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为了凸显母爱的牺牲,死去的母亲本着为女儿好的目的,请求阴间使者让自己“通灵”,和女儿进行最后的晚餐,顺便说说体己话。
世上没有免费的运营商,“通灵”的代价就是母亲关于女儿的记忆会被一键删除。
母亲犹豫都不带犹豫的,只要为女儿好就行。
这或许就是东亚母亲的通病,没有自我地一味牺牲,以为自己的几句话就能治好儿女的毛病。
当我们在被伟大的母爱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想过,母亲一键删除和女儿的记忆——某种程度上也是删除自己生前的全部记忆,毕竟女儿是母亲生前的太阳,是母亲生命活动的全部逻辑——这也许并不是上天的“残忍”,可能是一种类似“好生”之德的“好死”之德?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测试,题目是你以为已经死掉的人,复活回到你的身边,下面哪些选项会让你认为是“同一个人”呢?
这些选项包括:记忆和人格都相同、只是肉体改变了的人,肉体不变、但是被设定了相似记忆与人格的人,肉体和记忆都相同、只有人格改变的人,等等。
你会发现,缺少了记忆、人格、肉体的任何一个项,你都无法将其当作生前的“同一个人”。
这个题目的设计者声称是以此让我们理解“人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同时我觉得这个测试也在告诉我们,“死亡”的内涵是什么。
人类的本质就是此在的连接,我们生活于同一个世界,我们可以进行意向的互通,我们成为彼此存在的印证。
而“死亡”意味着人和人之间连接的彻底中断。
活着的人虽然可以不断发出信号,但是永远只是单向输出。
我们意向的“他者”永远失联了,关于和死者的连接,我们知道永远不会再和生前一样完整。
我们再多的求索,本质上和精神病患者的“臆想”一样,只能沦为自说自话。
我们生命中的告别、失恋、决裂,本质上都是连接的中断,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永久”的(加上引号,是因为只有死亡才具有对这种中断的最终决定权)。
这些中断其实就是对死亡的演练。
在态度上,我们对包括死亡在内的连接中断,出于自愿的会认为是解脱和新生,出于被迫的则会一直耿耿于怀。
所以各种生存哲学都在不遗余力地以生者视角,将死亡(和死者)进行各种自圆其说的超越性图解。
推己及人,代入到死者视角,他们会怎样看待我们?
我们知道生者和死者之间的绝望之处在于连接的中断,我们的求索因为没有反馈所以是无效的。
如果按照同为人类的思维来假设,这一绝望的事实对死者也适用。
作为死者,按照“人”之常情,他们也会执著于和生者建立连接,但是很快他们也会和生者一样,因为反馈的失效而接受生者已经“死亡”这样一个事实。
“死亡”,作为一个暗含“双向连接的中断”这一语意的词汇,不仅对于面对死者的生者是有效的,对于面对生者的死者也同样有效。
对于死者而言,除了接受这一连接永久中断的事实外,与生者相比,还要接受另一个更残酷的事实。
作为曾经的生者,死者此刻拥有的是双重的身份(死者可以是曾经的生者,但生者却只能是将来的死者),所以掌握的是双重的信息。
除了前面提到的与生者的永久中断外,死者对另一个事实了然于心,即他们想与之建立连接的生者,永远不会知道死者处于怎样的世界,而他们对生者的世界有所掌握。
死者至少还知道生者有过求索,生者连死者有没有求索都不知道,设想反馈更是雪上加霜。
这是作为曾经的生者这一身份带给他们的信息,与生者相比,这种多出来的的信息差并不是一种优势,相反是一种难以摆脱的负累。
死者与生者相比,更了然于彼此这种连接的无望。
