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异教徒

Heretic,异教诡屋

主演:休·格兰特,索菲·撒切尔,克洛伊·伊斯特,托弗·戈瑞斯,艾丽·杨,朱莉·林恩·莫滕森,海莉·汉森,艾尔·麦金农,汉娜·哈夫曼,阿妮莎·贝莉,米古尔·卡斯蒂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24

《异教徒》剧照

异教徒 剧照 NO.1异教徒 剧照 NO.2异教徒 剧照 NO.3异教徒 剧照 NO.4异教徒 剧照 NO.5异教徒 剧照 NO.6异教徒 剧照 NO.13异教徒 剧照 NO.14异教徒 剧照 NO.15异教徒 剧照 NO.16异教徒 剧照 NO.17异教徒 剧照 NO.18异教徒 剧照 NO.19异教徒 剧照 NO.20

《异教徒》长篇影评

 1 ) 宗教+惊悚小众题材叠加=1+1大于2

首先本人完全是一个没有看过预告片的休格兰粉、为了给老头庆生所以突然收了一张票走进了TIFF这部片子的放映。

因为是第二天的放映所以前一天首映结束陆陆续续看到了很多很好的评价,但同时本人对于惊悚片类型完全不感冒,所以去的时候时候其实疑信参半,最后在大概1小时的时候觉得本片确实是完全值得一个高评价的!

整体作为一个惊悚题材,本来以为会有一些超自然的设定;同时因为剧情简介把中心放在了“老男人诱骗小女孩进入自己的家”再加上刚开场cue到了摩门教的一夫多妻制,其实本来以为是会偏性犯罪的故事剧情,但是实际上这个片子可以说是一种文艺片。

虽然还是用了大量的JumpScare的效果,但是个人认为比较高光的几段都是纯口条的宗教哲学讨论,所以作为一个历史专业学生会觉得、对于真心喜欢人文社科的人,这个片子所给出的人物思想之间的碰撞可以说是参加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对于宗教信仰与哲学界限的研讨会。

一言以蔽之大概是:信仰的对象或许并非存在,但是信仰的力量却是存在的。

先讲人物设置的话,首先不得不夸导演对于双女主的设置。

本片在开场部分cue到了音乐剧《摩门经》,女主Paxton提到世人总用奇怪的眼光看待他们摩门教徒,电影院里所有人会心一笑。

开场时的Paxton和Barnes完全是大家刻板印象里的总是成双出入的摩门传教士形象,从性格和外形设置上完成了酷姐+Nerd这样一个组合,总是一身黑占据主动地位的Barnes和看起来天真寡断总是说着奇奇怪怪的话的Paxton。

虽然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但是很好地做到了在剧情上互相衬托,以及随着剧情逐渐展现出了人物的双面性,两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与男主展开了斗争、以及对自身信仰的捍卫。

Barnes的双面性是一种暗线,虽然剧情在前期处处暗示她对于宗教的信仰并没有Paxton虔诚(无论是两人的对话、面对Mr.Reeds的问话、还是体内植入的避孕剂)但是最后在面对男主所给出的BELIEF和DISBELIEF二选一的抉择的时候,她坚定站在了BELIEF的一侧,虽然或许这只是一种对于男主的反抗与斗争,但是确实可以看出Barnes是两个人中更具有抗争性的一人。

演员Sophie的微表情表演非常好,虽然个人可能会觉得导演对此有一点太过于惊悚片的安排,用了大量微表情的特写去表达Barnes那种“强压的不适”去烘托恐怖氛围,但是确实能看出来演员的面部表情是完全经得住这种大特写的。

Paxton的设定大概更类似于成长型角色,但前期也并非没有完全铺垫这个角色所潜在的那种能量和智慧、以及无法改变的信仰的力量。

从最开始那种对于“感受到灵魂客观存在”的奇怪对话,再到后来认为应该顺从Mr.Reeds而选择DISBELIEF,还是说两个女主之间先察觉到祭品女人的不对劲的是Paxton,能看出这个角色具有的智慧和思考。

随着剧情的进展导演通过自然的外型上的改变,同时演员Chloe也完成了对于这个角色的成长塑造,让Paxton从外到内给予观众一种截然不同的观感。

男主Mr.Reeds可以算是一种高智商疯子社会科学家(对不同于弗兰肯斯坦那种疯子科学家,本片中独树一帜的其实是一种社科学家)正如映后Q&A所说,这是一个很聪明很渊博的男人。

