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进藏

进藏,Into Tibet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进藏》剧照

《进藏》剧情介绍

进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人们为什么向往西藏?那里有什么?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生活? 2013年8月,10个人,8台MINI,5条线,7万公里,从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喜马拉雅线,我们进藏去。酝酿几代人的西藏情结,超过半年的制作周期,五组人马历时1个月的现场拍摄,《城市微旅行》原班制作团队用最真诚的态度呈现最纯粹、最简单、你可能从未见过的西藏。 看得见银河的壮丽星空、将肉身奉献给鹰鹫的天葬仪式、整整7天用细沙修筑又在一瞬毁掉的密宗坛城制作……抛开那些熟知的西藏符号,我们记录更真实的自然、民俗和宗教,探寻这片神秘的土地中人们所未知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也关注扎根在这里的人:乡道边禁语30年的闭关僧人,孤独宁静的藏王墓守墓僧人,大山里生产欧洲奢侈品牌定制牦牛绒围巾的美藏混血,用最至诚的方式一路磕长头到拉萨的朝圣者…… 大美的风光,奇异的民俗,简单的生活,虔诚的信仰……或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木乃伊的秘密汤屋街物语费雪小姐和泪之穴不成问题的问题棋王和他的儿子春晖撒冷镇有招没招之爱情达人娜迦:永恒的羁绊时尚王国死亡的告白田耕纪最后的尖叫民主之澜心慌慌错爱一生泳池情杀案黑暗物质三部曲第二季芝加哥警署第七季精武飞鸿白色杀机2请爱我的女朋友三周跳燕赤霞之五尾天蝎面目全非第二季山河锦绣季节与季节之间人在酒途我的梦中情人2喂!阿冬

《进藏》长篇影评

 1 ) 信仰,不用活在当下

基督教,或是佛教,总是那些信仰他们的人感动我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坚持信仰,那种他们口中无比美好的信仰。

看了《进藏》纪律片,“信仰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有人对西藏是记忆与体验,一次次向往,从13,44到66岁,只为了接受最苦难的环境成为更好的今生。

更多的藏民是身在其中,只对于求得更好的来生。

这就是信仰的区别,是求更好的今生,还是来生。

对于信教者,自己的生死都不重要;只为了崖壁上的佛像,坚持禁语;只做好事,只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用最慢的方式走向心中的圣地,德格到拉萨1460公里,大约八月,一路磕长头,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着土地,藏传信仰者最为至诚的礼佛方式”。

他们有笑容,为了自己和家人在阴间2少一些苦难,所有人好的来世,“因为想好可以承受所有人的苦难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就不会觉得路有多远,有多苦,有多累,有多饿”天哪,这不就是所有神的大爱吗。

释迦摩尼告诫我们“要去领悟受苦的道理,因为苦难无处不在。

生老病死,都是苦难。

生命的道路上每日都充斥着不幸与苦难,苦难也存在于违反我们意识的许多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之中。

”这些真的无所谓真假,无所谓信不信,事实就是这样,有这么一群人,做着如此伟大而骇人的事。

“报应是一定会有的,不是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是一定会有的”现实告诉我们真的不用追求当下吗,如果每一生都在为下次准备,那什么时候真正的活过呢。

我听到,看到的都是“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追求,凭什么只有自己,凭什么喊苦,凭什么享受”那些有心的僧人制作的坛座或是壁画是我做不到的,那种神圣的心情让他们手下的一切更伟大。

然后一点一点亲手破坏,击碎。

刻六字真经,制藏香,打扫寺庙,一生做那么一件事就很好了,这也是理想也是追求,对他们而言理由更充分,更有动力,更虔诚,更坚持。

夜深了,返璞归真后西藏只剩朝圣者的虔诚叩拜。

无论是为了更好的今生或是来世,终点总是珠穆朗玛蜂,“神居住的地方,万字符,世界的中心”。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

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

但是简单的印佛经,是为了简单的来生能幸福;简单的不作恶,是简单的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的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

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在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进藏》

 2 ) 进藏

1923年3月,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的时候,英国教师、著名登山家乔治. 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一年后的6月8日或9日,还差10天就要庆祝自己38岁生日的马洛里,同他的攀登搭档安德鲁. 欧文向着世界之巅发起了冲锋。

留守大本营的同伴从望远镜筒里依稀瞥到他们翻越“第一阶梯”的身影,随后山神合拢云雾的面纱,接纳了他们。

从此两人不复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近30年后,新西兰人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 诺盖成为了世界上首度登顶珠峰并成功返回的两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珠峰南坡路线变得犹如天朝高速公路一般拥堵时,马洛里的遗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北坡被发现:他倒在了距离这个星球最高点687米的地方,孤独了75年。

75年前他是否成功登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欧文至今下落不明;他们都留在了那里,但是他们未曾被人忘记,就像海明威笔下那只长眠于乞力马扎罗山顶上骄傲的豹子。

我们都是。

所以别问我为什么要去。

去了,你才会知道;去了,你就会知道。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

高原酷烈的自然条件、广阔旖旎的壮烈风光、加上独特的宗教、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们这群沥青丛林的住客眼中时刻散发出别样的诱惑。

