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伯翰的处女作是对Z世代的快照,但又适应了任何青春期永恒的焦虑。
有哪一种类型的电影能像成长电影那样肩负着奇怪的双重使命:一面面向青少年观众的镜子,一面面向好奇的成年人世界的潜望镜?(所以这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博·伯翰导演的处女作《八年级》完美演绎了双面间谍的角色,这是一部像素化的z世代电影。
我们的女主角是13岁的凯拉·戴。
她不是一个有特殊才能的女孩,她的故事只是纽约州郊区中学毕业途中的一连串小插曲:生日派对、购物中心、父母的餐桌。
然而,在音调上的虚张声势、对陈词滥调的恐惧之下,结果却是一场胜利。
首先,凯拉直接对着镜头说话,向我们讲述了个人真实性的重要性。
事实上,没有。
她带着痛苦而诚挚的热情——“只要你做你自己,一切都会解决的”——与她交谈的是她YouTube频道的观众,她卧室角落里的摄像头,墙上点缀着的便利贴。
她的视频标题是《像我这样的人的生活秘诀》,尽管观看计数器显示了可能有多少人观看。
尽管伯翰的背景是一个成功的youtube用户,但他坦率地承认了这个平台的缺陷——但他对社交媒体的看法比通往网络欺凌的浮士德式高速公路更微妙。
问题在于,凯拉觉得自己有义务创造的爽朗的网络形象与可怕的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
她收到的最可怕的侮辱是完全无辜的,因为她的班级分发最高级,她被称为最安静。
光是这个词就能让她崩溃。
谁能怪她呢?你想在2019年成为那样的人吗?但是青少年的生活很少是安静的,尤其是对那些害羞的人来说,电影充满了青春期的精神喧嚣(安娜·梅雷迪思的新古典主义音乐非常适合)。
毫无疑问,科技和21世纪儿童的心理健康,焦虑是不断发酵的。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八年级也非常甜蜜,而且非常有趣,与任何青春期的永恒焦虑相协调。
凯拉试图与一个困惑的迷恋者交谈,“我有时也会给手机充电,这是现代与老派的结合。
”按照这种说法,凯拉这一代人受到诅咒的,不是成年人愁眉苦脸的不赞成,而是他们的热情——从给学校老师擦脸,到让孩子成为影响者的文化。
如果年轻人已经有太多的眼睛盯着他们,讽刺的是,这部大胆、深刻、重要的电影需要你的注意力再一次聚焦在这个群体上面。
By: Danny Leigh
《八年级》小女生Eighth Grade13岁的凯拉(艾尔西·费舍尔 Elsie Fisher饰)还有一个星期就从初中毕业了。
她是个胖胖的脸上长满痘痘的女孩,沉默寡言容易害羞,就如班中一个相貌一般总是缩在角落里的普通女生。
这也不奇怪她无比羡慕人气十足的可是瞧不起她的班花。
小小年纪,野心却不小。
就在进入八年级的时候,她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目标,就是自己要充满自信,交友无数,然后找一个最走红的小帅哥做自己的男友。
她自己有一个录像博客,她把自己的计划都录在自己的博客里。
可惜一年下来了,她发现一事无成,还是那个孤独害羞的小女孩。
在家里她就是和老爸(约什·汉密尔顿 Josh Hamilton饰)住在一起。
可怜的老爸费劲力气和她沟通,可女儿吗就是女儿,只觉得他特烦,总是把他拒之于千里之外。
一有机会就躲到自己的房间。
那天班花生日请客,所以她母亲请凯拉去玩,看到班花满脸的不在乎的样子她就不想去了。
不过自己老爸的唠叨逼着她不得不去。
出门前,她还专门给自己做了一番动员鼓起勇气去班花的家里,大家都在游泳池边玩的兴高采烈,她就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也没有很多人和她搭讪。
回到家后,她又为加强自己的自信写了博文。
尽管大家还是无视她的存在,她还是傻乎乎的去追求那个小帅哥。
她答应了为小帅哥口交,然后从网上找到不少录像,还特为找了根香蕉演习一番。
为了准备他们进入高中,学校安排了高中生专门指导他们。
她的辅导生奥莉薇娅(艾米丽·罗宾森 Emily Robinson饰)和她的性格确确相反,一个外向,热心的女孩子。
她跟着奥莉薇娅去上课,吃饭。
