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5,分不低,值得一看。
滴滴答答看到第8集了,没有一气呵成,似乎抱着一种期待完成任务去看。
能够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点什么,也能看到特定历史元素的设计,但还是感觉形神差点,还不能带观众进入状态,总之,看得还挺累。
突出两个问题,一是情节推进没有矛盾点,有的矛盾点观众看来不是矛盾点。
比如齐勇和小地包的纠葛,这个噱头神神叨叨、越滚越大,最后解开似乎没啥意思,并不是期待的东西。
我知道导演想通过这事来交代文革那段斗争的背景,内容是有意思的,但被拍到这里反正品不出意思。
二是演员还只是演员,不够自然,相对生硬。
希望往下看,有惊喜。
我看完电视就急着闯进豆瓣看影评,看了几篇发现我和很多人关注的点不太一样,这其实无可厚非,见仁见智,很正常。
因为我是80后,对于文革常常是老人嘴里说的,电影里的,电视剧里的,多少了解一些,粗线的认为文革是当时错误的决策,直到看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我整个人在听到文革两字有些胆战心惊,我能想到在很大一部分人心里关于文革的回忆是沉重痛苦的,这和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知青》这部电视剧也可能是作者根据自己身边的故事为素材展开的,是不是美化文革我无法判断,毕竟我没有经历过。
但是吸引我的地方很多,那个年代的知青很有追求,也有信仰,他们很多人都在履行一个错误,但谁也无法拒绝,因为那是伟大祖国的政策。
就像母亲也有犯错的时候,但不能因为犯了错就抛弃自己的母亲,很多人后来都意识到了,可是谁也没有退缩,因为他们爱国,也在用行动去爱。
那时候的知青命运不可预测,每个人活的小心翼翼,一句话,一点思想,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有能就被像(吴敏)那样的人扣上各种帽子借题发挥,(笔者实在想不通她到底哪来那么多歪风邪气),辜负他们所谓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真是无语。
我想说的是那一带人有单纯的友谊和纯粹的爱情,大背景那么糟糕他们内心依然坚定,相信的东西可以一直相信,相信一百年,想做的事情那样执着,可以执着很多年,因为有了信仰,在那样的情况下生命力依旧旺盛,这让我想起现在,太平盛世我的笑容没有他们那样纯粹,虽然也有单纯的友谊,但是想做个单纯的好人在如今这个社会如此艰难。
我知道我们这代人大部分生命中少了一些东西,致使我们处世为人变得复杂起来,交友广泛却鲜有知己,爱人不下一二却鲜有真爱。
对,我羡慕那个年代里单纯的友谊和纯粹的爱情。
知青,是那个时代里最鲜明的字眼。
这两年,越来越多反映知青生活的电影和电视剧被拍摄出来,我对于这些流金岁月的了解,也是断续的、跳跃式的,前后十几年里,我最早看的是《血色浪漫》,然后是《芳华》,再到这部《知青》,下一部将要看的是《兵团岁月》,……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评说的时期。
不少人说,因为上山下乡,导致了人才的断层,这一点不好评述,但知青在插队岁月中真的收获就比求学少吗?
