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童书《造梦的雨果》改编。
是我翻过一遍再没看过,但当时却很感动的作品。
原著书籍是全铅笔的素描画面,文字很少。
就目前改编的电影来看,也完全遵照了原著。
——所以你们其实是没有画分镜的吧!!!
作为一部改编电影来讲,《雨果》非常中规中矩。
画面还行,故事还行,表演也还行。
看到最后也如原著一般,确实感动到我。
其实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对电影先驱们的致敬吧。
有人看不懂,有人大捧,都能理解。
作为献礼片,它已经很到位了。
看不懂的,想必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把它当作普通的美国影片来看。
至于有人问:为什么一部美国片是英国口音但是又在巴黎?
我想说:原著是美国人撰写绘画的,讲的一个发生在巴黎的故事。
估计导演觉得英国口音在现代大众意义上讲,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战那个年代吧。
原著在此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26354/
論機器何以不會那般簡單地通向異化之路——當它作為魔術裝置、電影媒體乃至(雖然沒有明確提及)人工智能化的信息+情感的貯存體時,機器就被反轉為充溢精神內涵及創造力的圣靈之物。
這也就是萊布尼茨所謂的神所預設最好的世界,猶若完美的機器——當有神論與無神論、創造力與機械論融合為一,不止沒有“異化”,還是夢話的首次顯性及自我延綿。
另,Hugo小萍友可視為受到梅裡愛的魔術性的舞臺+電影技術、包括無意識+神話的創造理論的一代法國電影的中堅人物的雛形。
在沒有電影這一媒介前,他們可能是街頭的流浪漢、工廠裡的工人、甚至常年有偷竊癖的傢伙,一群徹頭徹尾的無政府主義者(所以你知道戈達爾為何一度被赤化了),而這些人實質上,卻在電影中找到了靈魂的家園、及釋放過剩的青春活力的所在,因之,反倒為恢復及延續電影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并通過後來豐盛的電影史證明,電影工業及機器,是如何成為屬靈之器的。
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you know,they always com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So I figured if the entir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机器不会有多余零件,它们总是需要多少就有多少。
所以我觉得,如果世界是个大机器,我不可能是多余的。
——《雨果》
这片绝不仅仅是致敬那么简单。
你真觉得火车站保安的戏份是多余的吗?
看看他是怎么瘸的?
战争啊。
看看梅丽爱是因为什么停止了拍电影?
战争啊。
人们在战争中已经看过了太过的现实,经历过太多的伤痛,谁还会去看梅丽爱的那些美丽幻想呢?
那你以为这是讲战争的?
当然不是了,这是讲电影带给人们的快乐,这是讲老马对于电影的热爱。
现实的残酷与电影的快乐,这就是老马童年的写照。
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中将他的现实藏了起来,将那份一直存在于他最心底的纯粹快乐搬上了荧幕,从这个角度说,关于“情感幼稚”的批评越多,他的这部电影就越好。
对于电影最原始的爱以及反过来电影带给人的最原始的快乐,这些东西才是老马想要说的。
正如roger ebert所说,“这不像他任何一部作品,却最接近他的内心。
”也许每一个现实的头脑下面都有一颗纯真到不能再纯真的心。
关于保安那条线我简要说下:保安那条线其实不只是点明“战争”,更是在讲战争带给他的心理(自卑,对于流浪儿的粗暴)和生理(瘸腿)创伤,保安的几段戏立马让这个人物饱满了起来,1.保安第一次想找卖花女说话,然后腿上的支架卡不住了,然后离去。
2.第二次找卖花女说话,谈到了战争,这一段萨莎·拜伦·科恩的表演非常棒,几个表情就把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了出来。
3.和小女孩谈到诗人christina,保安的自卑。
4.保安犹豫片刻带走雨果。
5.保安把雨果关到笼子后说的几句话。
这5段是我想到的塑造保安完整形象的几个段落,我觉得缺一不可。
只有保安这个形象丰满了,“战争”这个潜文本才能真正立了起来(当然梅丽爱的那一段也不可缺少),要不然就只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了。
这片其实上面这些东西都不是直接打动我的地方,真正直接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梅丽爱说“happy ending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时,看到那一段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这里面透着的纯粹以及那种对于美好的向往仿佛让我看到了老马最心底的东西,一种心灵上的乌托邦PS.当然这片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绝对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好。
文章也没什么条理,大家将就看吧
初听《雨果》的时候,我以为是在说那位大作家的传记电影。
看到封面的时候,我以为是类似于《黄金罗盘》这样的儿童爆米花剧。
但是看到导演的名字,震惊了。
马丁斯科塞斯。
老马也开始拍儿童片了?
