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小伙伴吃了我的安利,还挺荣幸的,既然说好再叙,那就go on。
不知道是《邪不压正》中天然李那段上房揭瓦的裸奔满足了我内心的幻想,还是《动物世界》里郑开司动不动就幻身为小丑战士大开杀戒也曾是无数次梦中的剧情,更或是最近的现实经历太unbelievable·and fantasy,本单元看得我似梦似真。
(其实本部叙事手法上就有些意识流和魔幻现实)碎念碎完,回归主题。
这一单元,有很多元素可讲。
真的很厉害哦,从13亿“同胞”中脱颖而出伴随着滑稽诙谐的bgm,一家人团聚为爷爷庆寿,然后,父母们不可避免的开始“扯淡”和“攀比”,那谁谁谁,考上了什么,那谁谁谁,拿了什么奖学金。
熟悉吗?
是不是也都感同身受?
放心,在你没有自己孩子之前,还会作为靶子,等你有了孩子,即使你不会把孩子当靶子,你爸你妈也会把第三代作为话题:我孙子现在能背英文版的《将进酒》了,我孙女钢琴黑带...........哈哈哈哈哈哈。
大家都是过来人。
男主呢?
在酝酿味道........先入为主的“画风”一度让我以为这一单元走轻松路线,岂不知,更沉重。
一个半破碎的家庭,一位“学习困难”的男生,一个“神经质”的女生,一位“可爱”又“可恨”的妈妈,还有本单元的核心:猫。
而所有人物又围绕着升学,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徐徐展开。
倏忽间,又想到了今天早些看到的新闻和评论:
既然本系列的母题是孩子,所以本单元中的亲子关系依然“张力十足”,不过没有了上一单元虎妈的强势,这一单元的妈妈骨子里很弱势,但再弱势的妈妈,为了孩子,也是superwomen,可以她用错了地方。
某些心理学理论上,妈妈对孩子特别是儿子的人格形成起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决定作用,从这个层面讲,这对母子的设定还是很到位的。
不确定后面两个单元是否还会涉及到校园欺凌的问题,所以先不展开,早前关于《声之形》,曾简单讨论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48176/本单元给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迷信”:
就可以考第一名
你妈是不是也这样?
这种迷信,又分为个人迷信和群体迷信,当你认为,今儿起床正好卡在7点19分能一天开挂,这是个人迷信,当三个人以上都这么认为,就可以称作群体迷信。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列为,请开始你的表演。
而妈妈绝对不是孤立,看看你所在的城市的寺庙,看看中高考前爆满,不亚于通宵排队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
而猫,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拐点,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积攒已久的冲突爆发,走向了《我杀了我妈妈》
如果结局真的到此为止,主题立马就升华了,虽然这样会很残酷,会很变态,但现实中这样的事少吗?
最起码我身边发生过。
还好,骨子里崇尚大团圆的基因让短暂的残酷瞬间冰释。
猫妈妈和猫宝宝也相偎在一起。
最最后,又一对相爱相杀走向了和解。
有点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其实,我特别想说,从前,我也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我才明白,这是战术上的谬误,而战略上最大的真相是:没有天生“失败”的孩子,只有后天失败的父母。
—— 妈,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纪培伟说完这句话,从此之后安安分分的学习和生活,可是他知道,自己确确实实已经 “死” 了。
尽管不少媒体给《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剧添上了台湾版《黑镜》的标签,加入了一些微妙的科幻元素,但是故事里的矛盾点,可能生活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我们更容易感同身受。
- 遥控器 -
妈妈的遥控器可以倒转时间,这是在她发现自己的儿子纪培伟伪造成绩单后,一位陌生男子给她的。
她利用遥控器将纪培伟困在了同一天,希望他能交给她真正的成绩单。
故事的框架借鉴了著名科幻片《土拨鼠日》的经典套路,可是相较《土拨鼠日》的诙谐幽默,《妈妈的遥控器》显得沉重许多。
遥控器显然代表了母亲对儿子的控制欲,一旦纪培伟做出了不如她意的事情,她便将纪培伟困在这一天,日复一日,直到纪培伟做出她想要看到的,所谓正确的,选择。
- 朋友 -
纪培伟本打算和朋友去毕业旅行,环岛夜游,却因为突然出现的遥控器而破灭。
老师来替纪培伟说服妈妈,妈妈说:“要是耽误了学习,你能负责吗?
