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都没有看过如此精彩的电影了,尽管精彩这个词不够表达我的心情。
镜头感,音乐,音效,人物表演都让我心跳加速。
很后悔为什么直到08我才看到如此绝妙的电影,导演将幻觉,视觉,心理全部通过镜头语言来具象化,非常锻炼心理承受,观者望谨慎。
一般来说,个人是不喜欢连续看同一电影数遍的,因为那样会消减影片的趣味,可是我居然连续看了这片3遍,每次都分泌了肾上腺...影片一直平行交叉于Mrs Goldfarb和儿子Harry两条线。
毫无疑问的是,两边都是处于社会边缘。
一边是孤寂和缺乏社会认知感的垂垂老人;一边是没有理想,心理空虚混乱的儿子,包括Harry的恋人和朋友。
Mrs Goldfarb独自生活,每天都充斥着垃圾电视秀,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以及枯燥无聊、豪无乐趣可言的各类垃圾符号。
由于强烈需要社会认知,Mrs Goldfarb沉迷于低俗的TV SHOW,为此减肥,并且最终沉入药物依赖而一发不可收拾。
镜头不断的快速切换,开关、电视、冰箱、垃圾食品,具体地勾勒了被垃圾文化毒害的无助老年人。
Harry、Marion,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强烈而纯粹的爱着,但是两人低语时的分离式镜头,以及两次出现在Harry眼前,都无可触及的红衣Marion,让人觉得这样的爱充满了错位和虚幻感。
毒品无情的嘲笑了对美好爱情充满憧憬的两人。
白面、钱、针管、注射、瞳孔,不断穿插的快速剪辑,配合着笑声、收银机声、呻吟声、吸入声等音效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当然,同样的手法也利用在了Mrs Goldfarb开电视、开邮箱、吃药等等上面。
电影将垃圾文化、药品滥用等与毒品展开平行对称的叙述。
一系列快镜以及对人物正面的跟随镜头,也不停歇的展示着人物异化。
且慢慢的开始了将人物内心抽象感应逐渐具体化的过程,配合着完美的背景乐,带领我们进入最后的高潮。
反复的切换于几人的痛苦表现,直接且毫无遮掩之意,让我痛并快感着...他们就是社会边缘的人,他们被社会边缘的丛林法则追猎,稍有精神薄弱者即被此法则带走,从精神甚至肉体上消灭。
导演毫不客气的抽着现代人的耳光。
至少抽了我的耳光,想贱贱地问一下,您下次啥时候再来抽?
点这里看【未删减版】这部片在国内遭遇的是某种视而不见的命运:一度在网上位列 “世界十大禁片”,还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单纯的反毒品宣传片——毒品让人变鬼;而当我断言这是一篇批判资本主义的檄文时,几位电影从业者竟然哈哈大笑,仿佛我是个马列主义老先生。
这真的令我讶异不已:片子的意图都贴脑门上了,却在国内观众这里完全落了空。
这样的看,等于睁眼瞎(eyes wide shut)。
最恐怖的体位:自己动。
对我而言,在大银幕上看《梦之安魂曲》,是一个梦魇。
其中最扭曲的,就是片尾一闪而过的场景:女主角玛丽恩和另一个女人磕药之后,屁股对屁股,夹着一根假阳具做爱;而围观的一帮衣冠楚楚的商务人士则狂躁地冲她们扔钱。
这个体位,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动。
这场戏如此 “臭名昭著”,以至于遭到《死侍》等片戏仿据说吸一次海洛因,要 5 天才能解毒。
