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时总是忍不住想快进,跳过一些镜头接着看下面,然后我真的这么做了,发现前后剧情接不上——只不过跳了40秒或12分钟,剧情就跟不上了。
硬着头皮倒回去从刚才看的地方继续。
会这样不断地想快进,当然是因为不舒服。
另一个侧面证实这部片子的级别的确够呛。
开篇尚好,Patrick Bateman,Wall Street-Pierce & Pierce-Vice President,看着很有钱,有着漂亮的未婚妻。
喂喂,你的生活多么快乐……Patrick你每天还锻炼得这么多,如此爱惜自己……你以后一定能活很久。
喔,我刚发现这群年轻有为的成功人士每天不是忙着开会股票赚钱,而是认真讨论西装领带,谁订到了高级餐馆的位子,谁的名片更漂亮……公司交给你们真的可以吗= =……不过谁知道呢?
然后剧情让我也跟着开始失控……忍不住快进想跳过一些剧情,但是不行(遮脸)于是我想,总有一些关键部分让我可以说点什么。
1.Dorsia我先记住的,居然是这个老是订不到位子的酒店名字。
Patrick第一次打电话,语气有点儿紧张,然后被嘲笑。
为的是那个嗑药的秘密女友,未婚妻的女友。
最终她嗑药嗑得迷迷糊糊,镜头给了个特写——另一家酒店的菜单,而她竟然没注意。
第二次打电话,语气平静而保持着镇定,对方平静地重复了两遍“位子已经订完了”。
为的是女秘书Jean,Jean一再说“没关系,主要看你想去哪里”,我猜哪里她都会高兴?
最终带她去了Paul Allen的房子,而几件不同的巧合叠加,Jean没有死。
我不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我觉得Patrick和Jean在公寓里那段紧张的杀人未遂,算是全片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高潮段。
我就是觉得它很重要,最后他在崩溃之中打电话给Jean,我想Jean是只听声音就能辨认出Patrick的情况。
或许Jean算是全片中最了解这个人的存在。
2.金发Patrick坚持要金发,未婚妻是金发,秘密女友是金发,模特儿是金发,J女也要求金发,秘书也是金发,除了那个红发姑娘外全是金发美人。
似乎通俗认为金发姑娘最性感,貌似是这样。
另一个层面的舆论导向。
3.名片漂亮,品味,这就是名片的意义。
其实我觉得那更加强了讽刺,因为数个叫错名字认错人的状况,更加显出名片的毫无价值。
因此而互相妒忌的众人,暗地里的酸味一英里外都闻得到。
我觉得那很有趣的一幕是Patrick想掐死那家伙时,那男人却说我注意你很久了……喔,老天,我都听得到Patrick心里纠结的苦笑。
4.手套总是有手套,很多个手套的特写,不少杀人场景也戴上手套。
手套是另一层面具。
包括他那身昂贵的大衣。
我也注意到他对于某些细节的坚持,比如杯垫,比如自我保养,比如抽烟。
而这显然说明他总是这样紧绷着。
5.女人们Patrick说他是艺术家,用金钱就可以买到女人的身体,Christin的犹豫几乎注定了她将被杀,镜头给了她的脸很多特写。
我想她有注意到Patrick的异常,但她最后没有拒绝金钱的诱惑。
6.语言开始一直在说自由,和平,以及那些道德的Patrick,我注意到他只吸引了别人的一小段时间注意,而众人的回答?
敷衍与漫不经心。
与人交谈也是如此。
Patrick向洗衣店解释洗掉血迹的床单——无法沟通。
向未婚妻说要分手,未婚妻哭完就继续坐在那里。
向律师说真相,被误认为另一个,而Paul Allen又被误认……我想只有Jean认真听他说话。
还有探长,虽然认真为了案件调查,但当他掏出Patrick杀人时放的那张CD时,我想要么他承认自己杀人(虽然这样就没戏了),要么他发现探长也和自己有一样的音乐品味而暗自高兴(这样后面也没戏了)他选择的是最正常的回答,表明自己从不听流行音乐(案件继续迷糊……)7.音乐音乐要流行起来总是有理由的,说中了人们的内心——我想是这样。
Patrick杀人前总是长篇大论地谈论他喜爱的音乐,以及音乐有多么地美好,刚开始看时我忍不住想跳过去,但后来我发现这正是他自己,他喜爱的,想与人分享的东西。
无奈的是,真的没人听他说话。
8.漠然乞丐死了,没人在意。
Christin跑遍整幢楼无人应答。
Patrick拖着Paul Allen的尸体袋,一路血迹无人在意。
被人撞见也没被在意。
模特儿对他说You are Sweet,不知是否真心。
被认错的Patrick。
杀了如此多的人,依然没被发现。
被粉刷一新的Paul Allen的屋子,近乎惊悚的白色,房东说你别惹麻烦——这足以让人想上半天。
9.JeanPatrick说她的衣服应该怎样变化,她就会换掉。
笑容甜美,眼神真诚。
给了她很多特写,导演很有企图XD毫无戒心地来到公寓,看起来非常高兴,无论是不是在Dorsia。
吃冰淇淋也很高兴,Patrick拿起胶带又放回去,拿起电钻又放下,电话铃既是救命也是意外。
但他还是放下了,无论什么原因。
他们的对话可以说相当真诚:J:你想要我离开吗?
