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那场舞会让人迷醉 05:俏寡妇欲红杏出墙攀高枝的心理描写的很细腻了,孟德的粉丝真是横贯古今、遍布中外啊 06:这个嗲精笑死我了;老教父笑死我了;为什么总有女人愿意活成别人的附属品,这样的生活真的能有安全感吗;特工拿着俏寡妇年轻时的照片端详,我本以为他要撸一发,没想到竟开始鞭打自己,这是演的哪一出,我还是太浅薄。。。
07:女演员真的好美啊,要是能搞几个到苍穹浩瀚里多好,当然,太美总是给人不中用的感觉,不适合肩负整个人类的命运;关于尺度,有的剧是不露,但充斥着对你的挑逗,耍尽各种花招让你想看就是看不到;有的剧也露,但镜头间却散发出一种傲慢:我这不叫低俗,我这叫艺术;唯有大西洋帝国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它毫不避讳的镜头是如此自然融洽,既不是为了挑逗情欲,也不是为了商业噱头,更没有什么艺术性的自夸,你感觉不到这些“香艳镜头”有什么强烈的目的性,在其它剧中它们属于突出的高潮刺激,而在本剧它们融进了叙事里,仿佛男演员这么靓、女演员这么美,就该看看他们的裸体似的。
08:国税局联邦探员这么恶心的吗,人家补贴家用的钱全都扣下来了?
09:Luciano真正的motherfucker,oh,不不不,是grandmotherfucker。
10:老实说,这两集的床戏有点刻意了,动不动就来一炮有毛病啊,别浪费时间走剧情啊!
靠,还上手了,要不要脸啊,碰到个如花似玉的寡妇就要“拯救”人家,大街上那么多乞丐你怎么瞧都不瞧一眼?
老色匹就老色匹吧,装什么大圣人?
被枪顶着脑袋,还在那叫motherfucker,这种情况要分人的:是主角,就会被夸很有balls,不但不会死,还有可能被大佬看上栽培;是配角,就直接一枪爆头了。
行动之前,真的要认清自己身份,不能随便模仿啊。
11:寡妇膨胀了,知道Nucky没有暴力倾向就扇别人耳光,以前在丈夫面前多怂,简直大气都不敢喘一下,果然是人善被人欺吗?
同居不同心啊,各种悲欢离合、背叛纷争,浸入骨髓。
12:To find out who Enoch Tompson is.尬死我了,这段太尬了,编剧脑子抽风了?
这就叫有权势的人,人们会想尽办法原谅他;而像我这种废物,大家只会千方百计去责怪?
而更悲惨的是别人拿你当空气?
所以像我这种废物面对各种“责怪”都应该感恩戴德,庆幸自己不是最惨的那一类?
不审全杀这就叫“apprehension”啊,这到底是政治助力还是政治灾难?
民众会投票给这样的黑帮政党?
编剧的脑子呢。。。
探员的表演真是神了。
一边自作清高一边又徘徊不去,作者是怎么将这种虚伪人格描绘得如此细腻?
还是舍不下纸醉金迷、荣华富贵,to find out who Enoch Tompson is,笑死我了,编剧真是人精。
自然是五星亮起,最近的大爱,目前为止最爱第一季,第一季里最爱第一集,看第二遍中,仔细看片头才发现,妈的,只有第一集是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从第二集开始都是Tim wan patten执导的!