但自从在电影资料馆看完片,两年多了,这一幕还是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它之所以恐怖,不是美女良家堕落的场面太刺激,犯了什么禁,而是因为我意识到,我们明明就活在这个梦魇里:我们都是这样的成瘾者,不劳欲望 - 主人(desire-maitre,斯宾诺莎语)抽鞭子,就会 “自己动”,在某种瘾像提线木偶一样的操控下,为主人的欲望而欲望、为主人的快乐而快乐,在景观中贱卖自己;与此同时,我们还巴望着有朝一日上岸,体验那些 “主人” 挥金如土的潇洒;最可笑的是,我们还以为对自己的身体握有主动。
正因为这个场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美国电影协会认为它“有伤风化” 而拟将影片定为 NC-17 级(17 岁以下不可观看)时,导演艾洛诺夫斯基和艺匠公司不惜票房大打折扣,也拒绝删改,使得本片最终 “无定级” 、只能在特定影院放映。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电影。
诚然剪辑、音乐和叙事节奏都极为出色,尤其是三者的相互解说,剪辑解说叙事,音乐解说剪辑,难解难分。
但仅仅是出色而已,或者说正因为这三者的出色,所罗织的技术麻花辫没有为最后剩下的贫瘠故事再留下余地:它是部属于技术的电影,为技术奉献了几乎一切。
绝对绝对的NC-17电影。
毫不犹豫地给了五星,外加推荐。
极佳的摄影、剪辑和音乐。
黑色。
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就像《哈利·波特》里面的摄魂怪,可以吸走所有的快乐。
太精彩了。
电视。
毒品。
监狱。
医院。
钞票。
肉体。
安抚灵魂的姿态。
还有什么。
悲剧。
无法喘气的窒息感,很真实。
焦躁。
动听但不动人的Soundtrack,它让人想死。
想哭。
母亲歇斯底里的表情和橘色的枯发。
女友深蓝的甲油和烟熏眼影。
儿子苍白的脸庞和紫色几近腐烂的左臂。
黑人无助的眼神和黄色的呕吐物。
红裙的情人在我跌进的深渊下;电击的痛楚怎能与海洛因的欢愉相提并论;怀揣着出卖肉体得来的钱和白粉却换不回电锯下的那一条曾经拥你入睡的手臂。
远处的梦早就不存在了。
精神上的迷茫,你以为可以靠着它支撑多久呢?
Requiem for a Dream.
安魂曲,为可怜的梦而奏的挽歌。
美好只能持续短暂,因为是做梦。
这梦转瞬将逝,因为只不过是依赖毒品的作用。
我不知道吸毒的确切感受。
貌似能对身心给予强烈的刺激,由此而体会到的愉悦也许是极其难忘的。
做过美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觉醒来之后慢慢被残酷的现实当头乱棒击倒,感叹梦只是梦,仅此而已。
片子剪辑的很有力,配乐也不错。
磕药的天上人间,发疯的歇斯底里刻画地很特别。
镜头运用也有看头,印象很深的是玛瑞开放之后的那个一直停留在正前方的镜头。
其中有两组画面我觉得是很漂亮的,哈里和朋友推着电视机穿过大街小巷,灰蒙蒙的夏日,像美好的老照片。
另外一组是哈里幻想到在夏日海边与玛瑞相遇,很美好。
只可以这只是梦幻,最后哈里一脚睬空,粉身碎骨。
故事分了三段,夏天、秋天、冬天。
夏天一切美好、秋天危机四伏、冬天全部玩完。
哈里和玛瑞的爱情是什么呢?
只是因为哈里贩毒,玛瑞吸毒吗?
我后来在想。
哈里和玛瑞磕药之后high了,哈里对玛瑞说,你是世上最美的女子,你是我的梦中情人。
多美好,但只是幻觉吗,只是梦?
最后,玛瑞问哈里,今晚能回来吗。
哈里叹气,泣不成声说,我会回来,我会今晚回来,你等着我,好吗。
哈里说,对不起;玛瑞答,我知道了。
完了,玛瑞的最后的希望破灭。
他们完了。
结局,大家侧卧,蜷缩,只能做梦,独自一人。
梦很美好。
看这个会想起《猜火车》,当然它们风格不同。
《猜火车》有种激情在其中,而这片就像哈里那只生了毒瘤的手,充斥着腐朽的味道。
导演不想给人以希望啊!
