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首发于《澎湃新闻》,原标题《面对强压:与其逆来顺受,不如开始战斗》
【1】今天下午,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叫做《反抗军》,英文名《Defiance》,拍摄于2008年,导演是美国人爱德华·兹威克。
电影主要讲述了二战时期,波兰犹太人反抗德国侵略者的故事。
我很奇怪,为什么波兰犹太人的故事,需要美国导演来拍摄?
查询爱德华·兹威克的资料,这才发现,1989年,他执导《光荣战役》(豆瓣8.1分);1994年,执导《燃情岁月》(豆瓣8.8分);1999年,执导《莎翁情史》(豆瓣7.3分);2003年,自编自导《最后的武士》(豆瓣7.9分);2006年,执导《血钻》(豆瓣8.7分)。
这些电影,我全都看过,尤其《最后的武士》,还曾看过两遍。
尴尬的是,我看电影,向来不太记得导演是谁,就像是吃鸡蛋从不曾追问是哪只鸡生的?
这个比喻似乎不太恰当,但我确实如此。
美国导演爱德华·兹威克,他是犹太裔,一切已释然。
【2】为什么观看本片?
因为,我上当了。
爱奇艺视频对本片的评分是8.5。
看完之后,在豆瓣中却发现,本片评分仅7.1。
实话实说,豆瓣低于7.5分的电影,我基本不去碰。
我上了爱奇艺的当,大骗子,我再也不会信任它!
但是,《反抗军》这部电影,个人认为,可能被豆瓣的豆友们严重低估。
毕竟,犹太人反抗德国侵略者的题材,非常罕见,本片具备稀有价值。
更何况,爱德华·兹威克是一位不俗的导演,正如一个好厨师,虽然不能将每道菜都做成上上品,但是,也不至于将菜做砸了。
我在豆瓣中,给了本片,五颗星。
这是最高打分,我已经尽力了。
我知道,我改变不了本片仍然是7.1分的命运,正如本片中,犹太人再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失败的命运。
有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虽然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总要做点什么,由此,可以确凿地证明,我们曾经努力过!
【3】在我所看过的电影中,二战时期的犹太人,无论是《辛德勒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钢琴家》等等,犹太人在凶残的德军面前,全都是乖孩子,充其量不过在德军看不到时做几个小动作,面对德军,毕恭毕敬。
根据我知道的史料,二战时期,在德国纳粹种族主义的大肆侵掠之下,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是待宰的羔羊。
德军让他们赴死,他们就主动伸出脖子,配合着惨叫几声,然后,将肉身留在人间,灵魂则去追寻《旧约》上帝。
这是若干个悲伤逆流成河的事实,有时候,真恨不得他们能够拿起武器,去反抗,去战斗,在战斗中死去,用自己的热血,喷溅德军一脸一身。
然而,他们总是像羔羊那样温顺。
我的印象中,面对德国侵略者,惨叫,是犹太人唯一的权利与自由。
【4】《反抗军》的故事里,波兰犹太人三兄弟,他们躲过德军的抓捕,藏匿于茫茫森林,不断遇到逃难的犹太难民,为了帮助大家生存,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
很快,食物不够了,然而,他们又遇到更多的犹太难民,二哥问大哥:食物不够怎么办?
大哥说:往汤里多兑点水!
在森林中,为了生存,在大哥的带领下,他们开始行动,组建团队,出去抢掠食物。
起初,他们经验不足,失败而归。
回来之后,饥肠辘辘的人们,失望而愤怒,将责任归咎于他们。
有位犹太老师毫不客气地质问:"犹太法典说,救人一命,就要负责到底,现在呢?
"实际上,这次争吵,是一个力量凝聚的过程,他们开始坚定信念:我们为什么在一起?
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该怎么做?
大哥在争吵的最后,做总结陈词:我们要标出我们抢掠过的地方,不要总去一家农场,我们只能向有粮食的人拿东西,要放过那些没粮食的人。
我们的复仇,就是活着,我们不是小偷或杀人犯,我们虽然像禽兽一样被猎杀,但我们不要变成禽兽,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像人一样在这里自由生活,自由是我们的信念,如果我们因为求生而死,起码我们死出人的尊严。
看出来了吗?
这是一次团结的争吵,胜利的争吵,承上启下的争吵,继往开来的争吵。
【5】必须承认,我给本片的五颗星,就是为了大哥的这段话。
大哥的话,起码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是要活着,二是要出去抢粮食,三是要有原则和底线,四是活着为了自由和尊严。
尤其第四点,将他们的抢劫行动美化了,将活着的目的升华了,赋予了价值和正面能量,闪耀着正义的辉光。
当然,犹太老师的那句"救人一命,就要负责到底!
