点就爬起来坐轮椅。
这时她脸上还渗着一股寒气,起床后她需要用冰块敷脸,既美容,也镇静,人到中年的她,依然做好一丝不苟的满血复活准备。
最后一组镜头,她每补妆一次,整个人看起来像回春10年,她把头发勒到最紧,只为能暂时把自己的皮展开。
她清楚最后一场重头戏,对手戏演员贝蒂·戴维斯发挥空间很大,那自己演一位即将死去的人,这时候把自己皮展开,也有一种回光返照的寓意。
她表演完全不虚,能与对手演员势均力敌。
她对自己的业务能力要求苛刻,就像她化妆挑选假睫毛一样,拿着放大镜仔细甄别。
这些娴熟的执行细节,就像她的本能一样,她就喜欢这种匆忙的感觉,有正事儿做,就能燃烧自己的所有能量。
这也能感染到自己的对手,贝蒂·戴维斯看不惯琼的各种作妖,但对她的专业度是很肯定的,从不迟到早退,永远是最后一个走。
我们看这些自律对她的加成是什么?
多年无戏可拍的琼·克劳馥,完全没有自暴自弃,她主观能动性很强。
自律的人,永远不缺行动力。
她把书店里关于女性小说都搬回来,一本一本看,最后选中了《兰闺惊变》原著,她去说服公司高层。
这就像一位待业多年的中年妇女,突然拿起了创业的勇气,因为自律,她的思维和执行力依然保鲜。
她这个岁数,基本上拿到不到什么好剧本了,市场已经放弃了她,她只能靠自己去挖掘更多可能性:有没有硬核老阿姨的小说?
有,还是亲姐妹相爱相杀的故事!
行,拉上我的宿敌一起演。
这时候她格局由内而外展开了,一加一必须大于二。
她说服贝蒂加盟,也是在说服自己,她清楚中年女演员的现状,尤其是她们这种过气奥斯卡影后,只能靠自己。
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候,不管你的星光多么璀璨,只是资本的理财工具。
琼·克劳馥是个狠人,她有大明星虚荣的一面,但同时也能驾驭务实。
务实是自己飘在空中的强心剂,是对飘飘然的制衡。
如果她一直活在过去的光芒里,自暴自弃,也不会有她回春的机会。
她和贝蒂都是过气影后,熟悉她们的观众也都进入熟龄期,所以她们要演被人折磨的角色,这样把观众的怜悯感调起来,这部电影就成功了。
那个年代的女演员都很可怜,片酬比男演员低很多,经纪人和制片公司都靠不住。
《兰闺惊变》也确实打开了一个新市场,之后各大电影公司纷纷开始拍这种老妇人的惊悚片。
多年自律,让琼依然保持了姣好的身段,依然能踩着高跟鞋迈出坚挺的步子。
冷宫期的自律养成,首先让她的信念感没被摧毁,这样随时可以甩出潇洒地行动力,有机会的苗头,她就会去勇于实践,在试错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规划。
而且她能不断打开自己的格局,虽然看不惯自己的竞争对手,但她清楚双赢合作的意义。
她也是慢慢突破年龄带来的制约,年龄不是约束,只要心智足够开阔。
每次看到琼阿姨折腾的那股劲,就很燃。
冷宫多年后第一次进片场,她给所有工作人员准备了小礼物,她很喜欢做这种维系人际关系的社交活动。
包括每次为了达成目标,她各种奔走,像个忙中有序的公关人员,去说服你的合作伙伴,去推动你的上级老板,包括全剧最高光的「奥斯卡之战」:《兰闺惊变》只给了贝蒂影后提名,琼颗粒无收。
没关系,她给其他几位入围者打电话,说服她们若得奖,让自己替她们领奖。
琼真的不想过气,过气意味着基本上无戏可怕,她渴望尽量保留多一点自己的曝光度。
如今以她的这个年龄,只能靠自力更生,去做话题,去博版面,她才有机会继续拿着自己的奖杯去各家老板办公室刷存在感。
她抓紧职业生涯最后一点变现机会,自产自销的路很辛苦,但她表现得非常果敢。
只可惜,那个年代,整个娱乐圈对女演员都非常不友好,琼真的是妥妥的全能型演员:能自造星光度,也有制片人的眼光,同时她对自己的业务能力一直很有要求,演技与奖项都能兼顾。
她有着超越时代的卓越感,自律是重要加成。
最近的深宅生活,我把琼的这些自律案例,与馨子的vlog做了对比,收获很大。
馨子最近隔离vlog也说了,深宅在家切忌不要总是刷手机或者看电视,一定要让脑子活动起来,比如可以看看书,多做有意义的思考,这样每天的充实度就会更高。
她也分享了自己近期在家做各种燃脂运动,跟着她keep的运动清单,我在家也有了新的燃点。
浑身出汗,有适度的肌肉酸痛感,挺适合提升自己的果敢。
