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

National Theatre Live: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主演:卢克·崔德威 Luke Treadaway,Niamh Cusack,Paul Ritter,妮可拉·沃克 Nicola Walker,Una Stubbs,Sophie Duval,Nicholas Sidi,Matthew Barker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剧照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长篇影评

 1 ) repo《深夜小狗离奇事件》

原本看这部戏是一个冲动:单纯觉得这学期还没怎么看戏,刷一刷微博正好看到不少人在出票,又是英国国家剧院出的戏,拿奖多、口碑好,就买了昨晚的票去看。

总体来说,作为一部现代戏剧,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是一流(从最后主角报幕说出的那些机器名称就可见一斑),很多从未见识过。

但从个人喜好来讲,故事内容本身不够强;但我不该在这部戏里继续提出要求,而是应该自己去看看一些其他的戏剧了。

这部剧一流的情节编排和视觉效果都有一个基点:第一人称叙述。

这部戏选择了一个自闭症少年作为核心,并且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这就说明它是全然主观化的:所有的台词、布景,乃至周围人的行动都加上了主人公的心理效果,被放大、缩小和拉扯。

观众也不再是一个观察者,而是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

这样的剧一旦效果做好,显然感染力是非常强的。

在《深夜小狗》中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首先,虽然是第一人称叙述,但是这种叙述方式被两个叙述主体(甚至可以说三个)复杂化了:一个是主角Christopher本人,一个是他的日记,而他的日记主要是通过他的老师朗读而呈现出来的。

当开场女老师坐在一边朗读Christopher的日记,而他本人和对话对象站在一起时,我糊涂了一会儿,随后才理解老师的朗读内容和主人公是对应的。

这感受很新奇:christopher是位男生,而朗读确是女声。

不知道这里是否是一种刻意的编排?

日记在情节编排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深夜小狗》的情景转换非常频繁,快的时候可能几分钟就是一幕戏。

这大概也是主观化的一种体现:在christopher眼里世界就是碎片化的。

情景的转化不仅在客观的事实之间,也在事实和他的回忆、想象之间。

这使我想起了《喧哗与躁动》的第一章,就是从这一家族中中的“弱智”成员的视角来叙述。

回忆和事实不断交错进行,又因为回忆是被事实所引起的,交错的情节又享有一定的共性——如果没有作者的注释,读者完全是一头雾水。

这也就引出了《深夜小狗》所面临的、也被完美解决甚至不再是问题而成为亮点的一个问题:如何确保观众能分清现实与回忆、回忆与回忆?

首先《深夜小狗》中事实的交错没有那么复杂。

主要叙事线是很清晰的:小狗被杀——主角调查——发现母亲并非死亡,而是抛弃了他——发现父亲撒谎、还杀死了小狗——前往伦敦寻找母亲——和母亲一起返回原来的家,与父亲重归于好。

在前几个板块中christopher回忆的出现相当频繁,如主角被怀疑杀死小狗时,想起了与父亲的对话;与老太太交谈时,想到了海边的母亲。

而找到母亲以后剧情发展的速度陡然加快,甚至有点仓促的嫌疑。

而Christopher的想象都贯穿其中:他渴望成为宇航员、他不喜欢与人交往、人们坐火车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

这些想象都被现实化了,Christopher的内心被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

日记在梳理情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区分现在时和过去时。

如果是女老师在朗读,那就是christopher所记录的过去发生的事情。

然而日记与现实又不是完全脱节的,有时候日记念着念着christopher又跳到了我们面前,接着日记的内容前行。

视觉效果,包括舞美和表演,就是表达情节的中心所在了。

我想说的是,这部戏剧的视觉很接近电影效果。

首先情景转换主要是通过灯光、音效和演员动作达成的。

《深夜小狗》这部剧舞台很小,也许为了表达主人公的自闭特点,做成了立方体的三面封闭空间。

因此转场的空间很小。

很多时候一个情景的切换,表现在一个演员上就是他转过身与另一个人进行对话。

这是灯光也完全转移向另一方,而其他角落的角色都处于黑暗之中。

这种切换真的很像电影镜头的蒙太奇。

最精妙的一个切换莫过于上下场之间,这正好是Christopher从家到伦敦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当女老师在读他的日记,那些对母亲写的信的记载的时候,男主角一直在舞台上忙着玩玩具,仿佛在搭建什么。

而最后谜题揭晓了:舞台的左边是家的模型,右边是世界都市的模型,一辆小货车呜呜地启动了,从家一直驶向了伦敦。

此外,这部戏对演员水平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在一个正方形空间中表现出场景的差别,甚至需要表现出时间的差别,并且有时候自身作为道具。