很好的中文译名,这是部讲述所有希望都被断送的故事,原因则是Drug,英文里这个意思包含了毒品和药物,和电影中如出一辙。
非常赞赏导演的拍摄手法,画面切换,音乐渲染,故事编排。
唯一不能五星的理由就是那无尽的绝望,给观众留下深深的震撼,可能也是想借此告诉大家毒品一旦染上,就再无出头之日。
没有春天的四季,没有希望的影片,带给我们难忘的安魂曲。
四年前在一个剪辑里听到了《Requiem for a Dream》,一直太喜欢这首歌带给我的感觉。
当时一查电影,竟然发现是“十大禁片”种种,于是一直没看。
那天偶然又听到这首曲子,突然就想把电影找出来看。
太绝望,但也太让人着迷了。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部电影可以带给人这么强烈的生理上的直观感受。
那是一种生理上的,很冷,一种从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刺骨寒意。
最后二十分钟我穿起了外套来哆嗦着继续看。
出字幕的方式以及拟音黑色的底子由上而下划入画中,顺带着闸刀的声音,像是断头台上放下的大砍刀。
暗示着结局的必然覆灭“Summer”到第二年“Fall”再到“Winter”唯独少了春天。
吃减肥药和毒品的时候,声音是气枪声。
莎拉与红色
莎拉穿着红裙子母亲莎拉无疑是片中变化最彻底也最疯狂的人。
她从一个普通的,会和老太太们一起晒太阳看电视的婆婆变成了一个为了把自己塞进红裙子里的疯子。
红裙子是莎拉在儿子哈瑞的高中毕业上穿的,她几次提及这个信息说明了这是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不过,只有对现实状况不满,同时对未来又没有希望的人才会长久沉湎于过去。
这红裙子就是她往昔生活的象征,是她受到丈夫的爱慕的资本,是她可以和朋友们炫耀的谈资。
可也正是为了挤进这件红裙子,她磨没了自己的神智,磨没了自己的未来。
而红头发则是她的一个意外。
原本想染红色却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橘色,正如她的生活,卡在尴尬的地方,看上去并不缺少朋友却又孤独,沉迷电视渴望上节目却又不得。
而这个头发在她进入迷幻和想象空间时则又会变成红色,接近鲜血一般的鲜艳。
莎拉的冰箱
注意后景冰箱上的照片冰箱是莎拉的第一个幻象。
她还没有接触到减肥药,饥饿使她感受到冰箱内的食物在向她呼唤,但看到冰箱外儿子的照片时,理智又让她停了下来。
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的莎拉虽有欲念,但仍然被理智或者说教化过的有情感的精神所控制住了。
不过,在她拿到减肥药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毫不犹豫地开冰箱吃东西,这时她已经完全忽略了情感或者别的什么精神束缚,可以说是她的欲望尤其是生理欲望占了上风。
这也是她的身体需求一步步蚕食精神需求的开始。
而后面导致她崩溃的也是冰箱张开血盆大口朝她奔来。
莎拉与电视莎拉在电影的一开头便是深度的电视迷。
她不止一次地赎过电视,同时将那个电视节目看做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
是这个电视节目让她沉迷,让她获得希望,让她想起红裙让她走入绝境。
电视就是禁果,是一个诱因。
电视节目中重复单调的,疑似传销洗脑式的言语,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更显空洞讽刺。
最有意思的是在莎拉的想象中,自己在电视节目中靓丽登场后,竟因主持人和另一个“自己”穿越来到家里时,发现自己简陋破旧的家而羞窘不堪。
我们可以发现她对自己的现状已经不仅仅是“不满”了,而是“自卑”。
莎拉与哈瑞两人简单粗暴的对话,哈瑞不常回家等信息就可以看出母子关系并不好。
但在这个家庭中父亲的缺位造成了极大影响,然而母亲并未占主导,反而是儿子主导关系。
二人促膝谈话的那段戏太感人了。
玛丽安与合照
哈瑞玛丽安两个人彼此相爱这一点我看来是肯定的。
不过在毒瘾面前,在现实面前,二人都选择了屈服苟且。
最嘲讽的是,两人最美好人生最得意时拍下的合照背后,随意地记着金主爸爸的电话,象征着对权利的屈服。
入睡的姿势
片尾最后四人在不同空间入睡周围人的冷漠片里的群戏我也非常非常喜欢。
医院里的护工喂食东西时不带情感直接强塞进莎拉嘴里,同时聊着荤段子和赌桌上的笑话;狱监的生活单调无味,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审问,把自己的压力释放在犯人身上;老太太们每天在门口晒着日光浴,喜欢听着八卦,日子很闲适,却没有几个人在意莎拉的精神状况……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甚至比歇斯底里的瘾君子们更让人害怕。
这个社会像是磕了药,变形了,扭曲了,这个社会的毒瘾比个体还要大。
电影中的核心矛盾冲突个人认为是精神追求与肉体欲望的冲突。
毒品,性,犯罪,样貌美丽,其实都是欲望的表现。
电影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聚齐了亲情,爱情与友情;同时都有梦想,希望与憧憬。