这时候宅家就是提升自我管理,行动力会优化。
边做燃脂运动,就想着琼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岁月侵蚀不了她强大的内心。
#另一位劲敌的自律法则:less is more#《宿敌》豆瓣打分破9,因为这部剧就是靠着两位影后撑起来的,真的算是互相成就。
贝蒂的自律与琼不一样,这位艺术家脾气的老戏骨从来只关注自身,单线作战,她没有琼那么精力旺盛,可以在各个领域开花。
她说话很直接,直接到接电话的第一个词是「what」而不是「hello」。
她极看不惯琼的那种社交满天飞的手段,但琼呢,又能精准平衡好自己的业务能力以及各种公关手段,贝蒂也就无话可说了,她遇到不专业的演员,是要直接手撕的。
若干年后,她与红星费·唐娜薇合作电影,就被气炸了:拍摄现场耍大牌,迟到几个小时直接玩消失。
贝蒂开始怀念起琼的好:她作妖归作妖,但专业敬业度是丝毫不马虎的。
贝蒂的冷宫期与琼不一样,她需要时刻保持战斗力,她不能离开舞台,过气的她,丝毫不介意去演舞台剧配角,只要有施展演技的地方,她就不能给自己断电。
没戏拍的几年,她就在各个剧场里磨舞台功底,演配角无所谓,演烂剧本也无所谓,因为她可以自信到用自己的演技来化腐朽为神奇。
最后谢幕的时候,主演们都有鲜花捧着,她一个人傻站在旁边,配合着皮笑肉不笑,幕布一拉,她直接第一个冲走。
艺术家脾气还在,好样的,贝蒂从来就不屑去做假模假式的同行寒暄:你拿出过硬的业务能力和我对戏,我就尊重你,其他的免谈。
这种专注自身成长,屏蔽各种无效社交的方式也是一种自律,也可以很好地提高自身的专注力。
自律的维度很多,有时你把自己的网撒太广,势必要注入同等分量的精力去维系。
每个人的精力配额不一样,像琼那样精力旺盛,充满野心的人,可以做到各地开花,这是一种本事。
也有很多人习惯精准发力,在减法中做自律。
我想到了孙俪,这几天我又在重温《理想之城》,这些年内地剧雷剧依然满天飞,回过头看,《理想之城》真的算是良心之作,我好几个开公司的朋友都说从这部剧学到了很多公司管理的精髓。
这部剧讲了大量的成本管理细节,精准且合理地配置资源,将收益最大化。
公司运营和个人管理,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孙俪和贝蒂有相似的地方,她自律也是走的这种少而精路线,每年除了一部戏,偶尔出来参加下代言活动,几乎看不到她的踪迹。
我有段时间需要心静的时候,也会每天翻孙俪各种养生视频,这也是她多年熬成精华的自律习惯。
认真的人,并且坚持到一定火候,终归是有成就的。
最近这段时间看《宿敌》的收获是双份的,自律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内核是一样的:坚持把一件事情做下去,并且感受到坚持带来的回报和成就感,这样的坚持也就慢慢变成自己的本能。
希望最近宅家的我们,都做好自我管理,终归都能熬出头的。
转自Susan Sarandon ins.看看好莱坞对她们做了什么。
Feud is not about hate,is about pain.在看Feud这部剧之前就看过几部Bette的作品,最初也是因为她而看的这部剧,但是我现在更想说的是Joan Crawford 。
在一部关于宿怨的美剧的结尾,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性的美好,与对两位伟大女性的敬意。
导演前期铺垫做得很好,我承认本人看前7集一直对Joan没有特别强烈的好感,甚至还有点小小的嫌弃。
但最后一集中导演借Joan这个相对不讨喜的角色,在整段故事的结尾将观众的情感一下推入高潮,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使我们更加接近Joan所代表的Hollywood Golden Age时期女演员真实的内心世界。
电影市场的运转,公司资本的导向,观众的猎奇心里都注定了这场宿怨,即使两人都试图转变二人之间的关系,却也都无力扭转。
梦境中的Bette为Joan发声,要求来自资本与媒体的道歉。
其实Joan和Bette一直以来都最了解对方,她们比其他人都清楚的感受到Hollywood带给个体无情的压榨。
