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电影《无名战士》,一部描写芬兰与苏联的1941年到1944年“继续战争”的电影,一群芬兰人参加战争,从进攻到败退的历程。
先说背景: 苏联曾在1939年进攻芬兰,目的是夺取卡累利阿地峡,很多跟团俄罗斯旅游的人去过一个拉多加湖,我也去过,吃了条烤鱼。
这个地峡就是波罗的海和拉多加湖之间的地峡。
这场战争苏联打的很肉,但人多势众还是赢了。
说起苏联为啥进攻芬兰,也不是无缘无故,因为芬兰在1808年到1918年,本来就是俄国领土,派的总督统辖的。
本世纪芬兰“最伟大的人”,1940年代的总统,曼纳海姆元帅,早年就是沙皇俄国军官,还被俄国派到中国“旅行”,写了一本“马达汉旅行日记”,对,他在中国就叫马达汉,喀什的大臣给他起的名字,书里重点写新疆,我有一本。
回到1941年,芬兰看到德国进攻苏联,也出兵北方夹击苏联,大家知道列宁格勒围城战吧,列宁格勒死亡一百多万人,围在列宁格勒北边的就是芬兰人。
1944年,随着德国战败,芬兰也退了,但是苏联放了芬兰一马,没有攻入国内。
电影里没太引入明显的政治与民族价值观,只点描了一点点人性元素,因为芬兰本来就是趁火打劫,并非义战。
当然,芬兰军人必须英勇无比,一个单兵一把索米冲锋枪,可以干掉20多个苏联士兵,反正贬低苏军的战斗力是欧洲电影的共同爱好。
我最看不惯的,是芬兰军队一色的德国鬼子军装和钢盔,穿这一身鬼子服还是正面形象,接受不了。
当然,淞沪会战的中国军人的德国钢盔,八百壮士的头盔,我是完全接受的。
希望乌鲁木齐早一点解封,能去电影院花钱看《八佰》。
敬重的历史,不能用爱奇艺,必须有仪式感。
于2017年11月25日,赫尔辛基Tennispalatsi影院五号厅,同友人Tomi T观看了英文字幕版。
这部电影时长三个多小时,可以说节奏很“慢”很“闷”,但正是这样近似于写实的冷静手法,很好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性。
电影主要描述了1941-1944继续战争时期几名芬军战士的故事。
在历史上继续战争,所谓Continuation War, 或者是Jatkosota的必要性与战争带来的影响,早已功过论评说。
芬兰作为军事弱国(是的芬兰军事现在仍然很弱,然而欧洲谁不弱┐(゚~゚)┌)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非常令人钦佩。
电影中圣诞节(1小时44分)的时候,战壕里的战士、Rönkka的家人在家里唱的那一段是《Maa on niin kaunis》,大意是人世间多么美丽。
当年,2017年12月24日,我在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候车时,车站大屏幕上播放的就是《无名战士》的片段,背景音乐即为《Maa on niin kaunis》。
和平,是人类追寻的永恒主题。
然而,我依然想引用另外一首诗作为评价:"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
像是历史教科书一样的电影,很全面的囊括了芬兰士兵在战争中的立场。
电影《无名战士》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经历整个苏德战争的故事。
影片中的军人主要分为两个群体,军官们和普通的百姓兵,他们对战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每个群体里的人物也各有特征,是刻画的很优秀的群戏。
戏码最重的两个代表人物,是一位从农民中来的老兵和一位在战争中成长的年轻军官。
老兵不服管理,因为在他的理解中,上战场就是杀人,保证自己活着回家,继续生活,而不是来听令于军官。
战争对他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任务,那就只好麻木的完成。
年轻军官初上战场时非常胆小,他的上司在鼓动他时殒命,他因而接受了自己的使命,热诚的投入战争报销国家。
影片通过普通士兵的口多次提到“资本家”,提供了上述两人不能够建立完全的战争全貌。
电影通过台词提醒观众,战争是资本家的游戏,他们有学识无人道。
从结局来看,影片可以算是给了两位最重要的主人公圆满,愧于长官之死的军官牺牲战场,老兵成功的生还回家。
或许长达3个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一想到本来就沉重的战争电影还要看得如此长,就心有戚戚。
但在一分一秒的剧情推进当中,你会完完全全的被这样一场以芬兰参加二战的全程的电影所震撼,所吸引,所更加珍惜和平。
没有绝对的主角,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无脑的男性荷尔蒙,有的只是逼真到令人快要窒息的弥漫在战场上的空气,战争从来就不是一件值得美化的事情,只有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只有生死未卜的紧张和活下去的希望,每一个应征入伍的男人可能很多都不并非专业训练出身的士兵,面对这样的战争,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淡定从容?
