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好莱坞演员里的“吸金王”不是“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不是“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也不是约翰尼·德普、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而是道恩·强森,凭借《速度与激情6》、《特种部队2》与《健男抢钱团》,有他出演的片子,总带来了全球1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这个曾经的无脑男,居然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票房巨无霸,真让人吃惊。
话说回来,在《速度与激情6》及《特种部队2》里的道恩·强森可算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肌肉,将强悍、勇猛的劲道发挥的很好、很霸气。
而在《健男抢钱男》里,他似乎又回归到了无脑男的本色,比较衰,比较笨,比较坑,出尽了洋相,而且还害惨了自己的小伙伴。
尽管他的角色笑料十足,充满了违和感,很富有喜感,但无奈强森的入戏感并不太强烈,并没有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不过,可能责任也不完全在道恩·强森一个人的身上。
因为这部片子本身就是一部玩票性质的作品,有凑的嫌疑,道恩强森凑上马克·沃尔伯格,然后加上一个大导迈克尔·贝,在嘻嘻闹闹中就出炉了。
所以,你看到不是一部经典,而是玩票。
对于名导演的玩票类的电影,其实有很多了。
眼下的《私人定制》就是,用冯小刚自己的话说,“自己认认真真拍一部电影,结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而随随便便拍一部吧,却带来票房的大卖”,这让他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玩票,就是拍惯了大制作的大导演,突然拍一部小成本小制作的片子,而且风格也会与以前的作品大不一样,它可能仅仅是导演日常想拍而不能够拍的类型,而现在去拍摄,不过在刚拍完一部大片之后,在下一部大片开拍之前,利用暂时的闲暇迅速拍就的。
所以,他可能有些好玩,但未必十分好。
迈克尔·贝在《变形金刚3》与《变形金刚4》之间,一时兴起,拍下了《健男抢钱团》,就是典型的玩票性质。
但最大的收获就是与马克·沃尔伯格建立了默契,而且敲定了《变形金刚4》里合作关系。
不过有些导演,即便是玩票,也是一丝不苟,像马丁·斯科塞斯,拍惯了黑帮片,突然拍一部《雨果》,可能看起来与他以前的任何一部片子都不相同,但依然是精心制作的精品,全无应付的痕迹,同样的还有斯皮尔伯格的《丁丁历险记》,也是一丝不苟的去做。
但有些导演却不是这样,可能也用了心,但收获却并不符,像彼得·杰克逊的《可爱的尸骨》,其实品相并不差,但口碑与票房却不是那么的好。
而国内,杜琪峰就善于玩这个,在一部精彩的黑帮片之余,就会拉上刘德华去拍一部有些庸俗的低趣味浪漫喜剧来,不过票房居然也不差。
其他的像宁浩,在“疯狂系列”之后,捣鼓出了一部《黄金大劫案》,结果把自己的口碑折腾的够呛,好在被拖延了4年的《无人区》终于得到了上映,好歹算是为他挽回了不少的名声。
希望他下部的《玩命邂逅》不那么坑,但从目前流露出来的剧照看,很有可能比较坑。
其实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就是在拍摄《唐山大地震》之余的玩票,但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品牌再次敛钱,大赚了一笔。
在《健男抢钱团》里,迈克尔·贝的玩票实在太过于明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根本没有压力,而且我一点也不需要去想什么机器人大战、爆炸和花掉了几亿美元的事情。
我们就是很单纯的拍摄电影,每天考虑电影的事情。
”而且剧本是真实事件的改编,所以在想象力不会太出格,只要拍的好玩就足够了。
整个故事就是沿着“笨贼一箩筐”的架构去的,几个健身教练,想敲诈有钱的健身会员。
