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淡的腔调写着日记,一颗眼泪却砸在本子上。
跟那么多亲朋好友在一起,可是他们谈论的全是让她心碎的事情。
可以说是泪点爆棚了。
开头和结尾的手持镜头很呼应,不同的是这次阳光代替了烛火打在脸上,等于是跟着女主游巴斯哈哈哈,起点还和简奥斯汀节的游行一样设在新月广场的右翼。
最后,男主那段八年半台词念出来比从书里读到还要感人啊,明明当时在已经鸡皮疙瘩满车厢了。
“You pierce my soul. I am half agony, half hope. Tell me not that I am too late that such precious feelings are gone for ever. I offer myself to you again with a heart even more your own than when you almost broke it, eight years and a half ago. ”How beautiful indeed.
先看了2007年版本,再看了1995年和1971年的版本,觉得2007年的服装、场景最符合现代的审美;在剧情方面,相较于原著做了较大改动,使得影片节奏更为紧凑。
最喜欢这个版本了,反复看了很多遍仍然会激起内心深处的悸动。
首先是服装方面,2007年的演员服装风格简洁,却又大有文章。
年轻姑娘如亨丽埃特和路易莎,她们提着洁白淡雅的裙子在绿色草坪上轻盈地欢笑奔跑,那是无忧的年华,情感可以犹如白蝴蝶般在花丛中轻易地飞起又落下。
而已是27岁的安妮,穿的多是珠灰等颜色的裙子,韶华已悄然逝去,往日短暂而又浓烈的爱情在单调庄园生活的反复思量中,熬成一颗粉紫色的珠子,在暗处沙哑地亮着。
男角色穿的多是黑白搭配(除了三妹她老公那身打猎服,哈哈),律师谢泼德穿着它配上圆框眼镜,是敬业谦卑透着一丝洞悉一切的精明;自带傲娇光环的沃尔特爵士穿着它凑在镜子前弄着那撮小卷毛,臭美得不要不要的;受过情伤的温特沃斯上校穿着它自嘲、调情、窥探和深情凝视,怨恨和深情模式反复切换都不会审美疲劳。
其次是场景,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开头的时候,安妮在短暂地沉默思考后,继续转身投入忙碌,长镜头跟着安妮匆忙地穿梭过摆满家具的长过道,仆人沉默地做最后的整理。
急促的背景音乐亦步亦趋,似乎是在驱赶安妮,此后一段未知的时间里,凯林奇的繁华将不再属于安妮,不再属于艾略特一家。
在原著中,并没对这一场景多加着墨,只是一笔带过。
而这却又正是安妮八年琐碎生活的一个缩影,其他版本如1975年版本中,安妮在上克罗斯来如何巧妙周旋都不如此处的孑然来得精彩。
第二个是莱姆的海堤上,原著中莱姆的风景优美引人入胜,在安妮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007年的影片中把莱姆之行作为叙事背景,紧凑地把哈维尔和本威尔二人同温特沃斯之间的可贵友情、艾略特先生的初次登场、路易莎事故一并交代清楚,干净利落。
莱姆海边,天色阴抑,海风呼啸,海鸥嘶鸣,海浪拍打着礁石,浪花时不时溅到堤上。
在壮丽的自然风景前,高谈阔论往往显得做作。
于是,一行人,或结伴同行交谈,或二人挽手漫步,或独自对着海若有所思顺便偷窥,真是妙!
一群人相处时最舒服的方式是散步,而简奥斯汀里的人尤其爱散步(哈哈)。
此处尤其喜欢男主和女主互相偷看。
啊哈哈(YY小剧场 女主:“我在看海,我没有看你” 男主:“我也在看海,我才没有看你呢!
”)再次是剧情,2007年版本改动较大,相信看过原著的大家都发现了,我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一遍怎么个改法了。
更改过后的剧情激化了冲突,叙述更为紧凑,加快了剧情进展。
(晕有说等于没说)。
但是我对于改动过后的版本有一些遗憾。
改过之后,编剧把原本属于哈维尔上校和安妮关于男人和女人谁更为忠贞的对话挪给本威尔,这是最大的矛盾,本威尔的老婆才死半年就移情别恋了,哈维尔才有资格抱怨的好伐而这也导致温特沃斯在安娜跟前写信的那一幕无法呈现,唉总之,2007年版本比较符合我个人的观感,偏冷硬风很符合我心目中的《劝导》。
Persuasion这个单词有着不容质疑的力量,甚至带着一种迫人的权威,年仅19岁的安妮在它面前拒绝温特沃斯,究竟是出于屈服还是真的理智思考,个人认为两者参半甚至夹杂着谨小慎微的怯懦(尽管作者认为安妮真的是为了温特沃斯的前程着想)。
每个《劝导》的读者所理解的安妮是不一样的,导演看到的安妮是由怯懦变得坚定的,最终奔跑起来追上温特沃斯。
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安排似乎是给所有曾经因怯懦而失去爱情的我们一次机会。
我真想对你说:请你原谅我曾经的怯懦,请你再给我一次机会,请你等等我!
