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荐怪化猫,有顺序强迫症,于是先去看了“怪ayakashi”,前边两个不说了,化猫篇。。。
观赏后明白了什么叫相见恨晚!
这居然是2006年的动画?!
简直激动的不能睡觉!
《怪ayakashi--化猫》挚爱啊!
惊悚+悬疑,感觉还有点小推理!
宅院内的连环杀人事件凶手是妖怪,人心惶惶,恐怖紧张的氛围做的太棒了(完全没有视觉上的一惊一乍,纯粹心理的恐慌)!
最终引出一个悲伤的故事真与理浮出水面!
震撼人心!
加上精美绝伦的画面 太精彩 于是连夜就去看了后续的《怪化猫》,要说2006年的化猫篇效果做成那样叫做精美绝伦 那Mononoke的美已无法用语言形容了 我看的日漫很少,尤其是鬼怪类的能达到这样华丽丽的气势被震撼了,其中之最就是海坊主了吧,还有座敷童子、无面随便截个图就能当桌面!
超赞!
不只美轮美奂,每一幅画面和空间都潜藏着人物关系与暗示,小细节的用心真的被感动了可是…可是我要说的是情节……说实话,真的好失望假如《怪ayakashi--化猫》是大餐,那Mononoke就是精美的甜点 全五篇,只有“座敷童子和鵺”的感觉略微对路,对于“形”、“真”、“理”卖药郎故事的精华而言,希望看到的是“真和理”有着完美的冲突和动机,那可是妖怪的怨念啊应该是任谁都能感受到的“不甘心”的原因不太喜欢《怪化猫》这几篇的剧情设定,尤其是无面、海坊主,就是感觉最终给的“真、理”答案有些牵强为了这种事就怨念而成妖?
真是玻璃心呐。。
怨念这么不给力。。
而且最怕的就是世上有种东西叫“人格分裂”。。。
看了豆瓣里的一篇剧情解析才感受到了更多细节的暗喻,不看解析真就是一头雾水,“人格分裂”和“失忆”一样,是我心中的剧情黑名单 不能接受呢 有的人很喜欢海坊主、无面这种揭示人性,有着深刻涵义的故事吧,但我更关注的不是怨念本身而是令人动容的怨念的真相 真期待还能再出《怪ayakashi--化猫篇》那样的好故事-最后一篇地铁背景的《化猫》没看 刚去看了回来补个评论果然啊。。。
还是要叫《化猫》的才好看,所以我的点其实是猫吗此篇和另一个比较喜欢的故事《座敷童子》是同一个编剧据说本篇的出场人物都是江户时期遭遇化猫那家人的转世还是比较好认出的。
关于剧中人物说一些见解,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再看这部动画,如果有人看到请指教疑问处:为什么这次卖药郎始终都没有使用符咒呢?
为什么最后市川被扔下桥的时候衣服凌乱成那样像是被强暴后的样子市川没有被任何人性侵过啊。。
暗喻吗?
最后市川的猫妖只杀死了市长和森谷,其他人是她故意放过的还是因为被卖药郎斩杀了所以其他人得救?
市长---指示森谷将市川灭口,最后被猫妖所杀(前世是大儿子坂井伊园,酗酒的那位,本来没认出,后来市长露出诡异笑容神还原了,坂井伊园年轻时的样子)警察---制造市川自杀伪证被猫妖略施小惩,最后将功补过(前世是下人弥平,去请大夫被猫妖所杀,第二个死者,现世逆袭了变成警视厅厅长)森谷记者---市川的上级,被市长指使杀害市川的真凶(前世是世冈,穿绿色衣服的侍卫,把环的尸体投入井中的人)两世都是为主效力处理死者的人。。
抓着女人腿。。
一个是把活人扔下桥,一个是把尸体投入井中和市长一样两世的命运均是被冤死鬼复仇所杀啧啧啧地铁司机---因为驾驶火车时打瞌睡,没看到铁轨上有人,当时市川只是摔伤,还没有死去,最终造成市川的死亡没死得以生还,最后应该是因渎职被警察逮捕(前世是二儿子坂井伊显,新娘真央的父亲,左脸颊两块大斑超厚的下唇)两世都是唯唯诺诺的人物妇人---与男人在旅馆偷情时听到了市川与森谷在桥边的争吵,和市川掉下桥的呼喊,却没有在警察调查时说出,后来被药郎解救。
后续中,因怀有愧疚去市川掉下的桥头放鲜花祭拜(前世是坂井伊显的夫人水江,新娘真央之母)送牛奶的正南---
看过的动画大致有两种故事套路(这里不论日常和泡面):第一种是大主线,主人公在故事里有一个终极的目标,整个故事就是解决这个目标,如《海贼王》、《火影忍者》、《命运石之门》、《fate》等。
第二种就是单元剧,主人公与一个个故事相遇,故事与故事间并无必然联系,《虫师》、《怪化猫》都属此类。
当然很多动画是两者兼有杂糅,一个例子是柯南,平时不停破案,同时有“黑衣人组织”的悬念贯穿其中。
这种杂糅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是偏主线的,有的则偏单元。
我个人的趣味,一直更容易被单元剧打动。
这种一般短小精悍,偏淡。
之所以淡,是因为主人公总像一个过客,虽贯穿一个个故事,但终究不在每一个故事里彻底暴露自身的喜怒哀乐,欲望与拒斥。