所以面对亲人即将离世,生者如果能够代入死者的话,会发现死者的的绝望更甚,生者尚存有对方能够知晓自己绝望的奢望,而死者只能领受存有这种奢望的绝望。
作为信息茧房里的生者,对死者的世界一片无知,这种无知却不是一种劣势,这使得他们能够设想各种方式,来安放自己的意向,这也是前面提到的生者对死亡(和死者)各种自圆其说的超越性图解得以可能的原因。
死亡虽然阻断了连接(同时不是生者此在的全部连接),但并没有阻断生者连接的意向(同样也不是全部的意向),只要彼岸仍是未知数,这种对死者意向的安放就不能说是虚妄。
就好像飞机失事后仍未见到亲人的尸体,就仍旧可以期待无数种相遇的可能。
而作为掌握信息差的死者,了悟于曾经生活过的人世间的全部真相,其中就包括生者对彼岸的一无所知。
这种无知对于生者来说,是慰藉借以行走的拐杖。
但对于死者来说,这种无知因为人类发明的辩证法,此时已然换算为已知,这种已知是绝望的确认,预示着他们的意向标的只能是一片虚空。
对于他们来说,人世间纷纭的记忆,就好像囚禁他们的幽闭的密室,遗忘是唯一的钥匙,所以他们必须一键删除人世间的记忆(科技不发达时代叫“喝下孟婆汤”),然后才能获得他们的解脱和新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于死者来说,“好死”之德是类似于我们的“好生”之德一样的东西。
回到电影。
对于母亲来说,一键删除关于女儿的记忆,并不见得是坏事,除了上面分析到的客观层面的原因外。
从主观上来讲,女儿和她的连接早已中断,只是她一直没有领悟到(或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
那些没有接的电话、站在门外没有跨进去的脚、毕业照片时没有和你挨在一起的合影、对你想和她好好吃一顿晚饭这一邀请的拒绝……在母亲一再释放的连接邀约中,女儿早已在心里将自己设置为“死亡”模式,她对于母亲仅仅是“幽灵”一般的存在:看着母亲和老姐妹谈论自己,自己站在门外不发表任何意见,然后悄悄离开;看着麦当劳店里母亲一个人坐在那里,失神落魄地意识不到手里的甜筒渐渐融化,也没有走进去。
这和母亲死去后重返人世间的休假何其相似。
所以,母亲和女儿的诀别并不是发生在突如其来的生理死亡,而在更早的时候。
这一次只是让母亲双重确认一下这个事实,并将自己手中的那个离线的决定键痛痛快快地摁下。
这样看的话,母亲做出一键删除记忆的决定,更像是一次彻彻底底的断舍离,一次脱胎换骨的觉悟,当连接不可能和不值得的时候。
原版如下不喜欢这样的母女关系,但是为演员们的演绎点赞。
这是一部包着鬼片外壳的亲情片,看的过程中也不免流泪,但始终不太能接受没有解除的误会在人死后能释怀的回路。
不过母女之间的羁绊也不是一句话,一段“假期”,一部电影就能说清楚的。
边看我也在想,虽然我认为我妈没有那么爱我,我也没有那么爱妈妈,但我还是无法想象妈妈的离开,也不敢想。
看完之后,只希望我的妈妈爸爸能平安健康长寿。
因为字数不够,凑字数的deepseek版:《三天的假期》影评:这部披着灵异类型外衣的亲情伦理片,在阴阳相隔的叙事框架下展开的母女羁绊,如同被揉皱又展开的宣纸,既留下难以抚平的褶皱,又洇染出令人动容的墨痕。
郑有美与金海淑的精湛演技构筑起令人信服的戏剧张力,那些未及言说的心事在眼神流转间暗潮涌动,将东亚家庭特有的情感困境演绎得淋漓尽致。
创作者试图用超现实的三日假期缝合现实中的亲情裂痕,这种诗意化的和解虽触动泪腺,却难掩逻辑的脆弱性——生前未能消融的坚冰,如何能借亡灵归来之便轻易消解?
那些积年的误解与怨怼,终究需要现世之人的勇气去直面。
这种叙事选择或许正是创作者对现实困境的温柔妥协,在生死结界两侧搭建起理想化的情感避难所。
观影时不禁自省:我们与父母的相处何尝不是隔着时光的迷雾?
