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这片最高上到7分以上,听说这片投资一个多亿,我估计请水军刷分这块就花了不少。
太多“惊喜”桥段就不一一列出了,随便列举几个典型吧。
开头抢银行这段,可谓“精彩纷呈”!
几个抢匪拿着几把枪,开车正面冲门,然后一路扫射轻松突入到银行金库,紧接着一个炸弹轻松炸开豆腐渣牌金库门。
再看看安保人员如何抵抗的,找掩护物什么的,不存在的,大家轮流跳出来,站在通道中间拿着手枪,站撸拿着冲锋枪的抢匪们。
这让我不禁想到香港银行的安保人员是不是招的都是“临时工”......更经典的是抢匪逃离时遇到的那个路障,还设计成有坡度的,能让人轻松驾车飞过,又让我不禁在想这路障是不是马戏团设置表演用的?
有人提到,那是因为抢匪开车逆行啊......我的天,原来所谓的路障是专门用来拦不会逆行的文明人,那不如把路障换成塑料材质,就算直接被撞烂,你也可以来一句,那是因为抢匪开车硬撞才会烂的啊^ ^这时突然又产生了疑问,华仔一个拆弹专家,却能够临时受命当卧底,难道当卧底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怎么感觉像是靠关系找工作,想安排去哪就去哪,我估计安排华仔去当飞行员都行。
感叹这年头人才都是一职多用啊!
经常看卧底片的人都知道,卧底的家人朋友往往都是被报复的对象,所以卧底一般都不会在公开场合接受采访表露身份。
而华仔却无畏无惧!
先是在报纸上露个脸,让大家都知道这次卧底行动是谁谁谁参与的!
而后在他女友被炸弹爆炸吓得瑟瑟发抖,同时他也知道是火爆哥回来找他报仇的情况下,他也没想过找人保护女友,而是正义凛然地喊出:让他来吧!
感觉华仔已经预知到女友要跟他分手了......还好的是,BOSS对华仔女友给足面子(毕竟身上有女主光环),可惜对警察就毫不留情,发现个漏网警察,让他绑着个没法拆的炸弹,让华仔感受下想救却救不了的痛苦。
然而抓到个最能让华仔痛苦的人,却只是让她抓着个手榴弹就了事了。
这前后作风差异有点大?
好歹也绑个炸弹让华仔拆拆啊。
火爆的弟弟在送去隧道的路上,突然一辆车把警车撞得人仰马翻,个个头破血流,弟弟更是伤重到无法动弹甚至危及生命。
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那帮悍匪找人开车撞的,结果,是酒驾......这运气已经没谁了,不敢想象,万一弟弟被撞死了,那N个人质不是要陪着去了。
显然,导演是不会让弟弟死的,但必须是半死,这样才能给弟弟在后面由于动弹不得被流弹打死做出铺垫。
这里让我欣慰的是,火爆在见到全身是伤的弟弟,竟然异常冷静(看来弟弟是不是完整的关系不大,最主要是人要送过来),当时我还担心这做哥哥的看到送回来的弟弟变成伤残人士,会不会一怒之下杀几个人质。
所以,活下来的人质们,应该去拜拜这位酒驾司机,感谢他没再开快点。
几个劫匪扮作人质出去(劫匪混在人质中这种套路,已经不新颖了吧,香港警方难道完全没想过这套路?
),居然可以不用认真检验人质身份就让几个人轻松离开,而且身上还能藏枪走的。
导游被解救的时候,说他不走,要继续带团?
为了带团,头可抛、血可流,香港导游的敬业程度堪比警察......接近尾声,华仔身上绑着个炸弹,不顾一切冲进去跟BOSS装逼,然后各种枪林弹雨就开始了,原来一直困扰警方的人质问题在这个时候已然不成为问题,痛快地杀戮吧!
最让我觉得惊讶的事情,是突然出现很多警察从天而降,这貌似是隧道吧?
这批悍匪连隧道里每个摄像头位置都清清楚楚,而这么多人从天而降还不让这么精明的悍匪发现是怎么做到的?
