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憨厚耿直的被嫌疑犯,一个是蠢笨无脑的业余杀手,一个是贪便宜的无辜窃贼,因为一场误杀和一辆失窃的摩托你追我赶。
整个故事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除了它的“讲述”。
如果刘烨换成王宝强,张译换成黄渤,段博文换成了徐峥,《追凶者也》看起来就很像一部“宁浩”电影,而它所采用的多视角叙事形式让这种相似度飙升。
但也只会是一部极低劣的“宁浩”电影。
①刘烨演出的“憨厚耿直”自然比不上王宝强“天生”带有的质朴气,见《Hello!
树先生》;张译一脸无奈的神情也不及黄渤炉火纯青的演技,见《疯狂的赛车》;②多视角的叙事不仅老套,玩得也不够好。
强行终止的结尾暴露出多线叙事的弊病:无疾而终,也透露出解决之道:环形闭合,见《心迷宫》影评;③也就不必提《追凶者也》过度美化的画面导致的“低现实”,同《东北偏北》曹保平为了“讲一个故事”,丧失了作者个性。
《追凶者也》曹保平导演作品,刘烨,张译 段文博。
第一部分平淡无味,简单交代了事情的核心:平静的小镇出现了凶杀案,一个人被怀疑,一个人又因为贪心卷进去。
而后面几个章节,把第一段中途出现的疑点错落有致地展开来,让简单的案件有了新的吸引点。
这个时候才觉得这个电影,有点意思了。
张译的杀手,演得很有层次感。
杀人时候利落,回归普通人时又会市井和小心翼翼,打斗中时有滑稽,偶有狼狈,嘴上仍旧说着杀了不就完了。
杀手,也是普通人啊。
回应了第一章节的题目:憨包。
一个案件里,牵扯出太多的普通人,也折射出普通人的心态。
宋老二为了争一口气去追查案件,自作青天去把王友全家的母猪卖了去补偿死去的人。
甚至拿到西服以后,没有找警察而是去找了贵哥。
这个人物身上的西北匪气尽漏无疑。
然而他的处事方法更是一种乡土社会的风气:礼治秩序,当时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不甚了了,现在回想起来,越来越有滋味。
得回去重新读读了。
当然,最后的最后,宋老二又买了只猪给王友全家送去。
杀手做了那么多,最后狼狈地回到了爱人家的楼下,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警察围捕了。
他哀求着说想跟他的爱人说几句话。
他控诉着自己行凶的原因,他恨奸商的原因。
对于这样多面的杀手,真的很难说恨还是悲悯。
要有多可爱就有多可恨。
对比一下如今的电视剧脸谱一样的坏人脸,这样的人物存在才能让我们真正反思现在的生活。
演员的戏都挺好,尤其是主要角色老二和杀手,演技口音都特别到位,河边杀人那场戏真实感贼强,还有杀手当街砸晕黄毛然后一个GTA5行为上车把人拖走的那段也很讽刺且真实,因为小时候见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场景,至今也会想当时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不会没命了吧 。
没对比就没伤害,正好我觉得特别烂的也是2个场景,1个是抓住金毛时绑住了他手还追不上,拿着钢管伦人伦好几下轮不上就算了,最后还把武器扔了,就tm很瞎。
还有老二拿着枪来了对方拿刀逼着他儿子他还耸的一批,刚开始我也以为枪里没子弹在那吓唬人他在不敢直接开枪救人,结果真的有,那么问题来了。
中国禁枪这么厉害为啥他家里有枪还装着子弹??
