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确实有点weird的感觉,因为你若把它当成一部娱乐片,会觉得它其实有些值得回想的地方,但如果你对它期待着一种更复杂的东西,则可能看完之后觉得它什么也没说。
这仅仅是一个故事,好比《爱丽丝梦游仙境》,它的价值在于讲述的过程本身,你的反应,比如感到有些无聊,开始有所惊喜,稍微有点紧张,对美好的结局心满意足,这些也都属于故事被讲述的过程。
就跟演Valentina的演员Lily Cole一样。
她的长相不能算很好看,可是在这个故事里,她就是在那样不成体统的世界里那样确实地存在着,有时你可以察觉到,她的情绪可以从虚构的情境中透出点现实的味道来,也可以说是给了这个天花乱坠的故事一点“意义”。
循着这种感觉,我觉得她其实还是很漂亮的。
反“传统”的长相,让我想到中世纪叙事诗中的少女形象,在这种时空界限模糊的故事里,倒真的很有那么些迷人的味道出来。
我想,不是所有电影都带有讲述一个什么道理的使命,也并非所有导演都想让你带着心满意足的姿态退场。
也许有些电影只是想演示一下,世界究竟可以怎样不同,想象究竟可以怎样自由。
你的选择,可以不总是去感知一个意义,也可以是去创造一个意义,donner du sens。
希斯·莱杰一死,整部《魔法奇幻秀》的调性就变了。
我不了解特里·吉列姆的原始想法,但怎么看都不像“蒙蒂·派森”元老搞出来的东西,那些穿越到魔法奇境里的桥段,像极了蒂姆·伯顿的恶趣味——我说的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爱丽丝梦游仙境》这类的东西。
看来,就连特里·吉列姆这位呵佛骂祖的无厘头祖师爷,这回也着实伤感了一番。
当然,这不是特里一个人的悲情,希斯的英年早逝实在是给欧美电影界太沉重的一击,能让强尼·德普、裘德·洛和科林·法瑞尔三大男星来友情客串,出演希斯·莱杰的化身,就已经表明了《魔法奇幻秀》的致哀性质(当然还有片尾的字幕)。
跟特里·吉列姆之前的疯狂恶搞不同,《魔法奇幻秀》的故事内核总让人联想到《浮士德》:修行的大师帕那索斯博士跟魔鬼打赌,胜者帕氏获得了永生不老的权利;但诸多世纪后,帕氏堕入爱河,为得到爱人的心意,他又用孩子的灵魂跟魔鬼交换,换取青春永驻;接着,帕那索斯又跟魔鬼来了场引诱他人灵魂的竞赛,以此来保住孩子的灵魂,使其不被魔鬼带走。
帕那索斯就是这样一个总被魔鬼玩弄的浮士德,当然,在《魔法奇幻秀》里,摇滚老炮汤姆·威茨饰演的魔鬼要比《浮士德》里那个有趣得多,帕那索斯博士对信仰的真诚,促发了魔鬼和他做游戏的激情——这难免让人想起《圣经》里那个著名的典故,上帝和撒旦打赌,通过折磨约伯来考验约伯对上帝信仰的虔诚。
在某种意义上,魔鬼跟帕那索斯博士的赌注就有点像《约伯记》的桥段,只不过帕那索斯博士并非基督徒(倒是很有点藏传佛教的影子),因而上帝也不用出场。
帕那索斯博士的信仰很奇特,他们信仰“故事”,按照帕那索斯的说法,一旦故事停止讲述,那宇宙就要终结——这很后现代,按照后现代叙事学家们的分析,人类正是通过叙事来体认并建构整个世界的,从原始人最初围着篝火讲故事,到当代的各类叙事符号体系,人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叙事,我们叙事,我们也被事所叙,可以说,我们的宇宙就是被我们叙述出来的。
所以,帕那索斯博士堪称后现代叙事学的形而上大师,他一语道破了叙事和人类生存的深层关联。
于是,不死的帕那索斯博士穿越了无数世纪,在讲述他那永恒的故事——不过,他的听众越来越少。
其实,帕那索斯犯了一个主体设定的错误,干嘛非得由自己来讲呢?
如果有别人能传诵自己的故事,那不是一劳永逸么?