如题,好多可以用来当伏笔的镜头都成了败笔。
微剧透——————————————————印象最深的几个:1,阿彪在警车上近似崩溃的咆哮:“我是好人,我不能见他!
”对应BOSS“不管是死是活我都要见他”这句话,仿佛阿标身上有比他命还重要的线索,然而并没有。
2,BOSS在摄像头下给逃生通道安放炸弹,仿佛有非常周密的防御措施,然而并没有。
3,镜头颇多的被困退休警察,决定放手一搏,仿佛能够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然而只杀了一个杂兵。
4,章sir在车底拆弹时不断滴到脸上的机油,仿佛暗示主角只是会毁容,然而并不是。
今天才刚刚看完这部影片,在最后拆弹的环节,刘德华饰演的阿Sir说50%的机会的红黄线,他和吴卓羲一人剪一个车,他剪黄色,如果爆了的话,吴就减红色。
镜头扫过去的时候吴卓羲的剪刀好像是卡在黄线上。
在我认为,应该先卡在红色上,如果是黄线,刘德华剪后安全肯定会对讲机说黄线没错,这个时候吴卓羲就可以红线换黄线,将其剪短。
如果刘德华剪黄线炸了的话,他完全下意思去见红线就安全了。
如果按照剧中开始就定位在黄线,刘德华那边爆炸了,吴卓羲需要二次反应时间还要更换电线。
这样来说无疑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或许是没反应归来,或许是时间太短不够时间剪红线。
毕竟爆炸就在一瞬间。
所以按逻辑来说,先卡在红线上更明确,爆了就减,没爆就不减,毕竟后面还有时间让你换黄线。
结局正如我想象的,一颗炸弹结束了所有幻想与想象。
剧中那样不平凡的人不能因为庸俗的日常和非议而迫降。
每条线都是上帝对他的作弄,英雄般的死去,或是懦夫状的面对幸存者,回应家属。
警匪,警匪。
作为一名预备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旁观者的态度看完这部剧。
我只想让他降落,让他回到我所认识到的现实。
小警察现在接受着的教育是服从式的,但这种服从却虚伪而不符合我想象中的正义。
这所谓的服从,上至处长队长,下至学生干部。
这种病态服从却未曾教过我如何爱民,如何爱责。
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即将从事的工作多么值得人尊重,值得人热爱。
常常出现的是我们被多少人仇视,被多少人监视。
我们的每个行动都是步履为艰。
我们就像走在钢丝上,左边是违反犯罪,所谓正义的敌人,右边是遵纪守法,所谓公务员的敌人。
我们这堵城墙也许是被两边所冲击着,才没倒下吧。
我在这种生活中既没有从同伴那边获得担起警察重任的庄重感,也没有从我所保护的人那里获得认同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怎么继续像帅气站到最后的小哥哥一样,保持姿势,告诉自己我应该做的事情。
说到这点,不得不吐槽,那一部分跟洗脑一样,一点都没有看出小哥哥为自己警察的身份感到光荣和骄傲,一点都没有为荣誉而战的凝重,害得眼泪啊憋回去了。
这部剧其实真的好多槽点,我以为的伏笔都没有上,我以为的感情线都乌七八糟的有头无尾,只好自己脑补出一部虐恋情深,你爱我,你不爱我的脑残恋爱剧,砰砰梆的💣戏最有意思,本来想要精进一下的射击理论水平,大家都群魔乱舞一样的射子弹,子弹还不要钱,几匣几匣的装,难过到不行。
好啦好啦,剩下的两年要努力提升思想境界,做一个有脑子有热情的警察。
文 | 李惟文不知为何,觉得刘德华这张脸扮演警察总是怪怪的。
在他所有电影里,估计演警察最舒服的也就是《无间道》里的角色了吧。
在最近的这部《拆弹专家》里,刘德华不仅是警察,而且还是警察里的拆弹专家,最后壮烈牺牲,够得上是壮烈了,连渣都没剩下。
其实这就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与香港过去的电影没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就是有姜武和宋佳这两个大陆演员的加入,而《拆弹专家》又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那么这里面就很耐人寻味了。
主旋律电影如果剧本扎实也是可以煽情得恰当好处的,很明显《拆弹专家》没有掌握好分寸。
举个例子就是,“我是警察,我有责任”。