结果原本设计的天衣无缝的抢劫案,却因为一系列的岔子变的不可控制起来,结果最后搞的鸡飞蛋打,所有人都得到了惩罚。
就像一客点心,在吃惯了迈克尔·贝的机械大餐之后之后,突然他给了你这样一份点心,而且看起来面向还挺一般,但吃起来还不错,酸酸甜甜,不霸道,但恰好处于甜与腻之间。
整个故事的设定都恰到好处,该峰回路转时就峰回路转,该坠向深渊时就继续坠向深渊。
有够贱,有够可爱,足够了。
即便是玩票,也一定得对得住自己,对得住观众。
一部充滿屎尿屁的低智商犯罪喜劇,且又黃又暴力。
血腥鏡頭還是被適當地處理了。
但可能由於邁克和馬克的好萊塢生存法則,原本能在90分鐘裏結束的東西又增加了30%的“注水”成分,基本上角色都有了充分露臉的機會,尤其是肥妞穿著衣服拿著雙節棍和黑仔愛愛的橋段……,還有不同的人反復往黑仔“小伙伴”(根據國家權威機構最新釋義)上打針的鏡頭……。
過多的獨白並沒有為電影本身加分,還有居然讓“大塊頭”讀教會度假雜誌的内容……。
影片裏“華裔”再一次充當了騙子的角色(尤其是被其“發揚光大”的勵志成功學),看似充滿激情實則空洞的東西就像靠藥物“發”起來的肌肉一樣——看上去、感覺上去都很好,實則一無是處且危害不淺(參看黑仔的小伙伴)。
美國夢在物質社會的畸形催化下最終只變成了四個字母——doer。
這就像黑白喵理論一樣,將道德和法律棄之不顧…… 我喜歡關注臺詞,這部屎尿屁有些形式老套但還算好玩的地方——我會在三個月裏把你練得像神戶牛肉一樣,向西冷牛排看齊,教練和客戶的信任是神聖的就像牧師和律師一樣之類的。
这几年,迈克尔贝心力憔悴地操持着塞伯坦的机器人们乱战。
无休止的射击、对砍、互殴、爆破,空间穿越,毁天灭地,掺杂着大波妹竭斯底里的夸张喊叫。
如此大鱼大肉,即便是以大场面为生命食粮的贝爷,也难免消化不良。
以至于贝爷一度宣告,拍完第三部《变形金刚》便要偃旗息鼓。
虽然今年他又自抽耳光,继续开拍系列第四部。
却到底在两片的空档期,拉着一帮肌肉猛男拍出了一部精巧有趣的犯罪小品——《健男抢钱团》。
看完电影,很自然便想到科恩兄弟。
这样的黑色题材,真实事件改编,阴差阳错与慌乱失控,蠢笨恶人制造凶残血案,口味古怪的幽默,而故事的现实基因又让人感慨叹息。
难免不让人把本片与1996年的《冰血暴》联系在一起。
只不过冰雪漫天的明尼苏达变成了阳光碧海的佛罗里达,被奥斯卡眷顾的科恩兄弟当然更加平缓自制,故事讲得张弛有度。
而迈克尔贝虽然有心想文艺一把,号称要再整出个《低俗小说》,但又不能自抑地燃烧雄性荷尔蒙,全片充斥花里胡哨的剪辑与画面,甚至追车、动作、高速摄影与金发美女也打包奉送,节奏明快、荤素不忌,好似一锅大火烩炒。
当然没人把贝爷的文艺宣言太当回事,抛开偏见,不去心心念什么擎天柱或是威震天,这仍算是一部用心有趣的电影。
一如电影中文译名,《健男抢钱团》讲的就是一帮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被类固醇与成功学整得五迷三道的肌肉男坑抢拐骗的故事。
你当然不能指望这几个振波男搞出《惊天魔盗团》或《十一罗汉》那么机智又完美的犯罪布局。
恰恰相反,电影花了大量篇幅,不惜工本地通过繁复细节,去表现这帮猛男的蠢笨与低能。
迷失的价值观,混乱不堪的生活,再加上那些被肌肉侵占而毫无存在感更让观众“捉急”的头脑与智商,他们被那似乎一直存在又无法名状的“美国梦”牵引和诱惑,在犯罪的道路上一路狂飙,逐渐失控,最后被现实猛然击倒,走向毁灭。
这样的一群笨蛋,整不出高智商的犯罪,自然也难有什么复杂曲折的故事。
电影于是在叙事上花费功夫,各色人等的自述式回顾,字幕横飞的吐槽,倒也显得妙趣横生。
只是2个多小时的片长,喋喋不休地倒叙与独白,让电影看上去过于啰嗦和纠结。
而影片一再强调真实改编,在“搞笑”方面努力节制,没有过于癫狂,算是有趣,但古怪多过“好笑”,更让电影前半段略显得枯燥。
好在这样的局面在电影下半程有所改革,伴随着壮汉们的犯罪处女秀在一串乌龙事件中歪打正着地成功,死里逃生的事主找来不甘寂寞的侦探,被有心或无意卷入情节的各色人等,角色间复杂的关系线被巧妙地串联到一起,情节于是也随之变得丰富和紧凑起来。
不难看出,摆脱高成本制作的市场压力,迈克尔贝在这部电影中是真正回复了轻松自如的玩乐状态,各种花活儿信手拈来,讽刺与吐槽更是贯穿至终。
比如白人至上者的爱国自白,仁慈神父的猥亵骚扰,甚至借着电锯分尸发出对“中国造”的抱怨与讥讽,无不让人会心一笑。
虽然几坨猛男吨位十足,《健男抢钱团》却可称是迈克尔贝最为轻盈的作品。