"也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印象深刻。
这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
如果我们救了别人,对方绝不敢说"救人一命就要负责到底!
"否则,他将尝到耳光,听到"滚"的怒吼。
犹太人却可以这样说,因为,他们有犹太法典,这是犹太人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6】在抢劫过程中,反抗军们开始与德军接触、周旋、战斗,而且,将德军也列为抢劫对象。
在此期间,他们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这个逻辑过程,大致可总结为:为了生存→偷袭德军→获得武器物资→养活很多犹太人→有人加入反抗队伍→组成更大规模的偷袭→获得更多的武器物资→养活更多犹太人→更多的人加入反抗队伍。
反抗军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人类发展简史。
在这部电影中,终于看到了犹太人的血性,他们不再是沉默的温顺的羔羊,他们变成了一群不屈的斗士。
他们不仅为活着而战,他们更为犹太人的自由和尊严而战!
据剧情介绍,这是由一个真实故事改编。
因为真实,当然是更加具有稀缺价值。
【7】最后,说点题外话。
前面说到,绝大多数犹太人,在遭遇德国侵略者的凌虐时,像一只温顺的羔羊。
抱歉,这不是鄙视犹太人,而是二战时期的普遍现象。
在德国战车疯狂辗压之下,欧洲国家的投降时间表如下:卢森堡,几乎未经抵抗,直接投降。
丹麦,战斗4小时,举手投降。
荷兰,战斗4天,举手投降。
南斯拉夫,战斗11天,举手投降。
波兰,战斗36天,举手投降。
希腊,战斗56天,举手投降。
挪威,战斗63天,举手投降。
法国,有着200万陆军,在欧洲多年称雄,结果只坚持了40天,举手投降。
而当时的犹太人,甚至没有自己的祖国,杂居在各个国家中,历史上从来都是势单力薄的弱小民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许早已认为,做什么都是徒劳的,无法改变结果,只好逆来顺受。
就在同时期的不同纬度空间,中国也处于日本侵略之际,中国的普通民众,何尝不是像犹太人那样,面对日军的野蛮行径,只负责伸脖子与配合惨叫。
当时的最坚定的反抗者是谁?
是职业军人,是游击队员,其背后则是一个决不妥协、决不投降的国家与民族意志,前后长达14年的不断反抗,终于,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这个角度看,犹太人的不幸命运,就在于他们被所在的国家抛弃了,而国家通过投降,将自己也抛弃了。
中国的幸运,就在于同样面对日本战车的疯狂辗压,国家没有像法国、挪威那样彻底放弃抵抗,而是始终在坚持、在战斗,哪怕是最绝望的时刻,也没有放弃希望。
希望是什么?
为全民族的自由与尊严而战,为整个国家的自由与尊严而战。
无论外来的压力有多么巨大,国家意志总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团结带领所有人民,绝不放弃,共同拼搏与奋斗,这就是反抗的最大价值和最强能量!
原文链接
杀人成为一种理念,一种政治.两个伟大的民族,日耳曼,犹太,为了欲望而相互争斗。
世界上哪个民族不伟大呢,都伟大,活着的都伟大,当人群,汇聚到一起,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如果有序的发展,就成为一种洪流。
枪管里,喷出的火舌,直接消灭了播下的种子,都是男人的行为,令人震撼。
杀戮与新生就这么直接和曝露。
男人和男人之间的拥抱和理解是伟大的。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拥抱和爱恋是迷人的
看电影的过程中总在想如果片中的是一群中国人,故事会怎么发展,也许是民族自豪感在作祟,我认为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相比,要更为具有反抗精神。
从出埃及记中可以窥见犹太民族是一个退让的民族,组织起来与压迫者对抗似乎不存在于他们的文化中,或许这就是太聪明的后果,凡事总采用最保险的措施。
就像其中的一个片断,主人公要去救一个地区的同胞,其中的一个长者却说走一个,德军就杀十个,他们不能冒因为小的利益而牺牲大的利益的风险,他认为慢慢地与德国人耗,总会有赢得曙光的一天。
这就是犹太人,用理智应对一切,却不知对手是冷血非理智的禽兽一般的纳粹,根本不会跟你谈划算与否。
整部影片中,犹太人都是在森林中躲避着德国人的袭击,他们仿佛希望通过另建一个世界,来逃避原来世界的追杀。
可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德国人仍是对这群无辜的人们穷追不舍,他们要的是赶尽杀绝。
直到最后时刻,主人公们仿佛才被迫地认识到不反抗是不会有安宁的。
最后的反抗很振奋人心,但也十分短暂。
我佩服犹太人的聪明,但我庆幸自己是中国人。
设想我们的民族也是那么软弱可欺,只会逃避的话,或许现在早没有中华民族的国家了,只会有数量众多的华人流浪者,在世界各地庸碌而分散地繁衍着。
又不仅仅是牢骚了:为什么每次我看国外历史正剧都想哭,每次看完国内的大制作都大笑不止?
