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书店看的,第一次体验这种,叫Livehouse?
《老港正传》很大程度上是把赵良骏的《金鸡》系列再拍一次,主角则换上忠心爱国的左派上一代(黄秋生)和拜金小市民人办儿子(郑中基)。
黄秋生的左向港被塑造成正气耿直,爱国爱家,活脱脱是《新难兄难弟》中梁家辉演的吴楚帆的再生版。
但当然大好人通常被误解,而矛盾至深的又循例地是他的儿子左忠(郑中基),不是跟《新难兄难弟》梁家辉梁朝伟的父子关系一模一样吗?
可是,从娱乐性方面看,《老港正传》一定比不上《新难兄难弟》;作为记录香港近四十年剪影的工具,电影也非常突兀的省却了最敏感的政治性事件。
当然,作为中资机构银都投资的电影,避重就轻无可厚非,但如**事件般的只字不提,就令人觉得太掩耳盗铃。
一个常常想到天安门广场留足迹的左向港,因为家庭上发生的事情而质疑自己的左倾思想,却没有因为某些学生运动和结果而对自我思想质疑?
就是因为左向港正正是一个如此敏感的角色,更加不可以避开一些敏感事件(我觉得这反而是某趴对事件一个辩解的好机会)。
是赵良骏觉得没必要,还是不知如何处理这个话题吗?
除了有个选择性失忆的剧本,基本上电影对角色描写尚算细致。
特别是毛舜筠的角色,所有最好的对白好像都写了给她去演。
戏内有三场给她的独脚戏,毛舜筠都处理得不温不火,如果来届金像奖女主角希望没有人会忘记她,只可惜。
相比毛舜筠,其他演员演出看得出用心但不免被比下去,黄秋生够内敛但不是巅峰的演出,郑中基做正剧时小动作还是太夸张,两场嗌交戏都有出奇不已的喜剧感走出来。
或者像《黑拳》里双手插袋的演会有帮助。
还是久违的岑建勋再做潮州怒汉最有新鲜感,做右派跟黄秋生斗气最有火花。
《老港正传》把香港人描写为有跌倒再起返身的能耐,但出来效果似是急功近利,横冲直撞的多,戏中有不只一次,两次,三次经历股灾的描写。
连左仔黄秋生在退休之后2000年,经郑中基讲两句便乖乖交出养老金炒科网股,不是有点儿说不通吗?
当然,对于现在在股市中大浪淘金的小鱼小虾们,其中的酸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亲人辞世,父子和好,有情人终成眷属……凡此种种,我看来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被描写过何止千万遍,而且各有各的方法,都曾赚足了观众的笑容和泪水。
还有一种情感是人与国家的,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港人中的一部分人还有另一种复杂的情感,或许可以叫做漂泊感。
老港和他的同志们在归乡的路上坚定的走着,一走就是几十年,凭的是什么呢?
而此同时,北京或许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一个人,这种精神现在真的难觅芳踪了。
最感动我的是钓鱼岛被占的时候,无论是社会主义的老港,还是三民主义的老陆,都穿上了抗议的T恤,这是一个大中国的认同,而对白“日本人上了钓鱼岛,我们中国人要出声!
”更是让我汗颜,我们中国人的声为什么总是先从远离祖国的地方发出呢?
我们这么多年的发展、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呢?
我们中国人要出声!
不要总是到最后的时候才发出吼声!
我们习惯在外人面前做到最好,为的是别人赞许的目光,或是心中的欣慰。
因为尊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我们往往在家人面前放松懈怠,因为你知道,有些人的爱需要用良好的表现争取,而有些人无论如何都会自始至终的爱着你。
当噩耗传来,儿子飞奔而至,咒骂,捶打都面无表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痛能超越其上。
你离开,带走我痛的理由。
我们为了那句“你是好人。
”而付出的太多了。
世间最宝贵的人莫过于糟糠之妻,每每见到粗黄的手都眼眶泛泪,欠你的我下辈子还,记得等我。
通篇的平铺直叙,只有这一点令我感动,医院中郑中基的痛苦和黄秋生的无语。
现在想来还是鼻酸。
毛舜筠已经不是当年迷倒张国荣的青春年华了,劝郑中基留下的那段情深意切,写给丈夫的信字字珠玑。
有些失去着实通彻心扉。
而相比之下,其他地方并无太大的惊喜,支撑着得无非是个人对莫文蔚的偏爱,后半段几乎没有高潮。
很遗憾看的是国语配音版,不知道会不会对理解产生些许影响。
好吧,只说两句莫文蔚流掉孩子的时候,她真投入,于是我落泪了。
最后那首歌很好听,郑中基很不错。
在电影院求婚时件浪漫事。
另外,其实电影里有俩小bug:1,毛毛临死前用签字笔写遗书,可那种签字笔我们现在才在流行,难道香港在10前就流行过了?