即便深知彼此的爱意存在温差,但当想象生命倒计时的沙漏即将流尽,仍会不寒而栗。
电影最终叩击的,或许不是对亲子关系的完美解答,而是唤醒我们正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焦虑。
散场后给母亲拨出的那通电话,或许才是超越银幕的真实救赎。
愿所有来不及说出口的歉意与眷恋,都不必等到阴阳两隔时才得以倾诉。
有一定的观影门槛,更适合一个人独处时观看。
当然,你的母亲健在也愿意陪你一起度过两个小时的时光,便已是最好。
🥺🥺🥺远道而来这世间,要把余生献给你热爱的故事,要以平凡之身,对抗世事艰难,要以平凡之命来换取惊鸿瞬间。
努力不是为了感动谁,也不是要给谁看,而是让自己拥有随时都可以选择的权利。
我满怀期待地打开了这部电影,以为会看到一部讲述母女情深的催泪之作。
然而,看完之后,我竟然一滴眼泪都没流。
要知道,30多岁后的我,泪点已经低到连看B站上留守狗狗的视频都会落泪的程度。
我讨厌这个电影的理由太简单了:母亲在自我感动,女儿也在自我感动。
唯独作为观众的我,没有一丝丝感动。
母亲的自我感动1. 自己去做居家帮佣,让心肝宝贝似的女儿寄人篱下生活自己从小读书不多,早早就出来打工,供弟弟读书。
好在弟弟没辜负她的期望,成了一名教师。
然后她觉得自己无法独自抚养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到弟弟家寄养,自己在外面做居家帮佣,每月固定寄钱给弟弟。
同时, 给女儿画饼 ,说等女儿工作赚钱了,她们就可以一起生活了。
2. 洗坏了雇主家的衣服,执意赔偿她把雇主家的衣服洗坏了,雇主说这不是她一天工资能赔偿得了的,不需要她赔偿。
然而,她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执意要赔偿。
雇主那段台词说得太好了:“这么高自尊的人,就别出来做帮佣。
”说得太好了,自尊心如此强的人,出来做服务人的工作,这不是扯犊子吗?
3. 将自己的梦想转嫁到女儿身上她一直灌输女儿要努力读书,争取成为博士,这完全是因为她自己从小成绩优异却没能读多少书。
这份遗憾一直刺痛着她的心底,所以她希望女儿能替她完成这个未竟的读书梦。
女儿的自我感动1. 放弃国外大学教授的职位,留在乡村开饭店影片中女儿读书读出来了,去到国外,开始当教授了。
要出国和出国后那个时期,她母亲给她打电话,她不接;想在她出国之前见她一面,她也不见。
对于女儿的行为,我完全理解,因为她的童年没有她的母亲,她母亲从来对她说的就是你要学习好考上博士。
如今,她终于超越了母亲所能想象的“读出来的结果”,变得更加优秀,并且也到了母亲所说的“读出来后赚钱”的阶段,本该是她们终于能一起生活的时候,但她却选择不再理会母亲。
这也是她对母亲的一种复仇。
可是,母亲死亡这一事实,好像将她对母亲长久以来的所有怨恨瞬间清零了。
当母亲意外死亡后,她对母亲的爱回来了,因此她选择去爱一个死亡的人,爱一个想象中的母亲。
2. 对母亲的死感到自责,进入PTSD模式当她选择去爱一个死亡的人,去爱一个想象中的母亲时,她需要通过自我惩罚来让这个“爱”升华。
于是,她开始自责,责怪自己在母亲生前没有好好陪伴母亲,没有好好和母亲说说话。
她责怪自己之前因怨恨而对母亲产生的种种行为,就好像在母亲在世的时候,她也是如此深爱着母亲一般。
结尾高潮:我让你走出PTSD,代价却是我永远忘了你所以说韩剧套路深呢?
这种狗屎结尾都能想出来,我也是服了。
我感觉编剧就是硬凑了一个自以为能够感动所有人的结尾,我真的栓Q。
这部电影真的很烂,和其他催泪的韩国电影比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完全就是为了催泪而催泪写的剧情, 我都能编出来的故事,居然还拍成了电影,能不差吗?