还有拿着枪,开着小卡车被一个拿着刀的小摩托追着跑,最后还慌不择路的开翻了我就tm很想笑,大哥体积优势小破摩托你上去贴他一下他就人仰马翻了。
四处场景,正反两两对比差距太明显了。
《追凶者也》的故事原型是一个真实的案件,陈建斌主演过一部《人山人海》,就是根据这个案件改编,还在威尼斯获过奖。
2007年,贵州六盘水的代氏一家有同父异母的兄弟六个人,最小的弟弟在家门口被人劫杀。
因为各种原因,凶手逃之夭夭,警察一直没能破案,五个哥哥决定一定要亲手抓到凶手,为弟弟报仇。
兄弟们先是根据摩托车印找到了凶手,扮成进村的猪贩子确认了其踪迹,后来警方也确认了他们找到的人就是杀害弟弟的犯罪嫌疑人。
但是这一次凶手逃了。
因为警方一直没有凶手的音讯,哥哥们失望之余决定自己追捕凶手。
他们分了工:老大老二年纪大了,不能远行,在家发动亲友力量;老四开农用车,提供经费,同时在附近查;老三、老五重点负责出外追查。
一年多的时间里,代家兄弟和亲友们靠着骑摩托车,追踪了9个省份,100多个市县,行程近万里,最终在广西柳州抓到了凶手。
三哥代成富后来向记者解释自己的追凶动机说:“我们不懂如何办案,但是知道杀人偿命,弟弟死了,别人不给我们交代,我们自己要给弟弟一个交代。
我们是生活上的弱者,是再平凡不过的老百姓,就是不能接受弟弟就这么死了。
”我第一次看到《追凶者也》预告片的时候很诧异,因为这样一个为弟缉凶的故事无论怎样传奇,毕竟是一个惨案,哥哥们千里追凶始终带着悲情的意味。
而这样一个事件以喜剧的方式呈现,似乎显得过与轻佻了。
不过看完电影之后,不得不佩服,《追凶者也》的编剧实在是很牛。
电影最大的改动是把受害人从“追凶者”的亲弟弟变成了一个和他关系不大的路人乙,说关系不大其实还是有点关系的——两个人年轻的时候为争风吃醋打过架,现在又为儿子打过架。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而且自然而然的把追凶的目的从“复仇”转变成了“还我清白”,再后来的各种黑色幽默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个改动是让原本合力追凶的亲兄弟,变成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甚至在一开始还互相怀疑对方是凶手。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妙的改动,电影里许多戏剧化的冲突和巧合就是因此而生。
两个人从各不相干到相互怀疑再到互相信任互相帮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说到底,都是为了“清白”两个字。
最重要的一个改动应该是对凶手杀人动机的改动,把原本一桩简单的劫财杀人改成了出于某种目的的买凶杀人。
这个目的将故事和现实联结起来,让电影从真实到虚构再回到现实。
也正是因为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才引发了后来一连串阴错阳差让人啼笑皆非的情节。
嗯,这其实是个“一张照片引发的血案”(开玩笑)。
故事首尾呼应得很好,片子最开始几句无关紧要的闲聊,在最后让一切谜底昭然若揭。
电影把故事发生的地方从贵州搬到了云南,也把追凶范围从小半个中国限制在了从水城到昆明之间,把追凶的意义从兄弟情深转移到了维护清白,也保留了真实案件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五哥代成军是开修理店的,他给弟弟换过车胎;比如兄弟们确实是根据摩托车印找到的凶手;再比如四个兄弟曾经扮成贩猪的混进寨子里查找凶手,还有兄弟们悬赏发动亲友提供线报。
多视角同时间线插叙的结构很棒,一点都不混乱。
不过听说已经有《心迷宫》珠玉在前了?
微博上有一些声音说《追凶者也》是曹保平拍了一部不及格的宁浩片,但其实两者并不一样,不应该这样去比较。
虽然都有着巧合和黑色幽默,但我的感受是,宁浩的“巧合”是内核,故事的呈现是为了表达“巧合”主题,而曹保平的“巧合”择是一种手段,他只是通过各种“巧合”的方式把整个故事的结构衔接起来。
很高兴这部电影的演员都是我很喜欢的。
刘烨就不用说了,耍得了帅,也扮得了丑,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把自己在往糙了整的路上放飞。
张译也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他在微博上对自己在这部戏中的表现有些遗憾,确是有些“用力”,看得出这是“张译”在“演”。
王子文和角色很贴合,很意外地看不大出“曲筱绡”的影子,要知道那是一个个人风格多么鲜明的角色,而“杨淑华”出场的前十几秒,我竟然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这就是王子文。
最后,“小烂屎”的演员也很让人惊喜,和影帝的对手戏自然,帅得很!