如怪化猫中的卖药郎,他那身华丽丽的行头令人瞩目,但其人却面目模糊,因为比起故事中因贪嗔痴招引出妖怪的人们,他只是一个游走人间的“技术工”和“匠人”:冷静、沉着、专业、不动声色,不露悲喜。
在每一个故事里,他登场,找到“形、真、理”,解决妖怪,又离去。
我们之所以不感到厌倦,皆是因为每个故事自有故事中的爱恨情仇为之赋予的特殊色彩。
这种对单元剧的偏爱,也许是因为单元剧的套路更像真实的人生,所以看完后总有一种言虽尽意绵延之感。
平日生活里的我们,特别是生活于和平现代的我们,很少如“大主线”中的主人公那样,有不得不完成的使命,不得不背负的宿命,或拯救世界的宏愿。
我们只是行走,遇到不同的人,偶尔与他们的故事交织,然后积累成自己的人生。
只不过与卖药郎不同,我们并不能时刻沉着冷静(前传里的卖药郎还是有激动成分的,那个故事里的他更具“人感”),我们也是纠缠在贪嗔痴中的凡人。
但《海坊主》中的一个细节,却让我怦然心动。
那是卖药郎袒露本心的一刻:由坊主的意念幻化成的海座头问每一个人自己最惧怕之物是什么?卖药郎说:我最惧怕的事,乃是这世界上并无“形、真、理”存在。
在海座头营造出的幻象中,在没有“形、真、理”存在的世界,卖药郎被无形吞噬。
正因为这里的惧怕,才更能理解每次拔除斩妖剑时,卖药郎的无惧。
淡淡的卖药郎,浓烈的爱恨,华丽的画风,奇妙的节奏感。
真庆幸又看到了好作品。
平安年代 寻常巷陌 一介卖药郎 背着巨大药柜 身穿花绿的奇服 游走在不寻常的事理之中 化猫 座敷童子 海坊主 无脸 鵺 皆是五个 因缘生孽 因恨生怨 因欲生劫 的故事 [座敷童子] 男女相悦 纯为淫耳 苦命俾女 与武家少爷相悦 怀了不被允许的种 躲避追杀 来到一旅馆 怪事因此而起 旅馆本为青楼 顶处一楼阁 供奉的竟为妓女腹中胎 衣香鬓影 觥筹交错 背后积蓄的是 被扼杀了生命的怨 座敷童子即为鬼婴 现身作怪 是因被俾女的母性所感召 更是为生的欲望所使 而作孽的皆是对对俗世男女 缘是因寻花问柳而起 最后 怨 是怨人心能受作孽的欲 却不能容孽生出的果 [海坊主] 鬼魔作怪 畏惧丛生 兴波作浪的 不是妖不是怪 而是猜度的人心 心中所惧 人各不同 源慧和尚畏惧的是 作了人柱的妹妹啊庸的亡魂 到头来皆只是自己软弱丑陋的心 兄妹自小相依 无法结合 是孽缘 爱欲难分 而不伦 但啊庸有的是包容无私的心 源慧和尚却是掩蔽的羞耻和自私的软弱 最后 生怨的不是啊庸的魂 只是源慧和尚羞愧的心 当风浪退去的时候 宽恕了的解脱 此时 心中的 恶皆化为了善 丑也变回了美 [无脸] 面具之下 迷失自我 疑幻疑真 是虚无的恐惧 家道中落的啊蝶女 母亲为重攀富贵 苦逼女儿 囚于家中 勤习女红 啊碟心中的窗 只是一扇被囚禁的天空 啊蝶面上的具 只是一个被扭曲的内心 终于如母亲所愿 啊蝶嫁入武家作填房 苦守的妇道 凋零的命运 只是被剥夺的自由 心念所囚即為牢籠 最后 积怨的是 虚幻的像 自欺的心 而 啊蝶的解脱 只能是被拯救了的自毁 [鵺] 猴面狗身 虚构的兽 闻香之道 风雅的幻 一群利欲熏心 伪装风雅 是为了夺 名利权 幽幽熏香之下只是一头头兽 皑皑白雪之下却是一座座坟 直到最后一炉熏毕 香气四溢 一切浮华幻象倾泻而出 到头来 香已溢满 过眼烟云 绚烂的面前是幅幅浮世绘 荒诞的背后是副副众生相 药郎买的不仅是治病的药 更是治心的药 鬼怪本来并不存在于人世 却存在于人心
和尚来到海上.这岂不正是....如果说"真"现之时.自作聪明的预判让自己稍稍满足了一下从剧中寻求的对味.那还只是稍稍满足.那种对味的感觉就像:恩,我也有这样的体会.恩.这不就是你有我也有的那部分"理"么.如果就是这样.也无非就是寂静岭都说烂的所有恐惧和有形的攻击都来自人心黑暗面.斩掉就奏乐.如果就是这样....事先说明这是一个借口:有的时候为了生活.为了实现我们并没有规范准则的价值观.我们会作出一些选择.那些不可挽回的选择在道德谴责下再选择性遗忘.深埋在内心.这是我们的道德所不认同的.但却是我们有意识无意识在做的.每次都如此.早就以为自己不会激动或是感动.看着那些直率的人横冲直撞都羡慕着.自己像念了十几年的诗却忘了怎么说话.机械而生硬的模仿着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该笑.也学着下意识认定某个时候该哭某个时候该笑.犟着扭着走在路上.在天真之前面带有一点点儿像天使的面容内心下流不堪同时自责却不自制.碎碎念着曲解着所有现实生活的真诚美好.突然就被温柔的扇了一耳光."我这种无聊俗人.也终于明白过来的唯一一件事."最后.源慧大师睁开眼睛.带着与他妹妹一般的浮世绘基因不正经点的说我们见证了一个来自娜美克星的地球神仙的诞生江户时代版.他呼出阿庸的名字.我便以不便用语言去玷污的原因湿润了眼眶.就像庸人哈尔里的格温妮丝帕特洛.那便是他重生后的真.(个人认为这也是他本来的面目.)