能够一笑置之?
影片最残忍的地方反而就在于克制和所谓的“平淡”,从没有煽情一个士兵的壮烈牺牲,但你以为的主角,寄托希望能活下去的士兵,一个场景的切换就不复存在了,你无处安放的情绪逐渐变得脆弱,你渴望在电影里找到一个安慰自己内心的载体,但残酷的战争告诉你,不要期望有主角的存在,即便是活到最后的人也在这个过程里饱受煎熬。
随着年纪的增长,每当看到战争电影,有的不再是小时候那种隐约的期待和热血的上涌,只是更加珍惜和平,珍惜再不如意也能苟活的时代。
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还是会想到某个人物说过的这句话,残忍吗?
国家赢了,可以把自己赢的故事,拍成电影。
1955年,拍一次。
1985年,再拍一次。
2017年,拍第三次。
一模一样的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内容结构,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
再过30年,还可以再拍一次,目的跟前3次一样:让每一代新出生的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明白、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赢的?
别忘本,别忘了为此牺牲的《无名战士》有一天,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别犯傻。
“祖国输了我赢了”,这种鬼话,禁不起历史的审判。
“苏芬战争”这四个字,历史会把它永远地记录下去,作为一场国战的缩写。
“苏联”这个词,也会被历史铭记,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称。
但,苏联,这个国家,没有了。
芬兰还在。
还能把“苏芬战争”的故事,拍成电影《无名战士》,每30年翻拍一次,作为每一代芬兰人的国民记忆和爱国教育。
我从不在微信群里,跟朋友争论“中美脱钩”的问题。
因为,我知道,退个群都是多么难。
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别人为了自己扬名、立腕、赚钱建的群,我也舍不得退。
万一,将来我也需要发一条自己的广告呢?
比退群,更难一点儿的是辞退老员工。
那种,鸡肋一样,总是挑战权威,又总是能立功的老员工,那个公司都有,但没有一个理智的老板会开了他。
劳动法不是问题,问题是钱。
赚不到足够多的钱,大换血的结果一定是,公司垮了。
老员工成了敏感词,咱们假装看不见就行了。
分公司成了草头王,你整顿不整顿?
整顿,就是给竞争对手机会;不整顿,早晚从内伤变成癌症。
所以,从来没有完美的管理手段,只有最佳的整顿窗口,如果竞争对手突然垮了,赶紧收拾手下的刺头。
So,中美脱钩,根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脱不了钩的日子,漫长到以10年为一天,你熬得过3天吗?
你熬得过,别人吗?
以苏芬战争为主线的电影《无名战士》拍了3次。
无论你看那个版本,导演都没有回避这个事实:“每一个从战场上活着回家的男人,手上都沾满了别人的鲜血。
”无名战士,不是无辜的。
国家要赢,没有不牺牲的。
中美脱钩,谁知道“钩”的数量是1,是10,是100万,是1000万,还是13亿?
没脱到你的钩,你就享受呗。
脱到你的钩,你就战斗呗。
备注: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2017)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85)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55)
瑟瑟发抖的年轻指挥官刚开始匍匐在地上怕得要死,打了几场胜仗后就不顾士兵死活,变成了勇敢的疯子,最后被乱枪打死。
刚才还和苏联少女互相生情,由于抢救战友被炸瞎双眼后被伏击而死。
一直笑面虎的小兵看到伤员痛苦地挣扎悄悄把枪踢给他,使得伤员拿到枪开枪自尽。
新兵蛋子愣头愣脑地把头探出战壕被一枪爆头。
抓到苏联俘虏没耐心押送回去直接背后开枪击毙,却向长官谎报这个俘虏要逃走。
特别是那个有儿有女的老兵,他的作战风格老练、机敏、聪明、勇敢,尤其擅长战壕战,与队友配合手榴弹开道,闪击那些被手榴弹炸晕炸跑的士兵,屡获战功,但他对待长官的态度不卑不亢,我不是来这向你立正敬礼的!
