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尊敬的老国王,被德国侵略,看到34个平民被德军炸死,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对德宣战!
虽然弱小得毫无抵抗能力,也要维护自己人民的主权!
反观当年的国民政府,从1931年的918到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经历了这么多,都不敢对日宣战,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英美对日宣战后,才拿出对日宣战的勇气,真是令人汗颜!
😓😓😓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
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情节上的生动显然不足以撑起整部影片,最佳影片需要方方面面的完美。
因为有军迷同学来奥斯陆玩,误打误撞去了奥斯卡博格要塞,也由此得知了这部参选奥斯卡的《国王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历史的大背景是,1939年12月,在相信盟军可能威胁德军铁矿来源后,希特勒下令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着手准备侵当时中立的挪威。
1940年1月,德国海军决定偷袭挪威。
德军计划同时占领首都奥斯陆,卑尔根,斯塔万格等主要城市,捉住挪威国王和重要官员,以减少挪威的抵抗和英国的干预, 快速结束战斗。
这个计划和作战丹麦的计划一起,被称为“威悉演习”行动。
1940年4月,行动发起。
8日,德国当时最新的一艘希佩尔将军级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率领吕佐夫号装甲舰、埃姆登号轻巡洋舰、3艘鱼雷艇、8搜扫雷艇向奥斯陆峡湾进发。
但入侵行动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一艘英国潜艇海神号(HMS Triton)发现了德国人并对舰队发射了数枚鱼雷。
虽然没有命中目标,但行动的突然性还是大打折扣——至少现在挪威人已经知道有人要来了。
但事发突然,挪威政府和国王并不清楚德国意图。
此刻把守通向奥斯陆咽喉的奥斯卡博格要塞(Oscarsborg Fortress)只有刚刚招募的450名新兵,全部没有实战经验,按原计划其中一部分人还是准备去布置水雷的。
挪威守军的全部重型武器——要塞前方的三门280mm克虏伯大炮,已经使用了超过40年。
8日23时,入侵舰队到达奥斯陆峡湾。
挪威守军发现了舰队并在9日零时开启了灯火管制。
但是德国人并不把力量薄弱的挪威守军放在眼里。
布吕歇尔号决定单舰突入峡湾,以达成黎明前到达奥斯陆的原定目标。
4点10分,挪威守军的探照灯发现了布吕歇尔。
4点21分,坐镇奥斯卡博格要塞的64岁挪威军老将,比尔格·埃里克森上校,发出了对来犯所属不明的战舰开火的命令。
埃里克森此前没有收到来自上级的清晰命令,也没有接到前来的舰艇是从属盟军或德军的相关情报,但他清楚地知道,挪威现在是中立国家。
发出命令后,面对属下的疑问,埃里克森说出了他最有名的一句回答:“不管我将立功还是被送上军事法庭,都给我开火!
(Either I will be decorated or I will be court martialled, Fire!)”。
老旧的岸炮装填速度实在太慢,要塞的人手也不够,在不长的射击窗口下,挪威守军只够打出两发炮弹。
虽然操作的都是新兵,但是两发炮弹都稳稳的击中了布吕歇尔号。
第一发炮弹穿透了布吕歇尔的侧甲,正好在弹药库里爆炸了,而里面装满了燃油、烟雾发生器、燃烧弹、航弹和深水炸弹——布吕歇尔的一个水密隔板被整个炸开,并燃起了熊熊大火。
第二发炮弹则摧毁了布吕歇尔的主炮供电系统,导致布吕歇尔到最后也没能用主炮还击。
与此同时,挪威岸防部队的小炮打坏了布吕歇尔的舵机,迫使巡洋舰减速;在他缓缓滑出要塞的火力范围的时候,他来到了要塞岸基鱼雷射程内。
挪威使用的鱼雷是40年前奥匈帝国制造的白头鱼雷。
虽然这些鱼雷已经被成功试射过上百次,但这些老古董在当今有没有效果则是另一回事。
抱着拼一把的想法,发射指挥台的安德森上校按下了发射按钮。
约4点30分,两枚鱼雷先后漂亮地射出,通过3米深的水下通道直向巡洋舰奔去。
鱼雷刚刚好打中了船中部——也就是第一枚28cm炮弹所命中的弹药库。
这又引起了另一次大爆炸。
6点23分时布吕歇尔号翻覆沉没,其上2,202名船员和战斗人员中830名死亡。
挪威人靠着450个新兵和两个沉着冷静的指挥官,用40年前的装备击沉了德军刚服役6个月的最新巡洋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奥斯卡博格要塞的这个战役在电影里只是短短几分钟,但是对挪威却至关重要。
由于德军不清楚峡湾里还设置有岸基鱼雷发射台,当布吕歇尔引发水下爆炸后,吕佐夫号的舰长认为挪威人在峡湾里布置了水雷,此时不宜再从水路进攻,于是命令后续舰队掉头后撤, 改为从陆路向奥斯陆进攻。
然而陆路到奥斯陆需要一天半,这个延误不仅让挪威皇室和国会有足够的时间一起转移,央行也取走了国库里的国宝和黄金。
4月9日挪威对德国正式宣战。
4月11日,德国挪威正式进入战争状态。
国王的选择,讲的就是从1940年4月8日,到 4月11日之间的故事。
挪威的深水良港,不受英国封锁的广阔的出海口,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让他在战争中很难不受强敌觊觎。
