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4等

4등,快乐第四名(台),4th Place,Fourth Place

主演:朴解浚,刘宰尚,李杭娜,郑家蓝,李姃垠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4等》剧照

《4等》剧情介绍

《4等》长篇影评

 1 ) 我他妈就要得第四名

讲讲我自己。

我现在大一,马上大二,会在闲暇时刻回想起高中的日子。

卷子,吹牛逼,暗恋,不抽烟不喝酒不叛逆。

班级是普通班级。

换句话讲,我们班里除了前几名都基本与稍微好一点的大学无缘。

而我总是七八名,好一点能上到三四名。

老师自然对我很关注,父母自然对我很关注,班级前几名自然对我很关注,我自然而然对自己很关注。

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能一直是班级的七八名是真他妈幸运啊,我只要努力做自己就好。

不用和别人比分,不用勾心斗角的偷偷学习,不用假装很早睡觉然后熬夜学习。

我就是我,你们看到的我就是我。

老师不止一次找我谈话,让我上点儿心。

没用。

老子就他妈一直想做第四名。

 2 ) 比起挨打更害怕得第4名

《4等》釜山影展作品,上影节受邀点映。

没有大牌演员,内容却是出乎意料,有点惊喜!

导演之前比较有名的作品是《银娇》,除了光影的质感,其它基本找不到共通点。

郑导之前一直很青睐朴海日,只是这次反选朴海俊也很成功,韩国那些男配偶尔逆袭男主基本都不会失望,这真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强]。

影片直戳教育痛点…印象最深的词是“迫切感”,这是教育上的不可攻克的难题,孩子本身对学习并没有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迫切感,鞭打速成的拔苗助长只能催化抗拒和逆反,当家长和老师声嘶力竭地挥舞教鞭指向终点时,孩子却是向着光影悠闲游荡。

水中的那束光影…是自由,是本性,是挣脱束缚的向往,是欲求不满的无奈。

总有些人,肆意挥霍着青春与天赋,而这些可能恰恰是别人穷尽一生都无法企及的,到头来就是把这种悔恨强行移植到下一代身上,可能是自己的子女,也可能是自己的学生。

何时开始成功就与奖牌和名次划上等号,“比起挨打更害怕得第4名”。

做不到给别人鼓掌,也无法做到让别人给自己鼓掌,这可能就是教育里最大的悖论。

🏊

 3 ) 母亲,暴力,现实

我不太赞同把这部影片定义为励志片,因为结局实在是过于虚假了。

所以就简单的谈一谈这部影片里面比较现实的部分。

母亲,是一个很典型的亚洲的母亲的形象。

即便她表现比一般的母亲要更加的直接一点,但是,在选择第一和选择让孩子接受教练的暴力的时候,他还是会选择后者。

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然而,大部分的母亲还是会选择后者。

她去庙里祈福,这也是很多教育层次比较低的母亲在生活中寄托自己欲望的一种方式。

所以说,这个母亲在电影里面的角色是非常真实,而且很引人深思的。

暴力,这是一个贯穿了整部电影的词,其实现实中身在其中的人应该最有机会。

曾经在市体校业余学习乒乓球(就是放学去打两个小时而已),就经常看见教练对专业的同学有很多的暴力行为。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行当都会有暴力,比如说舞蹈,戏曲还有体育竞技里面的体操等等,这似乎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或者是一种行业的普遍现象,甚至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老师重视你才会采取暴力,所以,电影还算比较现实吧!

 4 ) 纯粹的喜爱和世俗的成功

今天因为抖音的一个电影解说视频,去看了这部很久之前就听说过但一直没看过全片的电影《四等》,没想到还是一部挺有深度的片子。

电影讲述了金俊浩历经一些坎坷的过程,从一个始终只能在游泳比赛中拿第四名的男孩,最终获得青年大赛冠军并破纪录的故事。

与常见的励志片主角不同,金俊浩并不是一开始就自愿想要追求第一的名次的。

拿到金牌,或许是母亲的逼迫、教练的强硬、自己的天赋,几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压抑的过程、教育理念的分歧导致的矛盾、和并不完全属于自己的愿望,使得最后的成功并没有多少得偿所愿的激动,反而多了些怅然。

男孩在最后一次比赛前说:“我以前没有想过要得第一名,但现在我是真的想拿金牌了,因为只有拿了第一,才能继续游泳”。

金俊浩喜欢的是游泳本身,但是他妈妈想要的只是名次,为了不辜负母亲的厚望,也为了做到教练口中“他能做到”的事,他只能顶着压力去追求第一。

每个人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希望胜利,愿望是没有成本的,可是实现愿望的过程却需要少有人能坚持下去的付出和汗水。

有强烈获胜欲望的人会自我要求、自我鞭策。

但是假如没有这种自驱力,别人应该强迫一个有天赋的人去成长吗?

如果把结果看作最重要的事,也许答案是肯定的:非成功不可的话,为达目的能不择手段,此时,无法摆脱的恐惧和压力往往比鼓励更能够激发人的潜力。

可是,我们真的这么需要这个成功吗?