故事中的10个人,或是追寻着青春的印记,或是朝着梦中的圣地,或是为了摆脱人海的喧嚣,抱着不同的目的,跳上8台小车,分5路朝着西方那片佛国奔去。

玛尼堆,印经院,磕长头的信徒……越往西,藏地的神秘越发浓烈,都市的喧哗越发的缥缈。

工作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只有走在进藏的路上,沐浴着无遮无挡的阳光、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的时候,备受都市的刻板作息、拥堵、限号、雾霾……所有这一切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馈赠拖累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放松和解脱。

夜里,尤其在夜里,这个世界仅仅闪烁在大灯普照的方寸范围之内,周遭的黑暗仿佛吞天噬地无穷无尽。

此时唯有你所驾驭的这部机器才是你唯一依仗的伴侣,轰鸣的马达才是平复心率的伴奏,飞转的四轮才是自己双脚的延伸。

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机械工业高度发达带来的成果,轻易把自己的足迹远播到自己的父辈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渴望去见识那些梦里的人和事,去印证或是修饰着自己对于未知的想象,去……生活在别处。

而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离开这部机器步入外界凛冽的黑夜,你的身家、地位、容颜……一切让你在文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荒原之上不名一文。

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意想不到的抛锚,一场夜里的风雪,甚至一场可轻可重的高反、一个不合时宜的瞌睡,都能让你永远留在这里。

只有当一切的外在都被剥离,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就在不远的过去自己的先人们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和苦逼,反过来感恩那台忠诚而沉默的钢铁伙伴,还有那个一开始还吵着嚷着想要逃离的俗世凡尘。

阵阵人骨号在告诉人们,外人眼中最为神秘甚至恐怖的天葬开始了。

伴随着吉田洁《祭》中的配乐,肉体在兀鹫的饕餮中消亡,灵魂乘着猛禽的翅膀飞升天堂。

一同解脱的,是逝者的理想、生者的希望,如同风中飘散的风马,魂兮梦兮,回归天地。

这不正像坛城(Mandala)一般么?

世间纷扰,如梦似幻;诸色斑斓,刹那芳华。

彼岸回首,一掬细沙。

我特别欣赏片中藏香师仁清德哲的一句话,“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不会没底限。

你要说宗教是自我催眠么?

那就算是好了。

信仰本是道德的来处。

人,相较于动物,最为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对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欲望的追逐。

这种对打破规则后恣意释放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在童年向往着齐天大圣,长大后又时常去做一些自己都不能解释的事情、爱上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人、到那些做梦都没想去的地方。

走过这一切之后,心灵和躯壳才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某些东西,正是在这种追逐中定格,让时光的流沙无力遮挡,永恒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好了,现在我们怀揣着梦想,也有了MINI。

那,为什么不呢?

 3 ) 进藏:致敬信仰

 今天看了土豆网和MINI中国联合拍摄的纪录片《进藏》。

不愿去探究影片背后的品牌诉求和商业运作,单看影片里那些质朴的笑容、简单的愿景、挚诚的执着。

感动惨了,为那些可爱的人……      84分钟的片子里,我记住了他们。

     藏王墓守护僧人:敬美,守护藏王墓40年。

藏族习俗中,每月30天中有5个不同的吉祥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他都要为佛和众生诵经、祈求。

他说,这个佛经对他是很重要的,为众生祈求来生的完美,脱离六道轮回的苦难,这些比他自己的生命都重要。

     阿日扎乡刻经人:布托,78岁,雕刻玛尼石一辈子,每天步行4个小时来返于玛尼石经城。

江东,玛尼石经城的守护者,与布托相伴石经城几十年。

(刻着六字真言的石头,叫做玛尼石。

六字真言,藏语or om mani padme hum,是简化版的生死轮回,是今生来世一切祈愿的浓缩。

)      洛须镇闭关僧人:俄日则旺和托勒,为了去世时可以看到崖壁上的佛祖,在布满诗经的石窟里30年没有出过门,避免与外界接触,并发誓禁言,除了诵经。

     天葬台守护者:仁增,18年前,因为没钱给妻子办葬礼成了他人生的遗憾。

看守天葬台,是为了自己和妻子都有一个好的来生。

他说:“除了希望有个好的来生外,没有任何可求的……否则来生去地域是很可怕的事。

会让人痛苦不堪,会千万次死,痛不欲生,会被千刀万剐。

”   (天葬,最能满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

高原上没有树木,无法为逝者置办棺木。

而草原又是藏民们饲养牛羊和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不忍破坏一方草地。

在《佛本生经》里,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故事,给了他们启示。

于是,把身体奉献给鹰鸠也就成了他们在世间最后的施舍。

)      德格印经院清洁工:宗布,没有家,住在印经院旁边废弃的公共厕所里,一人负责印经院里外所有的打扫工作。

33年专注的工作是他表示对佛虔诚的方式。

他认为,无论活着还是死去,自己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因为活着的时候把印经院打扫干净,就会有好的来生。

他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好事,从来不做佛不高兴的事。

     朝圣者:牛麦旦珠,从德格到拉萨,1460公里,拍摄时已经出来3个多月,估计还有5个多月。

一路磕长头,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着土地,这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有挚诚的礼佛方式。

     无论是守墓、刻经、闭关、扫地、朝圣,他们都在用一种最简单又最艰难地方式,信仰着信仰,救赎着今生,祈盼着来世。

不是一个,而是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说出了希望用今生换来世的想法,并用了一辈子来兑现。

     他们的执着让人心生敬畏,却也无法认同。

为什么要为了未可知的来生,让今世的自己遭受如此多的苦难和考验?