可他们无一例外地走向了灭亡。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于生理的欲望远大过了精神上的追求。
剩下的太多,不再一一说了。
总而言之,《梦之安魂曲》真的是一部我太喜欢也太有感受的电影了。
凌厉的剪辑,非正常的拍摄方式,成熟到惊叹的蒙太奇,对于节奏的把控,多线叙事的高超能力都让人惊叹佩服。
虽然很痛苦,但我想这部电影我还是会一看再看。
因为这部电影和它所表达的东西一样,真的太让人上瘾了。
原本很怕会是一部真正的“安魂曲”,让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
但这一顾虑在影片一开始就消除了,电视节目里的中奖美梦霎时被母子的争执打断,电影之弓立时被拉满,观众就像急欲离弦飞翔的箭,伴随着节奏感和旋律俱佳的电影配乐,蓄势待发。
影片剪辑凌厉,风格独特,镜头构思巧妙,这些自不必我来赘言。
演员表演都很到位,说说一下几个方面: 哈里妈妈也就是高福德太太,由老演员,在经典恐怖片《驱魔人》中扮演母亲的艾伦·波斯汀扮演。
她的精湛演技冠绝本片,如果早受到关注,应该已经成为著名戏骨了。
布满皱纹的面孔,表现起减肥过程中难以克制的蠢蠢食欲和与儿子会面的温情脉脉,一样都不含糊,与本片凌厉的风格相得益彰。
住进医院后的表演,更是本片的最高级别演出,也成就了本片的高潮。
儿子哈里的扮演者杰瑞德·莱托,讲一口标准的布鲁克林口音。
关于泰伦,我最喜欢的镜头,是他在镜子前,从童年回忆中回过神来时,迟疑了一会儿的脸,此时他口中和女友调情,脸上却不带丝毫挑逗表情。
但是,这迟疑很短暂,也很真实。
最后说说亲爱的詹妮弗,没话说!
很精彩,除了艾伦就是她了。
她和哈里打电话的时候,淌下的一滴清泪,实在是扣人心扉。
从派对回来躺在沙发里蜷缩前那抹微笑,更是令人心碎。
再来说说令我失声痛哭的结尾。
三个年轻人在最后都以同样的姿势蜷缩,怀揣着最后的美梦,或哭泣,或沉睡。
哈里梦见了海边的玛莉安,玛莉安紧握一小包毒品,泰伦想起了童年妈妈怀抱中的自己,就在此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
和高福伯太太原来一起晒太阳的两个邻居,从医院探视回来,在阴冷的寒冬相拥哭泣,我开始疯狂流泪。
萨拉·高福伯,以沉醉美梦前的那个微笑,带我们一同走进最后的美梦,母子相拥的一刻,我终于嚎啕大哭,吓得室友拼命抚我背以示安慰。
影片的配乐绝对鬼才。
推荐收藏原声大碟。
毒品之下,没有完满的结局。
本片令[猜火车]的故事看来就像一个美妙的童话,尽管都有着深度迷惘的沉醉,但能像伊万·麦克格雷戈一样背着一袋子前大步迈向光明,满脑子选择的,恐怕是凤毛麟角吧。
等等,凤毛麟角这个词,是不是用得不太恰当……吸毒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很多事情都像毒瘾一样,带来的是毁灭,满足的也仅仅是一时的梦。
撒谎、逃课、作弊、欺骗、偷窃、酗酒、吸烟、乱性、吸毒,各种各样的堕落,没有一样是不毁人不倦的。
一时的堕落视情节轻重,在尚有可挽救的余地时,一定要尽早脱离。
堕落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自满的。
想想刚上大学的我,虽然级别还够不上自我放逐,但也自认为堕落一族,如今想想,悔不当初。
我殷切祝愿所有堕落的人们,尽早脱离这种状态,就算[猜火车]的结局是个幻象,也总是人们最终想要的幸福。
堕落之中,永无此种美满。
终于看完了最折磨人的最后十几分钟。
里面人的遭遇堪比著名小说《悲惨世界》。
如此的沉沦实在让人难受。
觉评分不低而去看,看后胸口微闷,有点想吐。
从身体反映来看,本片让人感官不适。
它以腐烂疾病堕落打破了人的日常世界以及普通的人类的日常愿望。
让我好奇的一点是,影片里这几个人自始至终都软弱的任人宰割。
没有任何的能强大起来的个人意志。
他们没有理想。
所以沉浸在幻梦中。
他们首先是自己遗弃自己的人。
这么说过于冷酷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沉沦而软弱的时候。
但是想想那些在噩运中创造美好的人吧。
某些粗野如果是用来反抗教条那么它是可贵的,甚至是闪着光芒的。
如果它仅仅是以一种状态来表现,它的价值,也许是一具解剖体的价值。
也就是说,它本身没有什么,如果我们来以它观察世界的时候,它可以提供什么。
这是纯工具性的价值。
于是,我们可以以此为起点进行思考。
首先,他们每个人在开始的时候都有愿望。
可是最初的愿望不成,他们的愿望都随事情的发展发生了转移:“上电视”“贩毒——赚钱”。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愿望有一个共同点:不真实。
本来,人的正常生活,或者说,上帝给人的生活,是劳动——收获——消耗——劳动。
这也是人正常的获取人的尊严以及价值的循环。
在影片中,这样的生活给虚无化了,他们希望通过获奖的方式和投人性中迷幻而不可控制之机的方式,来直接获得他们想要的成果。
这是天上掉馅饼的想法。
他们因此而付出了代价。
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年人。
引申开来,是谁让这里的人们这么迷茫而找不到生存的道路?