马科沃尔伯格与巨石强森打破固有戏路,充满惊喜。
特别是强森所演绎那个交织着暴力与单纯,健壮却又略带萌态的基督徒,绝对戏感与喜感十足,为影片加分不少。
而曾在《石破天惊》里饰演反派将军的艾德哈里斯,扮演私家侦探于电影后半段出场,作用更像是《冰血暴》里的弗朗西丝-麦克道曼或者《老无所依》里的汤米李琼斯,借由一种相对客观抽离的视觉去注视着闹剧般的一切,眼看施者与受者都在一种不可言说的混乱中走向破灭。
而自己回归平静美好的生活,却仿佛走入另一种难以置信的境地,只能徒增人心不古的感叹。
电影最为讽刺的是,尽管几个肌肉男愚蠢至此,他们依然成功得手第一单绑票生意,几乎就要“从此过上了童话般的幸福生活”。
而在侦探一再地警告下,警察还是间接地放任了第二桩血案的发生。
甚至在事件败露后,如若不是两个硕大带有唯一识别编号的硅胶,他们差点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其中,有无能警察的不作为,有贪图小利者的配合,有“成功”学大师的欺诈,有身边爱人的欲望和贪婪,有被害人为富不仁的报应,这一切的失常所构筑而成的腐败的社会生态,才是促使一切罪孽发生的根源。
电影海报上,三个身材健硕、神色坚毅的男子意气风发地阔步前行,背后的星条旗让他们看上去就像是要拯救地球的勇士。
他们何尝不曾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是一种正义,一种基于不公而奋起反击的正义。
因为卑微,所以残忍。
电影是讽刺,生活却是残酷,不要忘记的是,在嬉笑嘲讽的背后,这依然是一个基于真实案件所改变的事件。
真实发生的绑架,真实发生的凶杀,真实发生的碎尸。
这也当然不是美国才有的事情。
就好像今天看电视法制节目,两个湖南少年,一个甚至未成年,原本内向得连鸡都不敢杀,却一路跑去云南,连续犯下命案,只为抢劫一点少得可怜的财物,被害者中最小的只是个两岁的孩子。
在被警察擒获后,两人依然一副懵懂状态,说不清杀人的动机缘由,只觉得为一个目的,一切都可以做,面前的障碍便要毫不留情地加以毁灭。
而面对可能到来的审判与死亡,却又惊慌得啼哭不止,只会哽咽着道歉,却不知生命已逝,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如果哪怕多一点点关于世界的常识,多一分钟的冷静和思考,又何至于此?
虽说天网恢恢,然而当你面对真实,灵魂的震动依然不自觉而生,所以在这个世界里,逐梦当然是更好活下去的动力,但心存敬畏与怜惜,才是我们得以存在的根本。
男人的奋斗史离不开同甘共苦的小伙伴们,而且小伙伴们的数量也很有讲究,不多不少,三个正好。
俗话说,好事成双,三人成虎……好吧,我的语文课是体育老师教的,年轻的朋友请不要学我乱用成语。
光看本片的海报,好像还真有那么点励志的意思——三个美国合伙人站在星条旗下,一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蓄势待发的样子。
只不过,不同于《中国合伙人》通过对三个中国先生创业史的展现,猛戳我这种屌丝男观众G点,激发大家对实现中国梦的共鸣,迈克尔贝的这部新片却是借三个美国先生的故事几乎要把美国梦给玩儿坏了。
从合家欢的《变形金刚》系列中暂时抽身出来的迈克尔贝终于可以不顾底线肆无忌惮的在这部R级片中尽情玩耍了。
变形金刚从一到三,给人感觉在女主角的特写镜头上,导演的拍摄手法日渐猥琐——瞧把孩子给憋成啥样了。
这次咱们终于可以甩手大干一场了——想露点就露点,想来一发就来一发,想喷血就喷血,想骂脏话就骂脏话。
迈克尔贝是个非常棒的商业片导演,他就是闭着眼也能拍出精彩的商业片——不过观众对他评价却始终不算高,因为大家都觉得他好像真的是一直在闭着眼拍电影,反正他大概只是竖起耳朵来听炸药放的够不够而已。
这次的新片据他本人说是要拍出《低俗小说》的味道来,不过看完之后我觉得除了尺度方面,其他的给人感觉都与《低俗小说》相去甚远。
不过这个“相去甚远”是没有方向性的,两部电影都很精彩。
当然,也许这部新片在我记忆中变模糊的速度要快些,但并不影响我对它在娱乐性上的肯定。
每个导演风格都不同,真要以之前别人的成功案例作为参考,拍出来的感觉也可能差很大。
像我这种要求比较低的观众,只要导演用有趣的细节点缀好一个精彩的故事我就满足了——我觉得这方面本片导演超额完成任务了。
如果硬要说本片像哪部旧电影的话,我倒觉得它跟《两杆大烟枪》更类似。
