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聋哑家庭出生的孩子,汇报演出的时候,父母虽然都听不到,和周围欢腾的人比起来有点格格不入,虽然不理解但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当女儿用手语唱歌的时候,正是我要哭的时候,这时他们一家人才真的心连在一起了。
很温暖很浪漫的一家人。
笑对人生的各种不幸遭遇,很不错的音乐励志剧。
有笑有泪,女儿的歌声很美。
看了这部电影,被影片表达的爱、温暖的主题深深吸引,被贝利叶一家浓浓的亲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贝利叶一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聋哑家庭,只有小女儿宝拉是健康人。
以前好难难以理解用手语交流的人为什么总是看上去很激动,后来才知道只是因为他们把寻常人用五官表达的感情倾注在了手里。
这部电影以亲情为纽带,场景虽然寡淡,但蕴含着情感,聋哑的残缺并没有使他们幽怨沮丧,相反他们苦中做乐,笑对生活的日常,使我感动。
典型无心插柳柳成荫。
颇像《跳出新天地》。
只不过背景大不相同,而贝利叶一家又多出了很多的喜剧、青春爱情的元素。
一个在农场养奶牛的聋哑家庭,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儿却有当歌唱家的天赋。
到巴黎进修,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失去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与外界正常交流的唯一仰仗的人。
但可贵的是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乐观,有着强大信念,说到做到的爸爸;美丽、贴心的妈妈;还有早熟但渐渐懂事的弟弟。
也许这就是家人才是真正的后盾吧。
同样也有很多有趣的点。
爸爸给家里新出生全黑的小奶牛取名为“奥巴马”。
既然黑人都能当总统,聋哑人为什么不能去竞选获得大家的支持呢?
他们反对镇长修建商业化城镇的提议,想保留小镇原生态的样子。
映射法国社会里的一些问题。
拓马森老师则本应该飞黄腾达因为体制,有人栽赃陷害,沦落成为小镇上的音乐老师。
虽然这部片子主题是家庭、追梦,但是一笔带过,融入喜剧后的点也不容忽视。
有梦的人总会成功。
共勉。
有时候,一部影片只需要一个经典的片段就能成就它的精彩。
当回忆一部看过的经典电影时,重现的就是那个片段,带我们重新回味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和思想。
这部影片中,让我沉浸在这种感动中的情景无疑是片尾女孩唱的那首‘远走高飞’。
‘亲爱的父母,我要走了我很爱你们,但是我还是要走了今天晚上你们将没有孩子我不是逃避,而是飞翔请明白我是去飞翔没有烟,没有酒只是飞翔,飞翔………我们每个人都有想向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
当家庭的温情和想飞的欲望面对面时,选择对任何人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尤其是对主人公宝拉。
一个聋哑家庭的唯一听力正常的女孩要离开家庭,追逐自己的梦想。
宝拉是一个高中生,却承担了家庭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她负责和外界沟通。
虽然很累,但她热爱自己的家庭,她的聋哑的父母和弟弟。
这家人并没有因为残疾而蒙上阴影,而是一个温暖欢乐的家庭。
宝拉倚赖于她家人的爱,她的家人也倚赖于她。
因为想和暗恋的男生在一起,她选择参加了合唱团,却因此被老师发现了她在歌唱方面的天赋,给她培训,但培训的时间占到和她帮助家人的时间,而且如果比赛成功,她将离家去巴黎,离开相互依靠的家庭,她面临的是人生的抉择。
此片用一头小牛的出生为象征,勾勒出一个女孩的成长过程。
她有一个‘无声’的家庭,但这并不妨碍她享受音乐,开头厨房的场景中,早餐时,大家都没有语言交谈,但叮叮咚咚的碗碟好像在奏乐一样欢快,因为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她的父母无疑是热情的人,残疾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品质,热烈而频繁的性爱说明了这一点。
连弟弟也不示弱,勾引姐姐的同学也是高手。
宝拉却比较晚熟,显然月经来的比较晚。
和暗恋的男生亲密接触后,心理和生理都开始向成熟走进。
当家人庆祝她成熟的象征仪式时,却还没有意识到这份成熟会带来的其他东西。
学校合唱团表演的时候,他父亲只是无聊得和她妈妈调调情打发时间。
而当她和男生对唱时,一段静音让我感到了父亲的痛苦,这是整部电影难得的表现父亲作为聋哑人的无奈和悲伤。