既然是分别了9年的曾经的恋人。
ANNE的反应是不是过于夸张了?!
不太满意女主角过分地哭得稀里哗啦。
分别了9年的人们,还能在大街上拥抱KISS。
又让人难以理解。
对于后半部接近尾声时,原作中是用一个客厅的场景,温特沃斯上尉在写信的小片段嘞处理的,细节之处十分动人。
本剧里完全被抛弃不用了。
改成了安妮不停地在BATH城中狂奔寻觅爱人。
简直变成了《罗拉快跑》的古典主义翻版。
看到此处简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如果完全能按原作中的描述演绎,不用修饰加工就是经典了。
常见到的人们对奥斯汀小说的评价是里面的女子对婚姻经济的权衡是多么的精明之类的。
结果拍出来的电影几乎都是男性角度的诠释。
既然不能完全遵循体现奥斯汀的理念,那拍这么些片子有什么意思。
看到评论中有许多人追捧BBC的改编版。
除了曾经对《傲慢与偏见》(女主角是后来演出《泰坦尼克号》的那位》,实际上是改编成了电视剧版,好像是8集)的改编比较满意。
其他的不敢随便夸奖。
“理智”是奥斯汀一贯推崇的,但唯一的晚期作品《劝导》有些打破这个规矩。
总的来说,奥斯汀的女主角们都是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我想这也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有些关系,同时虽然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欣欣向荣,但实际上行为规范复杂严格。
女性们,尤其是接近上层社会的小姐们行事都是要严格符合社会标准的。
所以电影的过分改动,这应该是编剧的责任,简直就是往鹅肝上加虾酱吃。
女性受到父权社会的制约,几乎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女性地位提高了很多,但根源没有解决,无可否认女性还处于劣势地位),对于有一定改变命运作用的婚姻为题来说,奥斯汀的女性们没有一个采取主动措施的,就算在被人极其误会的情况下。
典型的代表是《诺桑觉寺》的女主角。
美好女性的品行成为灰姑娘般人物的“尊贵”陪嫁,而这些美好也只能等到真正“识货”的绅士们的发现。
我很是理解了为什么有一部分人们会不厌其烦地追看莎翁的话剧。
唉,编剧们,演员们,请好好看看原著,请好好诠释白纸上的每一个字吧。
请不要“时髦”地发挥。
否则不停地有观众要晕过去了(~ o ~)zZ
再一次见了他。
他一定还是不肯原谅我。
The worst is over. I have seen him. We have been once more in the same room. A bow, a curtsy. I have heard his voice. And then, he's gone. He's not forgiven me. I've used him ill, deserted him, and disappointed. And worst is showing a feebleness of character in doing so, which his own decided, confident temper could not endure. Once there were no two hearts so open, no feelings so in harmony, but now we are strangers. Worse than strangers, for we never become aquainted. It is perpetual estrangement.
我想,不仅是在很久以前。
也是现在,在感情上的事情,我们总是不够坚定。
或者太多人想要左右我们。
而态度,一定需要时间和经历,而选择,一定需要懂得和体会。
但谅解和包容,一定是拥有爱情的不二法则。
我哥以前和我说,爱情就像身陷大海中两个人,有缘份的人,再大风浪打过来,手还是拉的紧紧的。
没有缘份的人,一个小风浪打过来,手就松了,就散了。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
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拜伦《春逝》时间流逝。
过往慢慢沉淀成一张昏黄的照片。
一切喧嚣即止。
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神奇时刻,狭路相逢,面对旧爱,该用何种表情应对呢?
