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奇爱沙尼亚人有多少的古普鲁士人血统以及库尔兰人/波罗地亚人与德意志人有多大的关系(为什么我会有库尔兰那里有大量德语人口分布的记忆?
诡异。
)爱沙尼亚人崇拜卡尔十二(毕竟一度打败过俄国人吗……?
)?
回避极端血腥场面的手法略显尴尬。
弹幕一片战争没有主角,其实只是击毙上半部分的主角的人在下半做了主角吧。
爱沙尼亚本身就因为战争而分裂,上半下半分别指向德与苏,小国人民的矛盾心态在上半从拒绝行纳粹礼到堑壕争论逐渐发酵,在下半镜头朝向苏联势力后通过上半主角遗留的信件得以传承和加重;给爱沙尼亚党卫军志愿兵提供饮食的大叔和大妈,到爱沙尼亚红军步枪队占领此地后又给红军提供饮食,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红军压根不像党卫军掉队的志愿兵部队那样缺吃缺喝……他们是战争下借着微薄的余裕进行政治投机的生活殷实的农民的缩影。
你可以说他们是善良的庸众,他们也许不管你为谁卖命(对于爱沙尼亚人来说,也只能使用“卖命”一词了),只在乎你是否是爱沙尼亚人,又或许只在乎你是占领这里的人;也有可能他们是拥护德国人的,只是不能辨认出苏军和德军,就像战争初期很多乌克兰人(经历了大饥荒)视德军为解放者那样。
不知道那个胖上校的角色设计的意图,但他对剧情的最重要意义莫过于杀死了下半的主角使其完成了心灵的救赎,多余出来的对该人物的情绪则是宣传机器的目的。
他的死太唐突,就像上半的主角的死也很唐突。
我一直好奇在最后的二十分钟应该如何收尾,这种方式也算在情理之中。
最后上校杀死下半主角时,爱沙尼亚士兵下意识地举起枪指向政委,又揭露了爱沙尼亚人的处境——他们不被信任而只是被利用着,对爱沙尼亚民族的认同显然超过对苏联公民(战前苏控爱沙尼亚也只有一年而已)乃至红军战士身份的认同。
谢谢电影时长限制了剧本篇幅,不然很难想象战后的政治迫害会怎样描写……仇恨的种子会生根发芽,直到波罗地海三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结出了果实,有人会换上另一幅面孔站在苏联的尸体上欢呼自由,但这就是另一番话语的事情了……历史的代价一直都在由多数人默默偿还。
感情线的设置,显得突然又暧昧,又觉得比较必要,不过,感觉去掉暧昧的成分剧情也能照常发展。
缺乏铺垫和发展过程描写的爱情,嵌在战争片中很难说做到互相映衬。
让我想起《拯救大兵瑞恩》和《狂怒》中也有类似情节,结果也是暧昧双方一方死去了,但没有本片这么直白。
欧根亲王出镜,就挺突然的,还原历史也算是很用心考证了。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
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
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
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
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
……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
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
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角度,为了纪念什么、为了突出什么、为了展示什么……成为经典的不少,当然大多还是在视觉震撼的层面。
当然,最近看的爱沙尼亚电影《1944》却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非常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拷问了一个问题:这是谁的战争?
这又是谁的正义?
“两个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而刀兵相见”,这就是爱沙尼亚的二战故事。
影片从一名加入德国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和一名加入苏联红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两个角度来讲述惨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前半段是在德国党卫军的视角,于是看到了面对苏军攻击时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的时候,他们拒绝向领袖致敬,还对着希特勒照片狠狠啐着;转折点在撤离的时候,这些加入德国阵营的爱沙尼亚士兵决定守卫一条道路,他们挖好了战壕,做好了伏击准备。
之后与苏联军队的伏击战中,苏军指挥官听到了对方的喊话,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这是一场同室操戈!