他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不太在意自己的缺陷,总是执着地追求想要的东西,为了保护家园,竞选市长,自信地面对所有人的质疑。
但在这一刻他是多么想听到女儿的歌声,无声对他是莫大的折磨。
回家后他摸着女儿的声带感受到了她的天赋,决定支持她。
比赛中,宝拉唱出了这首‘远走高飞’时,用手语翻译歌词,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而充溢着爱的歌声也赢得了评委的笑容。
终于要远行,她恋恋不舍和家人告别,相互亲吻,向动物一样嗅着彼此的气味,是原始的,热烈的,无私的爱。
然后她奔向梦想。
最后一个奔跑的长镜头让我想到了特吕弗的《四百击》的经典奔跑,但《四百击》的男孩是逃离,宝拉确是飞翔。
看完之后想到一件事情,刚开始恋爱不久,大概就是去年5月份。
有一天,老大突然给我发了很长的微信,说自己觉得最近有些感伤,总觉得我很快就会离开她,觉得不知道为什么有些落寞。
贝利叶一家最大的幸福就是,虽然不完美,却很快乐。
不是因为宝拉的完美觉得伤心,而是担心自己给不了这么好的她更完美的东西。
就像是《完美妈妈》里面说的那样,“每个父母,都想给字母最好的,都想让子女一帆风顺”。
宝拉,让父母学会了更好的理解自己,在她理解父母的苦痛之后。
宝拉的父亲。
也一改顽固的脾气,尝试去理解她,去“听”她唱歌,去支持她的选择。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觉得父母想要永远把自己捆绑在他们的身边,禁锢自己。
可是我们忽略了,他们也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他们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的处理他们的担忧,和他们“过分的爱”。
他们只是想要我们过得更好。
我想,我需要学着更好的去理解老大和老幺。
因为,“我不希望他们觉得我要离开他们,我只是需要展翅高飞”,而有他们的家,永远都会是我最温暖的港湾。
晚安。
羽翼渐丰的少女法国人,无疑是这个星球上最懂得拍爱情片的民族。
无论是错位三人行,中年迷情外遇,同性爱恋,又或者少女的朦胧初恋,他们都能拍的别致动人。
仿佛是,这世界上所有道德禁忌通通对这高卢雄鸡民族网开一面,他们在爱情里总享有着“例外”的特权。
当然,这也仅仅是影迷们对法国的一厢情愿,或者对巴黎这种恋爱之城的浪漫幻想。
现实呢,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
家庭的概念,虽不及美国般一有空子就要钻出,来说教一翻。
但也是举足轻重般地存在在他们的生活里。
于是,每年总会那么几部轻喜剧去描述家庭,代际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且票房都不会差。
众所周知,法国的家庭们,除了有点“出名”的复杂外(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情形太多了。
),另外,法国人在20世纪开启的女性独立运动,倒是让这个国家的家庭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儿子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女儿则是长大独立,翅膀硬了就要飞走。
”于是,电影里诺曼底的奶农贝利叶一家也面对了这样的问题。
只不过,这个家庭有些特别,他们是由聋哑人和正常人组成 : 有些粗鲁野蛮但本性善良的父亲,穿衣打扮品味好但有些咋咋呼呼的母亲,傻傻木木的弟弟,他们都是聋哑人,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下;还有一个有些自卑和迷茫,但却拥有音乐天赋和女高音嗓子的姐姐——宝拉。
贝利叶,这个特殊家庭的姓氏,Bélier, 与“白羊座”在法语里分享同一个词。
因而,不难看出,导演是为这家人设下了一个白羊座的性格基调。
于是,他们每每总是火急火燎地下决定,不顾后果的行动主义,常常争吵,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致,克服难关。
旁人看了这家人的所作所为,大概会心生无奈,甚至可笑。
但是,生活又不是活给别人看,归根到底,它是要“作”给自己玩。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父亲一时激愤下跑去竞选镇长位置;妈妈一激动下抖落出内心许多担心与生为聋哑人的自卑;弟弟在少年情愫初夜下竟遭遇安全套过敏事件;又或者,宝拉每每羞愧就夺门而逃,怒气之下能猛攉暗恋对象。
剧情就这样在一波矛盾平息后,另一波矛盾又起中,将观众拉入贝利叶一家的“寻常”生活里。
大概也许,撕逼这种“可大可小”的事儿,对法国人来说,大抵是“寻常便饭”吧。
因为爱,所以才要“撕”,不然心怎么靠近,不然我们如何知道彼此真实的想法?