马丁是制作人··它当初吸引我的是我以为整个两季都是马丁执导的···虽然对于美剧来说更重要的是整体work,导演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我还是有种莫名的不爽,可是又并不能怨谁···导演的更迭解释了为什么剧情越往后走和第一集越和相去甚远···电影的美好在于90分钟左右内戛然而止,足够有能力的导演控制整个基调节奏逻辑和人物合理性,而电视剧则不然,它的美好与优秀在数季中占据比例偏小,而大多数部分显得力不从心苦苦挣扎,拖到到最后不得不草草分手,正所谓良辰美景,美人如虹,人生若没如初见····来的时候是为了马丁,留下时却是为了Steve Buscemi。
从pilot不难看出,《大西洋帝国》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美剧。
考究的布景、台词还有细节(e.g.chestfield cigarette,Al Jolson的歌)无一不生动再现了1920s美国的社会风情,或者,更具体一点,是渐渐揭开了大西洋城当年的奢华和腐朽。
以pilot的内容判断,本片涵盖信息量很广。
如果剪去HBO惯有的BH的色情戏,它完全可以成为大学里研究禁酒令时期美国社会文化的视频材料。
另外,pilot是由老马丁执导,也为其后导演开了个好头。
剧集如此用心,我姑且也罢了“sit back, relax, and enjoy my favoruite episode”的念头,做下笔记吧,主要是记录下个人觉得有意思的点。
不过由于学识有限,应该还有些有价值的信息被我疏漏了。
片名:Boardwalk。
即木板大道,是大西洋城除了赌场之外的又一标签。
始建于1870年,后遇暴风袭毁,1889年修复,一直到今天都是大西洋城的招牌景区。
pilot:1. 8分40秒左右的一幕:在禁酒令即将生效之前,人们扛着巨大的标着"John Barleycorn"的酒瓶庆贺。
大麦约翰,源自一首同名民歌,歌中将制啤酒和威士忌的重要原料——大麦,拟人化,而大麦约翰也即为酒的代名词。
这一段的背景音乐是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是一首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
如果您觉得曲调耳熟,那一点不奇怪,它的调子后来被多支不同类别的曲目借用过,想必最有名的例子是曼联队歌——(其实英超的热刺和利兹联也曾把词改了,用过此曲)2.Nucky大叔的弟弟Eli有台词曰:You thought I'm Lilian Gishi, huh?Lilian Gishi:丽莲.吉许 默片时期头号女星,参演过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赖婚》等。
3.Al Capone, 不解释,可参考大量影片(《疤面人》、《铁面无私》等),有意思的是扮演者,Stephen Graham, 在去年的Public Enemies中扮演 Dillinger的partner 娃娃脸Nelson,上世纪30年代的“头号公敌” ,和Capone一样也是活动于芝加哥。
4. 两个有意思的意象:一是“大麦约翰”欢庆活动中的手推婴儿车,里面堆满了酒。
可能意味着,虽然酒被封禁,但是各种犯罪活动(贩卖私酒)却即将源起。
二是被Nucky大叔凝视的保育箱,保育箱在当时是带有科技革命性质的新鲜事物,也许是寓意当时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
5. 老马丁在片头和片尾都用了Iris shot. 这种手法是1920s默片中经常采用的,体现了大师深厚的电影功底。
片中的场面调度(如Nucky大叔出酒店到club、赌场内的活动)、闪回前对Al Capone的停格还有林间FBI的俯拍也都深深烙上了老马的印迹。
6. pilot中出现了一个黑人,戏份暂时不多,扮演者乃HBO另一佳作Wire里饰演Omar的性格演员Michael Williams最后,恭喜Steve Buscemi大叔从神经质的混蛋、恶棍荣登大哥宝座!
还真没看过他演过男一号!
Episode 2:本集出现了几处非常明显的literary/ cinematic allusions.1. Magaret在医院里在读Henry James的The Ivory Tower《象牙塔》为亨利.詹姆斯的未竟之作。
根据维基解释,小说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如何聚敛财富,以及其腐败行径对周遭造成的影响。
书中有云:人皆有无法形容的堕落一面。
此处可见编剧是巧借小说来寓指美剧中同样的主题。
2. 同样是Magaret,念出了乔治.桑的诗,这一用典同样空穴来风。
乔治.桑不仅是女文豪,还是女权先锋(在19世纪即搞婚外恋,废除婚姻),这一革命性的人物也对应了剧中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的奔涌(第一集便提到女性为获得选举权而斗争)3. 片中欲潜规则少女的那个cultery salesman在和Nucky寒暄时有句台词:“莱昂纳尔.巴里摩尔昨晚在刀叉餐厅进餐。
”巴里摩尔是美国最富盛名的演艺世家之一。
Lionel Barrymore经常出演格里菲斯的早期影片,著名作品还包括Frank Capra的It's a wonderful life.其弟为著名演员约翰.巴里摩尔(John Barrymore,最早扮演福尔摩斯的演员之一),他和哥哥曾合演过《亚森.罗平》。
他的孙女就是德鲁.巴里摩尔4. Lucy吵吵着让Nucky留胡子,好像Douglas Fairbanks一样男人。
Douglas Fairbanks,道格拉斯.范朋克,默片时期头号男星。
银幕上最早塑造罗宾汉和佐罗的演员,其妻为著名演员玛丽.璧克馥(Mary Pickford),美国第一代甜心。
范朋克于1919年同璧克馥,卓别林,格里菲斯创建“联艺”电影公司。
他还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是第一届奥斯卡奖的主持人。
剧本有深度,服装超美,男一号终于从万年龙套熬成主角了,男二号小瘸子恍惚让我看到泰坦尼克号杰克的样子,有木有??