当然,本片没有昆汀或者盖里奇那么张扬鲜明的风格,而是一部仿佛严格按照好莱坞电影制作工序来完成的标准化商业片——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把娱乐性商业片的制作技巧融会贯通并发挥到极致,本身就是迈克尔贝最强烈的个人风格。
说到本片当中有趣的细节,实在数不胜数,前二十分钟不算太精彩,但是从主角策划抢劫开始,就基本上是全程高能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婚礼那一场戏,这里雷蓓尔的一番演说倒是有点昆汀那种絮絮叨叨的感觉。
其中有这么一句,是她说安东尼麦凯“是我的贝莱尔的新鲜王子”。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95年,那年正好是迈克尔贝在影坛崭露头角的时候,也是他和威尔史密斯初次合作《绝地战警》的时候。
快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新人电影导演早已凭借三部《变形金刚》成了任何爱看商业大片的观众都不能忽视的世界名导,而当年的新鲜王子也早就加冕为“皇”,近几年更是致力于培养自己家的太子爷。
我猜本片拍摄过程中,导演应该也被勾起了不少青春回忆吧。
安东尼麦凯恰好是好莱坞黑人男星当中除了威尔史密斯外,第二个让我觉得相貌英俊不凡的,而这里用威尔的昵称来对安东尼的剧中角色的外形进行肯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我喜欢的两个黑人男星给联系起来,让我觉得巧妙中还有点小惊喜。
不过这个小黑哥现在大多都是当绿叶,希望他加盟复仇者系列后星途能更明朗些。
在说回电影的主题“美国梦”以前,我想先说点题外话。
电影中我看的最揪心的一个场景是三个人用尽各种方法杀佩佩的那一段。
一开始还是各种搞笑,可是演到巨石强森开车从佩佩脸上碾过去那里我是真的笑不出来了。
我特别能感受到这个角色当时心里那种矛盾与慌张。
我虽然没有[哔]过人(真的[哔]过也不可能跑到这儿来承认……),但却做过很多类似的梦,比如我梦到过自己潜入一个朋友家去偷东西,然后被他爸爸撞见了,然后就失手闹出了人命,当时心里的感觉是既惶恐无助,还有种天旋地转空虚幻灭的感觉。
梦醒之后,长舒一口气,好在只是虚惊一场。
小时候看太多武侠故事,也常幻想那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快意与潇洒,长大之后,却连做个这样的梦都后怕不已。
由此可以看出,梦这个东西虽然神秘有趣,但也常常是很复杂甚至危险的。
有的人在梦的指引下,创造了绳命的回晃;有的人却被荒诞的梦给带跑偏了,比如片中的三位。
其实片尾丹尼尔被判刑后身穿囚衣时配的那段旁白,让我听了还是有点失落的。
我在想,如果就这么让他们侥幸逃过去,也许他们的美国梦真的就实现了,真能为把美国改造成更好的地方出一份力——丹尼尔接手了佩佩的资产之后,从邻居到店员都对他赞不绝口,应该是他比佩佩干得好多了。
可惜的是,主角们在为自己的圆梦计划踌躇满志时,忽略了其中真正最大的阻力,那就是他们的愚蠢。
上帝在要给予你的时候可能会以任何一种你想象不到的方式——比如当年乘五月花号到美洲大陆之后饥肠辘辘的移民,在受到印第安人的接济之后视之为上帝显灵,我年轻的时候也觉得这很荒谬,但现在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能理解这种想法。
同样的,上帝在要从你手中拿走某样东西时,也会用任何你想象得到或想象不到的方式——比如利用人的愚蠢,或者贪婪,或者其他。
每个人都是一个容器,上帝会往里面注入运气,能力,财富等许多,而一旦祂觉得这个容器不合适了,只要轻轻一推,里面的东西就会全洒出来。
特别说明一下,这里说的上帝,并非特指某一宗教的神明,具体含义因人而异。
我常常见到同龄人抱怨社会不公,自己的家庭背景不够好,让自己活得很吃力,极端一点的甚至会诅咒那些X二代。
其实对于那些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来说,如果他们的器量配不上他们手上拥有的,那他们早晚会输掉这些不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如果他们本身就配得上自己拥有的一切,那我们又有什么好嫉妒的呢?