P:是的……我想我会控制不住自己。
J:我知道,总是这样……我总是和得不到的男人纠缠不清……我的意思是,你想要我离开?
P:我想你如果留下来,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想我会伤害你的,你不想受到伤害,是吗?
J:不,我想不,我不想被揍得鼻青脸肿的。
是否有点暧昧,以及杀人的心情,我想这些是一语双关甚至三关。
10.Nothing最后一幕,Patrick背后的门上是THIS IS NOT AN EXIT,据说是原著小说的最后一句。
做出一副无辜样子,可是骨子里毫无所谓。
作恶者的不安无需担心。
我想Patrick的痛苦长久而无解,而Jean读到了那些绘画,她为此哭泣。
看完觉得这个社会没什么奇怪的地方,我想才是真正的毛骨悚然。
或许不清楚他是否杀人,但这一切根本无解。
我想Patrick无法挖掘自己更深,而他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别人身上,并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我也不希望任何人逃离。
被承诺努力加班就有奖金,而时常不被兑现。
被承诺我会爱你,然而连爱自己都做不到。
驴子吃不到近在眼前的胡萝卜。
我想我目光短浅,我看不到更遥远的未来,我看不到三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或许呆在某个小屋子里领着救济金,或许大发横财。
世界现实得很正常。
我想这儿没有人,没人真正关心——思考,诉说,即使说出真话。
其实是没有人的。
没人会在听。
我想真的没人关心你是否拥有灵魂,没人真正在意你喜欢什么,也没人真正在意你是靠听音乐还是杀人探索自己的本质。
面目模糊的存在,而这才是最正常的地方。
So There Is Nothing.安静地看着Christian Bale带着慢慢褪去的汗水,坐在咖啡馆里,旁边是三个男人看着电视抱怨。
一个人说我不饿但我想在什么地方定个位子。
他什么也没在听。
Nothing.From FoxChristy
为什么在这里要提音乐剧,因为大部分人看《美国精神病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男主是杀人还是没杀人」但当看完音乐剧你把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你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病的到底是谁」《美国精神病人》的音乐剧绝对是被低估的一场大戏,00年的原版电影其实更多的给我的是一种「导演有病在悬疑,主角有病在精神分裂」的感觉但是16年的原卡音乐剧会让我们觉得,「80~90年代的美国社会有病」电影里面我能看得到的就是每一个字都在告诉我「我是一个有病的雅皮士,我孤独,自傲,暴力,分裂,渴望挤进上流社会,拜金,冷漠的,不在意内核,随波逐流」因为电影里男主三分之二叙述就是叙述没有感情的但是音乐剧的男主心理活动里面他甚至还在娱乐自己,歌曲里面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不」「不知」的迷惘,所以电影观感的结果是,男主本身就有点分裂,是社会让他更加分裂,但音乐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社会让他,变成这样的音乐剧还能看到的是「集中的音乐品位和审美格调,渴望被承认,敏感,风趣,悲哀却让人叹息的一生」他其实更贴合一个「雅皮士精神」和「文化符号」而不是单纯的在输出我和社会都有病所以在看2016年原卡之前我给这不电影四颗星,扣一星在叙述的不清晰上,但是看完2016的原卡音乐剧之后我给三颗星,另外一颗星扣在思维上引导人们去探究的不该是真相,而是真相背后的真相
Christina Bale的表演真真好。
再没有比这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
他的主人公叫Patrick Bateman,哈佛大学毕业,进而深造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现27岁,是Wall Street上某投行Pierce & Pierce的Vice President。。。
他每天给自己做面膜,健身,用冰袋敷脸使皮肤有弹性,用名目繁多的洗浴用品。
出入高级酒店及夜总会。。。。
我就一直感觉 Bateman这个姓氏带有高贵的气息。
有高贵气息的变态人士当然要不停的杀人才有看头。
于是这个片子。。。
说恶心也是很恶心呢。
高级公寓里血淋淋的女孩尸体成排,冰箱里人头和甜品共存。
杀人的器具有刀枪,更有电锯和斧子。
看片花的时候我吓得叫出来。
据他和律师的电话他杀了20-40个人。
然而说好玩也是很好玩的。
Bateman杀人是出于不可满足的欲望,以及他无法摆脱的绝望和伤痛。
他的绝望和伤痛来源于订不到某高级餐厅位子的尴尬,或者看到同僚印制比他精美的名片时的嫉妒。
某同事show给他看自己新印制的名片,他看到之后很受刺激,嫉妒的毒蛇啮咬着他的心。
他试图在洗手间里掐死那家伙,结果那家伙柔情万种的转过身来亲吻他的手,倾诉衷肠说我注意你好久了。
