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The Other Boleyn Girl,鸠占鹊巢,美人心机,华丽孽缘,王室双姝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斯嘉丽·约翰逊,艾瑞克·巴纳,吉姆·斯特吉斯,马克·里朗斯,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大卫·莫瑞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埃迪·雷德梅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剧照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2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3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4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5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6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3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4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5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6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7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8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19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剧照 NO.20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剧情介绍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丽•波琳(斯嘉丽•约翰逊 饰)与姐姐安妮(娜塔丽•波特曼 饰)美丽动人,如此优点却遭到了父亲与叔叔加以利用。为了提升自己家族的地位与权利,玛丽的父亲要把玛丽送进皇宫当中,成为了当时国王亨利八世(艾瑞克•巴纳 饰)的情妇。 玛丽后来怀上了国王的孩子,但她的姐姐安妮也在这个时候进入皇宫,她要勾引国王以得到宠爱。原来安妮早已对进入皇宫密谋已久,为的是得到国王的宠爱以得到皇后的位置,全然不顾自己妹妹玛丽早已对国王产生了真感情。 于是,同是波琳家族的一对姐妹为了各自的爱情与利益在皇宫中明争暗斗。姐妹俩争斗过后得到的结果到底如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复制人爱嫁不嫁四分钟记录帕丁顿熊2时光之轮第二季梨园情恨两季相隔五年再见那一天老米家的婚事不良家族俏红娘单身黑人女2:西蒙娜的复仇证据家住小区终极证据列车怎么办永葆青春红颜容终止不幸神龙策野蛮地区冬季浪漫故事无声风铃还没爱够微笑Pasta防线—爆弹危机人面鱼:红衣小女孩外传窃听风云托赫的舞蹈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长篇影评

 1 ) God has his judgment---The Other Berlyn Girl

Mary, although Ann deceived her so many times, she forgave her sister again and again. Pure as an angel, she is the one who devotes all her heart to her family. God has mercy, finally, and she deserves what she always wants.Ann, if you always play someone not love someone truly, you will be damned. As for their brother, (p.s Jim is too chubby in this movie!!! He is far more handsome in ONEDAY!! ) his death is too worthless. It seems that he is the one in the family deserted. Mary’s former husband, Benedict Cumberbatch, he is too weak to have Mary. If one is crave for the power, he loses, so do Mary’s father and uncle.Lots of famous stars(ONE DAY---JIM Strafford, the one living with Mary at last, les misérable the kingtime traveler’s wife )

 2 ) 亨利八世的“爱情”--外国也有YY宫廷戏哦

亨利八世的“爱情2008年5月2日1、“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中国近年来宫廷小说大热,西方的影视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起宫廷的八卦是非,这之中著名的“杀妻癖”国王亨利八世的故事无疑是改编剧中最热门的题材。

迈入21世纪后,最先将历史小说《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搬上银屏的是BBC,据说同名电视剧曾在英国红极一时。

美国的Showtime马上看到了商机,一番精心打造之下,一部华美恢宏的《都铎王朝》便风光上档了。

借着《都铎王朝》的大热,颇有几分女性宫廷小说味道的电影版《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以其豪华的明星阵容华华丽丽地杀上了大银幕,拿奖意图很明显。

虽然历史上的亨利八世有点“惨不忍睹”甚至可以说是“面目可憎”,但好在艺术永远是“高于生活”的,就像历史永远不会让八卦爱好者们失望一样,影视作品也总是会无比慷慨得满足甚至是纵容我们的YY爱好。

就像无数清宫YY文一样,《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的原作者无疑也根据个人的好恶和理解将亨利八世与一对姐妹花之间的三角恋YY得离了历史的谱。

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位这部影片。

显然,作为一部历史剧来说,它的情节实在太过于单薄牵强,缺乏张力,对于安妮·博林这样一个参与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政治人物的刻画实在是失败。

如果把它当作一部言情文艺片来看的话,那我想片中主要演员的表现应该算得上是到位的,只是导演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

似乎导演本人不仅仅满足于导出一部言情文艺片来,但是他偏偏将导出历史剧的野心架在了言情剧的剧本上,这样反而淡化了一部言情片所应有的感性。

其实,即使从以历史为背景的言情文艺片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也颠覆得可以与许多清宫穿越文或者古装电视剧相媲美了。

从影片中的种种蛛丝马迹来看,似乎原作者或者是改编剧本的编剧有意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没有得到一个名份,但玛丽却无疑在亨利心中有着极特殊的地位,或者说玛丽才是亨利的“最爱”。

影片中亨利八世“勾引”玛丽时曾说他之所以选中她是因为他们很像,“一直活在哥哥/姐姐阴影之下”这番中国式小言的说辞让玛丽动容了,于是不需要更多的言语,“找到了灵魂知己”的两个人就“各怀目的”的OOXX了。

影片显然将亨利对玛丽的所谓“感情”定义为“同病相怜”的“知音”之情,接着又由怜惜生出无数的爱恋。

除了这一番不与他人道的“知己”之言外,亨利在面对安妮时曾说过玛丽“has power on me”;当安妮被亨利强暴后曾问玛丽亨利当年是怎样对她,不明就里的玛丽的回答是“很温柔”;在安妮为了生下一个亨利盼望的儿子而濒于崩溃的那场戏里,玛丽的眼中有震惊但更多的是怜悯。

如果这些都仍不够说明问题,那就看看影片最后安妮被送上断头台时亨利给玛丽的信吧。

如果按照中国式小言的演绎往下推导,完全可以搞一个“番外”出来,大意是一个帝王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真正”爱惜并怜惜过的那个女人远离宫闱的勾心斗角、远离政治的阴谋算计和一个家族日后被扳倒的波及,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最后一份纯洁,最后选择了“放手”,默默守望着这个女人带着他的孩子在另一个虽无权势但全心爱着她的男子的照料下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而那个野心勃勃的妹妹自然就成了“成全”这段伟大的旷古爱情所必需的牺牲品。

事实上,正史也好,野史也罢,玛丽·博林这个女人绝不像斯嘉丽·约翰逊演绎的那样如羔羊般单纯无辜,“伟大”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亨利八世的政绩,却绝对用不到他的“爱情”上。

作为英国史上结婚次数最多的(同时也是离婚次数最多的)国王,亨利八世的骄奢淫欲不逊于任何一个以“放荡滥情”著称的国王。

关于他的私生子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二子一女,分别为玛丽·博林和伊丽莎白·伯伦特所生,后者所生的儿子是唯一被亨利八世承认的私生子,可惜没养大就夭折了,值得一提的是安妮·博林被送上断头台的罪证之一就是毒杀这个孩子。

亨利八世拼了六个老婆以及无数个有记载和无记载的情人,最后才得到了一个希望中的合法的儿子,可惜这个儿子还是个先天衰弱型的。

按照现代医学观点来看,这除了受当时的医疗条件的影响,恐怕与亨利八世的纵欲过度也脱不了关系。

西方历史界的观点之一是,亨利八世死亡的原因是梅毒,不过这就像说顺治帝是崩于天花一样,只能是信者信之疑者疑之,归于宫廷艳史卷宗中的“疑案”类。

说亨利有“活在哥哥阴影下”的心理阴影倒是有可能,毕竟按照英国当时的继承法,亨利的哥哥亚瑟才是其父亨利七世的第一继承人,虽然亚瑟算是“短命”的了,但对于野心勃勃的亨利来说,可能也许除了在亨利出生之前亚瑟就夭折掉之外,在亨利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后亚瑟多活一秒钟都足以称得上是“老不死”了。