但感觉也没那么简单。
当时北美上映了,豆瓣的评分是9.2。
这是什么概念?
肖申克救赎9.5的级别。
教父9.2。
相当于秒杀大量经典电影,论所更权威的IMDB。
评分8.2至少也能进前100了。
但是很快这部电影已经跌落到7.8的分数了。
看完电影才知道,整部电影有着魔幻的外壳,动画片式的3D特效,类似于《大都会》里的机器人。
一切都预示着这部电影要出现个终极大BOSS或者向着温情路线一直走下去。
可是老马偏偏不那么干,这样完美的糖衣炮弹下面包裹的是对于老电影的致敬之情。
造梦的电影大师曾经经历过最辉煌的时代,他拍摄了500多部的电影。
精心的拍摄每一帧的胶片,诠释了完美的梦境世界。
可是一战后人们不再做梦了,大家对他的电影嗤之以鼻,说他跟不上时代了,他封闭了自己的世界,伤心哭泣。
也许就和别人认为的那样,他死在了一战。
他对电影的热诚已经死在了一战。
再也无人问津了。
许多的艺术家们。
像伦勃朗,莫奈。
在他们的画风兴盛的时代,得到无以复加的荣耀。
而当时代抛弃他们的画作,去追求更“新式”“现代”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却依然保持着自己作画的热诚,活得穷困寂寥。
时代不应该忘记老艺术家们,更应该珍视他们的宝贵财富。
老马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精心安排一个看似魔幻的故事,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慢慢叩开了老电影大师的心门,当大师正在舞台上看到有这么多人没有忘记他的电影的时候他热泪盈眶。
也许这是给予艺术家最大的赞赏,是经过时间洗礼的难以忘怀。
任何艺术,只要凭借着物质介质,就会消亡。
电影里透露出许多的老电影技术,也说明了电影修复,彩色电影染色等方面。
我们应该看看老马究竟干了什么。
以下文字部分援引自2010年11月出版的《数码娱乐DVD导刊》(第159期)“电影基金会”专题“电影基金会”(http://www.film-foundation.org)由马丁·斯科西斯主办,自创办以来就一直致力于电影的保存与修复。
成立 19年来,已有超过550部濒临“死亡”的电影在他的帮助下起死回生。
不管是好莱坞大公司作品,还是独立电影,亦或是纪录片、默片,乃至先锋电影,只要是有价值的电影作品,不计类型,无论国别,无一不是电影基金会拯救的对象。
电影基金会的宣言“电影是这个时代送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它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定义着我们的人生。
既给我们快乐,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启发着我们,让我们更了解自身,更了解这个世界。
电影所带来的价值是无法估价、难以衡量和不可替代的,它用交织的光影、色彩和音乐来诉说情感,比文字更生动,比声音更具体,比绘画更震撼。
我们离不开电影,我们不能没有电影!