最后的最后,我要强烈表达一下我对“贵哥”的演员的崇敬之情啊!
如果我心目中有哪位演员能称之为“神演技”的话,那一定非这位大哥莫属。
在《烈日灼心》结尾的VCR里,我一直以为是把在监狱里的当年真正的杀人凶手给找来了啊!
后来看《心花路放》的时候,马苏那位金链汉子还让我面熟了好久!
在《追凶者也》里,这位贵哥也会让人忘了他其实是个演员,以为他就是当地基层一个警官。
总之,生活永远比故事更动人、更精彩。
云南方言不是一个很难掌握的方言。
北方语系,西南官话,音调有一些变化,再加上一些特有和其实不算特有但是本地人往往觉得特有的词儿。
云南不同地区的方言差别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音律上。
比如建水方言有八个音调,女孩子说起来跟唱歌一样,男孩子说起来跟女孩子一样。
方言自有方言的力量。
方言用得好自然是加分不少。
当下网络上很喜欢把南京话“一逼屌糟”拿出来说,我小时候都嫌脏不敢当着大人乱讲这一句,现在居然成了书面流行语,只因为这样的表达太准确太有情绪了。
很难想象李伯清不说四川话会成什么样子,也很难想赵本山说普通话会如何——尽管在很多南方人看起来,东北话跟普通话差别不大。
用北方语系的方言很讨巧。
大部分词汇都能听懂,在字幕的帮助下,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障碍。
而个别专用词汇在语境之下,会让台词变得很生动。
武林外传里陕西话山东话东北话河南话在一起混,毫无违和感。
但是有些电影里普通话和粤语对话,显得就怪怪的。
说了这么多,是因为《追凶者也》这部电影里的云南方言实在是太恼火了。
不地道的方言一出现,电影立刻就变得很糟糕。
王砚辉施宁这些云南本土演员的方言当然没问题。
王子文讲四川话我就理解为她本来就是四川妹子吧。
但是刘烨这个格楞半倒的云南方言就太让人倒胃口了。
《李米的猜想》里,王宝强也说着一口奇怪的方言,似乎有点儿云南话的意思却又绝对不是。
好吧,我可以理解为这个角色是个外地来云南打工的。
但是追凶者也的刘烨,他是因为不肯搬迁祖坟而产生这一系列的事件,那他绝对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没跑啊。
讲这样水准的云南话,是不是标准太低了?
此外,电影里用云南方言作为每个章节的名字,其中“小烂屎”一词纯属乱用。
王子文清纯的形象以及片中独立善良的设定,跟小烂屎完全没有关系。
如果说小烂屎指的是其他人,那就更加不能理解了。
军事剧里武器装备最好还是考究一点,历史剧里道具官职等等最好还是考究一点,方言电影里,方言的使用当然也应该考究一点儿。
这是一个导演一个演员对自己基本的要求吧。
我总觉得,作为演员,多学点儿方言总归是个很有用的技能。
相声不是讲究四个字,说学逗唱嘛。
“学”这个字里,学方言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相声演员不学点上海话山东话河南话,大量的段子就没法说了。
记得《霸王别姬》里,张国荣为了练习北京话,练习戏剧,用了一年的时间。
《追凶者也》方言不过关,我只能理解为曹保平刘烨对自己的要求太低。
方言不过关,这是中国当下电影现状的一个缩影。
曹保平这样不算烂的导演刘烨这样不算烂的演员追凶者也这样不算烂的电影,对自己的要求也这么低,这才是我们跟真正优秀的电影行业的差距。
追凶者也这样的电影,请烧包谷这样的云南方言专家来调整一下都不行吗?