关于亨利的“亚瑟阴影”但凡看过点历史小说的人多少都能类推得出来一些,但所谓的玛丽“活在姐姐阴影之下”在历史上是绝对没有成立的根据的。

换言之,两个人所谓的同病相怜相惜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据西方历史学者的考证,玛丽不但是安妮的姐姐,而且还是博林家三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一个。

在那个推崇身份偏坦美貌的时代,同样是博林家的女孩,同为伊丽莎白·霍华德郡主的女儿,安妮与玛丽在出身上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而在“美貌”上,玛丽·博林无论是在英国宫廷还是在她以宫廷女官的身份生活过的法国宫廷,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夺目”的。

相反的,无论是从历史记载还是从流传下的画像上看,安妮·博林的相貌只能算得上“能看”,如果非要给她加个什么形容词,恐怕也只能在所谓的“气质”上做做文章给个安慰了。

这样的玛丽,不给成长中的安妮留下阴影就是万幸了。

就像所有生于宫廷中的“红颜”一样,这个玛丽·博林生来就是做“祸水”的,即使做不到中国古代那些出名祸水那样“倾国”-“倾覆国家”,也做不到西方古代那位“倾城”海伦那样倾覆特洛伊城,但多少也兴风做浪了一番。

单凭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那句“第一荡妇”的评语,就不难想像她当初在法国宫廷的女官生活是何其多姿多采。

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相信,玛丽被家人召回英国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法国宫廷惹出了丑闻,不过根据她回英国之后的表现,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断-她野心勃勃的父亲和舅舅正是因为看到了她兴风作浪的能力,于是将她作为维持家族荣华的法码押到了亨利八世的床上。

玛丽的确是不负众望得着实令亨利八世为她痴迷了一阵子,不然也不可能有机会一连给人家生了两个私生子。

但是私生子毕竟是私生子,根据英国当时的法律,私生子是没有任何继承权的,何况涉及王室丑闻。

亨利八世“默许”将这两个孩子挂到凯利(玛丽当时的丈夫)名下,这无疑等于完全彻底得否认了这两个孩子的继承之路。

与中国宫廷常见的“麻雀变凤凰”的桥段不同,在西方宫廷的“一夫一妻”制度下王室婚姻是完全的政治产物,“灰姑娘”只能是童话。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女人对政治的了解程度和干涉程度都绝对不是泛泛的。

退一步说,即使一个女人本身不了解政治,她的婚姻也一定不会不关乎政治。

在“女人政治”上,野心勃勃的博林家族显然上了双保险。

在法国搞援交的玛丽被召回了英国“报效”国王,本来在荷兰接受教育的安妮也没闲着,马上进了法国宫廷跟在王后身边做女官。

早期受到的良好教育和法国相对开放的风气使得安妮在法国王宫里混得风声水起。

皇后女侍的生活教会了她做一个上流社会的女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礼仪言谈、化妆打扮、诗歌舞蹈、勾心斗角争宠,高级翻译的“工作经历”也潜移默化得培养了她的政治家素质-审时度势、运筹围幄、心狠手辣,没准还有阴谋和投毒(毒杀亨利八世的私生子的指控也未必是空穴来风)。

当安妮被接回英国时,她已经具备了作为博林家政治筹码的能力。

这些在电影上则被完全弱化了。

亨利八世的宗教政治改革在西方历史上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王权与神权之间的矛盾虽然已经存在了百年,但如此赤裸裸的宣战和决裂还是第一次。

值得推敲的是,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前,亨利八世还曾因积极“反对马丁路德金,拥护罗马教廷”而被教皇亲封为“信仰的守护者”。

在他率领英国脱离出罗马教廷之后,罗马教廷自然不会再承认这一封号,但在亨利八世的授意下,国会仍然通过法案保留了这一封号,亨利的这种自大自负对罗马教廷来说又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蔑视”。

国会决定保留这一封号时不会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由此可见当时国会中的多数力量对神权与王权的统一还是支持的,对罗马教廷的态度即使不像他们的主上一样决绝,但至少也不复最初的恭敬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英国圣公会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个“上”不只是指国王,而是泛指当时的当权贵族。

亨利八世为了满足自身对集权的渴望而敢于冒天下大不违与罗马教廷决裂,这样的君主自然不可能是爱美人不爱江山的。

从他对他的历任妻子的态度上看来,所谓“美人”对他来说更像是满足肉欲和生育继承人的机器。

为了堂堂正正地迎娶安妮而必须同没有感情的第一任妻子离婚,为了离婚就必须同天主教决裂(天主教不允许离婚,而且亨利的第一任妻子所代表的西班牙王室则是拥护天主教的支柱力量),这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只能存在于言情小说之中。

事实上,安妮只是个离婚的借口,以亨利八世对权力的渴求程度来看,即使没有安妮,这个婚早晚也是一定要离的。

我相信安妮自己也是明白自己作为一枚棋子在这场宗教政治变革中的作用的,即使不是主动圈入其中至少也绝对不是被动顺应形势。

安妮是个有野心的人,这一点从她对亨利屡次求爱的拒绝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与其说是“欲擒故纵”的伎俩,倒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戴着“风花雪月”面具的政治博弈。

一场沸沸扬扬的离婚事件之后,声名狼藉的安妮坐上了皇后的宝座,政治上各派力量的消长也有所变化,但对亨利八世而言,这不过是一个生育工具对另一个生育工具的取代,一套仆从班子对另一套仆从班子的取代罢了,看似多赢的结局实际的赢家只有一个。

“英格兰教会之首”亨利八世一手握紧王权,一手抓牢神权,借一场自家后院是非,实现了一个君主的最高权威。

亨利八世其人,似乎就是为了权势、为了王座而生的,这就使人不由得想起另一个东方的帝王-汉武大帝。

这两个君主,不仅在对集权的渴望和追求手段上无比相似,对女人的“狠绝”程度也不相上下。

刘彻的老婆里,最出名的那四个里,阿娇对他的登基起了决定作用却下场凄凉,卫子夫陪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却被诬谋逆险些死无葬身之地, 李夫人蒙宠至深可惜福薄寿短芳年早逝,勾弋夫人生了太子于是被“深谋远虑”的武帝赐死了。

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壑,对比亨利八世的六个老婆,我们只能说帝王的薄幸和野心到哪儿都是一样,帝王女人的命运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电影里的故事只是亨利八世婚姻中的一段,把电影放到一边,翻开历史的扉页,亨利八世的妻子们各自的命运到底如何呢?