比如男主角在讲述自己在家里通常干什么的时候,其他的几个角色都扮演了冰箱、床、靠椅等等物件,而且不是静态的扮演,而是动态的。

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提款机的扮演,女人扮演的吞吐钞票的提款机,很有色情意味;观众也明白得很快,适时地笑了。

此外还有一个场景,是男主角与老太太对话后,后者进屋拿蛋糕和饮料出来。

在这个时候为了表现老太太的行动缓慢,她的动作被放得奇慢无比,整个情节里她就转了个身;但是与此同时,不在灯光之下的其他角色的动作就仿佛被快进了。

这是第一个是我惊讶的镜头,也是非常电影化的一个镜头。

如果没有视频或者电影,这样的效果很难被想象出来,观众看到了也未必能懂得。

这里面还有很多很电影化的表达。

这样的电影化与主观视角也是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当男主角想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她就以一个海边玩耍的热情少妇的形象出现了,这时整个舞台的基调都是蓝色的。

这个情节如此使我感动,因为当男主角并不处于这个蓝色基调之中时,它明显是一段回忆;而这段回忆又生动地体现为一个在海浪中翻滚、一个对自己的儿子招手呼喊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情节里其他演员又扮演了海浪;在他们双手的托举之下母亲得以完成“翻滚”这一动作,太迷人了。

譬如当男主角阅读自己偷偷翻出的母亲的书信的时候,这些信被其他的演员拿起环绕在他四周;当他翻找父亲的床底的时候,其他演员坐成了一个三乘三的正方形,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被翻找出的物品:五只鞋子、一节饼干、一条内裤等等,并做出一些适时的反应(一个人吃了饼干,一个人觉得内裤太脏扔掉了),简直活灵活现。

还有男主角在火车上时,他说其他人只会注意到一些东西而自己能注意到全部。

这时列车上的其他角色就从冷漠的旁观者化为了他想象的陈述者,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说自己坐在列车里都在想些什么。

这里引用一段动作导演的话作为参考:“如果他把自己描绘成漂浮在太空中的人,那么他着实将在太空中漂浮。

如果帕丁顿车站充满了紧张的互动,那么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恐惧。

如果克里斯托弗想向我们展示这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

这使得其他角色成为协作演员,并与克里斯托弗发生身体接触。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逻辑来使克里斯托弗飞行这事儿行得通。

这种接触与他不喜欢身体接触是不矛盾的。

”在christopher去伦敦寻找母亲的路上,主观化最为明显。

因为他完全独自一人,观众看到的世界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他眼里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车站是一团乱麻:各种各样的广告在舞台三面墙上以视频的形式堆作一团,刺耳的语音在观众耳边作响;行人是冷漠的,黑色的,急促的。

身着橙色衣服的christopher就这样在这个冰冷喧嚣、没有逻辑可言的世界中穿行。

其中有一些设计十分有趣:当christopher在大雨中问路时,整个舞台是黯淡的,他穿着橙衣,而问询对象举着一把荧光绿伞,其他“黑色”的行人都演出了冒雨前行的样子。

这个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很强。

此外还有Christopher两次问路的两个对象(其实都属于“工作人员”这一归类)是不同服饰的同一演员饰演的,同样的傲慢和毫不关心。

再就是,为了体现christopher如何艰难地从伦敦车站走回家,他甚至被几位演员托举着“飞檐走壁”。

这部戏的每一个场景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没有一幕的视觉效果是会让人舍得移开眼睛的。

最后,这部戏的互动效果也很好。

比如体现在剧本里,女老师几次直接表达了这是一幕戏:“我们能否把你的日记改为一幕戏剧?

”“你要解题的话就谢了幕再解吧,没有观众喜欢看这个”。

但观众并不感到跳戏,这也许是因为回答老师这些问题的christopher仍在角色里,面对这些问题仍以一个自闭症的形象进行反应,反而更加真实。

还有个细节,当男主角在翻找父亲的床底时,他手中的电筒射向了观众席,基本上每个人的脸都被扫到了一次,仿佛自己是在床底下似的。

这也很好的扩大了原本狭窄舞台的虚拟空间。

一部好剧!

我真的增长见识了!

 2 ) 关于成长与生活的真实

舞台效果很赞!

虽然坐在3楼完全看不见主角小哥哥的脸,但是演的很好!