传说,古印度仙人蚁垤写成了不朽的史诗《罗摩衍那》后,便与众神约誓:自己将和《罗摩衍那》一同逝去。
但你知道,《罗摩衍那》几乎将一直被传诵下去,直到(人类)宇宙的尽头,于是乎,蚁垤用这个方法从众神那里偷来了永恒的荣耀——相较于蚁垤,帕那索斯博士的道行就低得多了。
获得永生之后的帕那索斯博士,越活心力越憔悴,对他来说,不朽的生命已经变成一种折磨。
这有点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女预言家西比尔,当她从阿波罗那里获得永生的权利后,由于青春流逝,她的生命越来越不堪,最后只求一死。
当然,《魔法奇幻秀》里的这个赌注是改良版的,帕那索斯先后获得了永生、青春和孩子,当帕那索斯看到女儿建立起幸福的家庭后,老头也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虽然女儿再也不会跟他相认。
至于希斯·莱杰饰演的靠诈死进入帕那索斯马戏团的骗子,最后也被博士耍诈吊死在了异想世界里。
而帕那索斯建立起来的那个异想世界,就是一个《盗梦空间》式的欲望放大器,每个人的潜意识欲望都会在那里被显示出来。
最后,帕那索斯博士又开始在路边表演,讲述那个永恒的《魔法奇幻秀》故事。
魔鬼眨了眨眼,它又赢了——故事并未结束,只有魔鬼不朽。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2月12日第43期)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Heath Ledger的遗作,而且比起09年那部《我不在那儿》更令人顿生凄凉之感。
由Depp Jude Colin三人来饰演Heath在镜中的影像。
如我所料,身价和名气都最大牌的Depp果然是戏份最少的,而戏份最多的Colin果然也是三人中最没有“万人迷”姿态的。
尽管由这三人来代替Heath是吉列姆的权宜之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片增添了更多的噱头。
而且,在我看来,三人的表演也很符合影片情节。
诸如在贵妇人的想象中,Tony就应该是Depp那种风情万种的样子,而在Tony自己的想象世界里,他自己应该是成功的Jude Law那样子。
(不过Jude Law在影片里真是窘态尽显,不说比不上《蓝莓之夜》吧,连《福尔摩斯》里暴躁的华生都比较好)但有一点我没有看懂,第三次的想象到底是帕那索斯博士女儿的想象还是Tony的想象呢?
如果是女儿的想象,那么Tony确实可以是Colin这个痞子样,但为什么在想象的中途变成了Tony的故事。
如果变成了Tony的想象,那么Tony就应该是Jude Law的样子才对。
可是这样的话......算了,还是不要去想了。
其实这已经是我看的第二部吉列姆的片子了,看第一部《格林兄弟》时还不认识这个导演。
尽管《格林兄弟》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好的印象,可那瑰丽的想象确实让我记住了这个导演。
后来才知道,原来《格林兄弟》算是吉列姆水准之下的作品了。
恰逢Heath逝世,于是我无比期待这部有着古怪名字,古怪海报的电影。
英国娃娃脸超模Lily Cole的身材确实没话说,但怎么看怎么觉得她的脸很奇怪,似圆非圆,似瓜子非瓜子型的脸实在很有点“畸形”。
而且本片大部分时间她只充当了一个道具的作用,相当于《七龙珠》里的龙珠或者《海贼王》里的One Piece,十足花瓶一个。
海报上占据了五分之四的她的胴体周围,探出了几个人得头和身体。
黑白相间的镜子折射出人的想象,帕那索斯与魔鬼的赌博虽然老套,但魔鬼的行头始终如一,即“腔调”很足。
最后给了修女一个艳红的苹果或许有寓意,但我真的不懂。
在看到自己女儿过上了曾经的理想生活后,帕那索斯博士仿佛不再对自己与魔鬼纠缠千年的恩怨感到哀愁了,挺乐呵地重新开启了奇幻秀。
这些没有头绪的想法虽然反映了我对电影的理解不够,但转念一想,吉列姆的片子干嘛要读得和莎士比亚一样?
放开你的心,好好感受所谓的人类的想象力不是更畅快的做法么?
至少,在帕那索斯博士和魔鬼几千年的赌博中,曾经有一个叫Tony的人用自己贪婪的灵魂帮助博士赢了一回。
说到底,人类的想象力毕竟还是能够胜过魔鬼的诱惑啊。
尽管有些遗憾,但帕那索斯的奇幻秀能够让我在Heath离开两年后看到这么活力四射的他,就像影片里华伦天奴和James Dean一样,不朽了。
整个电影就像一场梦,色彩,剧情,那个世界。
连里面的演员都像是一场梦,男神和我不同时期喜欢的三位男明星。
感觉Heath的离去是这个电影更像一场梦,让人想知道如果他能完成这部电影又是什么样子。
男神在电影中说过一句话“Nothing is permanent, not even death.”可能是因为对Heath的怀念,抱着太多的感情去看,到头来能触动我的也只有这一丝怀念了。
And the years roll on,winds still blow,snows still fall,fires still burn.And yet, everything has changed.