答案可能真的因人而异。
或许文化知识上他们是缺失了一些,但在精神上、在思想上甚至灵魂上,可能收获的却更多。
现如今的一些所谓高学历人才,头衔真的蛮多蛮高,小事有抢座位、堵车门,大事有身居高位贪婪腐败,让人既慨叹也发怒。
那会儿的人虽然穷,但知道坚持本分,知道坚守初心,那种朴实无华、那份奉献勤勉,是金子般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知青,还有最美的,便是爱情收获。
那会儿很苦,什么都没有,或许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爱情才显得那么珍贵,显得那么美好。
那一年我二十一岁,是我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我爱吃,爱玩,我想恋爱,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
他们的身体在劳作,可灵魂却在追求。
手抄诗和各种书籍,他们如同至宝,贪婪地允吸知识的甘露,相比于现在知识大爆炸时代,人们甚至不能主动来选择学习什么,只能被动地选择接受什么。
话题回到电视剧本身,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特别是男主,赵天亮的成长。
也是以赵天亮的成长为主线,或许不少人在心里对他很吐槽,觉得他太耿直、太装,他其实代表的是一类人,在邪恶面前决不妥协,斗争到底的人。
作者通过他的事迹,或许是在告诉那个时代,如同他一样耿直的人,出路在哪里。
周萍,代表的是另外一类人,那便是自己无法决定的出身,也不能限定你的发展,只要你有坚定地理想信念,有付出有奉献,你想要的都会给你。
赵曙光,代表的是投身农村火热建设,与农民兄弟同心共苦的一类人,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去迎接美好生活,纵然遇到一些挫折也从没有停下脚步,如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
冯晓兰,代表的是勇于正视不幸命运,看透世事的另外一群人,她们把最好的留在心里,也为最好的他们付出。
写着写着,一个个可爱的脸庞跳出来,齐勇、孙曼玲、小地包、小黄浦、君婷、红兵、刘江等等,甚至连杜主任、吴敏这些某些时候让你觉得可恨但又说不出滋味的人的面孔,也会跃然眼前。
每一个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尽相同的,一部电视剧也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
因此,我们不要在乎的是,里面的人到底怎么样,而是应该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有什么成长?
你做出的抉择就一定比他高尚和正确吗?
这部《知青》,或许要打磨的地方也有,但不会掩盖它如同原石般的无暇,它闪着光,等待真正能看到光华的人走向它、走进它。
一开始特讨厌小地包也不喜欢小黄浦,后来觉得小地包越来越成熟了,觉得他很有趣每个人都很好,没有绝对讨厌的人。
喜欢张靖严,他好温柔,想起他是父母爱情里的王海洋,哈哈哈虾酱大大又演他爸。
而江亚菲在里面很凯凯谈恋爱,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对靖严说你媳妇被靖王抢走了。
所有人演技在线,男主赵天亮,感觉在部队里很成熟,一到了家就变成了小孩,尤其是在程皓枫饰演的哥哥曙光面前,很小孩的感觉。
感觉齐勇真的是我理想中的男朋友,会怼人,而且长得好,学问不差还可爱。
不失正义,在两家有仇的情况下他跟小地包成为了生死之交,还吧人姐姐给搞到了手,哈哈哈。
感觉挺好看。
知青生活就像我含在嘴里永远也嚼不烂的一块筋头!
40年前中国的知青运动经历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知青运动中产生的两万多知青不是一次集体走出一个城市,到了农村的一个地方,所以不可能都是一个模样,一个背景,同样的命运,因此两千多万知青就有两千多万知青知青生活的版本,两千多种思想,这两千多万个版本和两千多万种思想汇聚在一起再提升才是 一部完整的《中国知青史》。
我是个两千万分之一,发表的是我的版本,表达的是我的思想。
我是在1968年11月13日下乡的,我的版本就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思潮中产生的,一定是和其他的版本有区别的,比如,我们下乡的第一天就看见全村60多户人家,只有贫下中农才有在门前挂小红旗的权利,因此,谁家是地富反坏一目了然,几天以后我们就把我们战斗队的旗帜高高的挂在了我们住的队房子前面;当天晚上我们几个男生住在老户长家里,看见西墙上布置的“红太阳”剪的毛主席人头像贴在正下面,半夜,我看见老户长看到我们都“睡着了”,蹑手蹑脚的走进来把我们放在红太阳前面的东西悄悄地挪开,那时候的人都着了魔。
1968年下乡的都是从“批判海瑞罢官”开始进入文化大革命的初高中老三届,写过大字报,批斗过老师,看见过拿毛主席语录当子弹的战斗;破过四旧,有些人参加过抄家,挖过资本家的炕洞;我们这些人都参加了大串联、还有的人参加了“步行串联”;经过复课闹革命,也下厂学过工;也参加过欢呼“最新指示”发布,半夜上大街游行;我们大多数人是忠于毛主席的红卫兵,大多数见过毛主席,大多数了解武斗,一些人还参加过武斗,带匕首下乡的不乏其人,甚至有的同学下乡时就把菜刀放到军挎里在棉袄里背着,随时准备参加战斗!