但和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伟大的艺术一样,电影也难逃岁月的洗礼。
只有及时地修复、妥善地保存才能使这一奇迹一代代传承下去,否则电影也将像古代的绘画一样,日渐暗淡;如沧桑的建筑般,逐渐凋零,直到某一天完全灰飞烟灭。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1950年之前美国制作的电影已有半数非毁即损,而1929年前所制作的电影则更是有8成已彻底消失。
至于那些没能登记在册的纪录片、新闻短片、独立电影,损失恐怕就更严重了。
因此,我们是在同时间赛跑,是在一部一部,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从无情的时间手中拯救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竭尽全力甄别、管理、资助电影修复及保存工作。
我们致力于电影艺术,过去,现在,直到将来。
”谁都没有比老马做这样的致敬更加合适。
也许老马就是那个小男孩雨果,他很好的帮助人类社会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电影艺术财富。
而借由这部电影传达了为那些埋没在时代大流里的老电影人的缅怀。
前不久刚仙逝的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在戛纳60周年的纪念电影《每一人一部电影》里有那么一段。
女主角走进剧场,坐着一个落寞的男人。
她开始深情地说:今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你还在沉睡我听到你低沉的呼吸透过遮住你脸庞的头发我看到了你的双眼强烈的感情让我难以呼吸越过你的脸庞我看到的更加纯洁更加深刻这让我深思我看到了自己看到时间的河流里流淌着我们将共度的余生多年的时光在哪里还有那些未曾与你相识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有那么多爱你感情是那么强烈让我热泪盈眶PS:感觉此影片还是硬伤很多,夺得奥斯卡最佳的可能性很小。
此为群嘲帖慎入。
纵观《雨果》的各路好评,和映前宣传稿并无二异。
如果不是枪稿,只能认为是“梅粉”们看看介绍,联系到自己已知的那位导演,景仰和陶醉一番便写出来了。
好评中完全没有讨论到影片的剧情结构、角色塑造、细节营造和拍摄技术,在我的眼中,这些都烂得一塌糊涂。
之前写了一篇技术差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31101/被各位枪手喷得体无完肤,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从电影本身来反驳的,全都是“您连梅里耶导演都不知道就敢来打一星?
”那我倒想反问,如果乔治梅里耶这个人物不存在于现实中,你们还能这么自high么?
你们几乎已经承认,这片的好评完全仰赖于角色的原型;你们也就不能否认,这片作为电影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看电影,无知不是罪,我们都是抱着求知的态度走进电影院的。
在波士顿最大的影院的最中间坐下时,我只知道《雨果》是一部评价不错的电影,我的知识可以作为一张白纸,被任意书写。
本来,这部电影可以让我了解到梅导的伟大,事实上,它也通过展示梅导的影片片断,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
但这是影片唯一成功的部分,我宁愿全片都是梅导作品的剪辑。
《雨果》作为一部原创电影是失败的。
对主人公(我以为是雨果)的塑造、剧情的结构、次要角色的设置、视觉效果的运用都是失败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的。
如果不是朋友在身边,我一定会在电影的头5分钟就离开影院了,如果是那样,我根本坚持不到本片的“知识点”出现。
各位喊着向大导演致敬给好评的,我觉得颇有点皇帝的新衣的感觉。
衣服是回忆中的梅导的各部影片,但是《雨果》作为皇帝,是裸的。
看电影,无知不是罪,相比之下,炫耀知识才显得可笑。
举个反例。
就说IMDB第一名吧。
一部《肖申克的救赎》带领观众了解了监狱中的非人性生活。
这电影并非只有囚犯才能看得懂,而是通过杜方的挣扎,让观众逐步深刻理解到他面对的困境,和他付出的勇气。
这时候,世界上到底是否存在肖申克监狱,监狱内部的实况,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这时候如果有个囚犯出来指指点点,说,真正的监狱才不是这样的,bla bla bla...你们太无知了,一群傻逼!
