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贵族孽缘:安娜·卡列尼娜(港)

主演:凯拉·奈特莉,裘德·洛,米歇尔·道克瑞,凯莉·麦克唐纳,亚伦·泰勒-约翰逊,艾米丽·沃森,马修·麦克费登,奥莉维亚·威廉姆斯,露丝·威尔森,艾丽西亚·维坎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2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3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4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5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6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3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4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5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6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7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8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19安娜·卡列尼娜 剧照 NO.20

《安娜·卡列尼娜》剧情介绍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为了说和花心的哥哥奥布朗斯基(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和嫂子多丽(凯莉·麦克唐纳 Kelly Macdonald 饰)濒临破败的婚姻,美丽贵妇安娜·卡列尼娜(凯拉·耐特丽 Keira Knightley 饰)乘坐火车来到莫斯科。她在当地邂逅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亚伦·约翰逊 Aaron Johnson 饰),后者风度翩翩,英俊迷人,令多丽的妹妹凯蒂(艾丽西卡·维坎德 Alicia Vikander 饰)神魂颠倒,也让已为人妇的安娜心中若有所动。忌惮周遭的风言风语,安娜压抑内心的情感,乘夜返回彼得堡的家中。醉心名利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裘德·洛 Jude Law 饰),似乎全然无法体恤妻子心中的苦闷。未过多久,渥伦斯基尾随来至彼得堡,安娜再也无法闭锁那充满爱火和渴望的心门…… 本片根据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经典名作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恋物者九十岁。有什么可喜可贺的红野菊市委书记日记私人诊所第四季劫机惊魂海热症一树桃花开雀起乡到烛镇第一季霹雳囧花九州·海上牧云记猛男军中鬼故事卧底肥妈28号展品第二名的逆袭行尸之惧第八季早安,维罗妮卡第二季座敷童子榻榻米酱罪犯联盟第一季仲夏夜惊魂巨人母亲的儿子花花子弟我不讲理吗?第二季新丧尸出笼机动战士高达雷霆宙域BANDITFLOWER无效邮件终极欧巴京城怪物迷局1931

《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影评

 1 ) 灵魂收割的声音

灵魂如若有声,应得猎猎回音。

上一次认真写东西,正好是一年前。

上一回为了一件事情而不顾一切,抛下事情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年月。

在北京午夜的瑟瑟秋风里走出电影院,看见这个古老都城向上残缺的星光,向下是灯火和霓虹。

这不是一篇认真的影评或是书评。

从《赎罪》到《傲慢与偏见》,乔怀特和凯拉奈特莉的默契已然毋庸置疑,而凯拉也毫无异议地美得无可辩驳。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署名毕竟是托尔斯泰,宏大如《安娜·卡列宁娜》,英伦三岛的风情到底没有千里冰封的复原辽阔,乔怀特的构架展不开撑不起这部书,只能怯怯瑟缩为一个爱情故事。

但是也许本来就该如此。

在那些舞会华丽的衣裙旋转的花朵之后,在华尔兹一圈一圈的音乐之后,在乔怀特熟悉的风格——起伏的草野,漫天飞舞的雪花,轰然绽放的烟花,刻意制造的油画和幕景效果。

还有那些雕塑剧般的场景,定格不同的人,唯有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步伐和眼神,这个疯狂的压抑的世界里唯有他们是鲜活的,生动的。

那些油画的背景后面,众目睽睽。

我在你的故事里看见往昔岁月轰鸣的回响。

场景变换是舞台,是推开门后的另一个世界。

似真似幻。

其实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全部。

相爱的疯狂的不计一切失去理智的男女,浪漫的情景,和一切世俗的障碍。

如果没有先入为主的托尔斯泰,我几乎会以为这就是我需要知道的所有,没有主题和中心。

这就是莫斯科,圣彼得堡,是沙俄,是雪国。

没有看过原著的人或许会对这部电影仓促的线索感到迷惘。

用来反衬安娜的吉蒂在这里变成了天真得近乎无耻的幼稚少女,在安娜逼人的美艳中一退再退。

所有的贵妇人都是陪衬,中心的光芒永远在安娜身上。

线索太多又太庞杂,乔怀特把原作壮阔的双主线多线索压缩成安娜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个舞台上的聚光灯全在她脸上。

或许只有道丽说了最重要的一句话。

因为这就是爱。

你爱我吗?

你有多爱我?

你只爱我吗?

需要在耳鬓厮磨间一遍一遍求证问题的答案,究竟是或者不是。

在青翠漫漫的原野里阳光模糊的虚化,时隔已久,已经不记得原著里是否有这个情节,太过天真浪漫。

你爱我吗?

其实这并不是圣彼得堡莫斯科舞会上相遇的男女忧心忡忡的问题。

一直到安娜需要用吗啡维持睡眠,开始神经质地发脾气,怒吼和怀疑一切。

我都知道,这个纯粹的浪漫的女人。

她所代表的从来不是完全的人,只是完全的女人。

抱有女性一切美好的品质和一切愚蠢的缺陷。

她的爱与恨绝望与希望都异常纯粹,就像沃伦斯基的蓝眼睛。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

因为至少,它还原了我童年的一个梦境,同时也弥补了一个缺憾——故事的最后,我终于相信,沃伦斯基深爱过安娜。

这或许是电影和原著最大的不同。

 2 ) 我是来为编导伸冤的

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个这样的情景:一个参过军打过仗的俄罗斯纯爷们,以《战争与和平》这部以俄法战争为背景的史诗巨作闻名于世,某天突然想展现他内心柔情的一面。

于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开始讲述一个少妇出轨的故事,这位安娜-卡列尼娜刚烈、贞洁,但是被残忍粗暴的丈夫卡列宁夺去了青春,只得在冷漠虚伪的上流社会中苟延残喘,渐渐与行尸走肉无异。

直到她遇到了光明磊落的翩翩君子沃伦斯基,才终于有了挣扎出窒息生活的勇气。

于是二人毅然私奔,冲破封建礼教,不顾经济危机;可时过境迁,她仍有情、他却变了心,失去一切的安娜在绝望中卧轨自杀,以死为代价向这个吃人的社会发出最后也是最有力的控诉…在没有打字机的苍凉年代里,托尔斯泰只凭纸笔和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样一部近百万字、成为后世八点档开山鼻祖的巨型小说,这可能么?

就算这种东西确实是托翁的手笔,它又凭什么能成为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中伟大的代表作品?

难道这就是公认的经典,百年来的读者和学者们的共同选择么?