-+++++++++++++++++“给我两个亿,我也能拍出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片子”这是我国著名导演冯小刚老先生10年前的一句豪言壮语。
10年前,我还小,不懂事,我认为有人给冯导那么多钱,他真能拍出来,我甚至还以为,有人给我那么多钱,我也可以。
看完这么多中美大手笔大制作的大片之后,我心里说,还好,还好。
不过可千万不能对比,两边一对比,我就产生一种幻觉:我国优秀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一个个被反手五花大绑的一字跪开,低着脑袋,脖子后面插着白标,好莱坞导演和演员一面趾高气昂的,狰狞的狂笑,一面右手拿着绿色的美元抽中国导演的嘴巴,边抽还边说:“你要两亿,给你两亿,让你跟我比,让你跟我比...”手里的美元抽烂了,就换一叠,抽的中国优秀导演们体无完肤,血流满面,泪流不止。
实在抽累了,好莱坞导演们一声令下:“拉下去!
”一帮电影院的经理们出来,把中国导演们一个个拖出去,仍到了用电影票铺满的游泳池里,然后说:“让你们看看什么是票房!
”噩梦!
噩梦!
《反抗军》这个片子,说它大也大,小也小。
大的是投资肯定不少,有007助阵,辗转多个国家拍摄,又是烟火又是飞机又是特效的。
小的是,题材这么好的片子,并没有刻意着重的去所谓的弘扬某些东西,类似于精神了,信仰了,主旋律了,寓教于乐了。
这在我国优秀导演和广电总局的干部们看来简直是好端端的一个题材活活给浪费掉了。
如果我国优秀导演拍这样战争题材的片子,在广电总局的干部们的指导之下,片子的最佳理想模式一定是这样的:先是大肆表现德国人的邪恶,如何屠杀犹太人,表现屠杀的场景一定要拍足10分钟,一定要配上沉痛的,哪怕是欢快的音乐。
主角的父母只是被屠杀的一员。
主角是绝对不会因为父母的死而造反的,而是为了广大犹太人揭竿而起的。
而且所有的犹太人一听造反,个个都充满了革命式的笑容,争先恐后的报名。
而不用主角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
主角一定是百分百正义的,弟弟不参加革命,照毙,这叫大义灭亲。
所有的好主意好点子,比如转移,过沼泽,连绳索等一定是主角想出来的,第二或者第三配角都没有说话的份,或者是有好点子也仅仅是个萌芽而已,要和主角商量,要得到主角的肯定,然后由主角来宣布。
主角从来不会生病,即使病了,也不会病倒不会说话的份儿,病了也要镇定自若的指挥。
即使病晕了,两天之后醒过来,照样谈笑风生,只不过身边照顾的主角的绝对不是女人,而是个被称为小鬼的通信兵。
片子中尽量不会有女人的出现,即使有女人,人数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基本上一个领导一个,其他的女人都是群众或者是特务。
实在控制不了,必须出现的女人,那都是革命女同志,阶级兄弟般的感情。
哪个无产阶级战士会和兄弟谈性?
会和兄弟接吻?
主角从来不会遇到困难,从来不会抱着脑袋蹲下不说话,即使遇到困难,也都如同三岁顽童般的游戏,让主角去被服厂当厂长,主角这时候会骂一句:“不让老子去打仗,这怎么行!
”一定要用李幼斌的口气才生动。
可是没多久,前线吃紧,谁都不灵,非得主角出山不可。
电影的结尾也不会那么平淡,主角一定是受到嘉奖,在他的有生之年一定继续会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直到死为止。
整个电影一定要用大量的音乐来贯穿,有音乐才生动,领导讲话时要音乐,群众闹革命时要音乐,产妇生孩子时要音乐,打仗的时候要音乐。
战争场面一定要壮观,不要像以前似的,枪随便一扫就倒一大片,要真实感!