2、“最是无情帝王家”-亨利与安妮亨利八世的第一个妻子是接收的哥哥亚瑟的遗孀-西班牙的凯瑟琳·阿拉贡公主,这是一桩纯政治婚姻,完全是为了稳固英国与西班牙的关系,取得天主教神权最大的支持。

订婚那年,亨利八世12岁,阿拉贡公主18岁,六年之后成年的亨利八世正式同阿拉贡公主凯瑟琳结为夫妻。

这两个人在之后的相处中有没有产生过爱情说不准,但根据后来亨利八世对这位妻子的态度来看,他应该只是将她看作是巩固王权和生育继承人的工具的,当这位丧失了生育价值的皇后背后的神权力量成了亨利手中王权的障碍时,她被毫不留情地踢走了。

为了离婚亨利八世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可笑的是说起这个离婚的理由时,他甚至还颇为难得的不知从何处借了一次“良知”,搬出《圣经》中兄弟通妻的罪孽来,号称痛心疾首日夜忏悔,整个一只迷途羔羊渴求回归正道的样子。

可惜即使他的说辞和演技再好,人们都不会忘记此君早年曾洋洋散散写出过令教皇赞赏有加的反马丁·路德·金的宗教檄文,这样一个宗教博学家会不知道《圣经》中提到的罪孽?

最后亨利八世还是得偿所愿得同阿拉贡公主离了婚,他们从前的婚姻被视为非法和无效的,他们的女儿玛丽沦为“私生子”,被剥夺了“公主”头衔的她,失去得不只是王位和财产的继承权,更是作为当时欧洲大陆最高贵的两支血统的传承人的骄傲。

血液的力量有时伟大得诡异,这位在生父的厌恶和继母的折磨下长大的少女并没有辜负她两支伟大血统中著名的“疯狂”和“暴虐”的因子,在她成为“玛丽女王”独掌政权之后,她所发动的著名的宗教虐杀为近代天主教的血腥史添上“神来一笔”。

也是因为这场浩劫似的虐杀,她得到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号“血腥玛丽”,为西方酒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公主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都表现出一名真正的骄傲的公主所应有的“节操”-她曾于贫困中无比悲愤得表示过,自己“可以接受”任何赏赐的财物,却永远“不能接受”不将她称为公主的信件,果然是“贫困不能移”-_-#。

玛丽成为女王以后最恨的人就是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这个红发的丫头正是安妮·博林与亨利八世的女儿-后来的“黄金之路”的引领者-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在安妮·博林和亨利八世的共同努力下,前皇后阿拉贡公主凯瑟琳被扳倒,神权与王权合二为一。

这对玛丽的直接影响是,她由被女仆们服侍的公主变成服侍“公主”伊丽莎白的女仆。

安妮·博林并不是个肤浅的女人,她对玛丽的忌恨并不是后院里争风吃醋那样简单,而是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

玛丽背后的西班牙王室力量(16世纪被称为“西班牙时代”,可见西班牙在当时的强盛)、玛丽与天主教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贵族们对玛丽的拥护、玛丽身为亨利八世长女在政治角力中随时可能死灰复燃的继承权…等等等等,无论是安妮·博林还是她身后的政治顾问团队,都不得不顾忌到这些。

由此可见,安妮·博林在被处死时的另一罪名-企图毒杀玛丽,也并不是捕风捉影那么简单。

总之,安妮·博林二十几条罪行中,但凡与她害人有关的我都觉得是有可信度的,只是通奸乱伦、通敌叛国等就另当别论了。

亨利八世对安妮应该是曾有过迷恋的,这种迷恋应该不只是源于她的多才多艺和优雅时尚,更多的可能还是亨利八世对安妮的智慧及其可能为他带来的政治支持有关。

这一对被阿拉贡公主称为最卑鄙无耻的男人和女人的夫妻,在亨利八世集中王权的早期曾有过一段“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当然这其中也许也与安妮肚子里那个当时被亨利寄予很高希望的“儿子”不无关系。

当安妮生下这个一直被认为是“儿子”的“女儿”之后,亨利八世对这个女人的热情渐渐熄灭了。

在同时代的女人中,安妮绝对是智慧的,就连法国皇帝弗朗西斯一世都对她赞不绝口,在英法关系的修好中,她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

对自身智慧和价值的认知也许让她过分高估了自己身为女人在亨利八世这个绝对男权主义者心中的“作用”。

共过政治风雨的两个人也许曾经许下过无数美好的誓言,也许曾经真的在彼此的眼中看到过对方的灵魂,但这些毕竟只是“曾经”。

亨利八世不是那种需要灵魂伴侣的男人,他需要得只是可以满足他不同阶段需要的工具。

坐上皇后宝座的安妮·博林在亨利八世眼中,只剩下一个“功用”-生下男性皇位继承人。

亨利八世骨子里是个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的人,其实这也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君主们的通病,如果说安妮·博林对亨利八世私生活的管制让他对这个女人心生厌烦的话,那么她的屡屡干政则是对他的底线不折不扣的挑战。

积怨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要爆发,尤其是当那个“憋气”的人是手握空绝对权力连当时最霸道的“神权”都不放在眼里的君主时。

亨利八世的所有隐忍终于在安妮的一次流产后被打破了,安妮的罪名很多,投毒、谋逆、通奸、乱伦、叛国,条条致死。

宫闱生活本来就是淫乱的,西方的宫廷更是滋生各种不伦之恋的温床。

尼禄的故事家喻世晓,查理九世兄妹之间的通奸乱伦在无数西方作家的笔下简直就是“宫廷血腥浪漫”的代言。

历史虽然已不可考,但即使安妮真的有什么所谓的情人(在嫁亨利八世前她本来就是有婚约的),也并不让人感到惊讶,国王和王后各玩各的本就是西方宫廷里的一条潜规则。

至于说安妮和她的哥哥之间有没有奸情,也并没有什么太省得考究的,对于亨利八世来说,重要的是除掉一切影响绝对王权的阻碍,比如不能生下继承人的安妮·博林,比如政治影响在欧洲大陆盘枝错结的博林家族。

往事以成历史,这桩千古疑案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尘埃罢了。

据说安妮·博林在临刑前非常镇静,甚至还笑了出来,这一幕曾被后世的以简·奥斯汀为代表的安妮粉丝们推崇至深-不愧是伟大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面临死亡都如此镇定从容,这才是真正勇敢坚强伟大的女性!

在我看来,安妮的表现不过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言-“哀莫大于心死”,对安妮这样一个女人来说,这里的心死自然不单单是对所谓爱情的心死,事实上我甚至不认为她对亨利八世的爱情会比亨利对她的那可怜的一点点稍纵即逝的爱情多出多少来,她的心死更多的是对自己终于失去了一切权力的认知。

对于一个生活在权力中心的人来说,她自然明白当权力尽失时自己会有怎样的命运。

面对这样一个已知的命运,也许她唯一能做的就只剩一个“从容”了吧,只有这样,她的聪慧、坚强和骄傲才可以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这一点,是真正的“贵族”的认知。

我曾在关押过法国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东奈特的监狱里一字一句地通读她的生平和狱中生活,有一句话是令我至今难忘的,大意是“她在监狱生活中的表现保住了一个贵族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有时我想,这实在是说给那些真正的贵族们的。

3、简·塞穆-绝情君王的“唯一爱情”凯瑟琳·阿拉贡和安妮·博林的前车之鉴并不能阻止上流社会的女人们跳上亨利八世龙床的迫切渴望。

在安妮·博林“光荣”得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后的11天之后,安妮的侍女简·塞穆也“幸运”得成为亨利八世的第三位王后。