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
她非常羡慕奥莉薇娅所以她再也不怕长大了。
当她打电话给奥莉薇娅时,激动的说话都结巴了。
当奥莉薇娅请她去购物中心去玩时,高兴的话都说不出来。
她看到高年级的学生激烈的争论那些她不懂的东西时,无比羡慕,只希望自己能马上长大。
还有一条,回家路上,她抵住了同车小男孩的诱惑,安然无损的回家。
这天,凯拉整个人有了个新的升华。
以前那些期望和计划,现在看起来有点小儿科。
她把以前都烧了作为和昨天的告别。
然后向老爸示好。
就这样,她认为自己开始新的一页。
她鼓起了勇气,去了班上一个小男生的家。
哪知道,他比凯拉还要局促,紧张和结巴。
这次见面就这样磕磕拜拜的完美结束,她终于有了自己的首次约会,为她进军高中做好准备。
她又一次为自己进入高中打气。
无论高中好坏,这一关是逃脱不了的。
迎面以待。
因为这只是进大学的前站。
电影中的青少年,以高中生为多,因为他们形象鲜明,既可以有男女生之间的纠葛,也可以有走向社会的犹豫,而且我们对高中的记忆更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电影观众也多是高中生。
而更小的,以探险片多,真的描写孩子心理的就很少了。
对华人来说,培养孩子成材是做家长的一个大事。
不是虎妈也起码是狼爸,不进藤校至少是个州立大学。
所有这些都得从娃娃抓起,而且得步步小心,当孩子进了高中后,基本上是管不着了。
可以说,这八年级是个关。
过此,两代人就渐行渐远,对父母来说必须认真对待,不然后果不堪。
凯拉的心理变化也是可以是一个参考。
本片也是一部A24的片子。
而且和几部A24的片子同获独立精神片奖的提名。
另外两部片子是《不留痕迹》和《第一归正会》(见我的博文“《不留痕迹》 的一生”,“《第一归正会》 的牧师”)。
而且艾尔西·费舍尔获得最佳女主提名,约什·汉密尔顿的男配提名。
如果对A24感兴趣,网上有“华盖”网站,可以免费观看A24的片子。
编导:博·伯翰 Bo Burnham以本片得独立精神片奖编剧提名。
艾尔西·费舍尔也得独立精神片奖女主提名。
约什·汉密尔顿得独立精神片奖男配提名。
艾米丽·罗宾森出生于纽约,曾是模特,戏剧演员。
八年级Eighth Grade(2018)美国导演:Bo Burnham编剧:Bo Burnham主演: Elsie Fisher片长: 94分钟豆瓣:6.6/ 10imdb:7.6/ 10青春,指15周岁至20周岁的阶段;也指年龄在10-16周岁的青少年;春夏天草木蓬勃生长呈青葱色,正是茂盛时期。
所以称之为青春。
以上源于百度百科对于青春的定义。
首先在青春里,你是年轻的,其次在这段时光里得有一些故事发生。
所以青春其实是是人生特定阶段中的社会关系状态,包含友情、爱情、亲情这样的关系元素。
而我们看到大部分的青春片都是描绘这种社会关系状态,而爱情总是成为青春片重点描绘的对象。
▲今年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Lady Bird》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青春片的男女主角大多都是年轻、好看、cool、有活力的,最重要的是他们互相喜欢对方,而他们为什么互相喜欢对方??
因为他们交谈、互相吸引。
青春片的实质是年轻男女的社交关系,因为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才会有故事发生,编织成观众爱看的青春片。
那么,对一个非常内向、不爱说话、孤僻的人来说呢?
当人们不交谈时,看似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其实发生了“疏离”,而人是一种渴望亲密关系的动物,当自己与周围的人与事物失去关联性便会感到迷失、失落。
A24拍的这部《八年级》就是讨论了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子如何们应对人际关系的电影,影片女主角是正处于中学八年级的美国女孩Kyla,她非常内向、缺乏自信,在学校不怎么说话,也没有朋友。
看完这个介绍是不是就失去了看片的热情?