同时这个角色也有休格兰近年来一种自恋狂(narcissism)类型的角色,虽然全片从一开始就烘托了恶役的氛围,但是图书室里那段独白对于一个社科学生来说实在是太过于迷人,那种知识分子的信息高强度输出足以让人忽视他的自恋狂倾向,但是或许从一开始桌子上摆着那张年轻时候的照片、就体现出这个角色所具有的高度自恋(其实是和《帕丁顿熊2》中的布肯南的塑造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个剧本中,虽然作为惊悚片塑造了大量剧情上的悬念设置和突然反转,但是摒弃那些“为了吓人而吓人”的部分,本子的主旨依旧是围绕着宗教展开。

除了电影中提及到的音乐剧《摩门经》,其实是这样对于宗教讨论的主题、会让本人想到《耶稣基督万世巨星》或者是黑塞作品中对于宗教的质疑。

在图书室独白戏和给予选择的时候大概是觉得Reeds其实是一个走火入魔的宗教学研究的学者,这种高知分子水平的台词、由休格兰特这样一个牛津毕业的英国人娓娓道来着实是有点魅力非凡了,作为一个对这样主题很感兴趣的社科学生,完全被这样的角色折服(完全脑子里想的是为什么我没有这种教授)展现“神迹”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在这个角色先证明了全世界十几种宗教的共同起源,再到表演“神迹”,是否是想要创造一种全新的宗教,而他则会成为先知、是一种邪教的创建(包括Barnes说Reeds的目的只是想让她们心甘情愿被他杀死而已)但直到最后Paxton与Reeds在地窖相遇,故事最终完成了三层的递进,这并非是一种疯狂的宗教学者、也并非是一种新的宗教的建立、而只是一个自恋狂试图扮演全知者,他通过肆无忌惮地忽视他人的性命来完成对于他人信仰是谬误的证明。

结尾的HE对于本人来说还是有点太梦幻。

在最后Reeds一点一点逼近不断在祈祷的Paxton时,虽然感动于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依旧没有放弃信仰的Paxton,但同时也希望这个故事会成为一种无人生还式的结局,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个地牢被打开、人们面对着三具尸体永远也不会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但雪地里出现的蝴蝶那一幕太美了,就算是大脑在濒死状态下产生的环境,也是充满希望的存在啊。

虽然看完很喜欢这个主题,但还是说本人真的对于惊悚片接受程度有限,真的很不喜欢:1)两段割喉(尤其是割完以后那个血乱喷然后在地上扭去爬行/我说我爱看战损休格兰是喜欢看衬衫上沾着血、胸口放着带血的美工刀,不算是战损但那种恶魔气质);2)剪断手指(我幻肢痛了);3)真的很不喜欢JumpScare(但比起前两个还是好很多)以上。

 2 ) 探讨宗教与控制,反派塑造精彩,表演突出

#异教徒# ( Heretic )(B+)这部电影其实与之前《Speak No Evil》等今年多部Predator and Prey惊悚片是类似的,都是一个捕猎者诱惑猎物上钩的过程。

但其与众不同之处是突破了简单的“贪色贪财”的框架,展示了一个自恋的高智商犯罪者花尽心思逮住猎物,只为希望展示他的博学和才智,控制对方、享受崇拜。

事实上本片中的捕猎者与猎物都狠聪明,是一场智商的博弈。

与此同时,影片对“宗教”的很多讨论与比喻非常有道理。

宗教其实就是变相控制、洗脑的工具。

片中休格兰特演的反派反而是说出了好多特别在理的话,让人猛点头。

本片真的是这个类型惊悚片中对话最多的一个,经常有长达10多分钟的长镜头,就是在讲话。

#休格兰特# (Hugh Grant)出演的这位Mr Reed,虽然变态扭曲,控制欲强,且显然不怀好意,但他确实博学且聪明,精心设计了一个迷宫一样的房子与他的猎物玩耍,而且他还要用各种具有迷惑性的话去“教育”、“控制”他的猎物,逐渐给她们洗脑,以获得服从和崇拜。

看起来像一个”教授“,但其实是”禽兽“。

他这个角色比较类似美国的那个邪教杀人组织头目查尔斯·曼森。

那个人也是用很多大道理去控制了很多年轻的女孩为他做事。

现实生活里也有很多真的教授是禽兽,相信大家都有看过类似的新闻,以聪明博学吸引到别人的崇拜,并占对方便宜。

而且Hugh Grant把这个角色演绎得相当有趣的同时又很吓人。

他口若悬河,却在威胁时都面带微笑;他体型上不具备威慑力,行动上也不侵入,但却让人害怕他的头脑,是一场心理和脑力的博弈。

在这场博弈的过程中,Mr Reed确实讲了很多有趣又令人同意的人生哲理。

特别是对于宗教,他认为宗教就是一部分人用来控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而这些教徒从小就被告知要信奉什么、选择什么,很早就失去了自我意识,一直服从于别人的控制。

于是他就开始利用这一套来控制弱小的女性。

他会编造一些宗教相关的谎言来诱惑和洗脑猎物,但这次他遇到的这两位年轻的修女并没有那么容易被糊弄和屈服,可是要想逃离这个精心设计的圈套还是很难。

Mr Reed设计的这个如迷宫一样的房子也很巧妙,算是本片中的一个重要看点。

而且这个角色在逮住猎物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强迫”,大部分都是引诱,而猎物上钩后,自然追悔莫及,还要被问:“这不是你自愿的吗?