这支苏军部队也是爱沙尼亚的部队,原来的主角死了,视角换到了苏联这边,情况一样糟糕,有傲慢而可恨的上司和政委,有着恐怖的管控和监督,当然,也有着最后反抗的一枪。
法西斯必须被消灭,可那只是被应征入伍的同胞啊!
电影最后给出的选择是对问题的回答:无论谁的战争、谁的正义,我只关心我的家园和我的爱人。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在伏击战打响之前,加入德国的爱沙尼亚士兵们,一起分享两位本地老人的食物。
淳朴的老人和他们聊起生活和家乡;而在第二天,经历战斗之后,苏联红军这边的爱沙尼亚士兵们将已经死去的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埋葬,没穿军服的他们又遇上了这两位本地老人,分享食物聊起家乡。
当问起昨天的小伙子们去哪儿的时候,他们只是很委婉的说,他们去了别的地方。
而在这些士兵换上了苏联军服坐上卡车离开的时候,老人凝重的表情也带来了深思——都是一个祖国的同胞,为什么为了那身衣服而斗得你死我活?
或许,这和爱沙尼亚这个国家的独特位置有关,本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经常遭受列强欺凌,德国和苏联对他们而言都是外来的敌人。
电影一开始就说起了家人被苏联流放的故事,似乎暗示着加入德国军队的理由,而在苏联这边的爱沙尼亚士兵也时常处于这份无奈和恐惧之中。
战争中的爱沙尼亚,砧板上的肉,等着两边动手,说不上有什么选择权,却要承担战争的后果:家乡遭受屠戮,家庭遭受破坏,亲人被杀害或是流放……有的只是伤痛。
实际上,二战中的爱沙尼亚平民基本就是双方的炮灰,十多万人被分别征入双方的军队,毫无疑问的,他们永远负责打头阵去送死。
而当二战结束后,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这个小国也被并入苏联。
直到苏联解体,它才重新独立。
正因为独特的位置和状态,使得爱沙尼亚人对来之不易的国家独立如此珍视,所以他们会通过这种手段再现这段残酷的历史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去他妈的战争,去他妈的正义,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电影里三种语言(爱沙尼亚语、德语、俄语)交替出现,恰好德语和俄语我都学过一点,于是看到了一些字幕无法体现的关键细节。
因此,一看完电影,我就决定写这一篇。
电影里三种语言(爱沙尼亚语、德语、俄语)交替出现,恰好德语和俄语我都学过一点,于是看到了一些字幕无法体现的关键细节。
因此,一看完电影,我就决定写这一篇。
首先,这段历史建议大家看维基百科(豆瓣的有些热门评论是照抄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8%B1%E6%B2%99%E5%B0%BC%E4%BA%9A 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差不多,简单总结,就是:1、西方的德国和东方的俄罗斯两大势力的争夺之地。
所以,这三国都是本地语,加上德、俄语。
2、一战前被俄罗斯占领。
3、一战后获得短暂的独立。
4、二战时先被德国占领(有些人视之为解放,所以加入德军),之后又被纳入苏联。
5、开启了苏联的40多年统治,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6、重新独立,然后纳入欧盟、北越,以提防着俄罗斯。
7、当地仍有不少俄罗斯人,所以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等仍然有很多故事。
我去年去过拉脱维亚(可惜没去成爱沙尼亚的塔林,即剧中之地),那里有一个战争博物馆,还有一个“被占时期博物馆”,其三大任务:讲解1940-1991年间被苏联和纳粹极权统治的“事件、罪行、受害者”。
每当有外国元首到访,一般都会来此参观。
由此可见一斑!