你可能会想:OK这个女主角就是很安静,不爱说话,很孤僻,很爱独处。
那不就没有事情发生,那这个电影要拍什么。
这个电影讲的其实是内向的性格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或者说一个脱节的人的生活。
但是电影讨论的不仅仅是一个内向的千禧一代非常akward的生活,还有天生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人后面临的各种l压力。
影片中的Kyla大部分时候都表现得不怎么自信,走路时低头驼背、微胖、满脸青春痘。
总是独来独往,给同学的印象是weirdo(怪胎),别提朋友了,在学校里找个能说上话的人都难,这可能是活力满满的少男少女最不想一起去电影院看的那种“独立电影”
而和大多青春期少年一样,Kyla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包括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观看YouTube美妆博主的视频学习化妆,无间断刷Instagram
她甚至开了自己的YouTube频道,而侃侃而谈的却都是她最不擅长的:如何变自信、如何融合外部的世界、如何与人交谈。
强迫自己去学校Social Queen的party,当然显得格格不入
处于青春期的Kyla当然也对男生有幻想
为他学习口交。
虽然觉得很恶心,但是还是拿着香蕉认真练习。
好不容易交到的朋友想要骗炮,她却一直说对不起
Kyla可能是最不cool的女孩了,可是她的口头禅就是“that's cool”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社交生活的Kyla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这大概也是许多青少年的真实写照。
当发现周围的人都是连接的,而感到自己格格不入,就会非常在意外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引发焦虑、紧张、自责、羞耻等极度不适的心理反应,似乎我们的大脑拥有这样的出厂设置。
大多数人都能交到朋友,从而免受于这种极大的情绪内耗。
而Kyla是脱节的那一个。
这种社交障碍焦虑感其实贯穿了影片,Kyla安静、内向、被社交障碍困扰,又因此感到焦虑、羞耻。
社交是影片讨论的重点,当一个缺乏社交生活,或叫不到朋友,她极大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处境尴尬、失落、为自己感到羞耻。
终于有青春片不再纠结于少男少女的情窦初开,而是将镜头对准一个孤独、焦虑、受人鄙夷、大部分时候都看上去很囧、很奇怪的女孩。
与其他青春片中聪明伶俐、大方讨喜的女主人设截然相反,Kyla卑微、不自信地让人心疼。
比如强迫自己参加泳池派对的这一段,Kyla在洗手间里换泳衣时反复徘徊,感到恶心、眩晕,表现了Kyla对陌生的外界环境的极度恐惧
可是她在不到两小时的影片长度中建立了逐步建立了自信、克服了社交障碍焦虑吗,好像也没有,但是她似乎渐渐地明白了:这就是她的青春,很akward,it fucked up,但这就是她的青春。
青春总会成为过去式,伴随我们的是在青春中成长的自己。
或许Kyla会慢慢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和别人交谈。
又或许她永远不会,她依然害羞、内向、不会交际。
影片最有意思的片段可能就是结尾了,Kyla与一个和她一样“怪怪的”的男孩边吃鸡块边聊天,聊天的内容古怪又尴尬。
两个怪小孩在一起聊天的画面让人有一种奇妙的温暖和安心感。
weirdos 无法成为那些 cool kids,那么就keeping it real,keeping it weird吧,反正总要有人为weirdo这个词的传承做贡献。
一万个人有一万种青春,青春片讨论的纬度也应当是这般广阔的。
而如今充斥青春片电影市场的大都是一些年轻人谈恋爱的陈词滥调,拍来拍去都是爱和不爱,缺乏多维度的探讨。
爱情和友谊、亲情是一种深远的联系,而一个与外界缺乏相关联系的孩子如何度过青春,这个角度非常新颖、受众也必然是小众的。
毕竟大多数人与人之间都建立了丰富的社会连接,谁关心一个Lonely sad girl在这边blah blah。
上文转载于“塔哈电影”公众号
我本来想说“大概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么一段时光”,想了想还是忍不住刹闸,我不能把自己发生的事情推介到所有人身上。
