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回到未来》、《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阿甘正传》几部划时代的作品横空出世,凭借超级前卫的思维和技术,罗伯特·赞米基斯成为电影技术的引领者之一,风光无限。
可自打2004年拉着好伙伴汤姆·汉克斯捣鼓出了《极地快车》,赞米基斯就迷上了动作捕捉技术,哪怕口碑差、票房低,他还是在2007年《贝奥武夫》之后又拉拢了一班明星,翻拍了1951年的经典影片《圣诞颂歌》。
结果呢?
这回不但观众不买账,老东家迪斯尼也要和他散伙,而赞米基斯对动作捕捉仍意犹未尽,又计划拍摄3D电影《黄色潜水艇》。
而那边厢,曾与他一同引领世界电影技术风潮的詹姆斯·卡梅隆因《阿凡达》赚足了赞誉和银子,两相比较,赞米基斯眼下的处境真不是一般的尴尬。
可以说凭赞米基斯的名头,请明星是不成问题的,比如这次的金·凯瑞、科林·费斯、加里·奥特曼、罗宾·怀特·潘。
问题是,请来了明星你又不让人家看明星,用电脑把人脸整得丑丑的,而且极大降低了明星脸的辨识度,何苦呢?
再有,影片中特技的使用的确不少,但电影技术发展到当今这个阶段,似乎已经没有特效做不到的了,起码本片里的变大变小、飞翔、精灵鬼魂等特效,在许多大片里已经成了小儿科了,如今反而用类似动画片的手段表现出来,即便较自身之前水平有所提升,也没多大意思了。
赞米基斯在这部影片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让3D特效变得不值钱,过多的运用使其完全等同于普通的3D动画片,比如舞会上胖老头老太跳舞一段,明显就是脱离现实的,而既然普通人都可以像动画片里的人物那样折腾,后面Scrooge所遇到的各种奇异情景也就不足称奇了。
相比之下,卡梅隆要聪明得多,他将特效情景与现实情景分得极其清楚,而且尽可能借助特效展现一个人们想象不到的世界,这样就在凸显技术视觉效果的同时,提升了其对影片内容的贡献程度,使特效有所值。
当然,赞米基斯没必要完全按照卡梅隆那样使用新技术,其实通过对比体现特效的方式他自己早在《谁陷害了兔子罗杰》里便使用过。
我个人并不认为他的新技术注定永无翻身之日,赞米基斯只需要从几年来的走火入魔中跳出来,仔细琢磨一下技术与故事的融合,以及对技术运用的扬长避短,而不是把宝压在越来越多的明星身上。
对这个曾拍摄出《回到未来》的导演,我衷心祝愿他早日走出当下这种尴尬。
Christmas Carol 颂歌as doornail 门钉tuppence 两便士,两便士铜币,微不足道的东西delinquentany morselany scraps残羹剩饭, 泔脚fresh eelget lost滚开humbug1. 欺骗,虚伪2. 骗子dismalbedlam1. 喧闹的景象,混乱的场所for destitude穷困的、毫无的treadmill枯燥无味的工作〔生活方式〕2. (尤指旧时由人或牲畜踩动踏板使之转动的)踏车3. (锻炼身体的)跑步机,走步机means of warmthbalderdash胡言乱语,废话give willies是使到某人不安、紧张a blot of mustardcrumb of cheesea fragment of underdone potato未充分做好的;(烹饪)未熟透的dreadful apparition1. 特异景象2. 幽灵;鬼3. (特异景象等的)出现4. (行星、彗星等隐没后的)初现ponderous chain沉重的, 笨重的2. 呆板的;沉闷的counting housesquandered and misused1. not used to good advantage; "squandered money cannot be replaced"; "a wasted effort"forbearance 忍耐,克制;宽容last stroke of 12giddy up眩晕(尤指性爱带给人的快感和眩晕感)solitary childliable to fallattached to me对……有感情hooray万岁fiddlerit's your passcondemn with severity严格, 严厉, 苛刻2. 严重;剧烈3. 朴素;简洁4. 严厉的对待, 艰苦的环境seek me out 搜寻出……;在……中挑出dowerless girl1. lacking a dowrythe likes of mescabbard no sword<史>鞘meager meals瘦的2. 粗劣的;不足的;贫乏的man of the cloth牧师;教士bleak pauper's阴冷的; 阴郁的, 凄凉的2. 没有希望的, 暗淡的穷人,贫民,靠救济过活的人meager 15 bob a weekpray, no dallying随随便便地对待;不很认真地考虑2. 浪费时间, 闲混3. 调情a piece of my mind骂他一顿,给他好看odious, stingy 可憎的;讨厌的;令人作呕的小气的,吝啬的;缺乏的、贫乏的。