有许多仇富的人往往自己本身在该努力的时候欠了那么一把火候——比如像片中佩佩说的“因为你们他妈的没上过大学”,在天朝应该是我们他妈的没考上好大学——对于这些人就算真有人出来劫富济贫,平白无故分给他一大笔钱,以他们的水平,恐怕很快也要败光。
电影中出现了三个在财富方面代表成功的角色,第一个是遭遇抢劫的佩佩,这个形象有点特别,他是类似于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或者欧也妮葛朗台那种角色,虽然很有钱,但却很难让人喜欢上,对我们这些平凡人起不到什么榜样作用。
另一个是非常倒霉被弄死的那个色情小王子。
他的性格虽然不像前一位那么奇葩,不过钱的来路也不怎么正。
他要是个循规蹈矩的善类,又怎么会被傻大个巨石强森盯上。
还有一个是卖大力丸的Johnny Wu,现在只要看到肯郑的那张脸就想笑,哪怕有的时候他演的并不搞笑。
天朝拍的励志故事少不了要黑一黑美帝,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Johnny吴这个角色从名字上看应该是个华裔,这大概也反映了一部分美国本土居民,特别是白人,对于华裔移民的看法——那些成功的华人都是些大忽悠。
另外片子后段分尸那块儿,还黑了一下我大天朝的产品质量。
类似的桥段在当年诺兰的黑暗骑士里也有,当时还年轻气盛的我,还颇为此愤愤不平,现在再回头看就觉得完全无所谓了。
其实美国人也不傻,只要我们的东西物美价廉,任这些好莱坞电影黑出翔来,人民大众也是会照买不误的。
其实关于美国梦的正面教材,片中还是有一个的,就是艾德哈里斯扮演的侦探。
在还能跑能跳、耳聪目明的年纪就退休在家,有一栋海边的大房子,没事打打高尔夫球,在家种花种草,每天可以陪自己的老婆去超市买东西,一起在家吃饭。
不是每个人都非要爬到顶点,去领略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寂寞。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做的最靠谱也最惬意的梦大概就是这样了吧。
《鱿鱼游戏》-韩国电影的文化输出洋洋洒洒的说了很多,而且看得出作者是有一定文化底蕴和观影量的,但是如果作者能回头不带任何情感的客观的去看自己这篇文章,把文章里中外电影国籍对调一下,还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么?
字里行间,有着对国内电影的各种批判,对国外电影各种善意的解读,一丝一毫不觉得国外电影所谓“文化输出”的作用,因为从一开始,这个概念在作者心里就是被否定的,然后找论据去支撑这个结论。
这不正是一直以来“文化输出”的效果么?
打个比方,过去10几20年,甚至就是过去3年前,好多人还是对西方抱有极美丽的幻想和滤镜的,滤镜,这个作者也用到的词。
这个滤镜,正是“文化输出”带来的,我们的认知是被引导的。
而现在,为什么大家开始谈论“文化输出”了,因为时过境迁,好多事情我们看清楚了,西方没有那么好,我们没有那么差,甚至,西方的双标让人感到虚伪和恶心,而之前我们为什么有那么根深蒂固的想法?
正是“文化输出”。
这是对我的批评,就很奇特。
首先我对自己十分凶狠,压根不带感情。
倒是他偏见十足啊。
绝口不提我对中国电影《小城之春》、《喜剧之王》、《色戒》的分析。
第一点是文艺青年常用的先捧再踩,而这种行为并不是真心夸赞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博学,看看他的言论,不就为证明自己见解更深刻吗?
当然这是个态度问题,不愿意学习中国电影史,话还挺多。
第二点还是文艺青年惯用的辩论手段,替换论点。
我分析的是“文化输出”必定失败。
他的论点就很怪,谈的是“文化输出”的后果,一个拥有理性的观众不难发现,他的论点恰好证明我是对的。
不知他反复思考自己的言论是否会意识到。
知乎有个问题是“为什么成龙与李小龙的成就要高于李连杰”,我也论述过,替换论点,明明问的是成就,答题者说的却是持久力,还赢得大量叫好,国内影评人就这水平。
像政客不像学者。
他说我对西方国家的善意,这很奇怪,因为我在《鱿鱼游戏》的分析中对韩国电影的态度十分凶狠。
大谈韩国电影“文化输出”的明明也是这拨人,而我用事实证明韩国电影非但没有输出韩国文化,而是在向全世界呐喊:韩国陷在“文化双语化”的献媚,而且是从上而下的,不单是政客更是人民对西方的崇拜,在韩国综艺能明显发现。
那么,这位朋友是为什么如此脆弱感受到我对西方国家的善意?
因为他既不理解韩国电影为什么会被西方接受也不了解中国电影史,他说我对中国电影不友好,呵呵,我分析了费穆大师《小城之春》为什么是现代电影,受到全世界电影史的尊重,我也分析李安导演连续巨额亏损下好莱坞依旧信任、容忍,更不用说我在《鱿鱼游戏》一文前几段就说明中国香港新电影运动与中国台湾新电影运动足以对抗好莱坞。。。
明明前几天就说过好莱坞只能学习港片却不能复刻。。。
文艺青年就这样,他说了这么多就是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可笑。
我的《鱿鱼游戏》一文实际上并不是论点而是事实,我证明的是“文化输出”注定失败,一直以来支撑好莱坞世界电影中心与本世纪韩国电影进步的是拥抱普世价值观。
这位朋友认为中国看清了美国的虚伪,对不起,那是政客的期待,与电影有什么关系?