2,郑中基的眼镜戴了多少年?
带到2007了都?
这种反应时代变迁的片子,出现时间上的bug,比较不好。
但毕竟,香港这样的片很少,很难得。
抛开这些苛求。
我想,香港人应该爱香港的。
大排档也好,丝袜奶茶也罢。
有信仰的人总是积极而亢奋有希望的,且不论这看不见的东西是否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洁白无瑕小疑问:左向港祖籍辽宁省?
怎么会有流行塑料花的时候?
愿意听原音又听不懂,听不懂又不愿意看字幕,不愿意看字幕又觉得学粤语很麻烦,你说我怎么办?
小穿帮:96年左忠街头卖T恤,背后的街道墙壁上办证的手机号码。
那会,没有那么早吧好人好事:67年左派示威;买西瓜同样价格要小个的;捐资助学;把春节假期给别人;。。。。。。
编剧:施扬平 萧君红 赵良骏摄影指导:林志坚原创音乐:高世章剪接:梁国荣商品闪现:妮维雅护手霜、SONYT7“做人呢,你以为是做戏啊!?
”儿子对老左发出了质问;记者:今天香港71回归有什么感想?
左向港.....好开心....好开心记者:为什么?
为什么?
左向港:因为香港是中国人的地方,终于回到中国人的地方在雨中,失去了妻子的老港接受记者的街头突击采访“这么多年来,我们就象一双筷子,一起品尝人生的甜酸苦辣,无论味道怎样,都是珍贵的”【两首歌曲】问我歌手:陈丽斯 专辑:怀旧女星选 问我欢呼声有几多问我悲哭声有几多我如何能够一一去数清楚问我点解会高兴究竟点解要苦楚我笑住回答讲一声我系我无论我有百般对或者千般错全心去承受结果面对世界一切那怕会如何全心保存真的我问我得失有几多其实得失不必清楚我但求能够一一去数清楚愿我一生去到终结无论历尽几许风波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歌曲:星光伴我心歌手:郑中基 专辑:before after 作曲编曲:金培达填词:陈少琪从银幕下发梦谁令世间哄动重重叠的面孔数十年默默伴我心中我六岁的英雄活到这分钟-从银幕上发亮谁是你的偶像谁人获喜剧奖百万人滴著泪去鼓掌故事里终于可让真理赢一仗--快乐时光世上流芳长留光影像天堂窝心老地方时代再启航仍携著手观看未怕哭笑令眼泪流光而情感不用躲藏这动人境况而情感不用躲藏直至於某日回望留著戏飞变黄谁曾相约亦于回忆中播放迷人的片段於回忆中播放从银幕上退下谁在记忆说话人和事都落画再十年亦是盛放鲜花记念里多么想问一句仍好吗
回歸十年,在種種膚淺蒼白的慶祝活動當中,「老港正傳」觸碰「老左派」這個從未在香港銀幕上呈現的課題,也算是別開生面。
雖然老左派在香港源遠流長,對香港文化構成的影響既深且廣,但自八十年代以來,老左派刻意收起「左派」形象,以求融入香港主流社會的策略,已做成香港新一代對「左派」傳統的認知嚴重斷裂的狀況。
可是,「老港正傳」並沒有正視這段塵封了的歷史,而是將這段歷史嵌入一個以個人悲歡離合為主調的煽情劇架構當中。
對於渴求在片中填補失落了的歷史空白的廣大觀眾來說,「老港正傳」的左閃右避,洽好說明了電影敘說人在面對這段香港左派歷史時的左支右拙。
一些影評人將「老港正傳」安置在中國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及以謝晉為首的「傷痕電影」的傳統,的確有其道理。
因為傷痕文學和傷痕電影面對歷史的複雜、歧義和創傷之時,往往都是以濃重的煽情色彩塗抹、遮掩過去,將歷史和社會力量人格化、個人化、並以家庭作為歷史危機的避風港。
可是,「老港正傳」卻缺乏謝晉式煽情劇中忠奸黑白二分的救贖敘事。
電影裡頭可以說盡是正派人物,而無反派人物。
相反,故事的骨幹是「金雞」式那種不斷跳越,無由解釋,沒有英雄但會自動推進的歷史,以及在底下演出個人悲歡離合的小人物。
小人物的悲劇就如主角左向港(黃秋生)在妻子秀英(毛舜筠)死後所說:「時間全部錯哂!