安妮听到温特沃斯上校即将随将军夫妇住入自己的房子时的脸色一沉,旋即回到房间瑟瑟发抖,对教母说起那个说他名字也会心惊胆战的男人;然而提着灯出现在花园的她,此时又如此想参加宴会,即便只看他一眼,却因为受伤的小外甥查尔斯与神经质的女主人去不得;上校因此并没有在宴会上看到心心念念的安妮,思念是最苦的药,却医治不了他的病,于是举着猎枪冒失闯入他借宿的人家,不是要去杀她,只是想为自己的思念找个借口罢了——与男主人相邀外出打猎;安妮此时正后悔着昨天未相见,两个表妹便兴奋地跟她说起他的英俊与风趣,眼角一瞥,便看到从门口闯入的他,出现在阳光照射下微微发亮的浮游尘埃中,仍是旧时容貌,却无端增添了沧桑的忧郁与稚嫩的局促;怎么办?
四下里都怔忡,匆忙回头怕对上他的眼神,却听他从容说与她是旧识了,心中一阵酸涩;夜晚的赴宴,众人问他今后的打算,他没心没肺地说十五到三十岁的女人,只要取悦了他便结婚算了,却盯着她说出让她毕生难忘的话:只要那个女人个性果断坚决,不会因为他人的劝导而随意变卦。
没说出来的是你那么爱我还要抛弃我,难道要与金钱和权势结婚?
她心中有一处轰然倒塌,心想是啊,他已不是我的,错只错在我的无情与软弱,仿佛他说的“强装的懦弱”。
“他已伤透了心,却始终无法做到毫无情谊,还是会在我受苦受难的时候帮我一把……”简•奥斯汀的作品永远是喜剧结局,无论其间多么悲苦,这部《劝导》也一样。
或许是因为简天性活泼乐观,或许这只是她在表达自己一生都未得到过的幸福。
《劝导》的女主角沉静而内敛,与简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截然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故事的结局总是美好的,安妮重新回到旧居凯林奇,只不过当起了女主人。
电影并不出彩,结局难免落入俗套,只是那场景太美丽,恰巧看到拜伦《春逝》中的诗句,仿佛为他们而写。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
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这是一部很细腻的英国电影。
导演、演员、摄像、配乐都是拿捏有度,精准地将每一幕的情感变化都刻画得精致有加。
一直很喜欢英国田园风格的电影,喜欢看那些衣冠楚楚的年轻俊杰和穿着精致裙衫的深闺小姐们,在美丽而又古老的庄园里,为爱而纯粹,为爱而苦恼。
由于没有看过简小姐的原著,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自己的情绪是随着故事的走向而起伏不定的。
我第一次强烈的感觉到,我多么希望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能够幸福地在一起。
因为相爱而害怕相爱,因为对自己的自卑而对爱情自卑。
如果只是因为这样而让彼此错过,是多么令人叹惋和悲伤啊。
安因着对温特沃斯上校的愧疚(在8年前因为家人的缘故而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不敢在8年后重新拾起面对他的勇气。
她将她对他的爱化成无尽的酸楚和伤痛藏在心里。
她先入为主地把自己放在了不可能再被温特沃斯上校喜欢的位置,所以每次出现在温特沃斯上校面前时,她都不敢看他的脸。
她自己害怕从他的表情中得到她已经知晓的答案,但她又因为深爱他所以她又希望他能主动地来和她说话,来理解她的情感。
就是这样,喜欢而自卑着,矜持而又不安着。
而当时的她,可能永远也想不到,她所期待的那双饱含爱意的双眸就从未从她身上离开过。
而温特沃斯上校也是如此,尽管内心对安的爱炽热如火,但在安面前,他总是极力地克制。
他同样希望安仍是喜欢他的,但男人比女人多一层身份的顾虑。
他知道自己当初和安分开的原因,所以他害怕因为自己的再次冲动而永远地失去安。
小心翼翼,反而更让安产生了误会。
“爱都是自私的”这句话一点不假。
原本想伟大的为彼此牺牲,却发现原来彼此都是自私的谁也不想放手。
如果不是安误解了温特沃斯上校结婚的消息,她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她是有多么多么地爱温特沃斯上校吧。
而温特沃斯上校如果不是因为被路易莎的家人误会,他可能永远都不会注意到原来他对安是如此的放不下。
在爱情中,人人都是傻子。
有时候所谓的理智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很多我们本应该珍惜相守的人。
不过好在,故事里的安是幸运的。
她迅速意识到了她对温特沃斯上校的情感,并积极地抓住了后来任何一次面对他的机会。
她的勇气来源于那份悲伤所激发出的对爱的渴望。
因为爱,她又重新获得了自信。
她不再害怕失去,因为此时的她已经明白,对真爱的真正错过,就是你以为它已经来了,可又不敢主动的去迎接它。
所以,完满的故事恰到好处的展开了,安一步一步重新回到了温特沃斯上校的生命中。
有些爱,无需多言。
只要你在这里,我在这里。
相信彼此,即时是错过了大半个人生,也会因为对方的一个微笑,而又重新豁然开朗吧。
最后,引用一首英国诗人Glady的诗《unsaid》Sometimes,lips are sealed,tongue is tied .Sometimes,hands can't reach,the feelings are locked,into these eyes.Read the words unsaid,the feelings not laid,plunge deeply into my hearteverytime.Love is there. Love is there.