而且美国电影那是引进而不是美国说了算?
所谓的美国梦难道不是中国的期待吗?
是你被洗脑没有理性思考看不清美国电影!
意大利怎么就跟我们不一样?
因为一众大师级没有陷在美国梦的矫饰下。
1949年出版的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两幕剧《推销员之死》就是在向全世界解释“什么是美国梦”,美国梦的本质根植于美国梦的虚假与遥不可及。
我之前明确说过好莱坞电影有与官方密切合作的《珍珠港》、《变形金刚》,可这些电影毫无例外受到美国老牌影评人与报社的抨击,哪像我们中国的影评人啊,呵呵。
而好笑的是什么?
这两部电影的导演迈克尔·贝也拍过美国梦,那就是《健男抢钱团》,主题继承自《推销员之死》,也是讲美国梦的天真。
那么,我们中国人所谓的“美国梦”是怎么来的?
完全是自我臆想下的美妙结果,美国人自己都无法准确定义自己的“时代精神”,输出个什么鬼?
又或者说,美国在1917年之后成为世界电影中心,他们就经历了“文化输出”的失败,我们中国电影难道不该吸取经验?
“文化输出”带有明显的民族区域特色,中国人不是美国人,中国人永远不会全盘接受美国的思考,这就是美国拒斥“文化输出”转向合家欢的原因!
合家欢就是拥抱普世价值观,有时候更保守,像是二战时期的《相逢圣路易》。
只有普世价值才能成为全人类沟通的桥梁!
费里尼大师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起步,并没有拒绝美国电影,但他明确指出美国并没有那么美好。
好吧,他又要说我从来不提中国电影。
杨徳昌大导演明确说过美国流行歌曲对高压下台湾人民的鼓舞。
我们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商业大片《亡命天涯》在1994年11月12日上映,这位朋友显然是在这种观影文化下长大,他没有看到的是中国一直以来都可以看到大量艺术电影,而在这之后,商业大片取代艺术电影,所以我说,所谓中国视角下的“美国梦”是中国引进前提下产生的副作用,商业大片有时候会夹带私货,像是《壮志凌云2:独行侠》。
细心的观众发现《壮志凌云2:独行侠》对中国有点小心思,是的,可我又指出了一个让“爱国斗士”无法忍受的事实,那就是中国观众膈应的地方美国老牌影评人与报社(我说的是老牌有影响力的!
不要再跟我说资本注入下急速扩张到400多家媒体的烂番茄了!
)也不喜欢,所以《壮志凌云2:独行侠》票房收益很棒,评价却被压低了。。。
然后又有个人跟我说烂番茄96新鲜度还不够好?
亲,那是新鲜度。。。
这两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能说你不懂就来批评我跟你一样。
好了,我分析《鱿鱼游戏》到底想证明什么?
我指明中国电影被全世界接受的可能,也是好莱坞电影、韩国电影一直以来的目标,恪守普世价值观。
既然是目标,当然有失败的可能也有比较幼稚的尝试。
国内很少有人会像我这样指出《教父》为了维护家族团结保证对家族的绝对忠诚而抹杀美国一直标榜的个人人权。
我分析的所有韩国电影都明确反映韩国在被美国“文化侵略”,他们是怎么保护自己并飞速成长并超越中国电影?
吸收好莱坞技术并本土化。
说实话,我都好奇这人是否意识到韩国电影与中国内地电影差距有多大。
韩国电视剧与国内皇权下的霸道总裁玛丽苏就证明韩国拥抱普世价值观,国内是居高临下的男性视角。
中国内地电影可曾发展出自己的思考?
没有啊,吴京说一个美国人可以干掉一个师,中国人为什么就是夸张?
问题在哪?
吴京说的并不是中国电影的进步,而是在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他吴京可以比好莱坞更夸张,一个人干两个师!
是模仿好莱坞而不是像韩国电影本土化之后对抗好莱坞!
中国电影史大规模学习好莱坞技法至少有两次,沿用至今的就是第二次学习成果,别再瞎扯皮了,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
真是奇怪,我明明在《鱿鱼游戏》开篇就说印度电影与韩国电影都是在学习好莱坞之后加入本土化的思考以对抗好莱坞,什么时候对西方电影谄媚了?
文艺青年就喜欢借题抒发自己的小情感,李安导演《色戒》批评爱国斗士,躲在荣耀国家的背后,既不了解中国电影也搞不清自己在世界电影的位置,靠幻想度日哦。
每日影评20221013
-会员注册时,我给每个人清洁身体,并上了蜡。
对脱衣舞女郎免费开放会员资格,这主意太棒了,两个月内,会员量增长了75%。
-哦,你就是个“有可能”伙计(a Maybe Guy),我还以为你是个“肯定的”伙计(a Definitely Guy)呢。
郑肯这个大逗比!