画风一级赞,其实我很早以前就觉得非常华丽繁琐装饰效果强劲的浓艳江户风很类似解构主义,果然这个动画利用这种理念,除了最后一个明治art nouveau风格的"化猫"感觉上糙了一点之外,其他的都非常非常赞。
但虽然都是装饰主义,其实各话也有不同。
第一个故事“座敷童子”就是偏重江户风的装饰主义,包括浮世绘风格的屏风装饰等等,但是细处还是做足了,无论是配色还是细节都很解构。
第二个故事“海坊主”纯粹就是对解构主义的致敬作,单从那船上赤裸裸的klimt原画就能看出来。
klimt真是华丽丽的画家啊,他的画那真是到哪里都有蓬荜生辉的效果哇。
颓废华丽的klimt加上兄妹不伦,这个故事我个人认为是全作最高了。
还有金鱼的意象也平添了几分东方的神韵出来。
第三个故事「のっぺらぼう」画风上回归了第一个故事的江户风,但是把装饰主义降到了最低,情节上开始很意识流很弗洛伊德。
此案例典型到我都怀疑剧本作家是不是从弗老某本书找的病例。
所以人肯定还是都杀了的,只不过是潜意识杀人,凶手迷迷糊糊觉得有另一个人,为了掩护那个人承认是自己杀的。
但那另一个人其实就是她的潜意识或者里人格。
第四个故事“鵺“画风比较平淡,但颜色的运用非常大胆且令人眼前一新。
开头那个男人被砍之后痛苦的跑来跑去的画面怎么看怎么是对席勒的致敬作。
情节表面上是一群男人为了争夺天下名香,实际上则是描绘了香道的魔性。
至于源氏香那道题,正确答案我觉得应该的确是“常夏”,因为是“琉璃君”出的题么。
第五个故事“化猫”试图结合清淡华丽art nuoveau和明治厚重风格,但,结果我很不喜欢,很魔都上海很俗艳。。。
总而言之论画面最高是海坊主,论情趣最高是鵺,论诡异最高是座敷童子。
综合来看着作品画面绝对无敌,不过情节和内涵上也就是中上之作。
华丽而诡异,“小众”中最火的杰作!
首发于《环球银幕》9月刊动画剧集《怪化猫》由东映动画制作,2007年于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是动画《怪》最后一个单元《化猫》的衍生剧。
《怪化猫》全剧包括《座敷童子》《海坊主》《无脸怪》《鵺》《化猫》五个单元,是以日本传统妖怪故事为原型的陌生化改造。
浮世绘、能乐、三味线等多种艺术载体营造出妖冶、诡异、恐怖、魔幻的特质,而在极精妙的细节把握中转化成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变态美”。
透过17年影剧两版的《怪化猫》,观众得见日本繁盛的妖怪文化与暗藏其中颠扑不破的文化心理。
《怪化猫》的美术风格可谓惊世骇俗。
全作以浮世绘画风为基础,以平面与线条的方式勾勒,运用版画套色的块面上色,并仿效出美浓和纸的天然褶皱质感,将复古融入作画的每一个细节中,既没有任何阴影、光感和景深等常见于现代商业动画中的立体感营造手法,也打破了传统动画制作中追求极致动态、尽可能生动活泼的惯例。
《怪化猫》的制作团队将二维动画的表现力彰显到极致,使每一帧都宛如一幅独立的浮世绘版画般精美。
实际上,妖怪故事与浮世绘本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日本的妖怪形象最初并未形成定型,直到江户时代中期,各式《百鬼夜行》绘画才对妖怪形象进行了深刻与丰富的塑造。
更重要的是,浮世绘是庶民的艺术,这与《怪化猫》坚定的庶民立场紧密契合,二者得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较于传统浮世绘单纯而明亮的色调,《怪化猫》的用色更显华丽而大胆,颇具现代主义趣味,尤其是以大量金银色点缀,而这种装饰手法显然受到了克里姆特及其所属的西方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的源头本就来自浮世绘,因此在复古的日式版画中毫不突兀,甚至在《海坊主》篇中,镜像版的克里姆特壁画《贝多芬饰带》被直接用作最重要的巨型屏风背景。
克里姆特壁画《贝多芬饰带》而在前作《化猫》中,制作团队更是大胆引用了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立体风格,这直接突破了传统商业动画的视觉语言。
《怪化猫》实验性的美术风格无疑是超越时代的,既奠定了它在动画老饕间无可撼动的地位,却也将普通观众拒之门外,使之在大众知名度上略逊同期同题材的《虫师》《夏目友人帐》。
《怪化猫》的主角是一位沉默少言、绮丽妖冶的无名卖药郎,眼鼻处绘有红色花纹, 肩背巨大的神秘药箱,举止神秘。
尽管他总是声称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卖药的哟”,但每当除魔之时,他会变身为布满金色纹饰的形态。