我来这也不是被杀而是杀敌的!
他对受伤的战友不离不弃,在河边被流弹击伤。
他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儿女,他们有一大片农田需要播种和收割,他参战的目的就是保卫家园,赶走侵略者,正是这些无名战士们的努力与牺牲保证了芬兰在二战时期唯一没有被占领的欧洲大陆国家。
看到有人吐槽说只记住了一个普通士兵,我觉得这些人白看了这部电影。
士兵们投入战争,起初往往就是最朴素的家园情怀。
不为了什么大国崛起,就只想让家平稳祥和。
他们像片中的老鼠一样,超强的耐受力,超强的韧性,甚至只能随波逐流,生死都掌握在心怀叵测的指挥官手里。
我们都明白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是英雄的终极目标不也就是回家么,活着回家。
所以,一切慷他人生命之慨的战争叫嚣者都是傻逼,没有例外。
看了开战日等北欧战争片有点小偏爱,北欧民身上有跟德国人一样的严谨精神,做的东西细致又认真。
这个超长篇战争长卷,优点跟缺点一样,都是细致。
芬兰视角下对苏联战争的描述,通过数个战士在战争过程中的遭遇变化,年轻的少尉是如何从一个瑟瑟发抖的菜鸡,成为带头冲锋的战士。
桀骜不逊的老兵是出于什么才离开家人加入这场战争,对这场战争目的全然迷茫的中尉,直到他牺牲的那刻。
想表达的太多,甚至超过一部电影的承载,180分钟就显得煎熬了,就像这场战争一样。
什么是老兵?
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芬兰电影《无名战士》里的老兵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兵时间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加入轴心国对苏作战堑壕战;老兵在前,每到拐角处,就让后面的人扔手榴弹。
手榴弹爆炸后老兵趁着烟雾朝前突击。
以后的均照此战术办理无往而不胜阻击战:还是这个老兵和一个战友。
守卫在一起。
等待苏联红军到来。
老兵手持一支转盘冲锋枪。
他让战友给自己装填子弹供给弹夹。
对方来了大概20多人。
最后这20多人全部被打死。
老兵威武老兵不死。
芬兰二战题材影片,北欧人特有的冷静,使电影的基调异常客观真实。
通过芬兰军队一个排普通士兵的视角,完整再现了芬兰的二战史。
180分钟的片长,激烈的战斗场面此起彼伏,却没有一丝热血和激情,留给观众的只有战争的残酷。
非常出色的一部战争片,鲤鱼给8分,强烈推荐。
苏芬冬季战争之后,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维堡(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在内的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
对于苏联人的侵略,芬兰人始终耿耿于怀,在森林中新兵营地,士兵刻苦训练等待时机夺回失去的领土。
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芬兰随即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
一脸稚气的芬兰青年,从新兵训练营直接开赴前线。
毫无作战经验的芬兰新兵,在激烈的战斗中显得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可此时的苏联士兵在德国的强大攻势之下,更是士气全无。
芬兰军队以极快的速度向着冬季战争之前的苏芬边境推进。
经过近半年的激烈战斗,冬季芬兰得以收复所有冬季战争的失地。
新兵排也成长为了老练的战士,并且攻克重镇卡累利阿。
苏军此时节节败退,芬兰人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收复失地之后,虽然芬兰军队占有绝对的优势,却没有趁胜追击冲入苏联境内,只是在苏芬边境和苏军保持着对峙状态。
随着二战整个战局的扭转,苏联军队从新部署在苏芬边境,战事进入到了残酷的堑壕战阶段。
而1944年夏季德军溃不成军之后,苏联人的钢铁洪流开始向芬兰挺近。
已经成为老兵的战士们,面临着保家卫国的生死决战。