改编自简。
奥斯丁的小说。
与以往奥斯丁系电影的古典,端庄以及大排场不同,非常的现代派。
确切的说,是把古典的中长镜头和现代派的特写跟拍有缝地结合在一起。
就是那种摇摇晃晃的杜可风镜头,毫不留情地凑到每个人面前拍他们的表情,局促呼吸声,鼻子嗤气声放佛可闻。
放大了没落贵族愚蠢的自以为是,小乡绅及其儿女的促狭,很不含蓄。
而女主角总是处于一种焦灼之中,怕见到当初被自己拒绝的上校,见到之后又不甘心地隐居幕后,之后又是误会了的婚事以及差点被利用的求婚,以至于到了后来会狂奔几条街去答应上校的求婚。
觉得有些突兀。
不是剧情突兀,而是这个女主角的举动不符合那个年代淑女的标准。
没看过原著,开始还以为是《傲慢与偏见》以及《理智与情感》的混合体。
因为里面混合的就是贵族的傲慢,女主角表面的理智,男主角基本算注定的情感。
后来看介绍,才知这是简奥斯丁最后一部小说。
网上评价颇佳,但就电影来看情节,没有突破。
总之,这是一部导演个人色彩浓厚而奥斯丁风格淡漠的奥斯丁电影。
谁说电影跟生活无关我一定第一个跟他急,当然我跟RAI同学上个周末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在拥挤的16路上的偶还是很和善地争辩的。
但是看完THE AUSTIN BOOK CLUB之后,下一个电影就是一直都不屑看的PERSUASION,封面上的两个人既不漂亮也不有名,连作品本身都是JANE比较少为人知的一部,最后一部小说。
象我跟MJ昨晚说的,英伦范儿是我最爱,虽然没有KATE MOSS姐姐的做派和身段,也只是听过个把如COLD PLAY的乐队,但是最近英国(及英国背景)的电影总是有着规矩的做派和套路,比如开头总是一个女人在流水的钢琴声中匆匆穿屋走巷,神情焦虑/严肃/期盼着,男主角是一水的高大沉默严肃少话的大男人,女人总是端着,男人总是憋着,可惜我就是喜欢人家这股子装劲,用一个烂街的词叫闷骚,那才真正是骚出了味来。
《劝导》的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讲明白,2个8年前因为世俗偏见的劝导分开的男女怎样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幸福地婚了,用THE AUSTIN BOOK CLUB里的出轨丈夫的话说,ITS ALL ABOUT FORGIVENESS AND 2ND CHANCE,人都是信这个的吧,我想如果往前倒退个10年我一定爱死这个故事了,几乎完全是女主角的戏,独白啊写日记啊,一人默默流泪忍受啊,特适合青春期压抑的女生的爱情幻想:跨越阶级的感情,漫长的等待,一直的忠诚于感情,男人爱上的不是年龄和身段而是坚定的心,压抑地表白,而且他们(引用MJ的话)写了那么多的信杀死了那么多树木,这是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人相信这套么。
不过现在,让偶唯一觉得安心的是,这的确是一个最后有HAPPY EVER AFTER的故事了,之前影评里跨得天花乱坠的女主角奔向幸福的奔跑原来也是那么的淑女,我无语了,不过想到AUSTIN和这样的劝导斗争了一辈子,没有嫁人,也许甚至没有BECOMING JANE里一段刻骨铭心,在小说里有个美好的结局,又有什么错呢,我又想起ATONEMENT了,打住吧。
我很喜欢看电影,但也比较肤浅。
反正电影里总要有养眼的帅哥美女,才能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如果要靠情节去打动人。
就如和一个心地高尚却又丑陋无比的人谈恋爱,要入戏得花上一段时间,或者和大多数人一样实在受不了第一眼感觉就这么差,马上打了退堂鼓。
《劝导》是个很虐心的故事。
经过多年的等待和煎熬有情人才终成眷属。
2007年的版本中,女主长得还行,男主很帅。