sb be sparedgrunts and growls咕哝着说低声咆哮着说ill whim一时的兴致, 突然的念头, 突发奇想, 异想天开hark(只用于hark at sb的形式)听听某人的蠢话, 看某人的傲慢样子naff off勒令开除:作为愤然解雇的信号而用于祈使句中old geezer. 人, 老头儿no refuge1. 避难(所, 处), 庇护2. 避难所;庇护者;慰藉specterbear ur companylead onnight waning fast1. (月)亏, 缺2. 变小;减少3. 变暗淡4. 衰落;衰败;没落;败落;消逝;减弱5. 退潮frightful fellowhaving a wobbly摇摆的;抖动的;震颤的disease catchingloiter about(在公共场所)走走停停,闲逛;游荡2. 磨蹭躲开dies a solitary lonesome deathsleep with light heartsdon't be grievedcourse are departedsponge away from the writingpoulterer's家禽贩,鸟贩prize turkey招牌菜delightful boy招人喜爱的half a crown9. 克朗(欧洲一些国家的货币单位)10. 5 先令的英国旧币(等于现在的 25 便士)walkerbarmy疯疯癫癫的deranged发疯了chirry-upnot a farthing less<英>(英国过去的货币,现已不用)四分之一便士2. 一点儿;极少量back payment逾期支付obliged to you感激某人a scuttle of coal天窗vt.1. 使船沉没vi.1. 快跑, 急走
我最近在是否改帮助某一个人的问题上想了很久,到底该不该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忙,怎么帮,什么程度?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一个自私而且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人。
这种情况在我上初中开始有所缓解,最近又开始随着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开始波动。
有很多文章说我凭什么帮你,我帮你我能得到什么诸如此类的话,让我受到了一些影响,开始重新审视找我帮忙的人。
其实,网络上的很多文章有好有坏,我们要学会在信息的浪潮中坚持自我,不要轻易因为别人的言论而随波逐流。
最近我也在想,如果我死后我希望别人怎么评价我,我希望做一个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人,而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我希望我死后至少有人可以记得我,怀念我,而不是就此被这个世界遗忘。
看了圣诞颂歌之后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毕竟人的一生很短暂,要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意义,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因为要死很久呢。
我要尽我所能的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所有人。
当然,我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斤斤计较我到底付出了多少这种无意义的小事上,助人为乐其实不仅仅只是付出,更是回报,因为帮助别人可以为你带来快乐与幸福,这就是付出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我一向很排斥特效异常浓重的电影,特别是当特效已经与内容脱节,完全盖过了故事本身的时候。
(当然,特效与故事融合除外,比如《阿凡达》和《冰雪奇缘》。
)这是广告的做法。
一大波帅哥,一大波美女,一座座华楼,一个个慢镜头,几十次剪辑,最后只是想卖一只牙膏。
《圣诞颂歌》就是这样。
由于人物的平面,故事的单薄,情节的平缓,凑不出一个半小时,只得依托于一次又一次的明显过长的高空运动镜头和街道追逐镜头。
特别是高空运动长镜头,至少有四次。
再怎么绚烂也没有高潮。
高潮绝不是由五彩缤纷的元素堆砌而成,当《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里面的男主人公在幽暗的房间里,欲言又止,以沉默回应众人的时候,静止的画面中,我看见了最天崩地裂的高潮。
然而,之所以要提起今天看的这部《圣诞颂歌》,并不是想列举反面案例;相反,从另一个不易被察觉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做到了非常特别的一点。
也许,也是得益于原著小说的设定,但我没看过原著,只得说说目前能够看见的,这一点就是:它清晰地展示出了“观者的处境”。
《呼啸山庄》展示出的是“读者的处境”。
整部小说一开始是“陌生人”洛克伍德的出场,在之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会发现这个“陌生人”的作用不一般。
关于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故事,是由奈丽回忆讲述而出,那么奈丽相当于“作者”的作用,她讲给谁听呢?
