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保卫战,是长达8年中国抗战中最为惨烈的一役。
从来擅写鸳鸯蝴蝶男欢女爱题材的小说家张恨水先生,被此役之惨烈、血腥和中国军人的精忠报国、死而后已所深深震撼,写出了他文学生涯中唯一的一本报告文学式的小说《虎贲万岁》,忠实记录了国军57师余程万将军所率“虎贲”部队誓死捍卫常德,彰显所部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伟岸、沉勇勋绩。
此役,甚至被战史家形容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之战”。
此间,埃及首都开罗,正展开同盟国巨头会议,史称“开罗会议”。
与会的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透过国际舆论获知该战场之惨烈状况,特意向与会的中国战区统帅蒋介石询问了守城部队番号和主将姓名,并将余程万将军的名字记在备忘手册上。
《喋血孤城》,是继《血战台儿庄》、《血战昆仑关》之后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正面抗击日本帝国侵华军队的第三部影片。
此三部影片皆为大陆军方“八一电影制片厂”所创作摄制。
“虎贲”一词来源于《书经》中的《牧誓上》篇的记载:“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
”以后,“虎贲”称号成为历代英勇无敌的军队的最高荣誉。
“虎贲”这一称号,是余程万所部五十七师在上高战役(又名“锦江会战”)中浴血奋战所得。
此片观后甚觉遗憾,此殊为难得、绝佳之抗战题材,却被创作者拍得粗疏而不得要领,生生地浪费了。
令人无法理解在于全片的叙事焦点竟设置在一对男(连长)女(歌女)以及一个少年身上,并以此作为主轴动线而见诸血战过程。
然而,此三人并不具备这样统驭全片的结构性力度。
此布局构思导致首要人物余程万将军竟沦为配角。
以小见大,更需要创作者的功力。
若按此片导演思路考量,从片始连长从少年臂上撕去私缝的“虎贲”徽标表示不屑,少年对此不忿并以其精准枪法证实了“近乎”虎贲的能力,俩人因此结下战地情谊,为什么在片尾少年站立于无一人生还的战场上,未见其臂上再现“虎贲”徽标呢?!
此细节本可以郑重一用,起点睛之功效。
歌女在战役爆发后身份转为战地医院护士,歌女以前受过护士培训?
片中没有细节交待。
少年的枪法为何如此之精准,片中亦无前史细节交待。
歌女与连长的前史亦无交待,采用直接进入的方式,颇有让观众去想象此前俩人的一见钟情。
不客气地说,若将歌女与连长之感情线索包括中途回家二人交杯圆房等等场面尽数删去,断不影响此片的观赏。
片首设置余程万将军在瓦舍听歌女唱评弹段子,显然,这样的亮相极不利于人物形象塑造,当然,同好可以说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如何如何,此方显英雄本色云云,可在大陆以往反映国共作战的影片中,类似国军军官被设置于的场面很多,极容易让人联想到过去那种不良的形象上去。
猜想大抵在于导演图省事,在一个场面中把影片的几个主要人物全部做个基本交待。
影片在凸显日寇作战之狡诈、残暴、冷血上大作文章,腥风、血水、焦土的营造,目的无非在于全力渲染此役的痛彻惨烈。
然而却产生了某种反作用,盖因几位日酋饰演者均特邀日籍资深演员出演,戏份尽管不多,但却占有主体事件炮制者之便利,加之其间表演之细腻认真,使各自角色塑造在其表演区间得以实现,给观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比照之下,余程万等国军将领颇有失色之嫌疑,其原因多在于余等将领除了在作战室分析战事以外没有更多展示角色的空间,严格而言诸将领多处于过场戏之中生努吼叫,加之戏份多被连长、歌女、少年切割瓜分,故而主要人物形象却处于失焦状态,予观者印象平平。
唯有余程万将军往战地医院巡视宣抚伤员,与一位因作战而失去双臂的战士无法握手的戏,倒是留下了印象,可就是这样一场算是成功的煽情戏,却因戏的作用力不在余身,最终也无助于此人物形象的塑造。
以此小如何见彼大?!