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大胆奇幻的设想,我们尊崇的神灵和厌恶的恶魔会不会根本就是一个人?
教授和魔鬼打赌,谁能先得到12个门徒,结果教授赢了,奖品是永生不死,像不像耶稣的故事?
电影里还出现了教授在数千年中不断变化的形象,与各种神灵都神似。
魔鬼不断与教授打赌解乏,而教授用自己的奇幻力量与之抗争,但他的奇幻力量又来自魔鬼…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魔鬼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我们正义的神明不过是他的玩伴?
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是一套正港的超現實主義電影. 電影以現代為背景, 外國稱這種表演為"Freak Show". 這是古怪的, 超現實的. 這種Freak Show只能吸引到30年代的成年人或者80年代的小孩子. 團長是已經過千歲的Dr Parnassus, 帶著他未滿16歲的女兒還有2位成員.電影很超現實因為Dr Parnassus能夠讀懂別人的夢想. 夢想, 英文是Dream, 夢.這是一套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電影, 以不同人的"夢"帶我們到一個個不可能的, 不能接續的, 又有點怪誕的場景.Dr Parnassus 一直提醒, 每次只有一個人能進去, 因為每次只能成全一個人的夢. 不論誰都好, 又不論他所許的夢是甚麼, 這個夢一定是從自我出發的, 自私的, 慾望的. 導演在電影中使用了《浮士德》的情節, 人與魔鬼做交易, 進行賭博, 去獲取他想要的東西. Dr Parnassus一直認為自己一直被魔鬼控制, 然而電影在末段一次又一次的提到選擇. 魔鬼總是給人選擇, 並不強搶, Dr Parnassus有權選擇不參加那些賭博. 人要獲得一些東西就必定要付出一些東西--只是那個交易不一定公平.超現實主義源於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論, 有關潛意識, 本我, 真我. 潛意識經常以夢, 直覺的形式出現. 這些形像每一個都有其象徵意義--就像《夢的解析》一書中提到的那樣. 同理, 電影中每個場景, 每個道具, 每個人物, 甚至每段對白都有其意義.例如Dr Parnassus第一次碰見魔鬼Mr Nick那一段, 那個異國情調的場景講的就是藏獨的問題. Mr Nick模擬傳媒訪問喇嘛的情景, 但其麥克風一揮, 所有喇嘛的嘴都被閉住了.不少人以《愛麗絲夢遊仙境》來跟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比較, 其實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Alice是一種叫作"Literature Nonsense" 的東西, 類似的電影作品還有《Tideland》. 這種電影作品一樣是怪誕, 不合情理的, 不過Literature Nonsense的作品每一項事物的出現都是無原因, 無意義的. 夢境是幫助觀眾進入瘋狂世界的橋樑. 但超現實主義的作品處處有象徵意義, 夢境則是表達自己內心真正想法的媒介.這電影有很多沒有交代的內容. 因為超現實主義是不可以畫公仔畫出腸的. 如果說得太多, 那就不是潛意識而是有意識了.