生活中,越长大我们越难在一件事情上像运动员一样不顾一切地追求取胜,因为有越来越多同样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兼顾和平衡。

在走极端的时候,人会不知不觉失去很多别的珍贵的东西。

当我们牺牲很多,换来了最后的胜利的时候,或许我们甚至已经不记得当初为何开始,而胜利本身也很难再给我们带来快乐了。

有关影片中暴力,我认为它代表一些更抽象的意义。

暴力并不一定是来自他人,也有可能被泛化为自我施压。

现实中,那种在长期的身体暴力或者精神暴力下依然取得成功的人并不多,但依然有很多作品会写这样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这种被虐待的感觉,能让很多曾经为一个目标努力过的人感同身受。

有时候来自自己或是外界的压力或是挫败让我们感觉仿佛被暴打一顿,但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种挫折也同样在逼我们成长。

人生的路,最后只能靠自己一个人走出来,如果自己无意在一条路上前行,别人再怎么生拉硬拽、软硬兼施,都走不远。

就像影片里,教练带着金俊浩走了一段路后,男孩靠自己也能拿到金牌,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可能早就在第一次被打的时候就放弃了。

纯粹的喜爱和世俗的成功,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我相信竞技精神,也认同成长的路难免崎岖,但那些艰苦的过程只有以喜爱和发自心底的渴望作为底色的时候,才会显得励志,否则就只是束缚和折磨。

假如本身自己就愿意进步,又有一定的激励和鞭策,那回望曾经的困难的时候,才能没有心理负担地说出那句:“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5 ) 第四等

剧情简介小学游泳选手俊浩无论多么努力,却总是只能在比赛中位列第四名。

希望俊浩无论如何也要得到金牌的母亲找到了前游泳冠军选手金光洙给俊浩进行私人训练。

曾是游泳冠军的金光洙因为逃避集训受到教练体罚,愤而放弃游泳,浑噩度日。

而十几年后金光洙以相同的极端训练方式训练俊浩,虽明显地提高了俊浩的比赛结果,却使俊浩因恐惧放弃游泳。

最终俊浩因不忍放弃喜爱的运动,重回游泳场,因为自己内心的改变而非强迫得到了金牌。

 6 ) 期待,有时是毒

母亲没有自己,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教练有天赋而自我放弃归因于小时候的教练不够严格,小孩背负于他人的期望,本来是一只鱼却变成了乌龟——请不要在他人身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尽管方式各异,鼓励、批评、与他人比较,都是父母期待的表现之一,用这份满心的期待浇灌着小树苗,希望收获累累硕果。

从心理学来讲,父母(或教师)的期待确实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而教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期待,变得更加自尊、自信,从而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图1

图2从这个角度讲,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是一种促发儿童努力学习或者积极拥有良好行为的“外在动机”,而这种“外在动机”有时可以转化为“内在动机”,如孩子因为这一次的进步,或者持续良好的行为,可能会有较高的自尊,会更加自信,敢于冒险,也更加有动力成就自己的梦想。

如图1中的小树苗尽管柔弱,但在温和的阳光中,茁壮成长;但图2就不同了,太阳的光芒显然过于强烈,强烈到几乎把树苗吞噬,把她的内在营养也榨取干涸了,这就好像父母或者教师的期待(言语、行为、表情)尽管是外在表达的表扬、鼓励或是支持,却变成压得孩子喘不上气的重负,变成阻碍孩子前进脚步的禁锢,这说明,期待只停留在了外在动机上,是父母或者教师的个人愿望过强,占据了孩子,而与孩子内在一点关系都没有。

看清楚期待的心理机制,做什么呢?

1、成就自己的梦想,而不要由孩子代为实现很多家长会有一些遗憾的事情未完成,比如想考大学因为贫穷没办法上,想当医生因为条件不允许,希望衣食无忧但生活确实坎坷等等,所以把所有美好的愿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甘愿为他们创造条件,可是,这不是很偷懒吗?

我恐高,所以让别人替我爬高。

有人反驳,不是因为我怕高,是过去没有梯子,我现在都给他准备好梯子了,梦想什么时候启程都不晚,与其看着别人乘风破浪,不如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

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的父母可以试着为自己活,比如找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为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愉悦感。

2、鼓励孩子探索属于他的可能性高密度的期待是让孩子来不及探索可能性的,他的未来已经被固定了,来不及探索,只有一条命令。

我们鼓励小朋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

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喜欢水彩画,或许版画、沙画她也可以玩的不错;如果不尝试,或许不知道,孩子除了适合当老师,还可以选择很多很多的职业,只要他能在其中收获快乐,收获价值。

我们能够做的是,告诉他,外面有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等待着他。

3、不是避免挫败,而是从挫败中爬起很多家长为孩子准备好一切旅途中的行囊,尽量为他扫除成长途中一切的阻碍,但这样只会让小孩子不敢接受失败,会依赖于这种安全感。

适当的挫折可以磨练他的意志;当然挫折如果太多,很容易让他感到自我挫败,在这个时候,一方面,家长可以从旁协助让挫折在他能应对的,甚至稍稍高一点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讲究,生活无法避免挫折,但可以改变应对挫折的态度。

所以他遇到挫折很失落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在旁边给以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接纳的环境,更有利于他自己爬起。

曾经有个测试,考验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是说让孩子画一幅有主题的画,如果中间画错了,看看孩子的反映,是撕掉重新画;还是用橡皮擦擦掉;还是哭闹着不再画了。

看到这个测试,很多家长心里有数,希望孩子的选择是哪一种,需思考的是,您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做这种选择呢?

相比于,直接帮孩子画画来说,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他获得内在的控制感。

 7 ) 《快樂第四名》:歌頌英雄時,沒有人能成為自己

入圍2016年百想藝術大賞最佳影片的《快樂第四名》是鄭智宇執導的最新作品,他曾以描述婚外戀的《快樂到死》(Happy End,1999)廣獲好評,這次卻將創作觸角轉至過去從未嘗試過的運動題材上。

故事的主角是小學生金俊昊,他雖然喜歡游泳,但每次比賽都只拿第四名的成績,讓望子成龍的母親既氣惱又心急,只好找來前游泳國手金光洙(朴海俊飾)擔任教練,對俊昊進行嚴格的魔鬼訓練。

最終,俊昊的成績大為突破,奪冠的目標近在眼前,教練鐵腕式的教學風格卻開始使他退卻,甚至萌生放棄游泳的念頭……無論是故事選材或內容簡介,很容易以為這是一部發散著正能量的溫馨勵志電影,但就像《快樂到死》名為「快樂」卻使人悵然,《快樂第四名》同樣很難讓人感到快樂。