1968年下乡的老高三都是已经交了5元钱报考费的考生,下乡之前他们就有很多人已经谈恋爱,这些人改变命运的紧迫感极强,对知青的未来有种种猜测;我们学校有一个高三学生,因为肺结核休学两年,结果下乡的时候他都24岁了,今年快70岁了。
年龄不一样,学历不同,他们下乡时的心情就不一样。
尽管如此,我们也都是从一个战壕里冲到广阔天地里的,在不同的地方都闻到过火药味。
1968年下乡的知青形象几乎个个都脸谱化。
处处想造反,不一定都反得成,可是整个社会都被“造反有理”笼罩着,所以只要有挑头的就一呼百应;先举个小例子,当时的知青坐火车几乎没有买票的,“知青”就是火车票,他们都把下乡当成大串联的延续。
1969年我们在农村过完革命化春节后,我们户十几名同学从洮南上火车回长春,中间得到四平倒车。
前一段一路绿灯,但是列车员让我们组织全车厢的“三忠于四无限”活动,于是同学们捧场我就当了主持人,最后当“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
万寿无疆!
敬祝尊敬的副统帅林彪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
”洪亮的声音传遍整列车,响彻整个松辽平原的时候,车厢里站起来一位军官赞扬我们虽然当了农民,但永远是毛主席的红卫兵,还振臂高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
”一个战士对我们说,他是某军区的副司令员。
到了四平火车站已经半夜了,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我们赶上了北京到牡丹江的165次列车,由于人多我们都上不去,紧急时刻我们发现餐车门开了一个厨师站在踏板上向外看,我和一个同学就往上冲,这时厨师大吵着往下面推我俩,我俩在底下抓住了他的腿喊“你不让我们上车就把你拽下来”,厨师害怕了,使劲往后靠,接着我俩就上了车,我赶忙就把厨师牢牢的挡在了过道里,那个同学就先往上拉女同学,当我们十几个人都上了车进了餐车车就开了。
谁知麻烦大了,乘警、列车长等来了5、6个人,开始都让我们站起来,我们就是不站,也不说话,僵了几分钟,乘警觉得没办法陆续走了,列车长决心战斗到底,做出两项决定,1、把你们全部带到牡丹江交给铁路群专按《公安六条》处理;2、补票,说完就伏在饭桌上些什么,写完了出去就把门锁上了。
我们坐在椅子上,拿过铁路上那种印着路标、又笨又大的搪瓷杯喝水,互相都伸出大拇指表示“我们胜利了!
”那时候还不实行用“V”表示,我们说“把我们拉到牡丹江更好,不能看镜泊湖,看看杨子荣去过的狮子楼也行。
”我们户18个人,男女生各半,除我二弟和他的一个同学外,我们都是长春八中高一、三班的同学,有几名女生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男生有两个都是在长春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名次的运动员,除了班里的团支书以外,班干部基本都在我们户,文革开始后我们十几个人就组成了“红卫东战斗队”,我们都是近20岁的人了,若说社会经验多少也有点儿,不过单个对付列车上的工作人员肯定吃亏,但是“人怕成帮,狼怕成群”,我们十几个人在一起他们自然打怵。
后半夜两点火车停在了长春火车站一线站台上,没过1分钟门打开了,我们下了车看见列车长和一个穿铁路服装高个子老头,一个铁路警察在下面等我们。
车开了,铁路警察走了,老头领我们进了原来车站东面出口的值班室,一路无话。
进了值班室,老头捅了几下大铁炉子,填了一大铁锹大块煤,屋子立刻暖和起来了,我们赶紧从炉子跟前往后撤。
老头喝了口水,从兜里掏出一张纸,说:“1、无票强行扒车;2、威胁餐车工作人员;3、消极抵抗,拒不认错;、、、、、、”老头抬头看看我们,又说,“一共五条,如果因为你们耽误进京列车上行正点行驶,那事就大了”,老头站起来走到我们之间,又说,“你们年青人,不要太冲动,大正月的闯出祸了就后悔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都等着你们回家呢,你们若是不敢回去就等天亮再走。
”老头的话感动得我们这些年青人都流了泪,在出口我们不约而同的返身向老头鞠躬,开门的值班员告诉我们“他是宋站长。
”回想这件事,看来还是“造反有理!