是洛克伍德,于是洛克伍德便是“读者”。
起初,在 奈丽讲述前,洛克伍德从自己的视角展现出呼啸山庄和里面各色人物的样貌,并觉得困惑;正如我们读者翻开书本第一页,突然闯进了一个未知的世界,不懂发生了什么一样;直到“作者”缓缓道来。
这里是“读者的处境”之一:动机来源于好奇心的驱使,解密的冲动。
洛克伍德一直在试图理解他眼所见的希斯克利夫,但希斯克利夫只是做出“狂怒不已,捶打自己的前额”这一系列使我们更加困惑的行为,“不过究竟为什么,却远非我所能理解”。
这里是“读者的处境”之二:企图运用观察和理性解释人物,但只得落的徒劳;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人物。
在奈丽给洛克伍德讲述的中途,她提出要跳过三年,洛克伍德的反应激烈,他说:“不,不,我不允许这种搞法!
你熟不熟悉那种心情:如果你一个人坐着,猫在你面前的地毯上舔它的小猫,你那么专心地看着这个动作,以致有一只耳朵忘记舔了,就会使你大不高兴。
”这里是“读者的处境”之三:过于精神集中或紧张,以致不愿漏掉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
其他还有很多方面,这里不细说。
同样,我们可以来分析《圣诞颂歌》中“观者的处境”。
由于某种我想不到的理由,主人公斯库里奇突然得到了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通过某种方式,能够使自己幡然醒悟,脱胎换骨,从大吝啬鬼变成大慈善家,放下钱财,立地成佛。
这种方式就是看电影。
制片人是好友马力的鬼魂,影片分三个章节,分别由三位摄影师——过去之鬼、现在之鬼和未来之鬼——引导拍摄完成。
观者——也就是斯库里奇——和引导者处在大银幕前面,眼睁睁看着面前发生的故事,可以哭,可以笑,可以惊恐,但故事里的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观者的处境”之一:观者被动接受影片,只有观看的权利,没有参与的权利。
斯库里奇和摄影鬼们最常采用的取景方式是怎样的呢?
就是前面提到的,高空俯拍。
这是怎样的一种取景方式呢?
全知视角。
可以看见每一棵树,每一座楼房,每一个人的表情,看到里面的人物旁边的、背后的他们自己看不见的东西。
“观者的处境”之二:所知内容大于人物本身,能超越个人,得以综合观照,得出较客观评价。
最特别的一点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斯库里奇正看的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他本人。
“观者的处境”之三:经常惊奇地发现影片描写的正是自己;我们就是主人公。
《圣诞颂歌》的结局之所以过于不切实际,就在于它将“观者的处境”理想化了。
我们像斯库里奇一样,看着一部部讲述仿佛自己亲身经历的电影,觉得感动,受到感染,影院中,世界不过是一间小黑屋,便觉得整个世界发生变化,自己的全身心发生变化。
但实际上呢,我们走出影院,吃一顿晚饭,买几件衣服,和朋友们哈哈大笑后,一切都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观者并不会像斯库里奇那样重新做人。
即使是史上最动人心魄的,那些号称改变你人生的电影,说实话,真的改变到你了吗?