这部电影里的国王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善良的老人,和挪威所有普通人一样珍视自己的家庭。
他没有想到德国来进攻,依然和孩子把捉迷藏做完。
凌晨一直尝试打电话给自己的哥哥,丹麦国王。
即使慌乱之中撤离,他也花时间陪自己的孙子。
在躲避空袭的时候他也害怕,可是下意识地他会去保护陌生的孩子。
他不算是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人,但是他知道自己的职责,亦知道自己权利的界限。
在刚刚离开奥斯陆的时候,一切未知,他选择相信政府,君权不干预行政。
和政府立场有出入的时候,他选择支持政府,君权不干涉行政。
王子有点年轻人的年轻气盛,他也严厉训斥。
当政府想安排他和德国军方官员见面,无异于鸿门宴。
但是他只说,只要是为了挪威,我可以去。
但他并不是软弱,没有主见。
政府要投降,他支持。
这是因为国家由民选的政府运行,他尊重这个国家的制度,尊重人民的选择,相信政府诸公的选择也是为了挪威。
但是他个人,不能接受国家被纳粹德国侵略,不能接受自己任命吉斯林,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做首相。
这有违他作为国王的职责,他宁可选择退位。
是否退位,是他作为国王权利义务的一部分。
干涉政府,不是他权利的一部分。
不论意愿,不论时期是否非常,他都不凌驾于他人之上,凌驾于国家制度之上。
他从丹麦被挪威人民选中,带着妻子孩子来到陌生的土地上履行自己的职责。
若是岁月静好,他也就是一个尽享天伦的老人。
但是国家被入侵的时候,他宁可选择四处颠沛,骨肉分离,东躲西藏,也不愿做出,他认为不是挪威人民心愿的选择。
"你知道在整个挪威历史上,我是第一个由人民选出的国王吗? 挪威是一个民主国家,人们有选择权,人民有权利去听取和尊重。
如果我现在给你一个答案,我将会忽视这一切。
"国王怒斥德国外交官的时刻,是整个电影的高光点。
之前国王虽然偶尔会表态,但大部分时候是有点老绅士的样子,被人推着走。
当他怒斥外交官的时候,你才发现,与虎谋皮国王看的那是一个清楚。
"你以为你是谁? 你只是一个大使!
你以为你是和平鸽啊,你不过是战争贩子的代表而已!
和平鸽不会要求我们的国家投降。
这样的安排,希特勒就是想要好处!
"他说这段话的时候之愤怒之流利,让他之前的温和,隐忍不发,包括开始和大使交谈时的沉稳,语速的缓慢,都变得特别有重量。
而之后,在他面对政府官员,面对人民,面对自己深爱的国家,念出自己的态度,念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我感觉他都要哭了。
不是脆弱,而是内敛的国王,把自己对国家深沉的爱说了出来。
明知不可为而为,为了挪威。
这一段不得不说老戏骨Jesper演的太好了。
这是一个小国,每个人都是很普通的人。
但是哪怕是小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也有自己的尊严。
后续/PS: 挪威和德国进入战争状态后,五万五千名挪威军人对十万德军进行了长达六十七日的抵抗。
牺牲一千三百人,击毙一千七百德军。
挪威是二战被德国侵略的国家中支撑第2久的国家,第1是苏联。
后来法国沦陷,6月7日国王和国会转进英国成立流亡政府,6月10日挪威沦陷。
奥拉夫王子曾经要求留在挪威领导游击队在雪原上狙击德军,但遭到政府拒绝。
由于挪威从未向德国投降,吉斯林政府未获合法地位。
因此挪威不属于被征服国家。
在政府流亡后,挪威依然能够以盟军的身份继续参战。
PPS: 挪威的邻国丹麦,两个小时就被德军迅速占领。
在轰炸机呼啸过天空威胁轰炸哥本哈根平民的恐吓之下,挪威国王的哥哥,年迈的克里斯蒂安国王选择了投降。
作为合作,丹麦要求德国不准迫害本国犹太人以及死刑,军队这不能被德国国防军吞并。
政府,议会,警察和司法也都在丹麦人手中。
丹麦国王的投降延后了纳粹德国对丹麦犹太人的逮捕和驱逐,使得他们几乎全部撤离至瑞典。
在战前估计的约有8,000名丹麦犹太人中,被驱逐者少于500人、死亡者则不到50人。
世间的事,大部分时候都是难以选择的。
不知对错,利弊难料。
所以人的心地和格局,是在选择的细节里。
国王们的选择不只是,是否向德国投降。
他们做的,其实是一系列的选择。
而两个国王的选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德勒巴克海峡战中,击中布吕歇尔号的大炮分割线内历史资料参考自维基百科: 威悉演习行动峡湾末路: 德勒巴克海峡战
今年刚好两部电影分别提到丹麦和挪威国王,这两个国家都是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也就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但实际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挪威国王还是一个民选国王)。
一个开战就选择投降保全人民,一个选择抗争到底不惜以退位明志。
虽然最终丹麦最终在二战中损失相对较小,挪威因为猪队友过的相对艰难。
但是在历史重大抉择前,他们都勇敢的做出了当时可能正确的决定,并勇于承担。
越来越喜欢北欧的电影了,冷淡的表面下蕴藏着强烈的情感。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议论的问题,是在自己与国家之间,很沉重,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人民,他做出了选择,他的权利来自人们,所以在这些问题面前他选择把这个结果放在自己身上,虽然说他也害怕,毕竟他也是个人,有感情,害怕这些过程的恐惧,但依然为了国家,这是一份勇敢的心。