也许是前两位皇后的“博学多才”让亨利八世对“聪明的女人”着实伤透了脑筋,这次他选择的这个女人是个颇为符合东方程朱理学“德言容工”标准的女人。

从有据可考的历史上看,这个字母不识一个、整天忙于纺织刺绣的简·塞穆应该是个称得上“温柔贤惠”的女人。

对自己的丈夫,她小心翼翼、体贴入微;对前两位皇后留下的孩子,她和言悦色、关怀到位;对宫中的事务,她尽职尽责、规矩守礼。

前面说了,安妮对时尚的敏感即使在法国都是出名的,她在世的那几年,英国宫廷的服饰曾发生过称得上“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

安妮死后,简·塞穆谨遵丈夫的圣谕,明令禁止“安妮风格”在宫中的出现,她自己自然是首当其冲以身作责,行“保守”之能事。

结合简·塞穆保守的性格来看,所谓她在做安妮侍女时无论亨利八世怎样威逼利诱都拒绝成为他的情妇的说法应该是有可能的,对比安妮·博里怀着亨利八世的孩子登上王后宝座的往事,这倒是结结实实地打了当年也是“严辞拒绝”亨利八世求欢的安妮·博里一个嘴巴。

浪漫主义者总是相信亨利八世对简·塞穆的感情是“特殊”的,这位绝情寡义的君主曾亲口称她为自己“一生最爱的女人”。

我却更愿意相信,亨利八世对简·塞穆的“最爱”中最重要的主观原因是她为这位盼子成痴的君主生下了一生唯一的一个名正言顺的儿子,而最重要的客观原因则是她死的时机恰当。

简·塞穆是个无论生死都应得上一个“巧”字的女人,这个“巧”,应该就是所谓的“幸运”。

简·塞穆不漂亮也不博学,在她做凯瑟琳王后侍女的年月里,亨利八世眼睛里看到得只有玛丽·博林这样美丽的女人和安妮·博林这样智慧的女人。

安妮·博林的智慧和强势让亨利八世对女人的所谓“聪明”深恶痛疾,这时仍留在宫中做侍女的简·塞穆碰巧走入他的眼中,也许一开始只是想变个口味,没想到一来二去的,这位伟大的君主在对比中认识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对男人的重要。

他需要的妻子不再是像凯瑟琳或安妮这样“心中有沟壑”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心太杂,难以驭驾,他需要得只是一个以他为天的全心全意顺从他的女人。

至于美貌,他的情妇们完全可以满足他肉欲的追求。

亨利八世的心思变化让简·塞穆捡了个大便宜。

但是毕竟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如果说简·塞穆是个完完全全的被天上的馅饼砸中的傻大姐自然也没人信。

这个跟随过两位王后的侍女在心思上不可能单纯如稚童,作为安妮的贴身侍女,她在举证安妮罪行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身为女人,所谓的“大智慧”和“小智慧”有时是很难界定的。

安妮一生弄权,结果被自己的男人推上风口浪尖担了一世骂名,一生心血就换来得是盆盆脏水条条污蔑和丈夫的一个“杀”字。

像简·塞穆这样的小女人,即使玩弄心机也都只是些小聪明小阴谋,绝对上升不到安妮这种涉入到王权和国际政治的程度。

可是偏偏是这样一个女人,取代了安妮,成了薄情君主至少是口中的“唯一”。

究竟谁是“大智慧”谁是“小智慧”,究竟怎样才算“大智慧”怎样才算“小智慧”,百年来太多的女人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惑,即使到了号称“男女平等”的今天,问题的答案依然捏在男人的手中。

简·塞穆这个女人似乎就是为了给亨利八世留下个儿子而生的,生下了儿子她在这个世间的使命也就终结了。

有人感叹她的福薄命苦,我却觉得这其实是她的幸运。

死在亨利对她由爱(虽然不知那爱有几分)生厌之前,死在被亨利八世日后难保哪个“心血来潮”的折磨之前,以死亡为代价在他心中留下一份美好,换取家族的平安富贵,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4、江山与美人-亨利八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之“爱”简·塞穆死后亨利似乎着实“悲伤”了一阵子,这悲伤虽然影响到他找皇后,但似乎没没有影响到他找情妇。

反正儿子都有了,估计滥情的亨利八世也乐得做个黄金单身汉。

简·塞穆去世两年之后,迫于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的形势,亨利终于为自己选了人生中的第四位王后-德意志的安妮公主。

同他娶第一位公主一样,这依旧是场政治婚姻。

马丁路德金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影响却是深刻的,它成了日渐强大的德意志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催化剂。

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结盟使天主教的气焰再度高涨,这对那些与罗马教廷背道而驰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个“利空”消息。

英德结盟是形势使然,而联姻则是结盟的最佳手段。

这时,政治理论界已经出现了可以定义亨利八世的这次婚姻的专业术语-马基雅维利主义。

无论谁也忘不了亨利八世曾在罗马教廷麾下旗帜鲜明声讨过马丁路德金,之后为了王权背弃了罗马教廷,接着他却又娶了信奉“新教”的德国公主,而这个“新教”正是马丁路德金在德国改革所建。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倘不是马基雅维利早死了几年,恐怕亨利八世此举很难不被他写入文章中充当最佳案例。

虽然皇室婚姻从很大程度上说都是政治交易,但是遇到亨利八世这样前科累累的主儿,嫁他的公主估计在出嫁前就已经做好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准备。

较之亨利八世的前几位妻子来说,这位安妮公主应该是最有女人智慧的,她背后无疑有一支16世纪最为优秀的危机公关团队。

借着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同盟关系的破裂的契机(这样英德同盟便显得可有可无了),在危机公关团队的指点下,安妮公主于成婚六个月后成功地同亨利八世协议离婚。

摘除了王后的后冠意味着摆脱了死亡的阴影,她拿着亨利八世所给予的丰厚的养老金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

比起亨利八世的前几位以及马上就要到来的以后那位王后来,安妮公主的结局称得上是最好的了。

同安妮离婚后,亨利八世再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迎娶了他的第五位王后-前皇后安妮公主的女侍凯瑟琳·霍华德。

向前追溯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亨利八世似乎对王后身边的侍女们有着特殊的爱好。

玛丽和安妮这对博林家的姐妹花都是从王后侍女开始做起,最后成了亨利八世的枕边人;而第三任王后简·塞穆则服侍过亨利八世的前两位王后。

这也不能一味“误会”亨利八世,说他专喜欢做那只吃窝边草的兔子,国王与侍女就像导演与演员,后宫潜规则而已。

同前几位王后相比,这位凯瑟琳·霍华德出身高不过两位公主,才华比不上安妮·博林,德行更是不及简·塞穆,她吸引亨利八世的地方简单而直接,那就是美貌。

凯瑟琳·霍华德嫁给亨利八世所掀起的轩然大波比起当初的安妮·博林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她首先惹来非议的是她嫁亨利八世前的一段刻意隐瞒的婚姻,这为她引来了“重婚罪”的控诉。

但是色欲熏心的亨利八世为了抱得美人归,非常大方得“宽恕”了她的这一罪状。

就像前几次婚姻的角力一样,在亨利八世的一意孤行下,凯瑟琳·霍华德终于被拉上了王后的宝座。

无论嫁给亨利八世是为了财富、地位还是权势,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凯瑟琳·霍华德对亨利八世绝对没有“爱情”。

亨利八世阴冷如蛇,猜疑如狐,狠绝如狼,丑胖如猪,试问一个心智健全的年轻貌美的女人如何对这样的男人心生爱恋?