在很多宗教的教义里都有原罪这个说法。
撇开教义这种玄之又玄的前提,如果仅仅把这个问题简化为一种错误的话,我们的错误也许会有各种原因,但是直接原因几乎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择。
电影结尾处帕纳萨斯博士近乎如愿以偿地输掉了赌约,但他似乎非常幸福:“我终于可以不要选择了”。
他匍匐于地,他却如释重负。
在人类所有的欲望内“永生”即便不是永远的第一位,也起码不会被挤出五百强。
长生不死,然后才是长生不老,然后才是发觉这一切付出的代价是不可逆转。
帕纳萨斯博士的第一次选择让他获得了永生,第二次选择让他返老还童拥有了爱情,正当他觉得这种幸福都可以永远的时候,魔鬼提出了他的代价。
但是直到付出代价前的最后一刻,他所思索的不过就是如何去找替死鬼,而让他的幸福不至于打折扣或者说是黄粱一梦。
可惜,所有的代价只能自己来偿还。
他知道选择的可怕,却还是不得不走向可怕的深处。
这个时候出现的倒吊男Tony既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欺骗。
停滞不前的狩猎灵魂计划变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当一个个女人就像浴火重生般丢弃着名牌服饰,街边的魔鬼和博士抛着媚眼:四个了,还差一个就可以了。
童话里总是有这么还差一个。
还差一天就行了,还差一个房间没有打开,还差一个箱子没有被发现,然后,总会就缺这么一口气,因为这个骗子tony不仅仅拥有唯一的一张脸。
于是教授开始发现,那个在街角的魔鬼从来并不是另外一个人,恰恰就是他自己。
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看点在于由于本片主演希斯·莱杰在拍摄过程中意外去世,约翰尼·德普、裘德·洛和柯林·法瑞尔完全免费出演了他的三次梦境。
这种近乎残酷的“意外”却让我们把这个纷乱的心绪看得更为通透明白。
不同的心理层次,不同的视角,tony这个一般人看不透的骗子却像一只被牢牢钉在显微镜隔离片上的青蛙:每一次的心理纠结,每一次的欲望舒展,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他都恍然不知。
他原来是那么的巧舌如簧,他原来在乎的是什么,他得知也许可以逃脱惩罚是如此兴高采烈,他最初梦想的是那么璀璨晶莹。
我们看着他丑态百出,直到忽然意识到他和我们是如此相似。
他肆无忌惮地选择,直到他从被暗示到被直接抽耳光:他每一次明智的选择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甚至连自欺欺人都需要喝醉了才能骗过自己。
教授最后欺骗了他,但那种欺骗何尝不是一种选择,一种近似救赎的选择。
作为赌注,美丽魅惑的瓦伦蒂娜追求的就比较简单。
如莫里哀所说:女人所求的不过就是有人爱她。
当然,然后就是有一个不错的客厅,有一张豪华的沙发,小孩穿的衣服昂贵而且得体。
而在这之前,她先要幻想着从天而降一个白马王子,然后这个王子可以带来欧元,名牌包包和狐皮围脖。
她觉得他简直无所不能,在他出现之前一直让整个马戏团绞尽脑汁的困窘显得多么不值一提。
然后她发觉他是个骗子,她被他一拳打翻在地,然后她回到了青梅竹马的穷恋人身边,幸福美满。
话说其实这个结局我觉得和希斯·莱杰去世有莫大关系,也许导演和女主角都不觉得柯林·法瑞尔足以让这个骗局继续下去。
据说所有的爱情都是骗局,只不过技术高超的骗子可以骗足一生一世,显然法瑞尔不是。
是因为他长得还是不够帅吗?
她选择总是很快,因为她很怕静下心里就会失去选择的勇气,甚至是体力。
那个最终获得幸福的男二号在哪里?
记得还是看《冰山上的来客》的时候我就一直琢磨:没有不幸的人生是多么乏味。
之前没有外来者的时候,两个人窝在破旧的车厢里也没有多少如胶似漆,但是似乎可以这么水到渠成的烂在一起,发酵在一起。
可是生活的河流总是慈悲地泛起了浪花。
相对于不会变魔术,不会耍道具的新来者,小男孩开始是自信而骄傲的。
可是他慢慢发觉事情变得不妙,这个刚出现还奄奄一息的男人根本不在乎了解他熟悉的世界,而是带来很多陌生的东西。
他开始着急,他开始试着也跟上变化的脚步,这时候他才发觉这根本不是速度的问题,而是方向上就是南辕北辙。
而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他意外发现对方是一个骗子。
如果说倒吊客是我们欲望的具象,那么这个小男孩根本就是我们自己:庸庸碌碌,希望所有的改变都只是一个骗局。
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习惯的生活里发酵腐烂,我们可以遮住自己的眼睛而推论外面的世界时不存在的。
因为我们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选择。
最后出现的人是侏儒。
男人是对长度特别敏感的一种动物,可以理直气壮说出来的便是身高。
所以所有的马戏团一定会有一个侏儒。
其实每个光怪陆离的马戏团都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因为他让人对变形夸张的东西变得麻木不仁。
侏儒就是其中特别奇怪的一个存在,他的所有比例都是失调的,可是却是在马戏团里最理所当然的存在。
譬如本片里其实只有侏儒从头到尾是清醒的,这种清醒程度不仅超过饱学的僧侣,甚至超过无恶不作的魔鬼。
可是他根本没有机会或者说资格选择,而我们会觉得惊诧吗?