” 这种让被害者自责的心理抓得很准确,就像我在开头吃了公关给的蓝莓派,如果有毒呢?

高糖对身体也没好吃,但后悔也晚了。

就是自找的。。。

如果说,其他此类型的电影通常是用物质、金钱来诱惑猎物,那么这个则是用宗教,确实有些心意,而且人物塑造得不错,算是今年最有趣又复杂的反派角色之一。

三位主演的表演都不错,包括两位年轻女演员Sophie Thatcher 和Chloe East 演技都很出色。

只是后面逃脱的过程确实有一些并没有那么合理,过于仓促和牵强。

但正如我之前在《Speak No Evil》的影评里说的,这类电影的重点不在于猎物的逃走过程,而在于展示她们是怎么上钩的,塑造的主要是捕猎者的角色,目的是警示后人。

因为大部分的猎物都没有能逃脱。

 3 ) 异教徒

本来就对宗教有点感兴趣。

不过如果这个大叔不是变态的话,单辩论的话,应该也是好看的。

修叔的角色是一个想把自己造成神的无神论者。

他给出的答案是One true religion is control,他的control方法是创造一个故事,(“现在的宗教是古老神话故事的迭代”),从女孩们一进房间就开始给他们植入“妻子存在”的观念,用魔术伎俩来吸引信徒(所谓的死而复生)、尽管有这么多我在说谎的证据,你们还相信我的妻子在隔壁(很多人信仰,只是因为惯性。

即使黑发女生的父亲痛苦的死去,还是自欺欺人地认为这是The Father's plan)……这些做法和很多宗教的做法是一样的。

“我能站在这不是因为我选择站在这,而是你让我没有选择只能站在这。

”虽然宗教有可能只是一种幻想,但“虽然祈祷没有用,但是祈祷让我们不只想着自己”、“信的话有这么多矛盾,不信的话人生看起来又无望”另外,遇到危险和不信任,两个女生还只能遮遮掩掩地找各种理由逃跑,当他们走进belief的门,黄发女生还要说Thanks for letting us go。

黄发女孩开始质疑、表达的时候变得好漂亮。

之前唯唯诺诺,看起来没想法的样子对我很没吸引力。

黑发女孩是完美伴侣的女主~楼梯景漂亮

 4 ) 本年度最大的观影惊喜,更甚《好东西》

很少写影评,因为本人组织语言的能力极差。

看完这部电影久久回味不停,还是忍不住写几点个人感想。

1. 对我来说最大的反转其实是Sister Paxton的人设。

开头讨论套套和色情电影的对话就给人头脑简单的印象。

一直到影片中后期她都是这种小绵羊的形象,结果Sister Barnes死掉之后她就抛弃伪装了——原来“顺从”只是她的保护色。

2. Sister Barnes在选门时对男主的大段反驳,加速了她的死期(虽然他本来就有大致的剧本),因为他意识到她没那么容易被控制。

但是假如一味顺从,下场就是在笼子里受冻苟延残喘。

唯一生路就是如Sister Paxton这般,趁他放松警惕的时候给上致命一击。

3. 一点有意思的小设计:两处对引用出处的不同认知。

第一次是男主引用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Sister Paxton认为出自《蜘蛛侠》,其实源自伏尔泰。

第二次是Sister Paxton的"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男主认为出自罗伯特福斯特,而她其实是从《沼泽怪物》上知道这句的。

这完全体现了男主知识分子的人设。

即使书读得没他那么多,女主依然在智力上匹敌男主。

4. 影片完结之后,引人遐想的一点是女主能从此摆脱宗教的控制吗。

单举一例,摩门教教条是不允许任何形式避孕措施的,因此女性就像生育机器似的,biu biu biu往外射胎儿。

女主是八个女儿中的一个,再加上儿子的话保守估计她母亲至少生了十几个孩子吧。

又或者这就是女主想要的生活呢?

即使这真的是她本人想要的,又怎么保证这不是因为她出生在那样的环境里,在她还没有发展出电影中展现出的那种程度的思考能力的时候,就被灌输而形成的想法呢?