所以庸俗的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版本。
但之前的95年版就差许多了。
好吧,那是大叔大妈在谈恋爱。
我看了个开头,就全部略掉了。
还是去看小说吧。
至少看文字还能充分发挥想象力。
“安妮•埃利奥特几年前还是位十分漂亮的小姐,可是她早早地失去了青春的艳丽。
不过,即使在她青春的鼎盛时期,她父亲也不觉得她有什么讨人爱的地方,因为她五官纤巧,一对黑眼睛流露出温柔的神情,压根儿就不像他。
如今她香消色退,瘦弱不堪,当然就更没有什么能赢得他的器重。
”这段话还是很能让人浮想联翩的,安妮柔弱优雅、温婉可人。
这样的佳人,就算是经历岁月洗礼,身上多多少少也会留着小女人楚楚动人的气质。
读书和看电影的区别就在于,书籍会给你想想的空间,电影却把想象的事物直观化了。
直接表现出人们想象中的人物情景。
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电影人是造梦师,但众口难调,造出来的梦并非人人喜欢。
能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就很不错啦。
近些年来,奥斯汀的小说人气高涨。
但有生之年奥斯汀并不被大众所看好。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奥斯汀写的小说是“鸳鸯蝴蝶派”。
不够大气、只是女人间的嬉笑怒骂。
但故事留给人的深刻思考,却持续至今。
我们的内心需要各种各样的情感来充实慰藉。
所以总会有一个柔软的角落留给奥斯汀笔下那些可爱的夫人小姐们。
配乐。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如果一个女人因为嫌男人地位低下错过了他,几年后发现他高帅富之后自己后悔的故事。高帅富这么多年都没忘记当年负她的姑娘,最总HE了。看书的时候没觉得结局这么无法忍。可能是因为虽然RPJ正是我心目中Wentworth该有的样子,可是Ann在里面简直就是灰姑娘,卑微地可怜。
不像我以为的安妮,感情的复燃比书里还要敷衍,不喜欢除了女主外讨厌的女性扎堆的故事。除此之外,阔别八年仍旧只爱你一人的男主真是写给女性最天真的童话。
Love is longest when hope is gone.
女主想表现欲言又止、万分纠结的时候嘴巴可不可以不要一直哆嗦不停,太倒胃口了。要不是因为我有强迫症,真的无法坚持看完。
没意思到家
很细腻
不喜欢这个故事。也不喜欢这些演员。
女主角太懦弱了。。。。
补了很多bbv改编的原著。这部真心一般,也不值得一看。而且我觉得原著本身价值观也有点问题。总之这个故事很牵强。
我可以忍受一个人懦弱,但忍受不了她虚伪,女主角长相气质都不行,简直就不像沃尔特家的人,不喜欢演员,奥斯丁的小说还是不错的
最后的为爱狂奔是我最喜欢此剧的地方。
......
很煽情做作。还有两个人太姐弟恋的感觉了。
看过最有氛围感的简剧,大量运用特写、手摇跟拍、直面镜头的画面,人物的情绪仿佛就在眼前荡漾。风景不是常见赞美式的英国田园风光,而是絮絮流动的阴天、碎而汹涌的海潮,以及湿哒哒的街道,树影也疏朗而冰冷,让故事仿佛是一段私人的历史,封存完整,且天长地久。
诟病女主角姿色并因此恶评的观众,显然和片中那些势利娘们属于一丘之貉。就是这么简单。
有些人,走了还会回来,那是因为爱还在。男主真心是达西的另类翻版,女主演技虽然不错,但长相真心是个bug.
改编得很合原著,虽然里面的爸爸姐姐不够漂亮,不过整部戏看着还挺舒服。
大大不如95年版。Sally Hawkins是不错,可是演Anne就太不适合了。Wentworth也是,Rupert Penry-Jones显然镇不住,还未脱去赛末点里孱弱贵族的轻烟奶油气。casting部门的人眼睛被屎糊了!!
不喜欢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