或许有吧,一周而已。
大多数时候,发几句感叹,关掉电脑,该干嘛干嘛。
而那三只鬼实际上象征着电影的三个大类。
过去之鬼:关于童年。
现在之鬼:生存现状。
未来之鬼:未来的处境。
第一个负责唤起观者对纯真的回忆和憧憬;第二个重在提醒观者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第三个的效用是反思与警醒。
可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也是实际上最大的作用:娱乐大众。
斯库里奇是史上最理想化的观者,我们只不过是娱民而已。
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在想,我们也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能眼睁睁看着真正的自己的真正的表演,我们是否就能真正脱胎换骨呢。
《圣诞颂歌》的故事结构很特别:由果寻因。
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发现人生的过程原来走得如此不堪,当觉醒了,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心也温暖起来,行为也善良起来,人生也美好起来。
改变源自内心。
影片主人公的设定,是一个对金钱的迷恋失去了所有的人,他只用金钱和利益去衡量事物,人们都讨厌他。
导致他性格孤立猜疑,疑神疑鬼,杯弓蛇影;他压榨雇员,借机生财;他谩骂乞丐,冷眼一切;他忙忙碌碌,却不屑与他人交往。
活着的趣味就是如此吗,他快乐吗?
他已经没有体会温情与快乐的内心了。
点题来了:就连圣诞节他都不屑一顾,因为这不能给他创造任何直观的收入,他穷的只剩下了钱。
转折点:圣诞节前夜,主人公遭到了被他害死的冤鬼的报复。
鬼魂引来三个精灵,可以分别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他看到过去的自己快乐、幸福;现在的自己自私、冷漠、孤独;未来的自己惨死家中,没人参加他的葬礼,财产也被生意伙伴霸占。
看到人生结局的他,震惊了,恐惧了,他彻底醒悟到必须要改变自我。
逆向的人生,看到自己。
其实是我们自我反省与自我剖析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有许多事,结果是可以预知的,那么就请在过程中,做得更好。
过程通向结果,只有把过程做好,结果是什么,自然就会是什么。
可以说,结果是过程必然的归宿。
三个小精灵引导人们,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让过去没有过多的悔恨和遗憾,只有珍惜现在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这样心理建设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行为准则,希望人们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反省自己,约束自己,改变自己,这些准则让人们少去了“吃堑行恶”的过程,就像一位良师一样直接让人们“长智和升华”。
这可能是电影所要传达给我们的。
即便科技那么发达的现在,为什么人们仍会心理暗示,自我激励,后来我慢慢发现,心理干预的魅力不在于他的真假,而在于他所宣扬的内容,以及在人们心中所起作用,如果能让我们更好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就有存在的意义。
心理暗示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积极向上的,善良的种子,同时也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是当今时代心理学被赋予这部电影的新的精神。
刚刚看了迪士尼新电影《圣诞颂歌》。
据说是狄更斯的旧作。
圣诞之灵在一个圣诞夜探访了吝啬鬼Scrooge。
这个圣诞夜彻底改变了这个孤独而冷漠的老人。
最近又恰逢在看雅龙的《直视骄阳》,他也提到这部小说。
他称之为存在主义休克疗法。
还就此探讨了所谓的觉醒体验,也就是一个人在真正面对死亡之时其人格的彻底转变。
虽然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巧夺天工的烂片,不过我当真不这么觉得。
大概也跟学心理学或者说是最近接手的案例有联系。
面对一些试图自杀的人,有时会让他想象一下自己的葬礼。
大概跟未来之灵带领Scrooge去他自己的墓地,让他凝视自己墓碑的方式差不多吧。
这部片子很值得每一个人去想一些东西。
如果正在迷茫和无意义中也许会有不同的思考。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幸运可以有圣诞之灵带领你看遍过去未来。
在看到老年的Scrooge看着年轻自己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源于我自己忽然意识到有一天我也会这样垂垂老去,青春不在。
也借用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一个人的自我才真正诞生。
Scrooge内心真正的自我苏醒了,于是一改往日的冷漠自私而变成一个充满爱和同情心的人。
不一定非要是变成善良或者充满同情心才是真正的自我诞生。
而是当这个自我存在的时候一个人会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吧,或者如我的一个来访者说的更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
就如Scrooge那样,他在面临自己死亡的那一瞬间才知道对自己最重要的其实不是金钱。
Maybe 这部也算的上是恐怖片,色调还是蛮灰暗的。
不过总算是在结尾的时候一切都欢快起来。
God bless us, everyone!