小情妇很有卡通品牌贝蒂姑娘的神韵,可爱。
小寡妇也很腹黑不是小白。
变态国税局演的很到位啊,那种假正经,实则喷薄着压抑不住的黑暗欲望。
现在回头看看,美国那会还禁酒呢,所以咱们这唱红歌也不能太算人神共愤...
每个人都是可以原谅的;每个人又都不可原谅。
每个人都举足轻重;每个人又都不值一提。
每个人都坐在狂欢的派对上;每个人又都坐在孤寂的酒店。
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每个人的故事最终又都会被抹掉......金子,女人,权利,一如大西洋岸边的潮水,起起落落一如他如她如我如你
S1E1:I'm really not at liberty to say 我不方便说...see you through winter 陪你度过冬天You kick in the clams 你来买单(clam:美元)matchmaking fee 中介费S1E2:stag:单身;雄鹿It was weighing too heavily on my conscience 良心过意不去We're squareAs a block of icethis missive(信函) finds you well and in good spirits (Nelson是个好公务员,出差还给老婆写信)run the faucets 检查管道unrelated to any alleged ties to bootlegging 偷盗I'm not versed in...没听说过...you're the darb 你太棒了what gives? 什么事?
I'm in a fix 我有麻烦了I don't go in much for ... 我不怎么去...march to the beat of my own drummer 我行我素How's tricks? 近况如何?
I'm in clover 好运连连 business is grand 生意兴隆you bet 当然,你说的没错
人的立体性,复杂性,1920年代的美国东岸的社会风俗,犯罪的艺术化,或者,华丽的服饰,权利金钱的地下外交。
我在观赏的过程中无时不刻不在评价着人物,这部成功的电视剧中,主要角色,每一位都是一本书。
如何评价玛格丽特,如何评价杰米的老婆,如何评价尼尔森,如何评价尼基等等。
观众能真切的感受到这些角色内心的矛盾,这些角色的命运,价值观,抉择让我时刻在内心中展开着辩论:当玛格丽特走进尼基,却宣称只是为了求得自己和孩子的保障;当尼尔森拿出吉米寄给老婆的钱之后,没有寄给自己的妻子却是补寄到原地址;当玛格丽特和(名字忘了)坐在一起,一个是见证上流社会浮华背后的肮脏后的女人,一个幻想成为“第一夫人”的少女;Gillian给Angela提议代其养孩子,让其享受单身生活,却被鄙夷的拒绝,而最后却抱着孩子准备和女友私奔。
爱情故事的过程就是爱情破除道德,地位,利益,偏见的枷锁的过程,当玛格丽特最后回到尼基身边的时候,她对尼基的爱情就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束缚的了。
《大西洋帝国》第一季以1920年代美国禁酒令时期为背景,展现了新泽西州大西洋城黑帮的传奇故事。
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为剧情增添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和紧张刺激的氛围。
纳吉 主角纳吉·汤普森(Nucky Thompson)身兼多重身份,表面是财政官,实则是黑帮大佬,角色复杂多面,由史蒂夫·布西密精彩演绎。
Margaret Schroeder 剧中角色丰富多样,包括政客、黑帮老大、司机、特工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背景。
男主角努基·汤普森作为双面人物,白天是财政司司长,夜晚则是酒厂厂长,其复杂性和多面性被演员史蒂夫·布西密演绎得淋漓尽致。
剧情紧凑且充满悬念,从努基在大西洋城的霸道崛起,到他与各路黑帮势力的斗智斗勇,再到联邦探员的介入调查,每一个环节都扣人心弦。
特别是吉米从司机到反对努基的联盟领袖的转变,更是为剧情增添了不少看点。
除了精彩的剧情和角色塑造外,该剧还深刻探讨了权力、欲望、忠诚与背叛等主题。
通过努基等角色的命运起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引发观众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大西洋帝国》是我最爱的电视剧之一,每次听到片头曲我都激情澎湃,纳克(Nucky)站在海岸边,看着海上酒瓶飘荡、骇浪拍岸的样子,我永远忘不了。
这剧也让我直接爱上那个年代的礼帽、爱上程亮的皮鞋,让不抽烟的我也想买一个精致的烟盒装逼、也想在衣服的花眼插一只骚情的玫瑰,真的是太帅了……
除了这些每个人都感受的美之外,这部剧还给了我更多的启发,这一篇我来和大家谈谈纳克之死,我认为他的死是在偶然中存在必然性,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导致!