」---因為小人物在無言無語的大歷史步伐面前,最終的悲劇就是與時代、時間的錯位,把握不住時代的方向。
將電影鏡頭充當無情歷史判官,腑視大地,憐憫小人物,出色的例子是荷李活的「阿甘正傳」。
「老港正傳」的實際效果,其實就是將「老左派」打造成香港「阿甘」--只有一股坦白、樸素的愛國心,卻又毫無自覺能力和主體性,去掌握狡獪無常,卻又無所不能,至高至大的歷史旨意。
所以,如果傷痕電影是要以煽情劇的方式迴避歷史創傷,是要轉移視野,突出共產黨富於彈性的自我修復能力,卻始終證明共產黨還是掌著歷史的舵,還能從創傷中救贖了意義渺茫的歷史的話,「老港正傳」卻只是在溫馨煽情的遮掩底下,以無堅不摧的資本主義巨輪為名,自虐地觸碰這些傷疤,暴露這些傷疤。
事實上,這種寫成像「阿甘」的老左派形象,和主流刻版印象中令人生厭生怕的「維園阿伯」形象,只是一個銅錢的兩面。
「維園阿伯」是毫不掩飾的躁狂,左向港版的「阿甘」,則在無辜底下埋藏著一種憂鬱。
根據弗洛依德,躁狂和憂鬰都只是哀悼失敗或拒絕哀悼的病態結果,因為兩者都無法與失去了的東西重新建立關係,歷史創傷因而無法治愈。
香港老左派常見的躁狂與憂鬰,都是未能安葬/哀悼自己失敗了的過去的結果。
蘇東波之後,西方左派對社會主義江山瞬間敗亡,耿耿於懷,早有論者以「左派的憂鬱」反思其進退失據、一厥不振的窘態,因為這些西方左派,拒絕對社會主義的潰敗哀悼。
觀之香港老左派,卻早因文革極左之失誤、六七期間要求提早回歸之失敗而傷痕累累。
可是,香港老左派這段段歷史創傷,卻從沒好好治療。
失去的夢想、錯置的目標、浪擲的生命歲月,歷史至今仍未有一個說法。
暴動/抗爭中的那些傷殘死難,數十年來如荒野暴屍,未得安葬,無從哀悼,更遑論紀念。
將荷李活的「阿甘」形象,覆蓋在香港老左派身上,甚至可說是對老左派另一輪殘酷的嘲弄,因為「阿甘正傳」當中被美國歷史拋得暈頭轉向的,其實是一個天生智障的阿甘,自始至終根本就沒有甚麼偉大理想。
然而,香港老左派的憂鬱背後內藏那種「反過來對準自己的憤怒」,卻是因為一個又一個「崇高而又偉大」的理想逐一失去。
而老左派之所以為老「左派」,卻正在於他們當年自詡在眼光、分析、遠見,都比沉淪在殖民地當奴才的本地主流社會高明:他們曾經有理論、有分析、有判斷。
回歸十年,為老左立傳,頗有為左派理想年代送葬哀悼的絃外之音。
可是,現實當中,老左派們能接受以香港的「阿甘」,為失去了理想的自己造像嗎?
答案如非的話,左派躁狂與憂鬰的日子,恐怕仍然沒有遠香港而去。
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有意把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改拍成一部:前半部分荒诞剧+中间悲剧+结尾直接不理主线自己跑去玩了的电影。
前半部分在老左不可理喻甚至变态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下很难让观众对这个近似于神经病的左派青年产生什么好的情感。
家中小孩没好学上,妻子忙早忙晚,这些都不顾却还去为人人,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小家无爱爱大家不显得很假嘛?
当然这是剧情而已,可是这样的剧情摆出来导演你想表达什么啊?
电影中间部分讲由于老左的“神经病”直接导致妻子阵亡,儿子逃亡。
荒诞完了就是悲剧啊。
结尾是导演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直接不理主线开始讲儿子的爱情和创业了。
这和主线有蛋关系啊?
和邻居家妹子破镜重圆和给邻居家儿子打工这个97有蛋关系啊?