拉脱维亚被占时期博物馆的说明更详细介绍,可以参考我在穷游上写的长篇游记: https://bbs.qyer.com/thread-3346241-1.html 回到电影。
当然大部分时间说的都是爱沙尼亚语(因为我听不懂,我猜是)。
我记录了一下几段与语言转换有关的情节(按时间顺序)。
1、13分钟左右,在黎明等待战斗时的聊天从爱沙尼亚德军抹黑找到了另外一只德军队伍,他们说的就是德语了。
因为对方是丹麦德军,自然不会爱沙尼亚语。
当时德国从被占领的各国都征召了士兵作战。
当然核心还是德国人。
与丹麦德军的德语对话2、53分钟左右,再次出现农民夫妇招待士兵吃喝,但这此换了加入苏军的爱沙尼亚人这里他们之间的对话都是爱沙尼亚语,因此农夫夫妇还以为他们仍是抵抗苏联的德军一方(他们视之为解放军)。
这支爱沙尼亚苏军,大部分是本地人,只有Prohhor其实是俄罗斯人,其奶奶是爱沙尼亚人,因此也会爱沙尼亚语。
身为俄罗斯人的Prohhor接着,军人们决定留下一些肉罐头作为回礼。
这些罐头是美国当时支援苏联的,但是农夫不认识英文,还以为是德军给的德国货。
因为爱沙尼亚文也是采用拉丁字母。
如果给的是苏联产的,西里尔文字,一下就认出来他们是苏军了。
苏军回赠的写着英文的美国罐头但是最后还是露馅了,因为上车后他们穿上了苏联军装,并且Prohhor说了这句俄文。
农民夫妇一下傻眼了,但是车已经开走了。
Prohhor说了一句俄文3、55分钟左右,离开农民夫妇,军人们在卡车上的对话。
之前这支军人们说的都是爱沙尼亚语,但这一段开始全部都是俄语。
Prohhor对农民夫妇的评论,以及他们将会被送去“古拉格“集中营,相信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
Prohhor用俄语评判农民夫妇此人一直在说俄语,怀念自己的亲人,随后落泪。
我想他应该是当地的俄罗斯人,在德国人来了之后受到了迫害(Karl则是苏联人来了之后家人收到了迫害,所以加入德军)。
一直在用俄语念叨家人所以在他后来的战斗中杀掉了已经投降的三名爱沙尼亚德军俘虏。
眼见同胞如此被虐杀,震惊了当时其他的士兵们。
枪杀了已经投降的爱沙尼亚德军4、82分钟左右,Juri与Prohhor的对话这里他们一直说的是俄语。
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与其他人不太一样。
Juri与Prohhor的俄语对话所以,最后Prohhor杀死了上校(虽然他是俄罗斯人!
),为Juri报仇。
当然,应该也有觉得不应该杀害孩子。
Prohhor为Juri报仇5、影片最后,Prohhor替Juri送信给Aino这一幕的画面非常类似之前Juri替Karl给Aino送信,但是其语言完全不一样!
Juri送信时说的是爱沙尼亚语,而Prohhor送信只有第一句问候是爱沙尼亚语,接下里的都是俄语。
包括后面那个保姆也说的是俄语!
象征着苏联的全面统治,大家这些年间都要学俄语了。
Aino给Prohhor开门
Aino和保姆都改说俄语了最后,这个电影中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
Karl、Juri的对比,Karl-Aino和Prohhor-Aino的送信对比,农民夫妇对两批军人的对比……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Vennad(就是那对双胞胎,他们现实生活中也是),他一开始加入德军,即便兄弟被苏军打死,后来却又加入了苏军。
这一个角色,恰恰象征着爱沙尼亚,乃至整个波罗的海三国在这场战事之中的悲剧与无奈!
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角度,为了纪念什么、为了突出什么、为了展示什么……成为经典的不少,当然大多还是在视觉震撼的层面。
当然,最近看的爱沙尼亚电影《1944》却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非常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拷问了一个问题:这是谁的战争?
这又是谁的正义?