怯懦,内向,却又总想着扮酷是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不是别人的。
当时的我也站在初中升高中的关卡上,拿着一部破破烂烂的智能手机,努力缩下巴,用美颜相机磨平脸上的痘;和班级里口碑不错的同学搞好关系,让自己看起来是个对谁都不发脾气的好好先生。
事实上就是nobody cares about you,只有你自己在度过这段tough time。
我还记得初中毕业的时候,我站在平常放学回家的路口,看着那些熟悉不熟悉的面孔远去,隔壁班的班长还在和她的闺蜜讨论她的小男朋友,我心里想的是,去你妈的,初中总算结束了。
高中比初中还可怕,我顶着搞笑的短发穿着一件土旧的白衬衣去报道。
新的班级我根本谁也不认识,和别人说一句话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新同学都来自各个区的重点,高手如林,我还记得,我第一次月考考了全班倒数第十。
我妈默默流着眼泪,她可能觉得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事实证明,高中三年我一直在虚假繁荣。
扯远了,其实在每一个孤独的欧美青春电影主角身上我都能看见一点自己的影子。
Kayla呆滞,肥胖,不解风情又无聊,说话吞吞吐吐,却在视频里教育别人。
当我觉得世界上不会有别的女生在鼓号队里打大嚓的时候我就看见了Kayla那一脸生无可恋的特写。
Fine,看来我们是同类。
我们都是那种粗笨的白痴女的,可能长大了懂得心理调节,不断说服着悦纳自己,青春期的尴尬时刻足够让你在午夜梦回时不断惊醒。
希望有类似经历的女孩都自信起来吧,我觉得Kayla那个自我催眠的办法还是挺有效的,不断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个自信的人了,我只要演出来就好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Booka转载请注明出处《八年级》将镜头聚焦在一位校园食物链底层的女生,她一直有心理焦虑和不自信问题。
在解决生活烦恼的过程中,她最终学会了成长,勇敢地迎接高中生活。
烂番茄新鲜度98%。
IMDb8.1。
电影一经上映,便得到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凯拉,一个满脸青春痘,身材有点肥的女生。
成长在单亲家庭的她,一直与父亲生活。
她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这让她的校园生活变得糟透了。
在同学眼中,她是一个不爱说话的怪人。
她总是高票获得校园最衰的奖项——“最安静”奖。
在学校里,傻逼搞怪、丑陋百态的人实在太多了。
这让她觉得学校生活太傻、太无聊。
由于样貌不好看,身材不够好,凯拉一直生活在校园生物链的最底层。
她就如空气一般,丝毫没有存在感。
她被同学轻视和排斥,连一个闺蜜都没有。
更别说男朋友了,脱单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为了克服自己焦虑,她在房间贴满励志的便利贴,时刻鼓励自己。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她还给自己定了几个目标:变得更自信,交朋友,找个闺蜜,谈个恋爱。
她经常在YouTube发布一些关于自信、成长等励志鸡汤视频,渴望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虽然她一直鼓励别人,但是自己从来没有做到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她特别崇拜和羡慕长得漂亮的女孩。
她每天都跟着网络美妆博主学习化妆,打扮自己,做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
为了和最受欢迎的校园婊做朋友,让自己变得很酷,她逼着自己去参加同学派对。
虽然长相一般、身材普通、人不酷、还有社交恐惧症,但挡不住凯拉对初恋的向往。
她一直暗恋着学校里最帅的男生艾登。
没错,他就是《寄宿学校》的小男主。
每次偷瞄到他,花痴的凯拉都会两眼发直、口水直流、浮想联翩。
想要*1
想要*2
想要*3
想要*4
当得知艾登是单身后,她甚至还打算用裸照来勾引他。
艾登问她会不会BJ时,她还夸下海口,说自己非常在行、灵活了得。
为了跟校草谈一场恋爱,满足校草的需求,凯拉偷偷去学BJ这门手艺。
但是,凯拉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无用功。
她依旧是那个“最安静”的女孩,一个没有任何朋友、校草看不上她的普通女孩。