母亲发现许久未见的女儿回了家。
她迎面上前,女儿对她视而不见。
她主动拥抱,女儿却直接从她身体里穿了过去。
这不是什么超能力,而是真正的灵异事件。
这位母亲其实是一位从亡者世界回人间休假的鬼妈妈。
鬼妈妈来自近期上线的韩国高分电影——《3天的休假》
鬼妈妈原名叫福子,她最近在亡灵作文比赛中获得奖励,可以去人间度假三天。
她女儿珍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当教授,是福子生前唯一放不下的人。
因此,她选择的度假胜地就是女儿身边。
然而她回到人间才发现,珍珠早已离开了学校。
目前定居在福子生前住过的小山村里,过着福子生前柴米油盐的生活。
福子恨铁不成钢,她想不通珍珠为啥放弃大好前程,在这里浪费生命。
很快福子就发现了女儿回乡的原因。
竟然是为了她这个去世的母亲。
这让福子很震惊,因为在她看来,母女两人的关系早就到了形同陌路的地步。
比如,她给珍珠打电话,十次有九次都无人接听。
她辛辛苦苦做的小菜,永远被珍珠嫌弃占地方。
女儿在去美国之前,都没来跟她这个血缘上的母亲道别。
福子临死前,也没能见上珍珠最后一面。
珍珠甚至亲口说过,她们根本不是睡在一个屋檐下的关系。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要归结于福子曾经的选择。
她年轻时独自抚养珍珠,一天要打好几份工。
珍珠上学之后,生活开销和学费也越来越多。
福子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有钱的男人。
对方提出只要福子不带珍珠进家门,他愿意供珍珠到大学毕业,甚至出国留学。
福子一心想让女儿靠学习改变命运,以后不再像她一样在底层挣扎。
于是答应了男人,把珍珠寄养在了自己亲弟弟家里。
而她则在二婚丈夫家里过着保姆般的生活。
珍珠失去了唯一的家,在舅舅家寄人篱下,直到大学毕业。
福子一切为了女儿的献祭式付出,也成了珍珠一生无法挣脱的枷锁。
福子所做的那些“为你好”的事,让珍珠感到窒息。
从小缺失母亲陪伴的珍珠,长大后也只会用拒绝来回应母亲强加给她的母爱。
福子不怪珍珠不理解自己,但她把遗憾都写进了日记。
福子离世后,珍珠因为这本日记,恨上了那个当初向母亲放狠话的自己。
也恨上了那个为了逃离母亲,远赴美国,却错过最后一面的自己。
珍珠陷入无尽的自责,还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她后悔没有早点告诉母亲,这些遗憾背后的真相。
其实珍珠在去美国前,来看过福子,只是福子不知道。
不接福子的电话,并不是不想接,而是因为太忙。
每次看到想回复,却因为忙到深夜怕打扰福子休息而放弃。
福子在珍珠的心里,也是无可替代的存在。
珍珠未婚夫的妈妈,因为嫌弃福子,想让珍珠做校监的舅舅在婚礼上当主婚人。
珍珠为此直接取消婚约,在她心里只有福子才能坐上那个位置。
其实福子的这些遗憾在写进日记的那一刻,她就已经选择把它们忘了。
因为一个母亲永远不会记得孩子的不好。
但她没想到珍珠因此得了抑郁症。
于是她不顾规定现身,解开了珍珠的心结。
即便代价是她会忘记一切和女儿有关的回忆。
福子在结束假期的时候,给珍珠留了最后一篇日记。
即便福子会忘记女儿,但她还是希望珍珠一百年之后,能再去找妈妈。
以上就是电影的整个故事,看上去非常俗套。
无论是母女亲情主题还是奇幻鬼怪设定,都停留在韩国电影一贯的舒适区里。
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俗不可耐的故事,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
影片刚在流媒体上线,就刷屏各大短视频平台,相关视频单条点赞就高达100多万。
电影从头俗到尾,却还能引发共鸣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的俗套。
首先设定很俗,却契合观众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情感诉求。
“重返”和“穿越”的奇幻设定,在各大电影中已经被用烂了。
这类电影的落点也都殊途同归,看到最后都能总结为俩字儿“拯救”。
要么拯救自我人生,要么拯救情感关系。
拯救自我的电影有很多,比如韩国奇幻喜剧《奇怪的她》。
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奶奶因为一个神奇照相馆,穿越到20岁。
人生重新来过,她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尝试年轻时极其渴望的歌手梦。
她拯救的是现实中曾为梦想遗憾的人生。
《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回到学生时代,利用超前于时代的“才华”改变命运。
直到变成上辈子梦寐以求的成功人士后,才意识到他最想要的还是原本平凡的生活。
夏洛拯救的是现实中自卑又自负的自我。
通过弥补遗憾,从人生价值上实现自我拯救,是“穿越”设定的功能之一。
不过以这类功能为目的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情绪价值,往往比较简单粗暴。
