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痛的17岁》改编自著名作家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著名导演江金霖执导,故事以青春期的女生为视角,通过她们成长时期的变化来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有人说,青春不痛不成长,大概就是每个青春时期的男女都会经历的过程,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过程不同,所经历的疼痛感也就不一样。
然而,网剧《会痛的17岁》便是通过多个人物角色,以不同的视角去展现青春时期少女在历经疼痛之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
可以说,很好的为我们揭开了她们成长的真实一面,也为当下少女青春时期的成长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积极性的现实题材。
在人们的印象中,饶雪漫是不是常在路边蹲守?
被冠以“青春文字女巫”的饶雪漫曾是大街小巷中响当当的人物。
她的青春爱情系列,一向为青少年所喜爱。
而最近一段时间《左耳》的风靡,更刷新了她在人们心中的印记。
再转至眼前的即将上映的网剧《会痛的17岁》,你会觉得,饶雪漫其实并不简单。
据饶雪漫介绍,2004年她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活动,持续关注“边缘女孩”,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
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是《会痛的17岁》的制作初衷。
是青春,直面青春伤痛,更着眼于青春问题的解决,饶雪漫从10年前就开始着手了,这让人肃然起敬。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
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
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
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
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
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
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
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
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
问题来了,不美好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与世界和解?
诸如“问题少女”的“问题少年”们,因爱的缺失、表达渠道的阻塞,导致他们求取内心补偿心理机制的开启。
他们缺少爱的滋润,就像一个极度饥渴的人一样去寻找水源,而且这种寻找可以不择手段。
网剧中已经给我们描绘了这种不择手段,比如视友谊、爱情为儿戏、交易,利用人们的善良等,似乎世界上的人都是欠他们债的人,一定要被索取。
最为直接的方式当然是与当事者面对面解决问题,但是何其之难。
成长中,我们的心何其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引来猜疑、失落、沮丧、不平衡……我们希望得到关注,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需要很多爱,却往往得不偿失;我们希望家庭美满,家庭却是破碎的。
怎么破?
从此我们自甘堕落,酗酒玩乐,找刺激寻快感,以至于伤害朋友、亲人。
我们得到了“复仇”的快感,也得到了“复仇”的后果。
可是剩下什么呢?
一地鸡毛。
正片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OTY4OTAyMA==.html?from=s1.8-1-1.1世界不是完美的。
这是小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也正是葵之早前不明白的地方。
让这些“问题少女”知道,世界完美只是假象,实在太难。
这需要长时间的陪伴与解释,但破碎的家庭不能满足葵之对世界的想象。
加之没有及时加以干预的公益组织,“问题少女”就显得很无助。
然而,正是因为此,“问题少女”才要有“自度”的能力。
“当全世界都在抛弃你的时候,记住,你不能抛弃你自己。
”这看似一句不打紧的心灵鸡汤,其实已成了救命稻草。
无人可救你,所以你悲伤、气馁,但是一定要坚持住,没人爱,不代表永远没有人爱,要自己爱,爱自己。
现实面前所有的困顿一定都是暂时的,要设法扩展被救援的时间,而你失去的也一定能找寻回来,这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总有一天,你能找到那个方法。
与世界和解,应该成为一种能力,一种自救的能力。
而那种与亲人、家庭达成和解的方法,也一定能找到。
毕竟如葵之一样,虽然恨着妈妈,但她承认,那毕竟是自己的亲人。
而葵之最后与妈妈的和解,也让人明白,这看似无解的家庭难题,其实并非无解,它只是缺少一种沟通的渠道。
仅此而已。
我也有过像剧中主人公那样的经历,也曾因为自己犯下的过错深深的自责和痛苦,当我今天看到这部电视剧,看着剧中主人公跟我同样的遭遇触景生情。
简单来说,这部剧使我热泪盈眶,我回忆起我会痛的17岁,可能这份回忆对于曾经的我来说是痛苦的,但是现在它变成了我宝贵的回忆,我17岁的那段岁月,使我的人生更加有味道。
