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看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后观看的,也许是最开始的心理预期很低,在看的过程中反而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暖暖的感动。
电影中的四个家庭,是中国现代绝大多数家庭的映射,青年、中年、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结合仿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牵扯勾连了太多东西,甚至还包括家庭以外其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在一起是这样,分开更是。
影片中奶奶要和爷爷离婚,可能就是积攒了一辈子的委屈与不甘,在晚年得以爆发。
大勋—黄磊—李立群老师,三个人演绎的是一个典型中国男人的一生,青年的浪漫温柔,中年的奋斗压力,老年的怅然若失,而海清和孙莉的角色,是许许多多现代中国女性的投影。
这个片子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快很舒服,虽然主题是沉重的家庭责任话题,但在画面色调和轻快BGM的配合下,倒是给观众完成了一次舒服的观影体验。
结尾李立群老师的那段自白,我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孩子听来也十分动容。
是啊,人的一辈子那么长,又那么短,在这个过程中,握紧身边人的手,彼此依靠取暖,到了晚年,回首这一生,能笑着对你说一句:“这辈子,有你,真好。
”足矣!
本对黄磊很有好感,无论是极限挑战,向往生活都是非常爱看的节目,黄磊在里面的表现智慧而有思想。
但没想到导演的处女作这么差,淡而无味,虚假充满程式化电影语言。
汽车一刹车就碰头,电话响半天了还在气喘吁吁,假的不能再假。
通篇剧情淡而无味,据说是翻拍日剧,也难怪像日本料理一样外表精致,内在寡淡。
其实作为家庭伦理剧一样可以拍的很好。
这方面应该学习韩剧而不是日剧,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等之所以叫好又叫作,根本点在于真实,剧情虽然同样没什么大的起伏冲突,但都能让观众联想到自己或者自己了解的家庭真实生活,从而很有认同感并能从中有所领悟。
这才是家庭伦理剧的立身之本!
否则既不像偶像剧一样童话唯美,又不像引进大片一样的离奇火爆,凭什么得到观众的认可?
能喜欢日本料理的无脑流有几个人?
这种片子也就是无所事事的家庭妇女能看的下去了。
翻拍失败的几点原因:1.人物塑造的讨厌,老头虽然都是讨人嫌的老头,但是原著有可爱的一面,不好色,球进不了洞用帽子扇,这是童心。
原作中老太太尽管想离婚,但是在儿女面前还是承担着奶奶的角色,而改编后的奶奶完全脱离这个大家庭,陷入自我之中,俗称作,让人无法同情她。
2.细节: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在塑造人物。
老头们不仅仅喜欢牛二,还有属于他们年代的文化元素。
原著中酒馆放的音乐是老歌,这也是老头喜欢去的原因,不仅仅是老板娘性感。
改编后不仅仅删掉了这些有趣的地方,还让人觉得污秽。
儿子们的生活细节在原作中也有展现,大儿子喜欢大一点的纳豆。
未来二儿媳妇在医院的细心工作,也是在用细节塑造人物。
3.喜剧不是闹剧,这是很多创作者对喜剧的误解。
生活喜剧最在乎真实的情感和细节。
说实话,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评分会这么低,但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看到黄磊认真的对各个角色的深入表现,包括每一个细节,一部电影展现的不比电视剧差,紧接着把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发展描写得这么紧凑。
毕竟也是商业化的电影需要很多噱头或者说很厉害的演员去引导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但是剧情不可否认的需要有一些狗血或者说大家司空见惯的套路。
但是整部电影下来可以从头到尾感觉到黄磊用心刻画了每一个角色,让每一个人的故事充满色彩,再将整部电影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想不通电影评分怎么会这么低,觉得有几部国产电影能有这么完整的故事性或者角色刻画,真想知道你们的高分评价是从哪里开的评判标准
