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有两条林中小道,一条鲜花盛放,一条荆棘密布,而我选择了荒无人迹的那一条。
【故事梗概】影片的开始从一张张明码标价的标签开始,既照应了影片中andy一伙人心中所期盼的“美好生活”,也预示着社会本质上也是明码标价的。
在老婆去世后,andy选择以一个变性人的身份生活,因此他遭到了儿子、女儿的不理解,因此他丢掉了工作,因此他被一群警察以“验身”的说辞被当众拍照羞辱。
变性人好友小胖的离去,证实了变性人的社会现状,连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
与聋人同事、偷渡母子的相遇,让andy心如死灰的生活唤起了一点对未来的期盼,就是这么一群在底层生活的渺小的人,就像是聚集起来的萤火虫,用微光互相去照耀对方。
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剧情走向,借由日常的场景,在每个人心中释放着“小确幸”。
结局,那预示着“希望”的彩票大奖突然到来,曾经的“四人组”悄然远去,徒留andy沉溺在悲伤的长河里,美好的“梦”碎了,或许这才是现实的真相。
andy后来会一蹶不起,还是继续坚强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我们都是andy,我们都可以替andy做选择。
【迷失的自我】作为主角的andy,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礼貌、勇敢、温柔、善良、脆弱、无助,作为个跨性别者,andy一方面是希望得到社会层面的身份认可,另一方面是希望获得身边人的情感认可。
他内心的纠结,他小心翼翼的动作,对爱的悄悄试探,无一不体现了他的心理轨迹。
andy选择了做自己,但只是因为做自己,他背负的、他失去的太多太多了,多得可以将他彻底打倒,令他一蹶不起。
所以,andy始终是勇敢的,勇敢地面对歧视,积极地期盼美好生活。
迷失的andy也正是andy在寻找迷失的自我,在寻找内心的呼应,在寻找现实的肯定。
很明显,她的寻找使他的生活处处碰壁。
【迷失的人性】在人类的社会丛林法则中,等级制度和金钱至上的理念成为了从上至下的法则。
有人说过:“真正的弱者会去欺负比他弱的人,而不是去挑战强者。
”在巨大的欲望面前,我们还能保持住人性的底线吗?
社会新闻政府官员贪污的事情层出不穷,再智慧的头脑,在面对金钱的本能欲望也会败下阵来。
你以为越上层的人,他们的选择越多吗?
不是的。
他们的选择只有一个,利益至上。
所以,即使你这辈子也很难跨越你的阶级,那又怎样,你成就幸福的选择有很多,成功不应该只有一种定义。
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烦恼,有钱人的选择不见得就比普通人多。
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把摄像头对准了少为人见的边缘人群,反映了或喜或悲的社会现实,只要能够给电影前的每个人带来一点点的领悟,就是所谓的成功。
你好,我是蓦然回首。
关于这部电影,有两个点被抖音给骗了。
一个是前两三年就在网传林心如说不想演妈妈的片段,当然现在还有无良营销号还在用这段来吸引流量。
另外一个就是电影解说没说清楚苏荷和阿德的故事。
我知道这部电影也是从抖音上知道的,无意间说到的电影解说。
大部分解说都说得还可以,主题立意故事线说得都很清楚,但唯一一点没让我太理解就是关于苏荷和阿德的关系。
看解说,理解成苏荷和阿德在之前就认识了,而苏荷去找安狄一开始就是有预谋,这点在整个解说有点逻辑不通。
为了认证这点,我打算完整来看下这部电影。
电影节奏,故事性,调性都很令人舒服。
立意主题也很深刻,不愧是我们看不到的电影。
回头看看爱奇艺电影栏目评分高的电影,基本一半以上都不知道是什么。
也来说说电影里面的故事。
故事想体现安狄悲惨的后半生,主要由于他在老婆离婚后追求自我,选择做一名女性。
电影是想表达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不包容。
安狄自从选择了做“真正的自己”后,遭受了家人,老板甚至朋友的嫌弃与背叛。
但其实让我思考的,安狄悲惨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单纯因为性少数群体?
还是他本身不够“精明”?