即让观众通过奇幻设定达成的戏剧效果,实现梦想成真的爽感。
最后结局一定会回归现实,传达“把握当下”的核心价值。
而“重返”或“穿越”设定的另一种更高级的功能,是设定本身被赋予意义。
比如曾以50多亿票房,荣登国内影史票房前三的《你好,李焕英》。
贾玲饰演的女儿穿越到母亲的青年时代,落点不是实现穿越者的自我价值。
而是让一个事事为了孩子考虑的母亲,过一次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
设定的目的,决定了设定本身被赋予了情感价值,不再是单纯制造戏剧冲突的工具。
《3天的休假》设定同样被赋予意义,并且“重返”设定还具有两重功能。
第一重功能是弥补遗憾,达成情感和解。
现实中,人往往在亲人离世之后,遗憾那些没来得及解开的误会。
影片让亡灵重返,弥补的不仅是母亲和女儿的遗憾,还有生者和亡者的遗憾。
利用此类奇幻设定达成子女与父母情感和解的电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寒的《乘风破浪》。
不同的是,《3天的休假》中,珍珠与福子的和解早就达成了。
“重返”设定只是传递和解结果的工具,而不是造成和解的原因。
真正让她们不靠解释,就能和解的原因是互相奔赴的“爱”。
第二重功能则是对应影片包含的“陪伴”主题。
福子以亡灵身份重返人间,又要谨遵亡灵规定,不能干扰生人。
既出不了声,也现不了形,唯一能做的是时刻陪在女儿身边。
正如现实中很多人会在思念逝去亲人时,希望他们还在身边一般。
导演用重返设定,达成了这种带有美好希冀的超现实幻想。
要说电影最俗的地方不是设定,而是主题,但它的主题却俗得很现实。
以母女关系为主题的电影有很多。
有像《你好,李焕英》这种纯以“爱”为核心的类型。
也有像《春潮》这种矛盾尖锐、爱恨交加的类型。
还有像《秋日奏鸣曲》这种互相折磨、恨大于爱的类型。
但我个人认为《3天的休假》属于更现实向的类型。
福子和珍珠的矛盾,一方面源于福子献祭式的付出。
母亲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行事,忽略女儿真正想要的东西。
另一方面则源于母女二人交流的匮乏。
福子始终怀揣着对珍珠的愧疚,说话带着小心翼翼地讨好。
连叫女儿回家吃饭,都要从自己新砌了一个灶说起。
每次见面都说“没事”“很好”“不用担心”,生怕给女儿造成麻烦。
珍珠则是因为福子无孔不入的关心,压力倍增。
对福子的感情一边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一边不知如何应对只想逃离。
填鸭式父爱母爱和意念化沟通,就是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
影片关于母女矛盾的解决方式,也处理得非常自然。
珍珠能够理解母亲用心良苦,但理解不代表接受。
直到母亲死后,珍珠仍在无法原谅福子当年抛弃自己。
母女二人达成的大和解,仍然是爱与怨交织的结果。
最后,电影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得益于导演运用了大量生活化细节。
比如福子在车站听到精品店传来的音乐时,瞬间认出那是女儿最喜欢的歌。
她得知女儿喜好的原因,则是来源于她打给珍珠的未接电话。
福子在电话中完整听完女儿手机铃声的次数,远远超过听到珍珠声音的次数。
一首女儿喜欢的歌曲,饱含一个母亲无数次的失望。
福子进城看珍珠,却连一个留宿的机会都没有。
她难过地离开女儿家里,去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买了最便宜的甜筒,从天黑坐到天亮。
转头就发短信告诉珍珠,自己已经坐上了回家的车。
而匆匆赶来道歉的珍珠,没有戳破母亲的谎言,就站在店外面,陪福子待了一整夜。
直到福子重返人间,看到珍珠拿着甜筒,坐在她曾坐过的地方时,才明白她的委屈,女儿全都知道。
这支融化的甜筒,就是她们爱意双向奔赴的见证。
不过,电影最戳人的细节,还是珍珠复刻母亲的美食。
一方面她想通过还原味道,制造母亲仍在身边的假象。
另一方面,是在体验母亲制作美食的过程和心情。
在一餐一饭中,替母亲重过一遍如花般的人生。
在同类题材和设定中,《3天的休假》看上去俗套且平淡。
可俗套的故事紧贴现实,平淡的细节处处戳人。
想看电影的小伙伴,记得提前准备好纸巾。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梅子
为什么有这么感人的剧情。
妈妈啊,有女儿的妈妈说,女儿一定要疼一回妈妈,过后才可以去疼别的男人啊。
女儿如果学会妈妈的料理,这是把妈妈的精神留在这个世界的一个感觉啊。。。
希望有女儿的妈妈一定要看这部电影,无私的奉献啊。
妈妈除了与她女儿的回忆,可以什么都不留了啊。
这是无我的最高境界啊。。
尤其喜欢女儿说出的那一段:妈妈你献出你如花的人生,我过着你向往的人生。
明明知道却还是让妈妈很孤单。
孩子啊,怎么会让妈妈那么孤单,妈妈一点都没有怨恨女儿,一下就原谅女儿了。
我很感动。
看到女儿那样停滞不前,女儿回到乡下,没想待在美国,因为亏欠妈妈的日子是很难过的。
她在心里也放不过自己。