东西方思维之间的不同,婉转与直抒,也如此在电影里对比刻画而出。
电影的标题是贝利叶一家,但绝对主角却是女儿宝拉。
一个聋哑家庭里的正常人。
然而,她的生活却不像父母与弟弟他们那样是安静无声,反而是充满了噪音。
这种日积月累的反差,也为她的少女成长提供了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尴尬,让她的心灵很难避免不染上自卑。
而从小便要成为这个家庭对外界的对话窗口,等同于一个人要照顾拉扯三个“大小孩们”,被迫与主动地成为他们的保护伞与粘合剂。
有时这一切是充满快乐,但有时更多是充满疲惫。
电影开头,小宝拉便要帮父母在家庭医生和他们之间做翻译,于是成人世界里的性话题,无法不让内向少女有些无措与无奈。
最好玩的剧情是,父亲与镇长之间“挑衅”,导演真是将法国人“好斗”天性展露无疑,却又让人捧腹不经。
定位为一部轻喜剧的贝利叶一家,而非完全的少女成长史来说,倒是为观众提前打了一剂定心针。
因为我们会知道少女一定会克服自卑,拥抱自己的天赋,在最后赢得父母,家庭与朋友老师们的支持。
而大部分的法国的少女电影,总爱着调于“冷与狠”,惯性地为观众送上一份怅然的”断篇青春”。
大抵现实里,又会有多少家庭单纯快乐且知足如贝利叶一家,又会有多少少女幸运坚持如宝拉?
少女羽翼丰满,那她便只愿属于天空。
结尾的告别像似甜甜的怅然,而后的独自成长便是押下一口的咖啡,有多少苦便有多特立独行吧。
当然,导演那样温柔地留给我们一幕少女宝拉自信的眼神,就像是轻叩下的未来。
把贝利叶一家的故事拍成电影让大家观摩一下“家”的一种幸福形态,这主意太妙了。
这大概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喜剧,编剧大人们貌似十分适应“上山下乡”的日子,喝鲜奶,吃鲜乳酪,工作效率就是高。
采集的故事不仅生动欢乐,还有新奇的滋味,实在难得。
必须说,到目前为止,在我所看到的2014年的法国电影中,这是我最爱的一部。
看来我的喜好一直没变,喜剧效果,我还是最爱忠实于生活所呈现出的机智、幽默,而且只对自然流露出的“呆萌蠢”无免疫力。
即便玩夸张的行为艺术,也得像贝利叶一家那样玩,才能深入我心。
比如老爸老妈两边坐,女儿宝拉在中央,三个人坦坦荡荡地面对家庭医生,大谈特谈父母俩人嘿咻嘿咻的房事问题,其中涉及是否使用杜蕾斯、妇炎洁的功效、爱情动作片是否过激过量等等细节内容。
听起来,实在重口大尺度。
但如果知道贝利叶夫妇是一对听障人,理解起来便毫无压力了。
电影《贝利叶一家》在人物设定上就这么新颖,一家四口,除了大女儿宝拉,老爸老妈弟弟三人都是聋哑人,隐约注释了遗传学的理论依据,由此便不难理解宝拉被父母视为“奇迹”,被极其珍视的情感。
还可以看出造物主的神奇旨意,不仅送来一个能听能说心地善良的姑娘做贝利叶夫妇的宝贝女儿,这个女儿的嗓子竟然也是被上帝亲吻过的,拥有夜莺一样高亢悦耳的歌声。
宝拉的人生会像莎拉布莱曼一样的,最终成为耀眼的女高音歌唱家,让我提前剧透吧,其实是剧透了电影之外的她的人生。
回到剧情中,则需要感受主人公成功前的另一种成长轨迹,看她如何一步一步迈过障碍跨栏,跑向胜利的终点。