鄭智宇犀利地揭開各種美好之下的假象,包括社會、家庭、教育、夢想與人生,而這些都是心靈雞湯似的勵志故事亟欲包裝美化的對象。

首先,《快樂第四名》是一部反英雄主義的電影。

故事開始,電視上正報導著高爾夫選手朴世莉獲得雙冠軍的新聞,記者興奮的語氣和全民歡騰的氣氛將她高捧為英雄,全國上下頓時沉浸在高昂的情緒中。

其中,有女性受訪者表示:「同樣身為女人,我以她為榮。

」於是朴世莉不再只是朴世莉,而是背負著全民的期望、屬於整個社會的英雄。

這彷彿是所有體育選手共同的宿命,年輕時的金光洙亦是如此。

天資聰穎的他,是游泳隊奪冠的希望,故而就算他的態度吊兒郎當、不把練習當一回事,教練們還是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直到光洙為了賭博而遲遲不歸隊參加集訓,才讓總教練大為光火,怒斥:「這麼多人努力只為了讓你拿金牌。

」暗指光洙辜負了眾人的期盼。

原來英雄從來不孤單,因為有許多人注視著他。

只是作為英雄,必須拋開自己,為他人而活,卻沒有人問過他是否真的想成為眾人的「英雄」。

接著,男孩俊昊承接了光洙的宿命。

每次都拿第四名的俊昊,雖然不像光洙那樣耀眼,也沒有那麼顯著的天分,但在母親眼裡他仍是英雄,而且必須是英雄。

每次比賽,都可以看見母親在場邊激動地歡呼加油,然而俊昊的成績卻一次又一次使她失望:「你想一輩子輸別人嗎?

」在母親眼裡,輸與贏不只是競賽的成績,更徹底將人生的結果二分開來,沒有中間值,猶如楚河漢界般明確。

「除了第一,其餘都是輸家」的價值觀映照出菁英主義當道的韓國社會現況,於是在眾人紛紛歌頌英雄的氛圍下,每個人都爭相成為那唯一的英雄。

對於愈發扭曲的社會現象,鄭智宇並沒有直接提出批判,而是藉著英雄們的脫逃來襯托荒謬。

當教練到釜山要求光洙趕緊歸隊時,光洙還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直說自己賭博贏了太多不方便離開。

無計可施之下,教練竟自願下場替光洙打牌,好讓他可以即刻動身前往首爾參加集訓。

教練的行為固然是為了塑造英雄,卻也在無意間讓「英雄」光環變得可笑。

至於俊昊,對於奪冠更加沒有野心,他喜歡的單純就是游泳這件事。

練習時,他曾數度橫過泳池,在水中翻轉優游、舒展肢體,沒有依照水道標線向前方游去,因為他在乎的不是追求勝負的競賽。

俊昊享受游泳的一切,甚至會在水底追逐光線,並嘗試伸手抓住其蘊藏的能量。

如同電影呈現的畫面,相較於母親與教練存在的日常世界,水底世界對俊昊而言,正是那般美麗多彩又光亮溫暖。

可是別忘了,俊昊仍舊是母親眼中的英雄,而且他活在一個信奉英雄主義的社會裡。

游泳之於他,不會是興趣,而是成為人生贏家的工具。

於是俊昊飽受煎熬,掙扎過、也放棄過,最後他認清奪取第一名是自己不得不的宿命。

「我現在想拿第一,這樣才能繼續游泳,」原本沒有野心的俊昊向光洙說道。

俊昊的轉變在一般的運動勵志電影裡可看作成長,但在這裡,只顯得極為殘忍。

這意味著,自此之後俊昊無法單純享受游泳,而必須加入競爭,追求勝負。

當社會歌頌英雄時,反過來說,其他人注定只能成為在場邊高聲歡呼的人。

俊昊的母親是典型的慈母,為了讓俊昊奪得金牌、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她幾乎是鞠躬盡瘁。

俊昊的母親一下上教堂禱告,一下又進寺廟拜佛,祈求俊昊拿第一、小兒子起昊能考上好大學、丈夫身體健康,求來求去都是為了別人。

是的,俊昊的母親不僅沒有信仰,甚至沒有「自己」。

對她來說,兒子的成功就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只要他拿金牌,我就好像被救贖,」母親如是說。

俊昊的母親把俊昊當成自己,她的生命、她的未來、她的希望全都寄託在俊昊身上,俊昊如同她的光;說得更直接一些,俊昊是她邁向成功的工具。

因此當她聽見俊昊想要放棄游泳時,十分惱怒,大吼:「你有什麼資格放棄?

媽媽比你還要努力!

」原來在英雄迷思底下,沒有人能真正的做自己,不管是誰都一樣。

片中,起昊朗誦了俄國詩人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1799-1837)的詩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憤慨!

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到來。

」可是在《快樂第四名》裡卻看不見快樂,只有沉重。

拿第一的感覺是什麼?

電影最後轉為俊昊的主觀視角,讓觀眾從鏡子裡看見俊昊。

俊昊終於看見自己、成為自己了嗎?

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俊昊就像光洙一樣,又成了另一個墮落的英雄?

鄭智宇沒有把俊昊的故事說完,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想像空間。

 8 ) 被嫌弃的第四名的时光

第四名,永远拿不了第一名。

四等,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永远拿不了前三,只能是第四名的喜欢游泳的孩子,孩子并不以为意,这样的成绩却愁坏了母亲,于是送去给魔鬼教练培训,最终获得了成绩,可是仿佛又丢掉了乐趣的故事。

影片开头,以黑白影像讲述了魔鬼游泳教练年轻时桀骜不驯的一面,可是却被上一任魔鬼教练狠狠地打。

从打电话的年轻模样一下子转场到十几年后的衰老模样,黑白影像也变成了彩色。

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妈妈和孩子的关系看完电影的第一感想就是,也许只有韩国人和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了的妈妈,如果让外国人去理解的话,恐怕要是感觉一阵子了。