我不看好这部 麻烦家族,大致有三点原因。
首先,中日文化的差异是麻烦家族评分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这部片子地点设定在北京,因为没钱,不清楚北京有钱人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态。
但我能肯定,这个家要是有钱,孙莉就不用当传统家庭主妇天天做家务,完全可以找家政找阿姨哈。
不评论了。
其次,我可没见过哪个婆婆安安静静地,全程提了一句要离婚就是沉默沉默,这与中国传统妻子婆婆形象反差太大了。
原型史枝也就是孙莉,礼貌又不失自己的性格,孙莉没什么作品或者我看的太少又或是以往给我的形象,我觉得她不会为生活琐事操心,好强有自己的想法又尊重孩子。
大儿子性格顽固倔强,这部片子上映是2016年,16年以后小别离小欢喜陆续出现,给我造成了一种黄磊适合演中国家庭片的感觉,2019来看完全翻拍的日本家庭片,全程都是尴尬又不失礼貌。
海清等人也是这种感觉,就是我们给演员的标签吧。
另一方面,2016年正是青春片大火,流量盛行的时段,如果这部麻烦家族拍得好,恐怕也不会大卖。
因为这些演员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而且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宣传什么的除了路演首映礼,就没别的了。
这是个平稳的电影,没有快节奏的BGM,没有峰回路转的剧情,没有特别突出的角色,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真实,都有着自己的苦和甜,笑和泪,这就是生活和家庭、爱情和婚姻真正的模样。
老父亲退休在家,忙了一辈子,打算着玩乐度日,老母亲也决定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两个老人各忙各的,无形中总有隔阂。
父亲不知道,只以为一切如常,平淡是福,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邋遢粗俗都落在沉醉于写作、言谈举止日益高雅的老母亲眼里,不满,越积累越多……大哥就像年轻时的老爸,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妻子在家专心照顾老人、相夫教子,他则日日忙于出差工作、陪同老板,三天两头不见人影,想要去看看孩子的球赛,还得特意请假,挪出来一个下午。
大嫂温柔贤惠,家头事务理得头头是道,细致地观察着家里每一个人的感受和需要,将孩子教导得乖巧多懂事,对待老人亲切有加。
二姐与姐夫三天小吵,五天大吵,嘴里嚷嚷着要离婚,其实却从来没有动过真气。
虽然姐夫赚钱不多,经济多靠妻子,甚至被岳父嘲讽“吃软饭”,但两人的感情从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过着彼此心心相印的小日子。
二姐的娇气、对待姐夫的“颐指气使”,都是姐夫宠出来,尊重出来的。
小弟找了一个温柔懂事的女朋友,是个护士,她很会关心人,在乎着家里的事情,真正地把自己当做一员。
如果没有“爸妈离婚”这一出波折,这哪里叫做“麻烦家族”,简直就是“模范家庭”。
影片中的北京风貌十分明显,特色也十分清晰。
请的演员虽算不上炙手可热,但是每个人都将角色演得恰如其分,呼之如出,配合着电影日常生活一般的平缓节奏,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传说夫妻的婚姻有三个坎,第一个在一年以内,小夫妻会因为真正生活在一起之后,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对双方印象的幻灭,总会有各种矛盾,第二个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半岁以内的孩子需要母亲使尽浑身解数,而父亲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用的母婴产品”也不是空穴来风,初为人母的妻子一边要照顾嗷嗷待哺、状况频出的幼儿,一边又要回应像个大男孩一样需要关注的丈夫,丈夫甚至有时候还要吃孩子的醋,如果伴随着婆婆对自己各种育儿的意见建议甚至不满,这样的生活当然就令妻子丧失生活的勇气。
第三个坎恰恰在儿女都已经长大,双方都已经退休的时候,常人都认为这时候的夫妻忙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互相迁就了一辈子为什么还要分开?