”打架,亲近暴力,1967、68两年是东北一些城市武斗的高潮,有的虽然没参加过武斗心里却痒痒,到农村也想一试身手;1969年夏天,在通榆县知青代表大会上,一个贫协代表在台上介绍“对知青再教育的经验”,他说,他们村的老百姓一提知识青年都浑身直哆嗦,孩子若是哭了哄不好就说一句“再哭就把知识青年找来了,孩子立刻就不哭了,知青比狼还恶,哄孩子比啥都灵!
”那次代表会开了两天,头一天会场非常热,台上县委郑书记讲话时喝口水,随后就有一名我们学校的知青上台拿起书记的水杯喝水,开始大伙都愣住了,随后就起哄,接着就宣布休会。
第二天结束时我们学校的知青就和县城的一群年青人打了起来,当时我在招待所,听到信儿后赶紧往街上跑,我看到我们学校的知青已经凯旋而归,个个都把木板子扔在一边,围在一起吃冰棍呢。
有的村子里农民和知青打得很厉害,在通榆县有一个村子哥仨和知青打的你死我活,哥仨家晚上睡觉都在窗户前支着洋炮(打铁砂子的猎枪)。
1969年冬天通榆县召开公判大会,对一名长春知青宣判了死刑,对一名长春知青宣判了无期徒刑,、、、、、、69年、70年几乎吉林省每个县都有知青打架、打群架的传闻,知青被宣判的消息。
我们集体户的同学下乡前基本都是一个战斗队的,没有参加过武斗,但是有战斗力,下乡后68年12月初就和洮南县的农民因为我们集体抢劫发生了小型的正面的武力冲突,其中我用大鞭抽了一个农民,此事惊动了白城地区,后来洮南害怕知青报复就不了了之。
事情是因为一块不明地段引起的;在离我们集体户的村子南面25里地有一块很大的长着茂密的蒙古黄榆的地段叫少爷段,他的归属一直是洮南县和通榆县争论不休的难题。
蒙古黄榆是一种珍贵木材,现在是向海湿地的宝贝,谁若是砍一棵,轻者罚款重者入狱,可是1968年却是当地农民的烧火柴。
12月初的一天上午,村子里的一个姓韩的农民急匆匆的来到我们集体户说:早晨他赶牛车去少爷段拉昨天砍的黄榆,可是洮南的林管员说少爷段是他们的,把我撵回来了,他们有两个马车,四个牛车,一共有20多人在那一边砍树一边装车。
我们7、8个男同学一听这事儿喜出望外,大家意见一致:正要去砍柴火,送到家门的为什么不要?
一定把那6车黄榆都抢回来,一是为报信的农民报仇;二是为通榆县挣回了土地;三是为我们集体户出了名,于是,我们几个人坐着我们户的“驴吉普”,几个人骑着马直奔少爷段。
我们到了少爷段就喊,“哪位是林管员?