我看他才是傻逼。
看完雨果,震了。
中午十一点四十五才从学校出发赶十二点二十五的雨果。
坐上汽车的一瞬就开始不爽,趁着一个老人上车赶紧让个座,顺便自己站起来吹吹风。
一路上各种不顺,各种私家车抢道,各种红灯,各种行人乱穿马路。
拼命咒骂着,到站立即飞奔,但到电影院已经十二点二十一了。
一进购票区,彻底傻眼了……放眼望去全是一拖一一拖二一拖三的家长与小朋友组成的大军,没办法,硬着头皮排吧。
一路排一路说服自己放弃,队伍缓慢的前进,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我的意志力一点一点的被消磨掉,在卡口排到我的时候我已经快成功命令自己放弃掉了。
因为这时候已经十二点四十了,距离开场都十五分钟过去了。
我的心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场,可我的腿却似乎另有主意。
于是,当引导员礼貌的伸手请我向前走时,我径直冲向了二号购票台。
递手机,刷二维码,选座,拿票。
不到十五秒就转身走人。
所幸,我错过的仅仅是电影的开头。
在我坐定的几分钟之后HUGO这个大LOGO才出现在大屏幕上,身旁的寥寥数人才一齐发出惊叹声:原来才开始啊。
心定,一个声音在胸中响起:值了!
我承认,电影的一开始我有点浮。
虽然早就抱定主意要看,但是已经在网上看过太多长长短短的评论。
大多数人都诟病剧情,不少人在挑剔配乐,这让这部电影还未看就已经在我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层阴影在电影刚开始的十数分钟不断的影响我,让我有点心神不宁。
而此时影片的慢节奏也似乎要让我昏昏欲睡了。
好在,一切开始走向正轨,我不断在内心之中要求自己:平静下来!
沉静使人善于观察,阿沙·巴特菲尔德出人意料早熟的演技则填补了这部片子起头略显缓慢的节奏带来的空白。
科洛·莫瑞兹则美的让人炫目……这种美不是你用一张静止的照片就能表现的,甚至你下载高清版的影像放映在电脑上也不行。
这种灵动与魅惑比最真实的3D还能穿透屏幕,并在你身处影院时才能最逼真的感受出来。
天鹅绒的小圆帽,针织开衫,亚麻短裙,棉绒袜和俏皮的小靴子让人爱怜不已。
尤其是那一头齐耳的短发,让莫瑞兹的青春活力瞬间绽放而出。
电影的色调是丰满和完美的,巴黎的城景是精致而梦幻的,全息影像与3D的搭配更是精美绝伦。
看过雨果才知道什么是3D,之前的各种出屏又怎么比的上这完美的景深?
你若是放开自己的想象力遨游,便会有数次坠入电影世界和如梦场景的神奇体验。
无论是塞纳河上的横桥日落还是公寓阁楼的雕塑雪景,一切都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比真的更像真的”。
你在现实世界中能感受到的美的极致的一刹那,在这部电影中都完美的、拉长的体现了出来。
电影的剧情无须太过曲折而使人惊心,电影的节奏也无须急速而让人气促。
雨果比爆米花、可乐、薯片、啤酒更佳,它只是清茶一杯,但醇香绵延萦绕不绝。
你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也不知该度量它是快了还是慢了。
两个小时没有让人给它一个长久还是短暂的定义就这样一丝一丝的流逝了,而你所需要做的只是说服自己沉浸其中,不要过于焦躁,也不要急着拨开云山雾绕,去求得那个黑屏带给你的结局。
雨果中最出彩的莫过于当情节一步一步推展到机器人带来的秘密时,电影向电影史上诸多经典致敬时的情景。
当那本书奇异的翻转,荧幕上显现出影史上诸多里程碑式的或人或事的镜头时,影片展现出了一种史诗气质。
这种由历史感,复古主义带来的强大气场是胡编乱造,斧凿造作所无法比拟的。
在影院里我激动的盯着屏幕,感觉自己要哭出来了!
一个尘封而被人遗忘的故事就这样被展开了。
它充满着理想主义,罗曼蒂克,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带着历史赋予它的浑厚的质感。
当看着画面上那过去的电影的单调的情节,滑稽的动作,夸张的演技,简陋的“特效”,不得已而为之的演员或导演的妥协或“土法子”,我没有笑,在场的观众也都没有笑。
因为今天电影所抵达的这样的高度和它屡屡登峰造极的艺术性正是从这样微小的地方发展出来的,正是从一个又一个简单的想法生长而来的,正是由一个又一个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幼稚的技巧中积累质变而成的。
面对这些艺术家的辛勤与智慧写下的史诗,又有谁不会为之而震撼呢?