眼瞧着人生都要到头了为什么还要闹矛盾。
可恰恰是双方都退休了,无所事事,一下子人都空虚了下来,累了一辈子,总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辈子将要结束,回想一生好像什么都没做成,才想要脱离现在的生活,“抓住人生的尾巴”……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人生伴侣能够经历各种波折,最后仍然同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退休后,一起走遍山山水水,做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仍旧关心彼此,恩爱和谐。
就像老爷子后来说的话:恩爱恩爱,夫妻之间,就是要感恩才能延续。
没有理所当然,携手一辈子,感谢彼此的包容和迁就,没有那么难。
如果翻拍自《家族之苦》的《麻煩家族》中李立群老師能把橋爪功的父親角色演成老年寅次郎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兩年十一月的評述鏈接以及相關“電影人”評述豆列(應該需要登錄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還有香港電影魔鬼辭典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電腦頁面 可點擊“香港電影魔鬼辭典”各條目開頭的“李翼的廣播”鏈接 進入比較“人性化”的排版:(李翼評述 之 製片人江志強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44637437/2017年的《麻煩家族》翻拍自16年山田洋次自編自導的《家族之苦》,後者到目前為止是個三部曲,而且片名很容易令人想起山田導演另一個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電影系列《寅次郎的故事》,另一個譯名就是《男人之苦》,同時還是電影主題曲的名字。
黃磊老師在《麻》中是自導自演,這長子的角色在日版中由西村雅彥扮演,也就是《古畑任三郎》身邊的今泉。
而日版裏由橋爪功飾演的老父親,在《麻》是由李立群扮演,這位老父親甫出場時,在日版中是在打高爾夫,而在《麻》裏更接地氣一些,是在打羽毛球,而李立群身邊的球友,是由史航扮演……之所以還要提及最後者,是因為李立群在片中大部分時間的造型,更像是照著史老師的模子打扮的,雖然橋爪功演繹這個角色時,也顯得為老不尊,很不著調,但跟他老伴之間的差別,至少從“視覺”和氣質上來講,沒有那麼雲泥之別,而不像《麻煩家族》中那史老師打扮的“李老師”,和身旁那個看起來挺孤芳自賞的老伴一對比,更像是從一開始就來自於兩個“階級”,很難有共同語言。
橋爪功的角色,在整個系列裏無疑是最為出彩的,李立群在《麻》中的戲份當然也是最為舉足輕重的,不過這個角色在當下的“主流”輿論中可能是吃力不討好的,因為所謂的“爹味”實在太重……戲份越重,沒准被“批判”的潛力也就越大。
而這樣的角色,沒准也會讓人聯想起《我愛我家》裏的老父親,但後者更多是那種領導腔調,是把工作中的口吻,甚至嘴臉,不分場合的帶到了家庭中來,而退休之後,這一情況自然是變本加厲了。
而這一路,正是梁左,以及王朔等人的拿手好戲……只不過問題在於,當濾去了這一份領導口吻,這種搞笑方式就會大打折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日本的影視劇,對中國觀眾來說,似乎沒有什麼理解上的門檻,比起歐美劇要好接受得多,但在翻拍時,問題卻很大,甚至有時候反而會比翻拍歐美劇,還要大一些,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搞得非常怪誕,甚至四不像……在這方面,黃磊老師應該是交了不少“學費”,比如同樣是在2017年,雖然不再是他導演,而只是主演了的電視劇《深夜食堂》,原版的日劇改編自暢銷漫畫,拍了五季,外加兩部電影版,而中國的翻拍版本,除了黃磊主演的劇集外,還有梁家輝自導自演的電影版本,雖然家輝哥的臉上劃道傷疤,似乎比黃磊更“上鏡”,但翻拍的效果同樣欠佳。