这个故事对于当时圣诞流行文化形成的意义远大于本身内涵,所以现在看来未免有些无味,说教太多,狄更斯的小说里《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都比这部好(为啥写这三部,因为我只看过这三部长篇)。
09年的迪斯尼动画版,大咖云集,用了3D+表情捕捉,脸叔出场时一下子就能认出来,还蛮好玩的。
不过这种3D建模方式显得很惊悚,是19世纪狄更斯小说里的暗黑伦敦,但不是迪斯尼。
后来迪斯尼也没再用过这种表现方式了。
总觉得圣诞节前电视里就该放着“圣诞颂歌”,BBC的老版更有感觉吧。
狄更斯:发明了圣诞节的人1843年10月到11月,狄更斯花六个星期写了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并起了个副标题“圣诞鬼故事”(A Ghost Story for Christmas),12月19日经由查普曼和霍尔出版社发行了第一版,适逢圣诞节。
这是一个讲述了忏悔与爱、温馨而治愈的圣诞鬼故事:冷酷无情的守财奴埃比尼泽·斯克鲁奇(Ebeneezer Scrooge)在圣诞前夜,先后见到了已故的合伙人雅各·马莱(Jacob Marley)的鬼魂、过去之灵、现在之灵和未来之灵,他们(它们?
)让斯克鲁奇看到自己过去的行径给他人带来了何等深重的伤痛。
从最后一个魂灵的造访中,斯克鲁奇看到了自己的坟墓,猛然醒悟为钱奔波的一生是何等空虚。
(涉及要推荐的电影剧情,就不透露更多细节了)《圣诞颂歌》让“斯克鲁奇”一词成为“吝啬鬼“的同义词,斯克鲁奇的口头禅“Bah, humbug! (呸,骗人)”也成为英国人表达愤怒和不满时的口头禅。
这个圣诞鬼故事成为了狄更斯最有名的短篇小说——自1843年发表以来,每年都会被改编成舞台剧、广播剧、电影和电视剧,也是被拍成电影最多的作品,迄今已经27次搬上银幕。
金凯瑞主演的这个版本是人人都爱且每年圣诞必刷的版,公众号gossipedia回复“狄更斯“可下载!
实际上,《圣诞颂歌》并不是狄更斯写的第一个圣诞故事,甚至不是他写的第一个圣诞节鬼故事。
在此之前,他创作了《偷走教堂执事的小妖精》(The Story of the Goblins Who Stole a Sexton),主角是吝啬鬼加百列·格鲁布(Gabriel Grub),在狄更斯的第一本小说《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的支线故事中也出现过此人。
从1843年开始到1848年,他几乎在每年圣诞节都发表一个与节日有关的中篇小说。
狄更斯以一己之力创立了圣诞节前夕的鬼故事的传统,创造了普及至今的圣诞节观念: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温暖、仁爱、宽容,这一天要有槲寄生(也作“接吻枝” kissing boughs)和冬青枝;人们去教堂、做慈善;当然还有火鸡、圣诞布丁(也作“梅子布丁“ plum pudding)和百果馅饼等圣诞食物;“圣诞快乐”的祝福由此得以流行。
狄更斯本人被认为是“发明了圣诞节的人”。
然而,许多现今认为的传统圣诞元素在当时并不是圣诞节日的一部分:他并没有提到圣诞老人和礼物、圣诞颂歌、贺卡、长袜或拉炮,也没有圣诞树(圣诞树是1848年《伦敦新闻画报》报道了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圣诞树之后才流行起来的)。
《维多利亚女王的圣诞树》1851 威廉·科登 木板油画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也推进了圣诞节的文化氛围。
1841年,新婚不久阿尔伯特将“冷杉树”(tannenbaum)即“圣诞树”(Christmas Tree)从德国带到英国。
当现实批判精神遇到浪漫主义从根本上说,狄更斯没有立场,谁是弱者,谁受迫害,他都会给予同情和支持——在《双城记》里,农民被压迫,他就和农民站在一起;而当贵族受到农民镇压,他又转而同情贵族……他之所以在他那个时代以及在我们这个时代还为大众所欢迎,主要是他能用一种滑稽、简单因而是大家能记住的形式,表达普通人们天生的正派体面、合乎礼仪的行径。
很重要的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很不相同的各色各样的人物,都能描写成‘普通人’。
”——乔治·奥威尔
查尔斯·狄更斯(全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生于英国朴次茅斯,1812-1870)是后世史学家常常要以他的名字来为其生活的时代命名的伟大的英国小说家更斯一生虚构了928个人物角色,他悲天悯人般怀着一颗“同情的心”,愿意同一切卑微弱小和被压迫的底层人民站在一起,用墨笔将那个时代和社会变革加诸于个人生活的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像是要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褶皱里。