以上我古板的文字似乎会对阅读者造成想象空间站内的某种困扰,其实这部电影里面的“励志”情节是非传统的,没有逼人吃补药的嫌恶之感,教条也是灵动的,既不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又不是在哪儿摔倒在哪儿爬起来。
苦乐生活的喜剧范儿再次冒出来。
电影抓住的恰恰都是能够触动人心的生活小细节,那些凌乱的琐碎之事混合在一起,丰富了生活的调色板,把笑点烘托了出来;再瞧瞧伤与泪,不期然而然的,早早成了瞩目的背景色。
当然,时间一定是美化的滤镜,在它的魔法世界,经历过的一切都显出美丽动人的颜色来。
想象一下,电影要如此表现生活,这样的过程若Made In Japan,不管多么温暖治愈,或许都会有末世情结,令人心有戚戚然。
产自法国,就大不同了,经塞纳河畔自由随意的风一吹,唯有浪漫与幽默被吹进了玛丽安的心胸里。
就说爱情这事儿,法国人的爱之殇也是来得急去得快,不会纠缠于衣带渐宽与否。
宝拉的“暗恋”,千真万确它是酸酸甜甜的,有曲折,但不是悲伤的曲调。
一开始,虽然受“他爱她,他不爱我”这类柏拉图式的心灵煎熬,那也是蜻蜓点水般地带过。
随即迎向“在一起”的撮合套路。
因为组合男女二重唱的机缘,有望近水楼台先得月,看起来爱情就要水到渠成了。
其实这是为了生活的喜剧效果,在叠加二次“虐恋”的感觉。
总之,一大堆误会上演,调皮的调皮的生活来捣蛋。
谁能想到,宝拉的初潮被她老爸“贝利叶预备市长”认作“失身”,二话没有,一个耳光像印度飞饼一样甩出去,贴在了宝拉的脸蛋上!
之前,老贝利叶一直是个可亲可爱的老爸。
吓跑了小正太,伤害了一段姻缘不说,还制造了产生流言蜚语的机会。
这算起承转合的过渡段,宝拉吃的一记耳光,自然要转送给小正太,宝拉必须怪他多嘴嚼舌根,这样的爱情发展起来才有感觉。
是的,刚要发芽的小爱情,暂时,无情地夭折了。
收尾时,再合家欢,宝拉心仪的那位转学过来的小正太,他把自己与音乐当成特殊的礼物送给宝拉。
你看,就这一丁点的事儿,法国电影就能迂回、盘旋、点缀、婆妈出无穷无尽生动有趣的旁枝末节来,这些都是笑料加工厂。
我一直觉得,法国电影里的小伤心都是小夜曲,是小情调,没有黯然销魂掌的破坏力,也无需挂心。
说回来,在此剧中,宝拉与小正太的情感线还是一条主要的暗线,没有这懵懂的情愫滋生,宝拉的音乐梦必然是迟来的幸福,甚至到电影结束,音乐梦都不会出现,电影主题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说,那些散乱的笑点,小情节,都为全剧的完整贡献着力量。
就如我们的生活,回头串串自己的脚步,会发现,人生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宝拉的爸爸老贝利叶要竞选市长,这一事件就是偶然中的必然。
虽然是用喜剧的方式表现的,却毫不折损“哲学”的魅力。
渊源要追溯到老贝利叶给小牛犊起名字,乌黑一身的小牛犊有个小名叫小白,大名叫“奥巴马”。
联系奥巴马与黑皮肤的关系,老贝利叶反观自己,得出结论,听障人也可以竞选市长,因为他与奥巴马的境遇如出一辙。
这是一套成熟的逻辑,喜感十足,老贝利叶说得没错!