会痛的大概不仅仅是17岁,还有一整个暗淡无光的人生,不知道这些“坏女孩”们是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很羡慕她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引路人,徘徊胡闹后终于往前走,放下了伤痛的种种、怨恨的种种、让人万念俱灰的种种……都说伤害得用一生去遗忘,但愿每一个“坏女孩”都能任性过、放弃过以后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然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这一次,饶雪漫似乎又赢了一次。
作为青春文学的代表作者之一,饶雪漫的小说改编向来是影视作品热门。
根据其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的网剧《会痛的17岁》,继续采用电影《左耳》的原班人马,再续饶雪漫作品的青春纯情,不易却打造出美剧风格,以安全岛心理小组的组团和单元剧的方式来呈现青春期少女的爱与怕。
只是这青春纯情有点苦涩。
在北大百年讲堂点映的《会痛的17岁》中,饶雪漫和学生们一起看了三集。
由关晓彤饰演的葵之,成了青春叛逆的少女。
这也是饶雪漫此次拍摄网剧的初衷:关注所谓“问题少女”,让人们摘掉对她们不合时宜的眼镜。
葵之来自离异家庭,可谓从小目睹家庭的颠沛流离。
她没有见过生父,一直跟妈妈住在一起。
而妈妈频繁地更换“爸爸”,让她越发孤单无助。
家,在葵之看来并非美满和谐的象征,恰是支离破碎的隐喻。
在这种隐喻的暗示下,葵之渴望爱,却并不能被满足,直至走向了爱的对立面,恨。
应该说,类似葵之的青春故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
似乎源于熟视无睹,我们对这样的故事多少有些麻木。
而在饶雪漫看来,这样的事情对她很重要。
她从2004年起,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持续关注“边缘女孩”,而网剧的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
饶雪漫希望通过对“问题少女”的关注,唤起人们对于家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探讨,并寄希望于自己的网剧能为亲子关系问题,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问题少女”葵之其实并未没有问题。
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坏,往往会说这个人真是“天生坏”。
在人们的眼里,葵之出卖友谊、伤害爱情、唯利是图的做法,就是“天生坏”。
她们时常是人们嘴里的话题,无数次对她们的道德进行毫无情面的鞭打。
但哪有什么“天生坏”啊,与其说这个人“天生坏”,不如说这些批评者早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葵之曾对前来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的人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爱,要么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至于前者,需要很多很多爱,既是人的本能,更是一个小孩子的本能。
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阶段,他们会竭尽本能的索取父母的爱。
但在葵之看来,这一切很渺茫。
父母早已离异,她甚至连生父的一面都没有见到,而妈妈感情生活上的分分合合也加剧了葵之内心爱的饥渴。
她渴望妈妈的爱,也渴望未能见面的爸爸的爱,更渴望一个完满无缺的家庭的爱。
但这些都不能满足她,她渴求很多很多的爱成为泡影。
而作为补偿机制的钱,此时就可能成为她消解爱之缺失的“良药”。
钱可以满足她的物质欲,甚至作为她“复仇”的手段。
钱本该是最无辜的东西,但是在爱之缺失的人眼中,钱成了一种工具,自此,钱也就成了肮脏的象征。
但其实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葵之于青春叛逆期对爱的所求,甚为强烈,这时一旦爱的供养缺失,就极易造成青春期的心理恶变。
缺少的东西,一定要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补偿,或者钱、毒品等。
这也造成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
葵之的值得可怜的,同时是值得理解的。
面对问题和基于问题的理解,饶雪漫选择了面对。
她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与“问题少女”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葵之的原型,现在生活得很好,这是基于理解所达成的果实。
点映式上的三集葵之故事,让我们看到心理干预的神奇之处,但最为关键的是,遇到“葵之们”,我们该怎么做。
是放任自流,还是报以理解?
我想,网剧中的心理团队和现实中的饶雪漫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理解,尽可能多的去理解这些“问题少女”,你终会体会到她们的无奈无助,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做到理解不容易,它需要内心的付出,更需要细致入微的耐心。
饶雪漫走过了长时间的路,给人们奉献了《会痛的17岁》,你我又岂能放弃呢?