如果从两次苏芬战争的历史角度出发,芬兰人有充足的理由,把这部电影拍摄成展现武勇的热血战争片。
导演没有这样做,把电影的基调定为了残酷和悲壮,使电影更加凝重和震撼。
电影的这种定位,对芬兰的历史和国民性来说非常准确。
在苏芬战争中,芬兰当之无愧的可以被称作以一当十,可是在消灭了十个苏军之后,第十一个进攻的苏联士兵取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
没有相关资料,不知道电影的投资多少,我个人感觉不高,肯定和好莱坞战争巨制无法相提并论。
荒无人烟的森林,白雪皑皑的北欧冬天,几场战斗戏拍得非常出色,丝毫不逊于好莱坞战争大片。
作为一部群像戏,电影在角色塑造上非常成功。
在战火中成长的指挥官;告别妻子儿女,时长抗命身经百战的老兵;背着北欧长弓,不断祈祷的虔诚基督徒。
一副血与火的洗礼中,普通士兵的肖像长卷。
在历史之中他们都是无名的一串数字,在生活之中他们是会哭,会笑,会恐惧,会绝望,会幸福的鲜活生命。
在整个二战史中,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国家,我个人非常敬重。
一个南斯拉夫,另一个则是芬兰。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国家,跟战斗的民族做邻居真的很不幸。
苏芬战争之前,苏联人眼中,芬兰是个只要嗓门提高点,不行就放一枪就会投降的国家。
虽然战争以芬兰失败告终,可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数字之后,苏联人没有全境占领芬兰,芬兰绝对算不上完败。
而1944年苏军能在西方国家的协调下,在冬季战争之后的两国边境停下来,应该和冬季战争的心有余悸不无关系。
至于二战之后的冷战时代,芬兰能够始终保持名族独立更非易事,芬兰真的太小了,波兰都比他大好几倍,能做到这点太不容易了。
喜欢战争片的朋友,这部不容错过,强烈推荐。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小国抗苏 芬兰人民的意志 局部暴打毛子。
准备去补55版和85版的电影
最近在读苏联战争期间历史,所以很难吸收进去
叙事太流水啦
We reflect the war rather than eulogize it.
除了稍微有点长,显得拖沓,总的来说还是挺好的。
低效率使用这种时长,失败的史诗尝试。
满分!三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觉得剧情平淡,少了荷尔蒙和刺激的大场面,但只有这样的战争电影体现的才是真正的战争!没有主角,没有热血,没有酷炫特效,战争有的只是磨人的煎熬和绝望,漫长的等待和活下去的希望。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2020.03.31新冠肺炎期间的第75部片子。
评分虚高,没什么意思的电影,看不下去。
不设严格意义上的主角,以老兵Rokka和四个战火里成长的汉子,为贯穿整片的核心人物,再次重现一场惨烈二战史里不太引起关注的苏芬战争后半部分(前半部分为冬季战争)。摈弃华丽的电脑动画,回归质朴,真实到如临其境。同时还是一本战场教科书和博物馆,同类影片还有《苏芬战争》和《血战1944》。
描绘战争的脏乱与疯狂
能说又臭又长么?
人如蝼蚁啊。
拍的实在太散了…
片子拍成了流水账,剧情也是各种套路,除了老兵之外没有一个能让人记住的角色,3个小时的电影实在冗长乏味。和波兰电影相比,还是差太远了。
片子的节奏把控的非常好。虽然子弹的弹道、落点等细节略显平庸,但是音效、装备还原度、爆炸场面还是很不错的,战争的场面压抑感十足。几位主要的士兵刻画的有血有肉。国内的战争片子真该好好学一学。
还可以,我记得几个月前看完标记并写了短评的,回头却找不到了,实在懒得重写了。豆瓣APP升级之后乱得一批。这样的战争片欢迎多拍点。
7.7分左右。(180分钟)又是一部血与肉铺成的历史电影,他们全部都是战士,但是在战争历史的大环境下,他们又都是无名战士,不论他们忠诚或勇敢。然而,他们每个人都是亲人眼中挚爱的名字。
没有虽远必诛光环,只有朴素松林血色河流,芬兰浓墨重彩历史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