哪来的毅力和信念,让他们甘愿被所谓的信仰而绑架终生?

     于是,反复地去看影片,试着去理解他们。

     对于苦难的笃信者,必定是已身处苦难之中的人。

对于他们的不认同也许并非完全是文化的差异,而是人生体验的本就不同。

自问,虽不至于在安逸中堕落,但也没有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没有经历过生存意义上的物质贫瘠和绝望。

但是,一辈子都依仗着大自然活着的他们,生存需求的底线完全取决于高原和草地的眷顾程度。

时刻面临着死亡危机,不是看轻了生死,而是惧怕了宿命的安排。

佛的存在,无形中成了他们慰藉人生的唯一出路。

用信仰忘却恐惧,用信念消磨思考,于是,当恐惧成了希望,一切都简单了。

     影片中,有句话说的很好:“走过了高山大川,就知道了天高地厚“。

也许,有一天,出走西藏,亲眼见过那些永远也翻不完的山脉和河流,永远也看不尽的草原和风沙,自己才有资格说上两句感受。

     而现在,谨向他们今生的真、善、美致敬,向他们对信仰的执着、自律和坚定表示敬畏!

  

 4 ) 顺便给老杨点个赞

终于在片子发出来一周的时候,看完了《进藏》。

工作关系,早早就知道MINI们发了5支车队进藏,朋友圈里每天也有成员发布当天的进程。

看着平日光鲜的MINI一个个灰头土脸的,还想着“这小家伙真能进藏区啊”。

几个月后,这支《进藏》纪录片出现了。

MINI们在片中,也确实开进了西藏。

有朋友做地质,常年在藏区呆着,对那里的路、人、山都比一般的自驾者了解太多。

我让他看这个片子,他说:羡慕啊。

陆巡最好使,别的SUV都有点不靠谱。

但COUNTRYMAN、PACEMAN之外,普通的MINI们也都做到了。

还有这十个人,以及身后的拍摄团队。

关于进藏,只言片语的印象已经太多。

从骑车圈里每年络绎不绝的进藏讨论,到各种转经、玛尼堆、经幡的影子。

去年在青海湖畔,深夜在寺院里看星星,屋里是僧人的油灯。

以及,现在还挂在车把上,随我一路环台的金刚结。

对藏区的印象不是太好。

除了天高地远,阳光和星空,也有冰冷的青稞酒、不低的物价和坐地收钱。

所以,当有人问起,是不是也有一天会骑车进藏,我说:不会。

那是人家的生活,与你无干。

你打搅了人家,人家要你补偿,那也是活该。

两种世界观下的生活,终究太远。

这片子一开声,就觉得熟悉。

这个旁白,不是杨晨么?

上个月刚去看了《情爱长安》,那个清澈如故的声音,又出现在了这里。

杨晨是西北人,对这种感觉的把握,是天生的。

伴随着老杨的节奏,藏区一点一点展现在眼前。

朋友说天葬台一般人不能去看,但在这部纪录片里,天葬台第一次展现在眼前。

以及印经、坛城、雕刻玛尼石……藏区,从童话转为真实,真实得如同那些老人脸上的沟壑,和磕长头者的脚步。

这是一个不同的地方,很多人想去,很多人去了又去。

祖祖辈辈,轮回往复。

其实把这种生活映照到东部大陆,就如同东北密林的猎户,黄土高原的农民,东海之滨的渔人,都是一样的。

藏民离不开的是信仰,轮回本没什么不同。

世界变了,这里没变。

外面的世界让人觉得无所适从,于是一片安静的土地就可以停下喘息。

当然,这里也不是没变,只是在外人看来,他们仍然不同。

你想去了解,就去看看。

别提什么净化心灵,逃离都市,你逃不掉。

回来了,该干嘛,干嘛去。

 5 ) 《进藏》而不是《西藏》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因为是西藏,因为去过西藏,因为怀着对西藏的崇敬,因为仍向往西藏。

对于西藏,我想无需再过多解释,她的人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她,也有太多关于西藏的片子,从各种角度展现西藏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

每一年,每一天,都会有很多人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通过不同的方式,怀着不同的心情与目的,经过不同长短的时间,进入西藏。

对于去西藏的人来说,想要的是到达西藏,还是到达西藏的这一路。

对于朝拜的人来说,想要的是来到佛祖面前,还是来到佛祖面前的过程。

为了要到达西藏,有的人徒步,有的人骑行,有的人自驾,有的人坐火车,有的人坐飞机,而困难程度递减。

为了来到佛祖面前,朝拜的人一路磕长头,用身体行走。

而这一部分是除了西藏本身之外的状态,是所谓“进”的部分。

《进藏》这部片子,我想是有值得赞扬的地方,整个团队背后的辛苦,五条线路的调度,拍摄过程的困难,画面的美感,西藏的真实状态。

这些是不能磨灭的。

但是,除了西藏本地的人文,其他的并没有感动到我。

看完之后,不是感到震撼,而是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

即便是一部商业纪录片,即便是给MINI做宣传,这些我都不反感。

但是,路上的情况并没有体现,这十个人和拍摄团队在五条进藏路途中的状态是怎样的,遇到什么麻烦么,怎么解决的,怎么坚持的,心理变化是怎样,大家对这一路的思考,这些部分是缺失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这个片子所要表达的,而不只是借用“西藏”,只表达“西藏”,因为片子叫《进藏》而不是《西藏》。