继《左耳》之后,《会痛的17岁》让饶雪漫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她历时8年之久,通过每年开办夏令营,让“问题少女”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但这一次,人们也必将通过这部网剧收获不一样的对于“问题少女”的认识。
这似乎是“青春文字女巫”的转型之作,可似乎又不是,因为这样的转型,好像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
而她关注社会家庭问题的初衷,也让人由衷的敬佩。
在北大百年讲堂《会痛的17岁》的点映会上,观众看了三集,也收获了三集的感悟。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葵之(由被誉为“国民闺女”的关晓彤饰演),深受分裂家庭伤害之痛,玩弄友谊、出卖爱情、爱慕虚荣、唯钱是尊。
你几乎可以把社会几乎所有对“问题少女”的负面评价,用在她的身上。
然而正是这样的“问题少女”才是这部网剧讨论的重点与关注对象。
北大心理学教师易春丽老师在点映会上分享做心理咨询的经验。
她说少时家庭无意的伤害,会让孩子心理变异。
网剧中的葵之就是如此。
她自甘堕落的表现已然让自己彻底放逐。
作为妈妈,伤透了脑筋了,曾无数次与葵之争吵,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室,希望通过他们,解决她与葵之的问题。
但是正如网剧《会痛的17岁》所表现的一样,这样的和解又是谈何容易。
葵之说,我曾经想要很多很多爱,渴望被教育,但是现在我已经迈过这道坎了,我渴望很多很多钱。
她心理的两极分化让人错愕,但又在情理之中。
曾目睹妈妈与“爸爸”们的分分合合的葵之知道,这样的家庭给不了她安全感,而那些来自亲人的关注与呵护更是天方夜谭。
渴望被教育,这是平常小孩子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境,但在葵之看来,这样的被教育其实是被关注的一种方式,可她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由此心理便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看惯了“父爱如山”、“慈母手中线”等的桥段,它们都在无意中教给我们一些道理:爱,来自父母的爱,是深沉的。
这样的爱似乎太过古典,放在古时似乎还能理解,人们在一种慢生活中体味父母之爱,所谓岁月静好。
但越发“紧凑的时代”里,急剧变化的时代氛围,让人对事物的掌控瞬息万变。
而那种深沉的爱是不是也应该来点与时俱进?
葵之的妈妈是爱葵之的。
但是她的方式方法不对,或者她根本就不具备一种表达爱的能力。
她不明白孩童时代的仪式感。
小孩子其实渴望被尊重或者渴望接受来自父母最直接的呵护。
但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当中,葵之无法像她的闺蜜一样,随时享受来自父母的爱。
而小孩子所需要的仪式感,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内心的裂变就会越发严重。
作为葵之最亲近的妈妈,她早已失去了掌控葵之的方法。
而她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男人的怀抱中,似乎也成了她逃避现实的借口。
终于,她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让有足够经验但也诚惶诚恐的咨询师拿来解药。
而这解药,有一份就在妈妈手里。
中国人爱的表达方式,可能会留在纸面上,所以便有了流传千古的情诗;也可以写成歌,传唱千年。
但为什么唯独最口语化的表达却是如此缺失呢?
爱缺少的口语化表达,往往祸从口出,正如葵之妈妈一样,她似乎除了与女儿争吵已经没有另外一种与女儿相处的方式了。
但奇怪的是,不管是对葵之还是对妈妈来说,两人都爱着彼此。
这真是吊轨。
离异的家庭,本就生活艰难,但是作为妈妈,似乎也慢慢减少了对女儿的关注。
她眼里都是自己的不易,生活的不易,爱女儿的不易,唯独不想想女儿的心又是何其之苦啊。
说白了,离异、与一个个男人结婚,都不是逃避现实的良药,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用什么能唤起女儿对爱的渴望,才是关键。
这个关键正是表达。
我们拙于表达的时代,一定要翻过去。
不管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大家都应该学会“关照”孩子,关心爱护孩子,把心映照给孩子。
有爱就要表达,把视线多给孩子一些,孩子有了困难要学会关注并试图与孩子一起解决,而在他们人生的重要节点,更不能随意失守,一次失守可能还有弥补的机会,再多一次就很难挽回了。
表达爱,不应该拘于不好意思,而这不好意思背后,很可能就会失去孩子的一次信任,当他们的不信任感越积越多时,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就会越来越大,到那时候再填补爱,可能就会很难。
葵之最后与妈妈和解正是依靠心理咨询师关键时刻的及时“出头”,她替葵之的妈妈出头,及时把妈妈心中的爱表达了出来,葵之那一刻内心才逐渐被融化。
这是不是也值得父母深思呢?