《老港正传》,一开始,就老了作者:kamiyu 日期:2008-01-28今晚在公司持续加班,设计、做年终总结、工作分配,一大堆事。
8点才下楼带了个饭盒上来,边吃边看《老港正传》,看了时间,吃完一个饭盒是18分钟,没停下来,继续看完才工作。
《老港正传》在07年中上映,票房平淡,看过几则评论都提到是导演野心多想用一个不典型的人去讲一个典型的时代,因为隔阂大观众不卖帐之类。
其实在这个电影里,政治背景只是一种异化了的生活物质,和古巨基爱得太迟唱到的“工作太忙”、“疏淡如水”没有区别,故事探讨左右的问题反而是植根在温情上,太重去分析电影的政治元素,反而错过了窥探感受一个触动心灵的小人物世界。
老港的无私和单纯,和OTAKU没两样,只不过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动漫画,永远活在自己的期待中,话说这种人是最幸福的,只要不去让生活的残酷把他触动。
做他生活中的同伴,要理解他的单纯,愿意永远与他当同路人,但一旦中途不能坚持,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毛舜君和莫文慰这2个女人是演得最好的,瘦弱不美艳的外形已经让人信服她们的角色。
2个的女人同时要接受不富裕,而且一直忍受下去,在拮据的生活下维持家庭的稳定,这就是千家万户普通不过的阿妈。
莫文慰和郑中基,在整个故事一直没有成功过,永远在生活向前的方向兜圈,我想起了10年前认识的一个表叔,他很想发达,但不是出身在关系庞大的背景中,用尽一切力,都只是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人的1%,这种小人物,唯一提早进入幸福的方法,就是尽早接受自己不能发达,只能平淡生活的事实,他们在人间环绕了十几年,在最后才悟到了这个境界。
毛舜君的忽然离世,令人感触,让老港对生活感受上有了残酷的一次冲击,甚至连建立多年的真理主义都震荡了,但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个死亡,可以改变一个对生活的依存感,但却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这一代人,即使再挣扎求变,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发一封EMIAL买一次股票,可能就是他毕生的最大逾越了。
看到最后,很感动,差点点哭了。
对老港,最后定义的,能够代入我们这群老饼,一被他触动开始,我就老了。
看到最后,很感动,我差点哭了。
鸡毛说我的BLOG,明明没人看,也要写下去,他的画,明明没人看,也要画下去,老港也是这样过来的,明明没人叫你爱国,还是会左下去,最大的存在感,也不过是去天安门,拍个照,留个影,一生就完成了。
这是一个成人的麦兜故事,这是一个东方的Forrest Gump.香港回归十年,于是这个暑期的港片特别多,也特别热闹。
只是没有了黑帮火拼,没有了家族恩怨,没有了阴阳两隔,没有了轻松搞笑,习惯了港片的我一阵阵惶惑,不知道在这些情节里应该看出什么。
之前有人争执,说《女人本色》肯定会比晦涩的《老港正传》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毫无疑问的优秀“回归献礼片”。
依我看确实是这样——港人对大陆的误读传统已经深入我们心里,此次的刻意讨好看上去如此扎眼,简直就是谄媚了。
可惜这样的牺牲还是不能换来好结果,我始终不敢相信香港真有过“老左”这样的人,他的名字都那么扎耳。
影人不是“老左”,便不可能写好“老左”,拍好“老左”,演好“老左”。
万一真的成功了,香港也不再是我“熟悉”的香港。
一标上“献礼”,导演都没了主意,最好的时候和最坏的时候,大家达成共识。
近的从1997年6月30日开始回忆,远的则要追溯到1970年代。
暴动、股市、港督、移民、机场、回归……把一切标签串联起来,时而黑白,时而彩色,固定的演员在时光中穿梭,薛凯琪这样的小朋友努力模拟自己没接触过的生活。
回顾那短短的几十年,成为默认的程式,引用的新闻画面都是一样。
黄秋生的可塑性极强,老左也被诠释得不过分,虽说不出色,但也可深见影帝功底。
都说人世间见不得美人迟暮,毛毛便如此,成为一个劳累N年的主妇,一个厉害的妈妈(不准任何人离开家门,就怕苦心维护的家散掉),于心何忍。
莫文蔚披散长发,手腕纤细,活脱脱的珍妮,只可惜郑中基似的阿甘只有傻气和运气,没有感动人的执著,他一直在各种选择中跳去跳来,就为了把所有责任推到老左身上。
片尾曲不错,名字和那部著名的关于电影院和接吻镜头的片子一样,《星光伴我心》,这个短语可以成为所有爱电影人共同的墓志铭。
好人是不受待见的,尤其是现在。
没人再标榜自己是个好人,即使有,也会迎来鄙夷的目光——你说你是好人,证据呢?