梦境中的Bette与现实中的Bette并无区别,那通深夜电话其实代表了她的态度,只是中间的隔阂已经太多太深,令人难以启齿。
“You mean.....We could be friends all along?”《兰闺惊变》中姐妹最后的对白正也是这段宿怨的句号。
梦境中烛光下的Joan笑得那么开心,这一刻她已经不再是自己努力塑造的Ms.Crawford,取而代之的是那个最真实的Lucille。
她幻想着年轻的自己和Bette之间独一无二的友情,却不料惊雷响起,划破天际。
原来,已经再也没有时间留给她们,希望二人在天堂能有机会接受对方的道歉,希望那时候就像《兰闺》开拍的第一天,两个灵魂以其最本真的姿态,合为一道最耀眼的光。
——————————分割线——————Susan Sarandon的演技太惊艳了,太惊艳了太惊艳了(...重要的事情x3),从第一集就被圈粉。
原来年龄与性感无关。
Jessica Lange真的太美了,最后一集素颜美到爆炸,演技也非常精湛,可从她的表演中见对Joan独特的见解。
特意去ins看了眼B.D.的演员,感觉妹子潜力无穷,样貌上仿佛在一颦一蹙间还有一丝Emma Watson的影子。
(看到Warner公司老板跳戏到The Hunger Game,快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_(:з」∠)_)
我本职是英剧迷,对美剧嗤之以鼻很久了,这次也是顺着骚气冲天的Tom Hollander和格斯·范·桑特倒后帐倒到第一季来的。
剧没有很艺术、也不是很有深度,但老实巴交,真人猛料,是很美式的好东西。
从看到季2娜奥米·沃茨那张面具脸我就知道这戏不是善茬,剧1中所写两位巨星当时都50几了,扮演她们的杰西卡·兰格和苏珊·萨兰登更都是70左右的老太太了,她们胶原蛋白满满时是会美好、单一到乏味的,《宿敌》对准的正是她们破绽百出的年纪,就象一场对巅峰美女的现场解剖,留有多少美,就有多狰狞血腥,是重口味的饕餮。
美人和美人真地不能相爱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
一座山能走向另一座吗?
蛇的苹果只给了一个夏娃,如果有12个夏娃欢天喜地地均分一个苹果,那苹果就不香了。
谁占镜头“C位”、谁次C,谁的女儿更漂亮,这些世界顶级美女怎么会这么无聊?
《宿敌》的视角依然很美式很俗气,但如张爱玲所说,俗气是好的,也是最好的美国。
黄金时代的好莱坞背后秘密太多了,杀害亲夫确有其事;玛丽莲·梦露全身大整,其中一项就是为“挑高”她较窄的额头生生拔光了所有毛发;奥利维亚·德·哈维兰和琼·芳登姐妹都是柔善到极点的气质外貌,但这两姐妹一生血战,不亚于琼·克劳馥和贝蒂·戴维斯…… 杰西卡·兰格演琼·克劳馥有点吃亏,妆容不对,看上去也太老了,尤其她以当年好莱坞“情魔”之势胸咚Aldrich和华纳、被华纳无情痛斥时,屏幕内外我们都替她真实地痛苦。
……我喜欢范桑德“天鹅”的比喻,水面上女神们有多高傲美丽,水下就有多狼狈挣扎。
当年好莱坞,“贝蒂与琼”以50+高龄能有奥斯卡级的剧作已经是奇迹了,她们都是站上世界巅峰的绝代传奇,越光芒四射,缓慢跌下来的过程越煎熬、丑陋吧。
其实季2没那么糟,那些隐喻、那些流光掠影更有艺术性,只是“敌我双方”的分量哪里比得上贝蒂与琼。
现代女星早就批评过明星时代好莱坞的虚伪和残酷,只是现在影视明星,我指全球,再没有象费雯丽、伊莎贝尔·阿佳妮、阿兰·德隆……那样在我脑子的光影里飘啊飘得快有一辈子了的。
有一天惊觉,我竟然已经不关注奥斯卡了。
刚好借《宿敌1》的残酷与悲伤,致敬那些拼尽全力的华彩、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丽,那曾如夜晚强光一般照耀全球的好莱坞。
宿敌与憎恨无关,宿敌是源于痛苦。
国庆假期期间看艾美奖,频频听到一个名字拗口的剧集获奖——《宿敌:贝蒂和琼》(Feud:Bette and Joan),只听名字我有点不知所谓,看了一点简介立刻来了兴致:讲述两个过气好莱坞女星如何暂时抛弃前嫌,携手拍电影重返大众视野的故事。