要枪枪见血,要爆头,要一个手雷就一条胳膊或半只腿。
跳出电影之外,就我的知识来说,由于构造强悍,三八式打中物体之后,子弹不会爆裂,而是穿透,就是说,子弹几中人体时,人不会马上就出血,而且还有一定的行动能力,不是说子弹打上就死,除非击中要害。
被手雷炸的应该不会向前或者向后翻滚的飞,应该是有种推力给人推倒,而且也不回胳膊腿满天飞,飞的情况多半是踩地雷或者被坦克给炸了。
《反抗军》很朴实。
没那么多的矫揉造作,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的进行着。
人和人在一起就是社会,社会必然有社会的复杂性,就必然会有思想的差异性以及争斗,整个片子,从头到尾,除了德国兵之外,没有任何的两个人是那么的一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当然,有的纯洁,有的龌龊。
可纯洁和龌龊,恰恰构成了人性。
人性不是导演去特意的揭示或者去弘扬的,而是自然而然就那么的流露出来,好比该下雨的时候自然会下雨,人工降雨虽然也是下雨,但那是要花代价的。
放在电影里就是以牺牲人物为代价来换取观众的怒骂。
听说宁大导演继《疯狂的赛车》之后要改拍人性了,希望别拍出个《疯狂的人性》。
放在这一句可有可无的话,就是郭德纲常说的:“人啊,千万别和人性作斗争。
”就这么回事。
其实导演就是普通人而已,不是什么哲学家或者是社会学家,只不过他所在的位置是导演,或者命运说,嘿,该你当导演了。
他就当了导演了。
我国优秀的第五代或者再以前的导演,有几个不是农民工人出身?
不是说并非科班出身的就不能当导演,只是,任何人都要做好本职工作,导演也不例外。
真正的文思哲是不屑于做导演的。
真正的导演也应该是不屑于做文思哲的,应该有这种精神。
好莱坞的导演拍片子为了真实,可以改剧本改几年,选演员选几年,找相关的资料找几年,也许十年他拍一个片子,也许十年之前男女主角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十年之后孩子都快十岁了。
我国的优秀导演呢,恨不得一年拍十部片子,反正剧本是文学创作,反正普通百姓不知道历史的真实情况,艺术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对了,我们导演是搞艺术的,不懂的别瞎捣乱!
从剧场打杂的到影片投资人所有人都想和出演电影的女人们睡觉而不要孩子。
肯定有人会义愤填膺的让我闭嘴,让我别卖弄了,说我崇洋媚外,不懂电影,让我有本事也去拍个。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关于子弹和爆炸,不确定的可以找专家确定一下,最好找40年代以前生人的老专家,或者80年代越战回来的,电视里出名的年轻专家一般没打过仗,他们说不好。
关于崇洋媚外,我可以很自豪,很负责任的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些方面我是比较崇洋媚外,但总的来说还是爱国的。
关于拍电影,如果真有人投资两个亿,我也许真能拍出个稍微像样点的闹剧。
基本牢骚完了,也对商业化的破罐子也没那么多废话好教育。
来个相对公平的比较吧,中国人谁不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咱们就按照这个方法比。
张艺谋的《红高粱》对阵《老无所依》,一个是农村片,一个是西部片,个人并不觉得《红高粱》是正剧,所以《老无所依》也是娱乐片。
隐隐约约记得红高粱的色彩还可以,黄红。
内涵呢?
也许我不记得了,也许不值得一记,也许根本没什么内涵。
《老无所依》的色彩也不赖,风轻云淡的西部感觉。
内涵呢,也不见得有多深,我的理解是人生无常,娱乐片而已,只记得片中杀手的杀人方式特别,主角的结局也意外。
算是个小惊喜。
影片正如它的色彩,风轻云淡。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一直以来是我比较喜欢的片子,无论是影片的色彩还是文化的厚重感,我都喜欢,关键是比较喜欢张丰毅,其实喜欢张丰毅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谁是陈凯歌,都是《无极》闹的。
类似的好莱坞影片有《断背山》,说实话我怕恶心没看全过,但是据说评论都还好,而且电影导演也是中国人,这局就算我国的优秀导演获胜。
(并不代表我就喜欢陈凯歌,我喜欢《霸王别姬》就如同我喜欢《梅兰芳》的前半段)魔幻类的以《无极》为代表的近几年我国优秀导演的大手笔,比如在竹子上飘啊飘的,打仗的时候菊花飞的,我觉得都挺魔幻的。
好莱坞的魔幻就不说了吧!
最新的有《微光城市》,近点的有《纳尼亚传奇》,最代表的是《指环王》。
我的评论都属于多余。
恐怖类的就更不用说了,《惊声尖叫》打死一批,即便是《惊声尖笑》也打死一小批。
战争类,《集结号》和《反抗军》?