 6 ) 到来离开,自然而然,不应贪着

作为风景片和西藏简介,此片值得一看:画面、色彩、构图无可挑剔的。

导演通过采访不同身份的城市人对西藏的感受和纯朴藏民的世界观、信仰,来展开对西藏各方各面的描述。

但在感动之余,深度不足。

一,由于内容过于杂糅使好几段故事没能好好展开。

就拿辨经来说,镜头在全景和细节之间不断切换配合着激烈的背景配乐,试图用一两分钟内传达出辨经的气氛。

可对于大部分不了解密宗的观众来说,根本无法通过仅看僧人的对话、表情就体会到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其实是来自于不断地思辨,而非固执的迷信。

二,第一个问题同时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矫情。

导演在片中运用了大量急凑的镜头、艳丽的色彩冲撞来刺激感官,让观众无暇思考。

于是,西藏的纯朴就在过度使用的小清新大光圈中;在气势恢弘的长曝唯美风景画中,被王家卫似的经典镜头给晃得所剩无几。

再加上几次过长的、不合时宜的硬广告,我被彻底拉回了现实世界。

三,说服力不足。

采访的每一位执着守护信仰的藏民几乎都提到了“为了一个更好的来生”。

这种不提因果法则、不问佛教真义的反复强调动机真的好吗?

但凡一个有自我思辨能力的人又无从接触佛教的人都会以为这是盲目的迷信吧。

只能让人心生抵触。

结尾的配词说的好,“藏人们因离开复杂的社会、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就成了佛”。

因此我们更该懂得“多就是少,少就是多”。

虽然本片的每一秒钟都代表了导演的心血,但能够真正掀开五蕴、放弃形式、忠于简单、唤起观众内心净土的,恐怕才好称为伟大的作品吧。

 7 ) 纪录片《进藏》:一路即一生

这是一次非凡的旅程,在多种视角构建起的镜像下,让巨幕上的神山圣水多出了更加震撼人心的人文底蕴。

主创团队选择了一个不同的叙事角度,跳脱出自然风光的视觉框框而面向了那些活生生的人,在进藏的旅行者、朝圣者以及本地的牧民、僧侣、守望者们的平实思想中走入这个非凡的天地,捕捉到了真正令人惊心动魄的原始素材,事关精神、信仰、回忆、祈盼与爱,让这条充满艰辛与考验的“通天”之路更显人性,也更富力量。

十个人,八台车,从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喜马拉雅等5条线路出发,行程数万公里,他(她)们的这次进藏之旅各有目的,有的是重拾年轻时代的记忆,有的是为完成个人理想,有的则是为了寻求一次心灵世界的洗涤,所以在相同的路途与目的地上,他(她)们所关注的重心都不太一样。

在这些人当中,来自北京的“爷爷”与老伴、孙子的三人组合被着墨更多,就在这一路上的回顾与陈述中,我们仿佛走过了老人的一生,那里埋藏着年少时的理想,也埋葬着自己昔日的兄弟,他希望能借着这次旅程对小孙子做一个精神的传承,等他长大后,或许仍能把这个“回归”的旅程延续下去。

一路,一生!

全片其实就是在这样潜在的诉求下做素材捕捉的。

所以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如此一些不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事儿,如数十年来守护藏王墓刻经的老者,如毕生都在为做好藏香而努力的老师傅,如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天葬台的守护人,如禁语且专注诵经数十年的石渠闭关兄弟,如在德格印经院工作数十年的清扫者等等。

这些人简单而执着地安排着自己的一生,做着让我们这些普通看客无不称之为“伟大”的事儿,但影像中他们无论是话语还是生活,都显得那么平凡,“好的来生”几乎是他们唯一的理想。

人人都秉持着一种“舍身”的精神,释迦牟尼舍己喂虎的故事让这些虔诚的信众坚信经受这毕生的苦难,必然会为亲人们带来更好的来生。

所以,很多人早早就把自己交付给佛祖,做一生一世的侍奉,即便是死了也要将尸身剖开放到天葬台上被鹰隼们争食。

说实话,这一前一后的阐述结合着沾满血色的“天葬”影像让我为之震撼不小,虽说,很多年前我也曾见过真实的“天葬”场面,但却没有这么惊心动魄过,这也许就是大银幕所迸放出的画外力量,着实超出我的思维,也超出我的想象。

原始,淳朴!

整部片子最让人为之称道的地方其实就是简单的画面传递,尤其是在对人的捕捉与刻画上。

除了前面谈到的那些特定的人物与事件,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一路“磕长头”到拉萨朝拜的朝圣者们,他们的一路看起来艰辛而单调,但面对镜头时却显得那么快乐而新奇,那一脸的笑意把这看似辛苦的坎坷转瞬间就颠覆了。

在我们的视角里,他们同样在完成一件很伟大的事儿,虽然他们自认为及其普通,只是这千千万万的虔诚者中微不足道的一员而已。

《进藏》的创作自一开始便是有“大银幕”的野心追求的,所以在画面层面考究的很,宏观视角颇多,视野也足够开阔,除了人文视角对观者心灵做矢量震慑之外,在自然风貌方面也有较为极致的展示,看起来很立体,有着对天、地、人三层结构的阶梯式探索,从相互交替到相互融合。