我注意到了你看我的眼神,你火辣的身材。。。
自从06年在Arizona的酒会上,那一天你系着一条酒红色的阿玛尼领带。。。
Bateman夺门而逃。
真囧。
而事实上Batemen和此仁兄的女友已经偷情很久了。
很好玩儿的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这片子的一个特点。
Bateman出于嫉妒杀了同僚Paul Allen,然后去Paul家里收拾Paul的行装,伪装成Paul去伦敦出差。
他发现Paul的公寓地段比他的更好,显然更贵。
于是大受刺激。
后来他把 Paul的公寓作为他肢解女孩的据点,一次某位金发call girl说你这个公寓比你另一个还要好,他便很怒。
他后来用电锯杀了她。
顺便讲,演这女孩的演员是Adaptation里的小提琴家,也是The Savages里哥哥的波兰女朋友。
叙事手法中规中矩。
情节套路类似于:大帅哥 = (白天优雅绅士;夜晚杀人狂魔) x N (N > 10)。
好在杀人的手段和动机都不单一。
有时候根本没有动机。
而且随着剧情深入他单位时间内杀人数量直线上升。
只看Christian Bale便很有戏,他每次杀人之前都放流行音乐,对唱片和单曲如数家珍。
他杀人之前跑到浴室穿上雨衣拿起斧头踩着Moonwalk来到起居室伴着音乐扭动着跳舞仔细的系好雨衣扣子然后 —— 用斧头劈开那家伙的脑袋。
啊呀好恐怖哟。
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优雅,他的微笑令人无法抗拒。
一个模特和他夜晚从club里出来,在马路边说:There's something sweet about you...他温柔俊朗的笑。
两人乘出租车回家,然后呢,不出意外,他把她杀了。
这片子有趣就有趣在结尾,不然就落入了和其他杀人狂故事一样的俗套。
有了那样的结尾,你开始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杀过那些人,你开始怀疑那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你甚至开始同情Patrick Bateman。
然后我有点理解片名(也是小说的名字)"American Psycho"里的意思。
American一词的重要性顿时凸现出来 ,甚至超过了"Psycho"。
虽然“Psycho”很吸引眼球。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杀人故事 ,它涵盖了导演(确切的说是原著小说作者Bret Easton Ellis)对于80年美国社会里精英生活的态度。
说来这态度无非是对道德沦丧的拜金世界的否定和批判,然而作者别出心裁,非要从这么个极端切入点讲他的故事。
这一手儿让我想起Kevin Spacey在七宗罪里说的话:Wanting people to listen, you cannot tap them on the shoulder anymore. You have to hit them with a sledgehammer, then you'll immediately see you've got their straight attention.大概是人们被锤子砸过了头,此书1991年出版时引发了些争议。
不过又据说90年代末的时候大家逐渐接受了作者传达的观点,于是这片子终于得以开机拍摄。
有些Trivia有点意思,比如,Edward Norton把这角色据了;Leonardo DiCaprio一度表示了对此角色的兴趣然最后终于未参演;Christian Bale在杀Paul Allen之前站在音响边扭的那么几下是improvise的;拍他洗淋浴的那场戏时,全片场的女人们都聚拢过来看。
嗯。
总之很强大。
很变态的强大。
看The Dark Knight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演了美国杀人狂的家伙怎么会被看中来演蝙蝠侠呢。
顺带讲,Christian Bale是英国人,确切的说,是威尔士人。
美国演员身上少有这个规模的气质。
我的死党有一天提到这部电影。
他说很值得一看。
他是一个标准按照这个社会价值观为手册的好学生。
他追寻如何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如果最快的那到工程博士学位,如何拿着一系列乱七八糟的证书去墙街找一份体面又有前途和钱途的工作。
说的这么复杂,简单点说,就是最好能在GS和别人一样年底分红超过了60万美金。
Patrick Bateman,这个从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上等人,就是他,不,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追寻的MODEL。
