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被我们很多人所忽视的是,死亡,原本就是像出生一样平常的事情。
但在现实世界里,医生和入殓师的地位却截然不同。
看过本片,虽然不能让我们坦然面对死亡,却可以消除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正视死亡,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一次。
原来入殓是一种道,一种因为仪式感而使得死亡升华的道。
大悟对象征着死亡的工作兴起辞职念头,向社长告辞时,与社长在充满绿植的花房里享用了美味的河豚鱼子。
河豚的鲜美象征着生命的美好,河豚的毒素意味着死亡的先兆,这是一个完美的契合点。
生命中,最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美好的便是美食了,而我们对死亡的畏惧,也正是畏惧生命中的美好被剥夺罢了。
人固有一死,无论生前是什么人物,社会地位有多高,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归途。
就像NK办公室里摆的三口棺材,因为材质、装饰的不同价钱相差悬殊,“烧完了灰烬都是一样的”,“人生最后的购物却是要别人来决定”,在面对生与死这样的问题时也由不得人们自己来抉择,“这还真是讽刺。
”我想,对死亡的理解,应该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吧。
直面死亡,赤裸而令人无力,它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梦魇怪兽,催促着你成熟。
我想我能理解男主,想逃避又无法忘怀。
生命本是五彩缤纷的吧,但这部电影却着重描绘了生命的尽头,在我看来是浓墨重彩的一抹悲壮的红。
美的不一定是悲壮的,但悲壮的一定是美的。
生命多美好~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入殓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打死我也不会去看日本电影的。
对于日本电影还停留在很早以前在佳片有约上看的《命》,那也是一个让我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日本电影。
其实和我一样抱有相同看法的人确实很多,在3月19日之前,网上根本找不到这片子的完整片源,也就是最近几天,才在电驴和BT上出现DVDrip格式的下载,随之我家附近的小店里也能买到该片D5的碟片了。
人们对死亡一直是讳莫极深的,尤其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直是很消极的,当然像入殓师这样一个为死人服务的职业也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
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曾经他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当时很多同学家长都以他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在接触影片之前,我先接触到了这片子的原声CD,刚开始我不得不借着片子的原声在脑子里构思情节,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当影片画面和配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发现久石让的配乐是那么的好!
这也就是吸引我看这片子的另一个诱因,不得不承认久石让作为现在少见的New-Age配乐大师,配得电影音乐毫不逊色于欧美大牌配乐大师,甚至可以说久石让的配乐让《入殓师》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因此我将以久石让的配乐作为主线,以音乐作为切入点,浅析日本作曲家久石让在电影《入殓师》中的配乐艺术。
简单质朴的情节,旋律如歌的音乐构成了电影《入殓师》的整体基调,因此久石让对于电影中配乐的把握也是很有分寸的。
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本是大提琴师,因此久石让就以大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并通过简单的弦乐五重奏的方式演绎了电影《入殓师》中的主题段落。
久石让的配乐和欧美的一些配乐大师是不同的,欧美的配乐大师一般比较偏爱音画同步似的“对位”关系,他们追求的是音乐“似有似无”,将音乐置于“背景”上的位置,着力让音乐来渲染环境,音乐甚至和音效等同。
而久石让的配乐是不同的,他配的音乐多数是与画面平行关系的,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步的感觉,但事实上此时的音乐却在着力刻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电影看上去节奏缓慢,但是却很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音乐成为了片子里的另一个主角!
将音乐参与叙事,这是久石让配乐的高明之处,从《菊次郎的夏天》再到为奥斯卡获奖的动画长片《千与千寻》所作的配乐,无不渗透着这样的思想。
而这一点让我想起了很多欧美的“另类”配乐大师,比如John Barry和Ennio Morricone,他们的配乐就很少音画同步,而更多的是用音乐参与叙事,用音乐刻画人物的心理,感染观众的听觉,用听觉唤醒观众内心的共鸣。
《入殓师》中有一个让大家记忆很深的段落,小林第一次参与入殓仪式以后,夜不能寐,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早逝的母亲,想到了抛弃家庭和情妇私奔的父亲……此时,随着小林的独白,镜头以第一视角垂直扫过了母亲的遗像和一些家什,并最终落在了小林拿出的大提琴盒上。
随后我们听到了由男主角的扮演着本木雅弘亲自演奏的入殓师的主题,此时镜头的处理非常巧妙,以一个平行移位的方式由现在联想到了小林小时候,与此同时配乐在大提琴干涩的音响上,加入了钢琴和其他弦乐,凸显了温暖的爱的气息。
这段配乐在影片原声CD里叫《On the record》,在其后的情节中,我们从小林的妻子的口中知道这支曲子是父亲最爱听的。
其实我个人认为导演将这支曲子作为影片的主题是很明智的,虽然我们听到小林独白中对父亲抛弃家庭与情妇私奔这件事耿耿于怀,但是音乐却在温暖的旋律基调上演化着,这是否也就为片子最后小林原谅父亲埋下伏笔了呢?