但我觉得最搞笑的还是编排在选举投票那一天的戏。
那天可不是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
对老贝利叶来说,儿子帮倒忙,女儿有自己的事忙,翻译瞎翻译故意不帮忙,生活的喜剧面目也可以呈现。
当然,老贝利叶竞选市长的桥段也如宝拉谈情说爱的小故事,都是条暗线,最终是为引出是否支持长大的女儿远走高飞这一大主题。
贝利叶一家应该被授予相亲相爱五好家庭的荣誉,父母恩爱,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一家人爱护动物,动物也在诚心诚意地帮他们实现自给自足勤劳致富的美好日子。
毫无疑问,在如此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生活,人们心中的爱,它不可能成为伤害。
另外,宝拉百分百能去巴黎参加歌唱比赛,让我想起《阳光小美女》,似乎与《阳光小美女》有相同的品位,这一家人也喜欢黄色小面包。
去年的时候,朋友提议做一个参加达人秀的故事。
在构思故事时,我同朋友一起开始写人物小传,琢磨故事。
主人公定位成一个小屌丝,其实这是受了国内掀起的屌丝文化影响。
又去琢磨这个主人公的家庭,其实都是从原来想过的故事中去搜集碎片,安插到这个人身上。
(一个片子最终能成为什么样,这个阶段就是雏形阶段,在给这个片子定位,在这个阶段就能够看出主创人员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嗜好。
)于是我们又大费周折的给他想了一个“他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达人秀?
”我们从方向上就没有想过“一个家庭成员因为一个比赛、一个机会要与他的家庭分开一段时间!
”我们为什么没有想过那个思路?
虽然我们给主人公建构了家庭成员,但却没有向家庭戏的方向去想。
我们也想象不出,一个关乎于家庭的故事能够在市场中赢得当下观众的青睐。
最后那个故事终究还是没有写出来,写不下去,沉不下心。
最终便搁置了。
心思花了,事儿是见头不见尾。
我们想想前行的方向。
沉重的话题我现在不敢去想,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讲。
我非常佩服那些能够将一个沉重的话题,用一种喜剧的方式去讲出来的人们。
有一种感觉掠过---那是历经生活的沉淀而留下的生活态度。
那不是苦思冥想琢磨出来的,而是流淌出来的。
夜空中沉静的思考,从心发声而出来的东西。
在本片中,音乐为本片增色不少。
反观我们自己,有多少制片人、编剧、导演对音乐剧感兴趣?
让音乐与电影融为一体?
我们欠缺的太多太多,生活还没搞明白呢,怎么能讲好囊括人生百态的电影?
搞笑喜剧成为市场中的主流就不足为奇了。
2014年,电影《贝利叶一家》,法国人的浪漫,笑中带泪的电影,容易忽略的好电影,这才是青春,这就是梦想,这就是现实和梦想的差距的写照,但是我们没有停下脚步,法国人告诉你,什么才是青春电影,什么才是“致青春”!
(毕竟是音乐电影,音乐非常非常好听!
)找个安静的时间,好好的去观看吧,你一定不会后悔!
推荐指数:★★★★☆(9/10分),不要错过的好电影!
