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危狱惊情

Stone,色狱心机(台),叛狱攻略,顽石,石头

主演:爱德华·诺顿,罗伯特·德尼罗,米拉·乔沃维奇,弗兰西丝·康罗伊,安维尔·乔卡亚,利亚姆·费格森,Pepper Binkley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危狱惊情》剧照

危狱惊情 剧照 NO.1危狱惊情 剧照 NO.2危狱惊情 剧照 NO.3危狱惊情 剧照 NO.4危狱惊情 剧照 NO.5危狱惊情 剧照 NO.6危狱惊情 剧照 NO.13危狱惊情 剧照 NO.14危狱惊情 剧照 NO.15危狱惊情 剧照 NO.16危狱惊情 剧照 NO.17危狱惊情 剧照 NO.18危狱惊情 剧照 NO.19危狱惊情 剧照 NO.20

《危狱惊情》剧情介绍

危狱惊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谨慎恭敬的杰克·马尔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在某政府部门供职,每天的工作便是对那些申请假释的犯人进行审核。他年复一年干着这份枯燥无味的工作,与妻子麦迪琳(Frances Conroy 饰)的关系也分外冷淡。他的心中隐藏着蓬勃的欲望,却又不得不用端正的表象去掩饰。 在杰克即将退休的时刻,已经蹲了八年大牢的纵火犯乔治·“石头”·克里森(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来到他的桌前。乔治希望早日走出大墙,为此巧言令色试图博取杰克的信任,甚至不惜让美艳的妻子卢赛塔(米拉·乔沃维奇 Milla Jovovich 饰)色诱这个看似一本正经的君子。杰克心中的欲望渐渐失控,而企图通过宗教包装自己的乔治也仿佛听到来自上帝的福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乡下七人的逃脱除暴遥远的召唤造物主入学考试大河英雄传忽秃伦公主骇故事之无罪日晴空战士托米莉斯女王一个忠诚的男人遗嘱囧事面子老男孩赌博默示录:破戒录篇故乡白垩纪世界沧桑花楼街侠探锦毛鼠之血弥东京催眠对决两个朋友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第二季少男少女乒乓小子搞什么飞机?雀圣之脱线女神炽热之境乐高玩具的冒险之旅夺命枪痕

《危狱惊情》长篇影评

 1 ) 这样的危情,与信仰何关?

某些部分有着和《桃色交易》相同的命题,但是故事的整体感染力与三大巨星的阵容完全不能匹配(的确,我的分全是打给这几位大牌的)在我们的一生中,内心中的善恶不断激化、交战、粘合...似乎最终“善”的一面会倒下,这并非我们的意志脆弱不堪、我们也不敢妄断“善”的本质有没有问题。

只不过人性的矛盾正如同生命本身一样,在无奈与感伤的主旋律下,我们间或以信仰或是信念的名义赢取一丝安慰与宁静。

或许因为德尼罗的角色属于意大利裔的天主教徒,所以他绝不允许婚姻的破碎,但40年的冷漠与煎熬实际上造就了夫妻关系的暗流涌动。

接受诱惑其实是顺其自然的释放暗流,而他的灵魂或许压根不在乎地狱的烈焰,当年轻时指引并束缚我们的信仰准则渐渐崩塌,不管是说粗口还是出轨,都算不上合格的反抗,因为得到的只是迟暮带来的凄凉与孤单。

对于诺顿来说,犯罪之刻乃是接受感召之时,8年牢狱是赎罪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接受信仰的契机。

而讽刺之处正在于:对自由的渴望和努力,总是借着颠覆信仰与善的途径来实现,诺顿以计谋结束这一段赎罪(牢狱),却又踏进另一场更漫长的挣扎(爱情迷失)——猛然发现片尾诺顿与米拉的关系急转为类似德尼罗夫妇的那种状态。

这样的悲情,来自所谓不可违抗的命运,其实乃人生的常态,与信仰何关?