孩子的乐趣,孩子喜欢游泳。

妈妈却把自己的命运和孩子的前途寄托在游泳成绩上。

等到孩子是在忍受不了要放弃的时候,又转借到小儿子的学英语身上。

孩子的前途命运有多重要,妈妈就有多恨铁不成钢。

记得一句话讲,长辈总是把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寄托于孩子的身上。

这是一种批判的语气,也是特别让人心疼的话,如果你看完影片的时候,觉得孩子的乐趣,到了最后,又为了自己的乐趣和妈妈的希望,又重新在游泳上鏖战。

另一方面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

苦难并不仅仅在孩子身上,妈妈的身心也受着巨大的摧残,这是自己寄托命运的代价,却又是对孩子前途命运的爱。

所以说,孩子和妈妈的羁绊仿佛如影随形,说不上谁对谁错,却始终拧巴着,也许将来有一天某个人放弃,或者某个人释怀,可是谁又说不准呢。

徒弟和师父的关系魔鬼教练反思究竟哪里出了错,却从来不反思自己,而是反思上一届教练的鞭打教育,只是自己没有忍受得了,后悔自己应该忍受的,到现在,自己好好的苗子落得如此下场。

于是,他把鞭打教育用在了徒弟身上,尽管让徒弟摆脱了总是第四名的厄运,但是,同样也是在弥补曾经懊悔过的事情,然而,他也变成了他曾经憎恨过的那个人。

有意思的是,徒弟后来放弃游泳之后,在弟弟学不好英语的时候,徒弟也开始对弟弟鞭打教育,究竟是什么在作怪,潜移默化。

有时候,真得是不自觉,就变成了自己曾经惧怕或者憎恨过的人的模样。

乐趣和成绩的关系孩子喜欢游泳。

却总是出不了成绩。

总是向往泳池,却又不想被魔鬼训练。

在最后的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成绩,当弟弟问,得第一名的感觉是什么呢?

我不知道他会在想什么。

也许在向成绩低头的时候,才能寻找泳池的灯光。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很妥协。

这部电影是体育类型,但是又不那么励志体育。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比如教练和记者爸爸曾经的恩怨。

每一个点恰如其分,简单的生活嘛,也会有很多解读。

我很喜欢中间拍的孩子在泳池寻找光的画面,为了成绩而游泳,不是,是为了能够游泳而去拿金牌,那道光才能够热烈地释放。

最后一段突然转为第一视角,面对着弟弟问第一名的感觉,他说不出来什么,到了最后,突然转成第三人的视角,主角看着我们,我们看着主角,未来的开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清楚,他同样也不清楚。

但,至少他还在游泳。

而我们在这么慢这么美的电影里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9 ) 在英雄走过的路上,散步遛狗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多年前《读者》上一篇大火的心灵鸡汤,作者用自家别名叫”23号“、成绩总是中等却因为热心助人而广受爱戴的平凡女儿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想成为英雄,只想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孩子,同样值得赞赏。

那时尚在校园,前路茫茫压力紧得慌,觉得句句入耳入心,说得真好真TM解压。

昨夜看完《4等》,忽然又想到这篇文章,才发现当初的郁结得纾茅塞顿开的错觉,不过是因为掉入了一个鸡汤里常见的避重就轻专戳high点的逻辑陷阱。

—— 英雄、或者为英雄喝彩的人,如何度过你的人生,难道真的只有这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我既做不了英雄,也并不想穷尽一生只为人鼓掌。

<图片1>《4等》《局内人们》《东柱》《老手》《暗杀》—— 在这五部一同入围今年的韩国百想艺术大赏最佳电影作品奖的影片中,《4等》这部小成本、无明星、低热度的独立作品,夹在其他四部星光熠熠话题十足票房大卖的影片中间,显得十分格格不入。

甚至有人只粗看了一眼入围片单,就毫不避讳地给它贴上了“陪榜”的标签。

其实,单从题材与片名,你就可以看出导演郑址宇并没有在这部片子里蕴藏太多的获奖野心。

从《快乐到死》到《智齿》,再到《银娇》,几乎成为破格不伦爱情片代名词的郑址宇,第一次收敛自己总是在文艺里带着些许危险的气质,用浅显明快的镜头一气呵成的节奏,讲述了一个与爱情与性完全无关的,不一样的“成长”故事。

是的,体育+励志+家庭,这样的元素组合总是容易让人联想到“成长“这两个字,想到《五个扑水的男孩》、《强风吹拂》这样的日系温情励志片,或者《冰上奇迹》、《光荣之路》这样的美系鸡血励志片。

然而,如果是怀揣着这样的期待,早早捧出自己的泪腺与肾上腺,期待着它像上述影片那样用泪点与爆点给你一个痛快,那么你一定会大失所望:切,什么鬼……是的,这不是一部励志片,更没有你期待的鸡汤或鸡血。

冲着导演名气去的两万多人次韩国本土观影者,和国内外影展上的评委或看客,郑址宇只是在这温水煮青蛙般矛盾而迷惑的116分钟里,邀请这些为数不多的人,与自己一起思考了一些事情。

关于教育、关于家庭、关于梦想、关于人生,它提出了很多一碰即痛的问题,也给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

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或许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有这样强大而持续的后劲,能够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一起迷惑一起苦恼,并且在结束后,依然逼着你在那些明知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中,找到矛盾的症结,并且企图理出属于自己的思绪。

冲着这神一般的后劲,我给它五颗星。

<图片2>Q1、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吗?