电影中的人迷失于黑暗是谁造成的?
我的答案是:那些造梦的机器。
比如:皇帝万岁、购物中心、妻荣子贵、孔圣人走过的门槛、叉叉叉的成功学……各式各样的梦境五光十色相当诱人。
它们以各式各样准备好的姿势首先击碎人的感官继而统领人的欲望然后腐蚀可贵的理性,终于把人们的人生成功的扭转方向,而且运作相当精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是这么说的吧。
可是在这儿还不能这么说。
这个世界的构造如此之复杂。
单单的沉沦也是不可能的。
人的生命有那么多的渴望,而且那么多的人,在工作着、等待着那些本应属于他们的尊严。
很少会有电影真实地让我产生生理上的不适。
哈内克用简单的主题简单的画面做到了。
观影过程中,我几度坚持不下去,胃里翻滚着东西,几乎要呕出来。
我很想谈谈“瘾”这个东西。
无论是requirement 还是满足感 还是成就感 还是瘾,他们都有一个共性的内核在其中暗涌,支配着我们躁动的心。
我很难讲,如果脱离世俗标准,瘾和成就感是否会殊途同归。
当然这种假设是不切实际的。
他们都是世俗社会的产物,世俗规则是支撑起世俗社会的骨架。
我们无法剥离了骨架去谈稀烂的肉。
那不见得有意义,但是一定没什么结果。
话题拉近一点来谈。
看一看我们触手可及的支配我们生活的事物。
比如我现在敲击的电脑,比如我触手可及的电话,比如我赖以为生的网络。
我想,有一些时刻,我们一定都不算陌生。
比如百分之十的电量,比如不合适的充电口,比如忽快忽慢的网络,比如电梯间失去信号的几秒。
再比如剩余百分之二的一瞬间抓到了充电器,电梯门打开的一瞬间满格的信号,缓冲的圆圈消失的一秒。
很难讲我们不是addict.我知道这个话题老生常谈。
但是在电影缓冲的那一秒,我下意识抓起手机,看见屏幕提示“您今天使用时间达到限值”。
I was totally shocked.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连一秒钟都等待不了,即使一秒钟,我也要抓起来没有使用权限的手机。
屏幕上“健康使用手机”几个大字使我震撼。
即使在近视度数飙升,无数次提醒自己注意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前提下,我依然无法控制自己。
有时候,精神空虚,读不进去书,听不进去课,就躺在床上刷着社交软件。
说真的,都是了无新意的旧东西,无非是点进去看不了几秒又退出来。
可是我放不下手机。
放不下iPad。
放不下笔记本。
直到眼睛酸痛,我会停止几十秒,揉揉太阳穴,睁开眼睛,点亮手机,go on.我该死地对电子产品着迷。
换了新手机新电脑还想换新的iPad。
结果就是我耗费在电子屏幕上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无法自拔。
即使现在的这一秒,仍然是。
I am totally addict.除了自我责怪和忏悔,还想聊点别的。
就是影片所展现出来的 瘾 的背后成因。
这点很打动我,也震撼我。
片名requiem for a dream 直接揭示了addiction的背后原因——dream. Sara 梦想上电视,那是她枯燥单调乏味生活的唯一希望。
她开始变得有期望有活力有追求,可是当能力与欲望无法匹配,她开始寻求捷径,她开始贪婪,开始失控,开始堕落到深渊中去。
即使堕落到深渊底层,即使被迫接受电击治疗,即使最终所有的幻觉依然,始终没变的是她对儿子对丈夫对生活的爱。
addiction源于greed,可是探求到底,greed源于love,love for life. 多么荒谬,最终殊途同归。
电影中并没有交代Harry 和Marion 是如何开始接触毒品的。
无论是HarryMarion 还是Tyrone,他们与传统瘾君子的形象大有不同。
用卖毒品第一桶金给妈妈买礼物,用全部赎金帮兄弟,渴望实现服装设计梦想,冒着被警察抓的风险送兄弟去医院,即使在监狱里仍然第一个想着帮兄弟。
可惜基调错了,一切皆空。