另外,影片的配乐方面也较大气蓬勃,现代的管弦结合古老的人声呈现出满满的画外力量,像是经历着一次现代与远古的对话,空间感与氛围的拿捏掌握上都很有造诣。

不过,最让人惊喜的是影片对自然声的背景应用,无论是刻经时的斧凿声还是诵经时法器的翻滚与敲打,还有僧侣工匠们制作“坛城”时摩擦金属盛具的嚓嚓声,都在全片的画面呈现方面发挥出很强的“引导性”叙事力量,强化了各个章节与段落的氛围基因,这是相当难得的实践。

“与其说人生需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如说人生就是一次旅行。

关键在于,你是否明白旅行的意义……”我觉得这种不设标准不设立场的导语是全片最为聪明的阐述,让纪录片回归画面与人性的解读,而并非非得依靠一个看似高深的强大文本,比如什么让我们去揭开什么什么的面纱,让我们在圣山圣水之间做怎样怎样的朝圣之旅什么的。

没错,这就是一次旅行而已,意义各不一样,这一路你看过了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一生”,但自己却只是实现了人生中小小的一个理想夙愿而已,就像发哥的那句广告词一样:“才刚刚上路……”用最为简单的视角去看这部《进藏》,也许才能使你收获更真实、更纯粹的感悟。

文:宋子文

 8 ) 《进藏》—— 一部被骂惨了,确有诚意的广告大片

2014年,1月1日,我在豆瓣上百无聊赖的看口碑榜,发现排名第10的这部片子,首先,一部广告片能这么高分的雄踞榜单,肯定有一定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估计有点耐人寻味了。

为什么看,原因太多了,有基于我认为西藏是年轻时候一定要去的地方(原因是因为怕年纪大了身体素质跟不上高原反应),也是我希望放在旅行中能好好体会的一段旅程,或者也想看看到底mini这个洋品牌到底在与藏传佛教完全不搭的情况下,如何融入。

当然,我并没有完全抱着看笑话的想法。

说了半天废话,下面开始正文。

第一,就纪录片or广告片而言做为一部纪录片来讲,我认为这是开创了新的营销模式,估计后面关于类似的纪录片的赞助商会增加很多,对于市场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中国的记录素材,民间传承比起日本,美国丝毫不逊色,但就是在纪录片的质量上干不过人家。

为什么?

有人的原因,但更多,我相信是钱的原因。

谁愿意花几年时间,几千万,拍一部不会再电影院上映的片子,就投资而言,投资回报率也太低了,广大的投资商们肯定不愿意做傻子。

做为一部广告片来讲,这样大手笔,86分钟的投入,果然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品牌会干的事,不走寻常路,就连汽车公关手段里面已经用到烂掉渣的路演,试驾,都能玩朵花出来,牛掰!

最主要的是,此广告,木有明星摆拍的各种夸张与你无关的造型,也木有在荒山野岭都干净的可照镜子的车身,更木有每过10分钟插播不颠,不陡,不费油的广告s语,所以当之无愧有诚意这一说。

以上为我个人看法,以下为剧情泄漏第二,就片子本身而言10个人,8台MINI,5条线,7万公里,从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喜马拉雅线对于中国人、世界人民来说,西藏是一个被旅行者讲烂了的地方,就像是渴求艳遇者们的丽江,每个人总觉得没有去过西藏,就枉来世上了。

对于一部纪录片,要来讲西藏,如何在众多的驴友文章里面脱颖而出,是一件相当难得事情。

人物塑造:就人物而言,是两条叙事线路,一条是去的5条线路的人,一条是被访问的藏民们,我很欣慰,mini的广告片里面终于木有了老外,唯一一个还是藏族混血,出境时间不超过5分钟。

去访队伍:导演的爸妈and儿子齐上阵,老头(程德美)老太太(杨玉华)带孙子(程尧),一家三口,从最难走的新藏线出发,沿途追忆自己年轻时代,带弟弟,带儿子,带孙子走过的轨迹,用记忆来丈量这条最难走,最险峻的进藏线路。

老头的故事确实挺多的,从知青时代,从几次带亲人进藏,从弟弟在藏区的烈士陵园沉睡,从路上小孩子的各种反应都让人产生一种,不愧是亲爹、亲妈、亲儿子,绝对是本次纪录片的主角。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一个带眼镜的光头,一个染成苏打绿粉红色头发的个性女青年,以及氧气生活编辑2位、心理治疗师……叫不出名字了,如果说本次纪录片的主题是叫做,去中心化,我想是成功的,只有小小的人物名称,没有来历,也没有介绍,这些出访者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接受了这次的任务,都是一个谜团,不过我想观众们不太care这个问题。

受访队伍:藏王墓守护僧人:敬美,守护藏王墓40年。

原因,是为了为众生祈求来生的完美,脱离六道轮回的苦难。

经济时代的发展,当大多数的和尚都开始追逐经济效益的时候,敬美显得相当不合时宜。

最终只能证明,精神信仰高于物质信仰,至少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是这样的。

阿日扎乡刻经人:布托,78岁,雕刻玛尼石一辈子,每天步行4个小时来返于玛尼石经城。

原因是对来世的祈愿。

我更愿意称之布托为艺术家,如果他是在法国,如果他是在美国,他就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从雕刻的工艺来讲,比起更多的所谓科班出身不知道要纯属多少,这样的技艺或许在中国,总一天会消失不见,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悲哀。