好莱坞烂片一大堆,但是好的导演好的演员,绝不会在这些重要环节基本功上掉链子。
如果我们连严肃作品都是这个鬼样子,那又怎么能指望整体水准的提升呢?
至于刘烨的“轴”没有起到应有的剧情推动作用,张译从心狠手辣的杀手突然变成笨贼一箩筐,影片风格混乱这些问题,我就不想说了。
方言太差,说多了也没劲。
《追凶者也》(以下简称《追凶》)的观影现场,观众们被逗得前仰后合,我却感到格外感伤。
电影是分段式的拍摄手法,上一次看这种类型是去年的《心迷宫》。
去年我说,用花样叙事结构引起观众和同行的关注,是以小博大的最佳选择。
但对于《追凶》,我觉得这种手法是有必要的,因为它要表现的就是一场巨大的“群戏”。
刘烨饰演的憨包汽修工宋老二、张译饰演的“五星杀手”董小凤、段博文饰演的小痞子王友全,他们共同构成了《追凶》的主角——生活在社会底层、注定被时代碾压的“我们”。
从角色设定上来说,刘烨和王友全是“正面角色”,他们是被迫卷入凶杀案的无辜者、受冤者,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客观地积极寻找真凶,并最终将其绳之于法;
刘烨&段博文而张译是“反面角色”,一个无人性的杀手,在发现杀错后没有任何愧疚,跟雇主说“当我送的”,再去重新完成任务。
从情节桥段上来说,大部分笑点都集中在了“反面角色”张译身上,一个运气不佳的倒霉杀手,四处奔波、遍体鳞伤,连一顿饱饭都没吃上,几乎要崩溃在执行杀人任务的途中。
他的每一次错失、受伤、歇斯底里,都能让现场观众开怀大笑。
笑点担当张译但看到最后,我觉得张译的角色非但不好笑,还非常悲惨,悲惨得让人震撼。
张译在电影中像个话痨一样,时不时就开始叨叨:我这辈子最痛恨奸商!
丽水花园那房子烂得一哔,抢个金店居然遇到假货……但他最大的愿望,却也是给自己的女人买一套丽水花园的房子,不再让她在风月场所出卖色相。
是的,他痛恨奸商,却一直在帮助奸商杀人,为的是住进奸商盖的、自己特别瞧不上却更买不起的房子。
而他杀的,是跟他一样处于温饱线上的汽修工、摩的司机、抢金店的同伙——他们和他一样挣扎,一样在无望中求生存,一样痛恨“奸商”。
他们就是他,他在帮他痛恨的人杀掉“他”自己。
所以,张译在杀猫哥时越没人性,在追杀刘烨时却狼狈,在保护女友时越真挚,我就越感到这个人物的真实、无奈和绝望:他卑微到麻木,卑微到无知,卑微到残忍,但他依旧摆脱不了卑微的处境,为了卑微的未来杀害同自己一样卑微的其他人。
在这场残忍的凶案里,刘烨所代表的“正面角色”与张译所代表的“反面角色”,从头到尾都没有赢家,因为他们都是被压抑的阶层,都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还要靠伤害彼此来搏一点点希望和尊严。
追凶者也,追的什么凶?
真正的“凶”根本无路可追。
真正的幕后黑手是为了开矿要收购刘烨家祖坟地块的老板,是那些洒洒水不在意几十万的有钱人,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是贵哥说的“做大事的人”:开矿、发展经济,全村的、全镇的甚至全省的!
而刘烨,这个一心只知道保住自家祖坟的汽修工,尽管你是有理的一方,尽管你是“正面角色”,但你却阻了全村、全镇甚至全省百姓的致富路!
