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两星不是觉得差,而是觉得把原本可以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题材和故事拍得平庸了。
不是没有闪光点,本是冲着两个有才气女演员的合作去的,却也的确有撞出火花——最后一幕告别尤甚。
然而闪光点若干,绝不足以将一部平庸电影提升至优秀甚至只是尚可的位置。
四人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状况,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改变性质,所以并非走的扑朔迷离路线。
又或者这种无法改变,才是最为纠结。
表演并没有失去水准。
编剧也并未因为是明星戏,就把观众全当青春期小孩来对待。
强壮的艺术指导Raggett先生让影片在视觉上显得很好看。
而且直到最后都可以令人因回想着史上曾存在这一段——一堆或真或假的时髦关系而发呆。
这一切这一切,都不足以弥补犯了原本可避免的平庸的过错。
原本冲着很喜欢迪伦•托马斯的诗词看这部电影,但其实电影的真正核心是托马斯生命中的两个女人之间这份难得的友谊。
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和 西耶娜·米勒(Sienna Miller)的表演很抓人,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当男儿们靠不住时,其实女人互相力挺才是王道。
这部电影的重要角色都是一些不完美的人物,努力的在战争中过稳他们的日子。
电影重心不在战争的丑陋性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之间的丑陋:有背叛、有谎言,但有友谊也有女人的自强。
因为我是希里安·墨菲的影迷,再加上朋友的推荐,我看了这一部电影,可能是深受《浴血黑帮》的影响,整片看下来,我恍惚在看Tommy Shelby的成长记,看他如何从William 一步步的被生活、战争、爱情逼成了一个剃刀党,不得不说影片中墨菲抽烟、喝酒、持枪的动作细节,都让我感觉到跳戏了。
影片完结时,我和很多人一样感受到窝火,可能是因为一个正直、浪漫、英雄式的人物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幸福,也可能墨菲与生俱来的散发着忧郁的眼神,一直提醒着我William的人生必然是坎坷的。
等我躺在床上回味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得不说四位主演中,更让我觉得耐人寻味的反倒是凯特琳和迪伦这一对,这样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我们到底想从爱情从得到什么?
或是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对另一半的期许是什么?
“Vera please never chang”这是迪伦在电影中反复对维拉说过的一句话,也更像是他自己的人生格言和对爱情以及婚姻的价值观。
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迪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使在影片结束时Dylan is still that Dylan,他的胆小、懦弱、自由、随性一样都没有改变,身边的人、女人、伴侣有的走了,有的还在,但是他的处世之道从没有受到过半点的干扰,他很清楚的知道在一段感情中他需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在不同的角色那里他能获得的是什么,在凯特琳那里,他需要的是包容、庇护和家的感觉,他喜欢像襁褓中的孩子一样,趴在凯特琳的肚子上给她读诗;在维拉那,他要的是维拉对他的迷恋和痴迷,是情窦初开的年纪那种对一个人不顾所以的喜欢,所以维拉最后才会说“迪伦你要的不是我,而是海滩上那个15岁的姑娘”,他享受被偏爱的感觉,因此他接受不了另一个人分享维拉的爱;在其他形形色色人那里,有的为了金钱,有的为了泄欲,可以用他自己的台词来形容“诗人是需要体验生活的”。
如果是happy ending结尾的话,我们本应该看到迪伦最终顿悟,和凯特琳厮守终身,或是凯特琳最终离开了迪伦,但是都没有,还好他没有。
在一段关系中,有些人像维拉,比如说我自己,我们在感情中获得的幸福来源于另一半的满足,所以我们愿意改变和付出,就像维拉对William的评价“我不喜欢为我沉沦的人”,我想后一句应该是“我更愿意沉沦的喜欢一个人”;有些人,极少的人像迪伦,极度的自私的爱着自己,我才是最重要的人,我不会为了任何人改变,也没有人值得我去改变。
很多人都有一时的自我,但想要一辈子自我的活着,也需要莫大的坚韧的意志。
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直都仰望那些活的真正有意思的人 那些真正酷的人 那些毫不掩饰自己欲望的人 他不需要多说什么 自然有人沉沦”,可能说的正是像迪伦一样的人把。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像William一样,被一个人所吸引,无法自拔。
如今我想法是,如果你确认你爱着那样一个人,能够接受“迪伦和维拉”那种从不加掩饰和闪躲的关系,能接受她一切的好与不好,那就像凯特琳一样去爱吧,即使最后迪伦被所有人唾弃,陪在他身边仍然是凯特琳。
如果你接受不了,哪怕心里有一点的芥蒂,那么乘早说不,这一点点的芥蒂迟早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你,让你寝食难安。
愿意也好,说不也罢,但是唯独不要做的就是,让另一半为你改变,因为那才是你最不想要的。
看得我是TM的生气!!!!