对于爱,你表达了吗?
所以越发要为饶雪漫点赞!
离异家庭,青春逆境,叛逆不羁,纯白翅膀注定受伤,走进八个“坏女孩”痛与美的世界,17岁却要面对人生的青春隐痛,但是要学会爱惜自己,同现实社会和解,这便是超级青春网剧《会痛的17岁》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青春物语。
《会痛的17岁》不同于常规青春题材,而是讲述一群性格迥异的17岁问题少女,用破坏、疼痛、以堕落的方式表达对爱的渴求感受。
每个坏女生的外在保护着脆弱的内心,却走上了有违初衷的疼痛之路。
母亲结过六次婚的心机少女葵之,被父亲的情妇养大的黎未希,迷失城市的农村女孩阿梦,脑残追星族小爱……她们有的生在离异家庭,有的同父母吵嘴,有的迷茫孤独,有的敢爱敢恨,却一旦认识了自己,就能在自我寻找路途上,接纳真实不美好的世界。
改编自饶雪漫的八年呕心之作《我不是坏女生》,并从书中精心挑选出八个最具看点的故事,用最尖锐的角度直击疼痛的青春,旨在启发当代少女并引起他们与社会的共鸣。
尤其关晓彤扮演葵之,再不是《左耳》那般“富二代”,父亲抛弃、老妈六婚、内心叛逆,让她焕然一新变成“心机婊”。
不仅晚上去街头卖情趣内裤,还干脆陷害同父异母的姐妹,她拿着硫酸瓶的疯狂眼神,那种表演淋漓尽致。
哪怕再乖张叛逆的漂亮姑娘,在疼痛的青春岁月过后,接受过最严酷、最无情的捶打与磨砺,接受过男女主角与导师的教诲,都及时地悬崖勒马,避免酿造惨剧灾祸,这无疑是引起观众共鸣,以及对教育的关注。
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执行导演,被媒体誉为台湾电影界“最有价值潜力导演”江金霖掌镜。
“氧气美女”温心,新生代青春偶像周游,《左耳》的主演马思纯、陈都灵、关晓彤加盟,让全剧人气爆棚、颜值猛增。
看似“少女版古惑仔”的青春故事,却向“美好”的世界开枪,表达对父母家庭的隔阂共鸣,既赤裸裸地揭示了问题少女的背后,又表达了爱要包容和付出,从而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这些也是网剧里所欠缺的东西。
杜绝无病呻吟,杜绝假大空,杜绝矫揉造作,同曾有过“青春隐痛”的女孩一起成长,目睹每个丑小鸭,都终能长成白天鹅。
优酷、彼岸春风、译林影视、新雅迪合力打造《会痛的17岁》用“叛逆少女”勇敢前行,凝思这个时代的教育与人生,因此飚红的气势是坚强的。
简单说,这部剧就是各种死小孩撒泼耍赖的博览会。
黑暗系小朋友们作起来也是能让老人家受到惊吓的,指着她妈鼻子说“你换口味啦还勾引小鲜肉”;把她妈跟她继父的结婚照画成涂鸦板;看女同学和男朋友关系好就去当小三,各种心计各种挑拨;抢来的男朋友也不珍惜,带着他去街边卖情趣内衣;这还不够,还要用男朋友的手机假扮第三者去勾引女同学她爹破坏她的和睦家庭;逼着她亲爹跪地上磕头,最后终于上升到用硫酸泼人……脑洞开到无穷大,不去好莱坞当编剧真是太浪费。
然后这部剧还是奇葩家长洋相百出的大集合。
嫌贫爱富抛妻弃子的亲爹那是小意思,未婚先孕的妈妈,被甩了之后,屡嫁屡败、屡败屡嫁,用她闺女的话说就是“没了男人活不了”,她闺女一次次地离家出走,出走了千百回她也没想着采取点儿什么措施……看得我隔着电脑就想踹她两脚。
这些故事看着闹心,可是又太真实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很多事。
扪心自问,仇视亲妈的心里我也有过,我还曾经热衷于“父母皆祸害”的各种言论。
家里父母的各种争吵,对孩子说对方的各种坏话,用最恶毒的话攻击对方,争执上升到人身攻击再上升到肉搏战互扇耳光摔这摔那,可是对付孩子的时候他们又惊人地默契。
这些“童年阴影”我一样不落地都接受过。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我妈想离婚又舍不得离的时候,她都会对我说:“要不是因为你!