金色在日本文化中与佛教的净土有关,象征着净化之力,暗示了卖药郎的非人力量。
尽管卖药郎并没有明确的原型,但从狐狸耳朵和持剑傍身等种种迹象来看,他或许正是日本文化中商人与剑匠的保护神——稻荷神。
卖药郎面对的物怪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恶灵,死于物怪之手的也绝非冤魂。
例如,在《座敷童子》篇中,座敷童子为善良的孕妇除去了追杀她的凶手;在《化猫》篇中,化猫将有罪之人汇聚一处,只为道出隐秘的真相,对加害者施以同态惩罚,对知情不报者仍给予悔过的机会。
卖药郎对此不置可否,默认了受害者在无法复仇的情况下利用物怪凭灵的行为。
在《海坊主》和《无脸怪》篇中,他甚至帮助苦主除去内心的魔障。
直到《鵺》篇中,当妖怪利用人类的贪欲捕杀人类,行为过火无度时,卖药郎才最终出手斩杀。
所以,与其说他在降魔除妖,不如说是在超度这些被怨念困扰的存在。
卖药郎除妖有三样法宝,天秤用来感知妖怪的位置并识别当事人所言的真伪,符咒用来设置暂时性的结界,真正除掉妖怪还必须靠除魔刀。
这把刀的拔出需要“形(かたち)、真(まこと)、理(ことわり)”三者的共同呈现,缺一不可。
物怪的“形”源自于人的因果与执念,当妖怪感应到人类的强烈情感时,便会具现为物怪。
如果物怪的“形”无法显现,卖药郎则需找出真与理,所谓“真”是指事件的起因,“理”则是心灵的样貌。
(也有人将“ことわり”意译为遗憾,因为卖药郎寻找的正是苦主留在现世的残念。
)由于物怪的产生与人类的意念有关,所以卖药郎除妖也更多是发生在非实体空间之中。
在《无脸怪》篇中,他进入了女主角蝴蝶的精神世界,而在《鵺》篇中,他与物怪的搏斗实际上只是转瞬的精神恍惚。
物怪不仅是超自然现象,更是一种深植于人类内心的恐惧心理的象征。
这种心理始终表现在卖药郎的除妖过程中,“形、真、理”的追寻正是通过“你最大的恐惧是什么”的诘问来层层揭示,仿佛在提醒观众,真正的妖怪或许并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人心中。
概念属于人类学范畴,研究妖怪的目的并不在于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破除迷信,而在于如何去阐释其文化内涵。
妖怪信仰背后呈现的是日本底层平民的集体无意识,由此可以窥见大众信仰的变迁与国民性。
《怪化猫》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女性关怀意识,每一篇的灵魂主角均为女性,包含女性能在古代社会扮演的各色角色——女仆、艺伎、人妇、少女,最后一篇《化猫》甚至将大正时期的职业女性也添加到此序列中,而万艳同悲的结构性困局,指向妖怪文化中的厌女根源。
女性在日本妖怪文化中是别具神力的存在,纯洁的未婚女子会因其灵力,以身祭神,最终化为一方鬼神。
但在《海坊主》一篇中,少女满怀着对兄长的恋慕,代替兄长成为人柱祭海,少女无怨无悔,反而是兄长会为自己不堪的怯弱感到恐惧,最终招致物怪上身。
《怪化猫》还展现了新妖怪学者小松和彦提出的妖怪文化与都市空间之间的深刻关联。
很多观众或许无法理解为什么最 后一篇《化猫》选择在大正时期的地下铁中展开,这一设定看似突兀,实则揭示了妖怪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的交织。
妖怪文化没有因科学技术的进步消失,反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已然融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现代都市的“黑暗”空间,成为物怪新的容身之所。
《海坊主》篇告诉我们,卖药郎最害怕的是形式转瞬即逝,真理成为谎言,理性毫无意义,“形、真、理“不存,他就会消失。
但卖药郎在大正时期丝毫未变的形象,象征着人类社会尚未走向虚无,恐惧印证着存在。
因此人们在恐惧这些诡异形象和超自然现象的同时,内心深处也隐隐渴望着它们的出现,借助敏锐的感知力,通过妖怪文化来批判社会发展中的种种扭曲与秩序的失衡,最终寻求到内心的解答与精神的救赎。
在日本动漫作品中当中,描述鬼怪的和风动画并不少见,多以鬼怪的怨念作为故事的高潮。
这一部以登峰造极的表现力、引人入胜的悬疑设置、严丝合缝的推理路线成就了异怪题材的经典。
表现力堪称登峰造极:强烈的色彩对比,颤动的视线、快速移动的镜头,没用蒙太奇的缓冲,只有切换的视觉冲击。
将人们面对妖怪时的恐惧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时我们不禁要质疑,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恐惧?