真的很棒,让人深思,就好比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有时也会有自己与国家的利益的冲突,我们也要放开吧,大的与小的,重的与轻的,很有趣。
推荐大家看。
节奏拖沓的要死,逃亡和旅游一样。
而且后面明显感觉要加快进度了,后面每个时间刷一下,啊哦,过,前面节奏就起不来,一直慢悠悠,有必要吗,虽然民众死了,但是国王非常的有大义,就差明说我是因为尊重你们,所以去死吧。
结尾那些说教味的虽然国王怎么怎么,但是维护了民众的什么什么,虽然死了,但获得了自由这种话,合着是自己都不知道拍了什么还要整个注释出来是吧。
纯纯恶心人。
“国王的选择”,这部电影是挪威今年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进入了最后九强,虽然没有能够跻身五强赢得提名,但质量依旧值得肯定。
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1940年4月9日,德国军队濒临奥斯陆,挪威国王面临着一个选择,到底是选择投降,建立傀儡政权;还是选择抵抗,在炮火之中寻求新生。
无论决策是什么,都可能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
第一,皇冠。
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财富、名誉、权利和地位,因为那是正在存在感的直接手段,人人都想要名垂青史,而不是时间长河里碌碌无为的一粒尘埃,但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那顶皇冠的光鲜亮丽,却看不到皇冠的巨大重量,几乎可以压垮肩膀。
即使是国王,褪下皇冠之后,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父亲,一个祖父,一个老人,一个饱受悲伤折磨的人,一个面临炮火无比脆弱的血肉之躯,一个会害怕会恐惧会犹豫会柔软的普通人。
可是,他却必须承担起整个皇冠的重量,承担起一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一旦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承受后果的是整个国家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壤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就好像“蜘蛛侠”里说的一样,能力越大,责任越重。
选择投降,那么整个挪威就将生活在纳粹的阴影之下,失去自由,也失去了脊梁和灵魂,国王的兄弟所统治的丹麦已经投降,于是挪威暴露在了德国的炮火之下,一个选择,波及的很有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整个欧洲大陆,乃至更广。
选择抵抗,那么意味着挪威也将加入战争,不仅仅是正值壮年的的军队将会陷入炮火泥沼,就连年轻一辈也将要走上战场,面临生死的考验,这很有可能将会影响挪威未来十年、五十年、乃至一个世纪的发展。
选择本身不困难,困难的是承受自己选择之后的后果。
一个国家的重量,几乎要压垮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肩膀。
人们只看到了皇冠的璀璨,却看不到足以摧毁灵魂和生命的责任。
第二,自由。
其实,选择放弃是最简单的事,选择坚持才是最为困难的,因为坚持需要两倍、三倍乃至更多的力量才能走下去。
其实这就和生活一样,选择忍气吞声、碌碌无为、隐藏自己,随波逐流,这是更加简单的,犹如行尸走肉一般,苟且偷生;但选择打破自己、冲破束缚、改变现状、开拓创新,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也需要面对更多的困难。
但,放弃真的是最佳选择吗?
对于国王来说,投降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抵抗、放弃了战争、放弃了整个国家的脊梁,也许他们暂时赢得了喘息空间,但这个国家的灵魂就彻底分崩离析了,甚至有可能永远都再也站不起来,苟且偷生的代价是后背子子孙孙的屈辱和沉重。
也许,选择抵抗将会困难重重,每个人的生命都将遭遇危险,甚至可能整个国家都遭遇重创,依旧无法抵抗德国军队的铁蹄,但至少,他们的脊梁依旧挺直起来,依旧能够堂堂正正地延续下去,依旧能够在子孙后辈身上看到不屈和坚毅。
这种财富,是几个世纪沉淀下来的财富。
所以,即使国王知道,一旦他选择了抵抗,那些年轻的生命就可能将会葬送在冰天雪地里;即使国王知道,一旦他拒绝了德国的劝告,他和他的家人也将会面临生命危险,包括他只有五岁的孙子;即使国王知道,一旦他选择了反抗,整个挪威都将面临德国的怒火,他们很难抵抗,可能最终的结果依旧是沦陷。
但,他还是挺直了那几乎崩溃的脊梁,勇敢地说“不”。
这让我不由想起了已经灭亡的大清帝国。
第三,电影。
整部作品透露出了强大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在社会潮流背景之下的个人无力感,犹如一幅恢宏的油画,让人惊叹;北欧电影那种特有的凝重和凛冽,在演员内敛而细腻的演绎之下更是令人动容。
剧本以国王和不同人物之间的交集来勾勒出一个特别的形象:老迈而脆弱,却依旧坚强地扛起了所有重要;脆弱而迷茫,却咬紧牙关挺直了脊梁;彷徨而悲壮,却不屈不挠地承担起了自己的命运。
从国王到他的儿子,再到他的孙子,他们统治挪威超过了半个世纪,至今,挪威人民依旧十分尊重皇室。
因为,这是他们赢得的。
顺带一提,挪威政府选择了抵抗,但三个月之后还是被德国攻陷了;可是这段历史却成为了挪威人的自豪。
识时务者为俊杰,但不识时务者呢?