迪兰这个角色在片中无时无刻都透露着滥情、自私、自大、卑鄙等多种人渣的特质!
在初恋和妻子间左右逢源,到外面找女人恬不知耻地对爱着自己的人说“我是作家,我需要体现生活”。
他一无所有,能给女人的只有性和一堆华而不实的诗,在我看这只是一堆谎言。
而糊涂的两个女人却爱得死心塌地。
容忍着他出轨,给他维持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他花着威廉的钱在众人前一而再地羞辱着威廉,当时我真心能感受到威廉所受的折磨妻子的背叛、旁观者的耻笑、挥之不去的战后阴影,我似乎也跟着威廉一起疯狂起来,迪兰在别人的屋中喝着别人的酒,娱乐着自己的朋友,卖弄风骚时,这一刻我只想威廉拿起手榴弹扔进去,炸死这一屋贱人(除了凯特琳)!!!!!!!!!!!
这刻的我是真心的上火啊!!!!!!!!!!!!!!!!!!!!
然而最让我怒火中烧的是,迪兰从发起官司到做假供词的时候。
真是把人渣这两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先是凯特琳说,我没钱了,我一无所有时,看他那个失望的眼神,天啊!!!!!
这是你妻子,不是你的摇钱树!
然后他居然因此发起官司以便赚点亏心钱来维持他可笑的诗人生活!!!!
渣打官司过程的表情,正确点说是婊情(只能说 Matthew Rhys演得太好了)在薇拉的苦苦哀求后,仍然给假供词,一心将人置诸死地。
薇拉问为什么要如此狠心将她的丈夫送进狱中,他的问答是“为了你”。
薇拉说那就立即离开你的妻子和我在一起!!
他沉默了,他两个都想要,他想所有事情都如他所愿,他就没有为这两位女人考虑过一丁点!
他从没想过一心一意对待让自己的妻子,至少别让她活在煎熬中,他从没考虑过是否应该放开薇拉,让她跟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安静地生活,他为了一己私欲把爱他的人放进无尽的痛苦中!
滥情、自私、自大、卑鄙!!!!!!!!!!!!!!!!!!!
诗人那要命的气质李泊岩刊于2009年8月14日《假日100》《爱的边缘》是一部关于诗人的电影,同时,又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
在1914年,两个女人同时爱着一个诗人,这个诗人拥有不羁的个性、优雅的气质、丰富的情感,迷他的人很迷他,厌恶他的人对他嗤之以鼻,他是历史上争议极大的诗人,也有人说他是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叫狄兰·托马斯。
《爱的边缘》便是以诗人狄兰的感情生活为蓝本拍摄的。
面对妻子痛苦质问的时候,只一句“我是个诗人,诗人就是这样”。
诗人大都如此吗?
让女人深陷感情之痛苦,而自己脑中仍迸出委婉的诗句。
这看似无比残酷,请仔细听——那些贯穿在影片中的诗句——让人着迷——让女人着迷!