究其原因,在“視覺”上應該也是一目了然的,日本的小酒館,介於一般的小飯館和西式的吧臺之間,沒有跑堂,卻也不像老外那樣,只喝酒,吃零食,而是可以點菜,現做現吃……這等於是一個半開放的空間,而不像一般中國人到小飯館裏吃飯,是為了獨自喝酒,或者呼朋引伴,也就是說,原本就把外人與“內人”分得很清楚。
而且通常中國人還有一種“獨門絕技”,那就是在類似的公共場合裏,也可以習慣性的當身邊的“外人”不存在,當成自己家裏一樣,於是怎麼舒服怎麼來,怎麼高聲怎麼講,甚至會認為就算是私密話題被外人聽到,TA們也是無法理解的。
而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像《深夜食堂》那樣的“半開放”空間,就很不容易被中國人接受,畢竟在一圈“內人”中間,是不需要一個外人站著的。
於是中國翻拍版本的《深》裏,不管是黃磊,或者梁家輝扮演的男主角,與其說是一個暖男大廚,知心大叔,還不如說更像一個私人保鏢,而且最好是個聾啞人,但又不影響身手的那種。
既然空間與人設上,已經有這樣的“水土不服”,那由這種半開放空間,使得男主角介入無數角色的私人生活這種故事延展,就更像是一種“狗拿耗子,多管閒事”……而要解決這一問題,當然就不能讓男主角在一圈食客中間“傻站”著,而是先恢復更中國一點的跑堂模式,比如設置一個很古怪的“店小二”,他不只是向顧客介紹菜式,接受點菜這麼簡單,而是很會來事,借由點菜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不斷的有策略,有技巧的“多管閒事”,借由顧客的食欲,來最終打破對方的心防,成為TA們的知心“店小二”……當然如果是這麼弄的話,也就沒必要翻拍了。
就好比,如果這邊影視界的創作者,要是能把2016年《百年酒館 Horace and Pete》裏的那份,如同電影《天生殺人狂》開始時對於情景喜劇的那份戲謔,化為一種可持續與延展的黑色幽默,那也就不需要買翻拍版權,而是真正化為自己的藝術能量,而這恰恰才是影視創作的“人間正道”與最終目標,畢竟翻拍只是一種權宜的途徑,而不是像當下那樣,更多好像是在本末倒置。
再說回《麻煩家族》翻拍的《家族之苦》,雖然整套演員班底都延續了2013年同樣由山田洋次自編自導的《東京家族》(翻拍自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但兩片儘管都著眼於家庭生活,不過風格上卻有明顯的差異,特別是上文提到過的橋爪功所飾演的父親,在《東京家族》中他要沉穩靠譜,也內斂得多,而在《家族之苦》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兒,這一角色其實更應該聯繫到的,是上文同樣提過的,寅次郎。
整個《寅次郎的故事》,也就是《男人之苦》電影系列裏,山田洋次擔任全48作的腳本;除第3部和第4部外,同時擔任作品的導演。
當全作製作到第30部時,已經是世界上最長的系列電影;後來因為主演渥美清的故去,在第48部時不得不完結。
渥美清主演了48部《寅次郎的故事》,創下“一位演員出演最長電影系列”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第49和50部,寅次郎的影像,採用過往電影畫面剪輯合成。
寅次郎是一個特別日本的古怪角色,更像是個當代“浪人”,但他其實又是有家的,家裏有妹妹,叔叔嬸嬸,後來又有妹夫,外甥,不過寅次郎似乎有“流浪癖”,隔一段時間就會“離家出走”。
他看起來很不靠譜,遊手好閒,但心地又不壞,每回都非常容易墮入情網,隨後又被“拋棄”……幾乎每一部寅次郎的電影,都聚焦他回歸家庭,然後再次離開,而對於他在外面的生活,著墨很少,最多就是在相當於中國廟會的場合,做點小生意……要是換作一般人,離家出走後,最後回來一兩次,如果跟家人再鬧翻,應該也就沒臉再回來,除非真的是在外面發達了,可以“衣錦還鄉”……可寅次郎不同,他除了極少數幾次,贏了賭馬或彩票,從來就沒發達過,但他就是能“不計前嫌”的一次又一次的回到家裏,也不怕看叔嬸,甚至妹妹妹夫的“臉色”,然後再次“失戀”,繼續離家出走。
而比寅次郎本人,更“神奇”的是電影系列本身,雖然山田洋次的輕喜劇編劇功力,從來就不能小覷,但這套系列也實在是大同小異,每回的模式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卻能夠每年放兩年,一拍就拍了近三十年,而且觀眾還買賬。