”朋友,旅行、玩耍,快乐,都会耽误学习,所以,都不可以有。
被妈妈安排到补习班,做着每一天都相同的试卷,纪培伟坐在床上看着 15 岁时和朋友拍的短片,他们笑得天真无邪,说着要做一辈子好朋友的誓言。
- 小岚 -
小岚是有具象意义的人物,她代表着自由、不被束缚的成长。
她可以染发、喜欢看漫画、可以在家里用大片大片的颜料与画布进行创作,她无拘无束,向往美妙世界。
纪培伟遇见小岚就像遇见了心底那个藏起来的自己。
小岚说:“你看见自由女神了吗?
”纪培伟说:“没有。
”小岚说:“就在那边。
”纪培伟说:“看见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会对自己羡慕的人产生好感,与其说是喜欢她,不如说是想要和内心的那个自己在一起。
当然,在妈妈眼里,早恋影响学习,所以,不可以。
于是妈妈按下了遥控器,时间倒转,纪培伟被小岚忘记,他们从没相遇。
- 自杀 -
割腕、触电、溺水、跳楼。
纪培伟试了很多自杀的方式,可是每次都会又从床上醒来。
因为妈妈有遥控器,你就算死,都死不掉。
纪培伟说:“妈,你到底要我死多少次?
”我觉得这句话后面的意义大概是“你才能松开那个遥控器。
”,可是妈妈并没有选择松开遥控器,因为“妈妈爱你”,所以“你不能死”。
自杀算是现实世界里最严重的反抗方式,比你离家出走、绝食、逃避要严重千万倍,但是殊途同归,离家出走终究要回家,就像片子里,自杀终究会再活过来。
- 水杯 -
片中多次出现这个意向,沉如水杯的玩偶小人。
既象征了纪培伟被禁锢的牢笼,又仿佛是妈妈沉醉于自己的 “爱”,令人窒息。
纪培伟时常梦见自己与小岚,还有朋友们在海边玩水,可是大海多么宽广,而自己只能在这小小的水杯里游荡。
- 成年 -
成年后的纪培伟,按照妈妈的意愿与 “培养”,事业有成,但是他不快乐。
成年代表了自由吗?
并不是,就像在看这篇文章的你,相亲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妈妈对纪培伟控制欲的再一次体现。
与纪培伟相亲的 Riley 说:“生命是我们自己的,它长什么样子,都应该是我们自己负责。
怪罪给其他人,太懦弱了。
为自己的不勇敢找藉口,我办不到。
”,这让纪培伟第二次有了 “夺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的想法,第一次是选择自杀,他失败了。
影片结局(我觉得)是开放式,所以说不清楚这一次纪培伟成功还是失败,不过已经不重要了。
- 最后 -
作为一个旁观者与曾类似经历过的体验者,这部影片让我如坐针毡。
因为自始至终我只看到了纪培伟徒劳的想要改变,而妈妈手中的遥控器,却一直都在。
当妈妈坐在计程车里像司机说起自己的孩子时,这个孝顺、成熟、有出息的孩子就是她所期待的那个样子吗?
要到什么时候,妈妈才肯放下手中的遥控器,让自己的孩子,活成孩子的样子?
标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取自纪伯伦的诗《论孩子》On Children。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 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 却不能给予他们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但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 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去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很多问题,念书的时候在思考。
思考社会希望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想变成怎样的人,我不得不成为怎样的人?