答案交给巧妙的悬疑设定吧。
这个故事,倘若一开始就没有看懂的话就不要看了,因为一旦看懂了也会出现类似中邪的症状,药师可没法帮忙处理这种状况。
环环相扣,剧情紧凑。
一个章节2、3集,并非学习民工漫的拖延战术,因为无水可放:若没有这些惊悚的场景作为铺垫,是无法把剧情刻画的如此到位的。
一切,都在为故事的主线服务,没有打酱油的镜头。
制作团队很巧妙的将表现力与剧情结合起来,给了我们强大的视觉盛宴和剧情的强烈共鸣。
关于作品的世界观,比起那些烂俗的怨念杀人事件,这一系列的主题显然要成熟、深刻,还有向善的意图。
它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鬼怪存在的意义”这样看似滥俗的问题。
鬼怪,由人而生。
可以说,人的行为是鬼怪产生的根源——很明显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
用唯物的思路来解释的话,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道理,并不意味着会有一个存在于现实的鬼来报复你,而是这件事在你心中留下的阴影,愧疚、恐惧,导致自己产生“这些都是在报复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想法。
因为——人,需要自己惩罚自己。
鬼,只是人在自己惩罚自己时的助力。
以本部最精彩的《化猫》章节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舞台转移至二十世纪初的日本。
人们抱着兴奋的心情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地铁之旅,故事就此拉开序幕,7位相关人物成为了被怨灵选中的对象,集中在了一节车厢上。
为了使卖药郎斩杀厉鬼,于是在大家的恐惧和回忆之下,过去的事情开始一点点浮出水面。
7个人里谁也不认识谁,充其量混个脸熟——严格来讲,他们都和故事的女主角有关。
随着剧情的进展,我们知道她是一名其实是死于他杀女记者,被人从桥上推下落到铁轨上,被路过的火车碾死的。
而新闻报道她是因为事业不得志而自杀的,此案过后不了了之。
而那些相关的人:第一个被幻觉“杀死”的市长,是她即将报导揭发其弊案的对象;第二个是负责调查此案的警长,为此案定下结论的人;第三个出现幻视的送牛奶少年,是当时案发的目击者;列车司机则是当时驾驶那辆火车的人;出现幻听的家庭主妇,是在和情夫过夜时听到事情的发生;服务员姑娘天天能见到她光临自己所工作的咖啡馆;于是,最后只剩下一个关键人物也就是她的上司。
上司最终道出了那一切的真相,他才是杀死她的真凶。
为了自己的事业与市长串通,假装鼓励她写新闻通讯,在即将发表前将她的稿件烧掉,当得知她还有一份附件的时候,将她推下了桥,直到被火车撞死。
而妖怪化猫也看到了这一幕,非常同情她,于是制造了整场幻术在车厢。
卖药郎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拔出了剑,斩杀了妖怪的怨念。
大家并没有死,那些只是幻术。
最终整件事情得到昭雪,连同当年市长的弊案一同刊登上了报纸。
而服务员姑娘、家庭主妇和送牛奶少年,在当时的事发地点送上了迟来的报导和祭奠物。
怨灵之所以要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杀死谁,只是想要,被掩盖的事实得以昭雪。
最终卖药郎抚摸着铁轨下的那只化猫——它们,只是怨念的集合罢了。
结局没有死人,表达了一种向善的愿望,阐述了鬼怪的本质:他们并不是为了索命,而是要让人坦诚的面对事情的真相和自己的良心。
而这,正是本剧作超越了其他灵异题材核心。
我一直喜欢“会讲故事”这种“魔力”。
讲故事分两种能力,一个是把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用很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还有一种就是把一件看起来普通的故事讲“复杂”,用一种异于平常的叙事方式讲出来。
前者常见于绘本、童话或者科普故事,后者有些小说和电影运用过。
比如我很喜欢的小说《解忧杂货店》,电影《穆赫兰道》《恐怖游轮》等等。
还有就是《怪化猫》里的“无脸男”一篇了。
撇开其绚丽奇异的浮世绘画风不说,整部动画的叙事风格都是特点鲜明,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无脸男”这一章大概是最扑朔迷离的。
几年前第一次看这个动画,我就没太看懂这个故事说的什么。
这次再看,才算是明白了大部分。
一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叙述曲折迷离,二是里面有许多隐喻。
故事的要素:形 真 理<图片1>这部作品的几个故事的追溯全都是由“形、真、理”所构成的。
卖药郎其实是一位退魔师,有一把退魔之剑。
而要拔出退魔剑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必须知晓这件事的形、真、理。
在故事中,形即是妖怪的样貌,妖怪之形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情感,多是怨念,被物怪附着,而成为妖怪。
真是事情的客观发展状况,理是人心中所想,主观所认为的事情之理。