中学的无趣和失败,让凯拉向往起高中生活。
在一次校园活动中,她认识了一位高中女生,奥利维亚。
在凯拉的眼中,成熟的奥利维亚非常酷,她一直渴望和这么酷女孩做朋友。
她一脸崇拜,兴奋地跟奥利维亚一起混。
然而,在一次聚会之后,凯拉经历了一场性骚扰。
这让她对高中生活产生了疑问,自己也陷入了失落的低谷。
当然啦,这部电影不会传递消极负能量,即便生活再失败,也会触底反弹。
凯拉在爸爸的帮助下,重新开始振作起来,勇敢地迎接自己的高中生活。
《八年级》延续了美国青春片一个基本的套路:校园食物链底层的学生+霸凌or校园婊+暗恋一位遥不可及的对象+处子之身or性启蒙。
套路归套路,这部电影依旧凭借细腻真实的感情和表演,让观众为它鼓掌,为它叫好。
第一好,小演员演技棒。
凯拉的扮演者是美国童星艾尔西·费舍尔,她的表演真实而自然,拿捏到位。
导演采访时透露,当初在选角的过程中,参加试镜的女孩都是试图去表演一位不自信的姑娘,而艾尔西·费舍尔本身就是一个胆小羞涩不自信的女孩,她是试图强迫自己自信。
这正是电影中凯拉的角色定位。
饭桌上跟爸爸斗嘴,厌烦他的唠叨。
参加派对,她调整呼吸,放松心态,自我暗示,克服自己的恐惧。
当交到朋友时候,她会兴奋到发狂。
当拿着香蕉学习BJ时被抓包,她变得十分害臊、惊慌失措。
当被父亲跟踪,她会立马跟小伙伴辩解,不给自己丢面子。
观看大尺度性教育科普时,她会对BJ表现出恶心的状态。
第二好,折射当前美国青少年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八年级》探讨了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焦虑现状。
电影中,凯拉一直遭受着焦虑问题。
她容易紧张、不自信、退缩、封闭自己,再加上身边同学的冷漠,最终变得孤独、不合群。
这不是个别现象,22%的美国青少年正在抑郁和焦虑中挣扎。
无安全感、恐惧、绝望、孤独,焦虑正在青少年中蔓延,这是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它刻画了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沉迷。
凯拉一直沉迷于社交媒体,吃饭也离不开手机,甚至跟爸爸大吵大闹。
她每天不间断地刷Tumblr、Snapchat、Ins、Twitter。
在网络世界里,追喜欢的明星,看最时尚的八卦,分享自己的照片,甚至还有少儿不宜的内容。
这反映了美国Z世代对社交媒体的态度。
在青少年的心中,社交媒体已经是生命里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交媒体几乎是宗教性的崇拜。
第三好,让观众对角色感同身受。
《八年级》的创作灵感来自导演自己的焦虑困扰。
这部作品不仅是反映青少年的焦虑,更是写给导演自己和那些感觉自己不合群、不自信的人。
我们也经历着焦虑、不自信,更经历着世间的偏见和冷漠。
所以,凯拉不仅仅是剧中的人物,而且还是生活中的我们。
生活继续,让自己变得勇敢、成熟。
做回自己,不要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评价,不要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轻易改变自己。
勇敢地将自己融入外面的世界,面对自己的恐惧,让别人认识真正的你。
逐渐地,你就会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你,你就会是那个最酷的人。
(关注影探公众号ttyingtan,后台回复八年级,一起来看片儿)
《八年级》观影笔记1.如何省钱:在影片的第一段(家中),每个场景仅仅采用了2个镜头(正反拍),通过简单的交叉剪辑将彼此并置。
达到主角在看电脑的效果2.不知所踪的镜头接下来跟拍主角进入校园,明明主体是主角,却剪进了很多无关人物,又是涂鸦又是捏泥人,还上了堂生理卫生课,完全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花了将近3分钟在无效内容上)3.无效的剧情推动 主角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现充女的妈妈来邀请主角前往派对,而主角却始终踌躇。
4.糟糕的场景设计和人物关系 主角在学校里不说话,正式的接触就是晚餐与父亲的谈话,而主角却表现得极其不耐烦,反而是父亲很努力地说了很多话,但问题是,这些话对整个故事毫无意义,主角看起来压根就没听进去这些话,明明是个电影却变成了一场普普通通的家庭vlog5.糟糕的诠释性片段 导演能不能少点放那些一堆毫无意义的镜头加上莫名其妙的音乐,你是拍抖音的吗?