这一切都是因为,《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并不是首段所说的那个样子。

托翁笔下的卡列宁从来就没有冷酷凶暴、不近人情,相反,整整两册砖头一样的书用无比充实的细节证明他能力过人、学识渊博、体贴妻儿,充满虔诚教徒的高贵品性,而且全身心奉献给了俄罗斯,从不像其他腐败政客那样结党营私,出差时连车马费都不肯多拿,更莫提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如果一定要有什么缺点,就是为人过于严谨以致呆板,生活过于规律以致无趣。

沃伦斯基也对安娜忠贞不二,他的所谓“出轨”也大都出自安娜的臆想。

至于安娜本人,确实是一位精神很不成熟的自私女性,始终处于歇斯底里状态,如果单就事迹来看,完全可以说她是一个自作自受的荡妇。

因此,许多“原著中那个自私冷酷的卡列宁”、“本应该勇敢追求爱情的安娜被拍成了任性的傻女人”的文章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以鄙人低下的智力水平着实无法理解。

据说有官方课本和论文将这部书概括成了八点档连续剧,所以刚才我特地到图书馆翻了翻俄罗斯文学史和托尔斯泰相关书籍,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学者确实也没有这样解读。

托翁的作品相较于当今的畅销小说而言可谓是超长超闷了,加之俄语的腔调本来就独特,所以既然有足够的耐心和能力读完全书,总不至于对字里行间、铺天盖地的信息全都视而不见吧。

总之,《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的情节、人物关系和性格,确实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样子,如果读小说的话,肯定会更同情绿帽大侠卡列宁,更讨厌神经质卡列尼娜。

所以,说Joe Wright侮辱了原作、贬低了安娜等等,每个读过原著的读者都可以凭书店里一摞摞常年无人问津的《安娜-卡列尼娜》发誓,这可真是无中生有。

没读过原著当然没有关系,单看电影也的确很难看出安娜的好(何况她本来也没什么太好的地方),但无凭无据、以讹传讹,动辄“本该”、“原著”,我想这终究不是一个太好的习惯吧。

《安娜-卡列尼娜》的原著是一部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社会百科,它将小说这种体裁发挥到极致,大部分内容是以絮叨的口吻描述平静的生活(哪怕发生了一点也不平静的事),戏剧性是不怎么强的——比如安娜其实到了快一百页才登场,她和沃伦斯基只是浩瀚篇幅中的一条支线。

小说的大部分情节其实是在列文、基蒂、斯季瓦身上,尤其列文是第一男主角。

这位形貌平凡的高大男子和《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以及《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一样,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化身,因此电影中列文虽然好像什么也没做,但他也有重大的价值,因为与其说《安娜》讲的是安娜,倒不如说是列文的观察与思索。

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八小时版的《战争与和平》很多镜头都给了这位胖大的青年,即便他只是若有所思地默默看着。

总之,托翁借助列文以及其他人物的言谈、内心和经历,表达了他对宗教、历史、社会以及生命本质的思考。

因此,将《安娜-卡列尼娜》改编成两小时的电影,其效果与将《红楼梦》改编成两小时的宝黛钗三角恋是相当的——而且不管主创如何努力,只要忠于原著,林黛玉都会成为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经病。

何况《安娜-卡列尼娜》还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描写,其影像改编难度之大,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上一百个《蓝》也难以呈现。

我认为单就心理描绘来说,这一版已经做得相当出色,只看过一遍不好乱说,喜欢的观众想必是有体会的。

一代文豪托尔斯泰不是受训多年的职业编剧,他是一个观察家、思考者,所以他不会从简单的表象推导出粗暴的结果。

对于身负罪孽的人而言,最需要的救赎并不是把过往一笔勾销,而是有人能懂得你因何而选择,因何而犯错,虽然他也无法代表人民原谅你,但他会代表上天理解你。

比如前一阵子有个学生因为作弊被吊销学位而想不开自杀了,网民纷纷在千里之外喝着咖啡敲着键盘,义愤填膺地表示这孩子该死——他当然给亲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但他又没杀人放火,凭什么就该死了呢?

以我低下的智力水平,总觉得这和安娜也是类似的。

虽然并没有真得付诸实行,但许多人都会忽然感到抑郁烦躁恨不得立刻跳楼上吊,因为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托翁巨细无遗地描写了安娜的心理状态和她周围人的生活,将安娜这不可理喻的死塑造成了生活的沉淀与综合,以至于再任性的癫狂也变得可理解了。

因此尽管剧情上不清不楚的地方仍然很多,但毕竟对象是心理描写占据大部分的《卡列尼娜》,能做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相较之前的版本是个巨大的飞跃。

以电影中出现的情节简单来说,致死安娜的原因大概有:基蒂、多莉、卡列宁以及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们。

多莉代表了传统的家庭生活价值观,丈夫天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她终日在家洗衣做饭,为了孩子耗尽了青春,虽有怨言,结果还是压抑了下去;基蒂被抢了沃伦斯基,自知魅力与安娜无法并提,但经受这一挫折后反而成为了散发母性的成熟女人。

《战争与和平》中的美丽少女娜塔莎亦是如此,起先受到风流公子花言巧语的诱骗,最终还是成为了发福、衰老的伟大母亲。

这与离开儿子的安娜有着天壤之别,无形中带给她很大压力。

电影中还不断出现淳朴、健康、强壮的务农少女,她们辛勤劳作并为家庭付出一切,列文病榻上的哥哥尼古拉即不顾世人眼光而与这样的女子共同生活——这样以劳作和奉献充实的人生,无疑与安娜等贵族终日游戏感情、沉湎享乐的空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我想这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价值观。

安娜还有个致命的可爱之处——虽然所有贵族都在乱搞男女关系(比如那位扇子小姐),但只有安娜一定要公开地追求她的恋情,高喊“我已经是他的妻子了”。

这大概是情商不足、挫折太少的体现;但使她遭受白眼的并不是她的外遇,而是她的真实。

所以片尾列文所“明白”的,就是此前他与老农谈及的人生意义,他的人生不仅架构在书本中,更在麦田与劳作里,贵族身份是无法束缚住他的,他像农民们一样自由。

小说和电影从来都不是为了颂扬安娜,一切都是为了铺垫出这个“我明白了”。

列文和安娜都追求真实,但列文投奔上帝,安娜倒向撒旦(自杀);安娜和哥哥斯季瓦都追求恋爱,但斯季瓦能分清真实与现实,适时油嘴滑头,活得游刃有余,还在龌龊世间惊人地保有了一颗还算善良的心。

与耽于声色犬马的多数贵族们相反,列文终日在地里挥汗如雨,而且忠于爱情与内心,正是这种作风使他平静、超脱。

而且像以前所有版本一样,列文这条线显得莫名其妙,但只要是《安娜-卡列尼娜》,就不能没有列文,不能没有他的“我明白了”。

至于如何平衡这两部分情节之间的关系,要等到之后的改编了。

不过我不禁开始怀疑,“之后的改编”究竟还能否出现。

此前确实有电影版把列文写成路人、卡列宁写成暴君、安娜写成烈女,虽然戏剧冲突足,但并不是真正的安娜,更配不上世界名著的身份。

但此番Joe Wright团队忠于原著框架,反而再次证明《安娜》的改编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或许此后这类项目也不用做了,只要一拍古装剧就找一帮抖森、一美,扯出“英伦复古”大旗,让狗血和基情顺着银幕洒出五里地,辅以本片这样精良的制作与华丽的调度,肯定会好评如潮的。

按:差着一大堆事情没做却跑来写这个,足见我的爱有多么深…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即便抛开情节不提,制作也是很有创意的,只看了一遍不太方便写这方面的内容,但无论如何向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读者强烈推荐。