洛须镇闭关僧人:俄日则旺和托勒,为了去世时可以看到崖壁上的佛祖,在布满诗经的石窟里30年没有出过门,避免与外界接触,并发誓禁言,除了诵经。

禁语,对于现代人来说绝对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一个小时不说几句话人估计就回产生一种焦躁的心态,更别说30年,我不知道他们兄弟两个是否一件磨练出了一种心灵沟通的方式,还是说放弃语言,才能更看得清楚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

天葬台守护者:仁增,18年前,因为没钱给妻子办葬礼成了他人生的遗憾。

看守天葬台,是为了自己和妻子都有一个好的来生。

这个部分,终于向我们讲清楚了为啥会有天葬这种富有传奇色彩的葬礼仪式,因为天葬,最能满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

高原上没有树木,无法为逝者置办棺木。

而草原又是藏民们饲养牛羊和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不忍破坏一方草地。

在《佛本生经》里,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故事,给了他们启示。

于是,把身体奉献给鹰鸠也就成了他们在世间最后的施舍。

德格印经院清洁工:宗布,没有家,住在印经院旁边废弃的公共厕所里,一人负责印经院里外所有的打扫工作。

33年专注的工作是他表示对佛虔诚的方式。

不出意外,清洁工的愿望也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来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整部片子以后,能让你有深刻印象的,就是剧组人员给清洁工带好草帽后的一个大特写,就是这个腼腆、不懂表达的平凡人,往往更能打动那些追求太多,被贪婪所控制的人们,回过头去看看,什么才是我们所向往的人生。

朝圣者:牛麦旦珠,从德格到拉萨,1460公里,拍摄时已经出来3个多月,估计还有5个多月。

一路磕长头,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着土地,这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有挚诚的礼佛方式。

同样也是为了家人们、自己祈福,有一个好的来生。

记得前不久,也看了一个叫《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纪录片,讲到西藏的朝圣徒,是一个几十岁的大妈,自己的小儿子一路驾车跟随自己妈妈的步伐,一部一个脚印的前往西藏,当中喝酥油茶已经成为他们朝圣途中唯一的享受。

其实没有去体验过真正的朝圣,很难想象那些人的意志力来自于哪里。

制香师:坚持用最传统的方法制作藏香,坚持在各种危险的地方采药,坚持不把大自然的馈赠全部采挖,是因为他坚定得说相信报应,一定会有报应。

深深的为这个说这并不标准普通话,但很诚恳的制香师所感动,诚恳是打动人的唯一理由,我相信他的坚持并不只在这个纪录片里面。

众喇嘛制作坛城:坛城是佛住的地方,制作坛城的大师笑着说,真正的智者是可以在里面看见佛的。

我想智者不在人间,看不透,也无从看透。

唯一觉得奇怪的地方是认真辛苦制作的坛城,在完成之时便摧毁了?

本片没有解释,我自己理解为,这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必经过程。

在贫瘠的世界一角,大自然能够主宰一切,唯独坚定不移的信仰,是能够给人类战胜天灾人祸的唯一力量,离开藏区,离开这样的自热环境,对于城市的人们来说,信仰或许从不曾存在过。

最后,很多觉得开mini的是土豪,,骂这部片子植入得非常突兀的人有很多,只是希望在骂的同时,问问自己一句,你能拍得出来吗?

还是说你愿意花同样多的钱去投资一部纪录片?

希望更多这样的广告片,能够带领我们去更多值得人类探索的地方。

 9 ) 摧毁看得见的坛城

”我们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悔“影片最后旁白说了这样一段话,文案是个好文案,但是这部片是一部二流的纪录片。

关于西藏,一流的已经有韩日联合拍摄的《茶马古道》。

如果不考虑影片主题,单从拍摄水平上看,零流的当然要数BBC了。

研一的时候每天捧着《南太平洋》、《生命》这些睡不着觉。

给票的时候,何阳姐姐一再强调:这个片子如果不是对纪录片或者西藏相当感兴趣的人,建议不要去。

看完觉得说得挺对的。

因为整个记录过程中,所有的提问、所有的挖掘都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上,如果不是本身有一些背景,也带着疑问来,回来还会自己查一些资料,片子就会沦为一些美景的PPT展示,以及家庭历史的回忆了。

导演是片中五线入藏出镜率最高的那位老大爷的儿子。

显然,不能内举不避亲的程导已经因为这件事严重影响了剪辑。

他爹开了七千公里,其他的人只开了一到两千公里。

为了完整表现他爹的行车和个人历史,牺牲了其他线路上较为真实的记录。

影片其实不怕素材多,只怕不能很好地整理。

是要表现入藏的困难,还是表现藏人对传统的执着导致的生活的困难,还是表现外来人在藏地生活的故事?