这首曲子最完整的出现则是在影片的最后,在原声CD里的名字改为了《Memory》(关于此段配乐,后面详说)。
影片的配乐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主题,在原声配乐里出现两次,名字是《Beautiful Dead》,小林参与的前几次入殓仪式都有这首配乐的加入。
配乐两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佐佐木扮演的老入殓师为一个年轻母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中,当失去爱人的大男人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达到高潮。
配乐以大提琴和其他弦乐组成的五重奏组开始配乐的主题,凄婉而哀伤,深入细致的描绘着死者家属观看小林做入殓仪式时的复杂心境,让观众感同身受,配乐里的高潮段落使用小提琴升入主旋律,从小二度上的主题逐步提升,以大跨度而舒缓的配乐描绘着那个大男人最终被小林和佐佐木扮演的老师傅的入殓师所感染,并失声痛哭在妻子棺材前的那种五味杂陈。
音乐此时早已概括化了!
这段配乐第二次出现则是小林为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中出现,主奏乐器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
钢琴上的一个富于试探性的动机引入了小林给澡堂老板娘做入殓仪式时的心理感受,随后弦乐和单簧管进入,竖琴华丽的拨奏似乎描绘了澡堂老板娘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次出现少了几分悲凉,却多了几分憧憬和希望,音乐终结在小林的妻子终于原谅丈夫时的那浅浅的一笑…… 影片中另一个闪烁着熠熠光辉的配乐段落,就在所有人都津津乐道的“田垄拉琴”那场戏中。
这个配乐段落其实是从圣诞夜小林在NK公司吃鸡腿拉琴开始的,小林首先拉奏的是古诺和圣桑的《圣母颂》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的小林为死者做入殓仪式,看到了小林忙碌的身影,而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这段配乐在原声CD里的名字是《Ave Maria-Okuribito》。
在这里其实导演也通过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更加了解了生命的真谛。
这段配乐是完整而一气呵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段配乐非常好,配乐开始于一部伟大的古典作品,可以说入殓师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暗合了《圣母颂》的某些音乐元素,久石让简单而顺畅的处理这段配乐,不是生硬的将两个主题拼接在一起,当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到一起的时候,音乐由C大调流畅的过渡为了G大调的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一下变得明朗而开阔起来,此时弦乐适时的加入。
由弦乐齐奏开始的入殓师的主题透着一股生命的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尤其是画面中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那一抹新绿。
虽然片子描绘的是入殓的情节,可是却没有了一点悲伤的气氛,此时影片的叙事完全由音乐做主。
当这段配乐中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加入时,我们看到了小林卖力的工作,不得不一边开车一边吃寿司,这段配乐最终结尾在小林忙完一天的工作出现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的时候……影片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情节无疑是出现在影片最后,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场景中。
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最感人的主题《Memory》悄然响起……这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一切全都靠音乐来描述,此时导演将小林对父亲的回忆与此时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情节,交织在一起,我们看到了那张失焦的父亲的脸逐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
这段配乐和入殓师的主题是完全一样,可是却充满了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
当我看到这段情节时早已泪眼婆娑,不仅感动于父亲始终未泯的对家庭的歉疚,更感动于影片中音乐主题的呼应。
这段相似的配乐主题在片子里的几次出现其实都在暗示着小林最终一定要为父亲做入殓仪式的,很多人说结尾没有新意,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心意!
这正是奥斯卡评委最最最看重的一点:人性的回归!
这一点无论是亚洲电影还是欧美电影都会有涉及,尤其是今年奥斯卡的几部获奖影片都是以人性的回归作为主题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人性的回归恰恰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
回到配乐,这段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虽然没有台词,却通过送石子这个情节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是否可以这样说,大提琴这里其实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
这段音乐代替主人公之口,或者说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小林多么想与父亲见最后一面,多么想和父亲说说话啊,可是现实,可是隔膜最终让他只能看到父亲僵硬的身体,只能通过抚摸去表达了。
此时音乐似乎是虚拟了父子对话,抑或是看到了父子之间本应有的正常关系。
此时音乐将主人公的心境描摹的如此深入而透彻,细致而精雕细刻,纠结而毫不做作。
这样的配乐我只在《1900》里听到过那首著名的《Playing Love》,现在可以说我也爱上了这首配乐,它是那样的沁人心脾,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了一遍又一遍…… 其实久石让为《入殓师》所作的配乐是非常有特色的。
比如小林澡堂里洗澡的情节里戏谑的配乐,比如小林参与入殓模特的情节中诙谐幽默的音乐,比如小林第一次到NK公司报到时的情节中,有些试探又有些兴奋的主题,所有的音乐都非常有特色的渲染着气氛,烘托着主人公的情感。
尤其是片尾字幕的时候,导演为我们展示了一次完整的入殓仪式过程,此时的音乐跳跃而快乐,丝毫没有一点死亡带给人的黑暗和悲凉,似乎暗示小林最终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功,同时在家庭上喜得贵子等等,而这一切都在这段旋律轻的《Ending》里……《入殓师》的情节和构架也许是简单的,传递的主题也许是浅显的,配乐也许是朴素的;可是影片的镜头设计却是独到的,剪辑和构思却是精巧的,久石让的配乐却是细腻而精深的,影片所探讨的人生哲理却是深沉而乐观向上。
可以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更多的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生与死的哲理!