他不仅是叙事大师,也是十九世纪最早用人性的笔触向中产阶级读者揭露社会不公的作家之一。
通过个性鲜明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狄更斯为维多利亚时代下层阶级打造了一个个让人深思的人物形象,为贫穷注入了希望,从绝望中绞出了幽默。
I know enough of the world now to have almost lost the capacity of being much surprised by anything.”—Charles Dickens“我现在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已经足够多了,几乎没有能力对任何事情感到惊讶。
”—查尔斯·狄更斯阅读全文
据我所知,在漫长的一年之中,只有在这时节,男男女女才似乎不约而同地把它们那紧闭的心房敞开。
——狄更斯《圣诞颂歌》
首先祝所有读者朋友圣诞快乐!
提到圣诞节,就不得不提这部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作品《圣诞颂歌》,来自英国文豪狄更斯的手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狄更斯作品(很惭愧,看来还是童心未泯哈)。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如葛朗台一样的吝啬鬼斯克鲁奇因为三个幽灵的启发而最终开悟的故事。
刚开始,狄更斯用惟妙惟肖的笔触给我们刻画了一个骨灰级的吝啬鬼的形象,他贪婪、自私和冷酷到了极点,他舍不得为职员的炉火加一块儿煤;性格乐天的外甥好意邀请他参加圣诞夜的晚会,他却认为外甥是为了占他的便宜而推辞;所有的人都很怕他,连小孩都不敢和他打招呼,而乞丐也从来不奢望能从他那里分到一块铜板……然而,平安夜晚上出现的幽灵却改变了这一切。
他的老搭档马利化成的幽灵准备来“拯救”自己的老朋友,派了三个幽灵来让斯克鲁奇一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之灵”带他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个悲惨可怜的孩子在圣诞节被孤零零的遗忘在教室里,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发誓要靠努力赚钱来改变悲惨的命运。
于是,他没日没夜努力赚钱,完全忽略了曾经美丽的恋人,恋人伤心离去。
斯克鲁奇看到这一切,悲从中来伤心欲绝……“现在之灵”则带他见识了自己的残忍与冷酷。
他看到了被他盘剥的职员的疾苦,看到了他们在贫困交加的状况下互相关心与支持的人情温暖,尤其是一个职员的小儿子丁姆正在被病痛折磨,没有钱医治而只能眼睁睁等死时,斯克鲁奇的同理心开始复苏了,内心那个柔软的角落似乎被触动了……“未来之灵”则让他看到了他目前状态持续下去的可悲下场。
他病卧在床,无人照顾,圣诞节到了也无人看望,死后尸骨未寒之际,身上的值钱东西就被人扒下洗劫,而当时触动他的小丁姆也因病离开人世……经过三个幽灵之旅的启示,斯克鲁奇彻底开悟,有如重生。
发现一切还来得及,他把自私和冷酷的面具彻底撕碎,而乐善好施的善良一面被彻底激活,于是用仁慈、爱心、善良、宽容来对待身边的人,生活开始充满温情与喜悦……于我而言,这部小说完全可以理解成一部心灵的成长小说。
三个幽灵让斯克鲁奇穿透时光明白了自己的起点与终点,让他封闭已久的内心开始重新打开,有机会去抚慰那个因为悲惨童年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内在小孩。
内心开放后,他也能逐渐感知他人的苦痛,因为懂得而慈悲,而最后死过一回的警醒则让他彻底明白了应该怎样不留遗憾的安排自己的人生。
据说狄更斯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又哭又笑,完全沉静在了斯克鲁奇的感受世界里,所以主人公的情感转变才会显得如此真实与动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狄更斯写给自己的心理疗愈的自传。
结合自己的心理辅导的经验,我也从这三个阶段来分析一下心理疗愈的过程与意义。
拥抱和安抚内在受伤的小孩这是心理疗愈的起点。
我们很多的情绪问题其实都是和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
正如斯克鲁奇的极度吝啬来自于自己悲惨的童年和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创伤体验。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去认识内心的恐惧、羞愧、受惊吓等情绪,因为我们不去面对,我们就会用保护层牢牢的把自己包裹起来,而丧失与脆弱层深刻接触的机会,拥抱自己的脆弱,直到最后进入到自己的本质层,那份赤子之心的纯真,爱与信任,以及平和的喜悦。
(参考前文活出力量感:如何抚慰受伤的内在小孩?