导演似乎还没有想好就匆匆剪出来片子。

于是最完整的故事就是他爹三次入藏的经历了。

五路分别是传统的川藏、滇藏、青藏,加上新藏线和喜马拉雅线,最后在珠峰大本营汇合。

整部片子没有给过地图,这是一个很大的败笔。

不过我猜测,是因为导演想让他爹多跑点地方,故而给出线路有点太夸张了,哈哈。

其实这些线路都是沿着古道而建。

一点历史也不提,令我始料未及。

在这片苍老的土地上,缺少追本溯源将多么单薄。

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看到了一些没看过的有意思的事情。

值得记录。

一路上遇到的人有:给佛寺画壁画的工匠松格玛尼的雕刻和守山的老大爷石渠天葬台的看守人从外国回来带着家乡人开编织厂的外籍藏民住在公共厕所里给德格印经院扫地的人山洞里潜心修炼三十年如一日不说话只念经不出门只修行的僧人兄弟藏王墓唯一在世的守墓僧人一路朝圣的年轻人强巴林寺里做坛城的僧人大昭寺旁坚持自己采药手工制香的人画唐卡的老匠人和他的儿子......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特质:他们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着魔一般的坚持。

天葬台的看守人,每天步行三个小时到河边打水敬佛,他说自己有自己的原则,一定要亲自打水,用干净的水和干净的手,佛祖才会高兴。

他远远地看着天葬台上挥舞的刀锤和盘旋争抢的秃鹫。

我感到害怕,而他应该感到向往吧。

他说:我觉得生和死没有区别,只是在不一样的世界。

似乎在那个虔诚的地方,普通人所看到的世界,都像香巴拉一样:光明日夜不休地供养着美丽。

女翻译问那个住在公共厕所里的扫地人:你有没有做过让佛祖不高兴的事情?

这个人一天的工作就是在印经寺扫地、开门。

之前他很不好意思,甚至说不出两句话,只知道傻笑。

唯独在听到这个问题时,立马义正言辞地说:绝对没有,我一直认认真真做着自己的事情,肯定没有。

再看到山洞里潜心修炼的僧人兄弟,为了在死的时候见到墙上的佛祖显灵,三十年如一日不说话只念经不出门只修行。

倒是能够理解这种虔诚了。

而作为一个从外面世界到达那里的人,我的心情更多像那个回到父亲家乡开编织厂的外籍藏民。

她用英文说:我22岁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他们对传统很坚持,又看到他们很贫穷,感到非常矛盾。

一年半之前,我也曾从拉萨一路驱车南下到成都,有些破旧的房子让人感到十足的悲哀,有个朋友晚上没能从阿里赶回来,在庙里和藏民同住,说驻守的藏民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土豆。

在心酸的同时,本质上,我也不知道究竟是自己更贫穷,还是他们。

坛城曼陀罗是什么?

是”一个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片大陆,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种政治结构。

“是这个世界依赖着的内核。

是金木水火土,是原子或者比原子更基础的粒子,是我们询问生命的通道。

影片中,坛城被建在昌都地区最大的佛寺——强巴林寺。

这里的僧人花上月的时间用彩色的细沙绘制出极其美丽的景象,手法的细致和大气令人惊叹不已,稍有不适就无法精美如此。

然而在完成之后,僧人又念着经文将这一切毫不犹豫地毁于一旦。

看着瞬间消失的美景,我感到心中震惊。

难道关于得到的修行都是要通过”失去“这种方式么?

也许只有摧毁看得见的美丽的幻象,才能体会到裹藏在美丽之中的真实吧。

面对失去得到内心的平静,远远比获得的时候的快乐和满足要难得多。

我们为什么要历经高原反应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去西藏?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对于城市里的人,这是逃离城市的一种方法。

可是为什么我们要逃离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呢?

因为城市是不安静的、是焦虑的、是快速的、是充满了欲望的。

跋山涉水去到一个遥远的地方,一路上经历很多,也认识很多人,听了他们的故事,最终还是要落在自己的生活上。

以前看到一句话:”没有比生活更艰难惊险的旅行,旅行是简化的艺术化的生活。

“也许就是在这种简化的艺术化的浓缩的生活当中,进入了一场摧毁看得见的坛城的修行,打破了那么多的阻隔,好让自己找到自己更加真实的样子,在城市中寻找一个更合适的位置或者干脆离开。

影片在说完开头我引的那段话,又写了一段,意在告诉人们简单地认真地做一件事情,戒骄戒躁,山顶便会低于脚面,人人也便成了佛。

我想这就是西藏这个特殊的地方带给人们的特殊的感受吧,区别于任何其他的地方。

佛是什么?

是”悟“吧。

记得高中的时候,爸爸给了我一串佛珠,我说我又不信佛,戴什么佛珠呢?

我爸爸说:佛在所有人的心中。

摧毁了看得见的坛城,大概便见佛与自己融合为一了。

--自从给了《漂亮朋友》四星,凡是有一点可取的电影,就不忍心打四星以下。

由此可见打分大概是个随机初始化,基于相对差距的系统。

豆瓣给评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去中心化?

这部片子是土豆、优酷联合出品,和全韬一起在美嘉看的,后来发现她很喜欢纪录片,还在央视实习的时候跟过一部。

她邀我下学期去清华社团看纪录片,我欣然答应了。

 10 ) 藏地观信仰

神秘而圣洁的西藏一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朝圣地,宗教信仰给西藏戴上的光环仿佛可以洗涤浑浊而疲惫的心灵,来到西藏的人都想在这片土地,让自己的内心获得一丝安宁的解脱。

城市人来到藏区,藏民像镜子一样返照了他们,这就是纪录片《进藏》。

《进藏》虽然核心是以微电影模式进行商业操作的一部纪录片,却是用虔诚拍成的,处处可见导演的用心,以及对藏地信仰的极致刻画,没有信仰也是很难感知到信仰的。

到底如何保有本心、单纯而简单地活着,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了一个答案。

王小波有言:“痛苦让人无师自通地信仰了上帝。

”或许大部分人对信仰的理解都是来自苦难。

人生来不需要信仰,由于遭受了很多苦难,用科学无法解释,用普通的意念无法释怀,因此,为了让继续下去的生活有个依托,人就有了信仰,也开始依赖信仰。

然而《进藏》颠覆了人们对信仰的原有想象。

影片里的臧民大部分从出生就一辈子生活在那里,简单地生存,怀着信仰,无贪无欲。

所以他们的信仰是血液里留存的,祖祖辈辈继承下来的,仿佛无关他们自身的苦难,他们更多的是听闻祖辈对苦难的述说。

简单的生活造就单纯的信仰,我常常想,若是藏区人民拥有了高度发展的经济,那么这种信仰是否会变质?