 2 ) 最平淡的强烈戏谑讽刺

这是一部如此戏谑的电影,充满嘲讽。

当你的价值观,你的世界被你最不屑的事或人侵蚀,你才发现原来你的世界从来就是堆狗屎。

我们看到影片中有着信仰、从事最具公正性工作,肩负审判责任的德尼罗,原来他的所谓信仰,所谓价值观是多么不堪一击。

他真的有权利去批判么?

批判的又是什么?

而讽刺意味的是,让德尼罗审视自己审视内心的,居然是自己审视的犯人!

影片借人渣诺顿之口,质疑主流信仰。

人能相信自己从无经历的事么?

能相信永恒么?

上帝带给人们幸福,那么战争,灾害呢?

这难道不是上帝的安排?

我们的救赎真的要籍由别人证明么?

或许诺顿扮演的,需要别人的审查报告才能减刑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

影片让德尼罗妨碍司法公正的行为,使得所谓真理公正更是充满嘲讽。

我几乎没有看过一部完全没有戏剧高潮平铺直述的电影能给你如此震撼。

有些片子无关票房,口碑,就像当年被抨击到爆的【东邪西毒】,有多少人奉其为神作?

当然更多是说靠,这真是天书!

为什么说到王家卫,那是Stone也是部依靠全台词撑起的影片,就像王家卫的很多电影,就像是在读一本小说,直接和心灵的对话,感受思想。

影片的隐喻和饱含的哲理性引人久久深思难以自拔。

在细节的描述上着实煞费心思,相当精彩!

这是人生中第三部关于宗教、信仰的好片!

就像王家卫和刘镇伟的泽东公司,一个去拍东邪西毒,一个就要用东成西就去弥补票房损失一样。

导演用这样的拍摄方式来阐述他的观点,也就必定是抱着他并非寻求影片的商业价值。

勇气着实可嘉!

那么我该给这部可看性极低的影片几分?

说实话真的很难从可看性为零从收获性为一百!

就是这样很激动两位天才演员的精彩呈现!

BTW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也是狗屎!

 3 ) 得为自己做些什么

影片对四种人剖析的很透彻。

德尼罗演的那个officer,天天按时祷告,每周去教堂听牧师废话,但他的内心是空无一物的,他的信仰没有给他一点人生动力,他对工作生活一直有很多不满,但忍耐着忍耐着直至彻底麻木,没有激情,没有期盼,没有投入,搞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人生也如此miserable。

他的妻子是彻头彻尾的弱势、受害者,四十多年在难以忍受的婚姻关系中委曲求全,由于性格的软弱而失去抗争的意识和力量,任自己的人生在痛苦麻痹中沉沦。

米拉演的怪胎虽然没有信仰,却也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处处主动出击,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从影片中一系列细节能感受到这个人物对自己生活有掌控性,有积极的态度。

即便时而跨越常识常规,但只要是需要做的,她都敢作敢为,活的甚是坦荡。

诺顿扮演的是被社会抛弃的底层人,从他的罪行我们知道他并不是什么大恶人,并且为曾经头脑发热的纵火一事一直在监狱老老实实地服刑。

他也是较为肤浅,没受过高等教育,从一开始他出场时的装扮和言行就能看出来。

但他并不是个愚人,在关键时刻他没有沉溺于与米拉不合时宜地调情,随处观察即能发现灵感,懂得要从书中汲取力量充实自己。

这也正是他获得“重生”的转机。

当他真正与那股神秘力量产生共鸣时,他心中长久的疑惑逐渐得到了解答,内心归于和谐平静之时,何时出狱已经不甚重要了。

同时我们看到他在“修行”的同时其他三位都在做些什么的对比镜头,个人认为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最终每个人走向不同的结局。

因为我目前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没办法很好地理解所谓“音叉”的工作原理。

抛开宗教层面不谈,影片试图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不要放弃人生,不要麻木沉沦,得为自己做些什么

 4 ) 无关宗教,其实是人性

冲着爱德华.诺顿的名字看完了这个片子。

几个演员的表演很牛,可是导演不是很给力的感觉。

后来又翻了翻它的影评,想起写这篇短评。

其实导演的立意是很大很大的,矛头直指主流社会的伪善的宗教信仰。

杰克,一个每周做礼拜,每餐做祈祷的“虔诚”信徒,从事着规劝无良罪犯改过自新的高尚工作,到临退休了仍然怀恨妻子,不尊重同事;甚至还被一个罪犯“教唆”着一步一步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基督徒——问题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只有在上帝面前忏悔,面对其他人则毫无反思;他仍然可以是一个好的信徒,尽管事实上他可能一个好人都算不上。