入殓师是一部很引发人深思的电影,深思自己是否适合现在的工作,深思自己该如何面对死亡,深思这一生为何而活又该如何而活。
电影的节奏很慢,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故事,就是在完完整整的展现一个入殓师的由来,发展以及归处,这个对每个人的日常十分遥远却终将面对的职业,电影以入殓师的视角给我们关于生命的探讨。
一部电影能够做到反映一类事,说明白一个故事还能给人以回味和思考,就是成功。
最后,表白我凉子姐姐。
日本的电影,我看的少得可怜。
仅从我看过的几部来说,我比较喜欢导演对细节的处理,开始隐晦而怪诞,慢慢地豁然开朗让人看到生命或者爱的力量。
日式思维总是用独特的精巧来渲染气氛,打动荧屏前的我们。
继阿甘正传后,我第二次在看电影的时候泣不成声。
入殓师是我看过的仅有的几部日本电影里最好的,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小林就是 忧郁的艺术家。
小林的父亲,因为当年抛妻弃子的行为,也得到了情妇离他而去的惩罚。
多么讽刺啊。
他多年来杳无音讯也许只是无颜面对妻儿想用余生来赎罪。
他并不孤独,因为他等来了儿子送行。
其实小林是爱着父亲的。
那块父亲赠与的凹凸不平的石头,一直用报纸包着放在小林的琴盒里。
他只是彻底化解对父亲30年来不闻不问的怨恨。
直到给父亲入殓的时候,看到那块圆滑的小白石一直紧紧地攥在小林父亲手里的时候我随着影片的节奏让眼泪夺眶而出。
只是小林,比我冷静。
沉醉在悠扬的大提琴里,我也仿佛能从小林的回忆中唤醒我小时候的回忆。
和小林比,我是幸福的。
小时候我因为好奇吵着闹着要学二胡。
爸爸妈妈拗不过我终于答应下来。
为了能让我好好地学,爸爸总是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叫我起床带我去公园练习,我总是抱着二胡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一路上迎合着晨练老人的赞许的目光。
公园的山上是最适合练习的地方,每次都是爸爸帮我立好谱架,在一边看着我练习。
爸爸不懂怎么拉琴,可他能听得出我是不是认真地在拉。
每次练习回来,爸爸总会奖励我一个路边香喷喷的面饽饽,然后叫我自己徒步去上学。
正因为爸爸,才让我坚持练了六年。
那时都以为初中是容不下任何时间来学习课外兴趣班,为这,我甚至同样放弃了六年的素描。
现在重拾二胡虽然会不顺手,可是触动琴弦的时候,总能感觉那是一种连心的颤动,温暖着全身。
如今的公园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公园,可我和爸爸,还是当年那对默契的父女。
爸爸变黑了,爸爸变老了,可是爸爸的爱,永远都没有变质过。
如此默默无闻而缓缓流淌的爱,我来得及珍惜。
我没有去过殡仪馆,我没有见过生活中的入殓师。
没有经历过是不是也没有资格来评论这么沉重的话题。
我一直不忍回忆,离开我的亲人。
最最疼爱我的大伯母,在饱受病痛折磨后离开。
在路上的时候,我甚至还在考虑怎么酝酿感情这样的问题。
因为早在我得到她确诊为晚期的时候我就和妈妈抱在一起痛快地哭过了。
在之后的日子,大家为了瞒住大伯母的病情,还要在她面前装作若无其事。
这样的日子过得久了,竟然也就慢慢麻木了,有时候发现自己会在深夜的时候慢慢抹泪,那是一种必要的感情宣泄吧。
随后我终是看到她了,本来就瘦小的伯母因为生病更干瘪更瘦骨如柴了,惨白的脸,深陷的黑眼圈,过于消瘦而高高突起的颧骨,面部表情痛苦而显得狰狞了。
眼泪很自觉地夺眶而出,我实在不忍看第二眼了。
我没有守灵,来到里间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奠,大大小小的的丝绸的寿布,整整齐齐地排列。
那一夜,我永远不会忘记。
死可能是一道门 逝去并不是终结 而是超越 走向下一程 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 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 路上小心 总会再见的 虽然殡葬员的话很有道理,可是面对死亡,我还是无法那么从容。
像入殓师一样从容。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真要强奸你,你能躲的过去?