关于性少数群体,其实在大陆,我发现虽然在慢慢开化,但仍然也形成两种对比。
一般来说,在文化教育程度高,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性少数群体的包容性很大,甚至还要看腐剧,性少数群体也活得相当精彩,而相反,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有待提高的地方对性少数群体包容性很低。
那么安狄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也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安狄生活的环境及其周遭人并没有那么好。
我知道这个是马来西亚,而且也让我想知道,这部电影拍的是什么年代的故事。
感觉应该还是有点年头,毕竟看安狄儿子经济条件还可以,但社会包容度还不够高。
阿德和苏荷并没有不包容跨性别者,但他们却背叛了安狄。
这并不是性少数群体的角色问题,而是安狄“过于善良”。
我不知道是不是不能说善良不好,但是至少得学会“精明”。
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自信,学会技能,这才是人们可以立足社会的资本。
“所以我和你的美好生活必然不能并存对吗?
”,看到电影结尾时我脑海里就冒出这句话,Evon披头散发地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镜头闪过苏荷和阿德坐在明亮精致的客厅里的温馨画面,那是Evon的幻想,我想这句话应该在那一刻,在Evon的内心里也不断地在重复吧。
这是边缘人群的悲剧,当别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会有人百无禁忌,陪着你,说鼓励的话,而一旦有了更宽敞的出路时,还是会丢下沼泽之中的你,任由沦陷。
所以即使Evon说愿意帮阿德还债,愿意收留苏荷,二人仍然选择背叛。
在博弈论里有一个“囚徒困境”理论,是说两个囚徒在认罪和不认罪得到的不同惩罚中,两人都认罪即是纳什均衡。
因为,除了自己,谁都不可能真的可靠。
这就是人性。
谁又能保证,如果阿德和苏荷老实巴交等着Evon施舍,时间久了,Evon会不会变成下一个夏洛克?
眼看着自己心爱的男人爱着自己收留的女人,二人还靠着自己的金钱过上美好生活,任何人都难免产生报复心理。
原谅我比较悲观。
所以,阿德和苏荷选择了背叛,选择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再回到电影结尾,Evon看着一片狼藉的客厅,她眼里流露出的不是恨和愤怒,而是一丝释怀和向往。
那一刻,她是真的祝福他们二人的吧,她真的是个善良的人啊。
而这也是她最后被残忍地抛下的原因。
虽然我们应该歌颂善良,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并不主张极致纯粹的善良,善极则愚。
若有朝一日有潜龙出海之日,请先独善其身之后,再考虑兼济他人。
因为,别人的美好生活和你真的不能并存。
致那些生活在底层的边缘人群。
当然,我们依然还是要相信真善美,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的友谊和爱情,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
主角是一个跨性别,同为跨性别的好朋友因为做皮肉生意被客人杀了;主角和一起送货的同事帅小伙经常被老板压榨抽提成,帅小伙后来单干,有生意也会带上主角;某天主角送货路上停车买东西,林心如和他儿子偷偷钻进货车里,到了城里主角才发现他们,主角心地善良,收留了他们,林心如天天给主角做饭;主角有一儿一女,儿子的妻子嫌弃主角,女儿也是,结婚都没有通知主角,但主角去了,后来遭到女儿辱骂。
到这里除了一儿一女不好,其他都很好。
后来帅小伙和林心如因为主角,也相互认识了;三个人和一个小孩相处非常和谐。
主角有个买彩票的习惯,数字是亡妻和一儿一女的生日。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主角中奖了之后。
得知中奖后主角立刻把消息告诉了他两,出去下馆子了。
主角其实喜欢帅小伙,就在下馆子后和酒醉的帅小伙亲了,半夜帅小伙在主角家找彩票,被发现。
早晨主角发现收留的林心如和她小孩不见了,桌上留下了林心如做好的早饭。
看到这里,我以为林心如是不想去分人家钱,不想沾人家的好处。
接下来的镜头是,主角突然想到检查彩票,把包翻遍,没有。
再接下来镜头是,帅小伙和林心如带着小孩在加油站加油,车是新的。
最后的最后,帅小伙和林心如还有小朋友在豪华的房子里庆祝生日,主角在被自己翻乱的家里流泪。
帅小伙和林心如怎么认识的呢?