姜武作为土匪,将一群人质困在红磡隧道,其中有一名年轻警察被发现了,于是姜武将他做成人体炸弹扔出来给刘德华这个拆弹专家去解,而要在极短的时间(两分钟)内解开太多可能性的炸弹,这个概率实在是太低。
最终,刘德华选择了放弃。
他用这两分钟给这名年轻的警察灌输了一条道理,“你是警察,你有责任,远离人群,远离车群”,并且要年轻警察喊出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片段,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流泪了。
这就是电影的目的,而年轻警察在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在感动观众其实也是在感动自己。
当一个人身上被绑了炸弹,在明知自己马上将死去的时候,这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身份可言了。
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警察。
身上被绑炸弹,对任何人来说,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他不钻到人群多的地方去伤害更多人,只能说出自于自己的道德和良心。
这和身份没有关系,但是电影一定要用身份去框定他个人的想法,以显示警察的伟大,这实在是太违和。
况且,按照当时的环境和位置,他不管是不是警察,不管他的意志想要奔跑到何方都是动不了的。
如果往后冲入土匪群里,匪帮会开枪打死。
如果往前,警察那边会开枪打死。
如果真的往前了,对于前面举枪的警察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伤亡。
但是,对于正义的一方来说,这就有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所以刘德华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将这个选择的难题用大义凛然的“你是警察,你有责任”的虚拟点赞抛给了年轻警察。
小警察还很感动,“我是英雄”。
其实,08年美国也有一部电影叫《拆弹部队》,里面也有这样一模一样的场景。
一名平民被做成了人体炸弹,在拆弹专家走过去之前,他的战友就一直在说干脆干掉他。
拆弹专家走过去就说,“你知道吗?
拆炸弹最快的方法就是干掉你”,在确定无望以后,他反复的说“对不起”。
简单、真实,没有任何情怀的包装,直面人最真实的情感才是正义,在这份正义面前做到自己足够努力就是英雄,而这就已经足够悲壮。
而《拆弹专家》里刘德华的做法就是让年轻警察忘掉他是个人的身份,这一点我真的无法接受。
所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刘德华演的警察我总觉得怪怪的,因为他的那种正义,实在是不够真实,人为描摹上去的正义痕迹实在是太重。
当你看完《拆弹专家》以后,建议你再去把《拆弹部队》找出来看看。
公众号:李惟文
《拆弹专家》,光看电影名字,许多人第一时间估计是联想到另一部知名好莱坞大片——卡梅隆前妻拍摄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
一个拆弹部队,一个拆弹专家,光从名字已能看出两者格局的高下。
拆弹部队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伊拉克战场,探讨的是战争、人性等全人类层面的东西。
而本片拆弹专家的背景则设置在一个小小的城市,讨论的是市民安全、个人职责与牺牲层面的东西。
格局和立意高度不一样,拆弹专家自是没办法跟著名的拆弹部队比。
然而,人类需要大格局、深层次的反思,但同时,也需要小市井、浅道理的领悟。
或许是有限的地域范围及局促的城市环境,影响了香港人的思维方式,我们能看到,香港片最擅长在有限的格局下将某一方面的东西做到最精、最深……本片导演是拍惯了B级片的邱礼涛,首次拍这种大投资的商业电影明显并没有让他感到手足无措,他最知道怎么在有限的空间和思想格局下爆发出最大的能量,最知道将钱用在何处、将镜头对准何处才能完整而精确地表达其作品意图。
他实打实地建造了一个1:1红磡隧道,1点几亿元的投资大概90%都烧在了这里吧?