正是这样的努力让电影在一百年后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高度,而今天我们也能看到有一部如此出色的致敬电影用如此巧夺天工的技术锻造出来,专门用来向电影史上的那些光辉时刻致敬。
电影在黑白与彩色之间不断流转,有如蜻蜓点水,却又触动人心。
从细微的角度映射百年前拍摄一部电影的某种细节,或是专注于表现一个镜头的制作与某种主题的表现。
籍由马丁·斯科塞斯的功力,这种极容易落入俗套,归于沉闷的桥段变得既复古又新颖,既怀旧又出新,既欢乐又感怀,既文艺又清新。
观众像进入了一个值得被怀念的过去的影像所组成的万花筒,缤纷色彩之中走马观花了一场,带着好奇进入故事里的故事,又从愉悦的满足中抽身而出,重新走回故事主角的现在时。
”现在时“是神奇的,因为它是在电影之中表现的过去故事的一隅,当你走进影院从故事里的故事抽身而出时,如同从三层梦境里脱出一般,身心充满着不可思议。
当乔治·梅里埃在所有人的起立、鼓掌与致敬中重温旧梦,当雨果梳着整齐的发型和体面的西服把玩着魔术的把戏,当巡警装备着完美的机械腿和心爱的姑娘手拉着手,当两只杜宾犬牵起一段姻缘,当伊丽莎白微笑着转过身在这一美好的一晚中记下她注定永生难忘的感叹,你不会感觉突兀,你不会感觉虚伪,你不会感觉做作,你只会感觉自己心中荡漾着和伊丽莎白一样动人又衷心的微笑,你内心之中的那个自己也旋转着这样的一种像舞步一样的圆,仿佛一眠不觉,仿佛一梦百年。
最终,电影在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的氛围中结束了,留给了观众无数回味的空间,还有赋予的深藏于内心之中的美好。
梅里埃对着那个他永远不会忘掉其声响的手摇式放映机所感叹的“只有电影才会拥有如此快乐的结局”在此刻也再一次得到印证。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当我摘下一个插翅而飞的梦想眼镜,缓步走出电影院,在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兴奋的欢笑声中返回现实世界,迎着太阳坐车返程,而太阳比任何一刻都要炫目……电影的快乐结局已经根深蒂固的埋藏在我心中,这一场梦也注定要被长久铭记。
由获奖儿童插画小说改编。
年近古稀的Martin Scorsese第一次拍3D片,获得了自己的第三座金球奖。
在儿童探险故事的外衣下,实为向电影先驱们致敬。
Georges Méliès,一个传奇的名字。
他当过魔术师,做过玩具匠,造过机器人,而最让世人记住的,是他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电影起源时期拍了五百余部电影短片。
虽然现在仅存不到一半,但仍不乏经典,当年更是轰动一时。
他是名副其实的特效先驱和科幻大师,代表作《月球旅行记》讲述6个科学家登上月球大战土著的故事,被认为是科幻电影及停格动画的鼻祖。
不过,观众口味的改变及一战的爆发使得他那凡尔纳或西游记风格的电影逐渐失宠。
1913年,他一手创办的Star Film公司破产;十年后,他苦心经营的剧院被拆。
他一怒之下烧毁了自己的很多底片和道具,退隐江湖,在巴黎蒙帕纳斯车站(Montparnasse)里开了家玩具糖果铺。
晚年时,他才又被电影界重新记起,给他开了表彰大会,并由卢米埃兄弟亲自给他颁发了荣誉勋章。
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一直致力于鼓励和帮助年轻的电影人,虽然生活依然贫困,也未能再拍电影。
他临终前对朋友说:“laugh for me, because I dream your dreams.”片中的Méliès基本符合以上史实,而作为片名的小男孩Hugo则是虚构的,有着《巴黎圣母院》和《雾都孤儿》的影子。
以一个神秘的机器人来引出玩具店老头背后的秘密,本是个不错的构思。