在林心如被收留期间,除了给主角打扫做饭,还去按摩店工作,帅小伙得知她在按摩店后,经常去找她按摩;我一开始以为是单纯按摩照顾林心如生意,后来发现应该不是,因为林心如和按摩店老板说自己只按摩,但有对帅小伙有x服务,所以可能那时候两人已经互相看上了。
其实觉得这部剧也有点偏袒主角了,有在减轻他骗婚的过错:首先就是妻子已故的设定,没有把妻子可能所受的苦展现出来;女儿结婚那天有提到说妈妈都是被主角给害死的,观众看了不会细想主角是否真的有错,只会觉得女儿不懂事,其实这里面发生了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但从主角的描述来看,主角和亡妻生前相处非常温馨,与女儿所说有些矛盾。
具体是什么,我们谁也不知道。
人有很多面,他们之前对主角好也是真的,只是金钱太诱人了;物质层面主角什么也没失去,但是精神层面直接跌入谷底。
剧里这个帅小伙给人一种非常纯真的感觉,有长相的原因,也因为他口吃和一耳聋的原因。
我一开始就是奔着帅小伙来看的[旺柴],看之前好喜欢,看之后好讨厌。
底层之下的底层,代表了跨性别者的悲凄世界。
尽管男主一再选择相信,到底还是败给了人性。
什么是爱?
怎样才能做到永恒?
我们常常听到鼓励的话语,诸如加油做自己,却在取向问题上相形见绌。
大的环境根深蒂固,勇敢踏出那一步便无法获得绝对的尊重。
谁能够彻底拯救一个人的内心?
男主和自己达成和解,却遭到亲人孩子的恶意揣测,是他不对吗?
还是错的本就应是刻意的冷漠。
善良会变质,亲情会破碎,人生终是艰辛,所以不用太过取悦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行。
假如你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到别处,支持不住就会坍塌,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麻烦多点理解和包容吧。
突然想明白一点,来佐证我这个标题。
如果没有那张彩票,如果没有那次宜家的体验,那么这个结局也许就不会是这样吧。
导演在开头把主创的所有名字都印在了宜家的价格标签上,正好呼应了最后因为一张没有兑奖数额的彩票一切分崩离析的结尾。
正证明了,金钱一开始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有的变性也好,谋杀也罢,亲情背叛也好,友情羁绊也罢,甚至是最纯粹的善良,在金钱面前都是不堪一击,堪称儿戏。
我觉得安狄就好比是当下时代的骆驼祥子,在一个物欲的社会,普通人看上去已经不可能损失像是祥子那般的过度劳累,征兵,家破人亡这样大的变故。
而这些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就如同至亲的背叛,挚友的决裂,善良被利用,甚至被反戈,等等这些。
而两性的自我认知差亦是一种荒诞,更加放大种种人性的卑劣。
直到最后我都在奇怪,为什么苏荷母子第一次出现在安狄家里的那次谈话,苏荷没有说一句话,就像一个哑巴。
我甚至以为是被家暴聋了一直耳朵最后影响了她的语言表达,但是现在我明白那不过是她下意识的在利用儿子作为一个小孩楚楚可怜的姿态,最大化的去博取安狄的同情心罢了。
但是司机在一开始利用安狄的目的就很明显,那条刻意递上的手绢,那通恰到好处的电话,还有各种圆滑的说辞,都是为了击中安狄脆弱的核心。
最后是小孩子,才七八岁而已,这段记忆很快也许就会从他的成长中抹去,他只会记得爸爸妈妈带自己重建美好生活的快乐时光。
那张彩票,谁也没有去管它的数额有多大,有的人会想那是一百万,对有的人来说也许是一千万,总而言之,那个数字就是你放下道德和牵绊的尺。
其实并不是我们有多高尚,是普通人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多少过于强大的诱惑罢了。
画面拍摄一流,讲了个压抑中带点希望,最后一切都破灭的故事。
里面不合理的地方蛮多,比如阿德并没有给安迪任何恋爱的暗示,为什么安迪一厢情愿地扑了上去,对一个人好也许是友情。
安迪从一个善良的人演成了傻瓜。
李李仁的演技细腻,确实下了很多功夫去观察女性的动作,研究女性的情感。
安迪的老婆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他女儿说是他害死的?
故事没有交代。
现代社会对跨性别者宽容很多,至少我个人是没有歧视的,不知道为什么安迪生活的环境如此糟糕。
安迪女儿结婚时,其实他完全可以在这个群特殊的日子选一件西服,不必非要在任何时候都证明自己是个女人。
李准基不也看起来挺媚,不一样很成功?