这个时候,他注定沉沦,连上帝也帮不了他——因为上帝在人世的仆人,很可能也只是路人甲而已(那个牧师)。

罗伯特·德尼罗演的杰克同学还是很不错的,很有点行尸走肉的感觉,表面上看起来心事重重,貌似脑瓜子里面思想很深沉,实则是地地道道的一坨。

如果一般化,我想说这不单是宗教的问题。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拥有很好,拥有后其他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因为这样,大家都想得到,这叫做趋利原则。

尽管每个人目的不一样,但是战成一排,并没有什么区别。

像我们大学花父母的钱,吃喝玩乐4年,挂科无数,最后使劲也要弄一纸文凭,这和寒窗十年的结果看起来没有什么分别;都是报效父母养育之恩,也是给用人单位个面子。

又像我们phd,ws几年研究还是毫无头绪,靠师兄弟姐妹帮忙也要混几篇二作毕业,然后见人还要吹一吹,否则就是不自信。

~~~扯的有些远了,总之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词:认真你就输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没人看还差评,即使因为太认真,热毛了美国的广大观众,所以输得很惨。

批评反对意见无外乎有两种,一种说你这不是添乱么,基督教这么牛的东西,轮不到你来批评;另一种说哎呀,难得发现了一个认真的同志,赶紧捂起来,邀请加入地下组织,不要被FBI请去喝茶。。。

也许还有第三种可能,都说存在既合理,你一个人跳出来批评,显然是没有悟到。。。

我穿越了。。。

让我们回到电影。

有破有立,抨击了错误的信仰方式后,片子描写了正确的信仰方式:那就是通过不断的坚持的体验,最后成为“上帝的音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信徒——有点玄,我不知到这个音叉论和宿命论,或者东方宗教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而它们差别的又是什么。

但平心而论,成为一个音叉好像不是什么美妙的事情——所谓道家的“无为而为”,儒家的“从心所欲不踰矩”听起来都要潇洒多了。

个人而言还是有点欣赏这个方法,因为可喜的发现西方和东方的宗教曾经还有这么相似的时候。

可惜影片正是立的这部分不好。

可能因为要立的东西(信仰)过于抽象,即使描写的过程很详细,看起来仍然像“小头爸爸”。

不是说诺顿的表演不精彩,他先是拼命的听(主观努力,具体请自己看),然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反省了自己过去的罪(成为罪人——基督的信徒),然后他就信仰了(坐牢还是出来都无所谓)。

表演很有戏,过程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然而整个过程丝毫没有仪式感,也没有神迹,距离西方宗教传统有很大的差别,听起来倒是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东方故事更近一些。

我怕是也很西方的广大观众也一定的距离,因此很多观众也更容易把它看成是一个世俗的故事一些。

而且,影片还有一个逻辑上的漏洞,那就是通过批判一个伪信徒来批判传统的信仰方式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这样后面的立论(另一种信仰方式的提出)也比较牵强。

(当然,影片中还有个相对虔诚的传统信徒,杰克的妻子,吸烟酗酒,受困于失败的婚姻,应该也没有得到信仰;作为一条暗线,提供的逻辑支持不强。

)最后,尽管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宗教片,个人作为一个无神论人士,觉得也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搞点解读:影片描写了四个(种)人:斯通(诺顿),杰克以及它们各自的老婆。

斯通是个精神导向的人,他老婆是个欲望导向的人(先后诱惑斯通和杰克)。

杰克是个利益导向的人,他老婆是个社会导向(遵从社会道德)的人。

追求精神,需要承受社会偏见;追求欲望,可能意味着背叛;追求利益,必然忍受精神的折磨;追求社会道德,意味着个人妥协和被践踏。

悲剧的是,无论上面的那种人,最后可能都是孤独的。

我不知道我是哪种人。

 5 ) 去试着理解这部电影可能会值得你的努力

虽然我在看Stone前有着很大的期待,但看完后我无法衷心的说Stone是一部多么“好看”的片子。

虽然如此,但同时,看完后,我也理解了为什么它在各种网站上的用户评分和critics评价那么低。

这不是一部让观众看起来“容易”的影片。

影片没有在理念上粉饰自己讨好他人。

很大程度上说,这不是一个为了观众而拍的影片。