妥协吧,享受另外一些快感吧。
如果男的能够继续拉大提琴,他绝对不会去给死人擦屁股。
用拉大提琴的手去擦死人屁股,这一点就是故事给小资们的卖点,正中了小资的下怀。
哈日哈韩们颇又有了些理由用来感动自己。
心中也不忘默默的祈祷同样的乡下生活——虽然他既不会拉大提琴也不愿意给死人擦屁股——就像他们能背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
其实只是背背而已。
为了感人,电影不惜在某些内容上闪烁其词。
当然,从消闲娱乐的角度来讲,这也够用了。
感动也可以当做商品来出售的,在导演和编剧手里,它不过是个技术活。
其实这不过是一部关于劳模的电影,阐述了我国已经提倡了多年的卓越的劳动者信条,即“干一行爱一行”。
这一信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是暴力机关为了欺骗人民大众为其卖力的舆论工具。
中招就是悲哀。
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对死人的尊重,虽然这种尊重不乏被活人所鄙夷。
一个人的生命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也许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问题是,一个人的人格是有限还是无限。
当一个人的躯壳僵硬,冰冷进而化做一缕青烟,他还有什么留下来了?
它们在一起吗?
故事中的死者,那个孤零零的老太太是最可怜的,她死的最惨。
不光是因为她死了两个星期才被发现,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她已经令人作呕了。
死者能有生者美丽吗?
不能,如果能,那么生者是可悲的。
也不要让入殓师带给你最后的恰似美好的感动与追悔吧。
现在开始,美丽的生活并爱其他人。
影片的故事情节,喜欢电影的观众,大概已经从报纸网络等相关的报道中,了解一二:一个大提琴师失业了,回到家乡做了一个入殓师。
所谓入殓师,用影片中入殓社社长的话说,就是“帮助他人踏上安稳旅程“的人,说白了就是给逝者清洗、化妆的人。
入殓师这个职业,必定会涉及到生与死这样的关于人生的终极话题,看起来绝对不会那么轻松。
可是等真正看了影片之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用著名影评人Mark Schilling的话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影片里包含了喜剧因素和各种情感,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然而《入殓师》用一种不同寻常的而且很有趣的方式来表现它。
” Mark Schilling的评价很中肯,《入殓师》不象它的名字那样令人生畏,相反,尽管影片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死亡、葬礼与遗体,但是导演却在很多地方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展现入殓师的工作以及他与周围人的情感故事,使得影片温馨而感人。
但是,另一方面,影片以“入殓”为主要故事情节线,给观众造成的情感基调并没有被影片中的那些喜剧成分破坏掉,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葬礼与死亡,最终却没有止于笑声中,而是依然让观众感悟到死亡的悲痛,乃至于由此产生的对生存寄于的深沉冥思,在这一点上,导演泷田洋二郎对喜剧和悲剧的界线以及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的准,幽默处令人忍俊不禁,感人处却又令人动容不已。
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死亡,显然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畏惧死亡,正如影片中对于死亡的理解:“这是很普通的事。
”大提琴师小林从东京失业后和妻子回到家乡山形,“误入歧途”做了一名入殓师,在他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他的社长就让他假扮一次逝者的遗体,说是让他做一次模特儿,录制入殓的程序,其实是让他体验一下作为逝者的感觉,因为人都是惧怕死亡的,做过一次逝者之后,死亡的恐惧在他眼里尽管不能立刻消失,但至少让他明白了该如何去面对一个逝者的身体,这是作为入殓师的职业道德。
影片细致入微的向人们展现了日本人的入殓程序,让人不得不惊诧于日本文化中的仪式,仪式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茶道到花道到香道到剑道,一切都是按照仪式的程序来要求,一丝一毫的差池都不能有,这可能源于日本独特岛国文化,不利于向广处发展,所以要向深处发展,不能做到广而博,就要做到精而深。
入殓的程序也体现了这种仪式化特征,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益求精,象舞台上的走步一样严格,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作为大提琴师的小林,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
而以悲剧的方式来表现死亡,实则是给我们以最深的沉思,来反观生命,该如何的活着。
影片的开头,小林开车从雾中而来,伴随着他的心里独白:“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后来影片中又复现了这一段,只是后面多了一句:“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个下岗工人对于再就业的迷茫,其实这已经超越了下岗再就业的一般性思索,而是关于生存意义的本质思考。
此外,影片中每一个逝者都有一段故事,有长有短,有显有隐,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以启发,或多或少,或深或浅。
但是我想,其中最大的启式是,活着的时候,人们应该互相理解,相互宽容,否则死亡一旦降临,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对逝者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小林送走的每一个人,与他们的家人,都有一段难以言表的故事,随着死者的逝去,所有的故事与感情都化眼泪与灰烬。
这一点,更体现在小林自己身上,他和父亲的关系,每每令小林感到痛苦,理解还是痛恨?
