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应该是印度电影发展史上的一部奠基之作,它代表了印度电影的时代水平,具有史诗性的品格,影片把印度元素集中的展现出来,重要的是,电影对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也进入深度层次,没有停留在爱情与战争表面的交织。
历史真实与艺术审美的交融《阿育王》显然是根据历史改编的一部电影,阿育王在印度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君王之一。
“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君王。
他是一位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
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在约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
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
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
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
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
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历史上的阿育王有没有影片中阿育王那么年轻帅气,有没有这么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我们不得而知,似乎也没有多么重要。
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对现实的审美化,看电影不必要去过分的较真,只要能给人提供审美的享受,我觉得就是一部好电影。
影片中,阿育王由一个活泼的少年成长为帝王,继而皈依佛门的过程给人无限的思考。
手足相残的王位争夺只要是封建的世袭制的王朝国家,不论其帝国实力如何强大,不论其对外扩张有多迅猛,其帝国或王朝内部斗争往往会异常激烈与残酷。
兄弟之间的王位之争,王妃之间的宠幸之争,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不同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各种斗争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得王朝内部总是不会安静。
历史也往往证明,一个王朝的覆灭大多是由其内部开始。
阿育王的王朝也不列外,他生为王子,命中注定了他必须经历王子成长必须经历的残酷、杀戮、仇恨、战争、血腥……他在影片的一出场,给我们的感觉是阳光少年,他并不迷恋于权利,倒是他的兄长时时担心他抢夺王位,几次意欲杀之而不得。
影片也在对比中凸显了各自的人性,阿育王天真、乐观的性格也流露出来。
他母亲在王朝中生活多年,深谙王朝内部斗争的她,知道自己孩子的处境有多么危险,于是她强迫阿育王离开。
阿育王一开始很倔强,他不怕危险,不想被人认为是懦夫,但他经不住母亲的沉默,为了母亲,他还是出走了,他身上的普通人的人性特点也彰显出来,他此刻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当他再次回来的时候,他改变了很多,爱情的迷失、兄长的迫害,使他燃起了仇恨的火焰,他的性格一步步朝着帝王迈进,他唯有在不断的征战与杀戮中获得自我认同。
爱情的迷失是他一生的一大转折,本来对王位无欲无求的他把自己的全部倾注到爱情之上,然而父王突然给他的一次征战任务延误了他回到爱人身边的时间,当他回去的时候,爱人已不知去向,他以为她以死去,他生活的全部意义在此刻似乎都已化为泡影,他徒具一副肉体,没有了一丝的精神,整日迷茫,惶惶不可终日。
而他的兄弟还是不肯放过他,甚至变本加厉的要置他于死地,于是他的精神在仇恨中复活,他的心中只有仇恨,爱早已经覆灭。
仇恨使他失去理智,他在杀死自己的兄长后登上王位,手中的权力使他的仇恨无限膨胀,他已经变成了恶魔,无限制的扩张自己的帝国版图,身边所有人都不能阻止,不论是自己的妻子还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朋友。
王子身份与平民爱情的冲突当阿育王以一个平民的身份旅行时,他是何等的幸福与快乐,拥有爱情、友谊、快乐,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平凡人的幸福是最真的,没有一丝的虚假与功利的掺杂。
然而,当他以王子的身份征战时,他除了在战场上通过杀人获得一时的快感外,其他时间是孤独寂寞的,没有了朋友,只有唯命是从的士兵;没有爱人在身边的切切私语,只有自己一人默默的思念。
平民的幸福生活与王子身份的矛盾冲突使得阿育王注定要经受撕裂的痛苦,要得到爱情就必须舍弃王子的身份,而要保持王子的身份就必须舍弃平民式的爱情,两者取其一,阿育王似乎要面对选择的苦恼。
然而,影片没有让阿育王自己作出选择,而是给阿育王注定了他接下来的道路:保持王子的身份,暂时舍弃掉爱情。
阿育王不是主动舍弃,他是被迫的,此刻的他是被命运戏弄的,他没有机会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走向,他只能顺从,他无力在王子身份和爱情之间作出自己的主动选择,这是他的命运的不可抗拒行性,而这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恰恰源于他的王子身份与平民爱情的冲突。
虽然是以帝王为主人公的影片,但是却给普通人以指导意义,那就是不要过分的追求财富与权利。
这一点通过阿育王的王子身份与他和卡瓦基的平民式的爱情的冲突表现出来,画外音完全可以理解为即使你有了阿育王似的地位与财富,你也不一定能获得幸福,你甚至连一场平民式的恋爱都不会得到。
看完影片,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扪心自问一下:你是选择帝王式的虚假华贵还是平民式的真实幸福?