更多是导演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影片被美国人(观众和critics)低分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Stone触及了一个当今美国社会中特别敏感和易燃易爆的问题,宗教。

经常去教堂,住着大房子,常着带枪,中产阶级,有着传统,白色的德尼罗(一个典型的republican voter),最终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信仰都没有(而自己去寻求信仰上counseling的牧师却只会带着满脸的职业性笑容,像被洗脑或自我洗脑般地职业性地重复着可能对别人和自己说过成千上万遍的一个mug上印着的字),循规蹈矩、自认为“right”的生活带给自己虚荣上和社会认同上的满足要远远小于压抑自己的痛苦和弥漫自己生活、剪不断理还乱的unhappiness。

他“奸淫罪”的原因与其说是Jovovich的诱惑不如说是他自己长久苦寻,但却找不到,也不知道确切是什么的解脱突然间似乎就在眼前。

他的妻子很早就想逃离他和他的生活方式,但被他(和他这种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利用她的母爱和她自己对于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soft spot使她屈从(影片开始的飞虫要冲出窗户,但最后却被压掉了脑袋),无法离开。

之后,她只好用宗教、酒精、香烟,和self-delusion来麻痹自己一辈子。

最后当德尼罗的房子被付之一炬后(象征他的生活的彻底毁灭,和导演对对于他这种生活方式的评价),她才得到了解脱(至少她和她女儿在影片结束时这么暗示。

但她自己的解脱是主动还是被动,是不是她自己放的火,导演并没有明显交代。

所以她的“解放”也不显得那么光荣和确定)。

Norton和德尼罗的社会地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

Norton是个典型的社会底层的white trash,是德尼罗和他的生活方式所否定和瞧不起的那种人,但德尼罗不得不去“假装”“同情”“帮助”他,“审判”他,好让他“重获新生”。

Norton发现了德尼罗与宗教的牵连。

于是想从这里着手影响德尼罗在对自己报告中的评价,但自己最终却被自己想去骗他人的伎俩和一个在监狱图书馆里发现的小册子所“改变”。

“神秘”地获得了“重生”。

可德尼罗自己的生活则被毁掉(但不废不立,谁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他自己的“重生”之始呢?

)。

被判断的犯人最终审判了他的“法官”。

在监狱里的犯人获“重生”而出狱,审判他的虽然表面“自由”实际却一直也在监狱里而不自知的人的生活却最终goes up in the smoke。

但导演并没有“forsake”德尼罗,像前面说的,德尼罗自认为的“毁灭”也可能是他不自知的“重生”。

影片中几乎不断的talk radio反应了美国目前的文化政治现状。

奥巴马当选前说的红美国、蓝美国,不但没有像他公开“想象”和在某种程度上许诺(至少是表现自己有能力完成,也没有阻止这样的宣传)的那样“united”,反而愈演愈烈。

Tea Party的闹剧和midterm election的结果都说明在recession中的美国远远不如九十年代经济繁荣时那么"united"。

各种demogogue都藉着各种文化问题、宗教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横空出世。

美国现在只是变得更“divided”,而不是更"united"。

在这种情况下,这部电影如此"divisive"的题材,如此blunt和harsh的表现,imdb上众多人等的一分或五分,美国众多critics的“明哲保身”,也就可以理解了。

conservatives估计会感觉这部电影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

但电影也没提到liberals,更没说他们多么“高等”和“伟大”。

加上对Jovovich无脑slut的刻画,估计feminists和自认为是feminists的也不会太高兴。

这种多面不讨好的电影,有着低分和低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导演,John Curran,可能根本不在乎这些。

看了一下他拍的片子,他走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得名利。

他总是拍自己的感受,不哗众取宠,也没有什么意识形态,不“成功”是正常的,“成功”是不正常的。