无解。

5. 电影对我的一点提醒是,跟别人辩论,尤其是在网上跟陌生人的争论,确实大体是毫无用处的。

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相信某样事情,只是因为他们愿意相信。

无论你提出的理据有多充分,有多无懈可击,他们只需要从你的论述中找到最微不足道的薄弱点,甚至只是一个错别字,就能在口头上在心里把你的论述整个推翻。

粗鲁一点的,更是会直接来一句“胡说八道”,然后开始人身攻击。

额,好像延伸过了头,打住。

 5 ) 唯一真正的宗教

“要是上帝启示经由人类之手,并且人有缺陷、罪恶且撒谎,那我们怎么知道启示是正确的?

”“因为它让人感到这样是正确的。

”“没错,正是如此,就是这样,我很赞同。

关键在于自身与上帝的联系有多强!

”“为什么我们不讨论塔可钟?

”“因为这样我们就要为了讨论塔可钟,而去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讨论塔可钟。

”也就是所谓的摩门教、科学教、伊斯兰教、佛教。

你了解的越多,懂得越少。

每个宗派、邪教、信条、教派,都声称拥有唯一真正的教义,但经过推敲后似乎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

信息被淡化,原作被掩盖。

犹太教是最早的一神教,理应拥有最多的信众,远超其他宗教。

而犹太教徒却只占世界人口的0· 2%。

“教会要么是真的,要是欺诈,它是上帝的教会和王国,要么就什么都不是。

”“我个人认为,当今世界所有一万种有依据的宗教,就像你们所属的象征教会一样,是人为制造的,闹剧!

没有神圣可言,你们的宗教经典只是摆设,如同这些荒谬的桌游一样空洞,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我看到的就是你的先知描述的景象,耀眼的白色光芒,满是白云,但没有天堂,想要返生,现实让我觉得不真实。

那不是预言,那是濒死体验。

当你大脑缺氧,或者心脏停跳时,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幻觉。

”“你知道吗?

当你回忆某件事时,你其实只是在回忆你上次对这件事的记忆,你并不是真的想起了那件事。

”对记忆的回溯,一次次的重构。

如果非去不可的话!

因为我想知道真相,因为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去经历。

“我来这里不是因为我选择来这里,而是因为你让我做了这个选择,因为你想让我相信,唯一真正的宗教:控制!

”“宗教就是一个控制的体系。

”我让这些女士受冻挨饿,这和你们教会在海地受到飓风重创后,去那里发放《圣经》是一个道理。

某些人失去一切后,会变得更好控制。

“你让他们控制你今晚所做的每个决定,他们决定你向谁祷告,何地祷告,祷告的内容,他们甚至控制了你修女服下的衣物,你的魔法内裤。

”“祷告无用!

你没有听说过伟大的祷告实验吗?

他们将病人分成受祷告组和未受祷告组,研究的结果确凿,祷告没有。

但我觉得这很美好,我们为彼此祷告,即便我们都知道,祷告多半没用,不只考虑自己,还心系他人,这挺好的。

即便那个人是你。

”“我感谢你让我的人生遭受的苦难,以及你默默为我铺就的道路。

 6 ) 信仰的囚笼与蝴蝶的谎言 ——解构《异教徒》中的控制哲学与人性觉醒

--- 一、信仰本质:神圣外衣下的操控密码 《异教徒》以一场精心设计的“信仰辩论”撕开宗教的神圣面纱。

休·格兰特饰演的里德先生,用温文尔雅的学术姿态构建逻辑迷宫——从摩门教一夫多妻制的私欲本质,到宗教典籍的再包装逻辑,层层瓦解传教士的信念根基。

当他将传教行为类比避孕套营销时,完成了对信仰体系最致命的解构:所谓神圣教义,不过是更高明的精神控制术。

这种批判不仅指向传统宗教,更暗讽了消费主义、算法推送等现代信仰替代品。

--- 二、空间叙事:三重炼狱的精神绞杀 导演通过物理空间与心理压迫的共振完成叙事升维: - 客厅辩论场:水晶吊灯下的宗教哲学课,里德用流行音乐抄袭史类比信仰沿革,如同用手术刀解剖信仰的缝合痕迹; - 地下教学室:旋转楼梯与声控门锁构成实体牢笼,被囚禁的女性群体则化作精神囚徒的具象符号; - 微缩模型屋:俯视镜头下的人类蝼蚁,恰似信仰体系中的提线木偶。