于是百度之,原来Bette和Joan,不是编剧虚构的角色A角色B,而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两大巨星,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
十几岁时我在文艺青年启蒙杂志《看电影》中见过贝蒂戴维斯占满扉页的黑白沙龙照:大大的眼睛,贴着耳垂的卷短发,像娃娃般的长长睫毛,眼神既如外形般无辜又妩媚动人。
贝蒂·戴维斯年少的我怎么会想到,这张娃娃脸背后其实是一位性格演员,贝蒂戴维斯一生共被奥斯卡提名十一次,两次获奖,在美国电影学会颁布的“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排名中仅次于凯瑟琳赫本。
而琼克劳馥则是典型的被好莱坞塑造的巨星,她在大众面前永远是精致的妆容、一丝不苟的发型,华贵的服装,即便是去洗手间都有着十足的明星派头。
她应该是当今女明星们的美容保养术始祖,每天睡觉时要缠瘦脸绷带,起床后要用冰块敷脸,每天用新鲜柠檬擦手肘。
琼·克劳馥克劳馥1946年凭借《欲海情魔》获得奥斯卡,在美国电影学会颁布的“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中位列第十。
然而《宿敌》故事的开始是1960年代,两位传奇女星已经年逾50,玛丽莲梦露当时风华正茂,是颁奖典礼和媒体的宠儿,而琼克劳馥,只能失落的坐在一旁冷嘲热讽。
当时的好莱坞,女权还没有如今这样被重视,不论是琼克劳馥还是贝蒂戴维斯,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片约。
苏珊·萨兰登饰演贝蒂·戴维斯
杰西卡·兰格饰演琼·克劳馥《宿敌》里编剧借克劳馥之口总结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的定位只有三种:天真无邪的少女、母亲和丑女。
嗯,很精辟是不是?
多少女性被困在了要永远保持少女模样的偏执里。
克劳馥不满于扮演新星们的“妈妈”,决定自己找剧本,在翻阅了众多小说后她终于找到了一本视角独特,描写两个老姐妹互相折磨的恐怖小说《What ever happen to baby Jane》(电影译名为《兰闺惊变》),亲自将小说递给导演,并且说服自己生活中的宿敌贝蒂戴维斯来扮演剧中的对手。
第一集剧情至此而终,而我简直钦佩克劳馥的头脑和胆量,奥斯卡两位影后去拍B级电影此前是从未有过的,而且华纳电影公司开始并不认为电影会赚钱——没人愿意看两个疯狂的老女人。
但是偏偏是克劳馥,这个曾经被捧在云端的大明星促成主导了这件事。
上图为《兰闺惊变》的剧照,下图为《宿敌》剧照本来我以为剧情此后应该是两个老冤家如何基于对对方演技的尊重,逐渐摒弃前嫌,携手杀个回马枪的故事,但实际的剧情或者说实际的历史却要消极得多,虽然电影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好莱坞却并没有因此给两位diva带来更多片约,因为媒体的挑拨,克劳馥和戴维斯还因为此剧而关系愈来愈恶化——大众们,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制片厂的老板,都喜欢看她们彼此憎恨,电影里如此,生活中亦如此。
《宿敌》的片头很好的暗示了,两人的争斗源于制片厂和媒体的挑拨克劳馥和戴维斯的正面交恶史始于1935年,戴维斯与法兰奇·汤恩合作《女人女人》,据说戴维斯对汤恩产生好感,但汤恩对克劳馥更心仪,并与克劳馥结婚。
戴维斯在1936年凭借《女人女人》获得了第一座奥斯卡,1939年,戴维斯又因《红衫泪痕》二次获得奥斯卡。
颁奖典礼的第二天克劳馥就宣布了自己与汤恩离婚的消息,并对媒体宣称和汤恩结婚只是为了把他从戴维斯身边抢过来。
(也有说1933年戴维斯出演《夜合花》,制片厂通过抗议示威来宣传造势,结果第二天的头条是琼克劳馥和小道格拉斯范朋克离婚的消息。
)
琼·克劳馥与法兰奇·汤恩彼时的克劳馥在米高梅陷入了事业低谷,不论是因为她想演居里夫人式女主被拒绝,还是因为“票房毒药”的标签,总之她被米高梅扫地出门,而华纳对她伸出了橄榄枝。