气质和形象很明显。

这是个从一个特殊儿童视角展示的成长的故事,关于真实与谎言,关于爱与家庭。

有某些情节感觉无法忍受,比如爸爸抽了他一巴掌,有点类似家暴的倾向,可是后来知道他是特殊儿童,他妈妈都无法忍受照顾他的麻烦而离开了,他爸爸却坚持了十几年,也许从来不曾动过手。

比如他妈妈因为无法忍受照顾他的麻烦而出轨跟另一个男人走了,可是后来她又回来了,放弃原来的生活,回来照顾他了。

比如他爸爸杀死了小狗,可是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小罪,只要事主不追究就不会有问题,然而我也和主角一样,无法不怀疑他爸爸会将暴力范围扩大到人身上,由此产生的恐惧甚至盖过了他爸爸这十几年来对他的爱与照顾。

说到底,克里斯托弗是个智商很高,却缺乏情感认知的孩子,无法跟人身体接触,不喜欢跟陌生人交谈,无法认知生活中的“隐喻”与“谎言”。

但是他内心又有很理想的一面,喜欢大自然,喜欢宇宙的寂寥和空旷,喜欢小动物,发现妈妈还活着时产生的巨大反应。

也许每一个还没长大的我们都是克里斯托弗,但是我们可能没有他的勇气,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道理。

不喜欢跟人身体接触,不喜欢陌生人,却能自己一个人坐火车去伦敦找妈妈。

就像话剧结尾他问的,“所以他能做成任何事情了是吗?

”,哪怕他的老师没有答复他,他其实也已经有了答案,有了力量。

他也并不需要别人的答复。

关于成长,也许就是发现了生活中谎言的真相以后,依旧能有坚持梦想的勇气。

唯一觉得有点缺憾的,大概是英国人对问题儿童的形象塑造好像都略有雷同,都是高智商低情商,比如克里斯托弗,比如夏洛克。

总体而言是挺不错的剧,虽然开头和中间可能有些平淡而显得无聊(旁边的情侣都睡着了),不过看完了还是有思考的余韵,四星。

 3 ) 深夜小狗——自闭男孩的成长之路

你看,我查出了杀害威灵顿的凶手。

又独自坐车到伦敦,找到了妈妈。

还有,我的高等数学考试拿到了A。

雪凡,你说是不是只要我想,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是不是?

克里斯托弗高喊着,畅想着自己的未来:我要进一所好大学,成为科学家,再买一栋带花园的房子,和桑迪(拉布拉多犬)生活在一起。

患有自闭症的克里斯托弗有他自己的世界,他喜欢呆在狭小的空间中,做自己喜欢的事。

交流对他而言,只会带来不安与困扰。

他惧怕与人接触,拒绝着父母的拥抱。

不同于常人的感知方式,克里斯托弗是用数字去认识世界的。

所以他的思维是直线型的,非常直白单纯,而且做事总是一根筋。

有两件事情,他始终无法理解。

那就是为什么人们不说话就能表达很多意思,还有,为什么人们的话里会有那么多的隐喻?

拉布拉多犬威灵顿在深夜被铁叉杀死了,恰巧经过现场的克里斯托弗自然受到怀疑。

他决定查出真凶,还自己一个清白。

要知道,克里斯托弗是个自闭症患者啊!

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与他人接触,但克里斯托弗认定的事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

在调查的过程中,他竟然意外发现,被父亲宣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居然还活着,就生活在伦敦。

而且,杀死威灵顿的凶手居然就是自己的父亲。

“既然爸爸杀死了威灵顿,那他也极有可能会杀死我。

”克里斯托弗怕极了,他决定踏上旅途,去寻找母亲,与她共同生活。

这一路的艰险可想而知。

他从没独自出过远门,面对车站那样嘈杂的环境,克里斯托弗不知所措,一开一闭的车门更令他惊恐。

但不管怎么说,克里斯托弗做到了,他找到了母亲在伦敦的居所。

为了体现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舞台就是一块小小的矩形,上面画着四四方方的格子,代表着克里斯托弗们闭锁的内心,在他们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一切都那样井井有条,不允许丝毫的变换与杂乱。

三小时长的戏剧,几乎没有道具,因为多余。

只是用七八个方形的白色纸盒充当火车中的座椅。

再有就是克里斯托弗一有空就摆弄的火车模具,他专心地玩着,拒绝着外界和别人的打扰。

场景变换几乎全用灯光完成。

特别是火车站的那场戏,声音与灯光相互配合,居然营造出非常逼真的效果。

克里斯托弗发现自己的宠物鼠跑道了铁轨上,他立马跳下去寻找,差点被呼啸而过的列车碾碎,真是惊心动魄。

不得不说,这对演员的演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很多时候,他们完全是面对着空无一物的舞台表演,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着眼前本该有的物体。

所以,称这部戏为“哑剧”,并不为过。

最后一幕,创意非凡。

演员们已经谢幕了。

克里斯托弗又走上台,兑现着他要给观众展示数学题做法的承诺。

完全是声光在讲述。

借此机会,克里斯托弗表达着对幕后工作人员的谢意,也为台下的观众带来某种独特的感知体验。

那个大大的笑脸,祝福着克里斯托弗的未来,他真的可以事事顺利,不再遭受挫折吗?