是的,我问的是“想”,而不是“能”。

前者是导演通过影片企图提出的问题。

不能不说,比起后者的现实与残忍,这个命题更单纯,也更充满善意。

它首先假设我们所有人都存在无所不能的潜力。

所以在《4等》里,他讲述了两个天才的故事。

第一个天才,是教练金光秀,年轻时屡破纪录名噪一时的国家队游泳明星。

<图片3>操着一口吊儿郎当的釜山方言的他,并没有运动员该有的刻苦与自律,反而抽烟酗酒、贪吃好赌,别人挨打受罚时他悠闲地在休息室里吃着米肠炒年糕,别人赛前集训时他溜号回家聚众赌博,一赌就是十天。

但这些自我放纵,丝毫不影响他能让教练看着秒表爽到笑出来的惊人成绩。

然而,这个迟早会名扬海外的“准民族英雄”,因为迟迟不归队,挨了愤怒的教练十七下大棍子,他居然夺过木棍甩下一句脏话,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游泳场,就这样在大赛前结束了自己的选手生涯。

那一刻,追在他身后的教练,一定是懵逼的。

是的,在正常人的思维逻辑里,天才是多么令人讨厌却又无比羡慕的一种存在。

只要参赛,只要去游,就能破纪录,就能拿金牌,就能收获旁人努力百倍千倍都不一定能拥有的掌声与荣誉、金钱与地位。

“如果是我,拥有这样的天赋,我一定不会就这样放弃。

”——你是不是这样想的?

赌一包辣条他最后会重出江湖的人,你们跟K君一样,终究只是渴望不凡的凡人。

在那个看似突发看似冲动的情形下,金光秀做出的举动,本质上是一个“选择”。

在成为英雄而忍受暴力及约束,或者放弃成为英雄却获得自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图片6>即便十六年前他还会因为不甘和愤怒向记者打一通爆料电话,即便十六年后他作为一个混迹在游戏厅和汤饭店里懒惰麻木的游泳教练,醉生梦死穷困潦倒,从他的表情里,你都看不出太多他对当初那个选择的遗憾和悔意。

原因只有一个,他从来就不是因为想当英雄才去游泳的。

<图片7>“玩游戏、吃汤饭、看漫画”—— 这就是少年金光秀让自己游得快、游得更快的全部理由。

就像成为运动员后,顶着著名选手的title,让他能跟更多人迅速熟络起来,一起喝酒作乐,让他能保持着一股傲气和一贯的好心情尽情享受生活,或许才是游泳,才是金牌与记录对他最大的意义。

所以当教练企图用棍棒打散他的傲气,用训练捆绑他的自由,从那一刻起,游泳与第一名对他来说,便突然什么都不是了。

情狗血的幻想,完全被导演的干脆凌厉彻底画上句号。

金光秀,他是天生就是不想成为英雄的人。

或者说,自由和懒散的生活,才是他唯一的英雄梦想。

然后,是第二个不想当英雄的天才,男孩俊浩。

<图片8>这个被母亲叫做“4等”,每次比赛都会鬼使神差拿到第四名,却还能高高兴兴与同伴们开怀嬉闹,没有丝毫胜负心的孩子,是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

或者换一种角度,他更像是另一条时间平行线上,金光秀在成为冠军之前的另一种童年。

但是,导演很明显给了他比金光秀复杂更多、残忍更多的设定。

首先,他的天赋比金光秀隐性很多。

其次,他有一个对于名次极其较真的母亲。

<图片9>最后,也是影片最最残忍的一点—— 他是真的爱着游泳。

母亲近乎变态的执着,让俊浩机缘巧合开始了跟着金光秀训练的日子。

“4等”这个标签,让教练最初对这个看起来像把游泳当成玩票的孩子并不感兴趣。

连续几天,他泡在网吧里消磨本该训练的时间,让俊浩一个人整天无所事事在游泳馆里闲晃,唯一的功课是在母亲来接前洗好泳衣弄湿头发。

教练的漠不关心,成功激起了少年的傲气;谎言带来的愧疚,也让他开始思考,母亲心心念念的“第一名”,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图片10>不过。

提问前这两个字的转折,似乎在婉转地告诉观众,这是两年的游泳生涯,无数的大小比赛,母亲数不清的歇斯底里后,俊浩第一次直视名次这件事情。

而导火索只是他被懒惰的教练剥夺了好几天游泳的权力。

这个顶着小肚腩话很少的少年,他喜欢游泳,比什么东西都喜欢。

与金光秀的“玩游戏、吃汤饭、看漫画”一样,俊浩开始学游泳,有一个很明确的契机与目的,它既不是母亲口中名次与未来,也不是世人所谓的英雄主义,而是“游泳”这件事情本身。

他漂亮的姿势、他舒展的躯体、他在水中向着光伸出的手臂,都证明他享受在水里感受到的一切,而不仅仅只是劈波斩浪的速度而已。

<图片11>然而,这对一个游泳运动员来说,却是一个残忍的悖论。

如果说金光秀迫切想要“自由”的目的,让他曾在“游泳”这个手段中发挥了全部的天赋与潜力,那么俊浩,这个手段与目的不幸都是“游泳”的孩子,便面临着一个残酷的选择——为了享受游泳放弃胜负,或者为了追求胜负,放弃快乐地游泳。

是不是想起曾在哪里听过的一句忠告:千万不要把喜欢的事情当作职业。

人的欲望,其实是一种无法控制的天性,何况尚且是孩子的俊浩。

选择“目的”而不是“手段”,几乎是他不需任何思考的本能。

即便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咬牙忍受了其他很多孩子无法忍受的"每天早上4点钟就响起的闹铃",即便他一遍遍往返一遍遍练习、练到趴在地上直吐黄胆水,即便他在金光秀野蛮的棍棒下,拖着满是淤青的身体,终于在一次比赛中提高了几秒成绩,拿到了一块“几乎像金牌”的银牌,但那都只是压力与恐惧在作祟而已。

在水里,他一直无法“集中注意力”。

或者说,潜意识里他并不想集中注意力。

对水的遐想,对光的追逐,对浪的享受,始终占据着他的大脑,支配着他的身体,也阻碍着他的进步。

整部影片,导演从没有在任何地方断然否认第一名的重要性,然而却始终在用这样见缝插针美轮美奂的画面默默告诉我们,俊浩在水中感受到的这些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杂念”,本来应该是很美好的东西。