戴维斯当时在华纳处于事业上升期,华纳接收克劳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压制心高气傲的戴维斯,克劳馥接手了戴维斯不想要的角色——《欲海情魔》中的单身母亲,而正是这部电影把克劳馥送上了奥斯卡。
贝蒂戴维斯 杰克华纳 琼克劳馥的合照最初十年的争斗中,几乎都是克劳馥在向戴维斯挑衅,先是爱情,后来是事业,若我是贝蒂戴维斯,遇到琼克劳馥这样处处针对自己的人也会恨得牙痒痒。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描述小六(章子怡饰)的台词“你这么十三点,放在镜头里又那么精致”,套在克劳馥身上再合适不过。
克劳馥的母亲曾经带着她先后投奔过三个男人,母亲混乱的私生活让克劳馥甚至搞不清楚到底哪个男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她彻底离开了家,在芝加哥的夜总会靠跳脱衣舞为生,经过无数次尝试(自然包括潜规则),才幸运地被米高梅看中签约成为演员,获得了“琼克劳馥”这个艺名。
美艳不可方物的克劳馥,是真正的靠男人上位。
戴维斯讽刺她睡遍米高梅男男女女,除了灵犬莱西。
《宿敌》中将克劳馥drama queen的性格归于她年少时的底层经历,与家人之间紧张的关系让她敏感又自尊,对他人的关注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尤其是当她成名后,这种自尊让她无法忍受戴维斯知识分子式的轻视(戴维斯当面都称呼克劳馥最初的名字“露西尔”),于是她处处向戴维斯为难。
可以说克劳馥的性格弱点是推进《宿敌》剧情的关键因素。
贝蒂戴维斯与琼克劳馥剧中最精彩的一段情节是克劳馥如何从戴维斯手里“抢过”奥斯卡。
由于《兰闺惊变》只有戴维斯获得了最佳女主角提名,克劳馥对评论的积怨彻底爆发,剧中她与知名八卦女记者赫达·霍珀一起,游说100百名奥斯卡评委,一边推荐另两名被提名的女演员,一边散布戴维斯在片场的霸道行径。
克劳馥甚至给另一位提名演员吉拉汀·佩姬打电话,让她放弃出席典礼,由自己代为领奖,同时对忙于演出,无法参加颁奖的安妮·班克罗夫特表达了同样的意愿。
颁奖典礼当天克劳馥盛装出席,奥斯卡奖杯是金色的而她把自己打扮成了银色,《宿敌》中完美还原了克劳馥的银色奥斯卡造型。
第35届奥斯卡 琼克劳馥代安妮班克罗夫特领奖
《宿敌》中还原的银色奥斯卡装在克劳馥作为颁奖嘉宾颁发了最佳导演奖后,此剧的一个最佳长镜头出现,克劳馥带着大卫·里恩去往媒体采访区,引领者我们在错综的走廊中穿过化妆室、穿过休息区、穿过男洗手间、穿过媒体采访区、穿过厨房,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活色生香的奥斯卡典礼后台众生相,最终克劳馥又回在了舞台的一侧,轻吐烟圈,静候她期盼已久的复仇时刻。
当安妮·班克罗夫特的名字被宣布,她终于如愿以偿,用那双闪亮的Jimmy Choo踩灭烟蒂,风光上台领过奥斯卡。
但是复仇的快感稍纵即逝,最后留下陪伴克劳馥的,除了深深的落寞什么也没有,她和她的时代,终是要完结了。
以克劳馥的演技,她其实很有可能成为戴维斯的朋友,因为戴维斯是个以业务能力论亲疏的耿直性格,并且她找戴维斯合作其实也是为了要戴维斯刮目相看。
但是就如编剧借奥莉薇·黛·哈佛兰之口说得那样:太多的人从他们的宿怨中获利,制片厂、公关人员、专栏作家,记者们想尽办法散播仇恨。
奥斯卡事件之后,两个人彻底走向了决裂。
1964年,因为制片厂的利益驱动,《兰闺惊变》的导演罗伯特·奥尔德里奇再次邀请戴维斯和克劳馥出演另一部电影《最毒妇人心》(《hush...hush sweet charlotte》),这一次戴维斯为了压制克劳馥,要到了电影副制片人的位子,并和剧组其他人有意疏远克劳馥,敏感的克劳馥再次爆发,决定用装病来消极怠工,她本来计划的是把电影拍摄进度彻底拖垮,然而贝蒂戴维最后找了自己的好朋友奥莉薇·黛·哈佛兰来救火,克劳馥被彻底抛弃了。
同样抛弃她的还有比弗利山庄的白色豪宅,因为违约,克劳馥不得不舍弃豪宅来偿还债务。