我想说的是,诗人爱女人和女人爱诗人,是两种类似的感情,彼此各得其所,贯穿两者之间的,便是诗歌。
诗成了一种媒介,诗人爱女人是化爱为诗,女人爱诗人是化诗为爱。
在当代中国,也有类似情况,比如诗人顾城那段婚外恋,弄得人人皆知,自己还写成小说《英儿》,最终他竟是为爱而死的。
沈从文也有过一段婚外情,他为此很痛苦,还很委屈地找林徽因倾诉。
林徽因有篇文章中写到这回事:“他的诗人气质造了他的反,使他对生活和其中的冲突茫然不知所措。
”再说回这部电影,《爱的边缘》并非单一在描写诗人狄兰·托马斯的情感经历,或者说,此片并非传记,而是将这段感情故事置于战火纷飞的背景中,战火的悲情与床笫的缠绵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部电影看下来,我们发现诗人和战争并未发生关系。
这就很有意思,一个整天泡妞,不问战事的骄傲自大的酒鬼,竟有天大本事让两个女人爱着他。
而影片偏偏要做这种对比,并用一以贯之的油画般的画面,精妙的蒙太奇剪切处理,叫观众置身于20世纪初的那个诗化的气氛中。
由于战争,世间充满末世情怀,似乎容易叫人寂寞,诗与酒就成了人们心灵的慰藉。
《爱的边缘》把这种慰藉搬上银幕,叫我们惊讶20世纪绝妙的“气质”。
吒!
貌似我是在为这种滥情辩护,其实,我是想说,不在于滥情本身多么值得一说,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它。
电影《爱的边缘》结尾处,两个女人打过闹过,竟言归于好,互道“不要再寂寞了”。
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似乎诗人不以为然,表情依然不屑,因为诗人知道,20世纪不缺少滥情,只缺寂寞。
诗人永远是诗人,那要命的气质!
迪伦.汤玛斯(Dylan.Thoams),1914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斯旺西,1953年的11月,他在一口气喝掉18杯威士忌后暴毙于纽约一家小酒馆里,年仅39岁。
乔布斯的传记里曾说过,他生前非常喜欢的一位英国诗人,就是迪伦汤玛斯。
鲍勃.迪伦原名叫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后改名为迪伦(Dylan)也是因为迪伦.汤马斯。
北岛的《时间的玫瑰》里,提到在某女演员的回忆录里,有关迪伦的的一个故事。
女明星问迪伦,你为什么来好莱坞。
迪伦说,一来他想摸摸金发小明星的乳头,再来他想见一见卓别林。
女演员当场掀开上衣满足了他第一个愿望,然后晚上带他与卓别林和玛丽莲梦露共进晚餐。
但是迪伦在晚饭前就喝得不省人事,卓别林非常生气,把迪伦给赶走了。
最后迪伦在卓别林家门口的大树前撒了泡尿。
迪伦.汤玛斯被称为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诗坛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受到现代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传统的双重影响,技巧圆熟,感情强烈,用词新奇,语言变异,充满魔幻色彩。
由于他的作品大胆和独特,他掀开了英国诗歌史上崭新的一页。
然而诗人的私生活却糜烂而混乱。
电影《爱的边缘》就是围绕迪伦的感情生活为蓝本拍摄的。
电影里的迪伦,恣意妄为,酗酒滥交,幼稚任性,伸手花女人的钱,骄傲狂妄,是这样不成器又让人失望。
但是他却是如此般才华横溢,他蓬勃的创造力,他超现实的想象力,他铿锵有力一气呵成的语言能力,都像是在十字路口和魔鬼做了场交易。
他过度的才华,他盲目的自恋,让他对周围的世界不屑一顾,他用他强大的蛊惑力,用他天真的理所当然的残酷,去伤害身边的人。
伤害爱他的妻子,伤害他的红颜知己。
他让所有现实中的感情都寸步难行,把所有人都推到边缘地带。
薇拉是诗人的初恋,在15岁的时候和诗人在沙滩上度过一夜后,这年少的爱情就一直没有熄灭,像冷风又吹燃的烟蒂,明明灭灭的火光,一地烟灰,闪躲着的不死心。
遇见的时候,诗人已经结婚了。
诗人的妻子,诗人的红颜,两个女人的暗涌,两个女人无声的对峙。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同处一室,薇拉深夜里看见狄兰和妻子在做爱。
早上她们两个簇拥着一个男人大笑着躺在一起。
看起来真美好啊,好朋友,好妻子,好危险的关系。
薇拉深爱迪伦,却不能再继续等他了,她嫁给了深爱她的军人,可嫉妒让军人发疯。
战争结束归来的军人,在深夜里,向迪伦的房子猛开枪。
在峭壁边缘行走的人,爱恨交织,脚下呼啸黑暗的深渊,耳边回旋恐怖的冷风,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得尸骨全无。
迪伦这样一个男人,为什么能让人爱。
是他创造梦境的能力和描绘美好的巫术在蛊惑人心吗?