6.主人公的行动她主动做的第一件事是到群体里去,唱歌,但和情节无关;第二件事是尝试和现充女交朋友,以及和男神说话,不可否认,当主人公主动地与外界接触,付诸行动时,她的状态真的焕然一新了,甚至在别人看来,她可以说是自信的。
随后在参观高中时交到了第一个朋友7.毫无意义的谈话 影片整个故事可以说是稀碎的,许多片段有很多密集的对白,但始终跟剧情毫无关联,它们成为了大量的文字垃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8.混乱的人物关系 参加聚会以后人物关系就变得十分混乱,一群人讲着一堆不明所以的话,然后女主就上了一个不明所以的男人的车,然后被不明所以地性骚扰,最后不明所以地自暴自弃...9、解决方法 首先,这部影片应该把它的要旨表达清楚,凯拉以及她那不太愉快的生活,凯拉明明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她已经在努力地接触外界,我认为,应该讲讲她逐步融入小群体的过程,她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受挫,有可能一蹶不振,但她必须主动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不是简简单单被一个不知名的男人性骚扰,她不需要变得受人瞩目,至少,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交际圈,走出自卑,正向地面对生活。
其次,应该父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逐渐变化的,而不是像片中那样一成不变,或许现实会是如此,但这是一个故事,一个我们所构思出来的故事,父女或许最初难以和谐沟通,但凯拉应该逐渐地学会接纳父亲,而不是选择自暴自弃,让父亲用一些十分生硬的话来劝说,看到最后,父女之间的隔阂仍旧是很深的,那份拥抱实际上的分量在观众眼里并没有那么重。
最后,请增加盖布的戏份,让他在剧中的作业更大一下,最好是成为改变凯拉,让凯拉重拾自信与父亲和解的引路人。
可能中国的小孩和外国的小孩不一样,但是还是很能真实反映一些孩子的情况。
爸爸很厉害,交流一把好手,餐桌上青春期的女儿如果这样我就要生气了,可是这位爸爸没有,却赞美女儿,平心静气地,涵养和气度,非常让人佩服,值得学习。
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不管家长怎么做都不能很好的和家长相处,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是从这个时期过来的,哈哈。
真不错的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想起我自己的八年级,确实有很多感触。
凯拉在八年级遇到的烦恼是很多青少年都会有的烦恼,比如渴望长大,渴望be famous,渴望是social Queen,渴望在学生中受到欢迎。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有点自卑,不自信,基于长大又觉得很空虚。
相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北美的孩子可能要更成熟,更早意识到性爱。
本片对于在八年级这个特殊的时期主人公的心理是如何的有一番见解,比如尝试social,尝试confident,最后还是失败的,很真实。
但是这部片子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掺杂了一些大人的臆想。
比如说对于手机的使用,个人见解,虽然来说青少年使用手机的频率大幅度提升,但还没有到影片夸张的地方。
对于西方孩子来说,他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其实要更少。
然后父女关系也是一个在本片中很重要的故事线,但是我觉得这条线是不完整的。
例如女儿对父亲的不满和敌意来源于哪里,是否因为父亲导致母亲的离开,从而造成女儿的逆反心理,而父亲尝试着去忍耐,去补偿女儿。
这些都是导演没有告诉观众的。
影片中父亲和女儿的关系缓和也并不算是一个事件,只能算是一个对话,就好像在女儿难过时告诉她一些人生哲理就真的可以解决青春期烦恼,未免太平铺直叙了。
其次就是电影技法上的一些问题,有一场戏是餐桌上女儿紧盯着手机,这一场戏两人之间的对话设计的比较无聊和拖长,对比参考《美国丽人》《遗传厄运》中的餐桌戏,表现家庭关系要好太多。
其次就是镜头,餐桌这场戏的镜头是应该是手持,可以明显的看出抖动的痕迹,可是我看不出主镜头需要用手持的必要。
反而累赘,让画面看上去乱。
如果是为了表现两人争吵的波动性,镜头是否可以多样化一些呢。
而不仅仅是两个机位的变化。
说到镜头的单一,还有一场戏是Kayla去商场一串连续的镜头。
这应该算是一个transition,比较重要的节点,而摄影师仅仅使用手持跟拍去表现人物的步伐快,比较无聊。
更好的选择可以是用摇臂,参考《穿prada的女王》里面人物的出场方式。
当然本片有一个很新颖的地方是利用自己的录的视频串联每一个小plot,同时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很有意思,因为YouTube上的视频在剧中也算是一个角色,其实我特别理解这种心理,就是青少年希望能火,但是后来发现这仅仅变成了自己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不过,在导演避免把故事说成流水账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不可取。
比较整部片子,女孩的goal是很general的,就是变得confident,这样的目标很难具体实现。