Patrick,年轻英俊,不仅如此,他是Wall st的金融精英,他住在Mahattan的高档住宅,他象女人一样珍惜自己的脸面跟身体,他定期锻炼,定期做SPA,甚至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10分钟的FACIAL,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有个CONRNELL毕业的未婚妻,一切看起来完美的让人嫉妒。
他拥有的一切,不外乎是年轻的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价值的目标。
而当这物质和价值的目标都几乎完美的实现在了27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内心却开始了奇特的变化。
他们,一群金融精英或者公子哥们,在一起认真的攀比的是谁可以在DOSIA定的了位置,谁的名片更加的精致。
这些莫名的举动,在平常的普通人眼里,简直都是怪癖。
当然,Patrick也关心国家大事,他铮铮有词的在聚会里谈到,要消除战争,争取和平,要关心饥荒和贫民,要减少年轻一代的物质欲望。
可是转身而去的黑夜里,他用金钱诱惑无家可归的人们,然后趁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愤恨的将他们杀死。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跟地位用一种变态的手法去讽刺这个社会的价值目标。
他知道众人仰慕或者说容易被钱,物质和权利所引诱,他在那些需要扬起头来看他的人面前,知道如何引诱到他们。
面对妓女christin,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金钱在路边诱惑她上车,christin起初的犹豫就几乎暗示了被杀的命运。
如果说他心里变态是因为不能容忍贫穷,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他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或者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嘲弄。
他杀人迅速而犀利,甚至还有点艺术的味道。
每次的血腥的杀人,他都用激烈的类似摇滚来做背景。
他阐述到每张专辑的背景和内容。
那种若似自言自语的叙述,看似博学高尚的人,却做着人人都鄙视的事情。
我愿意认为Patrick有过想控制的意思,他放弃杀害自己的秘书。
然而事态越来越缺乏控制。
他开始杀害越来越多的无辜的人,模特,老人,看门人,甚至是一直路边的小猫。
失控的高潮终于结束在他逃回P&P投资公司的办公室里。
他的脸上是泪水,是汗水,扭曲着面孔,用哭腔或者是WHATEVER,打电话给他的律师。
他是求解,还是赎罪。
无从而知。
令人惊诧的是,这一系列的凶杀,本该很容易的得到破案,却迟迟没有。
甚至被他坦白过後的律师,都一再的否认。
片中还有不少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情节。
仿佛这一系列的凶杀都是他的幻想。
好吧,如果这只是幻想,那么只有Patrick是精神分裂,但是,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所有人甚至这个社会对Patrick的举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的精神分裂。
这部片子惊悚或者暴力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告诉了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事实。
故事跟导演上看,不错的作品。
最为突出的是Christian Bale的演出。
他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Patrick失控的心理。
内在根本无关紧要再也没有障碍了,一切失控,癫疯,恶毒,邪恶,造成的所有混乱,以及对它的完全冷漠,如今都超越了痛苦持续而尖锐,不为任何人祈祷世界更美好,我希望其它人尝尝我的痛苦,我希望谁也逃不掉,即便承认了这一切,也没有宣泄后的快感,依然无法受到惩罚,也没有更加了解自己,所说的话只是老调重弹,忏悔毫无意义所以,他后来演了黑暗骑士,而不是小丑,如果他演了小丑,谁能演黑暗骑士和他对戏他在这片演了一个比小丑还小丑的角色小丑:这个世上没有人能对付我,只有你黑暗骑士:首先,我不否认你任何优点,其次,你不知道,我以前演了小丑《美国精神病人》我能和你对戏,因为我演过更疯狂的角色,你知道吗,你杀人,我不仅杀人还吃人脑子,你一直在疯狂,我却能披上一张有钱人/公司大老板的皮来疯狂,你知道吗,大家都知道你是坏人,却没人知道我是坏人,我每次都在完美逃脱,我觉得我比你更变态,但我在崩溃的时候,我还能保持理智给律师打电话,我清晰地记得杀了这个人那个人,我的心理医生告诉我,别再给她添乱了,原来我的病已经达到了顶点,没人可以治愈我了,我崩溃时,我想到的是那个逃过一劫没有被我伤害的秘书,奔溃的我来到同事们面前能瞬间恢复假装出来的正常状态,最后,是我自己在治疗自己,我自己明白了还有另一个我,但,我依旧没有更加了解自己你知道吗,我们都是影帝!