因此即便不借用原景,也做到了效果的真实与逼真。
电影一上来就是抓人心弦的劫金库戏码,紧接着火爆的追车戏、爆炸戏将观众狠狠地按在了影院座椅上。
但很快适可而止,开始了一段舒缓轻松的文戏。
华仔上课变身段子手,幽默风趣却又专业精英范,章在山这个角色变得更加丰满迷人。
接着牵手知性美的小宋佳,谈了场言简意赅的恋爱。
有人说这是一部男人戏,男主与小宋佳的爱情戏显得多余。
我却不以为然。
再火爆刚烈、荷尔蒙飙升的直男电影,都需要几幕沉静柔情来进行调和。
否则120分钟全程肾上腺素狂飙,只会令观众感到疲乏单调。
这种文武戏穿插、快慢节奏交替的处理方式,正体现了导演在节奏上的把握与考量。
实际上,本片关于爱情戏的部分只有寥寥几个镜头,所有关于谈情说爱的台词都足够隐晦、克制。
在我看来,除了后半段小宋佳被绑两人携手排除手雷危险那段显得有些冗余,导演对于这种男人戏中的绿叶(柔情戏)已经处理得非常简洁干净不拖泥带水了。
除了节奏把握的出色,导演将一部偏门警匪片拍出了一丝战争片的悲壮意味,这也是相当具有想象力的。
本片名为拆弹专家,当大家都在以为后半段将在“剪红线还是剪黄线”以及定时炸弹的倒数计时中渡过时,导演却创新性地将隧道变成了一个小型战场,将汽车连成了战壕,警与匪成了战场上的敌我双方,飞虎队从天而降,双方猛烈交火,顿时间枪声大作、子弹如雨,机枪火舌狂乱交织,场面一下子令人血脉贲张了起来!
不似惯常拆弹情节的处理套路,没有将时间过多地浪费在剪哪条线的纠结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更吸引观众的警匪团战过程上。
无论是被绑了炸弹即将被炸得粉碎的小警察高喊着“我是警察,我的职责就是远离车群、远离人群,确保将伤亡降到最低!
”;还是刘德华饰演的章在山拖着被子弹打穿的腿逆向穿越奔逃的人群,向那辆载有500公斤炸药的车跑去……两处意料之外的设置,不仅带出本片主题“公职人员在维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时所展现的勇气与牺牲”,更带出了一抹战争片才有的悲壮与厚重。
从这部电影里,我能看到曾经辉煌一时的港式警匪片的特点,也能看到现如今已式微的港式警匪片寻求突破与创新的努力。
因此即便后半段过于一波三折的设置令人感到有点多余和不满,但我仍旧愿意呼吁大家走进影院去支持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dianyingnjxs”欢迎关注…………
这部电影让我开始落泪的地方是这名年轻警察的牺牲。
这名年轻警察,也是一名退休警察的儿子,正载着父亲和两名父亲的同事准备去游玩。
父亲的脸上带着幸福祥和的微笑,腕上戴着儿子刚刚送的作为生日礼物的手表。
然而一切都被这场恐怖袭击打破了。
四人在车内安静的扮演着普通的人质,大家都清楚此时暴露自己警察的身份只有弊无利。
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在释放人质的时候,他的警官证不慎滑落。
疯狂的匪徒将他绑上八个不同线路的炸弹推了出来,作为报复警察的工具。
显示器上的时间一秒一秒地飞逝,他配合着拆弹专家平举着双手,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恐惧的苍白,但是口中却不断念着“我很镇定…我很镇定”。
在死亡面前谁能不害怕呢,更何况,他的父亲仍然被胁为人质。
他不自主地微微颤抖,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断的问“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的,是只要站着不动就好了吗”“线路很复杂吗”,这时候他仍有一线希望,期盼自己能够死里逃生。
他还这么年轻啊,一腔热血从警还没有实现够自己的理想啊!
时间只剩下一分钟,即使是最优秀的拆弹专家也解不开这个生死注定的局。
绝望的章在山只能反复告诉他:“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少!
”“你记住了吗!