在风行网上,搜印度电影的时候看到了《阿育王》,一看名字,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滋味。
加之,最近看了泰戈尔散文选和季羡林先生看的有关印度之旅的散文。
要说更远些,对"阿育王"这三个的印象,当属初中的历史教材,他是孔雀王朝的伟大统治者。
说到这里,也就直说了让我心动的是"孔雀"二字,直到今日,我所走过的不多的日子终未见得孔雀,但对其一直满怀想象。
但不知怎的,这时"阿育王"三个字像输了魔咒一样,滚入我的脑海。
当然我看的只是电影,可能与历史真实相去甚远。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一味的历史教材其实只是中国的古代史,近现代史,和所谓的世界史,也仅仅只是从殖民者时期开始的世界史。
而没有对一些重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做过多的陈述。
这样编者的意图也很明显,是中国那句古话"经世致用",连历史也不例外。
就像"识时务者为俊杰"一样,我们或者世界都在某种意义上获取实在的东西,经济让世界变得更现实。
电影中的阿育王气度不凡,骁勇善战,在一众王子中属佼佼者,也被阿玛斯认为是威胁他王位的人,暗中杀害多次未遂。
阿育王不得已在母亲的逼迫下离开了故土,化名帕万开始流浪。
并与因国事变动而流落卡瓦公主相恋,这是他一生在最美好的时刻,而他的命运也正是在此刻向另一个方向延伸。
美丽事物的背后暗藏的危机,就像宿神论者眼中无法逃脱的命运。
帕万回国探母,暂时与卡瓦分开,不料再次相见已是兵戎相戈。
帕万这一回归,彻底改变了自己,在镇压地方叛乱中因以为卡瓦尼和其弟弟利亚已被杀害的悲痛心情而在战争中受伤。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阿育王被救了,也因意外而取了一位佛教女子戴维为妻。
然而,当戴维育有身孕时,阿玛斯的毒刀欲伸向了戴维,这一次于阿玛斯反而是弄巧成拙。
阿育王母亲因护卫戴维而死,为了复仇,阿育王杀了阿玛斯及一众王子。
或许,用“自卫”更适合些,生在帝王家,不是为王就是落寇甚至丧命。
阿育王是一步步被逼上王位的,对于感情诚挚热烈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做统治者的。
阿育王因这几重打击而性情大变,弑杀为快。
这仿佛印证了那句话:残暴的统治者都有一个不愉快的幼年或者少年经历。
阿育王最后向利亚讲完了公主和王子的故事,利亚也安心离开了。
阿育王也因此放弃了一贯的统治方式,定佛教为国教,并对宗教信仰不加以约束。
嗜血罪恶的阿育王决心洗清自己的罪孽,本人也皈依佛法,甚至成为佛教护法。
阿育王的两次都是被逼的,同样是良知。
因爱而罪恶,也因爱而洗脱。
然而,后来去查资料,看到阿育王因治世而弘扬佛法,而反之又被佛教利用。
因而心里倒生出一丝郁郁寡欢之感。
2014.06.16
阿育王那么爱阿亚,怎么会跟卡列加王国开战?