《最毒妇人心》剧照《最毒妇人心》没能延续《兰闺惊变》的票房神话,没人相信两个好朋友会真正折磨对方,克劳馥和戴维斯步入了逐渐被人淡忘的老年生活。
说话一向刻薄的戴维斯上了恶毒秀(另,吐槽大会完全就是学这个节目的啊),被尖酸的语句轮番嘲讽还要假装不介意;克劳馥拍了人生最后一部影片,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类人猿》,剧中的克劳馥一边在寒酸的剧组工作,一边口录她的贵妇生活指南,而她在电影中扮演一位女科学家——是她曾经一直想要而未能得到的角色。
剧情的最后,克劳馥在想象中和戴维斯讲和,不久后病逝,而戴维斯对她病逝的评价是“我母亲说不能说死人的坏话,克劳馥死了,好。
”这句话是真实被记者的记录的话,但她说完话后是否如剧集里所演那般怅然若失,已无从知晓。
剧中两人在克劳馥的幻想中和解一开始我是怀着猎奇的心态来观看这一段“史撕级”的好莱坞八卦,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心里的女权意识开始为两位diva愤愤不平。
不论是惯于逢场作戏的克劳馥,还是眼界甚高的戴维斯,她们都是职业女性+单亲妈妈。
她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极高的要求,熟读剧本、去片场从不迟到,镜头表现力极强,抛去明星的头衔,她们都有未成年的女儿需要抚养,生活的压力让他们不断强调自己需要工作。
然而在1960年代,她们必须遵从好莱坞的男权法则,一旦美貌流逝,便失去了最大的职业优势。
克劳馥是一个深谙法则的人,50多岁的她还会不由自主试图通过色相来达到目的——结果是被断然拒绝。
片中颇有才能的导演女助手波琳写了个剧本,并邀请克劳馥参演,克劳馥连剧本都没有看就回绝了,尽管她宣称并不是因为波琳是女性而不出演,而是因为无法把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交给无名之辈,事实是她一生最后的影片交给了更差的(男性)无名之辈。
相比之下,戴维斯更希望得到与男人们同等的待遇和尊重,但却被制片厂一直看作是“不听话”、“难搞”,片中她吐露自己在华纳第一次试镜结束后,偷听制片人的评价,她希望制片人看到她的潜力,但结果对方只是评价她“毫不性感,毫无吸引力”。
女王贝蒂戴维斯的经典荧幕形象《宿敌》只是展现了当时好莱坞的一个侧影,完全由资本运作的电影产业(以及其他产业)让女性工作者只具备附属价值,《兰闺惊变》的成功被制片公司认为是一个巧合罢了,要做的不过是炮制这些,新类型的女性题材电影?
对不起,制片厂不认为有什么市场价值。
当时的制片厂也许不会想到,50多年后的今天,女权思想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影响着全球的女性,去年以来备受关注的女性题材剧集之多,除了本片还有《大小谎言》、《使女的故事》、《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剧中Mamacita用朴素的女性人口优势预测来劝慰波琳不要放弃自己的导演梦。
波琳是幸运的,她最终离开罗伯特,在纪录片领域有所建树;戴维斯虽然自《兰闺惊变》之后再未被奥斯卡提名,但却是第一位获得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AFI终身成就奖的女演员,她晚年饱尝乳腺癌困扰,但也并未终止自己的表演事业。
令我更感到惋惜的是克劳馥,她身边的老朋友们想得都是如何从她身上再捞一笔,杰克华纳要得是票房,赫达·霍珀要她年轻的丑闻来作为自己八卦评论事业的Ending,在她龟缩在纽约公寓里的晚年时光里,只有老管家Mamacita陪伴着她。
她是如此热爱演艺事业,她去世后当年的奥斯卡缅怀环节她的照片只出现了2秒,《宿敌》中连戴维斯都要鸣不平:50年的演艺生涯就换来了这些?
克劳馥去世后,她的大养女出版了一本回忆录《亲爱的妈咪》,讲述克劳馥如何在她成长的过程中虐待他、折磨她,后来这部回忆录拍成电影,由费唐纳薇主演,讽刺的是,克劳馥生前指名费唐纳薇可以扮演自己。
费唐纳薇扮演的琼克劳馥,这部电影的著名梗就是“不要用铁丝衣架挂衣服!!!