”年轻警察眼里终于只剩下绝望了,年轻的生命只剩下几十秒的剩余。
背后是数百名人质,身前是数百名同袍,身上是杀伤力巨大的炸药。
死,是一个眼见的马上要到来的结局,他恐惧,却没办法依靠任何人来求得安慰,他只能站在原地,远离车群,远离人群,这样伤亡才能减到最少。
终于,章在山也离开了。
空旷的路上只剩下他,和他身上的炸弹。
他恐惧地颤抖,却只能站在原地,大喊着“我是警察!
我有责任!
远离车群!
远离人群!
这样伤亡才会最少!
”眼里含着热泪,脸上却写满了坚毅。
他一定很害怕,但一定不后悔。
终于,这时间走到了尽头。
炸弹汹涌地绽开一片火红,他在这片火海里消失了。
画面定格在他警官证上,警服映衬下帅气年轻的面庞,将永远成为世人见到他的最后模样。
我落泪了。
我是警察,同样也是警察的子女。
我想起了入警誓词里的“不怕牺牲”,想起了去年牺牲的362个警魂,想起了今年春节7位倒在岗位上的警察。
我不禁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像他这样镇定呢。
大难当前,我会不会害怕地失态,会不会后悔?
这是对于警察公职使命和职责的讨论,是对入警初心的拷问。
虽然很少如电影这样的悲壮,但是从警生涯里的危险无处不在。
治安调解的时候,你不知道双方发生的矛盾是否会迁怒于你;管理交通的时候,疯狂逃逸的车辆也可能将你带倒甚至碾压;和吸毒人员打交道的时候,你也不知道咬了你的那个人是不是有艾滋病或者那个毒贩的身上有多少枪支凶器。
但是更多的时候,你可能被误解被无端指责,但你都无力反驳。
我问自己,这时候,你会后悔吗?
这很难,但我不后悔。
“因为我是警察,我有我的责任。
”
之前这片最高上到7分以上,听说这片投资一个多亿,我估计请水军刷分这块就花了不少。
太多“惊喜”桥段就不一一列出了,随便列举几个典型吧。
开头抢银行这段,可谓“精彩纷呈”!
几个抢匪拿着几把枪,开车正面冲门,然后一路扫射轻松突入到银行金库,紧接着一个炸弹轻松炸开豆腐渣牌金库门。
再看看安保人员如何抵抗的,找掩护物什么的,不存在的,大家轮流跳出来,站在通道中间拿着手枪,站撸拿着冲锋枪的抢匪们。
这让我不禁想到香港银行的安保人员是不是招的都是“临时工”......更经典的是抢匪逃离时遇到的那个路障,还设计成有坡度的,能让人轻松驾车飞过,又让我不禁在想这路障是不是马戏团设置表演用的?
有人提到,那是因为抢匪开车逆行啊......我的天,原来所谓的路障是专门用来拦不会逆行的文明人,那不如把路障换成塑料材质,就算直接被撞烂,你也可以来一句,那是因为抢匪开车硬撞才会烂的啊^ ^这时突然又产生了疑问,华仔一个拆弹专家,却能够临时受命当卧底,难道当卧底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怎么感觉像是靠关系找工作,想安排去哪就去哪,我估计安排华仔去当飞行员都行。
感叹这年头人才都是一职多用啊!
经常看卧底片的人都知道,卧底的家人朋友往往都是被报复的对象,所以卧底一般都不会在公开场合接受采访表露身份。
而华仔却无畏无惧!
先是在报纸上露个脸,让大家都知道这次卧底行动是谁谁谁参与的!
而后在他女友被炸弹爆炸吓得瑟瑟发抖,同时他也知道是火爆哥回来找他报仇的情况下,他也没想过找人保护女友,而是正义凛然地喊出:让他来吧!
感觉华仔已经预知到女友要跟他分手了......还好的是,BOSS对华仔女友给足面子(毕竟身上有女主光环),可惜对警察就毫不留情,发现个漏网警察,让他绑着个没法拆的炸弹,让华仔感受下想救却救不了的痛苦。
然而抓到个最能让华仔痛苦的人,却只是让她抓着个手榴弹就了事了。
这前后作风差异有点大?