妹子上半身趴在车后备箱上,汉子后入,啪啪啪的力量“推”动车,追尾了停在前面的一辆车。
黑人来到诊所看阳痿时的对话: 胖护士:我们每天都收治许多蛋蛋。
黑人:或许葡萄干这个比喻更恰当吧。
胖护士:至少你的也是裹着巧克力的葡萄干。
胖护士:我喜欢享受非洲大陆上的雨(喻与黑人做爱)。
黑人:我高中的时候给我的JJ起名欧内斯特。
胖护士:我也曾管我的私处叫米歇尔。
电击器把富翁电的口吐白沫,这时一个让我喷饭的镜头出现了--“白沫”的特写。
钳子夹鼻子。
巨石为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富翁洗礼。
两傻逼哈哈哈哈哈。
沃克伯格自称CIA欺骗无知少女。
芭儿·帕丽长得有点像斯嘉丽啊。
巨石这片儿中的主要职责居然不是秀肌肉,而是出演一个时不时的有点小聪明的中二肌肉基督徒,演的还挺棒。
演技不错。
公证人。
三人欲伪造富翁车祸死亡,结果由于猪队友黑人给富翁系上了安全带,猛烈撞击后车内的富翁仍存活。
巨石驾车碾过富翁的脸。
满是轮胎印的脸。
胖护士的忍者STYLE:一边用坐在黑人身上做爱一边挥舞双节棍。
巨石拿着自己断掉的脚趾逗狗。
沃克伯格交代巨石把死人手上的指纹烤掉,巨石把这项工作演化成了烤肉。
太傻逼了。
用胸部填充物上的序列号来做鉴定认定了死者的身份,奇葩!
真人事件改编,通篇充满黑色幽默与荒诞, 就像其中一个绑架犯和饱受折磨的受害者产生友谊 ,却又数次想至他于死地 这位受害者命大不死,报了警还被误会成有奇怪性癖的毒枭,后来绑匪头子再杀两人,毁尸手法残忍,但是观者却没有感觉不适反而捧腹大笑,而且在无法确认女尸身份时,竟然是从女尸身上的胸部填充物的生产批号得到线索,真真怪奇,不得不感慨,生活真是比艺术精彩啊!
拍腻了《变形金刚》的迈克尔·贝,终于有了喘息之机玩点另类花活。
寻到一个真实故事的本子,组织三名大块头肌肉男来演绎一场及喜剧又动作的各种绑票惊悚案。
在美国电影中,真实故事改编是炙手可热的类型片。
不管是真还是假,也不管被添油加醋改的面目前非到何种程度,只要是粘上“真实故事”,都会有一大群的死忠们狂热追捧,比如老夫就是其中的一枚。
因为老夫坚信,真实故事永远都会超于常人的想象力。
真实永远比小说更荒谬,人们虚构故事总会遵循一定的逻辑,而现实事件总会超越所有的逻辑思维。
这也就是真实故事最吸引人的一大看点。
至于影片的看点,除去短暂的香艳场面热场外,三大型男全程展露各种肌肉角度,绝对会让喜爱肉肉的观众们大饱眼福。
巧克力男安东尼·麦凯有点跟班的赶脚,道恩·强森像个无脑人士,唯独马克·沃尔伯格飙起的最凶,前后左右都被骂个臭够,《斗士》之后,奔四的大男沃尔伯格突然一身肌肉嘎达猛起,如打了激素一般,再次挥舞起动作片的猛力。
是因为最近动作老年队们的频频亮相,让年轻人不服气了吗!
无论如何,道恩·强森那五星级的肌肉块子,沃尔伯格的疯狂咒骂,还有安东尼·麦凯的小样,最终引出63岁高龄的老将埃德·哈里斯出马,立马摆平年轻人的气焰。
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不服不行。
至于影片的剧情,在美式主旋律如此高涨的当下,反恐反到压力锅的份上,此片却逆潮流而上,把打砸抢当成是“美国梦”的真谛,并且还夹带真实的种族歧视言论私货,影片得不到媒体大佬们的正面评价也在意料之中。
但被《华尔街日报》评价成“让人不愉快的怪胎(Freaks)”,还是有点出人意料。
难不成,《宿醉》和《春假》那样式的“怪胎”才是美式的正胎?!
难道美国人不是向来以大胆出格为人生崇尚准则吗!