我们只会觉得理所当然。
最初的亚当和夏娃因为选择被逐出了伊甸园,然后因为更多的选择而无家可归。
奇妙博士的幻境给以我们一次次选择的机会,可是我们除了一事无成和黄粱一梦又怎么可能做出新的选择?
选择是一种原罪,选择是没有归程的车票。
我们只能兴高采烈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不去深想,或者说不再选择。
俄国高僧和欧洲魔鬼打赌赢得人心,结果女儿.仆人和其他人都选择了魔鬼,最后由于魔鬼的仁慈才保住了命,从此给仆人打工了结余生。
分明是说冷战(就是那个赌啊!
要不美国人的片偏偏设定个俄国的环境干啥?
),女儿仆人和小伙子还有骗子男都是被老头保护但是受不了幻境的引诱耐不住清苦的生活和老头的脾气最后又都不同程度的背叛老头(不就是苏联时期的那群共和国吗)?
女儿投向了魔鬼却又没有被控制,最后也不和老头相认,不就说的是俄罗斯背弃了共产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却又和西方叫板吗?
失败了的老头最后只得依靠侏儒仆人过生活了结残生,讲的就是苏联解体后的惨状啊(只能靠卖天然气过日子)。
至于魔鬼赢了却没有取老头性命,魔鬼的意思是说苏联解体这事我们干成了,没有武力介入是我们仁慈而不是不能,我们只是让你一无所有痛苦地活着来标榜我的胜利,不必从肉体上完全消灭你。
先说这些,类似的东西里面好多的,自己找
越来越没有时间看电影了,于是每个周末的《佳片有约》都让我十分期待,这次的佳片我属实很喜欢,十分认真的看了一遍,虽然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完全读懂导演的意思,但还是觉得这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奇幻之作,当然也是希斯莱杰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先来说说故事吧,首先必须要说,由于希斯莱杰在拍摄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突然离世,导演对原有的剧本进行了改写,这种改写反倒起到了更加令人意外的效果,同时也造就了4位不同类型男神共同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的惊喜。
也许有很多观众期待的是希斯莱杰对“托尼”这个略带伪善的慈善家的演绎,可是现在的这个剧情也许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希斯莱杰的表演又能够最好传达导演意图的最好的设计了。
其次就是故事的原型应该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浮士德》,和西方人最愿意幻想的和魔鬼打赌的情结。
所有人都知道和魔鬼打赌基本上都不会有太好的结果,所以帕纳索斯博士虽然赢得了赌局,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可是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进步,他原本引以为豪的苦行僧的意识修行却逐渐不被现实社会所接受,于是他从一个传道者逐渐落魄为街头卖艺的老头,于是他终于明白了魔鬼尼克的诡计——无法实现梦想的永生就是无尽的痛苦。
这时候他已经距离自己苦行僧的修为越来越远了,于是他也有了自己的欲望,在活了将近1000年的时间后,他想到了爱情。
于是他又和尼克打了个赌,用自己的每一个孩子的16岁以后的人生来换取自己的青春以博得爱情。
如果帕纳索斯博士还是1000年以前的苦行僧,那么他断然不会进行这第二个赌局,因为他那时候的智慧和自制力都是惊人的,可是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痛苦以后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的修行,于是在享受一段欢愉的时光以后,迎来的是妻子的离世和孩子将会被夺走的更加痛苦的命运。
他更加堕落了,甚至开始染上酗酒的毛病,可是这依然不能减少他任何的痛苦。
他所有痛苦的根源,其实都来自他的欲望,从永生到爱情到亲情再到自由,似乎也说明了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的排序吧。
接着就是如何能够将这个故事更好的进行下去了,于是塔罗牌的预示出现了——倒吊人。
我以前曾经很喜欢玩塔罗牌,有几次辩论赛之前还要给自己卜一卦,现在想想当年那么业余的水平,不过是因为压力太大了。
但是对于其中每一张牌的含义我还是知道的,所以当倒吊人出现的时候,我的直觉就是会出现一个懂得自我牺牲的人,而这时候出现的人就是落魄的托尼。
这张牌以正向出现在塔罗中的寓意是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只要耐心等待与思考,事情总会过去的。
于是博士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也对托尼充满了疑惑和不信任,因为他已经吃过魔鬼的亏了。