最后就是林心如的演技。
有人收留看不出“喜”,母亲去世看不出“悲”,圣诞节家人合照看不出“暖”,被不喜欢的男人卡油看不出过多的“怒”,背叛恩人看不出“自责”。
少的其中1星给不合理的故事瑕疵,另外1星给林心如没有进步的演技。
她当制片人还不错,终于肯演一次别人的妈妈,演技实在有些拉垮。
蛮惊喜安狄这种带有明显男性特征的变性人。
对这个群体不太了解,但想来真正像Lucy那种神态举止言谈都十分女性化的变性人只是一部分。
Lucy很早就对家人坦白内心,想必一直就有坚定做女人的决心。
她对于如何表现得“像女人”,如何完成从男人到女人的转变没有太多的心理包袱。
变性给他带来的更少是迷失,更多是真我的释放。
相比之下,安狄做社会期待的男性角色太久了。
更何况他是父亲,曾经是丈夫。
他成为了这些角色也说明安狄过去一直在掩藏自己的内心,没有Lucy的坚定,否则难以想象他会娶妻生子。
“男性”的角色迎合久了也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变性的代价就是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坐标完全紊乱。
演久了的男性特征难以抛弃,女人的新身份仍让他感到不适应和不真实带来的眩晕,说是迷失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可惜这点没有太拍出来。
想到这就会好奇安狄为什么要去变性。
电影没有拍安狄决定变性时的内心故事—为什么顶着迷失的代价、家庭的决裂和社会的偏见去变成女儿身?
看到安狄对小康的关怀、对阿德的向往才明白,这些时刻或许就是他想要追寻的—真正作为一个女人去关怀和爱。
他想像一个妈妈一样记录孩子的身高、温柔地给孩子唱生日歌,想像一个女人去看自己爱的男人洗澡时露出的肌肉线条。
丧偶后五十岁的他或许感到不甘了。
他渴望表里如一,将女人的内心真正地释放。
片子着重于外界对安狄的暴力。
这种暴力让苏荷、小康和阿德的温情显得美好。
除此之外,面对苏荷和阿德,安狄能够自然地流露出女性的情感。
少了面对别人的无所适从,好像把他从身份转换带来的迷失中拉了出来。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把安狄当作一个女人。
阿德拒绝安狄的那一刻,安狄做到了自己成为女性想要做的,但却没有得到自己成为女性想要得到的。
中彩前,苏荷和阿德对于安狄有真实的惺惺相惜。
中彩后,边缘人抱团取暖的情感抵不上自己的私欲。
尤其是苏荷和阿德一起构建的对于未来生活的幻想,随着安狄的中彩有可能不再只是天方夜谭。
两人或许早就做好了偷彩票的决定。
但是在逃走的当晚,阿德亲了安狄的额头,温柔地抚摸安狄的肩膀。
苏荷在车里身子一摊,若有心事地望向窗外。
两人在车里相对无言,完全没有彩票到手后的兴奋和喜悦。
或许都是愧疚使然,安狄在他们心中仍然挥散不去。
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真假好坏交融,做出这种事大多都取决于一念之间。
看似给安狄带来温暖,帮助安狄逃脱身份迷失的人却给了安狄当头一棒。
安狄变性时的期待和向往被辜负,勇敢往前迈一步后等待自己的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迷失。
可惜安狄变性后的身份迷失没有拍出来(除了开头车里那场戏),大部分时间只能感觉到安狄承受的外界敌意。
这导致变性人的困境好像都是源于外界的欺压,较少源于自己的内心。
然而被霸凌的角色绝不只可能是变性人,可以是各种身份的甲乙丙丁。
没有太多聚焦到变性人内心的困顿让变性人这一角色的意义被消解掉了。
影片的主题越来越偏向人性。
如果想突出人性的话没有必要用变性人的题材。
况且变性人题材也没有拍好,反倒有点将变性人当作噱头的意思…
偶然在网络看到电影片段,忍不住被这个非主流题目被吸引,《迷失安狄》其对应的英文名《Miss Andy》也是恰到好处的妙。
在传统观念文化的环境下长大,我们对 上学—工作—结婚组建家庭—培育下一代—老去 这样的人生轨迹太习以为常,有时也忘记了社会中还有一批人有不一样的情感需求。
Andy按普通人的生活路径到培育下一代,在妻子过世后选择勇敢做自己,成为变性人Evon,遭到众叛亲离,身边的朋友也只有和自己一样的社会边缘人物。
即使这样,他还是温暖待人,愿意对需要帮助的单亲母子提供帮助,并且靠自己的双努力赚钱。
关于一些思考:1. 看过部分影评认为李李仁在影片中没有体现出变性人该有的女人味,实际我认为这样的状态反而说拿捏恰当的好。
她在一步步从Andy却换成Evon,从妆面衣装,再到纠正其他人叫错她的名字。
她说她的愿望是有稳定的收入,过安稳平淡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里也包括勇敢追求爱,这样才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反而不是Lucy那些略显夸张的表演。
或许也因为Evon和Lucy公开做变性人的人生阶段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两人不一样的呈现。
总之,接受人物角色的多样性。
2. 变性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跨出这一步?