一切都在转念之间,乃至于生死。
所以,我认为影片中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于悲喜剧的界线处理,死生,悲喜之间。
日本人对于受众心理有很深的研究,这一点,日剧里体现的尤其明显,很多日剧都是让我们哭着笑着的看完了,那种大喜大悲的剧情起伏会令观众的情感极端开阖,很是过瘾。
但是《入殓师》的悲喜却不是这样的,无论是悲是喜,影片都隐忍有度,感人处不煽情,幽默处又不是象硬在挠你,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真正的东方式的情感流露。
此外,说到影片中最大的主题,对于生死的理解与感悟,影片更是以一种东方式的启迪来引起观众的思索,而不是布道式的说教。
对自己的入殓师工作耿耿于怀的小林,有一天在桥上看到河里的鱼,拼命的向上游游,然而从上游却漂来了几条死去的鱼,小林很是感慨。
这时,他的一个朋友正好经过桥上,于是停下来和他一起看鱼,小林说:“真是悲哀啊,为了死而努力,终归一死,不那么努力也可以啊。
”他的朋友说:“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
”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庄子与惠子的那场著名的濠梁之辩。
希区柯克对后辈导演们开示说:让观众知道接下来你想做什么,但让他们担忧你要怎么才能办到。
《入殓师》的剧情没有意外,中规中矩,观众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还是动人。
小林大悟从不情愿的入行到认同并热爱入殓师身份,以及周围的人逐渐了解入殓工作及其价值,这些故事都是线性推进的,然而该片的导演用丝丝入扣的配乐、恰到好处的细节和朴素的哲理渗透为观众解除了担忧,把一个老套的故事讲得情味盎然,让自负聪明的观众深深入戏、且笑且泪。
希大师可以给滝田洋二郎批个优。
音乐《入殓师》中久石让沉厚庄严的大提琴,可以媲美《卧虎藏龙》里谭盾紧张急骤的鼓点。
不过,除了常规的营造气氛、渲染情绪,《入殓师》中的音乐还有叙事功能。
因为主角是一个大提琴手,他的生活和音乐息息相关,即便后来转行也没有把提琴束之高阁,而是时不时还拉上一曲。
刚开始的乐团演出,小林大悟在一众乐师之间拉大提琴,为一出交响乐贡献音符,他的琴声消弭在合奏中,扮演着音乐技工的角色。
后来从事入殓工作,一番世事历练,万般感触到心头,何以解忧,唯有音乐,于是在乡间长堤上独奏,以自然为舞台,以天地为听众,雪山静默,天鹅高飞,境界超拔,此时的琴声不再是指挥示意后照着乐谱机械的应和,而是打上了强烈个人色彩的情感宣泄。
后来在圣诞夜,大悟为社长和同事演奏,他的琴声在融入了对生活、生命感受之后,变得很有感染力,打动了仅有的两位听众,此时他不再是个技工,而是真正的艺术家。
小林大悟对音乐的理解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他逐渐坚强自信、成长成熟的过程,这里音乐是一种潜叙事,琴声如诉,说不尽的世事如烟。
鱼白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又名西施乳,甘腻细嫩,味为海鲜之冠,以至民间有“不食鱼白,不知鱼味。
食过鱼白,百鱼无味”的谚语。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尝过河豚之后,曾发出“值那一死”的赞叹。
而佐佐木社长对鱼白的美味如此赞叹:好吃得让人为难。
当时小林大悟打定主意要来辞职。
还没说出口,社长请吃河豚鱼白,一番晤谈,大悟打消了念头。
鱼白这种高级食材充当了社长大悟之间隐形谈判的筹码,功效巨大,犹如杀手锏。
社长的居室摆满了盆栽植物,连饭桌上都放了一小钵开花的仙人掌。
社长说只有植物不要靠吃别的生物为生,一个要靠死人维生经常接触尸体的人,对植物的清新素净自然很是喜欢,在植物的环绕中,尸体带来的不适会消散,这里植物相当于自然疗法的药物。
然而人毕竟不能像植物一样无欲则刚,欣赏植物但自身不能变为植物,得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于是社长在小植物园里烹制鱼白,享受美味。
社长说不想死就要吃,吃嘛就要吃得好。
鱼白,象征了生之欢愉,享受鱼白就是善待生命。
而给死人入殓,维护死者尊严,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
入殓工作收入丰厚,能给人善待自身的本钱,此其一,入殓善待了生命的遗蜕,安抚了亲人的痛苦,此其二,基于这两点,大悟一口鱼白下肚后,也把辞职的话咽了下去。
影片还有很多涉及吃饭的镜头。
如两次吃鸡的对比,第一次大悟刚刚着手新工作,第一次亲见尸体,看到妻子准备的鸡肉火锅,联想到尸体的惨状,大吐特吐。
第二次圣诞夜,和社长、同事聚餐,大啖烤鸡,狼吞虎咽,大悟还问社长好吃吗,社长重复了吃鱼白时的台词:好吃得让人为难。
此时大悟已经是思想彻底改造,业务精熟了。
另外还有许多大悟一个人兴致勃勃的用餐、开车赶工作时大口吃快餐等镜头。
包括鱼白之宴,这些吃饭的场景无非是在传达同一个生活理念: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好好享受生之欢愉。
静美死是人人有份的事情,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
土葬、水葬、天葬、火葬,死后的身躯总要有个归宿,葬礼仪式的不同,体现了文化的分野。
古波斯拜火教教义有云:生亦何欢, 死亦何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熊熊圣火,焚我残躯。
这无疑是主张火葬的宗教,对待生死有一种慷慨悲歌的气度。
西方有神父牧师包办生死事务,生则洗礼坚信,死则天堂地狱,最后还有末日审判,可谓是一条龙服务,有清晰、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大家耳熟能详,没有神秘感,其生死观似乎颇为制式。
而中国,则明显的是乐生恶死,有人问孔子如何看待死亡,老人家回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还是专注解决活人的问题吧,把一个大问题轻巧的避开了,中国人提倡向死而生,连老了都要老当益壮,还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说到日本人的生死观,却是颇为奇特。
1903年5月22日,17岁的日本东京帝大资优高材生藤村操来到日光华严瀑布,在一棵树上刻字曰:悠悠天壤,辽辽古今,五尺之躯想不透如此大哉问。
贺瑞修之哲学,值多少权威?