为什么Lady Bird好看,因为Lady Bird的目标就是离开村里,到纽约上学,在整个清晰的目标下,设计爱情,友情的成长。
而八年级没有如此specific的goal,所以导演的这种叙述还是很不错的。
综上所述,不是很懂,这部片子在北美为什么有怎么高的评价,甚至入围哥谭奖。
Anyway,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
上学的时候,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到高中之间,每个前途未卜的小孩儿都有一个终极目标:fitting in。
为了被接纳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我本人也光荣在内。
跟同学们“打成一片”有一个很low的办法就是树立共同敌人,然后百般欺负羞辱那些看上去不是那么团结不是那么一致的同学。
上小学的时候欺负人的事情真的干了不少。
有一个女同学好像脑子有点问题——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到底是她脑子真的有问题,还是被我们欺负出了问题,而且又发育的比较早——小学的时候发育早的女生的尴尬我想我就不需赘述了,真是很扭曲的一种情况。
总之大家联合起来欺负她,嘲笑她,往她的饮料里灌胶水。
印象中她只会傻乐,as if she’s in on the joke. 前两年当刑警的小学同学建了个微信群,假公济私的用公安系统的数据库搜搜到了这个昔日女同学。
资料显示她已经离过五次婚,有一个女儿。
身份证件照片上面头发乱作一团向四面八方炸着,但脸上还是那个傻傻的微笑。
群里一下子一片肃静,一起忏悔和默哀了三分钟。
是那个微笑让我们想抽自己一顿。
《八年级》的主人公让我想起那个女同学。
Kayla是这么一个形象: 额头有粉刺,下巴有粉刺,暴牙,微胖,长发金色,有side boobs。
爱好是自拍“人生哲理”类型的视频上传油管:形式为她的大头面对电脑摄像头,给出“how to be yourself” 和“how to put yourself out there”这样的建议(目测她幻想的观众是额头有粉刺下巴有粉刺暴牙微胖长发金色有side boobs的女孩们)。
口才:差。
用一大堆的“it’s like...” 和 “so…”, 做各种尴尬的手势。
躲在被窝里刷instagram,幻想和自己的爱慕对象接吻(用手背模拟),穿着艳绿色的游泳衣参加泳池派对。
总之你可以看到,就是一个要多笨拙有多笨拙,初入青春期的女孩子(btw,这个小演员选的真的很棒,金球提名一点不含糊)。
从这个set up即可预测各种悲惨的社会经历将接踵而至。
这是可以看到的开始,重点是,结局如何?
说实话谁不爱看underdog逆袭的励志故事呢?
我这个俗气的观众一路在心里默默切望Kayla其实是个天才,只是因为性格内向不为人所欣赏,但有一天因为某个契机厚积薄发横扫一切自以为是的傻B同学。
But no,Kayla真的就是一个不能再普通的长粉刺的初中女生,没有任何惊人之处。
在自拍的视频里也没有讲出任何发人深省或者催人泪下的观点和故事。
为这一点,我要给编剧手动点个赞。
【必须吐糟的一点是剧情里出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高三大姐,对Kayla莫名好,但是最后不知所踪,让人拿不准她的角色意义为何(黑人问号脸)。
貌似只为引出她的一个男同学,差点带Kayla误入歧途。
如果硬要包括一段性方面的struggle,用Kayla暗恋的对象Aidan就可以搞定了啊。
扣一星。
】故事的低潮和高潮是Kayla和爸爸在后院烧东西。
爸爸问她盒子里是什么。
她说:啊,没什么,就是类似我的期望和梦想之类的东西。
接着爸爸倒是给了一篇非常俗气非常催人泪下的致辞。
但是爸爸一个人养女儿真的是很不容易(最近的一个例子是《Searching》里的John Cho)。
同时也默默在小本本上记住:如果以后有女儿,一定不要做这么迟钝的家长,当她在泳池派对没结束的时候就打电话来让我去接她,我一定要立马就去,放下手里的一切马上去。
说实话我真的有点怕生女儿……因为我本身不是那么敏感的女生,生个女汉子性格的女儿也就罢了,万一是个超级sensitive的小女生怎么办?
Anyway,后院洗礼之后的Kayla表现出一点点自信和一点点勇气,一点点成熟。
就是这么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
Kayla的“翻盘”之举也只是对着撅她的女生一通口才很差的声讨而已(好像说到一半就词穷了,只好气呼呼的转身离开)。
生活还要继续。
粉刺有一天会平复,不安的心有一天会找到anchor——但那也是暂时的,成长的车轮轰隆轧过,只要没轧死,就得继续生扛。
电影到最后看得眼泪止不住的流,赶快来翻翻豆瓣短评,想给所有同样被感动的人一个击掌。
然而翻了半天,发现原来其实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怪女孩Kayla,更别说共鸣。
哎,很失落的同时,其实更多是羡慕。
羡慕那些表示 “什么鬼” “好尴尬” “不过是个怪女孩的青春故事”的人,原来你们都没有那些瑟瑟发抖强迫自己去融入而后又失望于打退堂鼓的自己的时刻。
但是我有。
我有低头默默走路的时候;也会在私底下发泄“i am not quite, i just prefer not to talk";也和Kayla一样,常常鼓起勇气去做一个合群的人,最后却向自己的不自在妥协。
影片之于我太动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份awkward kid的不甘平凡和气恼我都有。
更多是因为那股子“和自己和解”的勇气,我没有。
“和自己和解”。
多世俗又不明所以的话呀。
每次在社交平台看到,都嗤之以鼻。
/怎么能不逼自己卯足了劲也去当一个自带光芒的人呢?