嫁给亨利八世时,凯瑟琳霍华德还不到20岁,而亨利八世却已经是个五旬老翁了,典型的“一树梨花压海棠”。

老夫少妻的婚姻中最常见的就是“出轨”,尽管亨利八世将凯瑟琳·霍华德盯得很紧,该来的躲不过,绿帽子仍然从天而降,不偏不正落在了他的头上。

如果这只是寻常夫妻,那亨利八世大可以要求离婚并且有权拒绝支付赡养费,或者再“任性”一点,以牙还牙地送凯瑟琳·霍华德双绿鞋子,但是这是野兽国王同美女王后的“成人版爱情童话”,注定要充满血腥,离开了血腥便没有了“浪漫”。

于是,国王的猪头上依旧戴着那顶无形的绿帽子,而凯瑟琳·霍华德那颗美丽脑袋上却再也戴不了任何的帽子了,无论什么颜色。

从某个角度来说,凯瑟琳·霍华德推动了英国法制的“完善”。

在她死后,亨利八世修改了国家法律,将王后“通奸”以叛国论处。

可惜的是亨利八世还没有亲身实践新法律就去向上帝述职了,而他的第六任也是最后一任王后凯瑟琳·帕尔则在他死后毫不犹豫得风光再嫁了。

真是活到最后的活得最好啊!

巴尔扎克的老爹咬着牙挺到最后,终于拿到了集体养老保险的全部收益;帕尔王后活到最后,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下一个春天。

这位王后与亨利可谓是“绝配”,在嫁给亨利八世之前她就已经结过了两次婚,这放在当时的任何一个贵族女性身上都可以称得上是“惊世骇俗”了。

估计这两个人很有可能是因为对婚姻问题有着难得的共识而走到一起的。

算上与亨利八世的婚姻,凯瑟琳·帕尔一生共结了四次婚,第四次婚姻的对象叫托马斯·塞穆,他是亨利八世第三任王后简·塞穆的哥哥。

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真让人擦一把汗,不知道这几位泉下重逢时该怎样相互称呼。

不过不要以为这样混乱的关系到这里就打住了,王室的八卦永远比电视剧要精彩得多。

5、蛇足-嫁给英格兰的“处女”女王托马斯塞穆既然敢于接收国王的遗孀,他就绝对不是省油的灯。

这位无论在辈份还是年龄上都够得上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叔舅辈的美男子大叔,不知是受“恋童癖”的驱动还是出于政治投机,居然堂而皇之地追求过少女时代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一世不愧是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的女儿,无论在对权力的渴望还是对情人的狠绝上都比她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当上女王后居然把这件宫廷丑闻放到了明面上,以“对女王不敬”之罪结束了托马斯·塞穆的富贵生涯,这实在让那些等着揪她小辫子的政敌们大跌眼镜。

伊丽莎白与她的这位名义上的舅舅之间到底有没有过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就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了。

在前世后世的人们歌颂或赞叹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领导英国真正走上“黄金之路”的政绩时,在以YY为主业的小说家们争先恐后地替伊丽莎白一世悼念被她处死的初恋托马斯·塞穆并为之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时,在政治家史学家们过份理智地“分析”号称嫁给了英格兰的“处女”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终身不婚的最大原因是不愿有个丈夫来分享权利时,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亨利八世那五段婚姻在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女孩的心底所刻下的伤痕呢?

不知是谁说过,伤得越沉,藏得就越好,也越不容易愈合。

亨利八世的六段婚姻共留下二女一子三个孩子,每一个都继承了他的狠绝冷酷。

在之后近二十年里,这些孩子们为争权夺利机关算尽,以种种残酷的手段向他们在棺材里的父亲证明着都铎传人的“优秀”。

 3 ) 因为她是我的妹妹。

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是随着《都铎王朝》这部美剧热播才搬上大银幕的。

不过显然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那段传奇的历史:故事的主角不是臭名昭著的安妮博林,而是她的姐姐玛丽博林。

对历史不了解的观众可能会对这部影片哈欠连连,但如果看过《亨利八世》以及《都铎王朝》,就会对几个导演不同的表现手法做出自己的比较。

玛丽的纯真善良和安妮的工于心计对比强烈,亨利八世的感性多情又同他在政治上的冷酷铁血相生相伴。

正所谓在一个男人的王朝下,两种性格决定了两种命运——女人虽然仍旧是弱者,但最终是那最善良的一个,感动了国王的心。

玛丽最终没有救回断头台上的安妮,她同自己的平民丈夫过上了虽非荣耀但却风平浪静的生活。

这就是所谓的:有所失必有所得。

如果安妮博林泉下有知,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会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受爱戴的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她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死是值得的?

又或者她更希望自己能同善良的姐姐玛丽无惊无险走过平凡的人生旅程?

于是,镜头定格在玛丽哀求亨利八世赦免安妮的那个画面。

国王说:“你为什么要替那个女人求情?

”玛丽回答:“因为,她是我的妹妹。

 4 ) 又见苦菜花和牡丹花!---《希拉里和杰姬》的英国后宫版

天才们的巅峰对决总是让人期待。

10多年前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在《盗火线》里进行了老妖精级别的巅峰对决,《丑闻笔记》里的朱迪丹奇和凯特布兰切特进行了老妖精和中年妖精的火拼。

按照这个发展势头下,应该马上就会有一部小妖精们的决战。

所以我看到这个片子的人物表时,打心眼相信这应该就是那种传说中的公主之战:娜塔莉波曼,斯嘉丽约翰逊,两个新生代里最有前途的童鞋,这种阵容最起码能保证看得不打瞌睡吧?

事实证明,在不打瞌睡这个底线上,还是成功做到了。

但是,也就只能保证不打瞌睡鸟反正我在看完后2小时内就删了--只有80G硬盘,得给新片腾地方嘛。

这个片子的每一分钟都给人种似是故人来的感觉,服装布景像《伊丽莎白》,说话的拧巴劲和难看的男性形象像《玛歌皇后》,最要命的就是剧情,越看越熟,后来算想清楚了:这不就是一英国后宫版的《希拉里和杰姬》(更出名的翻译是《她比烟花寂寞》)嘛,不信童鞋们比较下:1一对姐妹花,绝对一个是牡丹花一个是苦菜花,反正就是不能让人觉得她们是一个娘胎出来的。

2苦菜花绝对是深明大义,贤惠温柔,毫无野心的王宝钏式女性,牡丹花绝对又刁钻古怪又目中无人,有点小本事。

此外,在性问题上,牡丹花一定要搞点出格的。

(杰姬跟姐夫睡了,安和亲弟弟····)3毫无疑问,他们都会被同一个男人操。

4毫无疑问,男人都对不起她们。

5毫无疑问,他们的家庭一定很有病,很冷血。

(杰姬病了,父母第一句话是“她还能不能拉琴”,安流产了,父母第一句话是“还能不能再生”,历史何其相似啊,这一刻,不是一个人在战斗)6倒大霉,领便当的肯定是牡丹花,笑到最后的肯定是苦菜花。

7牡丹花死前,苦菜花一定会在场。

9连架构都一样!