当幸存者穿越这座超现实迷宫时,观众与角色共同经历了从认知颠覆到生理战栗的全维度恐惧。

--- 三、角色倒置:猎人与猎物的身份迷局 影片颠覆传统惊悚片的人物设定: - 里德的“造神运动”:这个自诩信仰解构者的狂人,最终活成自己批判的教主模样。

他的地下室既是实验室也是神殿,用控制对抗控制的行为,暴露出人性深处的权力饥渴; - 传教士的觉醒悖论:巴恩斯从虔诚信徒到反杀施暴者的转变,看似是信仰崩塌后的觉醒,实则是落入新控制体系的开始。

她临终前说“祈祷虽无效但很美”,道破了人类对精神寄托的永恒依赖; - 蝴蝶意象的荒诞真相:结局的开放式设计——幸存者指尖停留又消失的蝴蝶,既可能是灵魂救赎的隐喻,也可能是里德“庄周梦蝶”理论的心理暗示。

这种不确定性,恰是对信仰本质的最佳注解。

--- 四、现实映照:算法时代的信仰困境 影片暗藏的多重现实投射令人脊背发凉: - 后疫情信仰真空:当传统宗教在灾难中失语,人们既渴望新精神领袖又警惕成为傀儡的心态; - 信息茧房困境:里德的地下室教学与社交平台的算法推送,本质都是通过信息筛选实施精神操控; - 性别权力反转:被囚女性群体既是被害者也是共谋者,她们麻木的眼神揭示了集体无意识的可怕力量。

正如现代社会,我们既是数据剥削的受害者,也是流量游戏的参与者。

--- 结语:谁在编织信仰的蛛网 《异教徒》的终极恐怖不在于血腥暴力,而在于揭开了文明社会的精神底裤——我们嘲笑中世纪的宗教审判,却对现代社会的隐形控制毫无察觉。

当巴恩斯逃出地牢时,晨曦中的微缩房屋在镜头里微微颤动,这个震颤既是物理余震,更是认知地震的延续。

影片留下一个毛骨悚然的启示:真正的异教徒,或许正是那些自以为清醒的控局者。

正如蓝莓派香气始终萦绕在幸存者的记忆里,人类对信仰的渴望永远在理性与本能间摇摆。

这种永恒的撕裂,既是痛苦的根源,也是生而为人的确证。

 7 ) 什么才是真正的宗教——个人体验的美好与对他人操纵的质疑

作为现如今恐怖电影的金字招牌之一,今年A24的表现说不上太好。

《玛克辛》《荧屏在发光》的口碑算说得过去,那《前厅》《Y2K》可以说是惨烈的翻车了。

所以口碑相较还算突出的《异教徒》,一直是我的年度期待和年度恐怖电影备选之一。

现在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正片,很可惜它并没有我期待的一些内容,但倒也有些意料之外的小惊喜。

这是个看上去复杂的宗教信仰谈话,前面有着大量关于信与不信的问答内容,后面又陷入禁闭的恐慌,而它最后所指引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态度和个人力量。

Barnes和Paxton是一对传教士搭档,二人负责分发摩门教手册和上门传教。

这天她们敲响了一栋孤独大宅的房门,开门相迎的Reed先生看上去热情又温和,对摩门教似乎充满了兴趣。

他告诉两人他的妻子正在烤蓝莓派,他很乐意二人进来坐坐并且向他传教。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如Barnes和Paxton所想的那般顺利,Reed不断的提出问题旁敲侧击质疑着她们信仰的真实性,他极端的发言让二人感到不安。

更关键的,是Barnes发现Reed点了个蓝莓派味儿的香薰,他在说谎其妻子在屋内。

但此刻为时已晚,羔羊已落入狂人之手。

在谈论这部电影主题表达之前,先要明确的是前面所说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体现在人物立场和对错上,休·格兰特饰演的Reed毫无疑问是电影中的绝对反派,但他的话不是完全对和完全错的,包括Barnes和Paxton的反击也是如此。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Reed尝试瓦解宗教皮囊。

在这里,Reed用约瑟夫·史密斯一夫多妻的私心,人性的缺陷和私欲去质疑所谓上帝传话的不真实性,提出教义是一种洗脑策略。

之后他也用自己各种刻意的细节再次强调,Barnes和Paxton的信仰是受到外界影响的对谎言的盲信。

通过Reed的基本剖析,导演提出了人为教义的虚伪性和成年人的代际影响。

而之后Reed又开始长篇大论,用大富翁的历史去瓦解宗教的神圣性,圣经是可以解释再用成为其他宗教的,把传教士比喻成推销员。

归根结底,他所说的依然是宗教背后的他人操纵。

此时Barnes向Reed提出了反驳,质疑了他论述过程的不严谨。

这里导演通过一次忍无可忍的反抗为Reed完美博学的形象施加裂痕,这也是一次人物立场的转化,因为Reed的形象从宗教的质疑者成为了宗教本身,Barnes和Paxton则从代表宗教的传教士成为了这场游戏中的觉醒质疑者。