万有之真相,一言以蔽之,即不可解。
怀抱胸中之恨,烦闷,最后选择一死,既已站在岩上,胸中了无不安。
始知最大的悲观竟等于最大的乐观。
把这些天问刻完,他就跳瀑布自杀了。
很多青年对藤村操“美丽的哲学的死”心向往之,纷纷效仿,一时华严瀑布成了自杀圣地,来了断生命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波所谓的“明治自杀潮”。
二战后的日本还发生了一波“作家自杀潮”,其中不乏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这样的大家。
川端康成把死看作是一种极致的美,他十分欣赏自杀身亡的画家古贺香江的一句口头禅:“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对死,川端并非叶公好龙而是知行合一,最后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含着煤气管自杀了。
这就是日本人的死亡观:他们认为死是美的。
为了追求死之美,居然不惜自杀。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句话也透露出了对死亡的亲近之意。
了解了日本人的死亡观,就不难理解影片中葬礼上的笑声。
泰戈尔有诗云: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入殓是给死者做告别舞台的定妆,是一份创造死之静美的工作。
作为入殓师的小林大悟其实仍是一个艺术家。
其它影片除了表现人的生死,也表现了行业的兴亡,如乐团解散、澡堂关张、佐佐木的事业差点后继无人。
从人生扩展到社会,从现实关照到历史变迁,全片是一阙宏大的死亡赋格曲。
然而《入殓师》也高扬了生的欢愉,结尾大悟和怀孕的妻子和解,他们将一起呵护即将出生的小生命,影片也是一首生的赞美诗。
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死,但是没有一个活着的人真正懂得死亡。
影片从一个入殓师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生死,让人感到寒冷中的一点温暖。
电影在安静平缓的音乐中开始,小林是个大提琴演奏家,有着自己的音乐梦想。
但是乐团解散后他失业了,为了生存他选择在隐瞒妻子的情况下接受这份工作。
他开始很困惑对自己的人生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电影中有一段拍到他在桥上看桥下的鲑鱼,一些正拼命在水中逆流而上,而另一些死去的被水冲下来。
他不明白为什么明知是死还要苦苦挣扎?
后来老者告诉他是为了回到生的地方。
生和死的轮回其实死并不是结束,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
电影的音乐非常的让人感动,委婉温情的,诙谐生动的,很好的哄托了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感情的变化。
最喜欢那首memory,大提琴拉奏的曲子催人泪下。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大悟选择了温暖而不是冷漠,宽容而不是拒绝,选择了爱而不是恨。
生命总是会结束,请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和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
日本的电影作品 重来都是以朴实细腻著称 这部作品也不例外 命运老跟人开玩笑 大提琴演奏家化身遗体化妆师 并从纯粹的生活窘迫所迫到开始珍惜生命的意义 务求用个人的成长历程去感动更多的观众但我却没有动容 因内心对日本已形成难以改变的刻板印象 日本一直是个纠结的民族 在生命的对待上也呈现出两面性 无法想象拍出这样题材的国家 曾手刃无数条无辜生命 规模化的屠杀更是历历在目我只能说日本是个对内内行 对外也内行的国家 所作的一切都让人怀疑它的企图 真无法不带有色眼镜去看它的一切 因为内心的伤痕到死还无法磨灭
之前在做葬礼文化对比的资料搜集,加上久石让的强大诱惑力,我知道这套电影于我来说是必看的....而它最终所带来的共鸣也是我始料未及。
一边观看,一边想起曾经送别重要亲人的情景,眼泪终究抑制不住。
中式葬礼因其步骤的繁复和讲究,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也可说是理所当然。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
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前就为自己买下墓地,而这一切在东方文化中都是鲜见的。
小林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也是为了表现其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
入殓师主要负责的是葬礼流程中被称为"小殓"的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为亡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兼有进行“大殓”的职责。
一般来说,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入殓师如何帮助死者整理仪容,我们可以做的只是挑选死者生前喜爱的衣物,然后交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处理。
在影片中,导演多次将焦点放在入殓师把遗体的双脚交叉,用佛珠将双手缚上,从中国习俗上来说,如果不用线拴住手、脚,死者便会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这样安置死者,那么死者的灵魂就会出来扰乱活着的家人,如果捆好了再埋,死者就会保佑家人平安。