成年后我发现我暂时可以喘口气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了,但当我有了孩子后,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又开始思考同样的问题。
只不过,主语变成了“他”。
思考很久,没有答案,原来一直以来我一直都在这个循环里始终没有走出来。
转自看完发的微博我是很不喜欢也不太会去看这种片子的,还有最近在看的《不完美的她》,一方面因为会有点害怕,一方面是太深刻看完会头疼…果然看完头疼了[允悲]一共四个故事,感觉最后一个和第一个最贴合剧的名字。
第一个遥控器的故事,会让我想起我和我妈对抗的岁月,她对我也是那么严厉,甚至想让她看一看问问她如果当时她有遥控器会不会用…现在长大了依然逃不出用我妈的思维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会想这样做我妈觉得对不对?
我妈会不会伤心?
可能我永远也做不到让她满意。
但是她现在也开始接受,父母要承认你的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整部剧中,父亲的角色都是缺失的,都在讲母亲对孩子的教育。
其实一个家庭中,爸爸爱妈妈,孩子才会懂得爱。
看的时候一度觉得很悲观,沉浸在里面无法自拔。
从22岁到24岁,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身边的朋友都开始陆续结婚。
想让自己坚持住,如果没有想好,就不要结婚,结婚了也不要生小孩。
一个人的时候面对的都是无形的压力,一旦结婚生了孩子,这些无形的压力都会变成有形的,无法逃脱。
纪培伟伪造成绩单,纪妈妈强迫他带真实的成绩单回家,否则就让他永远活在星期三,永远重复这一天,永远没有明天。
而纪培伟如果带真实的成绩单回家,纪妈妈就不会同意他去毕业旅行。
要么永远活在星期三,要么不去毕业旅行,两边都是悬崖,纪培伟毫无选择的余地。
明明纪培伟就不喜欢吃苦瓜,纪妈妈还要强迫他吃。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就很窒息,单亲家庭里母亲压力很大导致性格很极端,对孩子有极大的控制欲,不允许欺骗母亲,不允许和染发小孩玩,最后连死都允许死。
以上还不是最可怕的,跟母亲一样擦桌子上的油渍和有水渍的漱口杯,这种精神神似,才更可怕。
(变成曾少宗上年纪后越来越像木村拓哉了!
)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更加窒息,一上来亲戚们聚会里各自攀比自己的孩子,太真实了,真实的毛骨悚然。
我们想得到什么就需要放弃什么,阿衍为了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失去了自己的善良,开始打架、残杀动物。
第三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逼死孩子只需要一个只注重学习的家庭,目前前三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考试成绩,妈妈一直被自己留美硕士和丈夫教授身份所牵引,认为高端人才的孩子也必须是高端人才,才能维持自己的面子。
在大女儿茉莉去世后,妈妈还没有醒悟,仍在逼迫二女儿,做一个可怕的控制狂!
特别是在女儿去世后还不放过她,依旧探索她的秘密。
妈妈通过女儿的记忆看到自己的残忍而痛苦,这一点真的是多少孩子的心愿!
第四个故事《孔雀》脱离了学习这个设定,将家长的虚荣贯彻到孩子的身上,家长为了虚荣而去努力赚钱,让孩子走在上层,孔雀也代表着一种华丽的欲望,想要融入华丽的上层社会,就需要舍弃一些东西!
第五个故事《必须过动》太神奇了,已经把好好学习发展成人类阶级划分的标准,低于一定分数就要被处理掉,不能及格的就要搬出豪宅,脑洞确实很大了,孩子的学习与家人命运相关联,很符合现在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给孩子施加了那么大的压力!
有过动的人,也就是不具备学习能力的人要被社会淘汰,这种暗讽太会了!