這在別的國家或文化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畢竟就算是《西遊記》那樣的西天路上,打怪模式也是大同小異,但這拍成電視劇還湊合,一旦拍成電影系列,票房和口碑是堅持不了多久,只會越來越下滑,最後拍不了幾部,就會不了了之。
而《寅次郎的故事》,其實就相當於在中國拍豬八式回高老莊,他在西天取經的路上,不斷的開小差,回到高老莊,然後又跟丈母娘家鬧不合,一氣之下繼續去西天取經……然後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影壇,三十年間拍了將近五十部……這當然是不敢想像的。
山田洋次在2010年拍過《弟弟》,其中笑福亭鶴瓶的角色(他也在《家族之苦》系列中客串),實在是跟寅次郎很像,只是由哥哥變成了弟弟而已,同時看上去更不靠譜罷了……而橋爪功在《家》中所扮演的父親,其實不妨看成是老年的寅次郎,更容易有代入感,也更容易理解,雖然他已經有一大家子,還無疑是一家之主,但那種“浪子”之心,則依然赤誠,儘管因為各種各樣的主客觀原因,無法再像寅次郎那樣“拎包”流浪,但在精神上,他還是無比“自由”的……包括和酒館女老闆之間有始無終,而且看起來非常純潔的“友誼之上,戀愛未滿”。
而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不靠譜,卻又有一種相對複雜的“前史”,那種對於家庭的若即若離,以及“永遠”在路上的精神追求……即使對於有著多年戲劇與影視表演經驗的李立群老師來說,想來應該也是很難把握,和琢磨透的。
而且就如同寅次郎的離家出走,以及在感情上接二連三受到的打擊,也會或多或少的“遺傳”給他的外甥一樣,在《家族之苦》至今為止的三部曲裏,第三部雖然是著眼於長媳和長兒,但應該不難發現,這實在真的只是前兩部裏母親和父親問題的一個翻版,或者說是某種延續……而同樣延續的,是一種不成解決的解決,就好比第一部裏,橋爪功的角色,向太太道了個歉,二者間的離婚問題,就和電影一起“結束”了,但在續集裏,這一家之主的所作所為,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還是依然不著調……而在第三部的最後,也就是西村雅彥扮演的和黃磊一樣的長子角色,拆開了其實早就送給長媳的禮物絲巾,夫妻倆便“一笑泯恩仇”了,這雖然看起來很東亞,但不用多麼揣摩,就知道是一種“搗糨糊”,是一種把問題不當問題,不成解決的解決。
反觀歐美類似的家庭電影,比如《克萊默夫婦》,則一方面比《家族之苦》或《麻煩家族》,更“留白”,另一方面也更解決問題。
一來影片更多就是聚焦父子之間,母親幾乎是缺席的,而前後的父子二人本身,都有了極大的改變,二來也更積極的去解決問題,不管是私下裏,或者把私事變成“公案”,而不是把問題都變成糨糊,或者“解決”在“繈褓”之中……雖說日本的所謂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都來自中國,但以眼下的視角來看,中國似乎更像是被夾雜在東西方之間,畢竟日本在保留傳統文化,和接受西方思想兩方面,都走得更遠,似乎可以說是能在兩種“極端”間達到某種讓人很難琢磨透的平衡。
但這種所謂的平衡,雖然就像影視劇一樣,保持一定距離的觀看起來,可能更容易接受,但要真正翻拍,或者自己另起爐灶創作,則可能更需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而不只是生搬硬套,就好比把《家族之苦》翻拍成《麻煩家族》,如果李立群老師能將橋爪功的角色演成老年寅次郎,並且添加這位父親如同寅次郎般的“前塵往事”,至少對於這個一家之主的人物本身,可能會顯得更為立體與豐富。
李翼。
老人不是不爱,而是渐渐习惯之后,幡然醒悟,便难以忍受老伴的缺点。
当所有的爱情最终走向亲情的时候,至始至终爱人也是一种本领。
是的,当爱情杂糅在生活琐碎里、柴米油盐一日三餐里,爱情就变成了奢侈。
事实上,举案齐眉的一生,就像微信里的爆款文章说的那样,我们把耐心都给了陌生人。
一家人皆不解为何要离婚。
劝人的借口,从影响孙子学习,到为人添加烦恼,再到家里需要人手。