”人们乐于看到传闻中那个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克劳馥,乐于谈论她和戴维斯之间的不和,却极少有人能体会她们在行业、媒体报道中所受到的不公——就如编剧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的,宿敌不是源于仇恨,而是源于痛苦。
剧中那个敏感、失意的克劳馥,我相信是真实的克劳馥的另一面,在她离世前,她在幻想中与世界和解了。
据说《宿敌》的第二季要拍黛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储,嗯,很期待。
贝蒂戴维斯(苏珊·萨兰登 Susan Sarandon 饰)和琼克劳馥(杰西卡·兰格 Jessica Lange 饰)都是曾以她们耀耀生辉的星光照亮过影史的女演员们,两人事业和感情上的冲突造成了她们彼此之间深深的矛盾,这段复杂纠葛的恩怨情仇在好莱坞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然而好莱坞是健忘的,随着年岁的增长,琼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过气演员,不甘心就此销声匿迹的她决定放手一搏。
琼选定了一本名为《宝贝简到底怎么了》的惊悚小说,热情邀请导演罗伯特(阿尔弗雷德·莫里纳Alfred Molina 饰)执导,之后又亲自拜访贝蒂,此时的贝蒂事业亦是百般不顺,面对琼抛来的橄榄枝动了心。
就这样,在机缘汇聚之下,贝蒂和琼这对冤家再度聚首,在戏里戏外均上演着一幕幕不见鲜血和硝烟的战争。
fantacy般的琼,贝蒂,华纳和赫达聚在桌边聊天大笑那段泪目,贝蒂说什么把琼逼成了这样,华纳和赫达应该道歉,倒数321后华纳说还是说不出来,如果重来他还是不会改变什么。
人们只会记得影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剩下琼和贝蒂时,琼说为什么我见到你这么高兴,然后玩后悔的游戏,琼说后悔没对贝蒂大度点,贝蒂希望可以成为朋友。
那个爱吃甜甜圈的胖子说的没错,她俩同一星座,都结婚四次婚,都有叛逆的孩子,都迎来晚年却还要在演艺圈打拼,她俩最能理解彼此的心情。
《最毒妇人心》部分贝蒂问琼,作为世界上最美的女孩时什么感受?
琼说享受并且永远不够,又问琼,作为世上最有天赋的女人是什么感觉,贝蒂说,同样享受并永远不够。
有人问贝蒂好友对代替了琼在《最毒妇人心》的角色断了她的演艺之路是否内疚过,她说时间戏弄了所有人。
喜欢小胖子说的琼走向大海面对死亡头发却一起不乱的画面。
真的很精彩,起鸡皮疙瘩的那种,是演员演演员诶。
期待已久的FX新剧《宿仇》(Feud)终于在本周开播,本剧第一季讲述的是贝蒂·戴维斯和琼·克劳馥两位伟大传奇女演员之间的仇恨故事。
怀着去看夸张精彩的戏剧冲突的期望看了首集,看罢,内心一阵意外的酸楚。
我看到的不仅是两位女星之间的较量斗争,更是两位上了年纪的女人在好莱坞这个竞技场中的挣扎和青春不再的痛苦。
在好莱坞这个消费青春、制造幻想的梦工厂中,镜头、镁光灯永远青睐年轻靓丽的面庞,上了年纪的女演员如涸辙之鱼,缺乏资源,失去关注。
剧集的开头展现的便是克劳馥已长时间没有接到拍摄项目,入不敷出的困境,而戴维斯只能在百老汇的小剧场中展现自己的表演才华。
两位曾叱咤影坛的巨星因年龄而渐渐被湮没。
当克劳馥找到戴维斯合作出演《兰闺惊变》时,重振事业的野心勃勃下,是藏不住的不愿被后浪铺盖的荒凉绝望感。
荧幕不仅对于女性的容颜外形是挑剔的,对于女性所扮演的角色更是有着百般限制。
当克劳馥在为自己挑选复出的剧本时,四处搜寻都难以找到满意的女性角色。
编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似乎都已经固定化、类型化,不是年迈的母亲就是无邪的少女。
并且她们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男性角色的陪衬,自身的故事很少被讲述。
这让我想起之看过的一部纪录片《雕塑小姐》(Miss Representation)。
该纪录片记述了传媒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和塑造,带人们从一个批判性的视角去看待媒体对于女性的压迫。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传媒的操控下,女性形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形成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这部纪录片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媒体对人影响的潜移默化程度远远的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商业社会中,消费文化通过媒介的作用对于人产生的影响更是巨大。