而且既然阿亚没死,阿育王应该想到卡瓦基公主也没死。
真不明白。
我常常在想,印度的电影院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常常有人跑来跑去的上厕所。。。
一部大片基本上都接近三个小时,太长了!
而这也是我爱印度电影的原因,因为时间充足,故事情节流畅,不像国内某些电影,你不先看个剧情介绍简直不知道里面在说什么!
最近经常看阿鲁克罕的电影,我自己也爱上了他,今天早晨出门的时候脸上都忍不住笑意,这大概就是爱的力量!
阿育王子在遇到爱人后,变的温柔很多,整个人都是热情洋溢,仿佛体重都轻了不少,得知爱人死后就完全变成了两个人,什么都无所谓了,母亲死后则更加残暴!
爱真的很重要,他会引导你的人生!
若没有爱。。。
战争就出现了。。
最后和情人在战场上碰面,心痛可见一斑。
印度片另外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音乐和舞蹈,阿育王里面也不例外,从每个眼神,动作体现出来的欢喜比语言要丰富的多,一个能歌善舞的名族应该是快乐的!
1、剧情较曲折,融合了宫廷片、战争片、歌舞片、传记片、历史片等元素,但本质上属于爱情片。
2、是我所看过的印度片中歌舞场面最少的一部,但片中仅有的两段歌舞却是我看过的最漂亮的印度歌舞片段,尤其是第一段公主在瀑布下丛林中独舞的片段,真是太漂亮了,服装、演员、光线、摄影、风光都让人赞叹不已。
歌曲的旋律也非常好听。
3、虽然说质量上乘,但仍然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片,离经典艺术片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剧情虽然曲折但还是俗套了些,细节也经不起推敲,片子虽然唯美但有失真实,阿育王的心理由单纯善良向残暴嗜杀的转变过程没有细腻信服的表演出来,演员的表演还浮于表面。
4、打假:好多宣传都说本片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事实上,本片连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都没有。
不管怎样,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出生在帝王世家的阿育王,注定生活在权利与欲望的争夺中。
智慧与武力并存用我们的话就是文武双全的翩翩王子怎么会甘于平庸?
第一次阿育王为了亲情,放下了自满与不羁,策马离开了“是非之地”。
当他醉入爱河,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心想随那如画的美人一同浪迹天涯时,亲情又召唤他了。
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儿女私情,踏上归途。
当他兑现承诺骑着大象来接公主的时候,公主却死在“噩耗”之中。
绝望的他站在悬崖上,想要结束这一切,却再次被命运作弄。
试图将自我麻痹在无情的战役里,蜷缩在死亡的边界上,即使遍体鳞伤也不能唤醒死亡的心,哀莫大于心死大概就是这种写照吧。
就在遍体鳞伤的时刻遇见了佛教的女儿,为了救命之恩娶了佛徒的女儿。
似乎他的命运齿轮被权利、亲情、爱情、友情、恩情推动着,无力反抗。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一切开始美好的时候,他的母亲又成了权利争夺的牺牲品。
此刻阿育王内心掩埋已久的愤怒、孤独、仇恨、通通喷涌而出,再也没用东西能阻止他那颗肆掠的心。
再一次用战争来麻痹自己失去的一起,试图用胜利来弥补内心的创伤。
当公主厮杀在战场上,终于寻觅到那个她日夜思念追逐的人居然是满手血腥的敌人时,那种寒栗绝望的眼神直戳心底。
阿育王发现挚爱没有死的时候,人性的恻隐之心又被召唤出来。
此刻他终于看到了杀戮带来的伤痛,看到了双手的血腥,看到了生命的可贵。
阿育王便开始反思自我,开始后悔··这时公主和王子终于重逢了,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眼神中透露的爱与恨、悲与喜,无以言表的爱和名族战争的恨都鞭策着他们的爱情,也预示着这样的爱情之火终究会被战争的鲜血浇灌至灭。
爱是战争的源头,也是尽头。
贯穿全文的依旧是佛,是欲望的尽头,是一颗平静的心的最好归宿。
最后阿育王领悟了佛教的真谛,战胜了内心,洗涤自我,皈依我佛。
“王子会带着很多大象和马回来的,嘚嘚嘚嘚。。。
回来娶她的新娘。
”这是阿育王为小王子讲的故事的结局,可现实是王子带着很多大象和马回来,没有娶他的新娘他带来的只是杀戮。
唉!