最后甚至不可理喻到,老人离婚等于三个拥有家庭的儿女变成孤儿,离婚等于儿女不养老。
没有一个人想到了老人离婚的原因,没有人想到老人想要的爱情、尊重与自由。
麻烦家族的麻烦,中止于老人说,恩爱恩爱,要念着恩呀。
然后撕碎了离婚协议书。
可是,现实不是电影。
没有爱情的婚姻比比皆是,同床异梦的夫妻大有人在。
麻烦家族替我们打开了问卷,却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对这部真的很期待,演技颜值都在线的团队真的不容易,然而,电影故事真的太无聊了,本身家庭剧就很难以电影的形式表现,翻拍本质上应该要让电影内容更有中国质感才是好的翻拍,单纯的复制又在复制粘贴过程中出现瑕疵,这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演员演技的确在线,可惜有点没能演到一块儿去的感觉,每个角色之间有些隔阂在里面,对不起,我不得不说有些跳戏,导致全程都有尿点。。。
也可能是我期待太高吧
日本影视作品改编后搬上中国大小银幕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2017年由日本电视剧《求婚大作战》《深夜食堂》改编的中国版本登陆后,却是前所未有的恶评,外国改编电影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成了影视作品的一大顽疾。
为何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经过本土化后并未赢得观众的赞赏?
由黄磊改编山田洋次导演的《家族之苦》(简称《之苦》)而创作的《麻烦家族》(简称《麻烦》)是电影行业对日本作品改编的再一次试水,《麻烦》保留了《之苦》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甚至台词和服装都多有雷同。
从豆瓣评分来看,《之苦》一片获得8.1分,而《麻烦》仅有4.6分。
似乎,国外作品反而优于国内作品。
从两部影片对比,浅析原因。
一、文化折扣文化折扣,是海外改编作品必然需要面临的问题。
用外国的故事能否引起本国观众的理解和共鸣,是导演和编剧一同需要用影片回答的问题。
去年4月在《麻烦》上映之前,黄磊导演曾到高校举行活动为电影宣传。
在清华站时,黄磊就曾解释到,《麻烦》是根据山田洋次导演的《之苦》改编而成,而山田导演在《之苦》之前就有《东京家族》,而山田导演的《东京家族》又是根据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东京物语》改编翻拍。
《之苦》一片延承了松竹温馨的家庭主题,通过奶奶要与爷爷离婚一事,反映了日本家庭在男性为主的理念下长期积累的关系问题。
首先《之苦》反应的核心家庭矛盾在中国并非像日本一样普及。
无论是《之苦》还是《麻烦》,都将大儿媳设定成了家庭主妇,而男性都是回家除了啤酒洗澡睡觉别无他事的形象。
这些人物角色设定都是符合日本社会的家庭文化的。
而在中国,女性就业率更高,家庭结构与分工也与日本有所不同。
中国女性更多能实现自食其力,并非完全靠男性收入支撑家庭,而且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于家庭与职场双面的压力。
像留在家中大儿媳的形象、不问家事的男性形象能否引起观众的带入感,需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正如黄磊所说,从《东京物语》到《东京家族》最后至《家族之苦》,在日本语境下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符号,比如在《之苦》中奶奶参加的写作课的房间贴有《东京家族》的海报,就很容易引起观众对于“亲情”意向的相关联系。
同样,在奶奶与爷爷最终和解时,提及《东京物语》还巧妙地利用了《东京物语》的结尾双关此影片的结尾。
充分暗示观者影片不仅有喜剧的轻松搞笑,更有家庭轻喜剧下的社会意义和思考。
图1
图2而在《麻烦》中,《东京物语》被换成了《幸福的黄手帕》,不仅缺少了山田洋次系列作品对家庭的反思,同时《幸福的黄手帕》变成一个符号意向时,又有多少能够被中国观众所理解其中深意?