《集结号》是好,绝对好,可是有些东西实在是没必要,实在是没必要为了突出而突出,就如上面所说,人性是自然流露的。
该片臃肿,要是利索点就更好了。
总之什么时候,我国的优秀导演们能不把喜剧片拍成正剧,不把历史片拍成宣传片,不把文艺片拍成纪录片,不把爱情片拍成喜剧片,那时候,真的,全国16亿人,肯定每个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
好莱坞的大腕们,我又错了,饶了那帮导演,让他们该干嘛就干嘛去吧,要抽就抽我一个人吧,都怪我太迷信了!
http://axinlove.com/2009/01/defiance-2/《Defiance[反抗军]》的零碎细节by @xinl.ve 090113前文在这:《Defiance[反抗军]》在没有希望的冬天http://axinlove.com/2009/01/defiance-1/Tuvia的复仇情节,很符合夜黑风高、下雨杀人。
新007,Daniel Craig[丹尼尔·克雷格],冰冷的面颜很适合《Defiance[反抗军]》里的领袖形象,戏份很足,比在007系列里担任男性花瓶(或者是武师架的兵器架子?
)要好的多。
电影较为丰满的情节,足够让Tuvia这个人物形象饱满起来。
但本片里的对手盘太弱,无论是恐惧的心理,还是自然(冰雪天气),或者是德国人,或者是自己人。
Tuvia面对困难挑战和道义的抉择,相对于问题的解决,都太过轻松,譬如,可能以为的非常缺乏食物的冬季,或者是在更多的老弱妇幼与更多的战士之间的抉择。
反抗军们遇到的危机还不够直刺到人的内心和灵魂,像《辛德勒的名单》或者《伪钞制造者》那般的高度。
这样回到近期的热门话题上,奥斯卡的入门和得奖与否。
情感和人的理性的问题,前面已经简单提过,深度不够。
电影里兄弟三人的群像塑造,Daniel Craig太大牌,戏份多对他的形象有利,但几乎快被吃掉了Zus和Asael,没有足够的空间更好地烘托Tuvia。
演员的表演和竞技有一定的类似,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遇强则强(这是为什么Kate Winslet会在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泣不成声感谢Leo的原因)。
出场较迟的女性角色,都不能算女主角,更不能为Tuvia角色增添更多。
但战争片,本片的题材,是今年电影出品中的冷门,去年的《Atonement》已经为这个类型题材的电影获得提名开了好头。
凭题材,而不凭剧情和表演,本片暂可能有获得提名的机会,重要奖项如最佳影片、剧本/改编剧本,男女主角、配角等应该无缘。
有点矫情的先知和贤者的比喻,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赢得青睐,也可能是厌恶,被誉赞的Tuvia和看作成红海的沼泽地毕竟太过明显。
回到电影的细节,前文提到的Zus出走苏联红军后,在犹太人最困难的时候重新回来,没有再专门交待原因。
利用的是Zus和苏军一起转移前的一段对话和苏军指挥官的下眼睑放大来说明—-非常精彩的表演和细节:逃生的时候,该带着最重要的东西,有人带着的小提琴。
演奏的音乐,既可能是电影中“真实的”演奏,也可以是电影音乐的一部分,很有趣味。
被强暴的犹太妇女孕育了一个新生命,这个“电影道具”利用的非常不充分。
除了命令和仁慈的较量外,没有产生“新希望”,或者是德国血统的命题讨论(可以参考的是《潘神的迷宫》),而这应该能让电影更加拔高。
Defiance.DVDSCR.XviD-ORC
影片刚开始,某T同学就指着祖斯大叫,这个人这个人,最近他还演过什么,我认识他!
二战时期反抗纳粹的片子,总是能轻易捕获人心。
看此类电影容易有一种代入的感动,当我看到祖斯带领弟弟离家前,从门框上撬下雕花的锁扣并用力握在手中,突然意识到,对他来说,那就代表了“家”。
Daniel Craig演的007一贯不喜欢,他长得太像俄罗斯人,又是孔武有力的肌肉男形象,与英勇睿智并不失绅士风范的007形象相差甚远。
007被他搞得变成一个只会玩枪战巷战到处跑跳的战士形象,即使西装革履也觉得有些别扭。
但演这种片子就十分完美了,虽然他身形较“祖斯”小一号,但那种威慑力还是很能拿得出的。
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尤其有代入感,令人觉得不再是虚幻。
结尾时出现的真人照片和那些数字的力量直击人心。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次国王的演讲,那片子凭什么得小金人啊,就这个都比那片子更有力量!
片子结尾,终于想起来,祖斯不就是特工绍特里的俄罗斯人么!!