最后一集把前四个故事都梦幻联动了起来,这种适合孩子们自由健康成长的世外桃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在台湾网飞上线的流媒体剧集,在上线前几乎无人知晓,上线后却迅速成为爆款,引发了大量的讨论,甚至被冠上“台湾版黑镜”的名号。
一个每周更新两集、目前只更新到第二个故事的网剧,走红速度能如此之快,所依靠的,就是它的类型包装与社会话题性。
家庭与教育问题,相信大多数的人在青春期中都会经历,并不会感到陌生。
但这部剧所令人心悸的,是它把这些问题包装上了科幻与恐怖的类型外壳,设置进几个极端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夸张演绎,由此来对其进行刨根问底——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
沉溺在水杯中的小男孩玩偶,映射了一段像是溺毙于水中的母子关系。
一个是被丈夫背叛,遭遇中年危机的母亲;一个是处于青春期,即将中考却又心不在焉、只想玩闹的儿子。
发现儿子伪造刻章、造假成绩单的母亲,在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能改变儿子命运的“人生遥控器”。
儿子在半梦半醒中,发觉自己度过了三天同样的星期三——同样撞到路人,同位出租车司机,但不变的是,他依旧连续三天将伪造的成绩单交给母亲签字。
母亲随即摊牌:“我知道你偷改成绩,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
如果说上述的情节,还能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理解她是真的为儿子好,想要改掉他说谎成性、不在乎学业的不良习惯。
那么接下去的情节发展,无疑会让你大跌眼镜。
母亲不仅把遥控器当成了能修正孩子不良习惯的道具,还把它当成了“资源”。
通过这个装置,能让儿子成天补习,一节课补十天,无法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朋友一个个离他远去对他来说甚至都来不及伤心,刚确认关系的女友就被母亲一个按键弄到“不记得自己”。
对儿子来说,人间宛如地狱。
“我是为你好!
”这是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听到的话语,却想象不到有一天,它的后半句可以接上——“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即使是死亡,也无法令母亲释怀对儿子的掌控权。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血浓于水的亲情变成了控制的牢笼,一个家庭,宛如裂变成了两个区域。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成绩上的差强人意,不是摧毁一个孩子未来最致命的武器,能让他们“不再属于自己”的,反而是因父母的过度干预、控制而产生的对家庭产生的惧怕感。
上周末播出的第二个故事,《猫的孩子》。
以猫喻人,将镜头对准了一对在生活中伴随着伤痛与救赎的母子。
平时能考中等水平的儿子阿衍,被父母和家族的期望压垮,患上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症。
他们都希望他能成为顶尖的精英、学测更是要考“满级分”,但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办到,让他成日沉浸在自卑与自责中,面对父母的失望特别难过。
母亲,则是一个活生生的阴阳脸。
被丈夫抛弃的她,将对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阿衍身上。
好的时候,她能对阿衍关怀备至;坏的时候,她就会不惜责骂、殴打。
每来一个新的家教,她就会递给他(她)一把戒尺。
这把戒尺,伴随着阿衍的读书生涯,把他从小打到了大。
故事开篇,阿衍捡到几只猫带回家,妈妈对猫特别好,他便觉得“为什么自己连猫都不如”。
也就是在这个潜意识作祟下,他渐渐释放出了自己的第二个人格,在这个人格的想象里:他活在一个平行世界,每杀死一只猫,现实世界中就可以考到满分。