当然,以恶趣味为骄傲的美国人还是有底线的,无论怎么肆无忌惮,丑化自己的国家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为连续指导了几部机器人A片,爆炸贝现在似乎名声不太好,但是因为这部片子我怎么都讨厌不起迈克尔贝。
我在里面看到了一个成熟有能力的创作者在掌握完全的自主权时肆意发挥自己灵感所能体现的彻底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虽然这只是他的玩票之作,或者说,正是因为这是一个玩票之作,最后才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但是却尽是些极其荒诞的情节。
我不知道主创是从哪个旮瘩把这个案件挖出来的,但是光靠这个故事这部电影就几乎成功了一半,这样一个充满着讽刺与黑色幽默还带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本,有时候你得承认现实比戏剧更出彩。
当一个故事脑洞开的太大,会因为不切实际而被扣分,但是当你知道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后,嗯,那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了。
你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去仔细审视它,然后惊叹于它逻辑的自恰,感叹于现实的荒诞和可笑,最后只能彻底拜服并达到审美上的愉悦。
有了好的故事,接下来是亮眼的人物。
三个健男和佩佩都塑造的生动可爱,整个事件的发展完全就是由他们自身的性格所决定的,事实上,这部电影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在有意或无意间都到了一个十分细致的程度。
他们的所念所想在电影里有充足的篇幅去进行非常具体的展现,除去张力十足的剧情,很多段第一人称的自白也对人物塑造进行了相当充实的补充。
对成功渴望到偏执并且心术不正的沃尔伯格,脑残窝囊没有主见的黑哥,呆萌“善良”的巨石强森,阴险刻薄但是意志强大的佩佩,还有诸多有趣的配角,在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里这些人物都充分立了起来。
同时,三个主人公都在不同程度上不可救药地愚蠢,这带来了大量的喜剧戏份。
也正是因为他们二逼的特质,所以他们能够说干就干不经大脑地犯罪。
很多情况下深思熟虑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但有时候想太多反而会造成桎梏。
结果就是在诸多巧合之下,三个蠢蛋用极其粗暴的方式竟然阴差阳错地实施了一起几乎没有漏洞的天才犯罪,让你彻底感叹于上帝特别的幽默感。
看着他们被自身性格所驱使在极端环境下做出的种种二逼却又异常可信的行为,真是讽刺并且趣意十足。
最后三人都被绳之以法,当然还是归结于他们的性格。
三个人都有不劳而获的倾向,就算一时得逞,这个致命的问题终将把他们带向毁灭。
这个故事也是某种意义上美国梦的诠释,一个拍着爽的电影竟然探讨了十分深刻的社会问题,最后带来的思考完全不亚于诸多苦大仇深的电影。
也许,这就是黑色幽默吧。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在荒诞中度过的,电影中很少能有这样白痴的犯罪行为,就算初级地痞流氓的绑架也比这强上千百倍,和被绑架者成为朋友、一次两次的没有杀死人、犯罪后的高调,这么多的白痴行为都预示着最后的结局肯定是荒诞的。
但正是这样的剧情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并不像每一部电影里面那样的“精彩”,犯罪终究是要得到惩罚的,杀人总是要受到审判。
看电影的过程对于强森的种种行为不能理解,但是细细想一想,导演正是需要这种形象与内心的反差凸显矛盾。
除去电影的是非观,不管干什么时候都要找对了合伙人,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黑色幽默就会让人心里不适~_~;
真实事件改编,对于故事离奇荒诞的发展程度感到震惊。
片长太长了,越演越混乱,越看越无趣。如此捉急的绑匪居然真的存在= = 所以“付出与收获”是指什么?一身的肌肉么…结果没治好阳痿,智商更没得治。
肌肉肌肉肌肉……没有颜可以看啊~~~不过最后看到基于真实故事改编,小小的shock了一下~
肌肉男卖萌拌傻,我觉得很好笑又很悲壮的电影。贱男抢钱团,才是最出色的译名。对强森刮目相看,扮傻扮到骨子里,有爱。满分电影!
这种充斥黑色幽默与无常感的案件赶脚在天朝其实也不少,也是在类型电影的语境中能够散发出别样的喜感,麦贝在暂时舍弃掉无休止的狂轰滥炸跟低级笑料后还是能让人为之一振的。
听不懂
不要被节奏和画面甚至主角视角欺骗,以为是什么好人走入歧途然后最后幡然醒悟的黑色喜剧。主题四个字概括就是“蠢即是恶”。主角不是宁浩式的蠢得可爱的笨贼,是纯粹的蠢货。贝贝还是拍这种东西得好。
还不错。。
迈克尔·贝小聪明耍的好是很好玩的
黑色幽默加上暴力元素,努力错了方向就是一步步走进万丈深渊,仍执迷不悔
黑色幽默的点子太差就是个糙了
搞笑但有紧凑的剧情 笑点和紧张共存的电影 贝爷这回导的真的不错啊!
太蠢了,看的很欢乐……让人不敢相信居然是卖拷贝……如果去掉那丝励志感……陈老师很出戏……如果是科恩兄弟,大概谁也不甩这“真人改编”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大导演出品就是不一样啊。肱四头肌是哪块啊。
好无聊……
最后升华得不错
卖拷贝可能是疯掉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明星云集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