Defiance,2008年底的片子,曾被奥斯卡和金球提名最佳电影音乐(James Newton Howard)。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细腻感人的二战片了,James Newton Howard喜欢用提琴和钢琴的solo,音乐做得很美,虽然我不饭Daniel Craig,但也不得不承认他在片中扮演的Tuvia远比007生动。
Tuvia (Daniel Craig)是Bielski家的长子,家乡被纳粹血洗后,带着三个弟弟和幸存的犹太人躲到了森林里。
随着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加入,Tuvia和二弟Zus成了领袖。
Tuvia老成持重,接纳了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并努力为大家寻找粮食和生活用品。
在幸存的犹太人被纳粹的屠杀激愤欲拼死复仇的时候,Tuvia依然冷静地说:Our revenge is to live. We may be hunted like animals, but we won't become animals. If we should die, then it'll be as human beings。
冬天到了,食物越来越少,Tuvia感染了伤寒,几个年轻力壮的犹太人趁机滋事,Tuvia果断地枪毙了领头的家伙,维持了营地的秩序。
伤寒过去了,冬天过去了,德国人发现了森林里的人们,Tuvia带着大家开始逃亡,历尽艰辛走出森林眼前却是一片开阔的沼泽地,队伍里有人开始哭泣,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Tuvia也软弱了,最终,大家在三弟Asael的鼓励下走出了沼泽。
一直觉得Daniel Craig或许只适合演007这类的硬汉,但是在这部影片中,Daniel Craig把Tuvia的稳重隐忍犹豫软弱演绎得可圈可点。
Bielski家的老二Zus (Liev Schreiber)一心想复仇, 终于带着几个犹太人加入了附近的红军游击队,却常常被苏联人取笑犹太人的懦弱。
渐渐地在战斗中,Zus赢得了苏联人的尊重,但是当Tuvia来到红军营地索求伤寒药的时候,苏联人还是拒绝提供帮助给犹太人。
于是,Zus和他的犹太人伙伴带着Tuvia去袭击德军的一个广播站,嘱咐Tuvia在车里等他们,广播站里很快枪声大作,Tuvia下意识地去拿枪,却不能动窝,是冲进去还是等在这里,是继续等还是转头走,Tuvia内心很矛盾很激烈,短短的几分钟感觉也许像几个世纪一样漫长,Zus受了伤揣着满怀的药品跌跌撞撞地冲出来,其余的伙伴们都牺牲了,英雄不死的情节还是不能免俗地渲染了一下。
Liev Schreiber在X-men Origin中扮演熊人,不过我以为Zus这个角色更适合他。
有女人的影片一般少不了爱情,最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Bielski家的老三Asael (Jamie Bell) 和Chaya相爱了,在一个飞雪的日子里举行了婚礼,这是整部影片最纯净最唯美的一段,随着小提琴如泣如诉的独奏,雪花漫天飞舞,银白的世界里一边洋溢着爱情欢快甜美的气息,一边是凝重的Zus和红军游击队默默地准备伏击。
Asael和Chaya交换完戒指,踩响脚下气球的一瞬间,伏击的枪声也打响了。
我实在是喜欢Jamie Bell,自从看了他主演的Billy Elliot就一直关注,当年一口伦敦乡下口音的孩子也闯荡到了好莱坞,King Kong中看到了他的身影,这次Defiance中的Asael给了他更多发挥的空间,期待他快快脱离big boy的image。
不像辛德勒名单这部主流煽情片,Defiance的人物更加丰富,将各式普通人面对困难甚至死亡时勇敢怯懦善良丑恶刻画得栩栩如生。
记得前几年的影片钢琴师,德国军官Henryk看到Szpilman抱着罐头如鬼魅一般出现在面前,忍不住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吓傻了的Szpilman下意识地回答开罐头,什么时候中国的战争片也能拍得人性化一些多好。
关于战争:煽动起战争的人是那些不需要冲杀到前线的人。
而由于被杀戮而起来反抗的人只是基于对生存的渴求。
我们口中的战争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的美好臆想。
作为已经学会协同合作的灵长类动物,战争是最荒谬和最愚蠢的行为。
你可以像西部牛仔一样对看不顺眼的人发起挑战,也可以像古代的侠客一样除暴安良,但是你不能利用群体的某种情节而煽动起战争。
这难道不是最无益和最自私的解决办法吗?
关于领袖和管理:这部片子其实更像是一部管理学的教案。
如何组织团队,如何传递信念、如何解决团队中必然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解决领导力收到威胁的境况。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这个片子将让你有所收益。
负责任、坚定立场、付出以及保持自己的领导风格,都是一个好的领袖需要具备的素质。
有一句话,一直让我受益匪浅,那就是: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让你的团队在任何时刻都动起来,并且保持哪怕是0.01个percents的发展,就可以保持矛盾的弱化,让你有精力去解决余下的和即将面临的问题。
一旦发展受阻,不光问题被放大曝光,很多原本不存在的问题也慢慢冒出来,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袖就会非常被动。
就像Tuvia一度遭遇到的内部问题一样。
有人甚至还想回到纳粹的集中营去。
那还是要人命的集中营,如果是开出比你待遇好的对手公司呢,你的队伍可能不跨也散了吧?