当然,有些对于文化折扣的弥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从居酒屋变成了火锅爆肚店,看着多了几分亲切;孩子们玩得从棒球改成足球也少了陌生;爷爷不是打高尔夫而是羽毛球;吃的不是鳗鱼饭而是烤鸭。
但真正的本土化不在于单纯的场所,活动的替换,而是故事内核的串联。
所以这些相对恰当的本土化也不能拯救尴尬的最终效果。
二、内容逻辑与《之苦》相比《麻烦》删去了不少细节内容而正是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故事的内在逻辑,《之苦》同时却又添加了看似是笑料包袱实则无效的信息。
在此根据人物所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
首先看《之苦》中几对夫妻分别代表了什么。
(如下表)
小儿子看似戏份少,却通过小儿子反应了补充了整个故事的内在逻辑。
第一次小儿子在与父亲散步时,聊到“萧邦的乐谱中的不和谐音符”提醒父亲对母亲好点,小儿子在跟女友解释自己久住老家原因时补充了哥哥和父亲关系不好,小儿子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面哥哥和父亲不能平心静气聊天的原因。
作为一种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反思存在。
处处点醒着观众去思考家庭关系。
大女儿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待离婚客户需要处理财产的案件,提及了离婚带来的麻烦,一方面以点带面反映离婚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的现状,也为下文她在家庭会议中提出离婚很麻烦的观点做了铺垫。
让故事情节前后之间有了补充。
而这种铺垫又是通过必要的情节串联起来,看上去一气呵成。
这种新型家庭结构代表这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另一种反叛。
虽然看上去会有“不和谐”但同样幸福的新模式。
还有不得不提的,大儿媳和丈夫这对矛盾。
大儿子一对看似是老夫妻关系的调和人,但实际上却是反应了父母年轻时的样子。
让观众看到年轻时的奶奶经历了什么,或者说大儿媳的未来就是现在的奶奶。
影片结尾,大儿子在经历爸妈离婚的事件后并未反省,而是依然大男子主义地对待妻子,大儿媳也抱怨丈夫不体贴不顾家,仿佛让观众可以想象多年后大儿媳成了奶奶,大儿子成了爷爷时的历史重演的模样。
让影片的问题从主要矛盾的化解变成了存在于每个人的普遍矛盾的体现。
而在《麻烦》中,这些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统统被删去。
删去后的人物形象不再饱满,让小儿子成了不管家庭只顾自己幸福的逃离者,大儿媳只有逆来顺受没了对于奶奶决定的羡慕,也失去了引起观众对于家庭关系进一步的反思的功能。
而反观《麻烦》增添的情节,无论是女儿穿着睡衣的荒唐,还是由客串明星抬担架的刻意搞笑。
非但没有增加笑点,反而打断了原先完整的叙事结构。
特别是开家庭会议时,安排爷爷外出玩耍的画面和家庭会议内部紧张的画面相互剪切穿插,把全剧最激烈的揭露爷爷罪行的高潮打碎,观众刚开始深入思考就被莫名其妙的画面打断。
当然,《麻烦》中用兰花比喻母亲,用父亲向兰花掸烟灰比喻父亲对母亲的伤害却是全片相对较好的一些添加。
三、镜头语言山田洋次导演用镜头语言也暗示了我们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然而在《麻烦》中全然没有体现。
就以气氛最紧张的家庭会议一场戏为例。
在《之苦》中,空间布局紧凑,安排位置如下图所绘(图三)
图3虽然也有特别人物的脸部特写,但是总体上通过在奶奶身后借肩的机位拍摄蓝图标的任务(如图4),通过大儿媳旁的机位拍奶奶的特写(如图5),如此正反打。