至于其失败原因的深入探讨,详情参见我新写的这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839127/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3 ) 看过原著的人大概不会错过这部精简紧凑的作品中的一些细节

奥勃朗斯基在面对多丽时那种愧疚和恐惧表现得却不好。

尤其是一开始时有一个很美妙的细节我倒觉得应该放到电影来。

奥勃朗斯基被揭穿时表情变化后居然露出了官场上惯用的那种憨厚的傻笑,直接导致了夫妻矛盾的升级。

这个细节实在是太有趣了,不该被电影版错过呀。

电影版把卡列宁的初登场摆在了这里。

他的热衷仕途,忽略家庭的表现虽然短暂,但却十分充分。

奥勃朗斯基在接待列文时的让人高兴和讨喜。

列文的拘谨,过分严肃和命运式的悲情。

柯兹尼雪夫的第一段登场被砍掉了好可惜。

电影太短了。

不过我实在是很喜欢柯兹尼雪夫这个人物。

吉娣那种孩子气的美丽以及其善良伏伦斯基的优雅得体,翩翩多情尼古拉的病态,暴躁以及内心的善良列文在尼古拉面前那种又关心又害怕的郁郁寡欢的神气伏伦斯基盯着安娜的那种放肆的眼神,以及安娜在他母亲面前那种轻微的窘迫,落落大方的优雅,伏伦斯基在去给寡妇钱之前,向安娜扫去的那一眼,安娜在看到他给钱的时候,反而露出了一个不太开心的下拉的嘴角。

奥勃朗斯基告诉她伏伦斯基与吉娣的关系时,安娜的表情在两秒之内发生了好几次变化——先是露出笑,作出一个“噢”的,睁圆杏眼的惊讶表情,等到哥哥的眼神已经不停留在她脸上时,再细细地眯缝起眼睛,很有那种吉娣看不住自己男人的嘲讽和细细玩味的意思,这时她的笑才带有酒窝。

奥勃朗斯基说到多丽时,一副忧郁的表情:啊,她是我的妻子,我尊敬她,爱她,可是她对我失去了肉体的吸引力,我又能如何呢。

多丽被安娜劝说时的表情也很棒。

有一种无助,同时也带有怨恨和伤心。

这三种表情的交替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很到位。

不得不说安娜的演员这段的表现并不好,有了那种她在揣测多丽心底的锐利的眼神,但却没有书中所说的那种多丽一开始诉说难过,就忍不住陪她一起伤心的共鸣感。

原著中提到,安娜的这种同情的共鸣感使得多丽最终对安娜敞开心扉,并且被说服,并且在很久以后,她对安娜依然充满了感激。

安娜和吉娣说话时脸上带有一种“被压抑的生命火花”。

在伏伦斯基来奥勃朗斯基家的夜晚,安娜虽然有惊喜,但并没有表露。

慌乱的反倒是伏伦斯基。

这样的改编把原著里本来就是碧池的安娜刻画得更不矜持了。

舞会,吉娣像是只毛刚长齐的雏天鹅一般带着天真与稚嫩的神情,而安娜则像是一只成熟而冷酷的黑天鹅,带着致命的妩媚和诱惑。

简直就是两个人的战场。

吉娣毫无防备,安娜势在必得。

我想在这次安娜与伏伦斯基跳舞时,她仅仅是“被点燃了生命之火”,感到欢愉,并且为自己抢走了吉娣的男伴感到又尴尬又自豪。

那种略带喘息的心动情节处理倒是不太妥当。

吉娣拒绝了所有人跳玛祖卡舞的邀约却发现自己被伏伦斯基冷落了,站在一旁看着伏伦斯基与安娜跳舞的那种慌乱无助并没有被表现出来。

反倒是当时跳舞时对吉娣毫不留情,不怀怜恤的安娜在电影中显得那么负有罪恶感很不合理——安娜是个碧池嘛,哪来的负罪感。

更不遑论及她会把伏伦斯基与吉娣跳舞的事放在心上了——她一早就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吉娣不是对手,不需要放在眼里。

伏伦斯基在最初面对安娜时并没有那么迷人而致命的信心,他是谦卑的,唯恐伤害安娜的。

这种谦卑和怯懦而坚定的追逐正是让吉娣看穿并且伤心的地方,也是吸引安娜的地方。

那种at your service的下位使得安娜最初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安娜刚回到家时,是有获得片刻的内心安宁的。

并不像电影里那么心猿意马。

这也实在太经不住诱惑了。

安娜在社交场合上频频与伏伦斯基打照面,俩人暗送秋波,心潮起伏。

对伏伦斯基拒绝新任命用了1分钟左右的笔墨,这个处理我倒觉得比原著好,原著对此太轻描淡写了。

在俩人争论,安娜花心乍泄时,伏伦斯基再次提到拒绝就职的事。

这个处理其实我觉得真的很棒。

但这种直白的表述却把原著中那种更长期的暧昧和犹疑状态给消灭了。

这显得太过不庄重了。

卡列宁发现家庭隐患时,不是以爱情,而是以“适宜”,“上帝安排”这样的话来试图阻止安娜,是促使安娜最终越走越远的原因——伏伦斯基用爱诱惑她,用离去逼迫她,而卡列宁以社交礼仪约束她,以上帝警告她,以儿子威胁她。

不过在提到儿子的时候,安娜并没有显出一种“被威胁”的惊惶和愤怒。

“It's really too late for this”这句话的双关很棒。

在性爱戏的处理中有个很巧的地方。

安娜的go on 和 murderer的控诉同时进行着。

一面乞求着欢愉一面又面对着自己的罪恶感无法自控地控诉着。

奥勃朗斯基实在是太可爱了。

列文实在是太可爱了。

他们俩的争论实在是太可爱了。

吉娣和多丽的争论笔墨恰到好处。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结合原本就是爱欲与玩心的放纵以及危险游戏的刺激。

它以将一切现实问题搁置并任由它们不断恶化为代价。

有人认为卡列宁禁止李迪雅夫人谈论安娜的淫荡行为是为卡列宁涂脂抹粉,但原著中说得很清楚。

卡列宁确实在努力维护自己以及安娜的尊严,表示相信妻子,同时也在自己内心里说服自己要信任妻子,即使是在罪行已经昭然若揭的时候。

(原著P133)伏伦斯基的哥哥来劝他娶贵妇人,博取高位,这在原著末尾也是有提到的。

在之前一直是一条暗线。

在电影中把暗线提取出来了。

挺好。

安娜在宣布怀孕时的表情很棒。

安娜在赛马出现险况时的严重失态和卡列宁的尴尬很好。

不过俩人在“是否离开”的争执却没有表现。

我想这是整部作品中的关键冲突之一。

卡列宁在她哭的时候,站在她面前,遮住她的脸以免丢人丢大发这个动作也没有得到表现。

俩人在车中的对话,安娜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的秽行,卡列宁听到以后面部表情的一成不变,我认为表现到位。

卡列宁的决定做得太快,他的心理斗争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笔墨去加以表现,虽然限于电影的篇幅,但他直接禁止安娜偷情,虽然合理,却不是原著的意思。

对卡列宁这个人的形象也有了微妙的改变。

原著中,卡列宁是在心里经过丰富的心理活动,比较了决斗-离婚-分居三种处理方式,最终决定给妻子一个妥协协议,一个“悔过机会”。

这样的卡列宁在这种极为让他难堪和痛苦的状况下显得更加冷酷而理智。

电影中,更加快速做出决定并且不允许妻子偷情的卡列宁,显得更鲁莽,更无情。

大约这实在是无暇展开的一个很深刻的心理描写吧我想卡列宁问的那句“what I did deserve this?