我们处在一个讲证据的时代。
人们更乐意自称坏人或者浪子,这些不用证据,有时靠嘴吹就可以,于是交际花是了不起的,花花公子真有本事——做好人是有严格要求的,时时要讲良心,讲诚信,讲原则,对朋友要肝胆相照,对老幼要爱护有加,尤其不打女人,不占便宜,不怕吃亏;实在是太重的负担。
所以人人都在贬低自己。
有句话叫:自从把自己当做一泡屎,就再没有人敢踩在我头上。
每个人都在谦虚,每个人都在说:“我不是好人。
”我们能感觉到空气在变差,因为有怀旧的人在不停地美化过去,即便过去没有那么美好,但只要我们相信,我们就会去思考,于是有了比较。
但社会风气的问题,过于宽泛,过于朦胧。
旧上海滩十里洋场,杜月笙之流横行,哪里有好人?
新社会日日笙歌,天下太平,哪里有坏人?
空气质量是有指标衡量的,但社会风气与人心哪里有什么指标?
或许有些东西能够稍微提供一个范本,譬如这部叫《老港正传》的电影。
歌颂的电影我一向不喜欢,这部电影里有歌颂。
太过煽情的电影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很煽情。
为好人立碑做传的电影我不喜欢,偏偏,老港是一个再好没有的人,演的还是正传。
但我喜欢这部电影。
一力可以降十巧,如果一部电影能够直接震荡人心,透过逐渐坚硬的外壳,将某些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与情绪重新传递,那么什么歌颂啊煽情啊我都可以不去注意。
做个好人,无非就那点破事,——对所有人好,除了自己;因为信任亲人,反而忽略他们;有时,还得牺牲理想。
在正常人及聪明人眼里,除了轻嘲一声“傻冒”外带怜悯的眼神,还会剩余什么?
据说现在“好人”正在沦为一个尴尬的词汇,甚至有所谓的“好人卡”。
当女孩对你说:“你是一个好人。
”那么,识趣的你大约就应该知道,表白并没有成功,而且可能再没有表白的机会。
毕竟好人不是情人。
也不能轻易赞美别人说:“你是一个好人。
”敏感的甚至会立马反唇相讥:“你才是好人!
你们全家都是好人!
”“好人”的沦陷已经势在必行,已经大势所趋,就像“同志”的歪变,“小姐”的曲解,“朋友”的泛滥。
好人在必然地稀少。
就像你很难再挽回旧日的美好时光,你也很难再挽留一个好人的屈节离去。
当好人真难,真惨,真愚蠢。
要找好人,去电影里吧,唯其稀少,所以珍贵——演好人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电影是可以不看的,我又不是来做广告。
但,趁着还能高尚的时候尽量高尚,趁着还能伟大的时候尽量伟大,趁着还有做好人的冲动的时候,尽量做个好人,这样,或许临终前,我们还能说一句:“我曾经也当过一阵子好人,那感觉真是难忘。
”
香港的变迁,拍的不错
難得能讓我看的潸然淚下的香港電影 比歲月神偷的煽情不同的是 此片的煽情是潛移默化的 不需要太多的影像和音響
导演野心有点大哦,个人很喜欢。
闻名已久,但是看了还是没有什么代入感,而且感情戏也很弱,黄秋生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很心酸 我现在看不进去这种风格的影片了
生活的酸甜苦辣,需要我们勇敢面对。
无聊老土的温馨剧。。。
感觉像政府片
给PARTY舔屁沟的电影
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正面收获。
行将就木的银都所推出的肤浅无聊的政治历史风景切片大杂烩。
还以为是纪录片...
天台之家,启德机场,相隔十七年的一咬……香港老左家庭正传,却尽可能削弱了几个敏感历史背景对个人的影响,一切都简化成家族市井人情,对北上经商的描写也是脸谱过头。不过演员们还算撑住了角色,可以一看
有历史感 还是不好看
情节仓促,人物单薄,让人昏睡
真正的家,总不能永远在天台上,但也不在国家的广场。
很期待,但是很不好看
他们那一辈人,挺让人心酸的
老左真苦,爱情上勇作接盘侠,经济上全靠人报恩,家庭上克死好老婆,快看哭了,但这不是左派的命运,我不服啊。
对回归的喜悦表现的非常刻意,大量的社会主义口号,感觉很虚很假。把我吓到了!同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献礼电影,整体表达不如每当变幻时,相比之下每当在回归背景下的表现手法相当生活,自然!让我诧异的是 香港居然也有激进的GCD分子吗?看完才知道香港有左派分子这个群体,我真无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