但实际上,他是在现实中真实地杀死了几只猫,以此来告慰自己的残损的心灵。
霸凌、痛殴,造成了剧中角色压抑扭曲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不少“中国式家庭”的写照。
教育,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有得以伸展的机会,同时更要尊重每个个体的自我选择。
但以现今社会上对教育的认定——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才是好教育,这才造成了大批量的“怪兽父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所提出的教育问题,并非空中楼阁。
这些故事都改编自吴晓乐的同名小说,她在法律系本科毕业后,花了七年时间做家教,以此途径走进不同的家庭,在台湾社会的各家门后见证了光怪陆离的景象。
在改编的过程中,曾担当《红衣小女孩》系列的编剧简士耕更是直言自己“完全是在用科幻片、恐怖片的方式写剧本”,把原先故事中最叫人背脊发凉的东西挖出来。
《妈妈的遥控器》用上了美国电影《人生遥控器》中时空暂停、回溯的科幻概念;《猫的孩子》中的“蓝色月亮”、“平行时空”、“猫与人之间代际关系的对照”等灵感,则脱胎自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元素更多都仅是作为包装,这部剧想要探讨的,还是“成效至上”社会里的无数扭曲的家庭和人生。
父母错把成绩当成了衡量自己儿女的唯一标准,却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对双方都造成了伤害。
平心而论,这部剧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程度的刻意、过火之嫌,戏剧转折的编排上存在混乱的毛病,节奏也较为冗长失当。
但在剧作的社会意义,认真的制作与群戏表演这一层面上,它都显得诚意十足,能够让观众在细思极恐中,接受到关于“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的教育。
这部剧集目前尚更新至五分之二,之后还有《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三个故事要讲,想必也会提出更多、更尖锐的教育问题。
每一个妈妈都是第一次当妈妈,都在当自以为正确 自以为对孩子好的妈妈,其实每一个妈妈都不完美,就像今天我还是因为她不吃饭冲她发脾气,以为她哭就是演戏骗取抱抱……看她在爸爸怀里很乖的样子才知道她就是个孩子而已啊。
她哭一定是哪里不舒服了怎么可能是演的。
叹气。
追完剧很烦,每一章节都那么撕心裂肺。
1.单亲妈妈的控制欲,连儿子谈女朋友都不允许,这得是多么变态的占有欲,一次又一次的遥控器,只会让她一次又一次的看着自己儿子不选择她宁肯选择去死。
关键词:考大学。
2.猫可能是一种映射。
猫都能接受自己孩子的瑕疵,为什么人类不能。
背负了男人出轨家暴,丈夫只看孩子成绩的虚荣心驱使下,这个母亲选择将暴力延续在孩子身上,她迷信,她怕别人看不起,她自卑者的逞强……最终,她只能拿孩子的成绩去证明。
从而导致孩子心理严重扭曲精神分裂……这一章节或许是整部剧最暖心的结局,妈妈接受了他不是学霸是个修理工的事实。
只要孩子健康快乐的活着。
关键词:模拟考满级分。
3.茉莉。
貌似是最难懂的一节,女儿可能是les.为了成为妈妈的好孩子,为了填补妈妈没有当教授当家庭主妇的缺憾,拼命学习,考取第一,但她一点都不快乐,她所有的兴趣爱好都隐蔽且小心翼翼,最终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下去选择解脱。
故事应该是从这正式开始,母亲想要搞清楚是谁害死了自己孩子,最终打死都没想到竟然是自己。
告诫那些自以为成功的妈妈们,不要以为孩子成绩好就是一切都好,很可能她一点都不好。
关键词:第一名加分。
4.孔雀。
最恐怖的一节。
母爱无疑是伟大的,但也是令人窒息的。
这节应该是讽刺那些有“名校情结”的父母们,以为上了名校万事大吉,其实孩子如果不是那个圈子和阶级的人,就不要让她硬融了,否则真的是赔了孩子又搭上性命。