“两个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而刀兵相见”,这就是爱沙尼亚的二战故事。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影片从一名加入德国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和一名加入苏联红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两个角度来讲述惨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前半段是在德国党卫军的视角,于是看到了面对苏军攻击时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的时候,他们拒绝向领袖致敬,还对着希特勒照片狠狠啐着;转折点在撤离的时候,这些加入德国阵营的爱沙尼亚士兵决定守卫一条道路,他们挖好了战壕,做好了伏击准备。
之后与苏联军队的伏击战中,苏军指挥官听到了对方的喊话,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
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
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
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
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
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
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
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
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
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爱沙尼亚人民的反抗斗争,只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片头文字说明:1939年苏联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一周后“二战”爆发。
1940年苏联并吞爱沙尼亚,55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召集到苏联红军。
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72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召集到德国军队。
1944年苏联红军重返爱沙尼亚边界。
在两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同一个民族在无可奈何被划入两个敌对阵营,遭受从肉体到心灵的撕扯、撕裂、厮杀……,除了爱沙尼亚还有波兰、芬兰等,想起波兰电影《卡廷惨案》(波兰著名安杰伊·瓦依达执导,《下水道》的导演)、《沃伦》(波兰导演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执导)前南斯拉夫电影《地下》(前南斯拉夫最知名的导演、“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
前半段加入德军阵营的爱沙尼亚人视角,后半段是“赤化”的爱沙尼亚人视角,两者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巧妙又合理地实现了视角的转化。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
向所有为了独立而战斗和牺牲的人们致敬。
如果我还能见到你,我会告诉你一切真相,从一切的起始说起,我其实是红军士兵尤里约吉,是杀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没有勇气亲口告诉你,而在我现在的世界里又只有你。
如果可以,请你原谅我。
爱沙尼亚进入了最佳外语片在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但它并没有入围。
这部电影于 1944 年 7 月在爱沙尼亚的坦能堡防线上映,在那里,武装党卫队的爱沙尼亚士兵正在与前进的红军作战。
一名纳粹官员的访问,他分发了希特勒的签名照片,引起了嘲笑。
苏联军队在坦克和步兵数量上占优势,而德国军队不得不通过平民难民潮撤退。
经过激烈的战斗,胜利者是红军爱沙尼亚部队。
当他们将双方的死者埋在万人坑中时,一名名叫尤里的红军爱沙尼亚人搜查了德军中一名名叫卡尔的爱沙尼亚人的尸体,并在塔林找到了一封未寄给卡尔姐姐艾诺的信。
俄国人攻占这座城市后,他亲自送信,他和艾诺变得友好,这招致了他所在部队的政治官员的敌意。
Sõrve半岛的回击11 月,他的部队抓获了一群身着德国制服的 16 岁爱沙尼亚男孩。
政治官员命令 Jüri 将他们全部杀死,当他质疑决定时,将 Jüri 射死。
几秒钟后,这名军官本人被尤里的一名战友处决。
在 Jüri 的尸体上,一位战友发现了一封未寄给 Aino 的信,当他休假时,他亲自送来了这封信。
刚刚看完影片。
影片开始的炮击场面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很强(让我想起《兄弟连》雪战里的视觉效果,当时吓得我够呛)。
在电影中双方远距离开火时并没有子弹击中人体的视觉效果呈现,士兵只是一个接一个倒下(看惯了好莱坞战争片的我感到有些欠火候……不够血腥),另外机枪开火的镜头觉得枪火有些假。
这是两处个人以为的不足吧……我看的好像是德语配音版,所以场景声效没有完全出来,看了几分钟总觉得声音很奇怪,音量调高后人声特别大但环境声却不协调。
后面看了预告片听到原声才确定是配音版。
本来会打四星。
看到快结束时结局却让人不由得感到……两个男主角都……不过这也是影片高明之处,影片给我的泪点就是最后第二封信送去的那段描写。
所以值得五星,为最后的泪目!