为了解释清纳克死亡的必然性,我带大家梳理一下美国黑帮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880年至1930年:大Boss分封割据阶段这个阶段美国处于移民潮,以准将为代表的黑帮大Boss产生,他们手握巨额财富,控制政治、操纵官员,通过经营赌场、妓院、收保护费等手段谋取钱财。
当然,这批先驱者也在牟利的过程中完成了美国的城市化。
我们的主角纳克也在这个阶段登场,跟随准将学做人做事。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1930年左右,我叫它大Boss分封割据阶段,是因为这个阶段各地都有准将这样的先驱者、规划者,比如芝加哥的Torrio、Colosimo,纽约的Rothstein,还有福星Luciano这类跃跃欲试者(经典书籍、电影《教父》原型),他们像春秋战国的封建诸侯国君主一样,从封地上牟取利益。
那么这个阶段斗争发展的逻辑是:争夺地盘,地盘越大利益越大!
在《大西洋帝国》里,我们看到各大Boss就像一条街上卖同类商品的商铺一样相互竞争,我多一份收入你便少一分,大家在蛋糕谁切的多、谁切的少的问题上,内耗严重。
各自集团都要花大量的人力成本保护生意、安全保障、火并其他帮派。
那个年代环境动乱,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事情,人们职业不稳定,如纳克一样,很多人愿意加入黑帮,成为开拓者!
1920年,美国禁酒令颁布,走私酒水的利润让蛋糕增大不少,一方面让各大Boss的势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注意到除了毒品、走私酒水以外,那个年代没有其他的商业活动扩大蛋糕,说白了这是一个红海市场,直接导致争夺蛋糕的竞争变的异常惨烈,《大西洋帝国》整部剧的大部分内容都在展现这类事情。
2、1930年至1970年:黑手党委员会执政期《大西洋帝国》最后一季来到了1930年代,福星Luciano指派杀手暗杀了各大Boss,大家都知道他是著名书籍、电影《教父》中老教父唐·柯里昂的原型,老教父有个经典台词说:“有个道理他早就弄清楚了,那就是你必须承受社会强加的侮辱,因为他明白,连最卑微的人,只要时刻擦亮眼睛,就迟早能抓住机会,报复最有权势的人。
正是明白这个道理,唐才从不放弃他的谦逊风度,所有朋友都对此敬佩有加。
” 其实你看完《大西洋帝国》就会知道,纳克已经最大限度保持了谦逊风度,但是这最多只是让他少树敌,即使他不死于詹姆斯二世,也迟早会死于其他暗杀。
剧中最后有一幕是福星Luciano组织黑手党会议,他是这么开篇的:“这张桌子圆的有道理,这样没人坐在上位,没有了老板,这是七位老板组成的集团。
”这标志着美国黑帮进入第二个阶段——委员会执政阶段,这是一个大势所趋的结果,为啥这么说呢?
举一个生物进化的例子,哺乳动物生一胎往往代价很大,但是种群的雄性首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垄断交配权,也会杀死一起非自己的幼崽,这种情况下种群内的内耗很大,种群的数量无法增加太多、种群的势力也被限制了。
直到产生了一夫一妻制,这种制度让种群不再花大量精力内耗(人人都有配偶么,首领多几个大家也理解),种群得以有精力扩大数量、增大势力!
其实黑手党也是这样,他们内耗太严重,倒逼一种新的制度产生以缓解这种情况。
Luciano的委员会制度,基本策略包括:①制定不伤害记者、检举人、政治家等政策②成立暗杀公司,处理不遵守委员会规则的人③低调赚钱,闷声发大财,别嘚瑟
那么为啥这种委员会制度产生在1930年代,不在这之前或者之后呢?
仅仅因为Luciano是福星,或者他有远见么?
当然不是!