豆瓣8.8分太低了,别跟我说豆瓣是7.8,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或许不一样,我已经被贝尔的演技和精分世界征服了,内在的评分确实是8.8他的变态,他的杀戮,是他内心的世界,也是画的世界,也就秘书看到的世界,说真的,2019年的《小丑》最后来原来是幻想的开放式结局,或多或少……无所谓了,这片比小丑还小丑他演了最好的蝙蝠侠,也演了最好的小丑(这个跟DC无关)
这是一部描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都市生活的黑色社会讽刺片。
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 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
可当夜幕降临时,黑暗的无边恐怖唤醒了贝特曼双重性格中的另一面。
他将一个个猎物绑架到他的豪华公寓,一点一点折磨,看着鲜血慢慢涌出,猎物痛苦地死去,一种莫名的快感袭击着他。
他是英俊的华尔街精英阶层,自恋敏感攀比一切,竭尽全力展现完美,从衣着打扮到一言一行,无不精致到无可挑剔。
只是标准化表演性的社交生活,虚荣浮华的物质主义沉迷,解决不了他内在的孤独感疏离感。
物欲横流之下无处舒缓的人心,在狂躁空虚的深渊里沉沉下坠,只能用臆想中肆无忌惮的虐杀来宣泄。
疯狂之后,才能回归正常,白天依然继续他审慎的中产阶级生活。
和看Vannila Sky一样,本来以为是个情节很普通的好莱坞商业片,就冲着Bale和Leto看看,没想到到最后突然峰回路转,来了个令人措手不及甚至有点莫名其妙的结尾。
其实题材还是不错的,原作应该也很棒,只是导演在表现上还欠点火候,最终拍出来有点不伦不类,要是让Lynch来拍肯定好的多,何况片中还有他的御用演员Justin Theroux。
另外Bale同学在这部戏里的表演真不错,日后终于从Bateman修成了Batman。
到底Bateman杀没杀人片中没有给出明确答复,网上看到这么一段理解挺有意思:临近结尾时Bateman去Paul Allen原先的住所,却发现已被装饰一新,且原先存放着的遗体残骸也神秘失踪了。
一位老妇人(似乎可以理解为Paul的家人)的反应让人心存疑惑:她发现Bateman之后神秘而略显心慌地让他赶快离去,不要给他们带来麻烦。
原先而普遍的理解是凶杀的确是虚幻的,Paul Allen确实失踪了或去伦敦了,装饰一新的住所与消失的残骸正好说明凶案的一切都是存留在Bateman想象中的。
但那位老妇人的奇怪举动却一直无法说通。
或许这一切应该是这样理解的:Paul的确被Bateman杀害了,其他凶杀案也的确发生过。
以为Paul失踪了的他的家人在最后整理他的房间时看到了如此多的尸体残骸,第一反应就是Paul是一个连环杀手,他在犯下多宗命案之后将尸体藏匿于自己房间内(这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特别交代了Bateman将Paul的尸体转移到了别处),然后自己以“失踪”的方法想逃脱法律的制裁。
作为家人,他们不想把设想中的Paul的所作所为告知警方易惹上麻烦,让他们的Paul成为嫌疑犯,于是就秘密将公寓装饰一新并对外一致保密。
Bateman来访时一下子就跑去看存放尸体的房间,老妇人显然以为Bateman可能知道Paul谋杀的事实,便以警告与劝导的口吻让其离开并只当没来过。
我自己是倾向于虚幻派的,他的YY在本子里用笔表现了出来,这样也更对应了片名里的Psycho,我甚至觉得这部戏真实的部分只是从头到尾一帮中产阶级空虚男人在一个又一个餐厅里扯淡订位,一切就像餐厅本身一样井然有序,最近这类片子看多了说..其实我是想要说,继上次在落水狗里听到了Nargaroth的采样后,American Psycho看到最后又听到了一段熟悉的独白,Shining在05年的专辑IV - The Errie Cold的最后一首歌Claws Of Perdition的结尾处采样了Bale这段独白,难怪我想这帮瑞典人怎么英语说的这么标准。
另,这张海报上的Bale真像MahonePS:这电影在黑金属界还真有影响力,他们的美国老乡Krieg在04年还专门发表了一张名位Patrick Bateman的EP,这是一张即兴创作的唱片,唱片的内页写着,这张概念唱片的录制之前没有任何排练和具体的创作,也没有歌名,只用I,II,III ,IV,V标明,中间穿插了一些电影里的对白,不知道Shining此举是不是受到了Krieg的影响。
美国精神病人,一个物质狂人的YY梦,影片中处处留露着男主角对物质的追求,作为华尔街的商人,商场上的精英,在充满利益的现实世界中,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成了贝特曼发泄的一种方式,电影开场的镜头聚焦在盘中的丰盛食物.....暗示了这是一家高级西餐厅,主角也是一位社会名流,四个衣冠楚楚的男人谈论着他们的生活、事业.....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带了一个虚伪的面具,撕开那个面具,你会看到他的内心,导演就是这样带领观众进入了男主角贝特曼的内心世界。