妈妈最心疼的一句话:我到死也对你一点用处也没有,这时候妈妈居然觉得自己耽误着女儿啊,我觉得太煽情了,这部电影是神作啊。
但凡有妈妈的人,怎么能没有感觉。
我给120分的好作品,让我们及时行孝,大声说出你对父母的爱,别再含蓄了。
韩国每年总会出那么一两部催泪大戏,我一下子能想起的片名有很多,《七号房的礼物》、《我爱你》、《国际市场》、《担保》、《季春奶奶》、《婚纱》…他们有一些特点,就是在表达生离死别人间真情时,很用力,也很有力。
如果要说如泪腺炸弹一般的韩式亲情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哪部,我想起的会是2010年由车太贤所主演的《开心家族》。
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应该都知道,这部片子仰赖一个极其重要的反转设定,在电影前90%戏份里,都是以车太贤的视角,讲述他如何被一大家子鬼魂捉弄,帮助鬼实现愿望之类的,直到电影后15分钟,谜底在一瞬间揭开,直接开启长达15分钟的爆哭时间,我至今犹记得车太贤吃着紫菜寿司时顿住的表情,他终于想起那是妈妈啊,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啊,接着双眼噙满泪水,跑着去找家人,一路上所有回忆都苏醒过来,泪水就在那风中飘荡。
十多年后,贾玲执导的《你好李焕英》完美复刻了这个设定及类似段落。
鬼魂加亲情的编排,效果极其炸裂,是我对《开心家族》的最大感受。
最近给我类似观影感受的,是一部叫做《3天的休假》的韩国亲情片,2023年12月在韩国上映,我看了,相当感动。
这一回,故事的视角不是活着的人,而是鬼魂。
离开人世的母亲成为鬼魂,故事的开始是母亲获得了来自鬼界的3天休假,她可以到世间走一遭看一看,但人们见不到她,作为一道虚空力量,她也无法与世间的人事物产生互动。
在我看来,《3天的休假》与《开心家族》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借用鬼魂的相关设定,如同《开心家族》一样,《3天的假期》在电影前半段也充满了一些有趣笑点。
故事开篇的母亲,面对自己离世以后产生巨大变化的女儿,她“窥视”着女儿的生活,仿佛一个“隐形”的人形弹幕,不停的在旁边或吐槽或干着急,插科打诨间,让电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直到层层深入,一个有关母女的悲惨故事徐徐展开,出身穷苦、卑微又自尊心强烈的母亲,离婚后因无法为女儿提供生活保障,不得不把女儿寄养在弟弟家,自己独自生活。
年轻时的这个决定成为她一辈子对女儿最大的愧疚,她拼命努力,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全部付出给女儿,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不要重走她的人生路,她应该去外面的世界,去过另一种生活。
女儿很有出息,去国外留学,并且有机会成为教授。
在母亲的视角里,成长中的女儿后来很少与她流露感情,后来的女儿总是很忙,离开家乡去外上学也没能再见一面,直到自己过世,直到这3天的假期。
电影通过核心设定,当母亲整日“跟随”女儿,看到女儿在自己过世后,变得和她一样擅长厨艺,看到她生活在自己曾生活的地方,出现在她们曾经约着见面的地方,她开始慢慢明白,女儿似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母女之间曾经缺失的那份靠近与亲昵。
不善于表达的何止母亲呢,女儿同样对那份情谊深藏于心,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打破。
在女儿心中,如今最大的愧疚或痛,是她一路努力,终于能够去过另一种生活时,却将母亲永远留在了孤独而清冷的角落里,她本来可以放下羞怯,直面那个“你当年为什么要抛下我”的问题,去与母亲重新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在电影《3天的休假》里,母亲与女儿基于对方的情感刻画相当立体而深重,有过不理解、怨恨与牺牲,同样饱含着深情、愧疚与遗憾,经由电影独特的设定,让这个本来很常见的亲情大和解故事,迸发了相当强的情感感染力。
电影高潮时刻,颇有点《开心家族》那般力量,当母女俩终于有机会能够再次面对面,她们互诉衷肠,她们泪眼朦胧,她们一起吃着那顿弥补过去却再无将来的饭,躺在床上聊着那些积蓄了半辈子必须要说的话。
女儿说:“你所献出的,你那如花般的人生,我在替你过呢,妈妈。
可我明知这点,还让你那么孤单。
”母亲说:“好好保重,不要觉得抱歉,我没法一辈子都替你擦眼泪啊。
”在由来已久含蓄的东方文化里,我们总是羞于说出爱,越是重要的人,越是深刻的爱,越是不知如何去表达,每每说出口的话,不是冷淡的回避,就是猛烈的伤害,而我们大多数人就在某种缺失及天然的羞怯里,终其一生也没能学会好好去爱,没能活成一个更完整的人。
电影《3天的休假》很简单,所有故事凝练成一句话,就只是:爱,就要好好说出来。
题图:《3天的休假》海报PS:+公众号“付突突”,后台回复“休假”,获取电影观看资源你还可以:“愿痛苦随汗水流走,恐惧也是…”繁花终有落尽时年会不能停!