童年出场--渐生分歧--你死我活--急转直下--冰释前嫌--一人死翘--回到童年··················懒得写了,有兴趣的童鞋可继续补充。

其实不止《希拉里和杰姬》,类似的片子肯定还有很多,有的是女性版有的是男性版而已。

好招不怕万年用,我毫不怀疑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还会出现更多的女性版,男性版,女博士班,双性版,ET版····作为观众我只有一个很卑微的建议:以后,真的,不用起《另一个波邻家的女孩》这种一看还以为是悬疑片的名字了,免得我们又上当浪费感情,直接取名叫《牡丹花和苦菜花第五部》,《牡丹花和苦菜花总动员》,《牡丹花和苦菜花归来》,《牡丹花和苦菜花之未来水世界版》之类即可,一目了然。

 5 ) 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真是枉费我长达半年的期待,《博林家的另一个女孩》未免对历史也太戏说了吧。

对童贞女王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妮·博林的丑化也好,美化也好,都是一种解读,但是我尤其受不了对她的轻蔑和侮辱,她在里面颠来颠去的简直像个手段不高明的白痴,可是从历史上看,她是改变了整个英国,甚至欧洲政治面貌的导火索啊,想想看她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敌人,她面对着国内忠贞的基督信仰,国际上她对面的是被欧洲君主称之为“Papa”的罗马教皇,就是这样的的一个女子,利用自身魅力,使得亨利改变国家信仰,成为欧洲宗教改革的先驱性国家,从而国家力量日趋独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整个欧洲面貌为之一新。

这就是安妮·博林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安妮·博林是什么样的人?

她是英国伟大君主伊丽莎白的母亲,女儿日后的政治手腕和高明的治理如果说没有一丝安妮·博林的影子和遗传,那也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吧。

所以这样的一个女人,在剧中却如同一个白痴,利用处女这样低级卑劣的伎俩来诱惑亨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我相信当时亨利对她动了真情,不是基于肉体,而是精神上的契合,要么亨利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违不惜和西班牙公主离婚。

尽管亨利和安妮·博林当时这样做纯粹出于私心,但是却无疑开启了历史进步的钥匙。

电影对这样的一个历史大背景视而不见,却将主题局限于一个男人和两姐妹之间,唧唧歪歪,显得忒小家子气,真是浪费了三个好演员!

更可恨的是,如果站在小格局下将三人感情戏演绎的真挚可信也算,可是竟然连这点也做不到。

如果不了解英国都铎王朝这段历史的观众也许会有些许感动,然而他们竟不知亨利在砍了安妮·博林的头之后,搬开了罗马教廷这个绊脚石后,日益轻松随性,先后又娶了四个老婆,只有最后一个得到善终。

然而此电影编剧对此基本常识视而不见,甘愿将自己当成睁眼瞎,我亦为他不幸!

所以,咱们嘲笑张艺谋、陈凯歌的人也可以得到心理平衡了,拿着大把钱不干正事,浪费好演员的事情不是独咱们一家,国外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博林家的另一个女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但是打扮到这个地步,小女孩未免会哭吧?!

 6 ) 只看演员 还是可以值回票价

大概很多人都好期待这部电影如此养眼的演员阵容OSCAR获奖编剧优秀原著保底所以大概很多人也会失望的电影就是英国历史版的金枝欲孽其实故事还算完整但就是太完整完全没有中心导致导演就像在讲故事一样一个有丰富命题 复杂人性的故事但是导演手忙脚乱 控制不了全局最后我们可以依稀记得故事的大概但是其中有什么道理有什么思想则完全不得其解说导演不如说是编剧问题吧当然要说演员--NATALIE的角色应该是最出彩的戏剧冲突最强的NATALIE应该是还不错的完成了一次表演的磨练但是由于编剧把这个角色框在了 野心 里面再没有更多的挖掘所以也就仅此而已--SCARLETT 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集性感美貌智慧成熟于一身的年轻女人对于这个天真纯情的角色就有点水土不服了与其说是她演不好这个角色不如说是这个过于简单平面的角色掩盖不了SCARLETT的丰富所以不管怎么看都SCARLETT有点被抑制的感觉--然后是ERIC BANA那么帅的一个王啊!!是要比 金枝欲孽 里面的皇帝来的养眼来的有说服力不过编剧也把这个角色框在了"占有欲"里面过于平面的描述让ERIC成为该片最大最好看的花瓶电影的确是让人失望的它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好但是至少它让很多影迷饱了一次眼福个人觉得看SCARLETT和ERIC的床戏看NATALIE使坏玩心计还是能值回票价的

 7 ) 拼凑在一起的好女孩

不管是不是历史正片,人们对于八卦是不可小视的,更何况是皇室八卦。

只要是关于历史的,都让人难以抗拒,真恨不得刨根问底。

但这也太过绝对牵强,如果把它当做爱情片看,我这种脑残儿童肯定是觉得善良的mary应该修得正果才是啊,可是历史的残酷让这对波琳姐妹最后都仓促收场了。

娜塔莉的演技很好,但是太过用力,或者说我觉得在这里面她缺少了点真的爱,她把一个女人该有的柔弱都隐藏了起来。

这个不能怪她,那是导演和编剧没弄好,没排这个戏。

而斯嘉丽,很清丽,很舒服。

那眼神里面的柔弱都化成水了,少了一点点的刚毅。

她们这对姐妹,性格迥异,却在内心住着另一个对方(两位女主角都并未有强烈的反应出来哦,我这种脑残对历史不了解只是乱评哦),正如mary最后要拯救anna时候的台词,因为她是另一个我啊。

我这样子评论,还是觉得她们两个人绝对是姐妹,就是一个人。

但是纠结的人性让人迷失自我,最后只能自我放逐了。

女人啊,到底是追求平淡幸福好,如同mary。

还是追求自我价值好,如同anna。

性格决定一切,如若两者互补,又能碰上懂自己爱自己支持自己的爱人,那也暂且圆满了。

 8 ) 记录一下而已

好标准的心机恶毒反派姐姐,好标准的清纯善良圣母妹妹。

要是妹妹的三个男人——国王、原配和备胎好看点,就妥妥的玛丽苏偶像剧了。

一句“我知道在家当老二的不好受”就直接对一个始乱终弃的出轨烂交男死心塌地,成为所谓的真爱了。

您的爱和感情也太随便、太轻贱了。

你姐说得没错,你就是太轻易把自己给别人了,然后对方穿上衣服就喜欢另一个了。

喜欢这种男的只会成为你的人生案底,以及恋爱脑晚期病例书上的症状描述。

而且妹妹还是有原配老公的,原配就和牛头人一样。

妹妹这人设就崩得不行了,根本站不住脚。

对国王这种男人真的只有谋求某些利益的价值,姐姐就显得正常人多了。

但编剧老想把姐姐往纯坏人上写,聪明到这里居然成了心机。

而且电影一开头就通过父亲的台词灌输这种观点,有种被喂使的感觉。

到后面姐姐的聪明人设也崩得不行。

明明一个这么会玩点到为止、欲擒故纵的人,会在当王后这件事上对国王咄咄逼人,导致他发疯?

然后就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强报戏,恶毒女配的标配下场来了。

好一出正义审判,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赤石。

然后姐姐持续降智,想借种好歹找别人啊,非要乱轮吗?

而且还不关门,咋不去大街上干这种事。

还是卧室其实就是菜市场,怎么啥人都有啊。

剧情编得太不合理了,编剧让姐姐边发癫边说“我不能思考了”也不能让人物如此撒叉的行为逻辑和人设前后矛盾合理化。

而我们的圣母妹妹也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愿圣父原谅你们。

这都啥跟啥啊,不是父母健在吗?