这是一部不怎血腥的却很真实的战争片。
另外,女主角很漂亮,虽然电影过半她才出来。
注:短评字数所限……难道这就是我的第一篇“影评”( ´▽` )
爱沙尼亚,一个提起二战历史几乎没有印象的小国家,被德国纳粹和苏联红军卷入战争机器,被迫拿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向着自己的同胞和手足开火。
在巨大战争的残酷现实中,电影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失去了主角的力量,就在一次交火中,即使是主人公,也悄无声息的死在枪下,简单的掩埋过后,又有下一个主角死在枪口下,生命,或者国家尊严在这台战争机器里,完全被撕裂。
苏联红军冒着严寒一路往西占领柏林,德国纳粹16岁的少年也被拉上战场继续进行着主动要失败的战争,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和进步在战争这样的背景下,所有人都在被动的杀戮和不被铭记的牺牲。
战争越是无情,人性就越可见光辉,在巨大的正示意图和思想统治下,总会有人保留着最后的理智和温情,即使是献出生命。
所有力图表现战争积极形象的战争类电影就是邪教,战争就意外折血肉之躯的死去,意味着家破人亡,意味着田地变荒野城市变废墟,所幸,我们只是在荧幕中看到这些。
没有什么大情怀,没有什么大刻画的人物,没有绝对的主角与明星,没有大的事件背景冲突,没有万军的豪华战争场面,没有复杂的故事及解构线路……但是我给5分;该片关乎爱沙尼亚,被包括德国和前苏联在内的几乎所有周边国家「轮奸」了无数遍的小国,在爱沙尼亚眼里,前苏联或许才是那个「流氓」,但是还无奈的要曾经嫁给眼中的敌人,悲情爱沙尼亚;没错这就是爱沙尼亚的1944,或许这样的年度对于爱沙尼亚历史上有很多,1760、1920……或许很多;电影能帮助你了解历史,而了解了历史才有助于你观看影片,以前看电影就是看个热闹,看个场面,看个故事,现在看电影,越来越累了……但是,累并快乐着,就好像我写这么多不为别人看,或许没人看,但是我很有成就感;战争场面不是最顶尖的特效,但是也足够惨烈,一次迟到弹夹补给,一位军官的无端牺牲开始了这个平常但是悲伤的年度;双胞胎兄弟,大半小时的哥哥在战场上也要保护弟弟,这就是人类的美德,男人该有的责任;主视角看德系军队打苏联军队的片子还真是很少,就好像什么时候你要是看日军打共军的片子或有同感,苏联军人变成了战场上不说话的「鬼子」,德系的爱沙尼亚军人倒是感情丰富欢声笑语,但还是对「希特勒」法西斯进行了嘲讽,比喻用「希特勒」的照片擦屁股,拒绝高喊希特勒万岁种种……离得这么近的战壕战,弄得好像好像土拨鼠打土拨鼠似的;仍是一帮可怜的年轻人,只因在战争年代,难以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一名年轻的士兵;哪怕在距离敌人不足百米的战壕也会醉醺醺的戏耍的涌进战壕,新兵哥哥那一个爆头瞬间打醒了酒后的年轻人们,弟弟瞬间的哭泣,这或是真正的战争;可怜爱沙尼亚、波兰、芬兰……太多如此的欧洲国度里被战争洗礼的百姓,流离失所,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但是,战争与利益争夺是人类的恶劣的本性,永远存在;空袭,与「1942」一样的空袭,什么军人还是平民,爱沙尼亚的「1944」,中国的「1942」,一个军人视角,一个难民视角;炸弹坑里的小女孩很美,徒步的军队很美;或许这只爱沙尼亚小分队可比做国民党部队,南韩部队,南越部队,巴基斯坦部队……有人喊:他们是爱沙尼亚人,他们是爱沙尼亚人,可悲吗,一个国家被外敌撕成了两半,红色的爱沙尼亚与白色的爱沙尼亚,眼前躺着的自己刚打死的兄弟是同胞,或者无奈或者可悲;一个罐头就让爱沙尼亚大妈可以说出:这是德国高档货!