老师雪凡并没有给出答案。

也不需要吧!

至少,此刻,克里斯托弗解决了深夜小狗的离奇事件,找到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在理解世界人情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想到了电影《自闭历程》,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一样,都是聚焦于自闭症患者的故事。

他们只是与我们有一点点不同,不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实,换一个角度,在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他们比所谓的常人更为直接,也更为真诚,他们永远都不会撒谎。

正如克里斯托弗,他们关心着宇宙星辰,有着更为开阔深邃的内心。

交流真的是一种必须的存在吗?

多数天才在一开始不都是不被世人理解,饱受孤寂吗?

他们或许已经早早认识到了交流的虚妄,专注于自我世界的耕耘。

只是,凡人们受不住那些冷漠的拒绝,抛弃了他们,忘却了他们的提醒。

虚与委屈,柔情蜜意,消耗着太多不必要的情感,任心田荒芜,沉沦俗世,碌碌无为。

理解他们的拒绝,宽容地,拥抱每一个生命!

小狗在深夜死去,如果不去追问,下一个离奇的漩涡里,或许,就会是你!

这事儿,谁说的准呢!

所以,必须感谢克里斯托弗的一根筋,拨开迷雾,让我们体知到人性之微妙,亦看见了自己。

 4 ) 提前半年99买的票真是赚到了

灯光舞美科技感燃爆,场景动作基本靠五毛😁 但这种反差萌,正好符合了剧情。

很少见到,地板和墙,兼具布景,灯光,显示屏,传感器,储物箱。

很少见到,母亲人设比父亲歪,但深处道义和现实之间,真的很难抉择。

很少见到,对于要呈现的主题,却在连续升级情绪后又戛然而止。

也许没有明确答案,才是最真实的答案。

很少见到能让人回味无穷的剧:咬文嚼字的英式幽默,台词在剧内外自由穿插。

莫名被说不出的东西戳中泪点,又讲不出因为什么而感恩现在的幸运。

希望以后常来~

 5 ) 原来舞台可以这样调度

4.5分。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描述一个自闭症强迫症的孩子的世界,“你看,我也可以做到任何事情”,他很敏感、害怕别人侵犯他的世界,但是又希望接近这个世界。

轻声细语、耐心交谈、手掌与手掌之间合十的指尖接触才能给他安全感。

无论从剧本题材、演出节奏,还是肢体表达、舞台效果,是2018我看过的最好的一出戏,没有之一。

0.5分遗憾是未能看到全本的搬演。

还有,小狗的出现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6 )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live版repo/剧评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Everyone can find himself/herself in one person(详细带剧照repo见微博:https://m.weibo.cn/2236921742/4272183163632682)这部戏剧实在太出色了,从不同角度夸过它的文章千千万万。

对于这种高雅的艺术来说,总感觉自己看不透,通过别人的剧评才能多理解一些,但还是不大会在思考上下功夫。

但看完深夜小狗后会心一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它是成功的,它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这个原著的作者一开始就没有把故事的主人公男孩定义为自闭症患者,全书对此只字未提,因为男孩所有看似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身上提取的,只不过全都加和在一个人身上扩大了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真正想展现的是每个人性格中生来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影响。

不用说也知道,这样的应对、处理事情的方式很可能让这类群体看上去格格不入,他们内心渴望被理解,迫切的想让他人知道他们其实并没有恶意,只是表达自我的方式不同。

他们都在畏惧着什么,直觉的感受让他们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能困在自己的世界里,无人相与诉说,深陷,深陷,然后进入恶性循环。

这部戏剧精彩在,它真正让观众进入了这类人的内心世界,同男主人公一起体会艰难的时刻,那种无助,那种只有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却没办法独自一人救赎的封闭世界。

故事很简单,男孩为找到杀死邻家小狗的凶手走遍附近门户,最后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父亲干的,不仅如此,父亲也欺骗自己母亲因心脏病去世,让他与母亲的关系上又多了一层隔阂。

受到精神重创的他决定远离父亲,跑到伦敦寻找母亲,希望能得到接纳和理解。

从未自己出门的他处处碰壁,艰难和尴尬的境地可想而知。

最后一切通过坦白与换位思考得到了和解。

男孩得到了威灵顿被杀的真相,一个人去了伦敦,找到了母亲,回家并原谅了父亲,也没有耽误A-level数学考试并得到了A+,似乎故事中一切他想要达到的目标都得到了满足,引来开放式的结尾:"Does that mean I can do anything?" 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对于自闭的孩子来说,一个方面的进步足以说明太多太多,引新现场公众号文章的几句话:“所以说任何事情我都能做得到了吗?