看过他拍过的一个片子,The Painted Veil。

也是Edward Norton主演的。

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只是实在的故事。

唯一的印象就是影片的风景,应该是“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

最后想说一下对演员们的表演的感觉。

这部片子估计宣传的时候主打的就是Norton/De Niro组合。

什么演技派之类的。

但演员们的表演实在是没有什么太精彩之处,也没有什么“火花”之类东西。

不能说他们的表演不认真。

以Norton和德尼罗这种演员,估计不喜欢剧本完全没有必要出演。

但除了德尼罗的兢兢业业,Norton学到的口音、说话方式、和不停的foul language,实在不能说他们表演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之处,更谈不上inspiring。

Norton似乎从来没有成为超级明星。

但他是很值得尊敬的演员,也拍过不少重要的影片。

德尼罗则让人伤感。

曾几何时的god father, deer hunter, raging bull,如今变成了parole officer。

英雄迟暮。

================================================update:最近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

感觉仍然有话想说。

可以说很久没有看过有着这样很多暗示的影片了。

回忆起来,这可能是有着最多的religious undertones的影片之一。

我唯一能想到的比它让人能感到更多的宗教暗示的就是The Matrix了。

The Matrix没有提到宗教,但可以说把New Testament的Revelation进行了好莱坞式的科幻加动作加Thriller的演绎。

Wachowski兄弟虽然对视觉效果有着fetish,显然研究基督教也应该是他们的爱好之一。

影片中的宗教暗示无处不在,但又能连贯一气。

当他们完成了一个哲学和科幻的masterpiece的同时,也完成了一个自己对基督教的解释。

当有观众问他们,你们对基督教的暗示是有意吗(intended)?

他们回答说,所有的一切都是intended。

能说出这种话的导演,他们的影片应该还是很值研究。

Stone的基督教元素则很明显。

但仍然有一些没有明说的东西。

如果观众对基督教没有什么了解,不易明白。

甚至很多基督徒,只是有所谓的“信仰”,但是没有对基督教的了解,也不明白,甚至可能会感到影片对仔细所相信的基督教有“亵渎”。

影片中根本没有提及Norton的“重生”和基督教的关系。

如果我记得不错,实际上连一个Norton和Bible在一起的镜头都没有。

Norton的spiritual awakening是从一个叫Zukangor的小册子上得到的。

Zukangor讲的是什么?

影片中一直提到了一个词tuning fork(中文应该是音叉的意思)。

意思是说让God的声音和你产生共鸣,让其声音“pass through you”。

这样你才能获得你真正要追求的东西。

这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就是说,你要和God一体(获得它的声音),才能可以获得。

而这种一体是怎样获得的?

是完全的放弃自身,变成一个受体。

如果这个情节如此理解的话。

就可以演绎出很多的解释了。

比较明显的就是:与其天天和Bible为伍,死读经文,呆听布道,而不去真正的体会,是无法获得God的声音(word)的。

这实际上就是和德尼罗那种基督徒的对比,和对他们的讽刺。

然后就比较复杂了。

涉及到了一个基督教概念:gnosticism。

这个概念比较复杂:历史上,哲学上,都很复杂。

但是可以按照影片的解释加以概括。

gnosticism在教会历史上被判为异端(heresy)。

因为gnosticism不推崇organized religion(有组织宗教),而是认为与上帝的交流不是能通过理解(何况那时候也没有藉以理解的东西 --- 经文,这个一会再说)而达到的,而是通过纯粹的sprititual上的灵感,来建立联系的。

这种灵感通常是通过一些神秘仪式获得的(就像Norton那样通过听力,也不能说没有效果)。

甚至,更加和目前的基督教不同的就是,gnosticism在哲学上认为,人和God的关系不是上下的,而是一体的(就像影片中说的"tuning fork", "pass through")。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而获得God的神秘的无法言表的it(it是什么?

因为无法言表所以说不出来。