国内的导演,对于如何驾驭战争题材的电影,始终还是有明显的弱点。
是拍成主旋律还是去剖析战争中的人性,导演们一直在纠结。
当然,他们也没有办法不纠结,光腚局的老头老太们在看着呢。
看到余程万和横山勇面对同一片天空时的思考那一段,真的好想让导演展现他们如何去布局去斗智斗勇;看到鬼子入城以后,又好想看看中国的军人们如何去组织巷战;看到最后的时刻,好想看看最后的83个人是如何定下来为瓦全而不为玉碎,而不是摆着pose去冲锋。
可惜,这些都没有看到,始终觉得意犹未尽,老蒋手下的帮派之间的扯皮也是说得不痛不痒。
看到国军的头盔时,除了青天白日的徽章,俨然就是刘德华在演赵云时的穿越。
我真的不信当年是那样设计的,道具组为了省钱也不能这么随便吧。
把常德保卫战说成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绝对的言过其实。
无论是战争的规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力而言,常德之战都无法和斯大林格勒对比。
只是15年的抗战史中,这样的顽强与血腥并不多见,难能可贵。
尽管才过去60多年,有多少历史被我们遗忘了,还有多少历史要经过很多很多年以后才能回复它本身的面貌,还有多少真相永远都不会被人知道。
十年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唱团学唱《黄水谣》,开头是女声的“黄水奔流向东方.......”描绘出美丽的山河,“男女老少喜洋洋”之后风云突变,男生悲壮的声音:“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秧.............”国恨家仇油然而生,大好山河转眼沦为赤地千里,恨不能立即提起枪奔赴沙场,跟鬼子杀个你死我活。
07年去衡山,眼见山顶的圣帝庙香火鼎盛,山腰的忠烈祠冷冷清清,路人仿佛无人注意路边的标识,青天白日徽下面八个字,我记得应该是“游人到此,脱帽致敬”,“游”字可能是“行”或者“路”字。
忠烈祠里游人最多不超过十人,祠里英烈的牌位前,香炉已冷,只看到几个花圈,有一个花圈上写了四个字:并不寂寞。
古人有千金买骨的智慧,千金买来千里马的骨骸,自然就有人牵着真正的千里马来找你。
我希望看到更多反映国军抗战的电影,所以我去了电影院支持这部电影,但是我对电影水准的期望值不高,现在给这部电影打四分,三分是对电影自身的水准,一分是为了这部电影普及常德会战历史常识的功德。
这部片子的导演还是不擅长导演战争片,而且竟然是垃圾电影《太行山上》的导演。
但是片子一开头还是有亮点,安以轩唱(当然肯定不是她本人)常德的好山水,与《黄水谣》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只可惜导演功力不够,其他很多地方没有掌握好。
先说别的优点:1、二虎的形象,上战场一听炮声就吓得魂不附体,这个细节我很欣赏,比他后来那些麻利的战斗动作靠谱得多;2、枪械服装方面的错误应该很少;3、没有太刻意丑化日军;4、有一个细节很不错,就是余师长跟一个伤兵握手,却发现伤兵两只手都截肢了。
再说缺点:1、东门保卫战拍得不靠谱,不真实,战斗的过程莫名其妙,特别是横山勇祭出敢死队一招,不知道导演要表现什么;2、我记得柴意新团长没有正面出现名字,我认为这些军官和士兵的名字应该多一些字幕来体现;3、有一个细节应该加进电影,就是有一个士兵给老百姓帮忙还收了钱,被枪毙了,这个是治军从严的一个标志;4、吕良伟演的余师长倒是器宇轩昂,很有师长的风范,但是根本没看出来他是怎么指挥部队的,这场仗就稀里糊涂完了;5、突围就是突围,没有必要刻意搞出一个似乎要鱼死网破的结尾,余师长突围找援军不丢人。
6、有很多细节很突兀,比如把最后一封电报改成余师长的绝笔信,这个我认为是多此一举。
7、冯连长阵亡的镜头拍得不伦不类。
但是我还是流了几次眼泪。
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们,你们并不寂寞。
片子主要胜在题材上,作为电影本身,只能说是一部认真的诚意之作,但距离经典恐怕还是有距离的,甚至不如20多年前的《血战台儿庄》更有深度,虽然技术含量非当年可比,尤其是枪械服装道具声效摄影还是非常不错的。
诚如部分观众所言,片子缺少对常德保卫战细致全面的描写,如果在开头哪怕是利用字幕交代出常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日军占领常德的战略企图以及蒋介石为在开罗会议上说话更有分量而坚决保卫常德的战略目标都表达清楚无疑会加深观众对于本片的理解,这一点《血战台儿庄》开头的地图解说就做得非常好。
本片仅仅局限在常德太具体太细微的攻守战上,虽然很好得表现出了国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伟大的牺牲精神,但缺少宏大宏观的视角,这也许和片子的投资大小有关。
吕良伟饰演的余程万将军虽然是男一号,其实戏份并不多,更缺少层次感立体感,给人单薄呆板程序化的感觉。
作为纯粹的正规的战争片,个人感觉还是“战争让爱情走开”的好,否则只能会削弱片子的统一性,想各方都讨好却往往是哪一方都不买账。
作为反映国军正面战场抗战的正剧片,希望本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热切希望尽早看到更多更优秀的反映国军抗战的片子,因为在八年抗战中国军的牺牲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反抗异族侵略最可歌可泣的一次,那种前仆后继宁死不降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前社会所严重缺失的(当然当今社会有缺失的原因)。