”一个农民告诉我们,“他看见你们来,他骑马就跑了。
”当时,我们根本就没想林管员是否回去叫人,因为,那时候农村干部遇见这事躲都躲不及,后来证实林管员害怕了。
当时两辆马车都装满了,两个牛车装了一半,另两辆牛车才开始装。
十几个农民见我们来就都要赶车走,我们拦住让他们集中起来赶紧装牛车,他们不干,这样就发生了冲突。
我们打了两个农民他们就服服帖帖的了,装满后我们让牛车先走,让马车等一会再走,因为怕他们半道跑了。
总共用了3个多小时,6车柴火卸在了集体户门前我们战斗队的红旗下面,这些黄榆我们烧了两年。
第二天上午,白城地委的一辆解放牌大汽车停在了我们集体户大门口,一位40多岁姓张的主任来处理少爷段问题,汽车把户长和我拉到了洮南县呼和车力公社。
当时我是副户长。
到了下午两个县的干部一番争论后,解决通榆县知青打人问题,一会儿解放车拉来了那个被我抽了一大鞭,手上还有个血道子的中年农民。
想不到的是那个农民不承认挨打了,说庄稼人手刮破了是常事,据说另一个被打的农民死活不来。
晚上,我们在公社食堂吃了饭,坐解放车回了集体户。
一直到30年后,1998年11月13日我们集体户的同学聚会才有人提起这件事,我说,现在想起来我们是抢劫,那些农民砍了柴还给咱们送来,还挨了打,有人给他们撑腰也不敢吱声,真是有点对不起他们。
大家对这件事好一番议论,都对那个时代深恶痛绝,都说我们读高中是要读大学,做文明人,怎么会到农村当强盗,做野蛮人?
我知道我身上“文明人”、“野蛮人”的成分都有,野蛮人这部分就有知青生活的影子。
我们集体户有好几个同学都说;咱们在集体户抢农民6车柴火烧了两年,这件事可不能让咱们的孩子知道!
有人说这部剧太不真实了,没有反映出那个年代的颠倒黑白和悲惨岁月,我看来不然。
我心中的影视作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批判性质的,能带给人思考的,另一类是带来“美”的,这种美,既可以是画面上的美,男女主的长相美,也可以是人性的美。
这部电视剧,给我带来的就是“美”。
就像里面说的“要相信广大人民群众,相信他们是善良的”,编剧是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但最后他没写那些肮脏的事,而是呈现了这部作品,我想他更多是想给我们带来一种温暖,从兵团到哈尔滨到陕北、内蒙古,从身边战友到部队首长、领导,里面大多数人在那黑暗的年代都保留了人性与善良,这就足够了,那个年代小人不少,烦心事不断,但我们又何必非要在这一部电视剧上看个遍?
为什么不让善良、友情、亲情、爱情,这些美好的事物来作为见证那段岁月?
最喜欢的片段就是他们在边防站的日子,那段日子他们远离了政治,仿若在世外桃源,周萍和齐勇隔段时间就来,带来的是物资补给和欢乐与温暖,景色波澜壮阔,日子幸福美满。
没有了在连队里的小人告密,没有了尔虞我诈,没有了担惊受怕,沈力可以尽情画画,黄伟可以自由创作,暂时没有任务的打牌、下棋,周萍、赵天亮一起采蘑菇、压马路,他们相处其乐融融,尽管有摩擦和磕磕碰碰,但却立刻不久就能重归与好,多么美好的日子!周萍是幸运的,这一路走来,她既有自己努力、任劳任怨的结果,也有身边人的帮助,一开始就有老站长帮助她留下,后面有男主帮助,连领导也给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帮助,后面离开连队到山东屯,梁书记又拿她当妹妹,她的坚毅勇敢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人。
里面她的一句话令我感触良多,“其实我就是这样一个活泼大胆的人,但是后面的社会和我黑五类这种身份,使我压抑了很多天性”,编剧借很多类似这种话来控诉了那个时代,尽管时代黑暗,但里面的人仍旧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可惜这结局草草收场,我以为能看到他们返城呢,结果到扑灭火灾就没了,里面周萍等几个女知青是死是活也没明说,但从片头和里面的话语和一些侧面来看应该是牺牲了,这就太潦草了,前面的周萍救落水女战士没死,野外遇狼遇熊没死,没有因是资本家女儿被迫害致死,没有出其他意外,最后却这样牺牲,我看了很多强行以喜剧结尾的影视,还是头一次看到强行悲剧结尾的。
听说书里是美满的结局,电视是从60集剪辑到45集的,这就说的通了。
总之,这是一部带给了我享受的电视剧,让我看到了“美”,画面波澜壮阔,更重要的是人的美。