)
如图所示,最外圈,我们称为保护层,在这一层,我们通过各种奋斗忙碌、拼命工作和挣钱、各种炫耀、取悦和头衔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以保护我们易受伤的脆弱情感;第二圈是我们受伤的脆弱情感层,是我们经验恐惧和羞愧的一层,柔软和开放在受伤后失去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脆弱感中混杂了害怕、孤独和羞愧;最后,中心的内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们本质的位置,在此空间中我们是舒畅灵活的存在。
在这个中心,生命是深深放松的状态,能欣赏自己的独特天赋,无须奋斗来证明自己。
我们的内在旅程是要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天性,卸下保护层,逐渐进入脆弱层,直到最后达到本质核心,去重新拥抱那种深深的放松和满足感,平和喜悦的幸福感。
2.通过角色扮演增强同理心如果你看过《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这本书,那么你可能就能明白人类暴力的减少,同理心的复苏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这份同理心的复苏与大家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密不可分。
所以,角色扮演一直是心理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原因之一就是他有助于换位思考,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和伤痛。
角色扮演疗法是由精神病学者莫雷诺提出并发展的,这种治疗方式被称作心理剧。
也是行为疗法的一种,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使人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
在角色扮演中,人们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
我在非暴力沟通的训练中就经常用到这种方法。
有一次,来自纽约的非暴力调解大师让我们进行角色扮演,当时和我搭档的是一个日本的大学女教授,我们扮演的场景就是一对冲突中的跨国婚姻夫妇,我要求“妻子”和我一起回老家过年,但“妻子”性格比较内向,特别害怕喧闹,很犹豫,但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和我回去了。
但是“妻子”有各种不适应,而我又疏于照顾她的情绪,导致她觉得无法忍受寻求婚姻咨询。
而我的角色却觉得小题大做,于是在咨询师面前开始陈述,我故意让自己的角色演得比较强势,当“妻子”在陈述她在我老家遭受的种种委屈的时候,我装出一副很不屑的样子针锋相对,这个时候,饰演“妻子”的那个大学教授竟然说着说着就哭了!
后面我们分享角色扮演体会的时候,她说我的强势和满不在乎的样子真的让她觉得很受伤,很多的委屈没法说出来,堵得特别难受,就哭出来了。
这句话突然让我一震,因为我老婆有时也会抱怨我在说服她做一个决定的时候特别强势,并且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劲儿(我自认为是韧劲),她也说觉得挺受伤的,但是我并没有当回事。
但是这个瞬间,我体会到我的强势有多么伤人了,一个角色扮演的陌生人都被我逼哭了。
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很像斯克鲁奇看到让他牵肠挂肚的小丁姆受苦的感受,忽然就懂得了对方痛在哪里。
3.向死而生,明白自己的目标乔布斯说:“记住自己不久就将死去,这是我发现的最重要的工具,帮助我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
因为几乎所有事情外人的期待,内心的骄傲,对于失败或出丑的恐惧所有这些事情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只留下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向死而生的乔布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
斯克鲁奇最终的大彻大悟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结局,那是他不想要的,有太多的遗憾与后悔。
他明白了什么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斯克鲁奇是幸运的,因为幽灵帮他看到了内心的恐惧,他还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很多人可能会感叹这只是个童话,生活中很多的悔恨已经铸成,无法重来一次。
我能理解这种遗憾,但是我并不同意据此作为不再改变的理由。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要改变永远都不会太迟。
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拥抱自己内在的小孩,明白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善待亲人,享受当下,活出那个内心丰富而敏感,真实脆弱却又韧性十足的自己。
微信公众号:陈历杰
新浪微博:历杰陈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为什么恶者能够得到如此恩赐,而善者却只能痛苦终老,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上帝给了你善良就是最大的恩赐吗?