现在一打开豆瓣或者别的网站,任何网站的首页都是一堆的消费刺激,有的贩卖吃穿用度就有贩卖学习娱乐的,总之一切都可以是商品,商业经济真的像一只无尽的手诱惑着人性,分分钟逼迫人释放购买的欲望。
美国早在千禧年之初就已经消费铺满了整个社会,派特里克的护肤品,派特里克的桌椅房间,派特里克的西服,派特里克的画和名片,极尽奢华昂贵,然而这都比不上他源源不绝的自由,随意迟到随意安排随意拒绝的时间,随意侮辱随意讽刺随意进行性行为,一生下来就拥有了平民可望不可即而中产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一切,他反而成了一个空虚的躯壳,原来有钱的自由也是另一种重复。
一个公司里的男人都是用价格不菲的西装包装每天锻炼时间比上班时间还长而成的精美肉体,一眼望去全是眉眼精致皮肤光滑气质脱俗的美男子。
他们唯一统一的时刻是纠结晚餐的定位以及比美,聊到世界经济的时候会说自己都觉得可笑的空话套话,自己没有在讲,其余人也没有在听,包括话题的发起者。
话题发起者比起话题明显与派特里克的未婚妻调情更令他感兴趣。
这样的环境,派特里克聊起自己喜欢的音乐真是怪异又神经啊,放在别的影片里他一定是个纯情与众不同的文艺富二代,需要一个文艺但嫉恶如仇的女主去拯救。
可是派特里克真的喜欢音乐?
咋眼一看他无论面对谁都喜欢喋喋不休地诉说唱片的来历与诉听感受,但是音乐也是商品,人们享用商品但对商品并不想了解,派特里克喜欢诉说时别人倾听的表情更甚于音乐本质,音乐也只是他用来获得关注,取悦自我的一项工具。
对于派特里克来说喜好的音乐是少有的不会被其他人比下去的商品,然而聆听者大多不知所云的表情,炫耀名贵的唱片也显得可悲。
派特里克真正享受的是杀人。
既然做什么旁人都冷漠以对甚至比自己更好,自己不如去做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把杀人当成充满仪式感的盛大演出,观赏被谋杀者惊慌的表情————通常这就是被害人最生动最自我的时刻,让他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和自我存在的最高瞬间。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确实是被杀了,但是这个社会即使是杀人也能变成一项消遣,死去的人便是死去了,自动掩盖或者忽视派特里克罪行的人继续保持了日常的运转,从而让杀人这项派特里克做的最出格的伟大事业也变成和唱片一样无意义了。
最后的结尾派特里克算是彻底死了,他展现人性最柔软最真实的一面的时候,一是面对小秘书无意间的真诚关心,二是由此引发的自我动摇与一连串的幻觉以至于打电话忏悔。
他太不知如何与他人剖白交流了,这个圈子也不需要他这样做。
片子里几个姑娘,他的未婚妻是完全的冷漠游离,分手的悲伤也只哭一分钟,已经没了一点人的气息。
情人在最后分手的时刻曾经试图真情流露,但最后她还是向目前的生活妥协。
妓女为生活所迫把自己变成商品,即使不情不愿但还是金钱面前再低的头都要低,终于成功送命。
小秘书是这个故事里仅剩的人性光辉象征,大致可以猜出她生活的圈子是个温暖而体贴人的环境,派特里克唯一一次的动摇也是她因为下意识的关心,但是出身到心境都悬殊巨大的人彼此远离是最好的。
父母与子女间仅仅是供养者与被供养者的关系的人不在少数,结婚不为相爱,交友不为合拍的就更多了。
电影里的圈子消费水平很多人也许达不到却正狂烈追求着,而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却已与他们不相上下,社会喜欢人人都是不断生产和被生产,消费和被消费的生活着,这可让社会加速运转。
每一天都失去一点自己是很痛苦的事,但是完全失去了自己却是只用为餐厅位置订不到发愁就好,余生都将快乐地这样活下去。
看了很多影评,我觉得是杀了的。
假设没有杀人,那这部片子就是真的无聊,甚至让我没有去细品的欲望,就跟垃圾国产鬼片一样,过程看不懂,想半天觉得奇怪,结果结局就是主人公醒来,原来一切都是一场梦呀(真的想呕。。
)争议恰巧就在于如果是杀了人的,影片里又有很多解释不通的东西,如恍然变样的杀人公寓,Bateman一枪一个爆头还能打爆警车的枪法,ATM上出现的文字都在让观众去认为他真的是精神病,这全是臆想。
大家都能感受到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就是美国社会的病态。
重复出现的认错人,晒名片看的是质地和设计,对高级餐厅多洗牙的追捧,都是明示社会所有人都满不在乎人。
所以,他可以堂而皇之地套袋走出大楼,看门的看都不看一眼,塞进出租车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认识的人,然而他问的是:“你的旅行袋是哪儿买的?