但问题是主线过于单薄,支线又嫌太散;人物性格过于简单,感情流于肤浅。
中间制造的一惊一乍感觉完全没有必要,突然蹦出的升华台词只能说雷人(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之类),巡警的爱情和两小孩的互动简直味同嚼蜡。
总之,苍白的剧情稀释了讨巧的主题,使本片看起来正像那个运转良好但缺少灵魂的机器人。
当然片中也不乏亮点,比如Hugo的双重梦境:第一层梦中的火车既致敬了卢米埃兄弟的《火车进站》,也重现了1895年蒙帕纳斯车站的火车出轨事件;第二层的变身则有些后现代的味道。
本片在第84届奥斯卡上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的11项提名,为当届最多,但最终拿到的5个奖项全为技术奖。
影评界的赞誉未能换来票房的丰收,再加上1亿5千万的高额成本,导致到现在上映三个月了仍入不敷出。
非常喜爱《雨果》这部电影。
看完走出影院时心里暖暖的。
在告诉你我为什么喜欢它之前,先要说清楚一个事情。
这部电影树大招风,很多人都认为它是马丁斯科塞斯一个人的作品,在评价它的时候先入为主,用马丁以往的故事水准去套,或多或少失望了。
其实《雨果》改编自一本儿童书,名字就叫《雨果凯布瑞特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2007年出版,作者Brian Selznick是插画家出身。
这本书相当特别,以图画和文字交织讲述故事,不是纯文字的小说,不是充满插画的小说,也不是图画为主的绘本,而是图画与文本都是讲故事的主要手段。
这本书及其豪华精美,因其华美和创新得到赞誉,像我这样的书颜控更是对它毫无抵抗力,不过故事性方面,的确有硬伤,后文详述。
电影版在框架节奏和画面上相当忠实原著,而故事其实比原著丰满得多。
先读过原著再看电影的观众,比如我,毫不觉得它慢或没有内容。
所以,对这部电影的毁与誉,马丁一个人都不能独自承担,原著本来就非常有电影感,只是马丁驾驭得更圆熟;原著的故事更单薄,马丁做了一些相当好的修改。
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梦。
一个关于梦的梦。
就像观众看这部电影,而雨果在电影里看电影。
梦境本来就应该有种华丽的不真实感。
片中对巴黎火车站的建构充满了美丽的细节,从咖啡馆到花摊到那些迷人的钟表内部,全都美得不像话,而像画。
片子充分发挥了3D的特长,开头从大远景快速拉近到车站内部(跟书中的场景结构一模一样),速度快得让人眩晕,接着用长达5到8分钟(没有准确计时,感觉像是那么久)的时间介绍雨果的生活环境(也跟书里一样),引入几个配角。
车站墙内的狭窄通道,高耸的钟塔,陡削的楼梯,飘落的雪花,阳光里飞舞的灰尘,从高处眺望出去的巴黎市景,美仑美奂,用3D表现得那么自然。
想来《雨果》这个片子之所以吸引马丁,就是因为他想要把这个美丽的梦营造出来,他觉得很兴奋--我看得出来。
在这点上,他跟拍了《战马》的斯皮尔博格一样,还保留着童心。
有童心,就有创造力。
当然,还有电影史上最早的科幻片这件事。
原著的天才之处就在于通过雨果的经历引出梅里埃并向他致敬,这才是故事的创作动机,电影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个部分,因为,作为电影人,谁不想通过什么方式跟梅里埃拉上关系呢?
这大概也是马丁的创作动机之一。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事的缺陷也在这里。
电影的名字是《雨果》,主角是雨果,大半的时间,观众通过雨果的视角观察故事中的世界,而在后半部分,雨果却成了旁观者,主角变成了早期电影和梅里埃。
那雨果的那些挣扎怎么样了?
他的丧父之痛就这么平伏了?
他的生活从此充满了玫瑰和阳光?
他的那个本子呢?