“要杀你,任何人都可以杀你。
”那一刻,原本理直气壮的刘烨慢慢放下手里的报警电话,他动摇了:当个人的体验遭遇集体的利益,究竟是应该安稳接受历史的碾压,还是螳臂当车?
刘烨犹豫不定现实中有太多的案例了,拆迁时遇上钉子户,已经同意拆迁的邻里,原来和你抬头不见低头见、远亲不如近邻的他与她,会半夜往你家砸石头,会往你家门口吐口水,会阴阳怪气地骂你贪心不足蛇吞象。
你说我是因为感情,我只是不愿放弃我的祖屋,不愿放弃我的个人权利。
Who cares?
我只关心我的拆迁款因为你这个钉子户拿不到手了,你就是罪人。
那一刻,相信刘烨也是背后一凉,这次来杀他的是想开矿的boss,是为富不仁的混蛋,下一次呢?
那个一路追杀他的张译,不就是“他们”么?
可是如果,一定要牺牲掉某些人的话,为什么那个人是我?
可是如果,我没有错、“他们”没有错,连幕后boss都没有错,错的是谁?
这一段看得我心惊胆战,秉着呼吸等导演说出那句震撼的真相,可是他戛然而止了,张译一个搞笑的绑架电话打断了刘烨的思考,他们要急着去演大结局:坏人失败被击毙,好人逃脱幸存。
我的失望中带着点伤感,也许是我想多了,也许是不敢说,有太多的可能都淹没在余下的笑料和所谓的“光明”中。
不过还好,在张译被捕现场,这个一直充当滑稽笑料的倒霉杀手突然说,再让我说几句——我最痛恨的就是奸商!
那一刻我都快哭了。
杀手死了,官商勾结的中间人死了(贵哥和刘烨的合影拿着锦旗,暗示贵哥是官员),刘烨推案件的推理无从佐证,案子的链条断了,幕后boss被抓的希望渺茫——他们败了,尽管“正面角色”幸存了下来,但没有人是赢家。
电影最后,刘烨和段博文载着抢走的猪,奔驰在一片光明却无线荒芜的田野上,看似宁静祥和却没有一丝生机。
也许,让刘烨在车祸中再也无法醒来,让段博文跳河逃亡时再也无法回到岸边,而不是让他们一脸喜庆地坐在小破车里,这个结局会更加完整。
因为他们都败了。
电影英文名为Cock and Bull,“荒唐的故事”,正如这荒唐却不得不继续的黑色幽默般的人生。
欢迎来和我聊聊天
2016中国犯罪片《追凶者也》,豆瓣评分7.9,时光网评分7.4,IMDb评分6.8,于2016年9月14日在国内上映。
风味有些像宁浩的《无人区》,以荒蛮西部为背景,有些美国西部片的味道。
故事结构让我想到了《疯狂的石头》,阴差阳错,前后呼应,注重铺垫,细节呼应,多线程叙事,最终汇集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张译演得太好了,是全片演员表演的最大亮点,举手投足全是戏,搞笑功力一流,是我第一次看张译如此搞笑,本片是张译作品中罕见的喜剧片。
张译在现代题材电影中虽然外表造型没啥变化,但是角色差异大,演啥像啥,塑造角色能力极强,每个角色都有深度,看过张毅的电影有余音绕梁的感觉。