尽管我也觉得这部片子美化文革了,但是必须承认我非常喜欢这套戏。
情节和演员都很喜欢。
一直以来,除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大部分反映文革的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环境都是其中的人和集体公认政治高于人性的,但这部描写的环境中,人和集体是公认人性高于政治的。
主人公都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忠于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强于忠于某个主义或某个领袖。
尽管这种环境在当时可能是非典型的。
但是我认为当时这样的人和集体,还是应该存在的。
如果真的存在,这些逆大环境而生存的人是伟大的。
有这样一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畸形的、扭曲的时代中一个个正常的、健康的灵魂,我认为相对于痛诉、呻吟,这也是一个有力的力量,是一个正面的力量,去告诉观者,什么才是对的。
椿木(致敬齐勇)野途生大椿,岁岁复吐新。
灼灼紫叶华,巍巍枝入云。
寥寂无人顾,且结芳草邻。
玄鸟轻啼绕,金蝉恣欢吟。
久旱甘霖短,他年荫更深。
愿为长青木,守得明月心。
(大椿,太古神木﹐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
后亦用以喻指父亲。
以此致敬在恶劣条件下,依然野蛮生长,心向暖阳,支援上山下乡的父辈知青们)
是因为傅晶看的。
感受最深的不是知青的生活,因为毕竟没有经历那个年代,不好评断是否真实展现了知青的生活和面貌,感受最深的是周萍的几段话。
个人非常喜欢周萍这个角色,这真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
傅晶演绎的毫无矫揉造作,甜美羞涩、坚强执着。
周萍是一个成分不好的资产阶级小姐,但纯真、善良、努力。
周萍因为坚决不与父母划清界限,而成了黑五类中最黑的。
因为出身不好,不能到兵团,不能穿军装,只能按照安排插队,但她没有放弃理想,没有因为非议而消沉,或是对这个社会反感,反而非常达观,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每当看到周萍的笑脸,就觉得如沐春风,亲切自然。
第一集,当赵天亮问她伤心不伤心时,她说:是很伤心,而且常常很伤心,但是自己的笑脸不是装的,是因为觉得自己很幸运;
天亮说:你的事我很替你不平,我也知道可能你不需要同情;周萍说:错,我需要同情,人在命运悲惨的时候没有不需要同情的,可我对每一份同情都心存感激。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同情,那不是太冷了。
这一段对话,让我有了看下去的动力。
很多作品中的主角人设,都是自强自立,拒绝同情,要靠自己努力赢得尊重和荣誉。
但是当看了周萍的话,我有了一份新的体悟,周萍同样在努力赢取认可和尊重,但她是另一种心态:承认自己是伤心的,世界是需要同情的,而受到同情,也说明世界充满爱,说明我们幸运,这是对境遇的正视。
剧中周萍和赵天亮的爱情,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情愫渐生。
不同于周萍,天亮是正义、要强、有担当但也爱较劲较真、冲动的北京知青,父母都是军人,在帮助周萍的过程中,爱上了周萍,爱上了就决定在一起。
周萍和天亮在火车上的一段对话,同样让我感受到了周萍的良好的心态和执着的坚持。
她说:在哪插队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平和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而决不连累自己的爱人。
“不要认为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不要强求自己非得充当一名拯救者。
他们承受的命运,我相信我也可以,我不需要任何人为了我,做出牺牲自己利益的决定”。
感动啊,周萍是在说,我也会努力对抗命运,平和对待,且不向命运低头,我能够坚持下去,我不想我的爱人做出牺牲自己来救助自己。