好多的动人的细节。
一开始就让人惊艳。
多么有爱的一家,爸爸很调皮的不让女儿亲,姐姐扳过弟弟的脸狠狠的亲了一口,早饭过后,姐姐骑车去上学,爸爸去放牛。
中间啼笑皆非的情节也有很多。
带着爸爸妈妈去看医生,(爸爸妈妈感情太好了)。
弟弟过敏休克,有爱有趣。
“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
爸爸妈妈弟弟都有听障,而姐姐却是一副可以唱哭别人的好嗓子。
开始家人的不愿意分离,到姐姐一首远走高飞一诉衷肠,是要离开,但要好好告别。
姐姐和男伴合唱我要爱你时,唱哭了在场的人,变换到爸爸妈妈的世界,寂静无声,爸爸的神情是那么的落寞,最爱的人最美妙的歌声无法领略,实在遗憾。
还有好多细节打动我,父母看电视,贝利叶站在一旁翻译,太有爱了。
爸爸妈妈童心满满,一拍脑门,一家四口,组个政党。
贝利捂脸的时候好可爱啊
看完电影以后我单曲循环了一整天的《Je vole》,相信很多人肯定也和我一样。
因为这首歌的歌词真的很戳心,“我很爱你们,但我要走了,我不是逃走,而是去飞翔”。
这大概是每一个远走他乡求学的人心里的真实想法。
经营着农场的贝利叶一家,从父母到弟弟都是听障,可偏偏唯一的女儿却有着天籁的歌喉。
学校里的老师带着看脸就知道你唱歌很好即使你没开过口的外挂技能发现了她,并想带她到巴黎求学。
面对要远离家乡去追求音乐梦想的女儿,父母的反应很激动,他们很怕,自己的女儿会离开自己。
母亲甚至说出了在女儿刚出生时,知道她听力正常以后觉得她与这个家格格不入,因为自己无法与听力正常的人沟通。
话语很残酷却很现实,家庭责任和追求梦想的抉择,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痛苦的。
而女儿通过一首《Je vole》配着手语,告诉他们,我不是逃走,我只是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这一段看得我如鲠在喉。
因为自己也尚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盼着你回归家乡的父母,一边是对于梦想的不甘心。
要留在大城市一个人辛苦打拼,还是该回到父母身边安于生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道困难的选择。
可任何的选择都是没有错的,面对父母,有时候真的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每个人都有些想对父母说的话,我真的很爱你们,但我还有我需要去完成的事。
而父母,即使听不到女儿的歌声,但他们看着别人为她起立鼓掌,父亲把手放到女儿的声带上想通过传感来倾听,都可以感受到,她是多么值得他们骄傲。
音乐无结界,即使是有声和无声的区别。
片子特意做了一段静音的处理,就是为了让观众去感受,去体会,无声的世界。
歌曲在整部片子里占了很大的比重,也承担起了很大一部分的情感渲染。
不得不说法语真的是特别特别温柔,每一首歌都很好听。
从合唱团的柔声合唱,男女主角高亢的对唱,到女儿那首温柔到骨子里却很坚韧的曲子。
每一首都揣着满满当当的感情,带出那种直击人心的情感共鸣。
这就是一部美好幽默的家庭片,也是好久没能看到这样单纯感动的电影,故事的内容和它取的景一样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本来家庭成员的关系就没有那么复杂,那些纠葛和冲突,多是一些小小的争吵、和解和互相依赖,说到底,我们都是因外太爱彼此了。
电影里的一家人真的非常温暖,因为没有语言,他们只能通过动作、眼神和嗅觉来表达感情,这才是动物最本真的样子,加了语言,反倒是给这份感情多了杂质,所以贝利叶一家的感情看上去才那么动人。
法国人对于爱的表达真的细腻动人得恰到好处,看完以后觉得从心而上的温暖,他们对于生活,从来都充满了爱和勇气。
女儿最终在父母的支持下离开了家乡。
这样对于不确定的未来的探究,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沿途忐忑而充满未知,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放弃一些事,所以有时候爱会捆绑我们。
但爱一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定是要陪伴,而是因为他们坚定自己一定要成为更好的人。
爱不是牺牲,爱不是同情,追梦的路上我们都会因为爱而变成巨人,要以更加强大的身躯来保护我们爱的人。
每个人都有必要去好好创造自己的人生,过好了自己的生活,才能去爱别人。
突然想起一段话,“每件事到最后一定会变成一件好事,如果不是,说明还没有到最后”。
希望尚在人生途中的你我,都能走到想要的风景。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BJIFF 240425 党史馆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3.5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