很明显能感受到在这场会议中大家代表了不同阵营(矛盾双方),而二儿子居中也正符合他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平衡点的存在。
无论是空间概念还是人物关系概念都明确。
除了母亲会给近景之外,其他角色多是中景(当然父亲有多个特写)
而在《麻烦》中完全没有这种安排,座次混乱无序(图6),镜头也零碎地根据说话者而多次剪切,全部都是每个角色的近景(图7、8),没有了空间概念和人物代表的一类人形象的作用。
除了语言外的通过镜头表现的内容被删得丝毫不剩。
图6
图7
图8四、其他对比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演员的选择和演技也是电影硬伤。
当听到台湾口音的爷爷强行在小餐馆吃着爆肚,说着儿化音时,无论情节是否合理,违和感都是难以打消的。
而几位青年演员的演技也实在不敢恭维。
配乐上,久石让为轻喜剧的电影编制了诙谐幽默的曲调,在《之苦》中,音乐的节奏通常能和人物的行为或表情,以及安排的笑点恰好地衔接在一起。
而在《麻烦》中,随时同样的音乐但是并未和剧情结合紧密,反而显得突兀多余。
甚至在服装上,黄磊的运动服和原版大儿子的运动服都一模一样。
从这种没必要的保留上,就让观众怀疑导演究竟为这部电影用心几分。
五、结语看到有网友表示此片并非“翻拍”而是“翻译”。
一方面网友说得精准,确实此片缺乏新的诠释和有效的本土化的。
然而,即便是“翻译”,从镜头语言上也没有做到信达雅。
不禁让我怀疑,《麻烦》的导演究竟是想拍中国家庭的中国故事引人反思,还是单纯看中了《之苦》在日本的高票房和在中国的好评,而为了圈钱生产的工具。
导演和制片人的诚意到底有多少折扣?
翻拍改编外国影视作品在中国遇到的水土不服,虽然有文化折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制作水准的问题。
不仅在于抓住故事核心发生了什么,更需要从故事中间的内部联系,镜头语言运用方面多琢磨才能用原版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一开始我还以为小儿子找了个韩国演员来演呢。后来经朋友提醒才知道他其实是吉林那边的。难道有朝鲜族的血统?哈哈哈魏大勋
好久没看到李立群的作品了,逗乐的同时会让人有一股淡淡的辛酸,想起咱们的父母到了暮年,不知道会不会也很孤单。
虽说是翻拍的日本电影,黄磊也是电影导演新手,但是可以感觉到他在努力的把自己的家庭观念注入这部电影,感觉得到他的诚意
剧本很重要,再好的演员也没用
bug,不是为了学校才买的房么,怎么住了12年;你结婚说买房就买房,有钱壕
太可怕了…我笑点这么低的人一次都没笑出来
无。聊。得。要。死。。。。。。
1 有快乐家族任何一人为烂片 2主演阵容为电视剧咖的多烂片 3导演为明星歌手主持人作家转行的多捞钱烂片 4导演业余不打磨原创剧本还选择隔壁国经典电影翻拍借鉴的绝对是毫无追求的烂片。现在,让我们看看,这部电影中了几条?
好想采访一下黄磊中年突然垮掉什么感觉
看得出,黄磊以及制作团队相当认真,《麻烦家族》绝对是情感给力的良心之作。
多给一颗星鼓励。本地化的很多细节做的不错,因此从气质来说,会让人相信发生地在中国,不太有翻拍的错位感。导演水平,则有些粗糙。
感觉看了一部国产电视剧
中化不够,比较拧巴。
黄磊的幽默感总让人出戏。不自然。但是温情的部分还不错,可惜也不自然。。。闫妮身材真好,比武林外传时年轻太多了。
国民媳妇儿海清,超级奶爸黄磊,都是我的菜,么么哒!
之前总有些分不清海清和闫妮。这回好了,俩人演同一部戏,弄得我一开始好恍惚。海清和王迅这对CP,在片子里是搞笑担当哈。
魏大勋真帅!
还行
母上大人表示她喜欢,让我给四星…扣一星是因为不是电视剧她没看够😂。我觉得2星吧。最后折中三颗星。老年人喜欢看不太烧脑的…
《麻烦家族》用幽默手法讲述严肃故事,好笑又温馨的家庭喜剧。有日版在前,加上接地气的本土化改编,吵吵闹闹、温暖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