——我觉得是。

鸡汤要是都这么讲,没人能拒绝。

”剧情几经波折,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心怀希望。

它如此让人感同身受并不是因为致郁,而是对勇气的思考与解析。

深夜小狗中积极的角度给人良好的观剧体验,就像是零距离接触男孩,学会理解和关怀。

自然而然也就觉得,Christopher这样的人群离我们真的不远,或许,他就是我们自己。

从角色上来看,男孩遇到过的每个人都是映照他性格的一面镜。

从他与邻家好心奶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敢与人交流,内心时常充满疑虑的一面,但也看到奶奶的善意和关怀让他逐步敞开心扉。

尽管他还是不懂社交,但至少也说明这是他意识上主动尝试的第一步,同时也为他一人去伦敦路上的探索经历做了铺垫。

他可以为了一只小狗走家访户,像自己喜欢的福尔摩斯那样调查真相。

喜欢小动物是Christopher身上和同龄人一样的闪光点,他也可以有如此细腻的内心。

我想这一半源于父亲的耐心和懂得关怀,一半源于母亲的浪漫和向往美好。

双方遇事不同的态度也许导致了家庭矛盾,每个人都为自己着想,或一时愤怒杀了邻家小狗(父),或无法忍受和情人远走他城(母),在我们看来无一不对本就不知所措的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但有一点让我们觉得这终归也只是普通家庭——他们都很爱很爱Christopher,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让步。

结尾事情的解决便是最好的证明。

一种cliché让人们觉得,自闭的人们内心也是封闭的,其实不然。

他们只是对外产生抗拒,而在自己的脑中却天马行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creative,充满幻想,一遍遍的扩大自己的感官世界。

Christopher会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宇航员,他喜欢outer space,并为浩渺的星空着迷;他喜欢数学,仿佛所有数字都是他的伙伴,数出那些质数会让他头脑冷静......在他看来,他认为有趣的,就会更加投入,他充满热情的,就更想与另一个懂他的自己(雪凡老师)诉说。

你们看,他其实和那些心怀梦想的普通年轻人没什么不同。

从舞台/情景设计上来看,导演选择了简约的舞台风,所有需要的道具都由演员实体化的动作表现出来。

看到男孩回家,从开门到脱衣服到躺在床上再到进入内心世界,每个人都为该剧的艺术表现力折服。

这样不仅节约了道具成本,还能展现男孩独特的视角,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原来他的世界也可以这样吸引人。

特别喜欢男孩进入自己的想象世界时,众演员将他举起,周围LED灯色彩变幻的场景,像是他在太空中遨游畅想。

这将抽象的脑回路具体化,让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导演想表达的用意。

男孩还有一点是非常喜欢数学,舞台平面数学坐标纸的运用,不断蹦出的数字展现他跃动的思维,多次俯视拍摄让人看清全景,思绪随灯光一同飞舞,我更感同身受了。

最后说一下这场戏剧的彩蛋。

考试时Christopher曾一时无法冷静下来答题,老师雪凡便让他像平常一样数质数,当他能做到冷静的读出数学题目时,老师让他不要当场说出答案:你可能觉得很有趣,但我们的观众不一定这么认为,没人愿意在一场戏剧里看你现场解数学题吧?

不如咱们放到最后戏剧结束,如果观众感兴趣愿意留下来再讲给他们看,好吗?

(冒号后为大体意思)这段真的有趣又轻松,男孩的压抑一转明朗,观众也被逗到大笑,最后我们真的目睹了Christopher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解题的全过程,这样可爱的数学小天才谁不喜欢呢?

很幸运自己在最后决定去看了深夜小狗的剧院现场放映,我思考很多,也懂得更多。

更重要的是,我对艺术的执着又加深了一分。

文/卉子❗️未经允许禁二改二传❗️

 7 ) Yes, you could do anything

我的表弟从小就有自闭症。

我很了解自闭症的孩子是怎样的。

他们很敏感,但都很善良。

很多时候他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什么都不说。

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光怪陆离的,我弟弟总是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

就像小狗的舞台效果一样,很多景象都是用炫目的灯光去表现的,很多我们听起来寻常的声音却会用扩音器无限扩大到成为噪音。

蛮后悔没有去看现场,尤伦斯的音响效果太差了....音效一大声就觉得特别刺耳.... 火车那段表演太有趣啦!

光影效果特别好看。

描述车窗外的风景那里简直身临其境在火车上。

说到火车站的广告和随处可见的WHSmith简直不要太熟悉,以及伦敦的地铁线hhhhh luke演技太好了,爆发力很强,自闭症发作的时候颤抖和尖叫的细节把握得特别好。

(悄悄说一嘴Luke身材实在是太好惹,每次爸妈帮脱衣服的时候都会一直盯着腹肌看.....坐地铁那里真的很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也许对自闭症的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所以上车前他会无数次在心里演练上车的动作。

怼爸爸那里也很可爱hhhhh 剧情很温暖,爸爸妈妈其实都是很温柔的人。

妈妈读信那里真的有被感动到.....没想到真的会带上来一条小狗!