”是导演想要帮卡列宁问出口的话,这个可怜的无辜的男人。

至于安娜,居然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安娜黑,我觉得它帮安娜洗白了不少了。

原著中,在向丈夫公开奸情后,她只想着继续去和奸夫寻欢作乐;而当被丈夫强行留在家中的时候,她对丈夫又是诅咒又是愤恨又是恶心,丝毫没有一点歉意,完全就是一个一天不被肏就空虚寂寞冷的碧池。

一点都不像电影里那么富有歉疚感。

列文线被缩减得太多了。

哈哈。。。

列文在用餐时的长篇大论真是太棒了。

列文和吉娣俩人的猜字游戏好棒。

用电影没法很好地表达出来,但已经表达得很好了。

电影中俩人的爱情还是像原著里一样感人。

卡列宁在看到安娜说“我快死了”的便条时,那种冷漠的撕纸片行为很好地表现了他当时内心的冷漠。

感觉很棒。

安娜濒死时的忏悔表现得不够充分。

卡列宁在饶恕安娜后对安娜说的那番话,确实是原著中他心里的考量。

他完全站在安娜的角度为她考虑,却得不到她的认同和理解,她只是一味地把卡列宁的行为归为恶毒的,而自己盲目追求愉悦和欲望的行为认为是正当的。

电影无法将各自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便用对话来体现。

这种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

伏伦斯基自杀未遂未得到体现。

安娜抛下儿子去外国偷情时她的想法(要爱情,不要儿子)在电影中被显化了。

原著中安娜持续不断对卡列宁的简直就是污蔑性的侮辱和控诉在电影中未能得到足够的体现。

这部电影对列文这个完美主义的空想者的刻画好棒。

柯兹尼雪夫和华伦加的戏份完全被砍掉了我很是有点不满啊。

他们俩简直是完人。

吉娣的演员真是完美。

从看到她开始,我就觉得,天呐这就是书中的吉娣,她活过来了。

对不让安娜来见儿子的解释太过单薄。

李迪雅夫人是向谢辽查宣称安娜已经死了的,而卡列宁也协助欺骗。

意大利蜜月被整个cut掉了。

唉。

关于安娜的亲子关系,其实有一点我觉得很应该表现。

那就是谢辽查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隔阂。

在书中曾被提及。

我想,如果谢辽查跟着安娜生活,他是不会幸福的。

卡列宁的决定并无错误。

呵呵。

安娜去剧院这个举动的愚蠢,在书中并没有直接指出,而在电影中则被指出,安娜热爱社交活动,热爱被众人注视并且喜爱,但是她却一再打破社交规则,使自己与卡列宁以及伏伦斯基陷入窘境,却反过来责怪身边的人。

她以为她能够忍受众人鄙夷的目光,但最终她承受不住,并且崩溃了。

说出来了!

导演直接让多丽把她想被别人肏的想法说出来了→_→啧啧。

安娜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举止失措过吧?

她一直是很有魅力的。

她和多丽会面这段的安娜表情处理不合适啊。

剧情压缩以后安娜和弗伦斯基的冲突表现就更显单薄了。

说实话,我认为托尔斯泰对他们爱情最后出问题的分析都已然是不够丰满和深刻的。

没太理解“so it's the child”这段的处理是怎么回事,电影里伏伦斯基计划丢下安娜和他人结婚么?

列文在宗教和政治上的思考被很大程度上地淡化了。

但反过来说,列文线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很难被表现。

卡列宁最终领养了安娜的女儿,对于这个人物的刻画总地来说还是符合原著的精神的。

 4 ) 幻灭的和圣洁的

这是第13个电影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有名的安娜有葛丽泰嘉宝、费雯丽、苏菲玛索。

我相信乔怀特导演的这个版本是形式最新颖又忠实于原著的版本,这才是改编名著最好的方式。

他将舞台剧和实景结合,表现俄国贵族社交、生活、工作场合的场景,如舞会、赛马、办公、家庭的戏份时,用舞台形式来呈现,一个关门、一个转景、上个楼梯,就是另一个场景。

而户外的戏份,如收割庄稼、花园,都是真实的场景。

这样在电影院里欣赏舞台剧的方式,感觉非常超值,节奏非常紧凑,两个小时没有一点拖沓。

第一个高潮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舞会,吉提喜欢沃伦斯基,沃伦斯基却对从圣彼得堡过来调停哥哥嫂嫂关系的安娜一见钟情。

几个回合的交锋以后,安娜终于在舞会上接受了沃伦斯基的邀请,高潮音乐的段落,电光石火,两人撞击出巨大的火花。

“你是个君子,就忘了我。

”“你能忘了我吗?

”“我会的。

”“你平静不了,只有痛苦无处不在,或者是极致的快乐。

”安娜接受了沃伦斯基,她把他比作刽子手,“别停,刽子手……”这是和沉闷古板的丈夫卡列宁在一起所体会不到的愉悦。

安娜怀了沃伦斯基的孩子,她向卡列宁摊牌,对方在安娜嫂嫂的劝解下,原谅了安娜。

安娜分娩后,请求卡列宁原谅沃伦斯基,两个男人握手言和。

沃伦斯基有提升的机会,他问安娜愿不愿意自己走,安娜要求他留下,她已经无法离开他。

但和沃伦斯基在一起的安娜,又面临圣彼得堡贵族阶层的奚落和冷嘲热讽,精神高度紧张,同时怀疑沃伦斯基已经不爱他了,猜忌和痛苦终于让沃伦斯基另觅新欢,精神接近崩溃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

卡列宁带着儿子谢廖沙、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孩子安妮,安静地生活。

曾经大家心目中的美男子裘德洛在片中演古板的卡列宁,俊美的沃伦斯基却由年轻的亚伦出演,他有一双湛蓝的眼睛,这个沃伦斯基可能是最俊美年轻的版本。

故事的另两条线,是安娜的哥哥斯蒂瓦,他爱寻花问柳,妻子道丽为了家庭还是原谅了他。

扮演哥哥的马修·麦克费登曾和凯拉奈特莉一起出演乔怀特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他演达西。

在《三个火枪手》中,他演剑客阿多斯,是个声音超好听的大叔。

《傲慢与偏见》里的一对情侣在这里演兄妹,这位哥哥心肠不错,就是花心了些,而且富有喜感。

另一对是小情侣列文和他心目中的天使吉提——安娜嫂嫂的妹妹,和安娜是情敌。

得知沃伦斯基喜欢安娜后,吉提一度非常失落,却在列文再度登门拜访后发现了这位男人的纯洁、善良和用情至深,她最终在他的农场生活,并生下了孩子。

片中体现宗教信仰的色彩,这在西方电影中无处不在。

卡列宁忠于家庭,他对安娜说“我们的婚姻是上帝安排的”,但安娜离开他是因为他不懂得经营婚姻。

列文和吉提这一对代表了托尔斯泰对圣洁、理想婚姻的描绘,列文不赞成安娜哥哥婚外情,犹如“偷面包”的做法,他借《圣经》说“不得贪恋邻人的妻子”,“掺杂质的爱情不是爱情,是欲望的贪婪”。

安娜自杀前喊了一句:“上帝,请宽恕我!