”不仅婚姻这一件事,她所有的不幸,所有的不顺,所有的对人生的怨怼,都算在了我的头上,所有理由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要不是因为你”。
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听到这句话就很自责,恨自己是个包袱,拖累了她。
大一点儿的时候就想,如果我表现好些,学习成绩好些,做个好孩子,妈妈是不是就不这么说了。
但她还说。
后来又大了一点儿,开始跟她反抗,为什么她不自己做主,为什么要“因为我”,既然选择了“因为我”为什么又反过来责怪我。
吵得最凶的时候,我妈甚至说过要跟我断绝母女关系,就当没生过我。
想来也是可笑,这些都是“因为我”。
这个心结我永远打不开。
后来上大学故意选了个离家最远的地方,就是想着“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回那个家了”。
看《会痛的17岁》的时候,不停感慨这剧里的小姑娘们真是太能作了想法多脑子好胆子大,比当年的我强悍无数倍。
她们觉得自己不幸福,就去毁掉别人的幸福,年轻的活力变成了惊人的创造力和破坏力。
我甚至隐隐有些羡慕:要是当年我也这么折腾,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呢?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人们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药,能够淡化一切。
其实不是这样的。
如果仅仅是淡化,那没有用,那只是暂时的逃避,只需要一个轻微的碰触就会旧伤复发。
我以为离我妈远点儿、时间长点儿我就能原谅她,其实不能,遇到矛盾的时候我们都忍不住旧事重提,她会数落我以前有多不懂事,我也会埋怨她不懂得过自己的人生。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跟人交流、多去研究幸福的人的人生。
忘记从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健康的女性榜样。
我观察到,很多“父母皆祸害”的女青年,一边挑亲妈不是,一边推崇林徽因之流。
换句话说,她们会在否定母亲的同时,给自己找一个精神上的母亲。
(父亲同理)。
大家都渴望爱,都渴望有一个优秀得接近完美的长辈来爱自己,引导自己,帮助自己。
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看各种励志书,找各种模范,立志成为谁谁谁那样的人。
后来看多了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完美偶像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完美,她们也会有凡人的一面,她们在无数次的艺术加工之后带上了各种光环,被彻底神话了。
她们之所以会成为她们,没有成为众多“后妈”中的一个,正是因为她们懂得爱自己、爱别人。
与其说她们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不如说她们懂得“爱”字的含义。
无论是爱事业,爱家人,爱朋友,爱伴侣,她们都有很好的方式去表达这种爱。
这恰恰是很多“祸害父母”最缺的。
也是孩子们最挑剔的。
我相信除了极个别的奇葩父母,大多数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辛辛苦苦养那么大,怎么不爱。
但是他们没那么细腻,没什么科学的育儿观,还是传统的封建大家长那一套,对孩子只执行“管”的权力,不履行“爱”的义务。
网剧里的“黑暗系小朋友”,曾经的我,面对的都是这个问题。
父母不懂怎样爱孩子,孩子又太憎恨这一点。
还有让人头痛的一点是,人的年纪越大越固执,父母很少会承认自己做错了。
我曾经试图跟我妈争论这一点,她只会说“等你当了妈就明白了”。
这也是孩子们头疼的最大问题。
我现在的心态就是,不再跟父母辩证,尤其不跟我妈争辩,她说怎样就怎样,至少这样能让她高兴。
反正她再也不能左右我的生活。
不让她干涉我的生活,不是因为叛逆,是我不想恨她,我不想以后发现走错了路,返回头来说“要不是因为你”。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我妈的怨气全都没了。
耿耿于怀了很多年的“青春疼痛”都治好了。
不是我妈不爱我,是她不懂——当然我也不懂,我不懂她那种所谓的爱。
从这个角度看,“缺爱”是一种社会病,甚至是一种历史性的、先天性的顽疾。