太可爱了!

最后结尾彩蛋证明勾股定理太有趣啦!!

 8 ) 中文名真的翻译的太敷衍啦

周六看的下午场,看完之后想写点什么,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好,只能想哪写哪啦。

1.剧本设计的很精巧,环环相扣,但谈不上高潮迭起,有经验的观众估计一开始就能从爸爸的反应中猜出他是杀狗的凶手,不过这部剧的重点也不是放在悬疑部分,主要还是勾画了男主的成长和心理路程,通过小狗死亡事件,将他与父母,与老师,与陌生人,与邻居的关系串联起来。

2. 有些台词很喜欢,比如那句,“毕竟抚养一直狗,比和其他人分享生活简单的多”(大意如此),瞬间扎心,实施也是确实如此,毕竟狗狗不会背叛自己3. 整部剧配乐不多,但都恰到好处,不会喧宾夺主,最喜欢男主回忆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在沙滩玩耍时的那段音乐,其中有大段台词是妈妈对梦想生活的一种畅想,非常打动人心。

4. 因为剧本节奏的问题,剧情推进很快,大段大段的台词有时根本没有时间消化。

如果英语听力不够好,很难兼顾表演和台词,可能会因此错过很多精彩片段。

5. 男主的演员不知道年纪是多大,不过基本已经失去了少年感,代入感可能没有那么强,不过台词功底非常棒,尤其是彩蛋部分,一定不能错过,天才少年的魅力尽现。

6. 舞台空间很小,但故事场景其实分布很广,横跨两个城市,包括家,街道,公园,学校,火车站,地铁站等等,舞美设计很棒,利用灯光,音效布景,需要很强的现场调度能力,给导演点赞。

7. 这个故事也许看书的话观感很更好一点,有充分的时间体会台词的魅力,体会男主的精神世界,看剧的话还是有点太赶了。

8. 剧中有一幕景是伦敦在下雨,音效做的很棒,上海天气也一直阴沉沉的,让人恍惚觉得好像场外和剧中一样在下雨,话剧结束一出场,果不其然。

9. 最后表白一下旁白女老师的声音,真的好美,很温柔,同时又很坚定,让人无法拒绝。

 9 )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五星达成

我真的,特别特别喜欢「深夜小狗」这个故事,我看过书看过放映版,甚至看过好几遍。

在广州演出之前,很荣幸有工作机会去探班,又了解他多一点点。

所以看它的现场前已经五星预定。

现场版有无与伦比的观感,那些质数音符组成的音乐和高科技光影让人不知不觉就进入到Christopher 的世界中。

我知道原著的设计是特别的,希望大家能通过Chris写书这事真正进入到他的故事里,而不是像听说书。

很幸运很幸运,作为观众,能够遇到玛丽安这样的导演和西蒙这样的编剧,通过选择Swan这个叙述人和戏中演戏这个方式,把剧场和小说、Chris联系起来。

我第一次看放映版的时候就哭到不能自已。

因Christopher这个角色引发了我强烈的共情。

对他来说周遭的世界那么简单,他建立的信任的标准又是那么地简单直白,好像谁都可以通过似的,现实却是几乎没人能通过。

他可能不知道人的情感世界那么复杂,他总有一天要面对,剧里呈现的就是这个「面对」。

最动人的是,他努力冷静,他有勇气,他去学习,他挺过来了。

这甚至是他的爸爸妈妈都没学好的事。

做父母是困难的。

爱是复杂的,是需要学习的,但是不能因为爱得不够完美就不去爱或者剥夺别人爱的机会。

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启发。

Forgive & Love,是我最感动的点。

之前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Swan不答应Christopher让他住她家。

演后谈里饰演Swan的演员说,说到这句台词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总是很强烈,就像真的成为了Swan一样。

Swan之所以做得那么好当然是因为她爱她的学生们,但更重要的是她受过专业的训练,她面对过很多有点「特殊」的孩子,她能够也必须要做好。

她非常清楚,做好父母要比她现在做的要困难很多很多。

她虽然回答了不行,因为我不是你妈妈,第一次看的时候很难过,现在却释怀了,甚至感动了,每个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他们有不同的爱的方式。

透过Swan,我理解了这一点,知道每个人在以「你」为中心的角力场上是处于不同位置的。

(只是不同位置,没有高下,对于他们的爱你都需要)这个角力场只位于你的脑海里,甚至你自己都感受不到,是我们自己和命运,先标定了谁可以接近自己多一些。

我对那些「不够爱」达成了谅解,懂得了Chris爸爸妈妈的苦衷。

最后大家都对Christopher很温柔,在他问老师Does it meanIcan do anything 的时候大声回答Yes。

虽然我知道不是的,前路更加漫长,Swan老师也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但是重要的根本不是答案。