<图片12><图片13>对俊浩来说,“杂念”的名字叫爱,叫光,也叫作梦想。

然而这终究是个信奉英雄主义的世界。

不想当第一名就不再当了的金光秀,他潇洒地从人生的康庄大道上扭头离去,却成为了世人眼中不折不扣的loser。

而不想当第一名,但又想继续游泳的少年俊浩,就像一个不愿当英雄招摇过市,也不想坐在路边鼓掌喝彩,只想在这条路上静静散个小步的傻孩子。

他对这条路的喜欢很单纯。

他喜欢阳光洒在它上面的角度,喜欢风吹起泥土的味道,喜欢脚尖踩在上面的触感,也喜欢看自家旺财在上面翻滚撒欢。

然而成人的世界却总是有个声音在提醒他,这是一条只有英雄才能走的路。

4等与狗不准入内。

<图片14>经过煎熬、放弃、挣扎、后悔,影片的最后,少年俊浩因为太过留恋这条路,最终还是选择了成为英雄。

在他的未来,会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这条路上走多久?

是适应了属于英雄的视野与高度,换了一种欣赏风景的姿势,还是会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淹没了风声,簇拥而来的人群遮蔽了阳光,骑着高头大马踩不到土地,旺财被强行换成了更名贵却成天睡懒觉的波斯猫后,黯然成为又一个扭头而去的金光秀?

答案是,我真讨厌这种绝望的比喻。

<图片15>Q2、这是为了谁的第一名?

“希望”,是个magic word。

“未来”也是。

当它们投射在自己内心,也许会产生无穷的信心和无尽的力量,而当它们是建筑在别人的身上时,却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场彼此折磨的噩梦。

<图片16>影片塑造了一个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希望、未来与光,都依托在孩子身上,又把孩子的“成功”与“幸福”划上等号,愿为此“崇高”目的鞠躬尽瘁粉身碎骨的母亲。

这大约是我们能够想到的这世上最病态、却也最典型的慈母形象。

她没有信仰,为了孩子的成功,可以今天去教堂礼拜,明天去庙堂烧香。

她没有原则,为了不得罪有权势的人,对于隔三岔五的推销一忍再忍不敢拒绝。

她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兴致,也没有情趣。

她似乎连“自己”都已经完全失去,生活完全围着家人打转,喜怒哀乐的原因不是自己,祷告文里心心念念的也全是丈夫和孩子。

可怕的是,这种自我的缺失,恰恰导致了她把各种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满足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成功,一枚枚制成标签,贴遍本该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世界。

<图片18>

仿佛是为了孩子未来着想,实际却是把孩子的成功当成一针自high的麻醉剂。

所以当孩子不再符合自己的期待,失望就会变成绳索,变成利剑,变成赤裸裸的一句“你的人生是我的,你有什么权利?

”<图片19>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当然不对自己的人生享有全部的权力。

但是“监护人”存在的理由,不是为了方便父母把孩子的人生全盘接收,成为自己实现目标的工具。

最好的教育,它应该是引导,是约束,是陪伴,是激励。

是遇到不公的时候身先士卒披荆斩棘的背影,是只能妥协的时候守在背后温暖的怀抱,也是时机到来时,必须忍住不舍放硬心肠,把孩子推下悬崖的手臂。

是的,每个父母都需要有把孩子推下悬崖的魄力。

因为你不能期待一个孩子自我认知,能够清楚到让他在最恰当的时候告诉你,妈妈我翅膀硬了,我想我要飞。

作为在一个相对开明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看着小时候学钢琴学画画的同学后来上了音大美大,一个个弹琴有范儿画画帅气,有时候会半开玩笑地埋怨爸妈,因为他们当初轻易就应承了只学了一个星期画就扔下一句“没兴趣”、玩了半天电子琴就叫嚷着手指痛要回家的我,并没有太多深思熟虑的小孩子脾气。

但是遗憾归遗憾,玩笑也终究是玩笑而已,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们曾是那样严厉的父母,如果他们会无视我的意愿安排我的前途,也许今天他们就不能够和乐融融地同我坐在一起,笑着听我讲完这些埋怨。

<图片20>当孩子最大的意愿不是第一名,当他在身体的折磨和巨大的压力下说出“放弃”这两个字时,是顺从孩子的意愿,浪费可能的天赋。

还是坚持己见,让他们有可能一飞冲天,也可能掉落悬崖粉身碎骨。

影片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却没有给出正确答案,它只是让人物做出了各自的选择。

母亲的歇斯底里,父亲的放任自流,孩子的自我说服、以及无奈的最终妥协。

<图片21>严厉或宽容、开明或专制,都有可能留下遗憾,酿成错误,而我想,当我为人父母,首先会做的选择,至少是像当年我的父母一样,让一切决定的根源都不是为了自己。

因为爱是值得被原谅的事情。

而欲望不是。

<图片22><图片23>“你是我的希望。

”这是父母能够对孩子所说的,最悲哀也最可怕的一句话。

Q3、我们是否需要暴力?

暴力,是评析这部影片时,绝对无法绕过的一个名词。

它以一种充满矛盾的“继承”方式反复在影片中出现。

<图片24>教练金光秀,曾经因为不堪忍受暴力,放弃了大好的选手生涯。

但是在训练俊浩的时候,他木棍扫把脚蹼无所不用,打起来从不手软。

<图片25>少年俊浩,因为不堪忍受暴力,跑出游泳馆一头扑向父亲的怀里,哭着做出了放弃游泳的决定。

但是在发现弟弟偷穿他的泳裤后,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扫把命令他趴在地上,嘴里说的居然是和教练打他时一模一样的话语。