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随着环境而变。

2012年年末我去过一次香格里拉,在那里我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虔诚的藏民也会随着城市人的涌入,逐渐接收一些新的思想,商业的、社会的、世故的思想,他们也会开始为了多赚一点钱而撒点小谎,或是如新闻里曝光的那样,和旅行社结合进行一些合作赚钱的项目,有一些藏民渐渐在背离他们的信仰。

那么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到底带来了什么?

我倒是宁愿那些藏民依旧简单生活,与俗世隔绝不被打扰。

但是人性的欲念根深蒂固,即使是从小诵经礼佛的人,若是有一天被欲望贪蚀,也终将万劫不复。

于是,这又成为一个人性和宗教的命题。

  始终记得,在香格里拉时唯一去的一个寺庙,很小、很民间,座落在古镇闹中取静的山上,半山腰卖着5角或是1元一把的焚香和草,庙里没有繁复的装饰,清静朴素,在里面可以用任意的钱供奉莲花灯。

朝圣的臧民络绎不绝,寺庙却依旧安宁。

总有一些穿现代服饰的游客在焚香,显得格格不入,就像在这片清静中,我相机对准当地老妇人时她眼里的震惊一样,超现实。

只愿在佛祖的庇佑下,一片净土得以回归。

宗教能接受人性考验,藏地恢复恒久安宁。

这样,《进藏》的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P.S.纪录片《进藏》在线收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3MTEzNjQ4.html

《进藏》短评

这不叫纪录片。

6分钟前
  • jumbu
  • 较差

作为广告片可以给五颗星,纪录片只能给两星

8分钟前
  • 巴迪安山峰的雪
  • 较差

就算是广告片也诚意满满

13分钟前
  • 大概是喜闹
  • 推荐

撇去植入广告,还不错。我想再去西藏。

16分钟前
  • Noah
  • 推荐

导演凭什么给自己家里人那么多镜头啊,说那么多废话,都演了一半他们才到新藏公路的起点!明明五条线进藏,其他参与者基本连一句话都没有!收了 mini 的钱就拍出这么个讲自己家里事的家庭纪录片?好意思吗?

18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较差

海拔起落,穿过考验后就抵达心向往之的胜景。而最亮的景色投在导演父母的爱情,两人站在路标旁,一边挽着手就红了眼。进藏旅途大概令他们想起从前阅历:艰险重重,但只要爱人一道,沿路都风光无两。

22分钟前
  • SweetRann
  • 推荐

作为我最爱的车——Mini的广告,很真诚。作为我最想去的地方——西藏的纪录片,没深度。

26分钟前
  • 冯伊
  • 还行

整個80多分鐘的過程,數次忍不住落淚,這是心底的共鳴──進藏。越過那麼多的苦難,翻過重重的大山,來,這是家的路。進藏,這是我一生,做過最堅定的事

29分钟前
  • Animus
  • 推荐

请不要消费西藏

32分钟前
  • 喵皮皮
  • 很差

不切实际的进藏广告团

35分钟前
  • 你王叔
  • 还行

“一生当中有许多苦难,它存在于生老病死中,也存在于违反我们意识的许多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之中。” — Sakyamuni

38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1.mini广告片,顶多风情片;2.各位douban ladies是不是看见任何一部牵扯到西藏的片都打高分?

43分钟前
  • 所谓2c
  • 较差

扣的一分是给开mini进藏而且边开边莫名其妙哭起来的傻逼汉人们 五星给西藏和藏民 “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44分钟前
  • 小白
  • 推荐

一个4A公司的头儿 携父母儿子从新藏川藏两线 外加滇藏和青藏两线,于珠峰大本营团聚的故事。文案不错,有设计,有组织。

47分钟前
  • handso
  • 还行

听着旁白的话语,突然想说,如果这是一本书会是怎样?说实在,还是不怎么能接受广告就这样赤裸的植入,如果我把mini当成一个人,它和他们一样,也只是一起到达见证。

48分钟前
  • 走走
  • 还行

算不算纪录片呢

50分钟前
  • BUYER
  • 还行

mini属于越野车行列了?底盘足够面对土石路,还真不好说!

51分钟前
  • 流氓兔2024
  • 还行

三星都给配乐和原本的高原风光。配乐太强大了,藏地题材的纪录片,航拍风景,人文宗教等,都可以有很好的呈现,但这是纪录片拍摄用了mini车,还是为了给mini打广告专门拍了一部纪录片?还是全家自驾游这种故事,自己家人镜头太多了,有点太牵强了吧。最后几路人马沿着不同进藏路线一齐进藏,坛城制作很震撼,但毁掉更震撼。

52分钟前
  • 立冬
  • 还行

一般

55分钟前
  • momo
  • 还行

MINI广告片,还带了导演个人家庭的私货

60分钟前
  • 淡淡245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