好歹也绑个炸弹让华仔拆拆啊。
火爆的弟弟在送去隧道的路上,突然一辆车把警车撞得人仰马翻,个个头破血流,弟弟更是伤重到无法动弹甚至危及生命。
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那帮悍匪找人开车撞的,结果,是酒驾......这运气已经没谁了,不敢想象,万一弟弟被撞死了,那N个人质不是要陪着去了。
显然,导演是不会让弟弟死的,但必须是半死,这样才能给弟弟在后面由于动弹不得被流弹打死做出铺垫。
这里让我欣慰的是,火爆在见到全身是伤的弟弟,竟然异常冷静(看来弟弟是不是完整的关系不大,最主要是人要送过来),当时我还担心这做哥哥的看到送回来的弟弟变成伤残人士,会不会一怒之下杀几个人质。
所以,活下来的人质们,应该去拜拜这位酒驾司机,感谢他没再开快点。
几个劫匪扮作人质出去(劫匪混在人质中这种套路,已经不新颖了吧,香港警方难道完全没想过这套路?
),居然可以不用认真检验人质身份就让几个人轻松离开,而且身上还能藏枪走的。
导游被解救的时候,说他不走,要继续带团?
为了带团,头可抛、血可流,香港导游的敬业程度堪比警察......接近尾声,华仔身上绑着个炸弹,不顾一切冲进去跟BOSS装逼,然后各种枪林弹雨就开始了,原来一直困扰警方的人质问题在这个时候已然不成为问题,痛快地杀戮吧!
最让我觉得惊讶的事情,是突然出现很多警察从天而降,这貌似是隧道吧?
这批悍匪连隧道里每个摄像头位置都清清楚楚,而这么多人从天而降还不让这么精明的悍匪发现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五一档可以说是非常热闹了。
前两天小杀姐姐跟大家说了《春娇救志明》和《喜欢你》,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部《拆弹专家》
剧情章在山(刘德华饰)是香港警队“爆炸品处理科”的一名高级督察。
七年前他潜伏到通缉犯火爆(姜武饰)的犯罪团伙中当起了卧底。
在一次行动中,章在山与警方里应外合,抓住了火爆的弟弟阿标,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但遗憾的是火爆逃了。
章在山因此官复原职,并成为警队的拆弹专家,还在酒吧认识了女友Carmen(宋佳饰),一切回归平静。
然而,香港却在此时遇到炸弹恐怖袭击——红磡海底隧道竟然被悍匪围堵拦截,数百名人质被胁持,而匪徒正是已经消失了七年的火爆。
危急关头唯有将歹徒绳之于法并拆除炸弹,才能阻止这场灾难,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给力的主演影片的男主是我们的刘天王,刘德华。
作为国民偶像,刘天王在演戏方面的评分一直都有两级分化的问题。
烂有《王牌》,好有《桃姐》,实力在某些影迷心中至今是一个谜。
但这次他发挥正常了——众所周知,刘天王是圈内出了名的“努力型艺人”。
这次为了扮演好一名拆弹专家,他在30多度的高温天气下身穿40公斤的拆弹服,忍受高温的烘烤,接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而且全程不用替身,文、武全部亲自上阵。
有时被“揍”得鼻青脸肿,甚至分不出真伤还是化妆效果,认真程度可见一斑。
影片中的章sir工作时严肃认真、泡妞时魅力十足、抓贼时英勇无比,如此无可挑剔的警察蜀黍,麻烦给我来一沓!