有话不说清楚害死人啊。
算是很好看的电影,因为名字叫阿育王,所以我一度以为该是部主旋律的片子。
好在因为沙鲁克汗的原因还是看了,很是喜欢。
是从这部片子才发觉那个女主角还算是很漂亮的,只是美的方式不一样,太野了。
以前倒看过不少她演的电影一直觉得她长得别扭,今天承认是自己俗了。
台词也很好,像什么“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是你的”秒杀女孩子啊。
不过,看印度电影是要讲缘分的,有些人就是不能接受唱啊跳啊的。
反正,我是很喜欢那些颇具喜感的场面的,就像周星驰的电影,俗是一种态度,咱得俗出水平俗出风格,阿育王就是俗的有水平有风格。
一点拙见。
一、前期其实本片对于阿苏加王子的政治生活描写非常少,应该说本片是以阿育王的爱情生活为主题。
但是在这其中,也夹杂陈述了一些阿育王在国家与个人间的抉择与纠结。
包括最后在战场上,他不得不与自己的心爱之人兵戎相见。
也正是这一战,让阿育王明白了杀戮的真正意义。
至此,也是黑阿育王和白阿育王的分界点。
虽然真实的黑阿育王远远不如流传的如此残暴不堪,但是在他的征服脚步下,丧命的无辜百姓数量确实难以估量。
但是在我看来,也正是因为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深藏着一个帕万。
他从黑阿育王到白阿育王的转变不是一日之功。
二、后期后期阿育王皈依佛教,在印度次大陆上推崇佛法,也修筑了众多的阿育王石柱。
这可能也就是宗教的力量。
这会让我想到第一个完成了中华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嬴政。
年青的他是如此的朝气蓬勃,心怀大志,并且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但是到了老年,他也陷入了长生不老的梦想中难以自拔。
宗教、信念的力量需要我们正确的利用。
种种原因导致了秦王朝轰轰烈烈地出现,又如过眼云烟般迅速消失在了历史洪流中。
秦王朝是多么短暂啊。
作为当代青年人的我们,必须吸取教训,在稳定中坚定自己的信念,找到正确的人生之路。
历史片和歌舞片中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这也是我最早接触的印度电影。
主人公阿育王从王子到嗜杀的暴君,再到弘扬佛法的虔诚信徒,这是一个人的史诗。
也许,历史上真实的阿育王性格和际遇应该更为复杂。
不过,电影选择爱情与亲情这两个角度来阐释他变化的原因,也是能让人信服的。
片中的歌舞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印度舞蹈体现的不只是性感、身姿,还有健康和力量。
2001年拍的片子,放到现在来看,服化道依然不过时。
《阿育王》(Asoka 2001)是一部商业片(其实我觉得对于电影这种很工业化的艺术形式来说,几乎都是商业片),所以和许多印度电影一样,少不了歌舞片元素,也就是说每隔二三十分钟得让男女主人公表演一下,一群人又唱又跳录段Music Video。
也许在印度观众来说这些都是大俗套,但对我这个歌舞片爱好者来说,看这部片子挺享受。
有噱头,有故事,还要求什么呢?