片尾花絮展现了很多正片中没有出现的镜头,看起来影片拍摄的素材很多,好多都被裁剪掉了,这些没入正片的镜头有一些很有意思,要是能出个加长的导演剪辑版就好了(好像中国从来没有正品后再出个导演剪辑版),很遗憾只能在片尾花絮中看到这些正片中没有的片段。
我以前国产电影看得少,对导演曹保平不熟悉,以前看过他的代表作《烈日灼心》,后来看《涉过愤怒的海》深受震撼,于是将曹保平的几部高分电影都看了——《狗十三》《李米的猜想》《追凶者也》。
文/梦里诗书黑色幽默与写实手法的糅合,使《追凶者也》作为曹保平的犯罪悬疑新作,展现了一种全然不同于《烈日灼心》的另类风格,但其在着重营造喜剧氛围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度的把控,使本当耐人寻味的幽默变成了喧宾夺主的刻意。
这一次的曹保平将镜头聚焦于了云南一个西部村寨的凶杀案,以三人不同视角分段式的展开,使观众俨然成为了能洞悉所有的上帝,但深陷于这起凶杀案或无辜或有罪的三人,却并不可能如观众这样一明剧情的脉络,由此方才诱发了诸多带有暗黑色彩的包袱,这种因剧情而起的幽默远比诸多滥竽充数的闹剧,来的更为真实,同也成为了电影能引人入胜的匠心所在。
刘烨与张译在这部有着较高完成度的作品中一如《烈日灼心》中的邓超,其演技也得到了出色的迸发,刘烨饰演的汽修工宋老二,作为贯穿全片的核心角色,被认为是凶杀案犯罪嫌疑人的他将这一人物的耿直倔强而又憨厚的性格得以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张译作为电影中另一关键性的人物,在此虽不做过多剧透,但其也将明是夜总会领班暗下却阴狠冷酷与的董小凤有着很好的演绎。
对于首次尝试黑色幽默的曹保平来说,这部电影虽有着一个中肯的构思,却没有真正的深入,电影只是将黑色幽默的运用停留在了娱乐这一层级间,随着电影的展开发酵,写实的风格与黑色幽默开始出现了断层,一再的包袱虽能为人开怀,却使电影变的过于戏谑刻意,无法去与本当深刻的命题形成完美的统一,终使结局的升华变的牵强尴尬,缺少了悬疑故事当以缜密细节为凭的惊艳。
一个不拘一格,勇于创新的导演,总归要好过墨守陈规,从成片来说曹保平完成了一次差强人意的转型试水,而《追凶者也》也至少是一部能忍俊不禁的黑色喜剧。
在十放看到后马上找来看了,剧情不复杂,但主角演技很出彩,单线中的长镜头看的很过瘾,王友宝在这块还是稍微弱了些。
可能由于时间跨度大事件不集中,多线叙事的重合度有所欠缺。
我没有感到严丝合缝,好像拼图只有一部分接在一起,一些地方还有大片空白,距离《低俗小说》的手法运用尚有距离。
《追凶者也》中的“也”字有很强的黑色幽默讽刺意味,但在剧情中却并不明显,只在贵叔说宋老二太自私,为自己的眼泪挡了所有人财路而颠倒黑白时才有所展现。
影片中人物的服装很用心,刘烨的秋衣+毛背心+夹克,真的是农村男性的典型搭配,张译的牛角头盔和等着被喷脏的白西服也是独具匠心。
加一星给张译打胖大妈的大脸,真的好久都没有这样开怀大笑了。
以及真的想替他去吃羊肉米线!