”这已经是相当明显的明示nobody care的意思了。
包括扔电锯楼道杀人那一段,半夜这么大动静,一个人没有,我觉得这也是故意的,作用一是让观众认为这是幻想,在Bateman的幻想里是没其他人的,二是真的其他住户即便是半夜惊醒了听见外面有女人求救也当作没听见。
ATM机开始一系列失控,这一段是精神病论的铁证,因为不合乎情理,但除了AMT机上的文字,我觉得都反而是符合前面的铺垫的,神乎奇技的枪法和打爆警车并非不可能(他不可思议的看了看拿枪的手),被他一枪爆头的保安认错了他,去公司的样子满头大汗惊慌失措签名,然而看门的只是看着自己的报纸。
藏尸公寓变了个样,他直接去开藏尸体的那个房间门,然后老妇暗示性的问他:“你看了纽约时报吗?
”包括说:“建议你离开,别回来",很显然老妇绝对是知情的,并且也证明了Bateman不是精神病,如果是精神病,不会有这样意味深长的对话,合理的推论是这是Paul的家人,发现Paul的这处房子藏了很多尸体,加上Paul失踪,于是帮其处理了尸体。
律师这一段,律师认为Bateman在开玩笑,还认真地说自己在LONDON见到了Paul,是在为他辩护,因为电话里Bateman说:Keep your eyes open (留点意),可能让律师以为雇主想让他想办法解决。
是的,律师听到雇主说自己是杀人狂魔后,一点儿不在意,还为其打掩护。
最关键的应该是Bateman的忏悔和自白,在经历这一切之后他感到他的罪恶感没有被释放,他的忏悔和坦白也没有得到解脱,因为他莫名其妙的脱罪了,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帮他抹去了罪迹,就是American psycho,病态的社会。
假设一切都是假的,全是幻想,那最后几分钟的自我解剖都成了空谈,这将使得这部电影变成烂片,做成像要禁闭岛,致命ID那样的精神病人电影,却结尾没有明示他是精神病人或者病史?
假设一切都是真的,那最后的自白才算是高潮发人深省。
可惜的是偏偏虚假和真实都有疑点,或许是制作方就是想做成这样模棱两可的样子,让观众去选择。
我却觉得这种开放式结局反而给电影减分,因为我觉得一切都是真实的,才显得可怕,才能说明美国精神病人就是美国。
我更愿意把那些不合乎情理的部分当作剧情需要的夸大作用和迷惑观众的作用,比如ATM上的字,爆车枪法等等,这些部分让大家出现了做选择,这是真的吗?
做个什么选择,就等于你看了部什么电影。
选择是真的,那就是一部很多黑色幽默的沉重犯罪电影,Bateman无法救赎自己选择是假的,那就是一部没清晰交代完全的垃圾开放式结局精神病人电影,类如搏击俱乐部,禁闭岛,致命ID都会交代让观众安心,是的,他是精神病。
演员表现不错,若是不需要用2倍快键观看的话,我会给3星
看过《夜行者》《布鲁克斯先生》,再看这个简直是看垃圾的感觉。
冷峻且诡异~贝尔演技炸裂。但是我看不下去
今年才看这个电影,觉得过去22年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进步啊。
缺乏真诚交流而生发的异化,个体缺乏存在的实感,剩下的只是对他人的厌恶。表面不动声色甚至挂着笑容,心里早已将对方千刀万剐。这不就是中国大学生么。
有人失足跌入深渊,有人欣然奔向黑暗。
在刷到过无数遍克里斯蒂安贝尔的魔性表情包后,终于看完了本作。最大的争议点,即贝尔如变态杀手般连杀几十人的情节真实存在抑或纯属幻想,其实是编导刻意模糊所致。在资本主义崇尚拜金的社会氛围中,人本身并没有价值,生命如草芥般随意消失,姓名则完全是没有意义的代号以至所有人都认错对方,也会被别人认错。能引起别人重视甚至妒忌的,是西服与眼镜的档次,名片的字体与式样(而并非名片上的名字),是订到高级餐厅热门时段的能力。贝尔作为华尔街精英的代表,光鲜亮丽,穿着高档西服,用着高档护肤品与化妆品,对流行音乐如数家珍,但却无法掩盖他精神极度空虚下的贪婪嗜血(一边健身一边看《德州电锯杀人狂》才是他的真实本性)。杀人或幻想杀人对他而言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反抗,很独特的杀手故事视角了。威廉达福的角色究竟是来干什么的?