在“海坊主”一篇,鱼怪问每个人心中最害怕的是什么。
卖药郎说他最怕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形真理。
鱼怪会让人们心中最害怕的事情发生,这时卖药郎消失了,只剩下衣服滑落。
广义上来说,意识居于客观的形存在于世上,由于人物之间的活动交往而产生真,由真产生人们心中的理。
进而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也是事物存在的规律。
(这样说怕是不严谨的。
)所以如果这三者都不存在,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卖药郎就更不存在了。
更何况寻找事物的形真理,斩去妖怪乃是他的使命。
这几个故事都是从故事的“结局”,也就是妖怪已经作祟开始,卖药郎在寻找事情真相脉络为线,倒叙插叙顺叙交杂,把整个事情还原到我们眼前。
就这点来说,卖药郎其实是个侦探吧。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关于“形真理”的构思是很巧妙的。
故事是如何开始的<图片2>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盗墓笔记》里的名句用在《怪化猫》里也是再合适不过。
妖怪的产生都是由于人强烈的被扭曲的情感和怨气所附。
“无脸男”也是这样,由于主角阿蝶小姐心中过度的压抑、幻想和执念过于强大,让人分不清到底哪些是现实,那些是幻象。
故事一开始说,阿蝶小姐把丈夫一家全都杀死而入狱,自己也将接受严厉的审判。
卖药郎出现在阿蝶的狱中,说她是被妖怪缠身,这些并不是阿蝶自己做的。
此时面具男妖怪早早登场,但出乎意料的是,退魔剑并未认同他就是妖怪之“形”。
有时显而易见的表象并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
片子中反反复复出现阿蝶在夫家的厨房的一幕,厨房中有一个屏风,上面有2男2女。
寻欢作乐,毫不把妻子当人的丈夫让阿蝶上酒,大声斥责她。
阿蝶失手打碎了酒碟子。
她看到厨房高高的墙上有一个小窗户,她看到高天与自由的白云。
仅仅是井底之蛙的仰望,也可以让她舒心和满足。
这个片段大概出现了6.7次之多。
卖药郎反复问阿蝶,“你到底杀死的是谁”“那个妖怪到底是谁”“你到底爱上了谁”?
其实只是想让阿蝶自己想起来,其实她没有杀别人,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她自己。
但是她心怀深深的怨念,在死后也没有解脱,一直被囚禁在自己的幻想里,在幻想里,她杀死了所有的人,获得了心灵的解脱。
她想象出了一个“无脸男”,一个假想的爱人,让她忘记事情的真相,“活在”自己虚假的想象中,无法成佛。
多彩的面具<图片3>这部动画里有诸多图画和物品的隐喻。
它们巧妙暗示着事情的发展,人心的状态,也避免了过多血腥的镜头。
比如开头白梅突然一下子成为血红色;厨房壁画上的小鸟,暗示了阿蝶的心中被禁锢,还有许许多多的面具。
在卖药郎展示阿蝶的一生几幕小剧场中,母亲让小阿蝶苦练琴艺,但是不是为了阿蝶好,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让出身贫寒的女儿嫁到显赫的武士家,光宗耀祖。
母亲带着白色笑模样的面具,阿蝶带着一个绿色天真微笑的面具。
阿蝶有一下没弹好,母亲的面具一下子成了红色愤怒,大声斥责。
小阿蝶心中也只是想休息一会去玩皮球,但是为了讨好母亲,小阿蝶哭着道歉,只能继续练琴。
这时画面上从阿蝶身上分化出另一个阿蝶,她从门上取得画的皮球,在门中嘻戏。
另一个场景是母亲把她嫁给武士一家,那家人对阿蝶毫不关心,只是把她当做低贱的工具。
但依然为了母亲高兴,阿蝶又一次忽视了自己的内心。
她的一生一直在看母亲的面具,她自己也是在戴着不同的面具,让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戴面具的妖怪施法,把卖药郎的脸变作面具脱落,成了无脸男。
但是卖药郎居然自己给自己画了一个脸。
他说,心中所想,所相信自己的面貌,就是自己的样子。
不失去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图片4>心念所囚即為牢籠,心念所駐則為城池。
若想离开此地,此地即使牢狱;若想留在此地,此地便是城堡。
阿蝶喜欢母亲,为了讨好母亲忽视了自己的内心,让她失去了自己。
可是她自己却被囚禁在困境之中不得解脱。
生前甚至只要看看窗外的天空就能得到满足。
但是她最终无法承受选择了自杀,死后依然无法得到解脱,依然被困在自己的心念中。
在幻想中她一次次求得解脱,甚至幻想杀人,但是依然不能解脱成佛。
她甚至自己化身妖怪,假想出一个爱上自己的妖怪。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个故事非常像电影《恐怖游轮》。
电影里的主角妈妈在一次车祸中自己和孩子都丧生了,但她因为自己的过失害死了自己的孩子,过于内疚而不肯面对,幻想自己依旧去参加了和朋友的出海。
她想不起来孩子去哪了,明明是周末却说孩子在上课。
她被困在自己想象的局里不可自拔,总是希望能拯救孩子,却不肯面对自己的错误。
于是陷入一次一次的轮回中。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个电影,对不起,你已经被剧透了一脸。