前面提出教义私心的概念后,导演又通过反神迹指出了宗教传统的神迹骗局。

Paxton进入地下室的深层,这里出现了代表基督的七芒星和代表撒旦的倒五角。

来到诸多女人被囚禁的场景后,仿佛约瑟夫·史密斯一夫多妻的Reed提出了自己的最终思想——宗教的本质是控制。

其实这句话里宗教已经不再是真实主语,控制才是关键——宗教只是控制的存在形式之一,所以在访谈中导演明确的指出这部电影也和政治相关,或者说它和什么都相关。

到这里,能看出这部电影所探讨的并非信仰与神的有无。

其内核类似1971年肯·罗素的《卢丹的恶魔》,片中主角格兰迪神父在饱受摧残后不再亲吻十字架。

那并不是他不再信仰上帝,而是他已明白握在对方手中的十字架代表的是他人构成的教会。

该片结局里Paxton说她懂祈祷没有作用,但这很美。

Barnes起死回生上演了真正的神迹,击败了代表控制力量的Reed。

和导演所说一样,这都是对个人信仰和体验的肯定,和他人的影响操纵无关,就像格兰迪神父拒绝教会但信仰上帝。

总之通过三人的周旋,斯科特·贝克和布莱恩·伍兹在片中简单阐释了自己的观念——他人操纵的控制真相,个人体验的力量和美好,永远保持不确定的质疑反抗态度。

那么回到结局,导演给观众留了个有点扑朔迷离的答案。

Paxton逃出生天,一只蝴蝶落在了她的手上,镜头一转这只蝴蝶又消失不见了。

其实这完全没有正确解读,因为这是他们故意留下的开放空间,好让观众用疑问把这部电影带回家。

可以理解这是Barnes灵魂神迹的延续,对Paxton之前说想死后成为蝴蝶的回应,也可以当作Reed那死后苏醒新世界的庄周梦蝶理论是真的,全看自己。

离开这些控制观点,还是回望电影本身。

其实我个人对斯科特·贝克、布莱恩·伍兹的搭档组合一直抱有高期望。

毕竟2018年时二人写出了《寂静之地》剧本,用静默的强设定放大了很多恐怖电影热衷的声音元素。

2019年自编自导的《惊魂鬼屋》,也是不错的密室砍杀电影。

但2023年的《逃出白垩纪》真是把我给看噎住了,烂到没话说,都不知道拍这玩意到底是为了什么。

好在这次两人拥抱A24的效果还算不错,1000万的低成本能换来4200万的票房已经够看了。

对于这么一部大量对手戏和反派为主的电影,首先必须要赞赏的当然是越老越邪的休·格兰特。

这几年他一直乐意出演些怪怪的角色,甚至采访时也专门表示自己想演点不一样的。

这也是导演组第一时间就找上他出演Reed的原因,结果无疑是让人惊艳的。

休·格兰特运用了丰富且浮夸的表情和动作,这些表演往往充满戏剧感展现着Reed那种掌握全局的轻蔑自大,对两只羔羊的不屑戏耍。

而且休·格兰特迷人的气质,非常符合Reed前面质疑者的形象,让观众真的想要完全相信他是对的而又被后面的撕裂所冲击。

Barnes和Paxton,索菲·撒切尔饰演Barnes真是cool爆了,暗色调造型和她的气质实在是很搭。

索菲·撒切尔本身的表演也很出色,像是Reed一番质问后镜头特写下Barnes一连串的恐惧表情细节。

至少在和休·格兰特对戏的过程中,索菲·撒切尔这神迹幸存女孩的演出完全没问题。

导演的诸多小设计结合朴赞郁老搭档丁正勋的摄影捕捉也很亮眼,像是各个人物的情绪细节,雕塑后的诡异黄光,穿越车锁的镜头的暗示,逃离地牢时衔接大宅微雕的转场。

特别是那个古希腊风格的雕塑,真实雕塑是没瞳孔刻画的,所以电影里那个这么诡异。

不过话说回来,那雕塑是哪个古希腊哲学家,真没认出来。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说一点小失望。

其实我以为Reed的宗教迷宫会更复杂,我看预告的时候一直期待这个,《闪灵》般的微雕与迷宫呼应的设计,血淋淋的受苦回廊什么的,没想到真只徒留在思想拷打上了,Reed的形象最后也有点落入了变态的俗套。

 8 ) 年度恐怖类型必看佳作!

我看过的第1596部电影,《异教徒》我给7.6分。

A24影业2024年的一部恐怖片佳作!

斯科特·贝克,布莱恩·伍兹两人的原创剧本足够优秀!