是Chris有契机问了这个问题,他成长了。

真的,太太温暖了。

喜欢这版饰演Christopher的演员Joshua,他长得很可爱,认真的神情里往往有淘气的闪过,非常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10 ) ntlive倍道兼行,看的是记录戏剧

已经很少看到这么真实直面有诚意的戏剧作品了。

这是一个不造作不粉饰的真诚故事。

叙述角度上,从不说这个男孩的自闭症,只用单纯的叙述打动观众。

舞美太令人震撼了。

900个LED光点的新媒体影像,机关重重,时而有地铁的卧轨,时而有个考试桌缓缓升起、时而有暗格里的轨道片和母亲的信。

宇宙的想象,星球们的互相连接又或者自我世界里的红色路途,天马行空。

各个场景的切换,干净利索,几秒钟就到了下一个景,全场的人员调度快而精简,很多演员就坐在LED舞台周围,静静看着表演,不做出打扰。

我的朋友在我中场休息的时候给我安利:“这个戏是大剧场小剧场通吃的佳作,远看近看都好看”。

我很认同。

剧情上,男主角的自闭,引发的尖叫、流口水、上厕所尿裤子、身上的不干净都没有被处理的搞笑,相反,他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在隐隐对现实的世界有了思考。

剧的开头,一个邻居、死去的狗狗和主人公。

她报了警,心情激动,怀疑他杀了自己的狗。

男主的精密推理,台词“最亲密的人才是最危险的”暗示了杀手的身份。

观众可以感受到,这不是个智障或脑瘫,他只是个丰富的有不同角度看世界的人。

作为父母离异的主人公,被父亲欺骗母亲已经死了,他从诚实到了不得已的谎言,为了偷看妈妈寄给自己的信。

妈妈的信,在内心世界里堆积的情感越来越大,主人公和妈妈在台上互相反应,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表达自己的爱,男孩拼火车的速度越来越大,类似的感染力要不是ntlive,现场近距离看应该是振奋人心啊,情节把控的太到位了!

他是热忱炽烈懂得爱且被爱包裹的男孩。

得知父亲杀死了狗,他给出了个令人震惊的理由:“他杀了那只狗,那有一天也会杀了我的”,这一常人不能理解的原因,离家出走了。

并希望父亲被逮捕起来,在他的世界里,杀死了狗,不是一个小罪,父亲应该被惩罚,任何生命在他的眼里充满高度,这难道不是我们幼年时最纯挚的价值观吗?

一个自闭青年第一次迈出家门,踏上了去伦敦的路。

他是不适应的,对外界的接受能力混乱和纷杂,与别人对话只可以看着旁处。

火车里的一幕很像《奥德赛》荷马史诗的感觉,他独白了别人世界与自己世界的不同,那些“质数”是他生命里的重心,他用读数字使自己放松,也有天赋,勇敢地直接高呼自己的理想“我要做科学家”。

而现实的大多数,长大后,连自己的梦想和热爱都已经淡忘无疑了。

在被现实打败的路上,变成普通人的路上,你是否还记得在生命的最初,你也是个单纯的不那么完全的“正常人”呢?

我在他仰望星空说那些看到的星星有些都死了的时候 就在抽泣了。

我很感动。

“当你生活过的不如意的时候,就看看天上的星星,他们很多个已经在奔赴你、为了与你更近的路上消逝了,你现在只能看到他们消逝后的光。

”这个男孩的纯良与艺术,彻底可以打动你。

价值观也是值得思考的,“我有一天要去上大学,但不去伦敦,伦敦有光污染,抬头看不到星星了,我要做科学家,我两年后物理也要拿A”他不愿意奔赴利益场,相反的,他心怀理想,也不赴名利,而此时我国的电视剧行业大肆宣传着都市精英的形象。

我很好的一位朋友也说过“我对教育的想法就是 让每个人找到自洽 找到自己的位置”,值得思考,我们的国家是否应该多引进类似的作品推给国内的青少年们看。

男主作为一个自闭症,被自己的妈妈买智力玩具、后爸殴打自己买低智商书本、警察嫌弃、老师厌恶……可是他的纯净没有被他人磨损一分,他还是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在与爸爸“五分钟的和解”里,因为爸爸抱出的狗狗释然了,他也为了救小老鼠不顾自己的生命下去救小老鼠,纵使“他的寿命顶多只有两年”;他不带任何高低偏见面对生命,他觉得鼠疫也不该归咎于这个种族。

不仅如此,他对理想与纯直的追劲也是浪漫的,故事的结尾“i can do everything,right?