好活🌇夕阳自由计划://去年7月初,建了个叫做“让我看看你那里的夕阳”的群(后台回复“加群”)//今日份,来自@小小太阳,摄于1月14日。
3天的休假 (2023)7.82023 / 韩国 / 剧情 奇幻 / 尹尚孝 / 金海淑 申敏儿1. 很多剧情都是意料之中的煽情,所以自动免疫了。
2. 印象比较深的是“吃冰淇淋”那段,妈妈说怎么会还记得这种事,作为父母都是只想记住和孩子有关的开心的事情,有戳中我,因为回忆了一下似乎确实是这样的。
所以就是立场不同,渴望的理解其实也不同,本来以为电影会深挖这个内容,但是也没有,所以在人物的刻画上还是稍显随意,女主明明还有抑郁症但是也没后续了,只是“作弊”让妈妈陪了女儿一夜就和解了,有点拉跨。
3. “休假”的机制其实挺好的,本来或许也可以展开聊聊这个设定,总之作为电影可能时长受限,为了见上一面要清除记忆也太残忍了,非要制造这种二择困境是吗?
故事的剧情还是重复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东亚家庭最常出现的老套剧情,典型的别扭的父母养出别扭的小孩。
我其实非常偏爱里面的光影、镜头、和演员。
所以比较纠结打3星还是4星,其实半场的时候就想打3星,因为剧情实在太过薄弱,人设太立不住脚,但还是忍到了最后。
结果看到剩下1/4的时候更加无语凝噎。
最后打3星是因为,结局是母亲化身成她所想像的“女儿的救世主”入了女儿的梦入放开了女儿,亲口告知女儿让她不要再为过去活。
是她给女儿最后的尊重,而不是女儿主动去解开这个心结。
我还是,不太欣赏这种神兵天降的较魔幻的合家欢剧情。
它提醒着我还有太多的东亚家庭还被这种来自父母自以为是的“我是为了你好”的腐朽观念所折磨。
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可能一辈子都无法逃离这些枷锁。
而我们在现实中非常清楚地知道,父母那一辈人的观念已经太根深蒂固,能够改变环境和摒弃腐朽观念的只能从千千万万个年轻人自我觉醒开始。
而导演把这个难题仍旧丢给了场外的观众,没有任何实质的启示。
骗走眼泪后,仍旧留下一地鸡毛。
父母仍旧会怪孩子不懂得自己的用心良苦,孩子仍旧无法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
这不是我希望的好电影所该表达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韩剧天使】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世界上最好听的两个字一定是“妈妈”。
妈妈很伟大,妈妈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
但只有我们长大了才知道这个道理。
我们想感谢妈妈对我们辛苦付出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
这时我们又陷入了痛苦和自责。
还得是妈妈出马,亲自告诉儿女,“作为父母只想记得好的事情。
”不要在意那些遗憾,多回忆他们共同制造的快乐就好:《3天的休假》
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元素的治愈电影,也是韩国在去年上映中最棒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
故事开始,是母亲福子(金海淑饰)孤独离世后在天堂被见习天神通知将会有3天的休假。
她说想去美国看女儿,但是她却不知道女儿到底住在哪里。
但是经过见习天神查找女儿的住处,才发现她的女儿已经回到了她去世时一直生活着的宁静的乡村。
妈妈对女儿搬家的举动表示奇怪和不解。
她不希望女儿像她一样辛苦一辈子,为了女儿能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过上好的生活,生前对自己都“狠”着呢。
当时女儿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把她送到别人家里,埋怨妈妈。
现在换成她不理解女儿回来了。
女儿放着都市白领不做,在小乡村给人煮饺子?