)这种反常态的叙述方式虽然有些费解,但是同时也充满了魔力。
最后阿蝶小姐终于醒悟,退魔剑拔出来,她说谢谢。
树枝中的小鸟儿终于飞走了。
<图片5>
美术风格是浮世绘、和风蜡染,其意义就相当于水墨动画,着实精美别致。
音响方面,除去日式传统乐器的使用外,环境音和镜头切换节奏的配合也十分讲究。
剧本本身虽然比较古典,但和画面要素结合得极好,实属巧夺天工。
东方志怪故事蕴含的恐惧大抵可分为如下三种:其一是空间,本作镜头特点便是不动如山、动如雷霆,要么是固定机位,要么就是围绕一个中心360度旋转和上下左右平移,旨在表现空间之封闭性,或者迅速向前向后拉镜伴随纸门开闭,旨在表现空间无限之纵深(鬼打墙),运动期间还会使背景重叠和虚化,制造如梦似幻的怪异感;其二是时间,本作并未收录这样的故事,但诸如浦岛太郎和八百比丘尼之类都是这种恐惧的体现;其三是形体,本作最后的化猫篇就比较典型,除去伊藤润二最爱玩的Body Horror外,所有路人都被表现为假人,不禁让人联想到押井守的《无罪》,押导专门有一篇文章《予虚构的肉体以生命》谈及这个问题。
另外,同为怪异题材,新房在《物语系列》中的做法则是直接不画路人或者用汉字本身来代替(几原邦彦则倾向于使用抽象的交通标志),同时,笔画组成的符咒通常也是祓除之必需品。
怪异是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因此,通过对许多汉字拼成的抽象之图案不断地摧毁和重构来表现怪异对现实的侵蚀,这样的表达也是自然而然、十分合理。
其实不难得知,对形体的崇拜和对符号的迷恋是相通的,它们总会给人一种变幻无常的心理暗示,而人畏惧变化又渴求变化。
旧怪谈的特点是,虽然一般来说恐惧都源于未知,但一旦出现一位通晓灵异之事的“钟馗”,未知就不再是未知了。
卖药郎拔出退魔剑需要形、真和理,而这三者是本就存在的妖怪和人心结合成物怪之契机,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了物怪,那么它们便一定是存在的,接下来只需要扮演侦探的角色把所有信息一一问出便可(联想到不知是哪部侦探小说的台词:人们实际知道的总比自己以为的要多得多,只是他们自己将之忽略了,所以你得不断深入,问到底才行)。
相应地,卖药郎在海坊主篇曾表示过,自己最害怕的,就是这世间毫无形、真、理,而在这样一个混沌的宇宙,他便也不再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这位先生,能占用您一点时间吗,我希望能向您介绍一下我们的天父和救主,克苏鲁...最喜欢最后的化猫篇,故事性上最完整,鵺和海坊主篇也极好。
题外话,退魔剑大喊“解放”那样子和《回转企鹅罐》中妹妹大喊“生存战略”莫名超级像啊(笑。
我杀了人。
我的名字是蝴蝶,是梅泽家的女儿。
我的父亲早逝,我由母亲抚养长大并嫁入武士之家。
杀人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有的说法称我把夫家的人全都吊死了,有的说法称我手刃了夫家的人。
现在,有个自称卖药郎的男人出现在了牢狱里,他认为我一个弱女子没法做出如此残酷暴烈的举动,这谋杀定不是我一人所为,又或者说这是某个物怪犯下的血案。
可这些都被我矢口否认了。
他没有放弃,一直在套我的话,但我拒绝回答细节并质疑身前男子的身份。
一阵烟飘过,监狱门外出现了一个男声,仿佛是从我身体里分出来的声音,为我帮腔质疑这位卖药郎。
这是无脸男的声音,他是我熟悉的人,我不允许任何人诋毁他。
我想靠近无脸男,但卖药郎却不允许我这么做,还叮嘱我别离开监狱,他已经把对方当成是来者不善会将我置于危险之地的物怪了。
可卖药郎不但没制住无脸男,还被无脸男把脸给化了。
无脸男也成功将我带离了监狱。
来到郊外,他让我回夫家,可是我再不想回去那个薄情寡义的地方了。
他拗不过我的意思,思忖片刻后便向我求婚,并对我承诺会一辈子照顾我。
唉,有个男人如此爱我,还想跟我结婚,像我这样的女子还有什么可求的?
只不过跟无脸男结婚的场面太熟悉了,我的母亲就像当日在婚礼上对我的武士丈夫行跪拜礼那样跪拜我的新丈夫,并毕恭毕敬地告诉我的新丈夫已经把我调教好了。
但那时的婚礼却是我遭遇悲剧的开始。
正当我被回忆击倒掩面哭泣时,卖药郎来了。
他戳破了无脸男的婚姻骗局并收服了无脸男,我却顿觉天崩地裂,因为我好不容易得到的新希望就像泡影般破碎。
新婚房霎时化为乌有,这里还是那个郊外。
但卖药郎却认为他抓住的并不是物怪的“形”。
为了帮助卖药郎找到这个物怪的“真”与“理”,我在他的请求下讲述了我这一生的故事。
我年幼时丧父,母亲一直从严要求我,盘算着如何让我凭借姣好的姿色与技艺顺利嫁入望族,不给家中丢脸。
从小到大,我的言行都顺承着母亲的心愿,从不忤逆她的想法。
即便我再怎么想出去玩耍,我也不会表现出来。
成人后我嫁入了武士家庭,算得上是光耀门楣。
母亲亲自在婚礼上向夫家跪拜表示已把我调教得十分出色。
但夫家所有人都不把我放在眼里,不止对着我冷嘲热讽还拿我当家仆使唤。
我的自尊在一点一点地被碾碎,母亲却不以为然,她从来都听不进我的哭诉反而一直叨念着让我在夫家留多几个心眼别让其他人上位,肚子再争气些好快点生个孩子。
是无脸男的出现救了我。
我的丈夫待我无情,可无脸男给了我爱情。
我好想远离这一切的痛苦,是无脸男帮助了我。
他给了我一把刀,一把能让我暂时终结痛苦的刀。
每一次的鲜血淋漓都能让我尽情释放内心的压力。
故事说到这里不就足够了么。
可为什么卖药郎还在逼问我,为什么他还要逼问我?