当然,这一举动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是否一样,有待研究。
正如片中余贵美子所饰演的那名女职员所言,无论棺材做得有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其实也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
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
但其实,这一切更多地都是为生者而做,它给了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意愿。
正如片中开头的第一位死者,最终选择哪一种性别的化妆,也是由他父母所决定。
或者,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片子很肤浅,不过就是用一种职业来重复死亡的意义的话题,一切都是老生常谈。
但我佩服导演的是,能够将这么沉重的题材,拍得更富于人文关怀。
拍摄手法是否高明,桥段是否创新,有时并不是衡量导演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何用平淡的情节来反复突显相对深刻的主题,并能在当中扣入细腻的情感,有时更考功力。
我个人认为,《入殓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东方文化“不知生,焉知死”,绝口不提死亡对人带来的影响的惯例。
关于生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多,但《入殓师》在主题处理的手法上,切入点主要在生者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情绪反映,通过此来引申出人们的生死观。
以它的中心来看,它强调的是一个对“死亡”的接受过程,因此如果依照部分影迷的意愿,太强调深刻的生死意义,感觉上会有点偏离了原定的主题。
最起码,从题材上来讲,这是一个突破,每个人都会想到却没有落实去拍的主题,滝田洋二郎选择了将其用这种方式搬上银幕,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它嗤之以鼻呢?
《入殓师》再一次印证了久石让不愧为音乐大师,用大提琴的演奏来代替安魂曲的旋律,处理得当,让人印象深刻。
而主角在空旷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显了他的内心对入殓师所面对的压力的释怀,与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内心情绪的平静表现。
这是他灵魂深处的安魂曲,也让观者在经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后找到一个释放的平衡点。
对于普罗大众中一员的我来说,《入殓师》的感染力,与对主题的诠释,是大放异彩的。
正视死亡,尊重死亡,这就是我的观感。
=================================================3.25在这里有部分豆友指出我对"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对中国文化绝口不提死亡观点的错误,这点我承认,也谢谢他们的指正。
但在原文中我就不作字眼的更改了,毕竟这是我的错误,没必要掩饰。
以下这位豆友的观点是比较正确和中肯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作参考:goto9:誠實可靠小郎君 看來理解上的確是有偏差 樓主在解釋“未知生,焉知死”的時候也說不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 怎么到了後面卻說成只關心生,沒時間關心死了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儒家最大的主張是慎終追遠 終就是死亡,遠就是故去的人 儒家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是輕鬆不是解脫而是慎重悼念 這是和基督教本質的不同 新生這個概念基督教里恰恰是沒有的,因為基督教不講輪回,沒有來生 而講救贖,等待末日審判 在基督教看來人死是投歸上帝的懷抱,并非新生 懺悔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 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生與死是無關聯的 所以在基督教的葬禮上你甚至可以聽到親屬們輕鬆地回憶死者的過往,或者幽默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在儒家的葬禮上,這就是不敬,因為在儒家的觀念里,死是生的歸宿,是生的延續 所以敬重死者就是要供奉他儘量地象徵著他還活著的樣子 中國俗話說,人死為大,死對於中國人是最重要的東西 喪祭禮占據了儒家禮儀的大量內容,而禮儀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外在 可能和古典文化隔絕得太久,所以現代的中國看到日本人保留著的儒家的內涵,反倒覺得很新奇可敬 日本人大概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吧,這叫禮失而求諸野
要感谢这部电影的配乐,使电影升华了,让情绪一下就进入剧情了,也只有日本这个国度能拍出这种片子了!
日本两千年后的电影总给我一种“我要教给你什么”的感觉。每一段人物对话都说教意味满满,这也是为什么在社交平台流传的鸡汤语录总是满屏的影视截图。想讲述一个小众职业,让更多的人了解与明白,然而故事将近一半都在说男主的原生家庭。并不是因为原生家庭才让他选择了这份工作,是因为没钱失业不是吗?而且一直让女方支持男方,就连初次见洗浴店的老板娘都要跟女方说男的多不容易,小小的肩膀颤抖的哭泣…真是俄狄浦斯情节有够严重的。李晨的送礼观是受到这部电影影响的吗?