迪伦拉着薇拉手,说,薇拉,让我们回去好不好,回到过去,回到威尔士,像我们曾经那样,好不好。
人们都喜欢回头看,人们不愿意衰老,人们都不想忍着疼往前走。
迪兰泡在浴缸里,薇拉坐在浴缸边上,薇拉说,迪伦,你就是想让所有人都爱你。
迪伦说,嗯,都爱我。
我也会回报我的爱的。
15岁身陷沼泽的少女,薇拉压抑的爱情和呼之欲出的愤怒和妒忌。
薇拉说,好,我爱你,那你爱我,你爱我。
回应薇拉的,还是迪伦还是那一脸不负责任玩世不恭的坏笑,他一把拉住薇拉,把她拉进了浴缸里。
15岁的沙滩,长大后的浴缸。
这禁忌的爱恋,在边缘行走的游戏。
诗人的妻子深爱诗人,甘愿去做一个趴在地上擦洗地板的主妇,为他生儿育女,为他牺牲青春。
可诗人冷漠一如往常,他听见孩子哭喊,看见妻子崩溃,都无动于衷。
他随意和别的女人上床,酗酒成性。
妻子为了报复丈夫,像一个妓女一样,随便和路人上床,她的报复行为却更加让自己痛苦和煎熬,她不停抽烟,她用手用力撕扯着额头的伤疤。
她走进冰冷的海水里,和薇拉说,薇拉我怀孕了,你有没有钱,孩子不是迪伦的。
西耶那.米勒扮演的妻子,演的太好了。
那种陷入畸恋里,呼吸困难的痛苦,溺水般的挣扎,像把自己摧毁一样。
在电影最后,薇拉面对深爱这么多年的迪伦说,迪伦你看我,你看着我,我们都已经成人了,你眼里的我,是十五岁的我对不对,你从来都没有仔细看过现实中的我对不对,迪伦你醒一醒,你的生活里难道除了那些诗句除了写作,看不见其它了的吗。
威尔士深灰苍茫的海面,让故事越发压抑和凄凉,薇拉艳丽的妆容和妻子从不熄灭光亮的眼睛,是电影的灵魂。
两个女人,几种爱情。
活着的那些,是多么寂寞啊。
在分别的时候,凯特琳对薇拉说,答应我,永远都不要让自己寂寞。
两个女人,最后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们的友谊,她们真实而有力的爱情,让她们变成了故事的主角。
你说,迪伦的一生,真正爱过人吗,他用诗句讴歌着爱,他体验着他笔下的爱和痛苦。
一切都是你想象中的世界,一切都与你看到的无关。
太美的电影画面,冲淡了电影本身的沉闷,所有的惊心动魄和暗潮汹涌都在山水之间变成晨间的雾霭,太阳出来,就消散了吧。
就是想记一下这个妞。
想必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第一眼看过去,诶,好像娜塔莉波特曼啊。
再多看两眼,比波特曼小姐英气啊。
其实也算不得特别关注她,甚至连先看的加勒比海盗还是亚瑟王也记不清了;有一小段时期还挺乱的,比如总觉得她演了巴黎我爱你,发现不是后又觉得她演了十分钟年华老去。
总算有一天不纠结这个问题了是看完了多米诺。
帅T look简直无与伦比的美丽。
那部片也是心头好,就跟最近看非常了得,突然发现挑战者里有曲家瑞一样捡到宝的感觉。
真人改编,多线叙事有些两杆大烟枪的fu,御姐刘玉玲串场,加上那时正残到谷底的猥琐大叔米奇洛基与越看越sexy的无名氏男主。
这部片的奈特莉小姐愈发渗透出骨子里的强悍硬朗,那份刚硬甚至区别於女性本质柔能克刚的韧性,而更多是男性向的不屈、坚强、或者说是执着与顽固。
一直觉得凯拉奈特莉与斯嘉丽约翰森简直就是魅力女人最两端的诠释,五官其实都很美很女人,身材么一个前凸后翘不过时一个消瘦凌厉正当红,气质也是天差地别。
有一年奈特莉小姐选上了全球最美女人,我俨然有了一种“嘿,我眼光还不错嘛”的强烈认同感。
然后是更为风生水起的几年,慢慢腐国片里的闷骚暧昧越来越对胃口,傲慢与偏见、赎罪、公爵夫人与爱的边缘,看得人不亦乐乎,精致华丽的布景、缠绵悱恻的爱情、学院的英音秀美的田园装腔作势浮华空洞的绅士淑女,愿奈特莉小姐在腐国这片沃土上不断耕耘不断美丽。
完毕。
爱上诗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忧伤的故事。
电影里的凯特琳和薇拉这两个爱上同一个诗人的女人,仿佛两朵不同的花,虽然在诗人的眼里同样美丽,或者同样爱,但也仅仅是爱而已,而不是保护或者呵护;而她们自己在彼此的身上找寻自己也在救赎自己。
这样的过程充满了苍凉和悲伤。
诗人与普通人的差别是什么,我们同样都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是转身之后,普通人会去菜市场买完菜做饭吃饭,然后去微博骂骂人之余仍旧要算计着下顿饭如何吃到那件心仪的衣服要攒钱买到;诗人呢?