所谓不想当演员的歌手不是好制片。
除了作为主演,刘德华这次又多了一个身份——制片人。
实际上这并不是天王第一次扮演这个身份了。
近几年他也投资、监制了不少作品,着实为香港电影做出了不少贡献。
(刘德华早前投资的电影列表)导演的“大制作”说完了演员,我们再来说导演——邱礼涛。
接触邱导的第一部作品是他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
这之后邱导一路开挂,先是拍摄了丧心病狂的《伊波拉病毒》,再是执导了香港最长寿鬼片代表作《阴阳路》系列,奠定了自己“惊悚片名导”的地位。
由于导演此类电影拍摄都极为写实,甚至有人会根据电影情节进行犯案,可以说他的影片是许多小宝贝们的童年阴影。
作为B级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拆弹专家》是邱导作品中投资最高的影片。
整部电影投资1.8亿港币,影片中的红磡隧道是剧组花了两个月搭建的一条1:1“仿真品”。
为了达到最真实的爆破画面,剧组在“隧道”内放入了真的炸药。
由于只有一次机会,拍摄前全组在导演指挥下做了四个多小时的准备。
片中涉及到的拆弹场景,也有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监督指导,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制作组都可谓是诚意满满。
尴尬的剧情作为导演邱礼涛已经合格,可作为编剧,电影各别情节的设计真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注:下面的内容可能涉及到一丢丢的剧透)首先对于刘天王在这部戏里的表现我要给出个满分。
毕竟这么烂的剧情,如果没有刘天王的演技和颜值我估计撑不了半小时。
在近期上映的电影中《拆弹专家》拿了最低分,只有6.9(动笔的时候分数还是7.0【捂脸哭泣】)
对此评分我只能说不全是水分,毕竟影片的剧情在前半段还是在线的,但到了后半段就真的是在跑偏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情节之一是火爆绑架了Carmen,将车停在了加油站,并在其手上放了手榴弹以此威胁男主。
就在我满心期待以为可以就此展开一场世纪大营救,然后抱得美人归的时候。
编剧只是让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然后将那个“不松手就不会炸,松手了也不一定炸”的炸弹扔进了沙袋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what are you 弄啥嘞?!
你这样让像我一样脑洞很大的观众甚是尴尬啊!
如此倒不如让女主握个note7算了,保不齐要比你这个“弹”更难拆一点。
而且影片整体都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前段在男女主谈恋爱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重头戏有些匆忙。
部分人物的刻画也不够丰满,很多重点角色都莫名其妙的两秒下线,结局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
而且这次姜武也不知道怎么了,小声说话听不清、大声说话必破音,真是让我频频出戏。
虽然电影借了刘天王的光环,并依靠了导演之前的江湖地位,但说到底《拆弹专家》也只是刚刚过了及格线。
对于电影,幕后认真努力,诚意满满;台前敬业负责,实力不俗;但对于结果,我想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们应该都和我一样感觉有些许的失落与不甘。
然而作为邱礼涛“上岸”后呈现给我们的第一部作品,虽仍存在诸多不足,但也应该给予关注和鼓励,毕竟谁也不能一蹴而就。
最后,据说今年我们的邱导有四部影片即将上映,这其中还有他最拿手的“惊悚类”,希望到时候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吧。
感觉浪费时间看了这部电影,槽点无数,演技浮夸,剧情之间毫无逻辑可言,大反派毫无动机可言,那么疯狂报复,我还以为他弟弟被刘德华杀了呢,要说为了救他弟弟,关键根本不顾他弟弟的死活,要带走他,带走就带走呗,也知道在前面保护他弟弟撤退,一个劲和刘德华枪战,搞得他弟弟被当成活靶子,wtf,刘德华女朋友看短信,那个时候你知道刘德华死了?