真希望国家能早日建立国家级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纪念日,并成为国家的法定节日,每年有国家像公祭黄帝陵一样公祭那些阵亡的将士,既安慰阵亡将士的在天之灵,也争取全球炎黄子孙的民心。
何乐而不为?
最后回到对影片的打分上:影片题材 5 星,影片本身 3 星,综合评价:4 星。
常德是湘西北重镇,川贵的门户,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 1943年,中国本土已经沦丧了大半,武汉失守后,常德成为了重庆大后方的唯一补给线,为了遏止战略上的颓势,歼灭国民党守军力量,迫使远征军回援,日本进犯常德,在六十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有数以万计的生命为这个城市,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里有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常德会战,《喋血孤城》让我们再次回到了那个悲壮的时空节点。
很早便关注到《喋血孤城》这部电影,国军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在这个时代还是为数不多的可贵存在,和饱受好评的《我的团长我的团》一样,我对这部电影同样充满期待,但《喋血孤城》的档期显然是杯具了,和《敢死队》还有《线人》排在一起是个很尴尬的选择,以至于这个暑期档我都没在无锡任何一家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上映的消息,最终只能静静地期待网络下载…战争片果然还是应该在电影院看,那隆隆的炮声,化为焦土的战场,断壁残垣的城墙,在电脑屏幕前的冲击力还是小了很多,战争画面比起同为国内或者说亚洲水平的《集结号》《太极旗飘扬》好像并没有达到那样的效果,剧情上叙事还是挺紧凑的,但安以轩的那段感情戏在这部电影中显得好像有点尴尬,安以轩嗲嗲的语调在这部片子里总有点突兀,从青年男女的你侬我侬到战前的不离不弃一直到战火纷飞时的床戏…也许导演是想通过爱情的温馨美好和战争的残酷做对比吧,但显然处理的并不好,相较之下苗族娃子和他姐姐的存在让人的记忆更为深刻些。
其实整部电影的文戏还是比较弱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就是冯葆华和余程万那几句激励人心的口号,令人比较欣慰的是自始自终没有一个医护人员站出来说他是共产党员,没有以主旋律电影标榜自己的抗战影片先天上就能让人多出一种好感。
影片对日本人的刻画是非常入骨和成功的,我们的对手在战场上有令人敬畏的武士道精神,有战术,有素养,不仅仅是嗜血的屠夫,但也会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更重要的是没有什么弱智,也没有好人,这就是我们真实的敌人,让整个中国为之相抗了八年的日本陆军。
面对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千万英灵,面对抗战,尊重我们对手的强大,也是尊重我们自己的牺牲。
就电影对于我的触动而言,仅仅是那些昏暗灯光下被硝烟熏黑的脸庞和绝决的神情,就已经很足够了,已经足以把我的思绪带回六十多年前的常德,八千虎贲的抗日绝唱。
1943年11月,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在易攻难守、无险可凭的情况下,以八千之师,对付装备精良四万之寇,孤军奋战16个昼夜,仅剩师长余程万率200余人突围(包括两名美国记者,其中就有著名的爱泼斯坦),几乎全军阵亡!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
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第七十四军万岁……这是国民党陆军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市长余程万发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最后电文,曾经在一个国民党抗日名将的语录帖中读过这段话,看完《喋血孤城》后再次读起,想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焦土上的尸骨,那些在胸腔中涌动过的热血,我能做的仅仅只是把对他们的敬意付诸笔端。
这就是真实的抗日战争,三百多万国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扛起的历史,他们曾经差点被遗忘,但这个时代还有人记得他们,除了常德,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记忆,从上海滩到腾冲,绵延大半个中国的抗战是这个民族在上个世纪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他们万古流芳。
2010.10.12 无锡
1937年7月7号,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十天之后,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表达全民抗日的决心。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在这之后的八年里,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历经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等22次大会战,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总共死伤322万多人,其中将领级军官阵亡253人,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校尉级军官阵亡1万7000余人。