其实是女儿珍珠(申敏儿饰)发现自己错失母亲离世前最后一幕的「自罚」。
这成了她的心结。
煮饺子时她才发现为什么自己煮不出妈妈的味道,原来妈妈一直在照顾她的口味,在里面偷偷放了梨。
她回想起和妈妈生前的种种,原来自己做错了那么多事情,对妈妈原来那么不耐烦过。
老人是孤独的,一个人生活的老人更加孤独,他们向往热闹,可是年轻人刚好相反,不希望老人来「烦」自己。
妈妈福子有事没事都会打电话给珍珠,想和女儿分享自己的生活。
但是珍珠在工作时又很忙,甚至到最后都假装听不见来电话,妈妈打了一夜她都没有接过。
妈妈想带着做好的饭去珍珠的家里,可是珍珠又一次伤了妈妈的心。
妈妈为了让珍珠放心,明明还没有回家,却“骗”珍珠给她发了自己到家的信息。
现在“角色互换”,珍珠坐在妈妈当时的位置,手里拿着和妈妈一样的甜筒,似乎更后悔了。
直到妈妈去世,女儿珍珠才理解了妈妈生前的苦和不容易。
她的遗憾更多了,她不断埋怨自己,把一切过错归于自己身上,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这下妈妈又不放心了,她想通过托梦去开导女儿,让她振作起来,可见习天神说这样她将会付出更严重的代价。
只为托梦,值得吗?
大多数东亚人真的要花很久很久的时间,才会开始学习如何与亲人相处。
珍惜眼前人很重要,因为很多遗憾都来不及弥补的,亲人在世的时候孝顺他们比死了再孝顺要有用的多。
其实概括一下就是去世妈妈用3天的休假解开了女儿的心结,圆了她送母亲的“梦”和执念。
虽然剧情设定很俗套,结尾很催泪,甚至过于煽情,但是好哭的同时代入感又很强,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尤其是两个女主演金海淑和申敏儿演技太好了,她们把“别扭的”母女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们了。
不过这个故事还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以自我牺牲为前提的母爱,虽然不提倡但也是大多数东亚人们表达“爱”的方式。
总而言之,面对最珍贵、最亲近、总是在身边的人,我们似乎都无法对他们说出该说的话。
但是一定要“长嘴”且敢于向母亲等家人们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和爱意,不要把遗憾和愧疚留到最后。
不得不说韩国人还是一如既往地会拍治愈温情片,拿捏观众的情绪,而且明知道这都是韩国人设计的套路,我们还是选择上当了,看它真的不亏!
生你养你,虽然我很喜欢你,但又因你而心痛
看得我好困,模板电影
你所献出的如花般的人生,我都替你过了。
安全又催泪,真的适合中国市场,召唤韩延导演
还可以,但有点流于表面。与我而言不是特别打动人。
很感人,但又觉得这种牺牲式的付出并不值得提倡。
记得她的一切,她也记得你教的一切。
看是可以看,但各方面都太一般了
翻译的好差
三年之内国内必翻拍。
先是一场暴雨,然后是一生的潮湿。
父母在老家,儿女要记得常回家看看。“美好的记忆是人在世上生存下去的燃料。”为了试验出母亲做的饺子味道的配方,她吃了一千个饺子。女儿怕辣,她就在饺子里放了萝卜。母亲小时候喜欢读书看书,却因为要干活补贴家用只能读到初中。生日吃海带肉汤、什锦菜。“我没法一辈子帮你擦眼泪,所以你得笑着生活。”“就算我以后忘了你,你也一定要来找我。”三星半
标准的韩国温情片哈 我们东亚母女关系就是这样扭曲又紧张 给两个女主角多打一星
申敏儿见到妈妈两眼噙着泪花时,我也跟着落泪。爱都是常觉亏欠的,要笑着面对生活,要好好珍惜和父母一起的时光~
年轻时的妈妈演员太像我妈了,不能带入,眼泪狂掉。妈妈说的对不起和女儿说的谢谢你,是母女关系一辈子的解锁密码。
🥟 “就算以后我忘了你,你也一定要来找我”,“你得笑着生活”。【Taiwan region: 0+】
给我在1.31长春飞上海的飞机上哭成泪人
优秀的妈妈+更优秀的女儿,子欲养而亲不待,而已,实在太美好了,比这苦情的现实何止成千上万?
为了产生矛盾而故意制造矛盾。然后利用母女感情赚观众眼泪,而且本片是倒叙方式,我个人不太喜欢。
两星给“母女”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