可想而知德国与苏联在他们眼中的地位,怪不得东德死也不愿意被苏联同化,铁了心要重回欧洲大怀抱,苏联在欧洲人眼里就是落后的象征;喜欢尤里与爱诺相处的那一段,虽然有些伤感在,必定是杀死自己哥哥的人,但是在全然不知下就是一场淡淡美丽的爱情,爱沙尼亚是可怜的,战争是无奈的,但平民是无辜的,军人也是无辜的,他们有亲情的记忆,有童年的记忆,有爱情的记忆,有平静生活时的干净的记忆;爱沙尼亚人,一会是白色德系的战士,逃跑了或者德军撤退了,一会又被召回,成为了苏联系的红军,这就是爱沙尼亚的「1944」;半部德系视角,半部苏系视角,两个视角在爱沙尼亚碰撞,帮德军战苏军,帮苏军战德军;尤里的死是谁的错,妹妹两次接到阵亡的通信,这就是爱沙尼亚的「1944」,完美的结局,非常自然的结尾,在此刻上字幕是最佳的时刻;爱沙尼亚的「1944」,不是爱沙尼亚能够决定的「1944」;
从头到尾不遗余力的把责任都推给苏联符号了事,其实就像那个政委点明的,这确实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逻辑与政治表达手段。
同室操戈,乏善可陈。
切入点非同寻常的战争片杰作。电影过半的时候惊呆了,主角死了,叙述视角立刻从德军变为红军,编剧很大胆,也很厉害。结尾处理得极好,加一星!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看一部爱沙尼亚电影。然而完成度很高,证明除“任何撮尔小国男足都可以吊打天朝男足”外“任何撮尔小国电影都可以吊打天朝电影”也成立。波罗的海三国的国运真是惨。
屁股就歪了能拍正吗。。。就单纯剧情,党卫军可能护送难民吗?苏联要是这么勾心斗角可能和德打那么久吗?全影片女主第一惨
电影中的面孔太多 时长太短 内容毫无新意 换句话说我找不出这电影有什么值得赞许的地方 连精彩的对话都找不出几句(就像一个学生被老师叫起来毫无情感的朗读课文一样)
黑苏,拍的再好也辣鸡
170628am酒窖190708pm家中:完全不记得了,晕了
本片是爱沙尼亚战争片的代表作。二战里,一部分爱沙尼亚人加入党卫军,另一部分加入了红军。于是,在爱沙尼亚的国土上,不可避免的上演着窝里反。而且二战只是一个缩影。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爱沙尼亚,自古以来就是战争中的焦点和旋涡。一代又一代的爱沙尼亚人,不断为交战双方提供兵源。伤痛永难抚平。
(解说)
抵抗苏联,是一块好牌子。立意很新。爱沙尼亚人被卷入战争,死在对方阵营的本国人枪口下也屡见不鲜。这是一个人难以独善其身的时代。有一家爱沙尼亚人两夫妇却奇迹幸免了。他们不管来的是苏军或者德军,他们都热情接待。战争年代,想要实现爱情,真的是很奢望!深刻触动了我更加对和平的热爱。
第一次看爱沙尼亚电影,这个电影的结构很不错,前半部分讲德军爱沙尼亚志愿兵抵抗苏联入侵,撤退时伏击苏联部队,主人公被打死。战斗中德军发现这只苏联部队也是爱沙尼亚人组成,于是战斗中止。视角转移到苏军这边的爱沙尼亚军人。
以为俩女主
1944年的坦能堡防线战役。
战争中渺小的人
夹缝中生存的小国的悲哀,加入苏联vs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民众,茫然无措如同整个国家浮萍般的命运。一百多万欧元的成本,拍出这样的战争效果,真不容易。
开篇想学大兵瑞恩的场面,但是看着就假。演员演的也假,远景倒地的士兵都不加血包的。立意再好也看不下去。
党卫军做主角,立意太丑陋,谁都救不回来
啊?
建議和羅馬尼亞電影“年輕鬥士的肖像”一起觀看,老大哥以及另一個極權是怎麼把人搞到心疲力盡直到死亡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