傲骨不能屈。
《国王的选择》:类型选择、历史叙述与意识形态传唤如果将电影比作时装,那么电影节无疑可以看作一年一度的时装大秀,如果时尚界存在着款式和色彩的潮流更替,那么世界影坛的题材类型变革亦如同时尚潮流般此涨彼伏。
毋庸置疑的是,以二战题材的影片是刚刚结束的第89届奥斯卡奖项角逐中出现最多的电影类型,出现了《血战钢锯岭》、《间谍同盟》、《地雷区》、《战争天堂》、《国王的选择》等展现二战不同层面的电影,成为世界影坛最具活力和最受关注的类型。
在这一批影片中,《国王的选择》在类型选择和历史叙述的层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题材和类型方面说,它选择将历史片与传记片的类型特点进行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电影样式与风格;在历史的叙事观念和角度方面,它拥有着独特的历史观念和切入角度;在影片的意旨方面,通过塑造国王这一历史人物,意图实现对现实的指涉达成意识形态的传唤。
《国王的选择》用独特的类型特征、缜密的历史叙述和典型的人物塑造重构了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模式,通过电影影像建构了崭新的历史表述和历史时空。
题材、类型与风格《国王的选择》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挪威的真实历史事件——“挪威战役”,从更具涵盖性的题材层面来说,与上面提及的一系列影片同属于“二战”题材,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电影题材。
究其原因,二战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共同的灾难性记忆,能够引起在全世界的共鸣,对历史的表述和反思也更容易达成电影的思想深度和人性关照;电影以参战的现代民族国家为表现对象,更能够形成国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维护“想象的共同体”,也更适合国家意识的表现与传达。
当今世界影坛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形成集群效应跟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不无关系,无论是对于战争的描述还是反思,都来到了恰当的时间节点,这才促成了“二战”题材影片如此密集的出现。
虽然同属“二战”题材,但是《国王的选择》却有着与上面提及的其他几部不同的类型特征。
战争片是“二战”题材最容易走向的类型,这类影片以对战争过程的描述和对激烈战争场面的表现为主要诉求,加之对人物的英雄主义的塑造,因为叙事快感和视觉冲击力而具有极强的商业价值。
传记片是“二战”题材电影的另一种走向,往往表现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可能是如巴顿将军、丘吉尔、斯大林等力挽狂澜的战争指挥者,也可能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狙击手、间谍或者士兵,这一类型的人物塑造往往具有英雄主义的特征,近年来将历史人物“陌生化”,展现不为人知的一面和展现细小的日常生活,将人物拉下神坛的塑造方式,也开始由创新手法退化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类型套路。
最后一种类型是相对严肃的历史片,以历史作为最主要的表现主体,人物和情节退居次要,主要展示真实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片相对于上面两种类型,更多的偏向于严肃的历史书写,更像是通过影像写就的历史文本,其诉求点并不一定是跌宕起伏的叙事,而是历史观与叙述话语的表现,更具学理性。
《国王的选择》在以上三种类型中,很难进行准确的定位,这也反映了这部影片在类型选择上的多重特性。
从类型特征上来看,这部影片较多的偏向于历史片的类型特征,同时也融入了传记片的内容,至于战争片的类型特征较少,这与影片题材的限制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后面将展开论述。
之所以将《国王的选择》划归到历史片的类型范畴,是因为影片以“挪威战役”的历史过程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影片集中展示了从1940年4月8日到4月11日,四天之内德国和挪威之间战事的发展过程。
影片尤其注重对事件准确时间的交待,整部影片通过字幕的形式,交待了整个事件关键的14个时间点,字幕中同样标明了事件所发生的地点,历史描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被放在影片的最前端。
同时影片兼具传记片的类型特征,但又无法将影片完全归类于传记片,虽然影片确实是表现了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在国家遭受入侵,进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的生命历程,也塑造了国王作为一位君主、一位父亲和一个国民的多重人物形象,但是和普通传记片相比,人物并不是推动叙事的绝对动力,更多的时候,国王是处在叙事的被动的位置,而历史进程或者说银幕上的历史叙述才是影片叙事的主要推动力,甚至历史叙述就是影片的表现内容。
影片通过多种手段和风格样式来构建历史片的银幕时空,对时间性和真实性的强调是影片最重要的特征。
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对时间性做重点标示,影片开场的第一个场景,导演选择了雪地中的捉迷藏这一具有极强的意指性的行动,在一片白雪的天地中蒙住了双眼,哈康七世像一个迷失了方向的孤魂,从第二个镜头开始在雪地中艰难前行。
与画面相对应的是台词的意指,开场由黑场转到画面时便伴随着紧促的时钟指针转动的声响,哈康七世在与孩子的捉迷藏游戏中,口中一直呼喊着倒计时的数字。
一方面是与孙辈间欢乐嬉戏的温馨场景,一边通过语言层面对时间的强调(倒计时),两者达成了极好的对位,将整个场景的意旨指向了战争将要来临的紧迫感,与幸福即将消失的悲剧色彩。
更重要的时间表述以字幕的方式展开,14段字幕中的时间精确到分钟,最近的两片字幕在影片时长上相隔不到两分钟,叙述的历史时间的间隔最短只有30分钟,以图保持时间的高度凸显和高度准确。
对于时间的强调一定程度和另一个特征是同构的,即强调影片叙述的真实性。
影片在演职员名单的段落插入了纪录片片段,片段中展示的都是哈康七世真实的影像,涉及到生活场景、领导国家以及战争动员,与影片后面所要表现的叙事内容达成同构的关系,以具有纪实性的纪录片片段来增强叙事段落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对真实感的营造还源自影片中纪实摄影的运用,影片中多次出现手持摄影的段落,晃动不断的镜头强调了画面的真实感,同时影片多次在跟拍人物时使用了急推这种在纪录片抓拍时常用的方式,意图营造一种偶然在场的真实性。