”,他说了三遍,没有得到答案,可是我在他的眼里看到了笃定与坚定,我想这就是答案,我也默默点头、热泪盈眶…值得一提的是彩蛋,难得的戏剧彩蛋。

男主讲题讲的神采奕奕,他在发光,不是因为这道题本身,正如他自己说,是因为是他在讲,是他。

我想观众们或许都充满着感恩,被沐浴着被洗礼着,看完。

“当这些艺术作品出现了,大家不想看那些被包装的现实了,都会很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感恩,充满爱吧!

《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短评

可能还没有到能欣赏很多真人剧的阶段。亦或是人间的嘈杂已对我失去吸引力。

7分钟前
  • Win
  • 还行

和《天使在美国》是同一个导演。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故事,上半场是内心戏,下半场是旅行。剧本和主演都在闪闪发光。在下半场的2个地方,我竟然被戳中哭了。我没有想到一部剧会用舞美和道具展现出一个人的心理世界,极简却可感。像沉浸剧。最后的Ending很温情。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每个人必看的一部剧。

10分钟前
  • 千寻|Scorpio
  • 力荐

舞台设计新颖,但剧情呈现不佳。

13分钟前
  • 至死罢休
  • 还行

#大连百丽宫影城,第二届国际戏剧影像展。 场景,舞美,灯光,演员表演,每一项都无可挑剔!很庆幸能在大银幕欣赏到这部戏剧作品。

14分钟前
  • 天台人有哥
  • 力荐

是不是我艺术水平不行,我觉得就很一般

19分钟前
  • 想吃肉
  • 还行

讲述爱与成长的故事,挺感动的

21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力荐

女导演Marianne Elliott在Angels in America之前的作品。舞美非常加分,但个人感觉环绕式布局对场地限制太大,可能和Barber Shop Chronicle是一个剧场,稍后去核实一下。

25分钟前
  • 闪电标
  • 推荐

秀舞台扮傻子政治正确就能拿奖 悲哀 搞得脑残全是天才精神病都可以随便砍人似的 09-26 16:30 小西天

29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较差

预期是悬疑探案+少年成长,结果却看了一出自闭症男孩的青春挣扎,我还不如躺在家里沙发上看一季《非典型孤独》。故事真的很无聊,声光效果搞得如此咄咄逼人,大概就是为了在你险些睡过去的那一刹那把你震醒。最关键的是,主角是一个15岁的少年,而演员头都秃了啊,这让人怎么共情……

30分钟前
  • 较差

这是依靠现代技术和卓越的舞台设计才让整体展现效果很赞,创意独特,还有镜头能够自上而下俯拍地板的LED屏幕,视觉感官效果也很好。不过剧情吧对于我来说一般,喜欢创新的可以一看

32分钟前
  • 临渊羡鱼
  • 还行

勾股定理略萌。舞台真棒。我一个人去过伦敦啦,我也可以做成所有事情!

33分钟前
  • 慢手
  • 力荐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三星半,极简加未来感的舞台设计出色,但单纯论碎片化叙事角度还不如何冰的《陌生人》,略失望。

3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ntlive放映版本太美妙了,最值得看得话剧没有之一,期待可以看现场版本。

40分钟前
  • 我是大壮
  • 力荐

三星半。公司下午团建玩剧本杀导致看剧迟到了近四十分钟,坐定后自己又蒙圈了好一会,体验打折扣。舞台蛮有创意,光影效果很赞。

43分钟前
  • Whale
  • 还行

效果可以,想法不错

47分钟前
  • 红色的狐狸
  • 力荐

没有很喜欢这个主题…thats all

50分钟前
  • Miss HuiHui
  • 还行

回头看看NT LIVE的视频版,肯定是另外一种体验。虽然说戏剧现场看和看视频基本都是两码事,但这一部差别会更大。庆幸自己有机会看了现场。

55分钟前
  • Unbeliever
  • 推荐

可能是最好一部关于阿斯伯格群体的作品,利用高科技多媒体展现出来的丰富内心世界太美好。几度泪目,喜欢这个诚恳的故事,比起好多利用“阿斯伯格”说事儿的片儿诚恳太多了。

5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第二场NT Live,看了这部横扫托尼奖和奥利弗奖的剧。可能因为期待值太高,看完只觉得差强人意。舞台效果依旧酷炫,简介(结合剧名)有些误导观众,本以为是一部悬疑色彩浓重的话剧,其实不然。btw剧末的小狗太萌。

1小时前
  • jiranran
  • 还行

挺棒的 舞台 表演 节奏。去年圣诞节买的票等了也有半年

1小时前
  • P·S^Black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