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修行去治疗。
网剧里面策划了一个叫“安全岛”的机构,专治这种病。
挺有意思的。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得到的爱太少,最初是我爸我妈不爱我,继而还会觉得兄弟姐妹(如果有的话)抢走了我的爱,然后发展到同学不爱我、同事不爱我、所有人都不爱我、社会不爱我……总之就是一副全天下都欠我的表情。
缺爱的人,很有可能同时扮演了一个不愿意爱别人的人。
怀着这样的负能量生活,每天想到的都是不快乐的事。
正面看到“缺爱”这种病,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方式。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你想得到什么,就先给出什么。
当你抱怨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够时,反省看自己有没有付出过。
爱一个人其实也简单,可以从原谅开始。
原谅爸妈,原谅自己,然后从头开始学习爱。
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是人生真正启航的起点,也是一个人个性确立的最关键时期。
而家庭、社会,所带给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孩子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将对其未来的人生路有着莫大塑造之作用。
尤其是那些具有敏锐心思的女孩儿们,更会深受影响。
全新打造的剧集《会痛的17岁》,以全新而真实的视角,依托饶雪漫的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而为观众呈现出了17岁女孩儿们真实而痛感的青春。
一个个世俗眼中的坏女生,却在饱含艰辛苦楚的人生转折路上,遭遇着种种本不该发生的故事。
但同样激扬的青春里,张扬的个性中,却有着同龄人难见的独立,以及成人们都难以做到的敢爱敢恨,如此特质事实上更不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人生渴望完美,青春需要呵护,但更需要勇敢的去面对。
而这些荧屏中的所谓边缘少女、坏女孩儿们恰恰在残酷的青春中历练出“胆大妄为”、敢做刚当的优良个性。
即便过程是痛苦的,即便17岁的年龄对她们来说是残忍的,终究这样“会痛的17岁”更会绽放出人生的绚烂之光。
剧集《会痛的17岁》编导们的手法不但成熟感随处可见,其中几位年轻女演员如温心、马思纯和关晓彤等也秉持着高颜值美看点的特质,将剧中一个个经历着家庭不完美,社会很残忍,他人很残酷……重重考验下的坏女孩儿们的别样青春演绎得痛中有爱,爱中见成长。
尽管这痛是刻骨的,这爱是不完整的,但全剧却以一种真实中见真情的方式,给离异家庭的女孩们做出了深刻的陈述和真诚的指引——接纳真实世界中的不美好,并学会爱自己,在爱与痛的边缘,与现实达成和解,以书写本该属于自己的完美或不完美的青春和人生。
看片会之所以选择在了北大百年讲堂,想必也是想在莘莘学子、芸芸众师生们中间找寻对青春对成长的别样共鸣。
现场不但有原著小说作者饶雪漫的倾情分享,还有“东道主”北大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博士、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易春丽的专业解答。
尤其是两位行业专家在有关“痛的青春与成长”的互动环节中,更和现场的大学生以及一些闻风赶来的家长们畅谈实际生活中的种种此类遭遇。
尤其是关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更面临心理上的重重难题。
单亲家庭有内置外的种种缺憾与缺失,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不安全感,甚至是在日渐迷茫的成长道路上的孤独感。
而专家也给出了颇有建设性的建议,“人一旦认识了自己,就能独立自主。
”家庭与社会的多方努力,会给这些缺少爱和关怀的“坏女孩儿”们带来重新自我寻找的共鸣之路,从而也会还她们一个别样完美的青春!
有痛,也会有爱。
17岁时的你在做什么?
当时的霍去病在反击匈奴,勇冠三军的他被封冠军侯; 17岁的亚历山大,在随父亲腓力率兵打仗,击败了无敌的希腊神圣兵团;那我们17岁时在做什么呢?