这是一份共同努力的承诺,这是对自己和爱人的尊重,我喜欢这种平等、坚定的爱情,喜欢这个善良、勇敢、执着的姑娘
一部好剧。
作为一个九零后刚开始去看王凯发展这部剧跟王凯一样好看,就看的入迷了。
不了解那个年代,所以对感触什么的不敢妄言。
但是却能哭的稀里哗啦。
一开始特讨厌小地包也不喜欢小黄浦,后来觉得小地包越来越成熟了,觉得他很有趣每个人都很好,没有绝对讨厌的人。
喜欢张靖严,他好温柔,想起他是父母爱情里的王海洋,哈哈哈虾酱大大又演他爸。
而江亚菲在里面很凯凯谈恋爱,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对靖严说你媳妇被靖王抢走了。
所有人演技在线,男主赵天亮,感觉在部队里很成熟,一到了家就变成了小孩,尤其是在程皓枫饰演的哥哥曙光面前,很小孩的感觉。
看完全剧,是一部很认真的好剧,只是对那个时代带给人的东西,还是表现的太苍白。一千多万人的青春,了无交代。
做作
除了男主赵天亮普通话前后鼻音偶尔跳戏之外,其他演员演技真的很在线~王凯和傅菁的颜值又特别优秀了^_^ 最后的开放式结局让人有点意犹未尽,但还是很感谢正午阳光能拍出一部纪念知青的故事
情节不错,但拍的好像上山下乡是七分功三分过,洗白很多
还是不错的,把那个年代呈现得还算真实。
好看 本来是想去看凯凯王的 但是很惊喜 整部剧都非常棒!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啊 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剧,知青们的理想主义纯真又美好,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历史背后的针脚总是残酷隐蔽的,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呈现?
在看完了这部剧后才知道原来编剧是梁晓声。喜欢读他的著作是因为很现实,通常都是真实的反应了一些中下层阶级的真实生活。就本剧而言,就是文化大革命时候的真实再现。虽然就我个人而言并不喜欢那个动荡的年代,会逼迫一些有知识青年没有自由独立的想法,言论更是没有自由。但是不得不说故事很真,很真
凯开终于有一个荷尔蒙满满的角色了,齐勇人设虽然糙但是还蛮讨喜的?剧情,嗯,讴歌嘛不评价不评价了。不过我居然会为了一个演员看这种设定的剧我也是真爱了。
以赵家两兄弟为主线,串联了东北与陕北两拨知青的下乡故事,提炼了那个年代背景下最火热的情感与最真挚单纯的人心,让那个年代比想象中更加美好。感觉还是掐掉了很多,有点可惜。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通过看这部剧有所了解。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单纯美好的主旋律片了,里面的主人公们那种笃定跟奋斗以及对自由的坚持都让我深深地感动
原来是梁晓声作品
看过齐勇cut,土帅的齐勇萌萌哒。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陪妈妈看的,感觉跟父母爱情比还是差点儿意思
典型梁晓声笔下虚构的“青春无悔”,“无悔青春”的知青年代。很局限、表面、片面、浅显、政治正确的表达。与真实的知青年代和全景知青生活的画卷相去甚远。导演的水平一般,驾驭历史大事件的功力明显不足。但,为所有年轻演员(拍摄时)在表演上的努力,给两星。
一部大型青春励志剧!剧中王凯饰演的齐勇这个角色,人物刻画很生动,很鲜明,也很有特点!演员阵容也很大,总体评价演得很好,也真实演绎出了那个年代下乡知青不怕吃苦的的精神!团结奋进的精神!看剧时就被这种精神感染了!好看的剧!
我以为官方要对60年代做个修正的解释,顺便让当今社会的中坚一代缅怀一下过往岁月,不料这部剧还裹着臭脚布、迈着小碎步,一步三哼哼,唧唧歪歪
很难相信此剧评分这么高,也许都是为剧中的帅哥美女们打的的吧!知青生活的写实太虚假了!哪来那么多的恋爱?严重怀疑编剧是否经历过知青生活?北大荒插队就是要干活!
打狼的镜头就不能再真实点吗,哪怕找几只哈士奇那。还有北大荒为什么要炸山,课本里不是告诉我们都是黑土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