影片中的2个变性人都没有受到亲人的接受,孤单的她们抱团取暖,同时也更加能有怜悯心。
因为淋过大雨,所以愿意给他人在雨天撑伞。
这个是时候还是Miss Andy吧!
3. 迷失。
何为迷失?
是失去了原来的社会标签身份?
还是迷失了初心?
那一颗还愿意保持善意,温暖待人的心?
Lucy惨死了,阿德和苏荷在金钱利益前选择背叛。
独坐在地板上的Andy在思考什么?
她是会继续相信?
还是会和原本那个自己告别,去“下海”,去和肥婆说的一样传播艾滋?
影片就那样结束了,我们没有答案。
社会对这样的少数人群接受程度是有限的,以至于原有的很多善,变成了很多的恶。
多希望影片的结尾会是:安迪利用彩票的奖金把家具全部换新,大家幸福开心生活在一起,越来越好。
但这或许这样的结局过于美好·······如果我们是安迪又会选择什么?
《迷失安狄》是一部探讨人性与身份认同的心理科幻片。
电影通过细腻的场景刻画和缓慢的叙事节奏,展现了主角安狄在记忆迷宫中的自我探索。
尽管剧情平稳,缺少传统意义上的高潮,但这种平淡正是影片独特的魅力所在,它以更加贴近现实的方式,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迷茫。
整体而言,《迷失安狄》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它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观众对生活、性别认同和人性深层次的思考。
在雨中滑倒,在雨中欢笑的时候,他们应该是真的开心吧。开头Lucy的遇害和主线没有关系吧。我也不喜欢这个结尾
底层欺负底层的傻逼故事?打着变性人旗号 没意思
这是什么鬼结局啊
额
TMD好惨。
冲着跨性别题材来看的,没想到却是一部揭露人性的电影,对于trans来说我觉得有点减分,但总体还是不错的,起码剧情没那么拖泥带水,不拖泥带水的缺点是很多地方拼接起来很突兀
剧情太刻意台词太做作
好人无好报
比較迷失安狄丶親愛的房客,前者易吞服,也有一種說不出的匠氣,一切都點到為止,不會挖更深更痛的東西(有深度的結局,反而成了最突兀的部分),比較適合中國丶東南亞丶一般電視播放;後者則是臺灣影展丶影業丶影展受眾偏好的。
LGBTQ版农夫与蛇
没看出跨性别设置的用意何在。广袤的林心如宇宙,赢男人,赢女人,这回赢的是想当女人的男人。
中规中矩 还能更好
三个公狗母狗一样的东西!!!
片尾曲好听,为啥都那么悲伤
其实这个切入点很棒,导演如果能深挖,即使拍成纪录片,都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口碑。。。但我以为,迷失安狄坏就坏在要表达的东西太多,然后就都讲不好。。。其实单单evon一条线足够了,就像闯入儿子女儿的生活那段一样,根本没必要去挖苏荷他们的。。。如果单是evon这一条,我觉得不错,当你选择与世界背道而驰的时候,就要想好会被世界所抛弃,其实一开始就说的很明白了,家人包容你的前提下都可能不会有好结局,更何况你还有一颗想要全世界的心。。。我并不歧视,也觉得可怜,但这样的安狄并不值得我们同情。。。
当糖果摆在蚂蚁面前,贪婪就会浮出水面
奇奇怪怪的音乐拉低了节奏,其实好好拍还行
看完以后只有无语,我知道你想拍现实向,但最后的结果只不过让大家恐顺直人和觉得你在消费跨性别群体罢了,明明出现了那么多人物,也都聚焦在底层,却每一个角色都让人觉得脸谱化,真的很有功力了
结局。。太emo
导得一般演的还行说的是李李仁啦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