①首先,1933年罗斯福新政使得经济复苏、社会进步,寻常百姓大多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赚钱养家,成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都较过去大大增加,内战死掉成员后,很难有足够多的人愿意加入黑帮;②其次红海市场的内斗让大家即使有了财富也得提心吊胆无法享受,大部分大Boss都有做出改变的意愿,那些觉得自己牛逼不愿意改变的人都会挂掉(比如剧里的Doctor、马兰扎诺,当然也包括纳克)③政府给黑手党的压力在与日俱增,阿尔卡彭进监狱就是例证,攘外必先安内,毕竟黑手党这么大一个毒瘤干预政府统治,政府不会一直坐视不管的,一旦有了力量,政府毫无疑问会铲除黑手党的。
我认为这三大因素迫使美国黑手党不得不进行制度变更。
3、1970年以后:美国黑手党的没落阶段虽然黑手党进行了“改革变法”,但是稍微想一下,你就会发现这种变法只能缓解问题,不能解决问题。
他只是让各种内耗阶段一那么剧烈,但是①内耗还是存在,黑手党并没有铁板一块、利益共同②黑手党和政府的势力差距不断在缩小,对抗外敌的能力并未增强③黑手党还是从事犯罪行业,补充新鲜血液的能力还是缺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也就是说,变法虽然续了命,但是阻止不了美国黑手党变成一个经营违规项目、被政府排挤、忽悠不来人才的落寞公司。
电影《教父3》里,迈克·柯里昂希望带领大家洗白,但是各种内耗使得他无法达成目标。
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犯罪组织侵蚀合法组织法》(RICO),这是政府有能力向黑手党宣战的标志,也是我认为美国黑手党开始没落的阶段。
最终政府也是利用黑手党的内耗彻底瓦解了他们,这里不做赘述。
以上是我梳理的美国黑帮三大阶段,看完你应该明白,正如Luciano所说“过去的套路已经过时了”,纳克主宰的大Boss模式终结在1930年代是必然的,而他不愿意退下Boss位,他的死也就是必然了。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制度,可以一方面消灭黑手党内耗、另一方面保护黑手党不被政府外力干掉呢?
这里我大胆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探讨:我们看看意大利黑手党,他在意大利统一后还能和政府长相厮守、共治那么久,为什么呢?
其实政府有足够的武力铲除他们,但是黑手党被铲除后留下的社会空白,得耗费政府更大的精力去管理才行。
因为意大利黑手党实际变成了政府正常运转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枢纽、零件,政府得靠黑手党这个大流氓管理其他小流氓。
这里其实蕴含了一个逻辑:生存or死亡,关键看你是否可以被取代!
回到美国黑帮,①对抗政府剿灭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手中的财富,实现社会毒瘤到社会精英的转型,合法化自己的生意,教父迈克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②消灭内耗方面,一定得改变黑帮内部的利益结构,从争夺势力范围变成相互依赖才行,假设纳克掌握了全国的运输业,离了他所有人的生意都会受到巨大影响,那么纳克被刺杀的可能性就降到最低了。
以上均是个人的思考、体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多指正,一起探讨!
喜欢的话请大家关注我的知乎账号:Casela,了解更多我的分享!
我在一个腿受伤的清明节。
把大西洋帝国第五季看完了。
怀着对过去一直以来都没有了很好滴总结自己的知识摄入的愧疚,我用晚上的清醒又美好的。
时间使用小米平板1的横屏26键模式把自己的观后感。
慢慢地敲下来,以便以后可以对回忆有所交代。
为什么要看大西洋帝国我从我一个很尊敬的博士师兄的电脑发现了这一部电影。
博士师兄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就像和他打过的dota可以看出,他说最喜欢用的是矮人火枪手,这个前期猥琐发育后期削铁如泥的角色是他的最好的写照,他总是可以利用身边最穷乏的资源创造出最有优势的所谓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我非常敬佩他这一点,他也一直都想教会我这一点,但是我还是非常懒。
希望可以慢慢改掉这个习惯。
开始看第一集的大西洋帝国之后,我就开始了我的追剧的三个月时光,在这个三个月里,我经历了沮丧,惊喜,恐惧,宽慰还有一浪接着一浪的压力,完成了文章,雅思,联系导师出国和解决人际关系危机等一系列的事情,可以说从这一部美剧之中,我很好地把博士师兄没有教懂我的东西慢慢感受和领会到了。
我深深知道一部美剧对于我漫长的一生还不能提供一劳永逸的方案但是感谢他解决了我当下的很多的思维上的问题。
接下来,我将尽我所能,回忆美剧中对我。
有过深刻惊醒和教育意义的人或者事情,希望以后遇到相同的问题的时候,我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借鉴。
1. Nuck Enoch Thompsonnuck 是这一部美剧的主角,他身上有太多的东西让我感觉反省。