在那天地变色的年代,有人做了他们应该做的,甚至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事迹却不被承认,无人知晓。
还好,至少现在可以提了。
反映这些历史的影视作品本来就不算很多,而且大部分还被弄成了抗日神剧,恶心观众的同时也亵渎了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部基本上还算真实还原了史实的电影作品喋血孤城
故事背景是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常德地区进行的常德会战其中的常德保卫战。
该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规模的会战之一,也是抗战以来最有意义的胜利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影片讲述了驻守湖南常德的国民党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号为“虎贲”的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孤城常德的血泪故事。
湖湘常德,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却在那个年代因为地处军防要冲,成为中日两军必争之地,1943年10月,日军分由沙市、岳阳渡过长江和湘江合围常德。
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代号“虎贲”)奉命守城。
手握上峰“与城共存亡”的密令,师长余程万(吕良伟饰)心知这是一场无路可退的战斗。
百姓全部撤离的常德无异于一座“孤城”,“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
” 这是余程万下达的的死命令,日军万万没有想到这座久攻不破的死城中,最后只剩下了不过百余名士兵。
坚守?
杀身成仁的律令不近人情,撤退?
必将背负苟且偷生的骂名。
两难抉择下,余程万手书绝笔,披挂整齐,率众突围…
历史上虎贲师长余程万率部8000守卫抵挡日军116师团30000精兵长达12天之久,部下仅剩五六十人弹尽粮绝后率部突围。
次日即带增援部队32团反攻常德,当日收复。
战后,蒋介石闻知常德失守,以违抗军令罪,下令将其送交军法处审判,后由孙连仲、王耀武等出面求情才得以释放。
但是他率部死战12天弹尽粮绝方才抗命突围确实千真万确,影片在这点上完全还原了史实。
常德保卫战,八年抗战中国军遭遇的最惨烈一役,守城8000将士仅生还80人,余程万却险些因此被送上断头台。
瑕瑜之间光荣生辉,历史将会记住“虎贲”的功勋!
著名作家张恨水曾经著有一本现代战史小说《虎贲万岁》,写的就是这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一战。
影片豆瓣评分7.3,在国产战争片里已经算很高的了,就影片本身的素质来说,我觉得略高了,但是影片还是走出了很多国产战争片的窠臼,至少,开始直面当年日军的强大,影片中日本兵不再是智商低下,短胳膊短腿的弱智,也不再是一味嗜杀的恶魔,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国军各方面素质都远不如他们,一直以来的战损比都远高于日军,基本上是几个人换日军一个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恰恰反映出虎贲出色的战斗力和顽强的作战精神,他们的誓死抵抗让日军损失惨重,迟迟达不到作战目的,最后甚至使用了化学武器还是未能破城,常德,这个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小城,成了横亘在日军面前的一道天堑。
这些,影片中都很好的展现了出来,虽然由于预算问题战斗场面不尽人意,但至少比抗日神剧可看性高太多了,而且没有胡编乱造。
影片的问题更多的是出在人物刻画和演员表演上,吕良伟饰演的余程万英气十足,一脸严肃,但是过于脸谱化,张恨水小说里那个有血有肉的余师长始终也未曾在他身上见到,袁文康、安以轩这一对儿就有点儿煽情过火,比较别扭,唯一的亮点倒是谢孟伟饰演的民兵二虎,这个形象更真实,角色有成长性,看着更舒服一些。
我倒是觉得片中扮演日军指挥官的演员演的非常好,和以前的同类型角色差别很大,算是有点惊喜。
影片在各大视频网站上都有,有时间的话找来看看吧,张恨水先生的《虎贲万岁》小说,也值得收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翻出这部八年前上映,票房惨淡的旧作推荐给大家,并不是因为影片有多优秀,而是因为有些事情,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有权知道,不应该被选择性的遗忘,至少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常德会战的概念,仅仅就是书本上那冷冰冰的几个字,而在这几个字背后,是无数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是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一段段不能被忘却的纪念。
用一个今天看到的故事作为结尾:抗战期间,有个叫迈克的美国战地记者,有天他在战场上看到一个中国的娃娃兵,便走过去与他聊天。
迈克:你多大了?