”托尔斯泰写出了人性的挣扎,安娜的移情别恋、卡列宁的从愤怒到宽恕等,都可以找到转变的理由,安娜对爱情是勇敢的,但她的爱情最终归于幻灭。

这部电影并没有拘泥于原著的说教,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矛盾和复杂永远存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共鸣。

所以伟大的改编总是常拍常新的,因为它根植于人性。

虽然是英国拍摄,但导演还是借人物造型、服装、道具,表现出了俄国色彩,而俄国上流社会和欧洲本来就很接近,所以是把英伦贵族和俄国风情结合。

特别是列文在农庄里和农夫一起收割庄稼、田野上麦垛堆积的画面,充满了俄式的油画质感,非常美妙。

作为舞台剧风格明显的电影,演员适度的夸张演绎都是舞台表演的需要,这是舞台场景转换时的表演方式。

而达里奥的古典配乐贯穿始终,有时轻盈有时凝重,推动着影片的情绪,让观众的情感一直跟随剧情此起彼伏,无法平息。

 5 ) 曾经的《傲慢与偏见》到现在的 《安娜卡列妮娜》

曾经因为《傲慢与偏见》的里的伊丽莎白还有导演怀特的那些逆光拍摄手法,开始大爱 凯拉奈特莉以及导演怀特。

然而这部 《安娜卡列妮娜》却有点让我有点吃不消,或者是欣赏不了。

开场就是一个舞台的戏剧院,场景的切换过场都是以这个舞台来演绎,当列文去凯蒂的家,到弗洛斯基在马上跌倒下来还有几处火车站的场景都是在舞台剧院中表达的。

在舞台上赛马,观众在舞台下观看,这种场景是在有点过于“创新”。

导演这点上的确做了一个很大的创新,但我个人觉得有点另类。

给人代入感太浅了。

《傲慢里偏见》里,两次“即使全世界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

“的伊丽莎白,一个坚毅直白的女性形象很好的展现出来了。

可同样在表示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表达却有失稳妥的感觉。

因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激情活力,并且极具勇气的人物。

安娜是在社会的舆论,妇女地位的观念,以及被丈夫的威胁,弗洛斯基最后日益减少的爱,所逼迫死的。

虽然安娜追求真爱,感情真挚,勇敢,坚毅,但毕竟安娜是背着丈夫偷情的人物。

却被奈特莉表现出有些忠贞的感觉。

凯拉奈特莉的气质还是适合演绎 伊丽莎白那种 年轻的中产阶级的女性形象,这种贵妇人还是有点把握不好。

 6 ) Las mujeres calientes son una cuestión sin solución

用一个西语的标题绝对不是因为中文无法达意,而是我实在不好意思在标题栏红果果地写一句“欲求不满的女人是一道无解的题”~从《Juana, lo loca》到《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再到《Anna Karenina》,我已经慢慢爱上了这一类女人,一言以蔽之:caliente.在暴雨中绝望地呼喊着“Mi madre ha muerto, mi marido me engaña”的Juana; 像猎狗一样嗅着Felipe床单的Juana;扑到Felipe面前说“Estoy llena”的Juana……带给第一次看西语电影的我太多太多的震憾,只是当时还不能理解,直到读过那充满魔幻现实元素的《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再回头去看Juana,瞬间觉得可以理解Juana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

这样的女人,多情公子Felipe无法满足她们,性情中人Pedro无法满足她们,至于“圣人”卡列宁,自然更加无法满足她们。

而她们的结局只有一个——自我毁灭,一如Laura Esquivel对Tita与Pedro结局的处理——化为灰烬。

回到电影本身,原著还是小学时候看的,对许多情节已经记不清了,所以轻轻松松地接受了编剧塞给我们的新版本。

不得不说电影场景转换真乃神来之笔,华美的场景也绝对是一声视觉的饕餮。

真想给电影的前30分钟打6颗星,舞会的那一场看得我心脏都快跳出来了,甚至让人觉得在曲终之时,Anna和Kitty双双倒地而亡都没有什么不妥。

高潮来的太早,后面的情节略显拖沓了。

再说说女主,KK是我很喜欢的女演员,因为她让我这样的龅牙妹看到了一丝人生的希望=。

=在静止的时候KK还是很有贵族气场的嘛,在一旁的Lady Mary立马显得小家子气了许多。

不过,要演这么一个caliente的少妇,KK你是不是太柴火妞了一点~~最后的最后,赞一下配乐,贴一个试听地址:http://www.ttost.com/anna-karenina.html一边听配乐一边敲下这一小段话,觉得又回到了电影中如诗如画的场景。

 7 ) 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继续探讨:失败原因

对这篇的些许补充: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27792/注:老师我是本科生拿它交作业了,您如果搜出来了,我郑重声明这是我自己写的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imdb评分只得6.7,在各大颁奖礼上亦颗粒无收,豪华班底却只收获了惨淡口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自然是非常复杂的,除去选角、选景不太合适外,我认为编导没能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来表现托尔斯泰的意图亦是关键原因。

乔-怀特与编剧汤姆-斯托帕德将原著读得太熟,早就把托尔斯泰的思想熟稔于心,无奈绝大多数观众从未接触过这部博大精深的厚书,这就使得他们很难从寥寥几句台词中读解出丰富的意蕴。

也就是说,影片的情节结构尽管继承了原著之“形”,却未能将其“神”充分传达给观众。

首先,编导删去了原著中的一些不太好表现的关键情节,比较明显的有两例,其一是卡列宁的宽恕令沃伦斯基深感愧疚,于是沃伦斯基尝试自杀;其二是列文在与基蒂结婚后因感到无人能理解自己,也尝试了自杀。

这两段稍嫌“过火”的情节与影片温和的基调不太相符,加之电影无法阐释原著中作为上述行为理论基础的大段宗教与社会问题论述,删去也可理解;然而这却成为了电影与原著形成差异的关键。

纳博科夫曾在他的《Lectures on Russian Literature》一书中提及一件俄罗斯文坛的著名轶事:托尔斯泰晚年时走入一家书店,随手拿起一本小说开始读,很快就被这部作品吸引,读了许久翻回扉页,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他自己的《安娜-卡列尼娜》。

实际上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不断思考,前期与后期的思想之间有着很大差别;他之所以能理解这么多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体验过多种人生,不仅是内省的农场主列文,也一度是放荡军官沃伦斯基,更是一位八十余岁高龄还会负气离家出走的顽皮老者,所以《安娜-卡列尼娜》中涉及的种种问题,他尽管有倾向,却并没有明晰的答案,这一点明白无误地体现在了被删去的两段未遂的自杀当中。