关于时代和生命:如果你在抱怨你生不逢时,那我宁愿劝你感谢主和菩萨让你生在此时此地。
时势造英雄不假,前提是你能有幸成为功成的一将而不是枯死的万骨。
再者,如果需要战争来获得个人的荣耀和光环,我们宁可不要,不是吗?
剧终时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字幕,说Tuvia兄弟至死也没有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追求过任何认可。
我想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团结的结果来自抱团取暖的需要,而有了团队,就需要有人站出来,仅此而已。
应该让一个团队感谢一个领袖,还是让一个领袖感谢一个团队,经历战争的荒谬和无力,这个问题简直不值一提。
我相信包括Tuvia在内的所有人只希望不要再有战争和杀戮。
在任何一个时代,人性的泯灭将是生命最大的不幸。
所以,感谢这个时代,谴责任何一个国家在进行的或大或小的战争,同时不要再说起台海战争时那么眉飞色舞。
如果海岸的另一边住着你的亲人,这样的话题可能会让你纠结一点吧。
但是,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同样需要爱和仁慈之心,如你和你的亲人一样。
我们不会是成为挑起战争的人,也不要成为任何理由下被挑起的战争中的一份子。
只有和平,才能让人拥有内心的安乐!!!
集体英雄主义在中国崩盘的时候,个人英雄主义仍是美国大棒+金元政策之外的又一剂普世良药。
两个男人钢铁一般的肩膀支撑起一个种族哀伤的逃亡之路。
我看见冰雪融化时,阳光照耀在女人的脸庞。
他们来到森林的八年前,周毛也曾率领这么一支队伍在大陆的另一端长征。
革了命的东方,如果也被自由的融水浸润,一定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诗词的咏叹的确是一种情怀,却未必是真正的浪漫,瞿秋白先生离开人世的时候,中国革命就注定缺少了浪漫的内涵。
我们做过的都是不可能的事-坚毅的少年说出这句话时,男人们知道了未来不会太遥远。
http://axinlove.com/2009/01/defiance-1/《Defiance[反抗军]》在没有希望的冬天by @xinl.ve 0901131941的记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典的首相因德军兵临城下自杀;英国海军的骄傲,Hood号战列舰,被德军击沉;伤数万人的重庆防空隧道惨案发生;“自由法国”抵抗组织在法国本土的活动因德方禁令陷入低潮;离莫斯科只有24公里的德军指挥员,可以从望远镜里看到克里姆林宫的顶尖;整个东南亚沦陷于发动“虎!
虎!
虎”行动后的日本。
同年的7月31日,“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被要求尽快提出。
《Defiance[反抗军]》的故事,发生在同一年,在这个没有希望的冬天。
Tuvia Bielski(Daniel Craig[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身边,慢慢聚集起躲避纳粹和他从集中营里解救出来的犹太人,大部分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人数不停增加,但没有食物、药品、武器,也没有栖息所。
纳粹悬赏,伪军为虎作伥,丛林里冰冷的雨水,希望出路在何方?
电影使用三个特色各异的安排,讲述Bielski兄弟故事同时,让反抗军成员充满希望。
第一幕:当Tuvia把自由带给来自于集中营的犹太人时的一番演讲。
来自于集中营的犹太人,随身贵重物品需要上交,也看到生活非常窘迫的游击队时,怀疑和后悔离开暂时安全的集中营的情绪弥漫(1945年国民党收复台湾岛时候,台湾人同样质疑着衣衫褴褛和军容不整的党国部队),导演使用了极富古典意味情节,冷兵器时代战役前的动员(类似可以参考《勇敢的心》、《指环王之王者归来》。
Tuvia骑上白马,借助高高在上的姿态,用振聋发聩的演讲,向人群讲述希望和命运所在,无论生存还是死亡,要以人的方式,不要作野兽。
悲观、失望和怀疑的时候,勇气最重要。
而来自于人身体里原始的冲动是跨越难关最好的武器,古代侠义的演讲刺激并应和了这种状态,树林里的犹太人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
第二幕:当有人要挑衅权威时,Tuvia表现出的理智与果决。