真的好普通,叙事特别平,结构就像命题作文一样卡得严丝合缝,人物设置都非常刻意,各种矛盾的处理都是一根筋式的,但不妨碍让人哭,认真的样子总是让人动容。入殓的过程有一段总是有剪切,不知道是演员无法做到无法拍摄还是那一段是行业秘密不能拍摄(第二次看发现是在片尾字幕部分有完整的纳棺过程,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手法精彩,很见功力)。总体再脱俗一些就更好了。btw:第二次看哭湿三张半纸巾,太明白这些套路了,但是当这些套路真的使出来的时候又是那么有效,精准、正确、详略得当、一击即中,很可怕。片中有用八带、大天鹅、鲑鱼等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俗但管用,这是一个能和动物分享生活空间的地方,所以也能容纳死的存在。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如何对待身边的生,就知道如何对待死了。
冲淡平和,人生之味,只有30多场却一点也不沉闷,节奏非常商业电影,幽默感与泪点也安排得恰到好处,真是厉害啊,情色片果然锻炼人(不是
剧情编排、台词及表演均过于刻意,看到某个伏笔马上就能知道后招(澡堂老板娘,石头,鸡,怀孕,父亲,各样的误解与释怀)几乎感动不到人...因为前段看过验尸官记录片的缘故,设定上也没能打动我。广末凉子很萌很贴心,让人觉得有这样的妻子太幸福了.西施乳真有那么好吃么?那个炸鸡看起来倒是不错
一个平庸得不能再平庸的导演,一个稀碎的剧本,或许有想表达的深的东西,但是真的拍的很差。所以说好东西还是要拿给有才华的人来拍,不然就是糟践了。两分全是给音乐了,但是导演连音乐都没用对地方……很难不怀疑导演拍的色情片高潮都不知道往哪放。
旧瓶装新酒 另,我心目中完美的入殓师就像CSI MIAMI的法医ALEXX那样。 另二,成熟的广末凉子倒是相当有味道。
真以为谁都能拍得来箴言电影?况且本片甚至比《你好,李焕英》更恶劣——借由他人的经验修正自身的记忆,妄想感动谁?
入殓既是生者的最后道别,也是死者的洒脱上路。生死之间,皆是肃穆。
究极烂片。妻子贤惠得像是伪人,社长玄虚得像是伪神,最后父亲临死手中握着石头更是牵强至极。我最讨厌听了几句俏皮话就以为参透了什么“哲理”、“奥秘”,何况在生死之间。
大提琴选对了 片子说不清的别扭 几乎每个出场人物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能 你可以说它布局严谨 我则以为虚伪至极
3.5;重看降分,掐算过于精准的煽情点,配合柔情似水的配乐,几乎与后排现场音轨的预测毫无意外地一致(甚至观众的脑洞更大),叙事的转承一马平川式地可预见,几个分水岭节点的控制能反映出剧本的打磨度,可惜一定要走向光明圆满治愈委实缺乏说服力,若抻长为日剧,交代明晰家庭变故之前因后果,可能会更动人。高光点也是明确的:1、日式“职场戏”真碾压级,徐缓沉静展现“手艺”的过程,无论是主线入殓还是副线澡堂,都极生动地体现何谓“匠人”之精工细作;2、在逆境中,在周遭敌意的环境中,如何说服自己及他人,相当值得尊敬;3、敬畏死亡的仪式感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往生者先于生者走过这扇门,路上小心啊,我们也会追随而来——一种达观的生死观。
幸运的是,看到了两个最搞笑的片段;不幸的是,依照这两个片段就去看片了,何况还打上了奥斯卡的名头。然后悲剧就开始了。小日本还是相当会煽情的,凉子被揉胸,她还越长越像馒头。
豆瓣有假。为什么那么多五颗星?这部片中的日本人举手投足之间都让我觉得恶心。另外,这个民族的死亡情节不是一般化。
挺失望的,没啥看点。
广末凉子老了好多了,现在那张脸笑起来就像文丑丑似的。另外我也不喜欢男主角,他身上就永远有股大都市精英气质,他应该去演东京红绿灯路口穿梭的白领。
远没想象中那么好……剧作套路和煽情直给全都可以一眼看穿,对职业以及生死似乎也没有更多的探讨欲望。虽然一些静谧而美的时刻,还是可以带来比较舒服的观感,但实在太“无趣”了。
剧情也很离谱,矛盾激化的原因也很离谱,对白也很作,女性地位低的简直可怕,男主像个没脑子的人。08年大家都没电影看么?就这?就这?就这????
这就是那种作的我无法忍的电影
一路走好、后会有期…有点疑惑难道真有那么多人会对“入殓师”有着不理解?虽说对“入殓师”的尊重本身是对生命温柔以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是不太喜欢这个切入点在久石让的音乐(有些野外独奏的画面看着很脱戏,但悦听还是在线的)和演员们的演技加持下是一个三星的合格作品,虽然“生命”这一主题本是能升华到4星,但只于我对切入点的无感还是不想被“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