大概是三四年前,河南籍的本科舍友告诉我,你应该去看看《追凶者也》。
理由我已经忘记了。
周末翻出这部电影,和女朋友一起边吃饭边看,饭吃完了,电影没完。
我俩没有犹豫,继续浪费下午时光,把电影看完了。
《追凶者也》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完全以云南为叙事空间拍摄的院线电影。
偏向昆明口音的云南方言,略带夸张的云南警察,云南村寨,云南县城,云南米线,特别是云南公路上那种灰扑扑的杂草荒芜的氛围,让我倍感熟悉。
不用说,电影里的云南人,几乎没有什么正面形象。
警察在本该出场的时候缺席,矿场开发商和黑社会混在一起,社会青年在路上顺走别人的摩托车还满口谎话,作为主角的宋老二不由分说强抢别人家的猪,杀手在路上打晕了王友全,一条街的人居然没有一个人报警。
半无政府状态的背景设定,当然是类型片的一种元素。
但将这个背景空间选在云南,也折射了在大众文化里的某种“云南印象”。
女朋友一边看一边开玩笑说,哇你们云南就是这样的,我以后不敢去了。
我才想起来,本科舍友让我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概也是出于他当时的云南印象。
云南,在作为文化中心的东部地区看来,一直有着两种形象。
其一是想象中的“自然状态”。
作为中间阶级休憩的消费空间,云南充满了美丽的风景与脱离俗世生活的神圣“自然”。
其二便是想象中的蛮荒与愚昧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危险与诱惑。
在这个意义上,云南才会作为《追凶者也》这类悬疑片的发生地,才会作为凶杀案件类型片的空间背景。
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形象,其实都暗含了云南作为“文明”中心的附属品的角色。
由这两种形象出发,云南成为一个需要开发旅游市场、迎接外来游客的地方,也是一个需要被开化、被文明化的空间。
有趣的是,越是长期居住在云南本地的知识分子,越是容易陷入主流文化为云南塑造和规定的文化身份中。
大概是因为他们较少看到整个现代文明演进的轨迹,较少看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版图与资源流动状况。
但实际上,被这两种形象所掩盖的最重要的云南印象,是作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输出地的云南。
《追凶者也》的凶杀动机,源于开矿与不愿开矿的矛盾。
开矿,这大概是近代以来中原政权进入云南最重要的动机。
而在改革开放后,云南又逐渐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输出省份。
深入挖掘被常见的云南印象所掩盖的这两重云南身份,才有可能揭示云南在中国版图中的真正地位。
或许也只有从这两重身份出发,才能够真正考虑云南未来的发展道路问题。
从云南进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时起,云南这块土地,就从来没有摆脱过作为“边疆”的文化定位。
有关云南的研究课题,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状况、脱贫攻坚、政治改革、基础设施修建等等这些硬核的政治经济问题,但最受关注的、最常见的研究课题,却是关注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之类的研究。
提到云南最好的几所大学,也往往以民族学等研究出彩。
这些知识形态和知识传承的深层逻辑,都在于云南的“边疆”定位。
既然以“边疆”身份出现,那这块土地的社会重心就落在了国家治理,落在民族统一,而非落在本土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但事实上,云南的少数民族并没有那么多,他们并没有那么关心民族关系、民族融合问题,他们和其他的中国人一样,首先关心自己的经济收入,关心美好生活如何实现。
当我看到云南本土的研究密切关注民族学时,我总感到很疑惑。
难道这块地区的民众最需要的不是发展工业、增加就业机会、尽快实现现代化、早日摆脱贫困这些问题吗?
村寨里的少数民族,对民族史、民族融合问题真的有那么在意吗?
云南,作为地理意义上的边疆,的确无法反驳。
但文化意义上,边疆之名是以中原政权的视角建构而成的结果。
从云南民众的角度出发,边疆地位不应该被过分强调,反而应该强调云南作为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大省的经济位置。