我们从小看商品广告,里面的照顾家庭打扫房屋的都是女性;看到的广告中的女性永远有着高挑的身材,颀长的腿,纤细的腰。
我们看好莱坞大片,里面拯救世界的都是男性英雄,女性是她们娇美的女友或者妻子,在身后给予他们支持...这一切都是在无形中塑造了人们对于女性的错误认知和定位,似乎女性总是从属于男性权威,并且只有青春靓丽的女性是令人瞩目的。
剧中两位女演员的低谷经历无疑正是这种审美体系下培养出来的观众群及其审判下的“受害者”。
两人联手接拍电影那一刻,一场对抗洪流,对抗心底不甘的角力赛正式打响。
这场战役不仅指向大市场、指向彼此,更是指向她们自己。
"Feuds are never about hate. Feuds are about pain."剧中这句可称为是全剧主旨句的评价令人印象深刻。
两人之间的恩怨本质上不是仇恨,而是无法求得尊重的互相折磨。
人们总以为差异才产生仇恨,其实更多的仇恨来自于太过相似。
正如克劳馥丈夫所说到“再也找不到两人跟你们如此相似”,某种程度上来说,琼和贝蒂看见对方如同通过镜子看自身。
无法面对对方本质上是无法面对自己的某个角落。
两位主演炉火纯青的演技更是把琼和贝蒂身上既骄傲又脆弱的矛盾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时候,仇恨往往不是作用在他人身上,而是作用在自我上。
所有恨的牢笼,最终囚禁的是自己。
第二次看宿敌:贝蒂和琼讲述了好莱坞两位顶级影后长达30年的撕逼故事她们的斗争深刻揭露了利益操控的残忍、电影行业里的性别歧视,从中还是可以看到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历程让人感叹那个时代的影星对艺术的毕生追求、演艺工作的执念和对于尊重和欣赏的渴望让人唏嘘聚光灯后各自在童年、子女关系上的失败、晚年境遇的不同导演一直构造出阴暗、紧张交织的气氛,十分符合剧情和年代感,也帮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两位影后对两位影后的演绎也是过于精彩了。
娱乐圈步履维艰,都是可怜人。为剧本和两位影后鼓掌
sorry 呀 看了两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第二集就看不下去,真得很无聊,我不喜欢看两个女人因为一些琐事或者男人对抗。 看到第三集,弃,不喜欢。
老戏骨对戏 苏三演的太好了
没有人可以演绎那一代巨星,除非你演出了她的风骨,可惜兰格没有做到(第一集),苏珊倒是让人眼睛一亮
高开低走
真实存在的那样大名鼎鼎的女明星撕逼的故事。
疯狂雌竞,题材好,拍得不行。感觉是60年代好莱坞疯女人电影的复刻版,并没有人内核是真正关心老女人,他们只想看这个符号歇斯底里发疯。女人所谓的互撕比得过男人之间的残杀吗?成功女人非要找点瑕疵出来自怜,一会不够美,一会不够有天赋,一会子女不亲密,能不能学学普信的男人?别再PUA女人找茬了?
终于等到苏珊演Bette,好素材好角度,原来Charlotte背后故事那么精彩
继美国恐怖故事,美国罪案故事后,美国撕逼故事惊喜上线。。。
八卦之魂在熊熊燃烧。两个极其相似的大明星,撕逼如此之狠,给后人留下无数谈资与猛料,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兰姨或许和琼·克劳馥本尊还有点差距,苏珊·萨兰登把贝蒂·戴维斯做到了99%神还原,《兰闺惊变》片场的夸张亮相,让人心里发颤。过气女明星演过气女明星演过气女明星,戏里戏外,一场轮回。
看了那么多影评导致自己期望值过高....
真羡慕她们,无论失意得意,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变成了传奇!
不喜欢
总觉得刻意了……关键时刻又差了点火候(。
無與倫比的巨星,現在哪兒找這樣的人去。相愛相殺的戲碼是永遠不會膩的。
宿敌:泼妇与婊子
幽默、悲伤又隽永。Betty和Joan是两个笼中缠斗了一生的女人,即使她们很早就清楚,真正的敌人并非彼此,而是这囚笼。就如俄狄浦斯明知宿命,却还是走上了杀父娶母之路,Betty和Joan也同样知晓,她们的缠斗无非是黄金时代的锦上花。可悲的是,这种斗争耗费了一生,她们都失去了与世界上最惺惺相惜的那个人成为朋友的机会。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她们还明悉一点,眼前这个无比讨厌的女人,与自己同样伟大。Jack Warner很难不让人想到东方的娱乐大亨邵逸夫,如果讲述一对东方版feud的命运牵绊,我承认,我心中的理想人选正是张家班的那对太湖旧友。
一星半 太直白 完全欣赏不来
或是揣测,或是神还原。不过对这种年代久远的撕实在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