观众在前面不知不觉倾注在雨果身上的关心,最后却落了空,自然会觉得莫名的不满,而马丁大名鼎鼎,又不敢贸然鄙视,如此打个波折,难免会有人心生反感。
缺乏一个有戏剧张力的核心和值得深刻同情的角色,是这个故事先天的弱点。
然而我本人一点也不介意这个弱点,因为这个片提醒了我,电影的主要叙事手段是什么。
是画面--画面的结构、布局、角度、纵深、节奏等等。
简单的故事,反而凸显了画面的重要,换言之,让我更能享受画面。
也更能体会看似恬美质朴的画面后面,有多少前沿的电影技术在运转。
这也是一个提醒:电影向来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依赖技术。
在电脑上写文和在稿纸上写文也许有不同,但2D和真正的3D却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再早一些,有声片对默片的颠覆更不用说。
所以电影里特地两次向现代观众展示:同样是火车进站冲向人群的镜头,最早的电影就已经拍过,现在仍然可以对观众造成冲击力,因为技术不同,表现力就有新意。
这个片是怀旧没错,不过是用最先进的手段怀旧。
电影的进步和生存,技术至关重要。
当然文本也重要,这个片在这点上可说是个反面例子。
原著这方面不强,电影尽管已经加入很多情节去补充,还是不够。
奥斯卡很精明,给了五个技术奖,却不给其它大奖,说明它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雨果》到底是部怎样的片子。
片子的卡士是典型的老绿叶扶持嫩红花。
Ben Kingsley(《甘地》), Christopher Lee(《魔戒》里的沙鲁曼爷爷), Sacha Baron Cohen(《宝拉胡闹记》),Helen McCrory(《哈利波特》里的马尔福母亲),还有Jude Law(把他叫做老绿叶他不会不高兴吧),等等。
Asa Butterfield的大眼睛太摄人心魄了(似乎又是一个大眼睛的近视帅哥,另一个是Elijah Wood),虽然比想象中的雨果漂亮高挑,但我没什么好抱怨的。
期待他演安德。
《雨果》不是魔幻动作儿童片,但如果你喜欢享受美好的画面和情怀,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电影,《雨果》不会让你失望。
有可能的话,不要在电脑上看这部片,屏幕越大越好,维度越多越好。
许多年以后,面对上帝,雨果·卡布雷特准会回想起,他和伊莎贝拉在图书馆里翻阅电影史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正是在那一刻,塞兹尼克(原著作者)、斯科塞斯(影片导演)、和那个“造梦的雨果”,合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电影史的大门,而在门的背后,站着一个名叫梅里爱的神奇老头。
记得有人问过金庸先生关于《鹿鼎记》主人公的问题,金庸先生答,他这部封笔之作的真正主角是康熙——一个道理,在斯科塞斯的导筒下,《雨果》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梅里爱。
这当然首先要归功于斯科塞斯对于电影史和电影遗产保护的热情,2007年,斯科塞斯发起成立了非盈利的世界电影基金会,目的就是为后人保存那些被忽视的影片,以及修复那些遭损坏的拷贝。
从某种意义上说,《雨果》就像是世界电影基金会的“官方宣传片”,影片采取的叙事角度就像金庸的《鹿鼎记》,把虚构的角色巧妙地“镶嵌”到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去,通过小雨果的奇幻经历,把一段关于梅里爱兴衰沉浮的电影史故事成功复现在了大银幕上。
提起电影的发明,卢米埃尔兄弟往往在历史叙述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但梅里爱的作用其实也不可忽视。
在卢米埃尔手里,基于照相术的影像展示开始活动起来,而到了梅里爱手里,电影“造梦”的功能才真正开始实现。