可是随着事情的不断发展,他只能最后放手一搏,并依靠这个看起来并不太靠谱的托尼。
关于托尼的身份,坦白说我没有完全搞清楚,也许只看一遍实在是不够的,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多看几遍。
但是我总觉得他本质上应该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渴望成功,可是在欲望的道路上人的自控力总是会显得微不足道,于是他被欲望推着越走越远,到了后来很多事情都不是他能够控制的了。
于是他去向黑社会组织借钱,却发现他们利用自己的慈善组织洗黑钱,他一方面害怕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崩塌,另一方面却又因为他现在的状况距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通过诈死企图摆脱原有的生活。
这时刚好被博士的马戏团救了下来,并见到了让男人都渴望的美丽而年轻的瓦伦蒂娜。
他一次误打误撞进入了博士的奇幻秀中,看到了别人的欲望,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欲望——纯洁的瓦伦蒂娜。
所以在帕纳索斯和尼克最终赌局的最后一个灵魂的归属时刻,他选择自己去做那个志愿者。
带着瓦伦蒂娜进入了他们两个人的幻想世界,我原以为他将会最终实现自己作为倒吊人的预示,可是没想到他一味的经营自己的欲望,以至于在安东(博士收养的助手,和瓦伦蒂娜青梅竹马并一直暗恋瓦伦蒂娜)拿着现世的报纸来揭露托尼的曾经伪善的面目时,他将自己内心最黑暗的一切充分显露,甚至还想通过曾经的骗术再一次逃脱命运的惩罚。
可是这一次他失算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而瓦伦蒂娜的命运却让我有些意外,没想到魔鬼也有人情味儿,或者说是瓦伦蒂娜在了解了整个事情的始末和托尼的欲望以后,对自己的命运和人生有了新的想法,她最终选择和安东在一起,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只是可惜她的父亲却不敢与她相认。
看到那个孤独而落魄的老人,深情地朝着窗口望着的身影,心中不免唏嘘,永恒的生命如果不自由、没有爱,又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来说说4大男神吧。
希斯·莱杰最开始出场给我的感觉就很像德普的风格,略带狡黠的幽默和偶尔坏坏的有魅力的笑容,很快就给托尼打上了一种深刻的印记。
我想如果不发生意外,希斯·莱杰一定也会很好的把这个故事讲完,结局也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澳洲阳光最后的笑容也许就在对着瓦伦蒂娜调情的那个瞬间了吧;约翰尼·德普一直都是我心中最爱的男神,而他的接棒实在是毫无违和感,并符合那个贵妇心中所期待的那个样子——所有女人都会爱上的男人,尤其是在那个女人面临选择的时候,他冲着船上漂流的墓碑所说的那些话,我觉得也许是全剧组的人都想对希斯·莱杰说的:“对,他們死了,但他们永垂不朽。
”“他們不会病弱或年老,永远年轻美丽。
”“无事永久,死亡也不例外。
”在那一刻我分明看到德普眼中的湿润;裘·德洛的扮相似乎是托尼梦想中的自己,带着疯狂和潇洒魅力,能够漫步在云端,他的表演也很到位而且也不让人觉得唐突,也是在这时托尼充分体验到了博士奇幻秀的真正魅力;科林·法瑞尔的出现,比较符合瓦伦蒂娜的幻想,因为她一直以来理想中的家的广告中的男主就是科林·法瑞尔,他这一段的戏份比较分裂,既要演绎出瓦伦蒂娜心中理想的男性形象,又要把马上走到欲望巅峰却面临摧毁的癫狂的托尼完美展现,其实是很难的,我想一定有很多人对他的表演不甚满意,也确实比较带有他自己的痕迹,可是我觉得既然是幻想中的形象,那么有所出入就是合理的。
三大外援都是忙里偷闲来出演这部电影,并把自己的片酬都给了莱杰的女儿,所以我觉得或许他们的演绎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而是他们和导演共同努力为希斯·莱杰留下了最后的银幕经典。
我十分推荐这部电影,希望同学们看完可以一起交流,而我也准备再看几遍。
特里•吉列姆的电影又一次遭到了诅咒如同因为《妙想天开》与制片方持续几十年的战争,《谁杀死了堂吉诃德》的中道崩殂,希斯莱杰在仅仅完成了他三分之一的戏份时便猝然离世。
特里•吉列姆曾想用CG技术来模拟莱杰完成余下的戏份,好在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裘•德洛(Jude Law)、科林•法瑞尔(Colin Farrell)三人自告奋勇的加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挽救了该片,但我们也始终没有机会知道影片本来的样子。
重压之下的溃败背负着希斯•莱杰(Heath Ledger)演艺生涯最后作的重担,《帕纳萨斯博士的奇幻剧院》已于10月16日在英国全面上映,而美国的观众要等到12月25日圣诞节才能看到该片,而且还是点映。
联想到出生在美国的特里•吉列姆(Terry Gilliam)在上世纪60年代加入英国国籍,后又于2006年放弃美国国籍,这不能不让人做最恶意的揣测。