除去以上提到的时间性和真实性特点,影片的整体风格沉稳克制,显示出历史片应有的严谨和沉重。
影片的配乐极具亮点,其中以提琴为主的弦乐和以低音号为主的低沉节奏成为两种最主要的音乐样式。
弦乐用于烘托情感爆发的场面,往往是内心活动的展现,而低音号则无时无刻不在营造一种危机感,这在影片前半段的海战段落得到最好的展现,低沉的号声如同暗流滚动的海面,一波一波向观众袭来,大战在即的压抑感分毫毕现,虽然影片并不以战争场面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但是却对海战也进行了优秀的视听呈现。
影片的冷静克制还来自于字幕的不时闪现,标示时间和地点的字幕在影片中对叙事段落进行了切分,犹如乐谱当中的休止符,达成对观众的一次次间离,打断叙事连贯性意味着更多的引起观众对影片本身的关注,将被建构的历史叙述抛给观众,形成冷静的观察与思考。
舍弃了戏剧性的叙事也要求影片的风格必须沉稳、精确,才能经得起推敲,同时也对影像的真实性和叙述的可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同强化了影片的整体风格。
历史叙述:观念与角度对于历史片通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历史片的叙事是最不费力气的,因为历史文本已经写就,似乎历史片的叙事可以照搬这些既有的叙事方式,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因为历史片的叙事并不仅仅涉及到戏剧性叙事的方面,而且还包含更高层的历史叙述层面,即以何种历史观念来关照历史事件,以何种角度切入历史。
这对历史电影影像的建构者提出了极大的要求,他不仅需要是一个善于进行戏剧性编排的编剧老手,因为失掉戏剧性的历史片很容易变成流水账式的事件罗列;而且创作者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历史素养,对历史事件有极强的思辨能力,毕竟重复别人的历史叙述缺乏新的创造力;最后就是表达的魄力,历史叙述更多的涉及到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能否有技巧地突破表达的限制,也是创作者才华的表现。
《国王的选择》在历史观念和历史叙述方面都做出了很重要的尝试,并试图弥合历史真实与历史叙事之间的裂隙。
挪威作为二战时期处于战争边缘的北欧小国,其在二战史上的地位自然无法同英法美苏德意日和中国等大国相提并论,那么挪威是否也具有阐释战争的可能性,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挪威来说二战中的“挪威战役”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一种创伤性的体验,这就回到了历史学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将如何在历史叙述中表现。
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对这一问题抱持怀疑的态度,他认为历史学家至今难以恰当地表现这一事件,是由于受到传统表现模式的限制。
怀特这里所说的表现模式主要是指传统的古典现实主义已经无力表现对大屠杀这种社会现实的经验,事件的特性已经超出了用于描述它的语言或任何用于表现它的媒介的把握。
这就使战争中灾难性的历史事件的描述本身就烙下了深刻的道德和伦理烙印,如何描述,以何种语言描述也成为历史影片创作的难题。
在Netflix刚刚上线的纪录片《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好莱坞导演斯蒂文斯在德国达豪集中营拍下的画面,直到多年以后,他还一直锁在储物间中没有勇气去再次经历这种惨剧。
虽然电影创作并不是严谨的历史写作,电影语言也不同于形构历史叙述的自然语言,影像的直观性与多面向性也有别自然语言的修辞特征,但是如何介入挪威的“国难史”仍然是叙述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国王的选择》在进行历史叙述时选择了很窄的一条国王的视角,与之并构的还可能是希特勒的视角、战争前线士兵的视角、叛国者吉斯林的视角和普通挪威公民的视角。
这同海登·怀特所提出的历史叙述中:“时间被炮制到一个故事之中,通过压制或者贬抑其中的某些东西,而突出另一些东西,通过描画、主题重复、语调和视角的变化、交替的描述策略等等”的普遍性策略有极大的相似性。
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视点的选择意味着放大和规避,放大视点所关注的内容,而规避掉不想或者无法展现的内容,在《国王的选择》中,对挪威“国难史”的描述选择了国王的视角意味着舍弃了对德国战争的宏大叙事,转而对观众进行了限知性的展现,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叙述者选择了最具人道主义的一种角度,因为国王作为这个国家最为身份显赫的人,可能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但绝不会处在战争风暴的中心,叙事中人物的安全性削弱了“国难”与杀戮的残酷感,仔细观察影片,尽数出场的各种人物,没有一个走向死亡的命运,即使身中手雷的赛贝卡在片尾中也交待了其没有死亡,甚至活到了85岁高龄。
历史叙事者在视角中选择了最具人道主义和道德弥合的一条,规避掉了很难逃脱的对残酷历史的描述,因为一旦触碰了这些残酷的杀戮,因为媒介的限制性和表现力无法企及历史真实的高度,任何的描述都可能变成“修饰”和“美化”,遭受来自道德和伦理的拷问。
《国王的选择》中的另一叙述选择是涉及到交战双方的英国,“挪威战役”与德国对垒的国家除了挪威还有英国,甚至英国是作为主要参战方在挪威同德国展开了大战。
在1940年4月9日德军在挪威各大港口登陆的当天,英国的舰队和飞机与德国展开战斗,德军遭受了沉重打击。
4月10月,英军出动大批轰炸机袭击纳尔维克,炸沉德国10艘驱逐舰。
随后英国军队登陆挪威,与德军的战斗一直战斗到6月7日才选择撤退。
在影片的历史叙述中,英国的主体性遭到了隐藏,“挪威战役”的历史叙事成为国王和人民的抗争,正如哲学家路易斯·明克所言:“故事不是人们经历过来的,而是讲述出来的(Story is not lived,but told)”,同样历史也是被描述的,在关于二战的电影历史叙述当中,战争的主体是首要也是必须理清的,通过一些技术性手段,将多余的信息排除在叙述系统之外,建立本民族与国家的主体性是惯常使用也无可厚非的手段,不仅有利于历史叙述的连贯性,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传达,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将在下一节中有所涉及。