第五季的对于他这个人的奋斗的历史的描述更加丰富了他的性格和人物形象,解释了他为什么前面遇到这么多突发问题的时候都能把自己积攒下的每个favor成为自己最好的牌,和黑人white的不一样,white是通过自己的节日问候等蝇头小利去争取自己在黑人社区的话语权和决算权,但是 同时他也要为了社区的公平与正义背负很大的责任,但是这样子的人很容易会受到权利的质疑和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付出,当有需求得不到满足,当一粒米养一个恩人十斗米养一个仇人,身边接受过他的好处的人呢就会背离他甚至杀死他,除了真正高贵的知恩图报者,他将没有任何支持者,这有点像 我的过去。
因为黑人white忘记了人的欲望是会不断增长的,私利的人总是占了大部分。
而nuck不一样,他知道人性,因为他也是这样子过来的,从他和他的岳父的交谈和margret的解决AR老婆的问题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总想要得更多,我想这也是他为什么对于偷他酒的人绝对不能姑息的原因,那个小男孩还替他熬了一晚上解决了他的生命安全。
给一个人一百万还不如给他未来俱乐部收益的百分之五,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多,但是可以用持续的收入,把一个人很好地绑架到自己的事业宏图上,这在我看来是很简单不过的商业模式,但是放到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的他,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nuck在对待背叛与服从的时候也是很有个性。
在对待敌人的背叛投诚的时候,他选择了先相信后算账的方式,像Tonio,可以杀掉自己的老大来争取自己的成功,而且他又敢于牺牲自己的表亲来获得老大的信任,这种人在哪里都是个乱子,疑人勿用,忠心表得太多就失去了他的价值。
从他对弟弟Eli的背叛的复仇可以看的出来,兄弟也不例外,但是像准将说得对,亲情有时候不如友情。
他会阻碍你的判断,导致原则的妥协与退让,这也是为什么eli的背叛可以肆无忌惮地为了亲情出卖忠心两次。
但是这也是我觉得人的一生的最终归属。
随着年纪的增长,怕死怕孤独的情感占了优势,所以就会有理智的下线,这是生物进化所导致的。
所以我们应该在我们年轻和中年的时候用尽一切办法,放开亲情的枷锁,用无情去成就一番事业。
最后像AL一样,把自己最温柔的一面显示给自己最重视的人看。
说到底,人的交际圈子是越来越小了。
这也是说明了交际与交心的不一样,早点看清朋友也不过是利益的共同体,会对人生的背叛与疏远不那么地恶心。
有人说,那我们少交朋友,少付出就好了,既然害怕结果的话,对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风险有大收入的原理了。
承受过多少失眠的晚上就会真正珍惜快乐的不容易。
nuck知道自己是个平凡人。
知道这一点的成功人士难能可贵。
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在收获了一定的名利之后就会迷失了自己,所谓的迷失自我就是他忘了自己也是个平凡人,通过自己欺骗自己同时自己欺骗他人的方式,来给自己的成功作合理的解释,那就是自传。
虽然是虚构的人物设定,但是nuck的幽默的自我打趣的话语让我觉得他的谦虚。
虽然是出身低微,但是从来就没有否认过出身和家庭,并且勇于探讨出身对于他的教训,同时他不会过分标榜自己的成功虽然他一直说大西洋城是他的但如果把他当做对事业的热爱也是可以说得通的,相反地他一直都渴望进步,对时代有尖锐的感觉,知道未来的发现方向并愿意放弃手上的既得利益去换去未来更大的蛋糕,这与类似现代商人的培养有关,奇怪的是,他从来都没有商人背景,或者是他的商人的触觉是和他一直以来的对人性不断动态发展前进的理解有关吧。
看来,生意,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哲学,对人性的理解不亚于对经济规律的探索。
2. Al Carponeal是一个副线,也就是没那么重要的存在,但是他的扮演者对于他的刻骨铭心的饰演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很多的关注。
和所有古惑仔一样,他的上位从来都离不开杀人和抢劫。
这些都是无可厚非或者是不用想都可以知道的结果了。
相比之下,我更加喜欢他的为人老爸和为人领导的一面。
为人老爸,对于妻子虽然有点呵斥求全责备,但是对于天生就聋了的儿子有着超于慈父的关怀和不允许外人说儿子的一句笑话,我觉得他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很大可能是他的一直奋斗的心里的表现。
至于对老婆的表现,没有礼貌但都会记得回家吃饭的一点也是很耐人寻味。
相反,我觉得他做老大的时候的喜怒无常的疯癫表现,生动地反映出了虽然你的外表看起来对像nuck合作者人畜无害,但是如果对下属,你还是得保持难以捉摸的表情和必要的距离,那么,下属才会有畏惧之心,才会在工作上多几个纬度的考虑,多点想想如果我是老板我会怎么想的利益者原则可以更好地完成生意。
我觉得这是现代管理制度的赏罚分明的情况下,如果有这种道德上的忧虑,会把事情做的更好的,这也是为什么黑帮做事情总是干净利落,因为 他们一旦没做好自己的命也搭上了,试想有这么大的压力,有什么事情会做不好?