当然,国家政权的实质性统一对于云南这样的地区来说自然是值得追求的,但与此同时,云南也需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本土的工业化与现代化问题。
云南的知识分子,不能局限在主流文化给云南所设定的框架之中,而要主动探讨云南自身的工业化路径。
我始终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地区会希望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前现代社会。
另一方面,也只有让全国各个地区都较为同步地进入现代化,进入全面小康,国家所希望的长治久安才能真正达成。
因此,作为一个长期被视为“边疆”,被“边疆化”的省份,应该在新的发展周期里,重审自己的原料产地与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身份,跳出外部对云南身份的不恰当设定,聚焦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云南的知识分子,应该对此做出贡献。
首先应该跳出云南,从近代历史和全球视野出发,重审云南发展的可能性。
2020年11月23日 中午
尴尬得笑了 好烂
羊肉米粉,抢猪还猪,硕士双学位;憨傻糙汉猎枪乱舞,义气小贼渡轮大劫,东北五星级杀手那必须杠杠的。很欢乐
从一开始的悬疑逐渐过渡到最后的黑色幽默,影片的重点也从揭露真相转移到了凶手的下场,总之感觉导演就是在逗你玩儿。片中的云南风光荒凉而壮丽。
不觉得节奏快,不觉得这个叙事有多特别,不觉得演技超常。各种感觉都差点事,总体不够爽。但放在大陆片中,还真是不错的。只能给3分了。
更像是一部玩出来的电影,比较黑色幽默的东西。不过总觉得差口气,相对而言,只有张译的部分是最对的,其他人还是有些怪。
说实话以这部电影的原型事件“六盘水五兄弟万里追凶”来说我觉得随便改改拍拍都能是一部上佳的电影,然而硬生生的这部电影里就把本来有意思的地方都去了然后添补一堆有的没的无关紧要的,以致如此的平庸乏味,又偏要故作一副幽默姿态,紊乱失控。
看不下去
简单低漏。。。浪费时间。。。故弄玄虚。。。
张译的部分略夸张了,倒不是他有什么问题,是刘烨段博文略保守了没跟上,但也不是他们的问题,表演风格不统一这个锅是导演背的。就这个故事来说贯彻张译的那种风格更对一些,导演可能大意了。总体还行,对比之前花苦功的作品,这部有种漫不经心玩了一把感觉,也不怪有些人对曹导略失望。还是期待下部啊
4.5。也許不是一部很耐看的電影,但真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曹保平以一種平整的手段來穩定喜劇表達,又以一種不同凡響的結構來凸顯戲劇衝突。但一切的手段都增添了影片的娛樂屬性,很舒服,很自由。在觀看的過程中情緒不會被人物背後的身世所打斷,電影沒有刻意描繪人物。但走出影院又能回憶勾連起種種。
9月份最让人惊喜的电影了!多线叙事部分很有宁浩的味道,但曹保平吸收了前者的惊艳还把叙事结构大玩一把——三条时间线每一条都往前回溯,越往后看越让人惊喜!电影里刘烨的表演很赞!
从《寻枪》到《疯狂的石头》与《火锅英雄》,再到这部,大西南神秘的自然人文加上易懂的方言,将逐渐成为类型甚至非类型片的新舞台。有趣的是,这几部都在说,大西南贫穷落后刁民多,但小老百姓却总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与正义,能浑噩甚至嬉闹着把搞砸的事圆回去。三线叙事比较简朴,剧情依旧黑色幽默。
张译演技真好,可惜剧本没写好
全程笑点十足
很棒的叙事,搞笑→_→
曹保平真不适合拍黑色幽默,生硬巧合刻意搞笑中透着low。导演抛弃了最擅长的复杂人性刻画,三人都没有个人困境,刘烨好歹有个祖坟挡众人财路的点可挖掘,段博文毫无故事,至于张译后期已经陷入毫无动机的癫狂追杀,和毫不节制的出洋相。落点竟然奔着“控诉奸商”和“诚信”去,这逻辑什么鬼?
多线索叙事,当事人环环展开,首尾相扣,阴谋嫁接偶然,虽然有些地方太过刻意和值得推敲,但故事逻辑上也并无太大问题,类型方面玩的很溜。虽然整体片子给人的感觉总是太过似曾相识,但能这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改造确实不错。张译的悲喜交加五星杀手这一角色不比宋老二差。3.6/5
老子这辈子 最恨奸商
还是不错的,老司机带带我,哈哈。就是这个杀手委实是太笨了,船上打斗委实太蠢了点。东北人果然大忽悠,五星杀手啊。。
城乡土壤实在太适合科恩式的荒诞创作,从去年的心迷宫到同样结构的追凶者也。不过曹保平目前的气质感觉更像是丹尼鲍尔浅坟时期+盖里奇大烟枪时期。但凡是有大片色块的场景调色出来居然挺美西的。只是龌龊替代了骁勇。张译也是奉献了今年最小品级别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