国王、人物塑造和意识形态传唤在阅读完影片《国王的选择》后,让人很难不与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相比较,两部影片同时涉及到国王这一人物形象,同样涉及到二战中的战争态度,同样以国王的作为影片的主线,两者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有着众多的共性,但是国王在影片中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则又不尽相同。
在《国王的选择》中国王哈康七世的人物形象并没有《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鲜明,哈康七世的人物形象冷峻深邃充满隐忍,考虑到影片的历史叙述的整体性,在人物塑造时并没有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因为虽然在影片中把故事时间中包含的人物行动者和动力人格化,使人物成为具有意图、感觉和思想的主体,能够使观众对主体产生认同和移情,但是很显然会对历史题材中的叙述增添更多的修饰,从而削弱历史叙述的可靠性和严谨性,《国王的选择》为了保持历史叙述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对人物个性的塑造。
而《国王的演讲》作为一部传记片,人物形象是否鲜明而特别成为影片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影片的叙事主要围绕乔治六世展开,人物也充当了行动元功能,而影片的历史感相对较弱。
两部影片的人物都根据影片的类型和价值诉求进行了相应的取舍,虽然《国王的选择》中对人物的塑造有所割舍,但并不能说人物的刻画是苍白的,因为一位如父般的君王的形象还是立在了银幕之上。
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中,现代电影往往采取将“神”还原为“人”的策略,侧重表现社会角色之外的另一面,比如家庭角色,在影片中哈康七世作为父亲和祖父的形象为人物增添了更多的维度,尤其是与孩子嬉戏的段落,在有限的人物刻画的笔墨中凸显了一代君王慈爱的一面。
对哈康七世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其与家人的相处,尤其是儿子的相处来完成的,在送走了王子妃和孙辈之后,停车于路边的谈话,是影片中少有的人物情感刻画,通过对母亲的讨论,一个具有情感的君王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之上。
可以说虽然影片中人物刻画的笔墨俭省,但是所到之处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在不影响整体历史叙事的前提下为影片注入了饱满的情感色彩。
国王这一人物形象,无论对于银幕之中还是银幕之外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随着王朝政治逐渐走向消亡,王室和国王在有些国家却得到了保留,在这些国家中,国王和王室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往往以道德象征在发挥作用。
影片中的诉求主要探讨了在现代民主政体下,国王的处境与应对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影片表现的是国家面临生死存亡险境时的国王。
影片中的哈康七世坚守王室权限,坚决不涉及政治,恪守自己的底线,传达了创作者想要投放给观众的观念。
“一切为了挪威”是对王权最好的概括,“人民的名义”是挪威君王的宣言。
在另一个层面上,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国王的存在引领着国民的身份认同,哈康七世在影片最后拒绝签字不仅仅象征着国王以自己的身份表达态度,恰恰在国王身上凝聚了人民的意志,这也是影片的历史叙述并不单薄的原因,在国王的背后其实站立着整个挪威的人民。
最后,可以说《国王的选择》能够上映,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从本国来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扬,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塑,影片在挪威上映之后打破了本国的观影人次纪录,“所有的意识形态都通过主体这个范畴发挥的功能,把具体的个人传唤为具体的主体”,影片的上映、传播与观看在双重构成的运作中存在着所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影片中的国王便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物形象,而已经变成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的重要螺母,他将爱国与民族认同在国民中传播,同时国民也经由其传唤成为主体。
从国际传播方面来看,《国王的选择》的传播亦是挪威国家意识形态的胜利,它不仅刷新了世界对挪威电影的认知,甚至可能填补了对挪威在二战中遭遇与作用的认知,通过历史叙事的建构达成了挪威对于二战战史的书写,并且这种叙述尽可能做到了真实感和说服力。
这些或许能够给作为二战主要参战国的中国提供更多的思考,相较于挪威,我们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战争素材,有更为广阔的电影市场和工业基础,有最具有爱国情感的观众,缺少的却是振聋发聩的电影作品,当挪威以一个人物的角度审视战争历史时,中国抗战题材的电影却还沉浸在手撕鬼子的低劣伎俩和消费战争的娱乐热潮中不能自拔,中国的战争历史需要更新影像叙述方式和策略,中国的战争题材影片创作也需要进一步的反思。
挪威对德国之所以重要有两个主要自1939年春,英国皇家海军总部便将斯堪的那维亚视为将来与德国开战时的潜在战区,英国的张伯伦政府不愿再次在欧洲大陆上开战,认为会重蹈一战覆彻,所以开始考虑使用封锁战术间接削弱德国,德国工业非常依赖来自瑞典的铁矿,这些铁矿主要经由挪威纳尔维克港和瑞典吕勒奥运输,其中纳尔维克港冬天不会结冰,因此可全年无休供应铁矿。
原因:作为海军单位的基地,以骚扰盟军北大西洋航运,挪威北方长海岸线是出动U型潜水艇攻击英国北大西洋商船的极好地点,和确保经由纳尔维克的瑞典铁矿运输顺畅。
整个电影有点沉闷,是还原历史的,严肃性还是要给四星。