/独处当然最好啦,但不可以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孤立于社交之外呀!
/多想一句话也不说,可……不想被别人认为是个孤僻的人呢。
“想要的”和“能做的”无法平衡,没办法和自己和解啊。
所以最后一段video,我权当是她说给我听的了。
但愿也有那么一个awkward kid out there和我一样 在看这段video的时候哭的哗啦啦,那么也祝你能早日not afraid of being weird。
“if high school sucked for you. i am really sorry about that. But it's whatever, you will pass it, and move forward."
@IFFBoston 哈哈给个五星,to 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
D+/ 这种尴尬到连观看者都仿佛在被公开处刑的真实感其实是比鸟小姐更具代表性的,简直时时刻刻都置身于英语口语练习现场。呈现一种直观的青春状态而非执着于各色人物的刻画或许是其反类型之处,但总体还是没有突破美式青春鸡汤框架。毕竟这不过是将被遮蔽的青春呈现出来,然后收编到光鲜亮丽的主流话语之中。
之前看comedy时想bo拍电影做导演会不会好一点,看完电影想说bo你还是专注comedian事业吧
《八年级》确实不错,一些人讨厌此片,或许是从女主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从各种角度看都感觉过于普通。。。
Izzy 推荐?为啥推荐呢,如果没有任何艺术处理,那为何不去拍个纪录片?
非常细腻,准确写出了那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女孩演技满分,嘴角的弧度完美还原了那种尴尬的合群,并不美观的痤疮也让一切变得更加亲近。声音和画面的剪辑也很优秀。
朋友圈的精英,现实中的屌丝
额,镜头好抖啊。。。小演员演的都很不错,剧本也很有意思,非常到位地表现了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但整体感觉有点沉闷,并不是特别吸引人。及格分吧~
真不错的电影。有点像青春版Lady Bird题材但拍得比Lady Bird好。另外美国孩子都只用snapchat和IG了,fb已经废了哈哈哈
噢…心疼这个爸爸
真实,电影肯定有缺憾,但青春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美国孩子成熟的真的早…可能是我个人问题,我高三等于女主初二…说实话,我和女主很像,很多人也会和女主很像…
讓人充滿驚喜的處女作,將青少年的徬徨無助性格發揮的淋漓盡致,但願長大卻又步步驚心,儘管最後的親子告白沒有鞭辟入裡的寫到痛處,但不可否認這部電影充滿真摯與靈氣
好无聊的电影,好空洞的对白,gpt一天能写三个的程度。和爸爸对话的戏理应很好看但完全没出彩。白女的青春期烦恼没有学业压力、也没有压抑的家庭,就是想当cool kid,这点事都写不明白。
这个片子确实有点挑观众,看惯了剧情片所以比较能欣赏这类片子。一直到最后5min之前,全部都在讲述凯拉青春期的迷茫与挣扎,我是谁?怎么才能变成别人喜欢的人?剪辑方式说不上哪里好,但是确实起到了让人感同身受、被困在局里的感受。最后5min,一切无无所谓道出了精髓。放轻松,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做自己吧
电影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可作为一部电影,它基本上是失败的,情节没有推进力。在一场又一场的废话中,女孩对她的父亲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混蛋,对那些把她当垃圾对待的人来说是一个害羞的小混蛋。感觉倒很真实,目的何在?编导还放入一些关于技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就像毒品的讨论,其实也没有任何意义。
ugh
就突然听到Szechuan Sauce~you like Rick and Morty too?哈哈哈哈
如果你曾被孤立,那你将知道她是多么多么想融入。而无法融入,又多么让她害怕。而每个这样的人,都极其渴望有个人能够主动走近,即使还是有些尴尬,但那真的很开心。很高兴,她遇到了。如果你是这样的,那么请相信: 都会好的,别难过。因为过去我也曾如此。
极小成本的独立电影,作为导演处女座能将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成长故事拍的流畅不做作幽默又温馨实属不易。情感的拿捏和叙述的到位都可圈可点,小演员的表现也有板有眼。以小见大的拓展其实远比故事本身更丰富。各大媒体超高评的年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