纯粹的奖励和惩罚,对于熟悉规则的人来说将是混日子的最低标准。
那么如果要承受生命的风险,这样子的工作必定要有高利润的回报,黑帮会给钱给女人给地位,那么企业用什么来给呢?
这真是个有趣的想法。
3. Luciano当知道luciano就是后面叱咤风云的教父之后,我对这个年轻人的关注就非常高了,我一直看着,看着他是怎么混到教父的职位的。
一开始是AR的马仔,再是joe的小弟然后升级到副手,然后是凯撒的副手,最好是意大利联盟的发起人。
可见,跳槽对一个人的发展重要性了。
在AR手下就是个卖酒的打手,没有上了giana没有很多内幕消息就没有节接触到AR集团的核心,倘若没有赌场生意的掺合就没有了个后面的地盘交割,没有卖白粉的发现就没有了破局做大二人组的可能,更加没有可能进入joe的眼睛,没有通风报信就没有升职机会,没有杀大佬就没有分管的机会,没有清除纽约地盘的前提也没有后面发起圆桌会议的底气。
总结一下,即使在一家公司干活,也要不断地累积自己的特点与权力,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竞争力之后别人才会对你刮目相看,给你话语权,话语权不是说话的权利是别人服你的决定,因为你有他们没有的东西,勇于跳出自己现在的舒服圈,寻找与身边同事环境的不同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有利于自己升职,应该努力的付出代价去完成!
记忆力有限还想写更多的人和事情的。
希望以后还看第二遍的时候对他们多点关注!
2019.04于广州
接着看下去..+
看不下去
看一半看不下去了,不了解文化背景只是看个样子。
真心话是这片子确实太一流了,但是怎么都戳不中我的点,我一点都不喜欢,忍着一路看到了第十集,实在不想看下去了,就弃掉了,后来想想对于马丁这位大神的这类黑帮的东西我差不多都是这个态度,不喜欢.....
无感
只能说看起来挺累的,而且尺度相当大
拍得很有味道,但不对偶的口味...不喜欢女主那种披着高尚皮囊的BZ。
跟浴血黑帮一样,不好看
给娘们看的
HBO终于再度发力了,这样的剧集完全配得上"史诗"二字。
剧情节奏慢,不像美剧,想不到我居然看完
God damn good!!在Final week我完全放弃了复习来看这部精致考究到匪夷所思的大剧。 从中学到了很多,每一frame都赏心悦目,and里面音乐品味都很高,求原声碟。
看到第二集了。
hbo又来掠夺我的生命了
确实不是我的菜,一集弃
人物有点出戏,剧情一般,譬如一个联邦探员被同事活活淹死,说是心脏病这样就没后续了,主角弟弟就因为被敌对袭击的剧情没其他交代就跳反了 3星
《权力的游戏》再好看,如今的hbo所有剧集加在一起也没当初一部《黑道家族》有厚度。本剧明显在努力再现当年《黑》的辉煌,但怎么看都是一部地道的肥皂剧。编剧们试图赋予几位主角的个性只是让他们成为了一个个drama queen。唯一喜欢的大胸脑残情妇出场越来越少。。。考虑弃剧!
故事叙述得比较平淡,好像只是在呈现美国的一段历史,当然,我们也不太清楚这段历史在现今美国人心中的位置和感受,个人觉得本剧对政商之间的勾结与斗争讲述得较表面和大众化,揣摩之下并不具有太多吸引力,另外场景的影视城感觉太强了,希望剧组人员后续能在细节上多花心思吧。- -
看到第四集了硬是没看懂
虽然。很好看。但是。真的。太累。恕我无能。-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