沃伦斯基的自杀毫无疑问是对卡列宁高尚宽恕的反讽,而列文的自杀更表现出了他的消极倾向——人类很有可能永远也无法领悟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道的,生命这部书太过广博深奥,智者思考得越透彻,也便越明白自己无法渗透个中真谛,反而浑浑噩噩才没有烦恼。

这两段情节删去后,对于“有道生活”这一问题,影片也就给出了一个比原书明晰得多的答案,相当于将托尔斯泰行进至一半的思考当作终极解答概括了出来。

在原书丰富的内容中,答案越是接近,就越是飘渺,其中仿佛蕴藏了多重空间、多种可能,就像一片黑洞洞的海,跳进去以后仍会被汹涌的未知淹没;影片则好比透亮的水池,尽管清澈温暖,却伸手就触到了底。

再者,影片的节奏过快,破坏了原著最大的精髓——凝重的时间,这就使得电影毫无史诗感,格局骤然缩小,自然也就很难突出颇具气势的情节结构。

托尔斯泰是一位很有耐心的小说家,他巨细无遗地描写俄罗斯的农庄、草地、天空,一笔一划地勾勒贵妇礼服上的花边,详尽地描述日常劳作的细节与真实的家庭谈话,从而成就了厚重的生活图景,书中的时间与生活的时间完全是相同的运转速度;这一点对当时的俄罗斯读者最有吸引力。

当他们打开小说,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家中。

可是到了电影中,编导只保留了与影片核心思想有关的对话,每一幕场景、每一句台词都极具指向性,飞快的节奏尽管符合当今观众的欣赏习惯,却大大降低了这个故事的生活化色彩。

这种只表现书中最富戏剧性情节的做法,就好比将CD压缩成MP3,尽管看似删去的都是冗余信息,但丢掉了看似与主旨无关的“生活”之后,也就变成了肤浅得多的作品。

此外,在对“结构”表述不清的同时,编导却致力于将原书的几大主要场景全部压缩进两小时的电影,比如由于基蒂疗养这一原著中的重点内容被完全删去,于是编导在对话中刻意提及此事,诸如此类的琐碎细节大大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

实际上,像《安娜-卡列尼娜》这类故事并非没有完整表达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既然其精髓与思想很大一部分在于情节结构,那么改编时就应着重表现出这一点。

我始终觉得托尔斯泰借助安娜的故事所要说明的东西,其实一直以其他形态留存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列文的农场思考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但对婚姻与家庭的思考却是古往今来人们乐此不疲的话题,比如罗伯特-奥特曼重塑雷蒙德-卡佛短篇集的《人间交叉口》,正是对此很妙的表述。

在那部节奏舒缓、长达三小时的影片中,奥特曼借助十个家庭的经历点滴渗透出了爱情的虚妄与婚姻的无常,人与人的命运相互交错,汇成了生命这台波澜壮阔的大戏。

不过,乔-怀特等人以较为通俗的剧情片来讲述经典,尽管略微粗浅了一些,却仍不失为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至少它将更多人的目光引向了尘封在书店角落许久的经典文学。

补充:列文究竟明白了什么: http://www.douban.com/note/270031794/    卡列宁的怪奇举动之解读: http://www.douban.com/note/270315719/

 8 ) 事实证明我是无法接受一个干瘪的女人去演少妇的

安娜被毁了。

事实证明我是无法接受一个干瘪的女人去演少妇的。

古典剧王牌编剧Tom Stoppard 与青年才俊导演Joe Wright 把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 》改编成了一部华丽丽的舞台剧:那些绫罗锦缎的戏服,那些超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那些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那些朦胧的灯盏效果,那些流畅的场景切换,都如此浮华梦幻。

可是这些浮华的装点,别出心裁的改编,比起选择真正适合的角色,哪一个更重要?

导演似乎本末倒置了。

让Keria Knightley 来演安娜,这绝对是一个错误。

托尔斯泰笔下的那俘虏了Vronsky的安娜是这样的:Because in the expression of her charming face, as she passed close by him, there was something peculiarly caressing and soft.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Keria 招牌式的撅着嘴的傲慢与凌烈的冷漠。

这用在Elizabeth身上或许恰当,但安娜的柔软,妩媚,风情,被毁了。

苏菲1997年的版本虽然是一个平庸的改编,但我们至少能从苏菲的眼睛里看到柔顺,看到娇媚,看到婉约,看到带有轻微挑逗的含情脉脉。

Keira 的眼睛里也是有挑逗的,但那是一种令人畏惧的挑逗,一种冷冽的清高,一种高傲的姿态。

有时候她会让我想到章子怡,一样凶狠固执的表情。

她们这类的表情总让我感觉欠她们好多钱,要还。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美丽与迷人并存的,托儿斯泰用的词是charming, radiant, blushing,striking beautiful。

我不否认Keira 有一张striking beautiful绝美的脸,她穿着一身华丽的黑色丝绒裙子,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

谁都不能无视她的美丽。

但我拒绝认同她演的安娜是迷人的,我看不到blushing,radiant,charming,看不到一点少妇的光晕,一点少妇的丰润, 一点少妇的秋波微转,我们看到是那华丽黑丝绒下的一把瘦骨嶙嶙,可怜的安娜,舞台生风的裙子却衬不出她的娇媚,那条华丽紧致的黑裙在她的胸前显得松垮无力。

在这点上,苏菲的适合度再一次更加明显。

同样的striking beautiful, 不同的是苏菲同时拥有另人着迷的身体,那柔润的胸脯,婀娜的蛮腰与那修长的姿态。

而Keria 的身材:单薄消瘦的上身,粗壮的双腿,显得有些男孩子气。

这样的身材或许也有一种别致的性感,像她代言的Coco Mademoiselle, 但是那不是安娜。

Keira 作为一名青年有为的女演员,她的努力是不可置疑的。

但我觉得她若要有所自我突破,去尝试更多样性的角色,还需要刻苦的修炼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她有一张精美的脸庞,她的脸在静态的时候特别的美,那冰雕一样的美,最适合做没有表情的迷失装。

但是一旦转入动态的时候,她的脸部肌肉显得紧张,僵硬,机械。

失去了含情凝睇的生动,也没有嫣然一笑的妩媚,更谈何专递眸含秋水,眉目传情的神态。

她的脸部表情永远在0与1之间彷徨,0是愤世嫉俗的高傲,1是惊魂四射的悲痛,剩下的那些是机械的抽搐。

至于她的笑,总是如此勉强,如此不自然,如此没有感染力,仿佛她知道自己不笑才是最美的,所以克制着。

再有,她似乎特别中意悲剧,贵族也是她的特长,无法想象她去演农民,妓女或像Emma Stone 那样犀利自嘲的女孩或是Anna Hathaway 在 Devil wears Prada 里那样草根的角色。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各有所长嘛。

但问题在于这一系列雷同的悲剧角色加剧了她紧张的脸部肌肉,她哭起来更美了,笑起来也就更不自然了,那冷峻的双眼里似乎只有悲楚与挣扎,却无办法传递在爱里的感觉,在欢乐里的娇媚,在幸福中的柔情。