对密闭空间的布景同样是足够优秀!

休·格兰特对片中反派角色的演绎,在表演处理上是层层递进,一个完全处于主导地位,极具阴险狡诈的异教徒形象,被他展现的可信度极高。

索菲·撒切尔,克洛伊·伊斯特两位00后演员在片中的表演值得肯定。

 9 ) 《異教詭屋》:宗教的哲學解構,信仰的本質辯思

A24今年最驚喜的作品終於出來了,試想當007的大反派講解他的理念與動機講了幾乎一整部片是什麼樣子,本片大抵上就是一場反派講座課程的實驗電影,只不過主題換成了對全世界的宗教進行大量的哲學辯思,在講解過程中提出質疑,在質疑過程中進行辯證,試圖對兩位前來傳教的女子進行信仰上的挑戰。

這種以說教解釋構築成的密室大逃脫哲學驚悚片,找哪個老白男演都會顯的爹味濃厚到難以忍受編導寫的落落長宗教辯論對白,但很慶幸的是編導們邀到了風度翩翩的休葛蘭,剛好休葛蘭近幾年都在嘗試反派角色的扮演,本片順理成章地幫休葛蘭解鎖了驚悚類型的反派詮釋,在宗教講解中提出質疑,再從質疑中提出辯證,讓兩位女傳教士有參與感地困在牢中,逐步認清宗教的本質便是「控制」本身。

這種以密閉空間逐步拆解與拓展的電影,想起了兩年前的《宿劫》,都是以地下室逐步延伸出劇情與創意,文本上以及空間延伸上都做出了有創意的嘗試,若宗教的本質是在展現奇蹟中進行思想控制,那本片循著這個思路讓變態殺手設計一場宗教辯思的遊戲讓女傳教士試圖在信仰中尋找名為出口的答案,自然也行得通。

前2/3哲學辯思,最後1/3揭曉背後的本質後便回歸驚悚砍殺逃脫路線,最後以莊周夢蝶的方式收尾可謂畫龍點睛,驚喜之處在於編導們竟然對老莊的道家思想進行了研究,而他們更將莊周夢蝶的理論放在結尾作為收尾,既完成了開頭初入密閉空間的蝴蝶意象隱喻,也為影片提供了一個如夢似幻的曖昧收尾,是今年到目前為止看到最有意思的驚悚片。

★★★★#異教詭屋#heretic #休葛蘭#史考特貝克 #布萊恩伍茲

 10 ) 喜欢密室逃生/话痨/宗教片的人有福了 from 休格兰特

好看的,是近期少有的两小时不嫌长的电影。

惊悚和辩论层层递进,伴随着不断深入的恐怖地牢,喜欢密室逃生/话痨/宗教的人有福了。

最喜欢女二从地穴死里逃生,随后穿行在微缩房屋的丝滑转场,逃生的希望近在眼前,但控制仍如影随形,庞大的地牢带来无声的恐惧。

好棒的模型休格兰特完美适配邪恶糟老头子,嘴碎又敏锐,像那种会强行和学生互动的偏执教授,理论歪曲但精于辩论。

两个女传教士就像被迫听课互动的可怜学生,聪明顶嘴的那种学生先被打压,蠢笨的则被留下慢慢调教。

"We might not be a physical threat, but we can be an intellectual one." 不是,说不定你俩可以直接打过这个糟老头子呢?

看着她们错失许多动手机会,我很痛心💔。

索菲撒切尔好美,是文静中带点反叛的大美女🤩。

幻视安雅一秒摩门教在我这 still red flag,休格兰特骂一夫多妻还挺爽的。

想念他的《Death to XX》系列, 教授人设是他的舒适区。

2020去死 (2020)7.32020 / 美国 德国 英国 / 喜剧 / 阿尔·坎贝尔 艾丽斯·马蒂亚斯 / 塞缪尔·杰克逊 休·格兰特

2021去死 (2021)7.02021 / 美国 英国 / 喜剧 / 杰克·克拉夫 乔什·鲁本 / 休·格兰特 乔·基瑞

《异教徒》短评

休格兰特是演得真好

5分钟前
  • TardisDW
  • 还行

以为是恐怖片,没想到是宗教起源大讲堂。。。╮(╯▽╰)╭

10分钟前
  • 一贫
  • 很差

还有什么比相信控制我们一举一动的更高力量更可怕的呢?那就是不相信更高的力量。一部关于信仰可怕本质的恐怖电影,与恐怖片库中汗牛充栋的宗教极端狂热分子使用血洗片场的极端暴力来传教的方式严重不同,A24凭借着不贪财好色的犯罪动机,大剂量高浓度的宗教与哲学抗辩,和休·格兰特即使张牙舞爪,依然和风骀荡、毫无爹味的罪犯表演、把恐怖片提升了N个level。电影更像是一场心理游戏,不仅研究了我们为什么相信我们所相信的,还研究了是谁让我们相信。一部非典型的恐怖电影,它真正的恐怖之处不在于其克制的血浆和格兰特机关重重的密室(换别人这点儿小机灵早都可以再开一个电锯惊魂系列了),而在于它既向我们展示了死后什么都没有,也揭示了我们赖以为生的那张华丽的皮下全是谎言。它留下一连串可怕的问题等你回答……你敢吗?可看。