虽然电影比较无聊,看的时候容易分神,要倒退几次,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利用海军优势,从设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横跨狭窄的北海,布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网,使德国舰队困在本土港内无所作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鉴于历史经验和地理事实,认为要对付占优势的英国海军,德国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基地,这样才能突破英国在北海的封锁线,畅通无阻地进入大西洋。
1939年10月10日,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晋见希特勒,表示担心挪威可能向英国开放港口,这将给德国带来战略上的不利后果。
他力劝希特勒先占领挪威,以作为对英作战的海军基地,同时也可以确保瑞典的铁矿砂来源(德国每年消耗的1500万吨铁矿砂中,有1100万吨要从瑞典进口,在冬季,这些铁矿砂要经铁路运到挪威港口纳尔维克,然后再航运到德国,整个航线恰好在挪威领海以内)。
但在希特勒的战略中,首要目标是征服西欧,故他还是宁愿保留挪威的中立地位,而不愿采取任何节外生枝的军事行动。
1939年的10月10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就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个要夺取挪威建立战略基地的建议。
但是,由于当时德国正在忙于西线作战,所以,希特勒一直也没有顾得上挪威的问题。
但是,当两个月以后,严冬来临了,这就给德国在瑞典运输铁砂的海上通道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而这种情况下,德国的铁矿砂的供应也就面临着一种极大的危机。
于是,此时的希特勒就想起了海军司令雷德尔元帅曾经的建议,决定要暂时推迟西线的作战计划,转向进攻挪威。
铁砂供应对于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回答是肯定的。
甚至,可以说,德国所发动的战争是否可以进行下去,都系于铁砂的安全供应。
为此,希特勒为了能够更加顺利地将挪威予以拿下,他还又花费巨资从挪威高层的内部收买了一个叫劳里茨.吉斯林的内奸。
那么,这个内奸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原来,他毕业于挪威军事学院,20岁的时候,就被挪威政府派到了彼得格勒担任大使馆的武官。
而等到了1931年的时候,就被提拔了挪威的国防大臣。
随后,1933年5月,他又创建了一个挪威的法西斯政党。
然而,由于这种纳粹主义在挪威根本没有市场,所以,他在受到了冷落之后,就开始投奔了纳粹德国。
1939年的12月,吉斯林就带着他的政变计划来到了柏林。
随后,在柏林就受到了希特勒的多次接见,并给他留下了一个德国是值得他信任的国家的印象。
接着,希特勒在反复研究了当时北欧的形势之后,便接纳了吉斯林所提出的建议,并为了更好地配合吉斯林的这次政变行动,希特勒在其最高统帅部就成立了一个由陆海空三军代表所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将此次军事行动命名为“挪威演习”。
同时,希特勒还专门又给他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发出一道详细的命令,要求他即刻采取切实的外交措施,引诱挪威军队在德国军队到达的时候,都能够不战而降,并为这次侵略行动编造一些相对合理的解释。
当然,其实早在1939年的3月,挪威政府就从驻柏林的大使馆和瑞典方面得到了德军可能要进攻挪威的消息。
然而,由于当时挪威骄傲自满的奥斯陆内阁始终都没有把这个消息当回事,所以,也就错失了对德军最好的防御时机。
于是,当1940年的4月9日,挪威政府收到了德国要求它立刻无条件的接受德国的保护时,一下子,全国上下都感到手足无措,直至最终陷落。
(吕海峰)整个电影就是那个吉林斯被纳粹先为首相,想想国王签下投靠的协议,说德国会保持挪威,我网上找了下协议名字叫,国王不认同他是首相,并且拒绝签字,德国因此要武力征服挪威,开始一次轰,蚱,挪威为时四个月的反抗,如果国王他签了投降了,就不会有人死亡,直接投降挪威就到了纳粹手里。
挪威的交通,铁矿什么的资源都归纳粹了,他没签,挪威没有投降,反抗了四个月,为其它的反抗国家争取了四个月的时间, 为把纳粹有了很大意义,西欧那些国家反抗一个月就挂了。
挪威坚持这么久。
秀才遇到兵,秀才想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没有外国打介入帮助,小国无论怎么抵抗,不屈,对面强全,还是会失败的。
挪威反抗时,儿媳和她的孩子逃到了美国,国王和他儿子逃到了英国,并在英国继续鼓励挪威反抗纳粹,在英国五年后才回挪威团聚挪威战役结果德国获胜,占领挪威参战方兵力德国 7个师,1个伞兵营,约100,000人挪威 6个师,约55,000人英法联军 约38,000人伤亡情况德国 死亡1,296人,受伤1,604人挪威 伤亡1,700人,包括死亡860人英国 陆上伤亡失踪1,869人,海上失踪2,500人法国、波兰 死亡533人死亡约400人挪威平民以上大部分来自网络不要说话 评价 《国王的选择》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movie/26596704/interest/1867423719&dt_dapp=1挪威亡国!
为夺回领土国王竟流亡5年,成为二战史上一段传奇人猿相揖别后2018-05-09关注1905年11月18日,挪威议会投票决定瑞典-挪威联盟结束后的挪威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并投票决定哈康七世为瑞典国(不敢相信一个国王居然是平民公投选出来的)。
民选成功的哈康七世德军为了实行“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扫除北欧三国对德国北部威胁。
德国海军派出50余艘舰艇接近1万部队向挪威进发。
不料德军遭遇挪威军队顽强抵抗,重创德国海军(德国海军服役刚刚半年的重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甚至被岸基鱼雷击中沉在奥斯陆峡湾)。
“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被击沉在奥斯陆德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进攻挪威,虽然遭遇顽强抵抗,无奈挪威只是一个小国。
(德国为了迷惑英国,将人员和舰艇分散隐蔽,让英国认为德国的目标是登陆英国本土。
)德国外交部向挪威施压,要求挪威投降。