去告诉爸妈啊。

然后就自己跑了,眼不见为净是吧?

而且她妈从头到尾也和隐身一样,只会在旁边很凶地嘴一两句,但从来都不做些什么。

这样就很怪,一方面又很批判这些,一方面又很不作为,人物性格就很割裂。

而且还有最套路的吹弹可破的姐妹情,反正肯定是要撕的。

这个嘴永远都不会去解释,只会在一旁委屈巴巴的。

这只会显得人物自己都不重视这份姐妹情。

明明是宫斗王者的姐姐居然有如此悲催的下场,妹妹却能全身而退,还收获一备胎。

看上去是在宣传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实际上是编了套现代版三从四德,不裹小脚,裹大脑,不立坊,立规训。

感觉是在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标标准准玛丽苏烂片模板,好多剧情设置都太典型了。

英国在拍这种类型烂片上也是不遑多让于大陆。

这样居然都能有7.1分,也给高太多了。

还有,究竟是哪个小可爱翻译成鸠占鹊巢的,有什么关联吗?

浪费了我三个小时。

 9 ) 英国皇室的那点破事儿

正因为有了这些破事儿,那么多小说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和导演,都不愁没有事情做。

撇开历史不谈,单单把它作为好莱坞电影来衡量,这个由哥伦比亚公司投资,BBC Film Council参与制作,2008年2月上映的 好莱坞 电影The Other Boleyn Girl水准还不太坏。

原因如下:1,故事虽然是宫廷背景的period film,但主题不是阴谋家之间的政治斗争,而是女人之间的床第斗争。

这种片子套路通常应当是:纯朴而貌美的年轻少女 + 野心勃勃的阴谋家政客 + 贪恋女色的国王 + 险恶的宫廷斗争 = 一切故事皆有可能然而,现在不仅是一个貌美的年轻少女,而是两个,而且其中一个不那么纯朴,更何况两人是姐妹,所以当然有戏。

姐妹之间争男人,男人是英格兰国王,well,you can imagine the rest.论戏剧元素呢,怎么也算齐全:野心,密谋,引诱,通奸,怀孕,流产,私生子,结婚,离婚,审判,乱伦,断头处死......一一列举出来真令人昏厥。

想必编剧和小说作者(Philippa Gregory)已经绞尽脑汁。

对于一个宫廷背景的Drama,观众们还能要求什么呢?

想当年我在初中历史课上知道了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3x年和天主教会决裂,从此英国信奉新教,哇,这是多么意义深远的历史事实,就像影片结尾的字幕说的一样。

然而,我们初中历史书上可没有说亨利八世做出此举是因为他得不到某个女人。

事实怎样,亨利八世到底怎么想的。

只有他自己知道。

历史学家可以对本片提出种种批评,然而见识浅薄追求廉价情节的观众(如我)觉得这个情节很受用。

亨利八世真是缺心眼。

当然,片子里他缺心眼的地方远远不止这一处。

哈哈哈。

Eric Bana这个国王大概是最脸谱化符号化的一位人物。

极度不合史实的剧情还有一大把一大把的,比如,据历史记载,Mary在和她丈夫William结婚之前就已经和法国国王有关系,家里头受不了了,赶紧把她从法国抓回来,免得她在外边惹事。

就这件事情看来,Mary也不是省油的灯,也远没有那么天真善良纯朴。

当然本片里的Mary具有完美的性格,不然这故事还怎么演。

anyway,抠着历史事实挑错误的心态不利于欣赏电影。

相比于历史学家而言,一个对那个时代英国历史了解浅薄的观众(如我)在电影院里得到了更多的乐趣。

似乎邻座的几个英国老太太也得到了很多乐趣。

英国人民对于王室的情感很有趣,大家都好奇,大家都去看,看完都说离谱,可是还是喜欢看。

2,排场很美。

主题音乐挺不错。

整个影片的画面非常浪漫主义,因为是中世纪宫廷戏嘛,何况还是以女子为中心的,这很容易理解。

影片开场是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钢琴音乐伴着三个孩子嬉戏的笑声,Sir Thomas和Lady Elizabeth在树林中散步,看着自己的三个孩子,讨论Ann和Mary的性格和婚事。

很开门见山。

还有国王要来他们家的那一段:骑马报信的小子远远看到了国王的大批人马沿着山谷临近,便如临大敌般策马飞驰,嘶声叫喊:THE KING!

THE KING!

然后一组镜头:院子里正在烤肉的人们,厨房里准备菜肴的人们,都慌乱如无头苍蝇般;屋子里的父母亲大人紧张的神情,正在打扮的Ann急急的奔到窗前,Mary随后。

我们看到了两个年轻美丽的侧影,映着窗前的日光,Ann思虑而紧张,Mary无心且无邪。

这个镜头还算精心策划的,不知当时拍了多少take呢。

笑。

服装道具都有水准。

本片的服装设计和艺术指导应该提名个奖什么的。

哥伦比亚果然不是傻瓜,拍英国宫廷的东西当然要和BBC合作。

BBC Films在这类问题上一向有品质保证。

而我一直喜欢看金发的漂亮人儿们身着华服在金黄色的灯光下微笑,说话,鞠躬和舞蹈。

:D3,人物单单这两个年轻女演员的同台合作就是炸弹。

想必这一点制片方都心里清楚。

个人觉得Portman和Johansson演的都很好,当然没有好到能得到学院奖最佳女主角什么的,但是都很称职了。

俩人都不是英国演员,然而英国口音装的还不错。

西班牙来的女皇口音也装的不错。

Portman演Ann很合适,她一看就不是那种纯朴善良artless的乖女孩儿,到目前为止她最critically acclaimed的角色应该数Leon(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那个早熟小女孩玛蒂尔达,和Closer里的Alice,都是复杂莫测的角色。

Portman的Ann Boleyn有性格,够妩媚,够强硬,也够狠。

她在宫廷里众目之下的妙语连珠可能略显造作,然而还不甚离谱。

King Henry VIII: [to Anne] And what would you know of great men? Anne Boleyn: I'd know one, if he were before me. King Henry VIII: Do you see one here? Anne Boleyn: [walks about the hall, surveying the men] Looking, my lord. Anne Boleyn: [stops in front of the King and smiles] Ah, found one. 值得提一下的是她的微笑,那种眼珠看定了你的微笑,很魅惑。

Johansson演Mary也不错啦。

Mary和Girl with Perl Earring里的Griet性格相似。

这个低眉顺眼啊,深明大义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居家好女人。

当然历史上的Mary是什么样儿的,没有人知道。

Ann Boleyn更为人知晓,因为她好歹也算作Queen,虽然只有3年而已。

Mary相比而言是一个隐藏在历史背面的人物,这类人物最近总被小说家看好,因为有的是空间可以想象。

这里的Mary是个绝对的主角,所谓的正面人物,片名(也是小说)的The Other Boleyn Girl指的其实是她。

嗯。

虽然作者的说教意味有点浓,反正是电影嘛。

另外值得一提的人物:Kristin Scott-Thomas!

很少看到她出现在好莱坞银幕上了。

有气质的女人唉。

Lady Elizabeth这角色很不错的。

她从来都作为一个明智的反对者:反对自己的女儿和国王搞上瓜葛。

担心这会给他们家遭来横祸。

她是对的。

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她说的:What IS treason?