促使他们走向这条一错再错的道路的,也是dream,更确切一点说,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更细节一些,也是希望吃得饱穿得暖 爱的人在身边 有能力去感恩与回报。
可是不是所有的美好愿景带来的crush都会让我们走上更好的道路。
生活处处都有瘾所埋下的炸弹,有时候它们伪装的如Dream一般。
谨慎谨慎。
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故事,看的都要吐了。这帮人怎么都不想好好活呢?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导演是不是对那些吸食海洛因的特写闪现镜头特别洋洋得意?某种程度上来讲这部电影很成功,因为它成功让我晕了,心理和生理双重的晕,跟里面的所有角色一样。但随之而来的厌恶和悲伤又如此真实,我感觉很不好受。
老太太为了上电视变成了精神病;男主角因为注射毒品变成了残疾人;女主角为了一管毒品注射剂成了妓女;男配角为了赚钱加入黑社会后被抓进监狱。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要远离毒品。
我看到每个人都在挣扎
It was all a dream, she used to dream about being on TV, take a pill then a walk, every Saturday, weigh herself to try to fit in her red dress.
形式感玩的这么中规中矩,把毒品电影拍的跟学生作业似的……绝望!?就这!?
最绝望的观影经历!绝望到耳不敢闻,目不敢视,心灵战栗!
....这个片子我是真的受不住
letto 美少年。很讲究的镜头。其实我想说这片凭什么如此著名?!
好莱坞本来就不是什么圣洁的艺术殿堂,日本最富有创造力的那一代天才,生不逢时被困在最疲软的后昭和年间,导演们的分镜,编剧的剧本,创作者的构想被八大电影公司无限致敬。后代的导演,或许还有人能摸索到宫崎骏的神韵,但是今敏呢,被无限致敬的今敏,坐在病床上的今敏,苦苦挣扎的今敏,看着剽窃自己创意的导演站在奥斯卡的灯光下,接受全世界的掌声。
Requiem.for.a.Dream.2000.HDRip.XviD-BMDru
弘扬主旋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老年人独居的孤单哟,不过这个不是重点啊,整个故事看完心情好低落,不如瘾君子的行列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一开始为了享乐,结果变成了毒品的奴隶
故事很简单啊。一条主线是男主和黑哥打算以贩养吸,憧憬美好的生活,却因为黑帮争地盘黑哥被抓需要保释而一无所有。为了筹到本金,只能让女友去与大叔交易,钱到手了结果找不到卖家,小两口出现争吵。男主和黑哥开车到佛州找卖家,半路上却因为针孔感染而进医院截肢,黑哥也被抓进监狱。而女友只能用自己去和大佬交易获得毒品。另一条线,母亲因为接到上节目电话打算减肥,结果不良医生开的减肥药居然是毒品,最终导致精神失常。故事很散乱,而且描写毒品的电影一定要加入性交易嘛,就算有性交易也正常,但是一个毒贩不卖钱只性交易,本金哪里来啊,不符合逻辑嘛。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摄影很有特色,保证你发疯的那种。
半夜看,眼睛要晃瞎了。信了知乎的邪,压抑?这是什么精神污染的片子,硬生生把我从困看到精神。
最后几分钟交替描述几人陷入疯狂或是堕落的场景比较震撼,Harry胳膊截肢伤口触目惊心,Tyrone在监狱做苦力,Marion被迫参加淫趴,Harry母亲接受电击治疗
不留任何余地的割一刀然后往伤口上戳戳戳 话说负责写剧情简介的这个剧透狂给我站出来!佛山无影脚 哈答答答答!
不就一戒毒宣传片儿么,装什么逼啊,我呸!
浮躁的剪辑,干瘪的叙事,除了残酷的画面以外,仍然没跳出好莱坞主流电影模式
不会讲故事,还有脸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