会因为这良辰美景感慨或者愤然,然后坐下来吃饭,然后再去感慨或者愤然。
诗人的眼里只有美丽或者不美丽而缺少生活,否则怎么能成为诗人?
所以,电影里的爱情满是无奈的哀伤,得不到的求不得的握不住的,在爱情里面,只有低到尘土里面的卑微,没有谁可以保持着高姿态——除非他不爱。
是的,诗人迪兰不爱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他所爱的只是爱情里面爱上那一瞬间的感觉。
为了这感觉,他可以为了凯特琳去决斗,也因这这感觉他心安理得的接受薇拉的接济,不管这个女人有远赴战场生死未卜的丈夫和同样需要喂养的婴儿。
因为,在诗人的心里,所有的爱都应该是自己的,没有理由无需原因,他自然也享受的心安理得——如同他与薇拉的对话那样,薇拉:你不能这样任性,诗人顽皮的笑着说:这有没有什么坏处。
是的在诗人的眼里自己的任意妄为永远都是事出有因。
这或许就是诗人爱情故事的悲哀之处——诗人的世界无法理解和进入,爱上诗人的人永远在诗人爱情的边缘张望或期盼,却无法再进一步。
我想这也是电影片名的原因之一吧。
薇拉与凯特琳是同样不幸的两个人,凯特琳因着诗人曾经瞬间产生的爱情而将一生付出,她渴望诗人的爱而不得,在与诗人所钟情的另一个女人薇拉的身上寻到了诗人不曾给予的温暖,但这样的温暖终究不会久长,她所求的无非只是诗人能够给予的关注与关心,来温暖自己的人生而已。
我记得电影里有这样一幕,薇拉去看流产之后的凯特琳,在卧室门口看到的是漠然的诗人,他并不知道屋内的女人发生了什么,而卧室内的凯特琳那样孤单而又寂寥的蜷缩在床上,所有的悲痛无法与诗人诉说,也不能诉说,她背对着薇拉依然假装着无所谓的坚强,只是这样的坚强在旁人看来却是满目疮痍的忧伤。
薇拉看上去比凯特琳好一些,她早一步看清了诗人的爱的结果,于是她嫁给了威廉,在这份婚姻里或许爱情不多,但是依赖很多,我相信在与威廉的婚姻里,薇拉充满了诚意,她如同任何一个女人一样,渴望着安定从容的生活,而威廉确实可以给她,但是这样的期望却因为离诗人太近而变得遥不可及。
在威廉退伍之后,种种的猜疑与不信任还有那些战场上带回的伤痛将这个曾经许诺会爱护她的男人摧垮,于是间隙和猜疑让这个男人扣动了扳机,也让原本互相扶持的两个女人之间的纽带瞬间分崩离析,故事已经无法继续,每个人只能各安自己的天涯。
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虽然两个女人约定她们会常常联络不会相忘,但是关于她们的故事已经结束了,结束了,甚至连一个句号都没有。
最后导演让薇拉和凯特琳隔着车子握手承诺,这一幕真的让我潸然,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个人已经无法再相拥取暖了,她们曾经美丽美好的人生瞬间失去了所有的色彩和温暖,她们今后的人生已经注定未必会幸福。
甚至连温暖都不会再有了。
所以她们才说:不要寂寞。
是的,只要不寂寞就已经很好了。
PS:电影里的诗最爱这一首:When only the moon rages And the lovers lie abed With all their griefs in their arms I labour by singing light Not for ambition or bread Or the strut and trade of charmsOn the ivory stagesBut for the common wages Of their most secret heart.