但其实这只是因为制片地区是英国的正常现象,只不过发行方狮门影业没有做全球同步公映罢了。
我猜想这部电影会得到相当大的两极化评论,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本片存在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一部单纯的电影。
当我们怀着一种极度渴望得到愉悦的心情进入电影院时,可能得到的结果只有两种。
一种是感性完全压制理性,极度的渴望让一切都变得美妙无比,如同小时候面对你的初恋情人,心跳加速,四肢功能丧失,大脑完全短路,连舌头都不听使唤了;另一种是苦苦等不到自己所期望的东西,变得无比焦躁,感觉剧情混乱不堪,人物对白不知所谓,已经丧失了观看一部电影的正常心态,结果自然是沮丧与愤怒,骂不骂娘就要取决于个人修养与当时影院的具体情境了。
只看一遍是不够的因为莱杰的死,我们赋予了这部影片太多的含义,我们渴望得到的太多。
谁都希望这部电影能为莱杰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划下完美的句点,但莱杰并不知道这会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他无法做出超出角色之外的演绎,我们这些无理的要求对他和吉列姆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当我第一次怀着极度期冀与渴望的心情去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影片结束,我得到的是失望。
这不是一部能极大牵动你情绪,让你心情澎湃的电影。
特里•吉列姆不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与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讲故事始终不是他的强项,他也从没有专注于此。
而莱杰的表演也无法与《断背山》与《黑暗骑士》中的绝代演技相提并论。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这确实是吉列姆十年来最好的电影,莱杰的表演也无可挑剔,是影片的类型阻隔了我们真实的感受。
这不是如《断背山》般能极大感染人的艺术片,也不是像《黑暗骑士》一样的有着强力票房保证的类型片,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CULT片。
当我第二次怀着无欲无求的心情去看的时候,我得到的要比第一次多得多,我真正享受到了幽默和异想的乐趣,而不是第一次看时对那焦急等待中显得无比聒噪台词的厌恶。
《帕纳萨斯博士的奇幻剧院》如同片名一样,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故事,而是如同一台马戏表演,你能从不同的部分得到不同的观感体验。
与恶魔的交易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饰演的古代僧侣帕纳萨斯博士在雪山里的宏伟寺庙中与下属僧侣一直讲着故事,因为根据他们的信仰,一旦故事停止,宇宙就将终结。
而汤姆•维茨(Tom Waits)饰演的魔鬼(Mr. Nick)打破了他们的信仰,并故意输掉赌注让帕纳萨斯博士赢得了永生。
时过境迁到了上世纪初,已经没有人在听帕纳萨斯博士讲故事了,他也沦落到了街头乞讨的地步。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并爱上了她,已经一头花白头发的帕纳萨斯博士绝望的选择了自杀,而魔鬼(Mr. Nick)这时又与他做了一笔交易,用永生还取青春。
代价是帕纳萨斯博士的第一个孩子,不论男女,在他16岁生日那天,魔鬼(Mr. Nick)将把他永远带走。
而现在离那一天只剩下3天了,魔鬼(Mr. Nick)又找到帕纳萨斯博士给了他一个挽救女儿的机会,与他约定谁先引诱到5个灵魂,博士的女儿瓦伦蒂娜(Lily Cole饰)就将属于谁。
而“托尼”的出现改变了故事的走向,他率先得到了瓦伦蒂娜的处子之身,打破了赌局。
他也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被帕纳萨斯博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吊死在异想世界。
而瓦伦蒂娜则不知所踪。
几年后,孤身一人的帕纳萨斯博士在街头乞讨时看到了女儿瓦伦蒂娜,她已经青梅竹马的安东(Andrew Garfield饰)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小女儿,这次帕纳萨斯博士选择了静静离开……可称之为精彩的“群戏”因为德普、裘•德洛和科林•法瑞尔的加盟,本来角色并不多的本片真正成了一场群戏。
而在四个“托尼”璀璨星光的照耀下,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和威勒•特耶(Verne Troyer)则成功抢戏。
先说三大替补,三人可以说都是本色表演,从他们身上可以轻易发现以前角色的影子。