中国士兵:16岁了。
迈克:你觉得这场战争能胜利吗?
中国士兵:我们一定会胜利。
迈克:那么战争胜利了,你想干什么呢?
中国士兵:那时候,我已经死了。
山河泣血的年代,每一个牺牲都应该有一座纪念碑。
今天去万达看了喋血古城,本以为会如之前网上的各地反映一样,上座率低迷,还好不算太悲惨,我觉得很欣慰,尤其是看到如我年纪一般的年轻人(尽管只是少数)没有选择那些热门大片,而与我一样关注几乎没有宣传的本片,我挺开心的,但愿他们不是仅仅冲安以轩来的。
对电影做个小节吧,作为大陆首部(我印象中是)完全反映国军正面战场抗战的电影,我觉得不能苛求过多,因为它本身就是个突破,尽管我觉得内容还不够丰满,结局略显仓促。。。。
可能是我太投入其中,不觉时间流过。
以前我对中国抗战的认识全都通过苍白的文字描写,尽管带来过心情的激昂,但远不如今天从电影中感受得那般真切,也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牺牲的300多万国军,那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配得上中国人的称号。
散场后,无意间看到电影海报上的一行字:在彻底遗忘之前,让我们记住那些牺牲。
我的心中瞬间升起一股悲哀,不想细讲。
另外强烈建议筹拍张灵甫师长的电影,他的抗日功勋不亚于虎贲的誓守常德,作为我心中军人的模范,也算有点私心了。
呵呵
《喋血孤城》看完之后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当下的感受:苍白无力!
苍白无力之最——编剧!
整个故事就像是小学生写日记一样,在记流水帐。
“八千‘虎贲’将士拼死抵抗三万精锐日军”,多么精彩多么振奋人心的影片重心呀,这样的历史题材,况且还是国民革命军的历史题材真是不多。
抛开两党关系,我期望能在影片中看到国民党战士作为中国人在面对日军时的拳拳爱国心,想看到号称“虎贲”的精锐部队有多么的英勇善战,想看到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有着怎样的英明智慧等等等等。
可是我看到了什么?
一个有勇无谋的感性指挥官浑身上下没有一点霸气,只把希望寄托在永远等不来的援兵身上,没有想过好好运用好手上的虎狼之师;号称“虎贲”的八千将士不堪一击,不如一个临时加入的苗族小伙子,整个战争只守不攻,被敌人牵着鼻子走,没有一次像样的可圈可点的有组织战争。
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部队打败仗不奇怪。
名不副实,这样的部队,愧对“虎贲”之称号!
看完《喋血孤城》留给我的是对重新了解这场战争的兴趣,因为我不相信八千“虎贲”之师是如此的窝囊,没有军魂;我不相信一个黄埔军校出来的军官是如此的无能,八千精兵在手不能组织一场漂亮的保卫战更别说是一场英勇的反击战;在电影里我看不到国民党军队的后勤体系,因为在那样的现实情况下,一支部队的后勤系统反应的是整个军队的作风纪律和军民关系。
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指望从编剧那得到任何线索,只能依靠自己将来的细心搜集。
我看不到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在哪。
抛开政治层面(很疑惑:在政治层面有没有诠释到位?