所以Keira演的安娜是一个渴望悲剧的女王。

她到那里都是最显眼的,最锋芒的,最得爱的,然而当一切繁华富贵渐渐远离她时,当甜蜜锦簇的爱情渐渐消失后,她开始怀疑这一切,怀疑自己的美丽,自恋的她无法容忍这种落差带来的耻辱,心甘情愿地走向悲剧,她死得时候,那血迹,在她的额头星星点点排列得整体,如印象主义的画一般,美,死都要这么美。

Guardian 的影评人说她演的是:she is the artless wife and mother, suggesting a new subtlety and maturity in her acting. 但观众们遭到了观众们的抨击的:Personally I can’t think of an actress less suitable for the role than Knightley. 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her range, thus far at least, consists of pouting and yet more pouting, she simply looks wrong. Yes, I know looks aren’t everything, but my idea of Anna is as a rather more mature woman. (“我个人认为没有再比Knightley 更不适合演安娜的演员了,她的表演除了噘着嘴,还是噘着嘴,她是一个错误。

我知道外形不是一切,但安娜至少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成熟的女人”)。

她的评论很快就有了555条10086 +1 。

看来我不是一个人在刻薄着。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并不是一个自恋者,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也义无反顾得去爱别人,为了爱情而走向毁灭,同时她也渴望被救赎,被道德救赎,挣扎矛盾的她最后走向了绝路。

有点像是《魂断蓝桥》里的马拉,说到《魂断蓝桥》突然想起美丽的费雯丽,或许她是可以把安娜演活的。

如果说女主角是失败的选择,那么男配角绝对是一个笑话。

怎么想到让Kick-ass 里的男童,去演一个英俊风流的军人,托尔斯泰笔下的他是:squarely build, dark man, not very tall, with a good-humoured, handsome and exceedingly calm and resolute face.。

如果要找Aaron Taylor-Johnson 和Vronsky的共同点的话,那恐怕就是:Not very tall 了。

相比97年的Sean Bean, Aaron 只能说是一个更加不合情理的选择。

至少Sean Bean 还是有男人的英气的,Aaron 只是一个金毛乱发,青春痘印满面的少年。

选择他,无非是为了商业上的成功吧。

抱怨了一堆,休怪说我刻薄,我们谈得是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岂能任人不负责任的为了纯商业目的而搬上银幕。

另外我手头只能找到一本英文版的安娜,所以只能引用英文,还好些段落都是直白的描写,不应有太大歧义。

再说这片本来就是英国人拍,英国人演,说的是英语。

注:这是一篇差评,建议keira的影迷,特别是喜欢人身攻击的朋友们不如看好评吧。

至于谁才是真正的安娜,感谢下面淡茶同学的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这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310426/

 9 ) 一部有关爱情的虎头蛇尾的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是对我人生前二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那时我还不到16岁,春节的时候大人在隔壁打牌,我抱着书坐在床上,听着春晚,看着安娜快要病死在产床上,安静地哭着。

我给当时的男友发短信,说在看书里一个女人生了孩子差点得病死了,他说你不会的。

然后自己傻兮兮地乐,以为自己好像对爱情有了那么点发言权。

等我开学后还掉这本书,我也就恢复了单身。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刺激,是在安娜快要病死的时候,沃伦斯基开枪自杀,但是却在两人终于远走高飞之后的三个月开始厌烦安娜,而后加以冷落,最终导致安娜的自杀。

我还跟我爸爸讨论过: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如果一个男人愿意为你放弃生命,他怎么会在拥有了你三个月之后就不感兴趣了呢?

当然,我爸爸的答案翻译过来就是:too simple!

sometime native!

我真是为你捉急啊!

好吧说回电影。

这部电影真是改编中的上乘之作!

形式感的叙事方式,恰当好处的情感张力,养眼又勤奋刻苦的演员以及对原著十分精准的解读(体现在关键场次台词的选取上)都让我看得非常享受。

剧透一下。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几句台词。

首先是安娜和渥伦斯基激情戏时安娜的几句话。

文艺片与A片在激情戏上的差别,除了具体暴露尺度之外,应该就体现在女人的话是说给谁听的吧。

安娜请求上帝宽恕,说渥伦斯基是刽子手,说这才是真的爱,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是说给自己的心的。

我记得当年跟别人讨论《色戒》的时候就说到,其实女人才是用下半身思考的。

她会相信自己身体告诉自己爱的是谁,所以汤唯会为了“爱情”牺牲自己和王力宏们的性命,而安娜更是为了“爱情”才放弃了缩油的缩油。

其次是安娜开始神经质的挑情夫刺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为了拥有我你失掉了太多,所以你现在不爱我了。

尼玛我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如果说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主旨,那我绝对会用这句话!

这也是我爱情观的一部分,就算今天的我值得你放弃工作放弃家庭放弃社会交际放弃名誉,那么当你得到之后,早晚有一天,我就不值那么多了。

(当然其实,你什么也不要的话,他该把你踹了还是会把你踹了。

- -!

)这也是《成为简奥斯丁》里面,安妮海瑟薇最终的分手理由:你为了和我在一起而变得贫穷,早晚我们会因为贫穷而相互憎恨。

略微要吐槽的地方就是裘德洛的角色,电影开始之后我一直惊讶于他竟然演的是安娜的老公!

那尼玛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秃顶肥胖口臭黄牙的死老头啊,直到真的渥伦斯基出现之前我还期盼说难道情夫也是裘德洛演?

可惜事与愿违,好吧其实真的渥伦斯基也挺帅的,可是裘德洛真的是我心目中的渥伦斯基啊!!!

难道是他为了自我突破跟导演要求一定要演老公吗?

可是谁天天和裘德洛睡一张床还要出轨啊!!!

花痴完后继续,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很讨厌安娜的老公,因为那就是一个伪君子,无情,折磨、要挟安娜,假仁假义,可是在电影里,裘德洛真的让人恨不起来,只能说是情商低导致的社交障碍,看着倒比安娜更可怜些。

影片的后半段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原著中的大部分都是描写安娜离开老公之后的与情夫在乡间的生活,看着赖以为生的爱情一点点死去,那才是真正折磨人心的阶段,也许那才是托尔斯泰真正想要说的。

可是这用电影的手法太难表现了,所以二人的失和和安娜的死都交代的不够清楚,著名的“四个一切”也没有展现,感觉安娜就是吗啡吃多了得了妄想症然后就自杀了。

我一直不认为安娜是在出轨,当一个从没吃过糖的孩子发现糖的甜味之后,谁也没办法阻止她继续吃下去了,包括她自己(这也是人类为什么会换牙的原因吧?

)只有吃过之后发现糖虽然甜,但是会蛀牙会发胖会得病等等之后,她才知道要克制,而后如果继续坚持吃,那才是出轨,那才是不听话的坏孩子吧。

可惜她爱得太深没有机会改正了,难道这就是她必须死的理由么?

我真心为她惋惜。

故事的另一主线是吉提和那个黄毛男,托尔斯泰总会在小说中找一个自己的代言人,说一些作者想说的话。

这条线的主旨就是被高富帅玩剩下的女神还是可以和屌丝好好过日子的!