但作为中国人,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理解为“道”)。

看了gnosticism的这样的理论,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被打成“异端”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历史原因)。

因为gnosticism可以放弃组织(并提高了人的地位),这不利于基督教的发展壮大。

说白了,对gnosticism的迫害,是个政治问题。

历史上的证据也是这样的。

在基督教的orthodoxy建立以前,实际上gnosticism才是大多数基督徒的信仰方式。

以后的教会历史实际上被篡改了一些,让大家认为似乎orthodoxy一直就是orthodoxy,而且是大多数人的信仰,gnosticism不过是异端邪说。

实际上恰巧相反。

orthodoxy之所以成为了orthodoxy,是因为(当然除了orthodox movement领导人的个人特性和能力以外)这以后成为orthodox的信仰的主要的所在地是Rome(而与其对比,基督教发源和主要传播的地区是希腊、asia minor和地中海东岸)。

Rome是罗马帝国的贵族和wealth的所在地,这里的Christian有着更多的资源,他们有能力支持orthodox movement获得胜利。

实际上,orthodox movement把罗马人对所有Christians(包括他们自己)的迫害,随后加于了他它认为是heresy的基督教的不同版本的身上。

New Testament实际上就是这个orthodox movement的产物。

也就是说,实际上,基督教的“圣经”不但是政治产物,而且是persecution和propaganda的产物。

这可能也就是影片中为什么Norton根本没有读圣经,但却能“得道”,而那些天天捧着圣经的人却始终活在痛苦中的解释之一吧。

Norton的“spiritual epiphany”的获得实际上可以说是对于gnosticism的个暗示。

不需要“经”,不需要“知识”,不需要“地位”,不需要“教会”,不需要“牧师”,哪怕最底层、最卑微、最被社会践踏、抛弃、然后再关起来的人也可以“得道”,并在spiritual的层面上超越那些循规蹈矩,按照“社会规矩”“办事”,有地位,有知识,“受尊敬”的人。

我认为在这点上,gnosticism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理论。

实际上是对于Judaism(基督教的发生土壤之一)的一种直面的反抗和革命。

所以,如果让我判断,到底是那种基督教,是orthodoxy,还是gnosticism,是Jesus所真正preach的,我认为,更有可能让Judaism的长老们感到“亵渎”,被冒犯,愤怒,害怕的,更有可能使他们促成把Jesus放到十字架上被crucified,是gnosticism。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据我所知从二十世纪出就有,最早的学者之一叫Walter Bauer,是德国人。

目前这方面比较有名的是Elaine Pagels,一个Princeton的Professor。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层面。

还有一个更复杂的层面(至少我所看到的)。

读了上面的东西,恐怕大家已经会想了。

为什么gnosticism和buddism这么相似呢?

看看Norton的小册子的名字,Zukangor。

这是个什么名字?

看似Indian,但实际上似乎可能出自任何地方。

不管有没有印度的宗教暗示(虽然很可能),这实际上是对非基督教的一个nod。

可能大家知道,有一种所谓的Indo-European proto language理论。

既然有了proto语言,那么proto宗教为什么就不可能呢?

但这个理论还要解决一个问题。

因为犹太人,他们的语言属于Semitic语系(让人不能不想起,Jews和Arabs用曹植的七步诗来描述真是再符合不过了),和Indo-European还有点区别(但是相同点更多)。

我的解释是,Christianity出现时,地中海东岸已经被Alexaner the Greate hellenized三百多年了,实际上基督教的理论深深植根于希腊哲学(New Testament几乎都是用希腊语写的)。

这也可能是其和Judaism不同,甚至革命性的一点。

它受到希腊的宗教理论影响如何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不会小了。

Zukangor说的是God。

罗马人的理论是,所有的民族崇拜的神其实都是一个,只不过名字不同。

Norton的“道”,得于基督教的神,还是“泛神”,影片似乎倾向于后一点。