),从这部电影本身分析,我唯一能想到的意义或许是编剧想放大这场战争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可是这个个人英雄主义体现在谁身上?
是师长?
连长?
二虎?
还是柔弱的婉清?
感觉都不对。
咱那位感性的师长除了满腔坚守战场的热血之外没有发挥一点专业技能,这场战争的窝囊失败他得负主要责任;连长冯葆华倒是可圈可点,八千“虎贲”将士就他没有辱没这个名号;苗族小伙子二虎只能说是一个专业技能很强的兵,还上升不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层次;至于那位貌美如花的婉清姑娘在剧中的思想行为方式则表现出了那个年代罕见的小资情调,整个精神面貌没有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之中。
对于一部名为“喋血孤城”的战争电影来说这样的英雄主义非常非常的苍白,如果说这部电影编剧导演的本意是想体现57师八千将士的英勇善战,那么无疑,很失败。
因为英勇善战体现在部队作战时的战术水平上,体现在军队打仗时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八千将士每个人的个人专业技能上。
枪声只能代表战争,不能代表善战;牺牲只能代表顽强,不能代表英勇。
《喋血孤城》,只能说这是一部流水的战争电影。
1943年常德保卫战,余程万以一个师的兵力拖住日军几万人长达十几天,最后还是没有守住常德城,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段故事。
对于这部电影,我想说以下几点:1.暂且先不谈故事讲得如何,找一个香港演员和一个台湾演员来演男女主角,本身就感觉有点不太合适。
特别是女主一口台湾腔,简直是让人出戏。
2.导演算是力求真实,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难把故事讲清楚,很多细节都无法展现。
历史上的那十几天余程万为守城做了不少事情,可电影中只用了些战斗场面和吕良伟的镜头就想糊弄过去,是不是显得有点太仓促了。
3.电影中着力刻画了几个小人物,看完后发现印象最深的竟然是嘎子哥。
导演的意图很明显,想要借小人物的悲剧展现战争的残酷,让人们反思战争,热爱和平。
出发点是好的,可惜没有表现好,让人感觉淡之无味,甚至有些俗套。
对于这部电影,只能说,电影本身的质量还是可以的,但还没有达到优秀的地步。
1937年8月淞沪会战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1937年9月太原会战1938年1月徐州会战1938年5月兰封会战1938年6月武汉会战1939年5月随枣会战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11月桂南会战1940年5月枣宜会战1941年1月豫南会战1941年3月上高会战1941年5月晋南会战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4月浙赣会战1943年5月鄂西会战1943年11月常德会战1944年4月豫中会战1944年5月长衡会战1944年8月桂柳会战1945年4月湘西会战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206位将军战死疆场,陆军牺牲.失踪者共计321万1419人,海军舰艇损失殆尽,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拯救了国家和民族的人,千古流芳万世景仰.且以真伪衡人品,莫以成败论英雄
没剧情~
若每支国军能有此片的样子,何以会有中条山 豫湘桂?最感动就是这种玉碎的电影
毛哥哥说好看,我不明白,但是讲抗战的没了老共瞎搅活真难得
我觉得看到国军抗战,想起那么多国家的英烈战后无人知晓,无人祭祀,我为他们大哭一场!
头一回承认正面战场,可战役选取和制作水平上。。。哎
因为是描写国军抗战,多给一星。
五十七师的兄弟们万岁,抗日英烈们万岁!
炸药是烧了不少,也没见有多战争,无外乎镜头感太差
纯gmd 给力!
没有《血战台儿庄》好看 感觉差得还有点远
什么玩儿。。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
还不错
很震撼,国军很威武,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极端鄙视日本鬼子,一定要灭掉小日本
没八路的电影真是清爽,利落。
本片也是有好多缺点的,比如常德外围国军实际上也拼命救援了,但是无奈打不动……不过不管怎么说,能有这样的电影就是无上的好事啊。
一般性
3星都是冲着安以轩,我们不能再这么拍抗战片了,没有新的角度了吗?
至少制作很认真
俩女的完全没有任何出场的必要吧。。。虽然我很喜欢安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