多么理想主义啊 我记得原著中有怀孕的吉提和烦躁至极的安娜见面聊天,气氛非常微妙,安娜有一种被女屌丝逆袭了的挫败感,这也是她自杀的间接推动原因吧。

黄毛男演得真好,嗯,对于吉提最终的选择是有说服力的,这也是作者推崇的恋爱观吧,不过我怀疑他们结婚九年后恐怕也会发生类似出轨的。

当然也许不会,吉提吃过帅哥的亏所以会有点的记性,可是话又说回来,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桥段每天都在上演,谁能说得准以后呢……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当爱情燃烧时……嗯……你就被烧死了。

我还想再看一遍啊!!!!

 10 ) 托尔斯泰是谁

这个老头其实很简单,虽然动不动就写一部几百万字的大著作,但是其实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

而且这些著作也有是衔接在一起,并且跟这个老头自己的经历结合在一起的。

并且最终的结局是这个老头离家出走,并将生命结束于一个小车站。

我们与其解读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不如解读作者来的直接和简单。

我不喜欢他写作的调子,从来就不喜欢。

我喜欢犹太调子的,特别是犹太作家写的。

这个老头太想给出一个答案,并且太用心思给出一个答案,还太用时间给出一个答案。

他总是想实践他的思想,他的理解,他的设想。

即便他在作品中总是以一个观察者面目出现。

他太热情,太纯真,太理想化,以至于我们可以说他太小资产阶级的疯狂了。

疯狂的作者于是塑造了(也许真的有这么一个人)一个角色,但是不是唯一的角色。

这个角色一定是够疯狂,够扭曲,也够真实。

只不过在各个作品中这个角色表现的充分程度有所不同。

而之所以要有这么一个形象,其实很简单,是要突出另外一个形象,也就是农村的村姑形象,或者是农民的劳动妇女形象。

一个单纯的,质朴的,吃跑的就睡,睡足了就劳动,高兴的唱歌,不高兴就撒泼的,单纯的农村丫头形象。

这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实,一种直接表达自我的真实。

并且作者认为只有这种真实才能救当时的社会,并且私人财产等都会阻碍个人的这种真实。

当然我要说,作者作为文学家是很成功的。

因为就是今天写这么几部大著作都是个体力活,何况每一部写的水准都还不错。

但是我也要说,作者是个纯粹的2B,从青年就开始如此,到死也没变过。

当然西方那地方很多人都有这种基督情节,觉得自己应该去救社会,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要带领众人自我救赎,要复活。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种人格很伟大,但是我说最终不过是一个伟大的2B而已。

《安娜·卡列尼娜》短评

英国就没有好看点的女演员了吗 Keira knightly 一直顶个站街女的发型是几个意思 男主角的颜都完胜女主角 剧情太赶 主线又没有完全突出 胜就胜在华丽的场景和服装外加非常好的配乐

2分钟前
  • Lisaaaaaa
  • 还行

相当赞叹它用戏剧手法来展现背景和转折,这个production designer太牛逼了。除此以外,虽然喜欢安娜这个人物,但这是名著的功劳,不是电影。实在话我觉得这电影根本没把故事讲好。演技都觉得不到位。

5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其实可以,看习惯了就好。。。

9分钟前
  • purr
  • 还行

这片拍的挺省钱的吧,算是满特别的idea

13分钟前
  • SweetJanuary
  • 还行

乔怀特一贯的炫技癖,专注于形式感。 舞台剧方法的呈现、通过切换布景流利转场,另有一些定格画面的运用,都相当不错。服装美术极尽华丽。挑技巧真挑不出什么,可惜就是从情感上从不扣动人,索然无味。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主要故事情节发展都是台词讲出来的,搞得跟普及文学名著似的。布列松吼来吼去电影不是戏剧,可我等平民看戏机会太少,花几十块钱看场结合的挺好玩儿的呀。第一场跳的舞叫啥名字?

20分钟前
  • 推荐

由一类社会问题的阐述转而变成爱情方式的探讨,是毁灭型的快乐至死还是稳健型的逐日消磨?此版安娜就可理解了。

25分钟前
  • 庄涤坤
  • 推荐

无数次证明英伦瘪嘴玫瑰不我的菜。

29分钟前
  • 一期一会
  • 还行

场景时空切换太棒了,服装舞美灯光美轮美奂五星,KK总让人出戏减一星,好多熟面孔,惊现大小姐,还有Crawford抱狗打酱油。形式大于内容,不及前作。

32分钟前
  • 马克兔温
  • 推荐

like a 婊子

33分钟前
  • 占朵
  • 还行

我很喜欢这种舞台剧式的表现方式,舞会那一段,看得我心潮澎湃啊...此外,百年前托尔斯泰就写出了外遇题材的小说,怎么直到今日还是女人为难女人呢。。。

35分钟前
  • wangzhenx
  • 力荐

场面华丽,内涵不够,指向失焦。

40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融入戏剧形式感的手法给五分,对原著缺乏质感的还原给一分,主演都是大牌,但还是落败在角色定位的模糊上,再加一分给走过场的唐顿Marry姐。

43分钟前
  • 谧蝎
  • 还行

场景切换一开始总感觉有点突兀,看习惯了才好些。。。

45分钟前
  • 见晴
  • 推荐

2012-10-28 国金百丽宫影院 52

47分钟前
  • Eights|八子
  • 较差

Joe Wright導演的這一次名著改編帶了太多實驗性的挑戰,結合許多舞台劇風格,長鏡頭的頻繁使用、舞臺場景的轉換顯示了操控能力,但也有些炫技,而鏡頭的情緒渲染充沛,卻是以敘事為代價。我最喜歡的Keira Knightley的表演還是《Pride & Prejudice》,不過還是祝她提名奧斯卡影后。

51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说说演员吧。Jude Law后退的发际线真替造型省钱。然后看到Gosford Park里的Emily Watson和Kelly Macdonald,还有我喜欢的而@兰芎山人 不喜欢的Olivia Williams,真令人惊喜。

55分钟前
  • 杜祺晏
  • 推荐

舞台剧养一幕幕的拍摄手法很新颖,可是故事拍得却不那么令人信服。keira真的一点儿都不适合演anna阿,而且通篇看下来没什么深刻的感受,关于anna的矛盾,世俗的黑暗甚至最后的自杀。两星。

57分钟前
  • 不存在的犬小姐
  • 较差

无感!本身就讨厌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惊悚下巴演了之后更是厌上加厌。导演的手法也不喜欢,电影不像电影,舞台剧不像舞台剧,整个一四不像。

1小时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较差

看完《安娜卡列妮娜》,再次印證女人真是好傻好天真!女人想要的是永誌不渝的”愛”,卻總把刻骨銘心的”愛情”誤認為”愛”。男女 間的”愛”確實由”愛情”而來,但有些”愛情”其實很輕很薄,它無法變成女人以為的貴重之愛。愛情其實沒有那麼偉大,要為愛情放棄一切,就請先做好被愛情背叛的準備。

1小时前
  • 愛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