难道这就是守恒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活着不如作恶享受,行将就木依然可以得到如此恩赐,岂不美哉?
人怎样才能改变,也许很多人都想改变,仅仅是想罢了,也许有很多人都不能看清生活的真谛,生活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也许没人能说清,也许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答案。
但是有多少人有足够的智慧能够真正的看清自己生活的真谛。
活着的时候好好活,别等死了后悔。
不喜欢温情的
远没有想象的好,或许因为故事情节实在太……循规蹈矩。不过这部影片的亮点应该在效果上,虽然是用影碟机看的,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这里要是在IMAX看一定很帅!”领教过迪斯尼的3D,这部的效果一定非凡,可惜了。
不是我的菜.可能年纪大了吧,没有觉得最后的自我救赎有任何感人和共情.可能只有主要角色是根据演员本身真实相貌建模算是个亮点吧
既无笑料也无温情之处、人物做的倒很是不错、要是去看3D的会很棒吧。。白期待了
Christmas eve看就更加有气氛了噻!讲的是个坏老头悟到了圣诞节的真谛的故事。前面部分的creepy部分堪比恐怖片,最后10分钟的温情,也喜感十足。动画角色会根据配音演员的脸来设计,于是,科林大叔和加里·奥特曼出场的时候就显得灰常hilarious啦!最后,Merry C
除了jim carrey的配音,和一开始从空中俯瞰飞越整个小镇的那段,几乎没有任何亮点。
各种惊吓各种恐怖,还以为是温馨有爱的圣诞电影,结果更像万恶的万圣节片。--荔枝超人 ----------------------完全说出了我的心声..
改变现在 就能改变未来
典型的欧式童话剧。不过动画可以搞成这个样子,感叹高科技。顺便感慨一下,这老头简直是动作明星。
各种惊吓各种恐怖,还以为是温馨有爱的圣诞电影,结果更像万恶的万圣节片。
你回望一生,自己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迪士尼第一部imax,泽米吉斯最喜欢的表情捕捉技术。剧情其实没多少可看的,狄更斯的原著本来就单薄,讲了千百回的惩恶扬善的主题。但是中间的气氛营造和镜头设计有几分意思。给小孩子看的教育片,两星半。
一流的文学作品 但是拍出来的感觉很一般
怎么把盖瑞弄那么挫啊囧……
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并不是一次两次搬上银幕了,单动画就有1973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应该说Robert Zemeckis的动作捕捉动画做得越来越好了,但迪斯尼的Image Movers Digital关闭决定已成定局。动画的好处是,可以编织大量的长镜头,本片中就相当明显。
失望,无聊的剧情。我承认迪斯尼的动画效果无可挑剔,但这部片子让我对迪斯尼非常失望
查尔斯·狄更斯经典名著,每年都会有翻拍!
J先生说刚看完咒怨,我们找个喜剧看看吧。没想到,原来也是一部恐怖片啊,哈哈。
金凯利好像有点圣诞情节啊。看之前不知道是狄更斯的经典原著,只觉得有点单调老套,台词都不是现代日常口语。镜头动得夸张。后来才知道是imax3D的立体效果一流,在自己家当然是体会不到了。片子很恐怖不适合小孩看。也不知怎么还是PG级。经典还算经典,值得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