哭成那样,那么大一只雇佣军+枪械+1500公斤的炸药,你们是怎么入的境,还有直升飞机接人,没有航空管制吗,真当中国领空是菜市场啊,最后棺材上盖的港旗,不见五星红旗,真当香港是1997以前啊,再说了,就算发生了这种规模的绑架,驻港部队哪去了,真当自己是中央不存在啊,还有那个商会老板到底图什么啊,帮着反派,最后多给了10亿还被炸死了,既然反派能轻轻松松的到处放炸弹,到处绑架人,炸死人,那干嘛冒那么大风险找雇佣兵,还带那么多炸药进香港啊,随便绑个有钱人勒索不是更轻松来钱,还刘德华演的什么拆弹专家,帮女朋友丢炸弹的时候,要不你自己把手榴弹捏过来,要不丢手榴弹的时候做好跑步准备,你们两个居然正对着沙包坑,扔下转个身再跑,是为了装逼吗,背对着沙包坑,扔完就跑,这不是常识吗,抱歉我真的是无法理解 现场有炸弹,为了突出刘德华在最后一秒拆弹,好死不死,在现场不远处混进几个二逼青年,等清理完他们再拆,你们想表达什么,人文关怀,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摆脱,不是你们自己把情况说得很糟糕吗?
炸弹周围都是高楼一旦爆炸不堪设想,然后这个时候你告诉我,停下来拆弹,等我先把熊孩子请走,你逗我呢?
整个电影有一个智商在线演技在线的吗?
港片乙烷……
小鲜肉警察给影片加了一星,小宋佳的角色去掉了对剧情也影响不大。
一直不理解网上很多人说刘德华没演技,从早期的投奔怒海、毁灭号地车就是巨星苗子,后来有法内情、天若有情和旺角卡门,97之后有暗战、阿虎和无间道,还有不断挑战自我的瘦身男女、天下无贼、星梦童真,大只佬..........说刘德华没演技的不是瞎子就是跟风黑。力挺拆弹专家!!!
邱礼涛的作品,总会有点意思。可惜他的很多电影,往往止步于有一点或两点意思,本片也是如此。蔡瀚亿被炸与刘德华拆错生命中最可怕的两根线,就是有意思的两点。除此以外,乏善可陈。
朋友圈说好看的我立马拉黑了
以為一定不會爆炸,結果猜錯了,是我的話會剪紅色。改邪歸正的弟弟死了,主角也死了,反而大魔頭活著去蹲監獄,這什麼世道?不懂人質警察爸爸的手錶有什麼含義?
有钱搭红隧没钱磨剧本
还行~
港式警匪片,不作不会死。心疼“躺枪”的弟弟。
邱礼涛不愧是华语影坛的第一摇滚客。一个字——狂!姜武演技太差了。
很有张力,虽然有一些情节上的瑕疵,但是刘德华带领一干老戏骨,威风不减。#20170630
虽然卖表卖的太明显,但电影本身不错(接近寒战),若意识形态解读则堪称神作。炸毁交通/经济枢纽以影响股市的高潮部分可以作政治经济阐释,而最后结尾只能选红不能选黄则是更直白的政治表达,不需阐释。
邱礼涛虽然看起来拍的片子逐渐主流化,但仍然携带着那股cult电影的锋芒在里面,看似迎合其实隐含着反抗。《拆弹专家》中引发电影后期灾难的是港片中常见的“卧底”角色,再联想到《黑社会2》里面的情节,不禁还是有些可供玩味的现实指涉。当然最突出的还是反类型化的结尾,借悲剧(警员的牺牲)来延续权力秩序的存留,资本力量(幕后老板)看似重要实则沦为暴力强权的玩物。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生必须以惨重的代价来换取。
请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
王紫逸实力演绎“躺枪”
主旋律的片子,有点尬剧情,但是最后剧情设计很有节奏,很巧妙,我想给4分。
我心中的拆弹(蛋)专家只有一个,那就是NBA金州勇士队的追梦格林。
想起那年赢了大热阿凡达的拆弹部队,噎得我不造说这港片啥好.. 那句“我是警察,要远离人群”,真跟看恐怖片一样.....
不是拆弹专家,是拆弹失败专家,拆一次,爆一次,屡拆屡爆,技术不行但精神可嘉。
再也没有完美结局了,话说比第二部里面的倪妮,华仔和小宋佳更配,姜武一个喜剧演员完全演不了反派啊。
与时间赛跑,与恐怖分子斡旋,这是拆弹专家的速度与激情。类型片中反英雄、反类型永远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