故事取材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故事。
为了避开王位之争,少年阿育王隐姓埋名离开皇宫,在流浪途中遇到同样因政变而流离的邻国公主卡瓦奇,堕入情网的二人订下终身。
这时传来了母亲病重的消息,阿育王赶回自己的国家,从此二人分隔。
艰难寻找之后,阿育王以为卡瓦奇死于战乱,因此娶了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姑娘。
阿育王最终杀光自己的兄弟登上王位,然后发动对邻国的战争。
一番大肆征伐之后,阿育王的大军攻到了卡瓦奇的城下,上阵杀敌的卡瓦奇最终死在阿育王的臂弯中。
阿育王放下屠刀,皈依佛教。
《阿育王》是当时印度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影片,算是中国人所说的大片,但和中国大片又不一样,没有视觉大场面。
我没去过印度,不知道印度人看一场电影花多少钱,但我猜应该比中国便宜。
中国导演这些年苦苦依靠场面才把观众逐渐拉回影院。
从《阿育王》来看,印度导演不需要这样做,当然他们也有苦衷,得加上歌舞这层皮,但和中国大片不同,《阿育王》剥了皮仍然好看。
中国大片剥掉炫目的色彩和夸张的动作场面后就剩下了一个土啦吧唧的老掉牙小破事。
《阿育王》故事性强,情节曲折,人物关系复杂,总之是不干巴。
噱头是有,但不惹人反感。
电影不就是给劳苦大众造个把小时的梦慰藉慰藉么,大众喜欢看噱头,但只有噱头就成广告了,即便再新奇大家还会觉得买票来看有点亏。
莫名的笑了前半部 中文版配音无敌 喜欢阿育王黑化的时期
难得有部印度电影歌舞这么少的。。。还是我跳看的原因???非常好的演员哦,电影也拍得好,很完整。从小就听外婆说阿育王阿育王,今天一看,百感交集呐
还不错吧。
Shahrukh Khan.我对你曾经多么痴迷啊
印度人的歌舞不错,战争场面太差
meh
阿育王最國際知名的是皈依佛教前和佛教的傳播!這是世界的遺產!可惜這個製片想拍成愛情片子,名字就不應該叫阿育王了!應該叫阿育王和公主的愛情才對!2顆星完全是給了男女主的顏值
印度电影比中国电影强太多了。山盟海誓成空,杀的血流成河。全都是因为没有S9100或iphone4s, 如果男女猪能够天天facetime一下,哪还有那么多误会。
上学时看的,只记得女主角很美...披着史诗外衣的言情片----引用!
喜欢阿亚王子的太阳吊坠!!!
@2024-06-01 22:04:14
除了男主角帅以外,啥也记不住了。
这个不算是吧……
印度版hamlet
小时候看过的 快忘了.....只记得内女的一直跳一直勾引....
看过之后只记住了美丽的配乐,东印的潮湿与灵秀。
只记得一帮小阿三在跳舞了话说印度女人真是风情万种,是我喜欢
看的第一部印度电影,在CCTV-5佳片有约。如史诗般的壮阔场景,加上美丽动人的印度舞蹈,轻易就俘获了我的心~~
从2003年起看了不下十遍以上的电影,在我心中是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之一,十星级都不为过,除了深刻性,光影和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也是一绝。建议看全版,从小孩舞剑,领悟“旅行者”开始。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黑化后的阿育王,决绝而一无可恃、可恃唯己的心与力量,而最终又在忏悔觉醒中重回大地,这种先入世再出世的心路历程和《悉达多》类似。是否真的只有在黑暗冷酷的灵魂中,人才能丢到惰性和恐惧,重新变的无比坚定、目标清晰、专注高效呢?但那样代价也是非常大的,在那种情况下,只有自己才是可怕的东西。但无论如何,一切邪恶中,软弱是最大的邪恶也是奴隶的根性,人哪怕真的变成魔鬼,也比软弱高尚太多了,如果只能二选一,选择成魔,是人在某个阶段的义务,遗憾的是,魔鬼太少了,导致有一些真正的大魔长期成为历史阴云——当然光明还是终极的。
浪漫得一塌糊涂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