12分钟前
  • 锵阿锵
  • 推荐

辩经部分,弱了些。其他挺好。

14分钟前
  • BBpanda
  • 推荐

最后的结局真的拉胯,我接受神鬼化结局只是太粗糙了。有句话没错,宗教就是控制权,某些程度上讲反过来也成立。

15分钟前
  • 还行

看的直发困,没完没了的对话,评分以为很好看但实际不怎么好看,除二个女主表演出彩之外其它都很无聊,本以为是是女主的结果另一人才是女主。

20分钟前
  • lostmore
  • 较差

蝴蝶宣布了死亡。

21分钟前
  • 青绿的流水
  • 较差

休·格兰特居然很适合饰演这种自以为是的衣冠禽兽,Mr.Reed对于宗教的歪理邪说不同于以往这类囚禁类恐怖片,一开始还有点儿让人摸不着头脑,以为会是一场宗教辩论,结果只是令人陷入疯魔的扭曲控制欲,对“控制”的沾沾自喜,对自己那一套说辞的迷恋以及被戳破后的恼羞成怒,Paxton最后坚持信仰进行祈祷的时候这个b居然哭了,的确配得上一句“老登”。(没有一惊一乍的恐怖片天然加分,但唯独就是您有多少个机会能手刃Mr.Reed啊...)

22分钟前
  • Devlali Number
  • 推荐

两个女演员很亮眼但宗教辩论把我看累了

27分钟前
  • 阿五
  • 还行

前半段很棒,但是后面为什么越来越动作片了????

31分钟前
  • UglY_MoNey
  • 还行

差点以为女主角是安雅,这片的选角挺不错的,两个女主角都很好看,但是这么简单的剧情水了那么久,节奏非常非常非常慢,废话连篇,昏昏欲睡,看电影跟听书似的一直在那唠唠叨叨,前面装神弄鬼磨磨叽叽的铺垫,后面变成了俗套的密室砍杀,什么恐怖片明明就是文艺片,全靠两女主的颜值才能坚持看下去,文艺片导演别来祸害恐怖片了。

33分钟前
  • V for Vendetta
  • 很差

格兰特大叔他就不像坏人啊……

38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本以为会是很闷的片子,毕竟充斥着大量的对话与辩论,但影片对不安、疑问与转折的丝滑处理让它反而很流畅与吸引人,算是意外收获。

42分钟前
  • Echo·1900
  • 推荐

听老男人逼逼宗教 是对我巨大的精神折磨 哪怕是hugh grant也不行

44分钟前
  • 柳如芊
  • 较差

尽管咱无神论者看着始终隔一层,没那么沉浸,但不得不说导演很会拍,两位女演员和休格兰特也会演,而且是相当有文化的剧本,大富翁和Radiohead的比喻一般般,妻子的隐喻就相当相当高明嘛,最后密室逃脱也很有缘由,互相攮也铺垫了的,唯一觉得遗憾的还是总觉得这片子自己对宗教的态度就比较含混,说不上到底是讽刺还是在赞扬。

46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以为是恐怖片,结果是老白男宗教说教的纯talk片,最后两个耐刀王也是把人看麻了。

48分钟前
  • 碎玉屠龙
  • 较差

一部实验性很强的片子,没有什么特别新颖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从信仰出发,心理和智商的精神博弈加密室逃生,惊悚部分少而又少,话痨式的神棍传教。文本性太强,台词密集,除了最后一幕较为失控(相比前部分而言)休格兰特这次的表演真心让人刮目相看。

51分钟前
  • Jinx
  • 较差

宗教的本质是控制,而信仰本身是选择相信?

53分钟前
  • 聿子狸。
  • 还行

以为要憋个什么大的然后说最大的宗教是control…有种只硬了一半的感觉

56分钟前
  • 无效信号
  • 还行

这片子到第三幕开始也就是教会人按门铃的时刻都还很吸引人,后来这个宗教=控制的谜底一揭和密室逃脱就不好玩了!Chloe East不错。

57分钟前
  • Flaudha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