不知道吉列姆有意为之,还是三人气场太过强大,总之“托尼”这个角色是被彻底分裂消解了。
德普在第一个幻境中表现出的是狡黠与纯真,像是Jack Sparrow与《Benny & Joon》中他饰演的Sam的综合体;略显癫狂的裘•德洛则像是刚从《Sleuth》中与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的狂欢派对走出来;法瑞尔基本就是真人翻版,最没趣儿的就是他这段儿。
明星扎堆的好处是吸引眼球,但观众未免眼花缭乱,期待明星的出现超过了对电影本身的期待。
虽然说角色的割裂倒也算契合本片的语境,但还是不由得让人心生遗憾,要是希斯•莱杰能够完成该片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安德鲁•加菲尔德在去年的话题作《Boy A》中已经展现出了他杰出的演技,说他是英国最有前途的年轻演员一点也不为过。
我是觉得他比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强多了,那厮基本只会一脸苦大仇深状。
本片的搞笑任务大部分由他承担,而且完成的相当出色,比如舞台上扮演的那个肥婆,娘属性百分之一百。
威勒•特耶是另一个让人不得不击节叫好演员,此人最出名的角色大概就是《王牌大贱谍》里的Mini Me了。
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能让他如此展现演技的机会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以前大多都是在些屎尿屁电影里打滚,又是个险些被埋没的演员啊。
老戏骨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汤姆•维茨这个半路出家已经几十年的非专业演员算是正常发挥,毕竟留给他们的表演空间并不大。
莉莉•科尔则远超一个模特应该具有的水准,值得表扬。
每个人的异想世界都是不同的大部头的CG场景是本片的另一大看点,可是与即将于今年年末上映的《可爱的骨头》的预告片相比,廉价感油然而生。
既然拼成本拼不过,那就只能拼创意了。
记得2000年的《入侵脑细胞》剧情了了,不过切马那一幕真是绝赞啊!
虽然是copy了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
本片的关键CG镜头基本都涵盖在了预告片里,就是说观看正片时能得到的震感并不大。
算得上有些创意就是第一幕异想世界里出现的那些长手的水母,还有帕纳萨斯博士栖身的那个山中寺庙,气势很足,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运镜的功劳。
粗略的数一下当代的异想界大师:大卫•林奇、大卫•柯南伯格、蒂姆•伯顿、彼得•杰克逊,前两位是阴暗写实派,特别是大卫•林奇,对异世界的营造完全不靠CG特效,就算有也是简陋至极,完全凭着精神分析式的剪切手法把我们的大脑爆掉。
柯南伯格则从早年不间断的对人体异化的迷恋,到现在完全的写实派,色彩斑斓的CG场景跟他们注定无缘。
而蒂姆•伯顿就是玩的最花的,吉列姆介于柯南伯格与伯顿之间,本片的第二幕CG就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同一脉系的。
而吉列姆又不同于伯顿那样肆无忌惮的对大块鲜艳色彩的运用,更多的是像在《恐惧拉斯维加斯》和《涨潮海岸》里的那种有些恐怖意味的独特创意。
原载《看电影》
大蓝雀
,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意外的还可以。
e1男主和母亲那段+女主教男主写保证书,会编+拍。但是,男主这颜,我……不行
所以你告诉我,木村文乃拒绝中岛步,为了拯救女学生误入歧途结果自己和牛郎店的整容文盲牛郎谈恋爱,然后还要大家理解她祝福她?!我不明白……
看了一集,男主比较丑,除此之外各块都在八分以上。
木村文乃能别再演这种馬鹿正直人设了可以吗……
😳😳😳😳😳😳😳😳😳😳😳
其实挺好看的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作为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美化牛郎ダメ。全集最神芝麻开门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主角有种淡淡的疯感,整个剧有点九十年代野岛伸司的气质。
画面精美,场景布置细致入微,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看得出制作团队很用心。”“配乐恰到好处,与剧情配合得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情感渲染力,让
木曜劇場 什么新型恐怖片啊
38岁的语文女老师跟22岁的整容牛郎对戏,太辣眼睛了!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啊?
美智子姐姐又是客串吧,男主太丑,女主苦唧唧的我也不喜欢,一集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