顺便说,这片子的总体台词水准比较平平。

Juno Temple嗯!

这个小女孩1989年出生啊!

这个嫩的。

这里她演的是Jane Parker,就是原来在Catherine of Aragon下边作lady-in-waiting的后来嫁了George Boleyn最后向国王告发Ann和George的那个。

是个惹事儿的主儿。

去年她在Atonement里边演那个开始被巧克力工厂老板强奸最后却嫁了他的表姐,也是个惹事儿的主儿。

再之前她在Notes On a Scandal里演Cate Blanchett的青春期叛逆女儿,还是个惹事儿的主儿。

笑。

再就是Alfie Allen了。

那个国王派来的给Portman送了两次礼物的跑腿的,都被退回去了。

哈哈,这个超级龙套演员啊,去年在Atonement里他也跑了次龙套。

今天发现这个他演的messenger很惊喜,因为半个月前还在这边看到活的本人出演的话剧。

:)好!

终于说完所有正经话,下面开始不负责任的乱讲啦:要说本片传达的观念之一:在英格兰皇室的那些破事儿之中,什么是头等大事?

答案无疑是:怀孕生儿子!

别说生儿子,就连怀孕的消息宣布那一刻,你看Mary她爸爸跟她叔叔脸上的表情......那感觉就像一人怀孕,鸡犬升天。

(笑)当然,可怜的还是女人们,生个孩子真是难啊!

生个儿子更是难啊!

在这个问题上运气好的,如Mary,得了宠,怀了孕,然后就给关在黑屋里,终日卧床,跟囚禁差不多,等到儿子生出来了,也失了宠,连孩子一块给赶到乡下去;运气不好的如Ann,或Catherine of Aragon,生产那日撕心裂肺的大叫一通,之后精疲力尽的,或失望的抱着女儿,或生出死婴痛哭流涕。

更惨的是Ann夜里好好的睡在床上,孩子就没有了(上帝!

)。

古人们真可怜。

突然想到的小trivia:Johansson和Krinstin Scott-Thomas第一次合作是1998年的马语者。

The Horse Whisperer,母女关系。

这片子里她们还是母女关系。

还有,据说当时马语者也找了Portman,她给推掉了。

这点千丝万缕的联系哟...啊,打了好多字啊!

累死了。

这片子得到的评论是毁誉参半甚至毁多于誉,然而我觉得它还不错。

不是经典之作但绝对不是烂片。

想必是因为自己在电影院里看的缘故。

:)

 10 ) Ambition kills cat.

英格兰永恒的阴霾天空。

冰冷陈旧的四方型城堡。

笨拙的实木衣橱。

黯淡的绞刑台。

男人的欲望永不停歇。

为了短暂的激悦用版图冒险。

出生就蒙上羞耻的The Virgin Queen.The tower of London 里漫长的岁月,与母亲临审前如出一辙。

我们的恨与爱一样猛烈。

尽管从未预料它的来临。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短评

完全浪费了这两个女人的才能

6分钟前
  • 潇洒小姐Molly
  • 较差

众星云集,连英版阿福也只跑个龙套~整部影片没看出安有什么本事,花招只有拒绝而已。。H8对安根本只想占有,所谓爱甚至还不及玛丽,果然男人啊。。当然这只是电影,英史上的anne绝不会只这点本事,要不也不会让猴精的H8抓狂,亨利也不是白给的,绝对集权和敛财才是主因吧,那个年代的女人真悲哀。。。

10分钟前
  • 19431818
  • 推荐

看了这片之后感觉英国王室真乱

13分钟前
  • Jiajiachan
  • 较差

即使是我这种对情节几乎没要求的人也觉得···情节太弱了吧摔!即使快进,理解剧情也完全无压力啊>﹏<!!!!不过对于一个聚集了娜塔莉和斯嘉丽两大美人的电影···你还能有神马更多的要求啊!!!看美人都应该满足了啊(╯3╰)!

16分钟前
  • whisper,
  • 还行

要不是最近对亨利八世都铎王朝感兴趣,谁会喜欢看呢

19分钟前
  • sansan
  • 较差

Natalie演的姐姐很不错,Scarlett的妹妹就差了不少。摄影缺乏美感,剪切不是很自然。整体表现力比较一般。

20分钟前
  • runforever
  • 还行

在LD某BB跟霜同学一道看的,第二天去windsor玩。二缺出来的瞬间喷了。

25分钟前
  • 少女A
  • 还行

跟伊丽莎白二一样低级趣味。对于历史,为迎合观众而胡乱意淫罪同践踏。

26分钟前
  • 闻人林
  • 较差

不好看,典型的窝里斗,没有政治头脑的被斗下来了,得到了平静的生活, 有政治头脑的,得到了地位,却犯了叛国罪乱伦罪, 被砍头。整个片的情节安排的不好,有断层的感觉

29分钟前
  • Emily
  • 较差

看了有股愤怒,该死的男权社会!!!!!!!!!

34分钟前
  • 有猫
  • 较差

服装人物都很漂亮。

38分钟前
  • 豆友1120428
  • 推荐

舅舅害了这一家啊!如同油画一样的画面,每个人物就像从油画中走出来一样。相当厚重!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王公贵族为了荣华富贵积极献媚,无非就是把自己的女儿送给皇上,中国是当嫔妃,外国是当情妇!母凭子贵,女的必须都勾心斗角,上演相煎何太急的戏码!欲擒故纵永远是两性角逐最后制胜的法宝秘籍!

39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冲着娜塔莉·波特曼和斯嘉丽·约翰逊下载的这部电影,结果观影时惊喜发现卷福和小雀斑也有出演配角,更甚者听说安德鲁·加菲尔德也来打酱油(不过据豆友反应正片没想到他的踪迹),外加《一天》男主吉姆·斯特吉斯和如今有点小熟悉的朱诺·坦普尔,这片的卡司阵容还挺给力,纵使故事不甚喜欢也给4星。

4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居然没点过?很久以前看的,两个还算待见的女主,居然是个烂片。娜塔莉用力过度,斯嘉丽圣母得很无聊。

48分钟前
  • 微子
  • 较差

俩性感姑娘,故事就算了。

52分钟前
  • 较差

看的有些跳跃,不过大致跟上了剧情。只能说源于历史,改编于历史吧。从女性的视角来阐述亨利八世惊于世界的做法,尽管有些夸张,但还是有可取的地方。

54分钟前
  • momo在想什么
  • 还行

那个国王是动物阿..?Scarlett和natalie果然很好。不过总觉得凯拉奈特丽也应该近来演个什么。。

59分钟前
  • 金钱猪储蓄罐
  • 较差

亏我期待了这么久?就是个这?扒了宫廷的外衣,随便换个晋江小说都比这好,想要悲剧喜剧宫斗言情要什么有什么。两位女卡怎么看上这个剧本的???

1小时前
  • 小芜
  • 很差

欲擒故纵小三上位啊,问:什么东西是最好的?答:得不到的那一件。

1小时前
  • 资深走神鱼之宝
  • 较差

三年下了三次最终在第三次完整的看完了,配乐服装用光剧情挑不出一点不喜欢,可以多加星么,初婚分别得约翰逊和康伯巴奇看得揪心,波曼遭暴痛哭一下又看到了小Mathilda,立后霸气,斩首剑的回音

1小时前
  • 马克兔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