<图片26>被愤怒或冷漠侵蚀的脸庞,木棍结结实实地打在皮肉上的声响,疼痛的哀嚎和大块大块由红至青的瘀伤,这些对暴力行为的细致刻画,是整部电影中最触目惊心的场面。

一开始我以为导演这样赤裸裸地特写暴力,应该是带着某种批判的目的。

到了俊浩因为这种地狱训练,下一场比赛中终于拿到了银牌而不再是万年第四,我又隐约觉得在运动竞技项目中,也许暴力的存在也有它一定的意义。

再到看着母亲面对孩子的质问,流着泪在孩子被打与第四名之间,无声地选择了前者,我对暴力的企图审视,忽然蒙上了一层深深的无力。

<图片28><图片27>做了该打的事,才会挨打。

金光秀和俊浩,两个曾经痛恨暴力、被暴力夺走了许多东西的人,最后不约而同地变成了暴力的执行者。

拿起棍子的时候,他们如是说。

看到这一句,忽然就明白了导演的用意。

这部影片中描述的暴力,从来都不仅仅是暴力而已。

当教练打金光秀的时候,它代表的是规则与条例;当金光秀打俊浩的时候,它代表的是教练的教课费与母亲的欲望;当俊浩打弟弟的时候,它代表的又是兄长的权威。

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现实”。

多么绝妙的隐喻。

<图片29>导演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批判暴力、否定暴力,而是选择了让这种看似不堪和矛盾的东西,被一代代传承下去。

那就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曾被现实歪曲、被现实剥夺、被现实造就,却无可避免地,也渐渐成为了曾不齿地“现实”的某个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暴力吗?

这个问题就像我们需不需要“现实”一样可笑。

那从来就不在我们有权选择的范围内。

Q4、第一名是什么感觉呢?

我爱这部电影的结尾。

不激扬、不过瘾、不大仇得报、不升华主题,不让你high到翻天覆地,甚至没有给最期待这个第一名的母亲,半个欣喜若狂的表情。

比赛后气喘吁吁的少年,拖着疲惫的身体穿过人群,来到休息室里,面无表情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过了一会儿,他默默地笑了。

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释然的笑。

从无心胜负的第四,到天赋被完全激发后终于得到第一,少年俊浩尝到了成为英雄的滋味。

他成长了,并且对这成长甘之如饴。

而我却从刻意采用的颤抖的主观镜头、压抑的色调、沉闷的音效里,看到了导演的另一种企图。

透过那个嘴角微扬的疲惫笑容,他想表达的,也可能只是一颗刚刚学会对世界妥协的苦涩少年心。

又或者,成长和妥协,它们本来就是同义词。

我只希望,结尾这个一脸天真地问着俊浩曾经问过的问题的男孩,他和金光秀,和俊浩都不一样。

他恰好是那个真正希望,并且能够成为英雄的人。

这样,他便不用被早早赶到看台上,终生为人喝彩,也能在华彩褪去人群散尽的时候,偷偷在那条心仪的路上,享受片刻散步遛狗的惬意。

最后,让我们再来听一遍开头的那首歌。

再看一遍这些与导演给出的结局,其实截然相反的歌词:세상이 내게 지어준 이름이 많아. 这个世界给了我很多名字이상한 애, 외톨이, 약자, 왕따, 이단아. 怪物,孤独者,弱者,流浪者,异教徒끼보단 끼는 게, 如果美丽并非才能조화가 되어 꽃 피는 게 아름다움이라면 너나 해. 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 会慢慢长成花朵난 괴물이잖아. 你可以做到그래 절뚝이고 더뎌지고 멈춰지면 어때? It's ok 是的,那么如果我步履蹒跚或者停下 (It’s ok)원했던 결과보다 뒤쳐지면 어때? It's ok 如果我没有做到预想的结果 (It’s ok)박수 받지 못할 꿈이라 외로워지면 어때? It's ok 如果我一个人执着着不被鼓励的梦想那又怎样呢 (It’s ok)뒤에서 수근 대는 너. 在我身后耳语的你뭘 봐? 看个屁咧?

네가 못난 게 아냐, 你并不是没出息세상의 눈이 너무 높은 거야. 是这个世界的标准太高You are beautiful.넌 날 몰라, 넌 날 못 봐. 你不了解我,你不能看透我상관없어 난 내가 좋아. 没关系,我喜欢我自己넌 이상한 게 아냐, 你并不怪异세상의 눈이 너무 바른 거야. 是这个世界的眼光太狭窄We are beautiful.달라도 돼, 미쳐도 돼. 我们可以不相同,我们可以疯狂Cuz we're the new new new beautiful.날 지휘하려고만 하는 세상의 손가락질. 这个世界指向我,只想告诉我一些规则반칙도 아닌 변칙인데 왜 나만 노란 딱지? 并没有触犯比赛规则 为什么只有我得到了黄牌?

삐뚤게 유심히 본다고 다 피카소는 아냐.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毕加索 因为他们的一边倒的观点나는 나, 너는 너, 다른 빛깔로만 날 봐. 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你只是用不同的眼光看我而已그래 삐딱하고 좀 다르고 또 틀리면 어때? It's ok 那么我表现的不合常理 与你不同或者相反的(It’s ok)귀하신 그 눈에 좀 거슬리면 어때? It's ok 如果我侵犯了你那宝贵的双眼 (It’s ok)환영 받지 못할 사랑에 맘이 끌리면 어때? It's ok 如果我被不受欢迎的爱所吸引(It’s ok)아름다울 ‘미’, 미, me. Not you. 美丽的, ‘me’, me, me. Not you.Cuz we're the new new new beautiful.네가 원하는 나와 我和你想的样子난 너무 달라. 相差太多가까이 와봐. 靠近一点I'm so beautiful.니가 원하는 나와 我和你想的样子난 너무 달라. 相差太多가까이 와봐. 靠近一点Look at me now!우린 틀린 게 아냐, 我们并没有错뻔한 정답이 싫어 다른 거야. 我们的不同只是因为我们不喜欢显而易见的答案We are beautiful.달라도 돼, 미쳐도 돼. 我们可以不相同,我们可以疯狂Cuz we're the new new new beautiful.BeautifulBeautifulBeautifulReal is the new beautiful.我想这就是我们如此热爱歌唱的原因。

每个声嘶力竭热情洋溢地唱着这样自由叛逆词汇的new beautiful,内心深处其实都明白,自己在现实里,终有一天会无可奈何地成为自己曾鄙视的old-fashion adults。

So What?