他问我杀的是谁。
是啊,我杀的是谁?
我杀的到底是谁?
呵,原来我杀死的竟是我自己。
“想要逃离”这种念头仿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只要每次出现“想要逃离的我”,我就拿着刀把那个“自己”给结束掉。
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在这种绝望中活下去,不让母亲大人感到失望,也不让周围的人失望。
渐渐地,我熟悉了屠杀自己的感觉,甚至迷上了这种快感。
原来我才是那个物怪。
———————————————————在《怪化猫》系列里,物怪的形,真,理分别是形:与人事物产生因果纠结而发展出具体形态真:事情发展全过程的真实面貌理:内在的心理状态在无脸怪这篇中形:手中的面具———“我”的脸,也即是我真:物怪指使无脸男把“我体”束缚在丈夫家———“我体”婚后与无脸男恋爱,无脸男给了“我体”一把刀让“我体”不断地斩杀想要逃离这个家的“其他的我”理:“我”事事顺从母亲的心态在母亲的刺激下愈发扭曲故事里出现的那位戴着狐狸面具的无脸男,其实也意味着由“我”幻化而出的物怪,拥有了他自己的意识。
在故事中,无脸男被收服后留下了一个狐狸面具,卖药郎知道这不是物怪真正的“形”所以要求其现出原形,却遭到无脸男的拒绝,至此后无脸男只保留了狐狸面具的形态。
而当狐狸面具被卖药郎释出的纸条全部包缠住就一直被“我”捧在手里。
直到卖药郎再三追究到底“我”杀的是谁时,狐狸面具还出面阻止卖药郎的逼问。
最终缠住狐狸面具的布条缓缓落下,“我”捧在手心里的面具原来就是“我”自己的脸。
那是一张幼时从母,出嫁从夫,逆来顺受的传统媳妇脸。
这张脸,就是只为了他人心愿而活着的我。
本来这只是“我”其中的一张面具,像所有人一样,一生之中带着无数面具而活,可也正正是这样一个“顺从的我”,发酵成了庞然的物怪,亲手扼杀了所有“其他的我”。
无脸男就是“顺从的我”用来束缚“我”的工具,他就像是随物怪而出的衍生体,或者说,是不小心滋生的独立意识成为了一个完全体,所以他也是真心爱上了“我”。
当然这里也有个小小的猜测,虽然无脸男的爱情只是虚幻的,是“顺从的我”为了麻痹欺骗“我”而营造的快乐,但他也许是“顺从的我”对“我”仍残留着最后的一丝丝慈悲,不忍看到如此可怜的“我”一直处于绝境,所以让“我”感受到一次被人真心爱着的温暖。
开头“我”坐着的地方并不是监狱,而是夫家的厨房,但那里就是牢笼。
“我”坐在监狱里接受明天就要“死刑”的消息,“我”脸上却依然面无表情。
因为那时是“顺从的我”在主导,无论面临什么都会很“顺从”。
在“我”把“其他想逃离的我”都杀死后,“我”也只会端坐在监狱里(夫家)。
然而无论是在郊外,新房,还是监狱,其实我一直都在夫家的厨房,未曾离开过。
囚心处如牢笼,安心处即归宿。
最后,看着窗外的天空,我放过了我自己。
那个厨房里“顺从的我”消失了,我终于获得了自由。
2021.09.07.08.55(始)
E1-2 座敷童子,建筑画风和妖怪形象好看,节奏一般,信息量小留白多,反堕胎宣传片。。。表达的妖怪比人有情有义的主题很多作品都表达过了且更深刻立体。
接受无能
画风很赞
对于我来说,画风有些高难了。
我没欣赏的福气。理解不了吹这部番的人。不为同一物种
画面赞!其他……不是很欣赏
童子 堕胎、海坊主 心底的恐惧 人柱 爱与被爱 殉情,无面 自我身份寻找 人格分裂 ,鵺 香 贪欲 鬼屋,化猫 黑幕 死亡地铁 。。。浮世绘加现代主义画风 真 理 形 基调悲伤
鬼怪怨灵,乱七八糟,东扯西扯讲的颇有此事的,和天马行空的幻想相比还是有本质的区别人会不知不觉被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改变,光是看着这部动漫就让人感着很折磨,感到厌恶
我靠。好几个让我笑喷了= =
还是有些怕的
迄今看过的最强大的动画,没有之一。
看完好累,艺术性很强,趣味性就……
画风像一幅幅漫画,但是有点精神污染,推理的云里雾里。欣赏不了。
实在是看不进去😑
很喜欢它的内容,每一个小故事都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是……实在是还有些不习惯它的画风。。
神作~~真心赞一个~~~
动画部分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怪-化猫】的TV集。
“和别人的不幸比起来,还是自己的幸福更重要。”所以愧疚感才永远敌不过恨意。 4.5
还能说什么 . 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