首先是Tuvia的弟弟,Zus Bielski,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选择。
Tuvia的讥讽,使得兄弟二人在众人面前肉搏,但最后占据上风的Tuvia没有伤害对方,并让Zus选择自己的道路。
Zus的先行离开,为后面严冬里,有人借Tuvia生病之时想取而代之做了引子。
借口寻找食物的战士可以享用更多的食物,实则是从内部摧毁岌岌可危的游击队,Tuvia毫不犹豫地干掉对方。
抛开电影情节的安排(Zus的支线伏笔),把集体里的不安定因素消除,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使得众人更为团结,这也是抗争命运的希望。
第三幕:兄弟群像。
被迫转移的犹太人,前有沼泽后有追兵的时刻,Tuvia的最小的弟弟,Asael,站了出来。
已经心力交瘁的Tuvia无法再如摩西分开红海,拯救族人,刚刚完成殿后任务的Asael立刻建议用绳子、皮带等将大家连在一起,强壮的照顾弱小的,一起共体时艰,跋涉过沼泽。
而在犹太人以为到达耶路撒冷时,突如其来的德国人造成的恐慌和绝望中出现的Zus等人的惊喜一样巨大,这样的安排,突出了Bielski兄弟中的Zus,并使电影的主线和支线会合(同时还印证了一个细节,下篇再写)。
通过这三幕主要场景的安排,《Defiance[反抗军]》讲述Bielski兄弟三人的真实故事,他们的传奇不仅仅是新一代007,饰演的长兄Tuvia的故事(戏份很多,有利有弊),还有另外的二人,Zus和Asael。
而百、千犹太人在这个没有希望的冬天的命运历程,增加观众的情感体验,经历从绝望到走向希望的情绪变化,《Defiance[反抗军]》魅力所在。
插一句:1941年12月美正式加入同盟国,对德、日、意宣战。
未完待续:《Defiance[反抗军]》的零零碎碎Defiance.DVDSCR.XviD-ORC
丹尼尔一杀人就像007。平平无奇的电影。
这样的“二战和犹太人”电影,考虑到是2008年才拍出来的,其实并不出彩,虽然based on a true story。但战争——尤其是站在“正义”一边——的确是个赚口碑的还素材。PS:林雪婚礼那段拍得真好,剪得更棒。
看来,游击队是顺理成章的队伍,并不是毛主席的独家发明。该片对游击的窘迫,现实,困苦以及人性的刻画都很到位。
蓝眼睛~好美丽~~在残酷的战争下结局还算美好
知识分子临死前说上帝派图维亚来解救他们真的是假煽情,现实情况我不知道,但从电影里图维亚的表现来看真的没啥领导力
这哥们儿又花了不少钱……
爱德华·兹威克的水准发挥,真实历史改编,关于自救和抵抗的故事,实属难得,色调质感极好,森林里的生活与战斗,既有浪漫轻柔的美感,也有缺衣少食的冷酷,好在大家没变成疯狂的野兽,人性光环没丢,保持了最大的尊严,而且最终还胜利了。
真实事件还能拍得这么假,面对这群乌合之众德军也太不给力了吧。导演水平太差,不停的靠音乐煽还撑不住。一帮金发碧眼的英国人演犹太人也实在难有说服力,为啥白俄罗斯人讲俄语,而犹太人讲英语?我和片中人的唯一共识是:这片森林风景不错。我刚讲完丹尼尔·克雷格就也这么说了。
Craig=,=这名字。。007北大某数学猛男。。常春藤大满贯。。。orz
just another WWII movie, with Bond lead.
默默地看完,看完后依旧沉默,竟然想了半天也没想起能发点什么评论,老套的剧情(杀戮—反抗—艰辛—成功),老套的情节(崛起—被质疑—重新崛起+兄弟同心—分道扬镳—相逢一笑泯恩仇),往好了说,这叫中规中矩吧,兄弟真是眼拙,最后看字幕,丹尼尔克雷格啊,早知道是007,还犯得着为主人公担忧么?
衣服太帅了
煽情得太过了。。。
又是一部犹太人的苦难片,这次地点换到了白俄罗斯,不管犹太人的名声如何,他们的精神世界 十分强大,坚韧不拔,团结一致
感觉一般,都没有看完
tuvia不是摩西——关键时刻还得老二和老三来拯救,甚至女人都在教导他如何去当好领袖。这是有关一家子和一群犹太人的求生故事,很好的生命力。老美就是喜欢拿苏联人开涮,粗鲁的伏特加。
糟蹋了
我们只是为了活下去!原来游击队不是聪明智慧的象征,他们不会像杰利一样戏耍敌人。他们是一群亡命之徒,抓住一切机会来博取生存,面对手无缚鸡之力的敌人也痛下杀手,以此宣泄自己心中的怒火。地道战?地雷战?都给我滚一边去吧!
丹尼尔演特工不错,但是演一个领导者还是缺点火候,不过总的来说,片子还是不错。
为了铃铛和丹叔加一星,对这种长相脸型的人毫无抵抗力怎么破,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酷爱腐国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