关键词:名校。
5.必须过动。
有点黑镜的意味了,未来,超现实。
好孩子住公寓,差生住鸽子笼。
可是鸽子笼里有美术,有梦想,有烟火气,有孩子最灿烂无邪的笑。
而公寓里的孩子,只会沦为一个又一个做题机器,按照父母设定的配置运行。
稍有延迟,就会被精准打击,即刻销毁。
所以,为了所谓的勋章活着的母亲,没有母爱,不配为人。
关键词:优质胚胎幸存,劣质销毁。
总而言之,告诫父母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吧,她在哪都会卷,她哪怕是学霸大学毕业大概率也会沦为平庸。
所以,我们辛辛苦苦把她带到这个世界,干嘛不让她开开心心体验一生,她来这个世上自然是享福的,不是来受罪渡劫的。
祝所有孩子都能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尽管不大可能)。
但还是祝他们开心活着。
Ep.1 妈妈的遥控器 独自养育儿子小伟的陈淑丽,哪怕早已离异,还是会被称作“纪妈妈”。
离婚时宁愿放弃所有财产,只要儿子的抚养权。
她是如此爱他,爱到要用遥控器一次又一次修改他的选择、挽回他的生命、重启他的人生直至符合她的预期。
Ep.2 猫的孩子 小圆妈也有一个儿子,叫钟国衍。
还有一个出轨多时、常年不归家的丈夫。
还有,子女的学历一个比一个优越的叔伯妯娌。
她以为,丈夫不回家是因为她没教好儿子。
当然,她丈夫也是这么指着她鼻子告诉她的。
为了让儿子成绩进步,她可以捂住眼睛不去看发生在眼前的惨案,对自己说:“钟国衍成绩好就好,成绩好就好”。
而钟国衍也是如此笃信的,只要他成绩好,妈妈就会开心,家庭就会和睦。
付出什么代价都好,哪怕是一只只小猫的生命。
Ep.3 茉莉的最后一天 林太太,林妈妈,她曾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最终她选择了戒指与白纱,成为高知家庭主妇。
但她却常常不能忘记她未选择的另一条路——成为高校教授。
于是,她将所有期待倾注于一对女儿。
恰好,大女儿茉莉又是如此争气,成绩优秀,乖巧听话。
一切看上去都是模范高知家庭的模样,直到茉莉从阳台一跃而下。
Ep.4 孔雀 方美琪是一个采茶女,丈夫刘景辉是个计程车司机,这两份工作自然不足以支撑贵族私立高中的高昂学费。
但她望儿女成龙凤,哪怕节衣缩食,哪怕努力伪装,也要坚持下去。
女儿刘巧艺如其名,在美术和设计上别有天赋,因此颇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但成绩和人气无法弥补经济上的窘迫,该来的危机还是来了。
只不过没人能想到,这会由一只孔雀引起。
Ep.5 必须过动 在一个性别分工极端明确,男女“各司其职”的社会,杨鹃是受政府认证的金牌母亲典范。
她曾经为国家养育了一个满分孩子杨若杰,可惜他早逝,成为所有人追忆的理想少年。
她的第二个胚胎杨若娃,远不如杨若杰那般杰出,如果杨若娃无法通过鉴定考试,她将被褫夺金质勋章,被迫搬出都心好宅,降格为底层。
这成了她的心头大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10集的篇幅讲述了5个关于母亲与孩子的故事,每个故事对应不同的夫妻关系、养育方式、家庭和社会背景。
最后一集甚至剑指政府,可惜稍显用力,竟直接喊出“母职万岁”这样的口号,过分刻意;配角玲娜和森林乌托邦的塑造也显得粗糙生硬;是个适合《黑镜》 的题材。
从第一集起,营造的都是压抑、阴郁、恐怖的氛围,镜头虽是对准5个疯狂母亲与孩子,我们却不难看出那镣铐和牢笼的轮廓——父权制下母亲与孩子共同的困境。
陈淑丽、小圆妈、林妈妈、方美琪、杨鹃,共同的身份是母亲,她们或是只身抚养孩子,或是丧偶式育儿,或是底层,或是高知,或是贫穷,或是富裕。
即便收入、教育、境遇不同,她们都无一例外地被困在母职囚笼里。
为什么陈淑丽将儿子小伟的前程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
为什么小圆妈认为钟国衍学业优异能拯救她的婚姻?
为什么林妈妈致力于将林茉莉培养成另一个高知?
为什么方美琪宁愿拿自己与孔雀做交易?
为什么杨鹃为了保住金质勋章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对儿女?