看得出来编剧和导演都很讨厌Dylan Thomas了。
在得知这是他的传记电影前,我一直都将其视为制造矛盾与悲剧的搅屎棍工具人。
全片竟无一个镜头能让我get到这位浪荡诗人的魅力。
Dylan唯二讨喜的时刻,可能就是连人带椅摔在地上和被枪击吓得快撅过去的片段吧。
道德困境下的角色想要得人喜爱要么靠颜值气质,要么靠才华智慧。
Dylan一无所有(旁白串几首诗真的无从体现其才),还要让观众理解两个美女对他一往情深并做出一系列害人害己之事,实在是太为难我胖虎了。
把Murphy和Rhys的角色互换说不定会好很多。
背景放在二战,战争场景也占有不少篇幅,但是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战火与诗,生与死…多么丰富的要素,电影本来可以借题讨论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但看到最后战争的意义似乎也只局限于Williams冲Dylan家开的那几枪,以及衬托Dylan的卑劣。
结尾来一句for the lovers, their arms round the griefs of the ages,笑死,有片中Dylan这种人的存在,不管在哪个ages都会是悲剧的吧。
Dylan Thomas mentioned in TTPD by Taylor swift led me search this poet and intrigued me to watch this film. Dylan, a amorous sentimentalist, valued his talents and poems or words above everthing, even his son. while women esp very naive ones can't help but fall for his flowery words and cunning statements since he only want to satisfy his needs, after that, he won't care or respect them. Poverty in war time made some people live a very loose life. Three people are too crowded for love while two women support each other to fight against the patriarchy and the coldness of the man. Murphy's acting is always absorbing and attentive but a little wasted as a supporting role.Knightly is always really a big screen beauty.
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于我,凯拉奈特莉乃影片毒药。
When we were young, we got love and everything. When we were older, we got life... and everything.
这是一部看过却完全留不下印象的影片
被预告片骗老。看在凯拉的份上,给2星。后来我又不喜欢凯拉了,因为她是个太平公主。
有的人就是露不如不露 比如KK
你们是多喜欢cillian啊。。我觉着KK还好啊
我觉得一阵恶心,想好了怎么评,还是让我有些不舒服。背景是战争,让人需要更多的温暖,然而,太拥挤。让我想起了顾城、英儿、烨,却是悲哀的。导演很烂,片子的格调太俗了!
它拥有着很多的小聪明
很多过渡生硬,不顺。开头很没感觉,混乱不堪,到40多分钟处才有些感觉。即使这样看完全片还是非常不理解Dylan和Cat夫妇,不忠、混乱,情绪化。Cat和Vere的感情也非常情绪化,刚刚还低落着接着忽然就狂奔大笑,程式化。Dylan, 彻底的混蛋。我不认同他所谓的才情。他的诗,用画外音朗诵的我都想静音了。这个混蛋。两个女孩,很美。Sienna Miller很不错,Keira Knight却一般,表情已经太熟悉了。幸好有Cillian Murphy。顶这个有神经质眼神的年轻人。
嫁什么也不能嫁诗人!
爱终究会变成习惯
帅气的希里安和灵气的奈特莉~
其实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好糜烂的生活,到结尾我才发现其实主要是在讲两个女人的友情啊,什么天才诗人的都是浮云啊,导演在叙述人物关系处理的不好,有点乱了还拍的很磨叽,唯一亮点就是虽然是暗色调但画面拍的比较干净。
最后的爱情
有点无聊= =..真的
复杂却牵动心灵的感情
简单的来说就是诗人有了老婆不知足,借着少时的感觉还与孤独的人妻有染。K大那销魂的地包天,迷人。
不喜欢瘦子凯拉奈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