梅里爱,这个前魔术师和布偶艺术家,把电影变成了充满奇思妙想的光影幻术:在梅里爱之前,电影还只是匍匐于现实脚下的记录工具,有了梅里爱,电影创作则开始展现出无穷的想象力,逐渐彰显出作为“想象的能指”(麦茨)的无穷魅力。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艺术”和“技术”常常作为一对尖锐对立的概念范畴出现,海德格尔就认为,“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座架”(Ge-stell)——对追寻“诗意栖居”的哲人来说,难免令人沮丧(当然这种理解是庸俗的)。
而体现在电影领域中,不少“艺术热爱者”都会选择性的追捧“闷片”,并对视听技术的“炫耀”充满鄙夷、反感和贬斥。
不过梅里爱却提醒我们,作为二次工业革命产物的电影,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其实都饱蘸着现代技术的气息。
对电影的爱和意义可以有多重理解,但梅里爱游戏式的技术研发和视觉奇观展现,也是电影价值体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康德、席勒都说,艺术起源于游戏,从梅里爱对于电影艺术的开拓性贡献来看,倒是颇为对榫。
梅里爱的电影事业在后期遭受了重大打击,他的拷贝被论斤出卖,然后当作废塑料熔化,制成高跟鞋跟和梳子,而梅里爱本人则在晚年沦为车站的露天玩具商,直到1928年,一些影迷发现了这位电影艺术的先驱,并且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轰动,人们搜集他的拷贝并举办了一次回顾展——这正是《雨果》中所展现的电影史故事,也是早期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遗产发掘和保护事件之一。
梅里爱、卡梅隆、斯科塞斯,《月球旅行记》《阿凡达》《雨果》,他们对视听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游戏式的热情,已然勾勒出了电影艺术的一片重要天空。
数学大师陈省身曾为青少年题词“数学好玩”,而斯科塞斯用向梅里爱致敬的《雨果》告诉我们,电影也很好玩。
中国的梅里爱在哪里?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3月26日第10期)
虽然我能想到的就是像电影人们致敬,但是这部片还是很温馨的,配乐也很棒,如果不是在电影院里,如果不是3D是感觉不出来的,这部“文艺片”
我真的没看进去
有人短评说:曲高必定和寡。就目前的评分来看,四星五星占了绝大多数,并未和寡,可见曲也不高;老斯科塞斯致敬更老的梅里爱,有情怀不等于就是好作品,你这电影拍得如此俗套且造作,对得起梅里爱吗?!
太梦幻, 又有太多致敬的意思在里面
有点失望,现在片子都3d了,在家怎么看啊。
两条线有点散 有点儿给成人看的儿童片 但也许情怀和梦想更重要
every man has his purpose in the world. Once he lost his purpose, he's broken. But there's someone there who will fix him.
看到最后才明白是向电影大师致敬的片子,前半截以为中心点是机器人呢,原来机器人只是一个引子
奇幻世界。
针对儿童观众群的华丽丽的电影史普及片
搞毛啊,弄点儿影史元素致敬一下梅里爱就可以不好好讲故事啦。编剧真令我无话可说,那故弄玄虚强作深情的剧情线生硬到莫名其妙。再加个温吞无力的稀烂节奏,看得真叫一个累。那个机器人那些旧日画面确实触动我,但更令我觉得好时光不再。摄影符合魔幻儿童片规范。好演员无好角色,其他人不知道是怎么了
没看过小说,不认识乔治梅里埃。即使画面拍得很美,也无法改变剧情的失败。当悬念揭开的那一刻,顿时觉得前面都在故弄玄虚。
除了特效和男女主角,我没发现亮点
情节有点老套
在飞机上看的,半梦半醒之间,似乎也不影响对整个剧情的理解。不知这算不算是好电影的标准?
一般般吧,喜欢片中巴黎的夜景,好像一个游乐场~~
如果在魔术师之前推出或许会更隽永一些
很华丽的一部电影。不得不赞叹《月球旅行记》的丰富想象,火箭插入月亮的眼睛里。前半段确实看得有点昏昏入睡,但后半段,也就是看到那些老电影时,赞叹的不得了。
看的左右眼裸眼3D,表示看半天也看不成一个画面,好伤感。不过,画面真的非常美好,非常温情。关于电影的美好回忆吧。
不错不错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