抵抗德军入侵的挪威士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坚定站在挪威政府一边,拒绝投降,决定抗争到底。
1940年6月,挪威全境沦陷。
德国公使布罗伊尔对哈康七世国王进行威胁,要求他向德国政府屈服。
哈康七世国王言辞拒绝,并说出二战历史非常著名的一句话“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者就不值得活下去”。
哈康七世自此,哈康七世及其王室成员和挪威政府一起往北极方向撤退,最后在德军的炮火之下流亡英国。
组建流亡政府,领导挪威人民抵抗德国侵略。
同时期,挪威商船队在流亡政府的领导下成功逃离挪威,为后期盟军运输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挪威船队为盟军运输哈康七世作为一位“民选”国王,为了国家荣誉、拒绝向侵略者低头、坚定地和挪威人民站在一起。
在战争后期,哈康七世的儿子王储奥拉夫被挪威政府任命为国防部长领导挪威人民反击在挪威境内的德军,直到1945年德军投降时,在挪威投降的德军就高达50多万之众。
哈康七世作为挪威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国王,既担负了反抗德国侵略的重任,又肩负起挪威王室的尊严。
他的一生无愧于挪威人民,无愧于挪威皇室。
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599976625282423934&wfr=spider&for=pc连续71年,挪威年年给英国送圣诞树,感谢对国王的救命之恩https://m.baidu.com/sf_baijiahao/s?id=1621966810252050040&wfr=spider&for=pc 哈康七世1957年死了,就是儿子奥拉夫五世。
但有作家考察,奥拉夫五世不是哈康七世的亲生儿子,是哈康七世的王妃和一名医生的孩子。
不过,挪威人并不在乎这个,因为他们的历史就不管什么根正苗红。
综观挪威王室,并不追求万世一系,只要有个象征性的国王就成。
与国家的恩怨情仇比起来,谁当国王根本不是事儿。
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70211075222722.html#
首先这部电影是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拍摄的,讲述了一段不太让人熟知的故事。
相比于盟军在战场上与德军的厮杀,一个弱国在不得不被德军占领的现实中,国王为了国家的民主 自由,经历了艰难的选择,让挪威一直被称作为挪威。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对于国王这个人物的塑造。
电影相比于小说来说,对于人物内心得刻画是十分难的。
这部影片通过特写,背景音乐,环境渲染等方法,再加上演员深厚扎实的表演,将国王内心的纠结,悲伤,却又十分坚定的情感完美地呈现给了观众。
我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电影把国王的挣扎表现的细腻入微,非常吸引人
镜头能把人晃吐了
哈康国王逃难记 #挪威主旋律#
因为人民没有被奴役,国王的选择才会真的为了人民。
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人装逼、做作,感觉北欧的人都是那么朴实无华,国王虽然受到民众的行礼,但是周围没有人吹捧他,他自己也不会装腔作势,而且他最后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虽然像慈禧李鸿章之流当时为了避免人民的伤亡,做了卖国求荣的决定,但是现在被后代唾弃,受历史谴责,一个国家领导人所做的决定,不能只看眼下的生命,更得考虑全局和长远,对得住人民和历史,这才是伟人的眼界和思维角度。非常敬仰挪威国王不畏强权的作风。
国王内心的冲突并没有刻画出来,反倒是王储出来抢戏
剧本明显比《明星间谍》用心了,摄影风格见仁见智吧。挪威皇室在二战中并不是各国皇室里显眼包那类 ,本来是确实两难的选择——同意政府求和,损失国格和皇室尊严,不同意破坏君主立宪,给国民带来实际伤害。影片已经以此深挖,聚焦国王公民双重身份心理交战,但尚有空间,突然以退位否决政府决策,硬刚德国纳粹,后面由字幕交代又抛下国家退到英国流亡,这就让人觉得选择很自私了——为了皇帝的命格,搭进许多百姓和战士的生命。国王的选择成了双重赔偿,既然弱国无外交,何不择一而终呢!!
国王也是人,逃难过程中的恐惧,体力不支,跟孙儿在大雪中玩捉迷藏,等待跟德国人会面的时候拼命要打开窗户。是的,他害怕,但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国王说,他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一旦确定国王是他们选出来的人,那么就会有各种限制这个王犯错的机制,这才是正常国家
拍的不错,恕我直言,,,国王什么豆没做,笛子时间没有抵抗,,,谈判时候不想被锅!而已,,,记不果断也没有减少人员伤亡,,
这么个事儿也值得拍电影?
谁曾想到历史书上只用半行带过的事件“1940年,德国闪击丹麦挪威”,其背后竟有着这么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国不论强弱,人不分高低,每个个体都应该有其应有的尊严。
以中立国的视角,展现二战初期小国勇敢的民族精神,算是崭新但难免政治宣传大于内容。几乎全程晃动的手持镜头,伴随时不时的放大和亮度骤降,同时展现纪录片的表达方式和摄影技术的不足。
哈哈哈!!!大笑三声!(小国无信!!!历史嘛,怎么正确,怎么伟大,怎么刷取自己国家的存在感!国王的选择?不感觉他有任何选择,还信誓旦旦“为了挪威”!太好笑了!)
小国无法左右大势,那个大使可怜,个人身不由己。
虽然看上去很有史实感,也有人性、民主等闪光,却完全get不到影片的核心精髓。不管是德国公使的努力挣扎还是国王王储的纠结,都有点不明所以。
北欧小国的血泪抗争史,可惜拍成了主旋律流水账。
看了三次都看不了一半
真是服了,咱拍人物流离失所内心纠结别总用手持摄影行不行,不晕么?个人感觉国王内心戏还不如德国大使丰富,这个反战最后下场悲惨的哥们倒是个好的着手点。不过是主旋律而已,非说自己是民选国王就要不愧于人民,必须抗争,有毛用呢?反正死的又不是自己,可逼装够了是要青史留名的哦。
国王的选择易于让人潸然泪下百感交集,但通过人物性格塑造和特写镜头的表现来叙事实则中规中矩,加入了德国外交官这个中立的角色就不觉得无趣。
【杭州挪威电影展】国王是一国之王,但他也是国中之普通人,民主选举选择了他,他因代表人民,在危难时刻两难,挪威的主旋律。另一条线是德国外交官,他与国王之间的联络剧情都略去了,以一些战争场面代替来转场,但有些战争场面略显多余,比如那个年轻的小战士,让国王线的节奏和情感有点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