在审判日来临前,尽情歌唱吧。

在审判日来临后,也佯装不知地,继续歌唱吧。

自由、梦想、疯狂、叛逆,就算它们都有限期,至少这世界唯一无法剥夺的,还有人们歌唱的权力。

END更多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K的偏见转载请通知并注明

 10 ) 私人宝藏

1.毁灭一个人的是他的父母;2.教练在收服他的家长之前先用威慑收服了他。

不过他为什么之后要回归?

他不懂成人世界的艰难,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去追求那块奖牌,但他知道奖牌代表优秀,代表成功,那就够了。

他知道在这件事情上教练是对的而父母犯了错误,他的行为类似于代表父母去承认错误并寻求原谅。

3.日韩的女性为什么这么凄惨,就连求神拜佛都不为自己考虑,在家里甚至只能睡地板,她们曾经也追求过自己的未来吗?

4.会有电影聚焦在考上大学之后的生活吗?

还是所有人都认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就是人生的结束?

5.整个东亚地区家庭的定位貌似都比较偏颇。

在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就是让教练和孩子过上美好的生活,家庭只负责提供爱。

孩子不是任何人的希望,他是他自己,他值得追求自己的欲望。

6.竞技体育在文艺作品中仿佛自成一派,由于它成王败寇、唯结果论、重爆发性而非持久性的特征,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被接受,所以有创作与渲染的空间。

也因此它不能被用于生活。

生活不是表决心打鸡血。

7.实在是太喜欢最后的主观视点镜头。

给到堆在墙脚的扫帚拖把杆时,好像看懂了作者的意图:他热爱;他不再需要它们了。

他真幸福,如此年幼就可以遇到自己的人生导师。

8.整部影片的结构虽然很工整刻意,就连剧情台词都这么凑巧,但是可以看出韩国的影视工业发达到了什么地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对爆裂鼓手式的故事如此情有独钟,但是很久没有遇到这么戳心的电影了。

很久。

《4等》短评

千万不要把喜欢的事情当作职业。

6分钟前
  • 锦锦锦锦鲤
  • 推荐

兴趣和职业是不一样的,结果真的重要吗

10分钟前
  • 难以定义的用户
  • 还行

开放式结局更让人去深入思考,为人父母的推荐看看此片!

12分钟前
  • 恐梦之盗
  • 推荐

励志

13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啊,都该来看看,小演员演得特别好。

17分钟前
  • 蒸笼头妮可
  • 推荐

少年时叛逆也罢了,都大叔了还叛逆装逼。

22分钟前
  • 还行

爲了聽大叔們的New Beautiful才看的,結果根本沒有嘛噗..不過比想像中好看呢,跟運動勵志比起來更關注少年的心理變化,結尾的處理很棒!3.7鋪墊好長,差點以為全片都是黑白的0 0好討厭把自己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家長啊!!小朋友挺可愛的演技好好

26分钟前
  • 黯黠
  • 还行

很有趣很舒服一气呵成,水下摄影超美

27分钟前
  • 离离塬上草
  • 还行

父母与孩子,教练与学生,记者与教练,彼此纠缠又彼此对立。如果不是因为妈妈的胜负欲,小男主会更好的享受游泳这个天赋。棍棒下真能出才子吗?只是鞭策从前那颗自己随遇而安的心吧……

30分钟前
  • Raphael*2
  • 还行

处理细腻 但整体很老套

32分钟前
  • 孤独的海怪
  • 还行

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片子 让人看完陷入沉思

36分钟前
  • 懒人一枚
  • 还行

其实第四名已经很了不起了呀~~

41分钟前
  • 冰拿铁
  • 推荐

要让孩子吃点苦,要逼着孩子一点,但是到底逼到什么程度为止,是个大问题。

42分钟前
  • 独行瞎
  • 推荐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晃16年后男主的沧桑。男主小时候为了零用钱练的游泳,奖项只是附赠,自然不够珍惜;人生也就这样转折了。/男主教小男孩,目标要有迫切性,才能练起来,蛮对。/小朋友因为真喜欢游泳所以不得不参赛,最后小孩视角让人蛮紧张的,还以为他真的作妖了。/2020以来,两三年没游泳了,游泳后又冷又饿吃东西真香。20221023看。

46分钟前
  • 早睡早起读书
  • 还行

很有趣很舒服一气呵成,水下摄影超美。可惜结尾有点草草结束,缺乏一些高潮和带有冲击力的感动,本来还可以更好。小男孩太棒了,灵得很,看好以后的发展。朴海俊的角色也是很赞,承担了所有的喜剧元素,台词和语气都好有意思,但也是可惜在最后结尾弱了,没了存在感。

48分钟前
  • 暖晴
  • 推荐

韩国电影总是这么细腻。其实两件事情是并行不悖的,职业和爱好是两件事情。教育方式的问题是教育方式的问题。不过确实只有爱好强大到逆天的程度才能比较理想地作为职业啊,没有的话第四名也很好啊。反正第一名也是自己的,第四名也是自己的,他们什么也不懂。业余确实是很好的状态。

49分钟前
  • Qfwfq
  • 力荐

这是我见过最好的教育电影

50分钟前
  • 力荐

不励志,不煽情,反成功学

55分钟前
  • Robin
  • 推荐

韩国的教育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终究还是只有兴趣才能让天才完成蜕变。

60分钟前
  • Silenceルvam.
  • 还行

前半段讲天才游泳少年的经历拍得节奏紧凑又跌宕起伏,后半段父母盼儿子靠游泳出人头地而发生的训练故事就显得刻板工整,让人丢了兴趣。韩国人的社会地位看来很悬殊啊,压力好大,绝望又多。

1小时前
  • 奈何奈信何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