对Bale无感N久,这片子终于成功让我萌了他了……从霍普金斯爷爷到拉尔夫·费因斯到Gaspard到Gary……果然变态杀人狂才是我的茶……
贝尔真的演得太他妈好了,但是题材我实在是不感冒啊扫瑞
我不理解为什么有导演喜欢从吸引观众的角度去暴力,极反智。如果以一种快乐的无所谓的高高在上的态度,怎么可能会认知到暴力。最后的所谓忏悔,所谓描述社会的黑暗完全是一种无意义地虚假地自我反省。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没有靠近暴力,反而高高在上地“观赏”,这样的电影只在放肆观众的冷漠。
重温下老爷的出道作品,还是会觉得青春的肉体真棒。hahaha,重点错了。
3.0 导演对富人的意淫一如男主角之于虐杀那样大多只停留在蓄意的瞎想,就是毫无想象力的疯狂报菜名+专辑名...还有攀比名片什么的可太尬了,像小学生行为...
所谓的经典就是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你仍旧喜欢。。。。tomtomclub who feelin' it(philip's psycho mix)
冲着贝尔去看的,不过不怎么对这类电影有感觉
0/10 又一部高分垃圾片,要是这个年代的惊悚片,相信也就是4-5分,不明白为啥千禧年老片就这么高分!真是片如其名!絮絮叨叨了一整部片子时长。也不知道有何意义,从头到尾都是男主的意淫和自我高潮,真的欣赏不来!【剧透】光鲜亮丽吹毛求疵的男主仿佛强迫症一样,事物不达到一定标准就会发飙,内心的狂暴让他杀人不眨眼,婉如精神病人,但心思的缜密、光鲜的外面又让他看似再正常不过。身为惊悚片却没有在血腥暴力上大做文章,而是在大段大段的对白上下足功夫,既不过瘾也不变态,简直不伦不类!
不够深刻(讽刺不突出),不够有意思(镜头语言贫乏),不够好看(剧情太平),爱演技
那些命案是事实还是臆想已不重要~
可以当美食片美黑的时候既然全裸屌上是不是要盖东西艾伦死因:能弄到多罗西尼餐厅的预定家里有一个日晒床,不去沙龙Evelyn got a great ass.That loser Patrick Batman.老希望那个女的最后能逃走。亲亲能救命。贝尔好可爱,发型师哪个莱托屁股不错,是朦胧版更诱人Sorry, Bale.don't worry ,you got that perfect eight packs瑞西又被未婚夫甩+在餐厅+引人耳目(/_\)大怨种意>华伦天奴的西装。法>让-保罗-高缇耶的包。德>阿波利水。霞多露,格朗松露酒所以最后无人伤亡,就是没吃药。左不过性虐了几个女招待
第一次观看或许只是为了贝尔那癫狂的表演,但重看则更专注其核心:贝特曼即资本主义,喋喋不休地讲述着每天起床后个人护理步骤和化妆品的特性,在谋杀或暴虐性行为前夸夸其谈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与副总裁同僚们比较着名片的印刷和字体,一种彻底沉湎于消费主义的迷失,而将人际间的交流彻底物化,情感与欲望在拜金的环境中扭曲,影片以众人在俱乐部观看里根关于伊朗门的演说结束,黑得很呐。
蝙蝠侠克里斯蒂安 贝尔主演。这是一个金领文艺杀人魔,在华尔街工作,住豪宅,开名车,出入高级餐馆,能对流行摇滚乐队如数家珍。导演的拍法也十分意识流,没有血腥的杀戮和赤裸的性爱,影片整体显得支离破碎,莫名其妙,不知所谓。主题是在控诉杀人魔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杀人魔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