相信很多人会回答:做梦。
有人做的是美梦,有人做的是恶梦,正在播出的网剧《会痛的17岁》便是聚焦青年人的17岁,将题材放于了这个花季年华。
有幸的是,前日去北大百年讲堂观赏了这部网剧,观完后沉思良久,不禁为这部网剧的深刻性、故事性及真实性所震撼。
故事以一个名叫葵之的女孩开始,正值17岁妙龄的她出身于单亲家庭。
这样的环境使她缺乏教养,叛逆任性,加上母亲6次的婚姻更是让她的心里阴影面积无穷大。
即使如此,母亲依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爱,相反是给她以金钱,以为如此就能让她幸福。
这是很多单亲家庭,甚至普通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岂不知如此反是害了孩子。
因为她并不知道如何驾驶这有魔性的金钱,如何控制自己的理智和行为,便造就了一个个悲剧的人生及家庭。
这也使得葵之妒忌比自己富有同学,比自己幸福的同学,开始用极端的方式来报复,从而实现自己心灵上那病态的满足。
一部网剧,能用如此现实的角度,来讲故事,来塑造人物,非常难得。
毕竟在眼球经济的大环境中,大多网剧以恶搞、色情等热点题材来博关注,而《会痛的17岁》则用冰冷冷的现实,人性的探讨成为核心表达点,用负能量的人物传递出了正能量的信息。
有人文、有思考、有共鸣,这让很多电影、电视剧甚至文学作品所不能及,必须为这部网剧点赞。
当然,如此有教育意义却不说教的网剧火起来非常难,《会痛的17岁》俨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出品方邀请到了台湾导演江金霖执导,这位曾经执导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导演为这部网剧注入了新的灵魂。
如果说,这部网剧是一味送给青少年的良药,那江金霖就是将这味药表皮涂上了蜜糖。
他将这部网剧拍摄得美轮美奂,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画面的美感,都有着台湾偶像剧式的清新与美好。
此外,其实这部网剧还有着一个强大的IP做为支撑,就是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
有着名导的保驾护航,有着经典小说的品质保障,让观众不仅可以接受这部网剧,而且会去自主传播,成为“自来水”。
回归到葵之这个人物来说,即使她犯了错误,也并非是条不归路。
文圣孔子岁丧父,像葵之一样的年龄17岁时又丧母,身为孤儿教养有失的他,在19岁娶妻室,这在当时非常出格,违背了周礼。
不过这并未影响他之后取得的惊人造诣。
而葵之,起码还有爱她的妈妈,只要妈妈改变爱的方式,授之以爱而不是授之以鱼,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她在剧中说:“我要么需要很多很多爱,要么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一个17岁叛逆女孩,居然把爱放在了钱的前面,所以她必然还是有救的,也希望她的故事可以给有相同境遇的人带来启迪。
解说
小时候看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启示意义,至少比现在的剧好看。
没想到挺好看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喜欢杨天真和成青竹啊。
田梦那个案件宣扬什么?我是农村人我贱我有理我心术不正我害人受处分,但是你不能骂我刺激我否则你就是在歧视乡巴佬?我伤人差点杀了人,结果农村父母过来跪跪就得原谅,否则你就是城里人欺负农村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现实中穷人的命更贱,而影视作品中有钱人的命更贱
看得我他妈心都是疼的
被第一集劝退,乱七八糟的。
只看了郑业成片段哈哈哈
我不明白是因为剧本和演技的尴尬,还是因为15年和现在审美变化很大。
被关晓彤的演技折服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为自己看过这剧而感到羞耻
差不多看完了 麻麻地
国产剧这个水平是真的良心
阿九演技太差了!!毁了全剧
真的超好看 每个故事都很喜欢
后悔看这个。。让我突然想起高中的时候,觉得很傻逼!!
结局来的好突然
也许17岁就是这样,有叛逆,有委屈,但是我们总是会遇到可以带我们走出那段时光的人,他就像灯塔指引我们前行,变成更好的自己
犯错的人凭什么可以不用付出代价就理所应当的得到别人的原谅?凭什么?煞笔编剧
周雨彤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