疯狂的虽是母亲,但根源却在于母亲以外的家庭和社会。
哪怕是最完整的家庭,如方美琪、刘景辉一家,父亲承受的育儿压力、自主性被侵占的程度也与母亲不具可比性。
所以才会有第四集的结局:方美琪用自己的生命与孔雀交换。
这是完全的悲剧,女性一直被父权社会训导“母亲就是要为儿女牺牲的”,现实中母亲的命运也的确如此。
当承载了一个生命的孕育,被血脉所联结,母亲很难抗拒那种天然的自我奉献的冲动。
我们很难厘清牺牲这一选择,有几分来自父权规训,有几分来自自然规则。
这是最残酷的一点,哪怕最终挣脱了父权社会的奴役,也逃不掉自然界的设定。
新训女辅导长推荐的,恕我无法忍受这糟糕的摄影💩
放大了很多倍的痛,好几次看到要暂停深呼吸一下才能继续看下去,第四个故事《茉莉的最后一天》尤其让我崩溃。最大的缺憾是每一个故事的矛盾指向的都是母亲,父亲因为缺失了存在,因此也缺失了被审判。
台湾女导演拍片子的通病?节奏拖泥带水剧情毫无张力,滤镜一加bgm一放,嚯又是一个MV
恐怖片啊!
Netflix的出品自然不缺资金,所以所有的细节都做得很足,没有出现明显漏洞。优点是概念出色,而且各个演员都入戏,也可能是导演调度好,年轻演员们都表现抢眼。缺点是主题单一,五个单元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不堪其害的孩子,而且节奏拖沓,全都缩到1小时附近可能会更好。《妈妈的遥控器》最佳。
喜欢第二个故事的演员演得好 有喜感有邪恶 第一第二还可以 后面的都不行了 平淡单调
这画面质量真差
最喜欢第一个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成年后的纪培伟回到了16岁那年的夏天,他走到程芳岚面前,一切都已经发生过 但是一切又要重新开始。面前的这个女孩或许会疑惑,他是谁?他为什么会哭?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深夜,我半夜起床去客厅喝水。路过妈妈房门外,听见她和姨妈打电话:「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后悔,早知道那时候就应该去做个B超,把女儿打掉生个儿子多好。」门缝透出的光像一把刀 顺势把我劈开了两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分钟,都是来自「没有做B超」的恩赐。 每次划账给妈妈的时候,我望着屏幕上扣款的信息 心都忍不住震了一下。大多数的沟通都陷入到无关痛痒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下班的例行琐碎问题里,最后再扑通一声的掉进那个叫做钱的深渊。小时候做女儿、长大之后做儿子,可惜却从来没有享受过做儿子的待遇。
没有看完,因为看着是一种煎熬,因为真实又压抑,也因为一些东西害怕面对,但心里清楚埋藏之深。
必须过动,反乌托邦,对集权专制以及社会标准统一化抹杀个性的批评;孔雀,暗黑十足,批判人性贪婪;妈妈的遥控器,一日囚概念下的母子关系和教育,太变态的母亲;猫的孩子,极端恶劣的教育(与妈妈的遥控器类似);茉莉的最后一天,依然指向最极端的家庭教育。未来批判软科幻,但来的晚。3.8
如何教育孩子所有人都该学习
弃。又是噱头影片,营销号安利说台版黑镜,其实只能抓到一丝皮毛,其余一点都没有,反而台湾偶像剧的毛病更是拉低了制作水准,网飞加持也是不行的🙅🏻
用力过猛
[Netflix: On Children]本来以为是亚洲版《黑镜》,最后发现是考试版《黑镜》。
看完猫的孩子,觉得比我想象中差。
以爱为名,为所欲为,细思极恐。
没看完,不打算继续,感觉把故事会的一些奇谈拿来简单拍了拍
窒息
看过两集弃了 悬疑做得不好 本来就不喜欢台湾剧 外加上台湾剧矫情夸张假假的风格…看惯英剧美剧和良心国产网络剧 叹口气 唉 我真的给过机会的 但是只能弃剧
中国版《黑镜》过誉了,每个小故事类型化极强,但拍着拍着就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