估计这就是给“虔诚”的基督徒的最后的一个提醒吧。

 6 ) 最好的关于人性、宗教的哲理类电影,没有之一!

这是本人至今为止看过最好的关于人性、宗教的哲理类电影!

没有之一!

看不懂很正常,需要修炼。

下面是本人关于电影的观影观众层次解读:电影分几个类型(层次):第一层:通过场景的设置和演员夸张的表演以达到纯粹的娱乐效果(这种类型电影也分层次,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就能达到较高的观影体验),这是90%以上的观众真实欣赏水平,也就是这个层次的人。

第二层:好莱坞大片,场景恢弘不讲逻辑只讲感官,通过大制作、大场面、特效、宏大声效来充分刺激人体感官,以极大满足观众的心里感受,比如:阿凡达、速度与激情、指环王等,喜欢这类电影人的层次同上一层。

第三层:逻辑推理类电影,既有大场面又需要观众有一定智商,比如:骇客帝国:想要看懂需要你清晰知道在现实与虚拟矩阵世界里来回切换。

盗梦空间:需要你看懂如何在梦境的不同层次间自由穿梭。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需要明白人物身份和场景的推理切换,能真正一遍看懂这类电影的人不会超过观影者的20%。

第四层:关于宗教及人生哲理类电影,哲学是人类文明总结的结合,宗教从广义上讲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这类电影观影时能让你带入剧情和对话中思考,并在思考中碰撞出火花和感悟。

如:危狱惊情,90%的人会看了睡着,99%的人不知所云,估计能完全理解并有共鸣的人不会超高1%,这需要丰富的实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功底以及对人性深刻的解析才能完全理解。

 7 ) 其实还不错

这片子有一点欧洲艺术片的调调,但因为是美国人拍的,又多了点美国人的宗教意识。

很多人一看是跟宗教有关,就觉得它是来传教的。

其实我看并非如此。

美国人的宗教意识是比欧洲强烈,但知识分子阶层相对来说就不会那么虔诚。

它更像是一个中产阶级寻求启示的电影。

我一看电影的开头就觉得是我的菜,那种平静沉默下的躁动不安表现得非常好。

这电影的音效很有特色,背景音一直非常强烈,开始我下的视频混响效果不好,以致于产生了电影院里偷拍的的那种声音效果。

再下的版本音频效果好多了,但那种背景声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这种背景声往往跟Jack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片子开头的蜜蜂象征着上帝的启示,我想未必如此。

蜜蜂更像是Jack本身的象征,跟充满了各种嗡嗡嗡的杂音的世界浑然一体,它乱撞着,也许它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也许它就安于这样的环境。

但是在冲突爆发的时候,它被压死了。

可是片中的男女主角还是得到了重新开始的机会,虽然要过去很多年,经历很多折磨。

Stone这个名字也许是来自于Peter(意为磐石),天主教会认为的教会创始人,“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門不能勝過她。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時,在天上也要釋放。

”但Stone并不是典型的基督徒,他接受的思想,什么轮回,什么石头灵魂植物灵魂等等,完全是东西方古代哲学的大杂烩,更像是新纪元运动的观念,而不是正统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只不过,他毫无疑问地代表了神秘和启示的力量。

他对来探监的老婆说:I'm a listener. 这就是他跟Jack的最大区别。

Jack是美国圣公会信徒(其实德尼罗是意大利裔,信天主教也很正常,但这就不够中产了。

圣公会比较合适用来反映在社会中有体面地位的人,诺顿本人从小参与的就是圣公会仪式,而圣公会的仪式感又很强,还有领圣饼那一套),他习惯于按规条和惯性生活,从来没有仔细地去倾听,所以他的出现总是带着强烈的背景音,因为他听而不闻。

当他真正开始听的时候(Stone放出去以后,在家里他警惕地谛听着),结果却发现他听错了,因为他开始听得有点太晚了。

当然了,他开始听,是在电影中段,他听完广播下车,在草地里开始打高尔夫。

草地也是电影里常出现的意象。

诺顿演过《草叶》,草叶的名称来自惠特曼,惠特曼就经常歌颂美国的大自然,包括绿草地。

美国的自然形态跟美国人的信仰很有关系,他们就比较容易接近泛神论。

所以电影里虽然鼓吹启示,但很难说它就是基督教的启示,但提炼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关于善恶和世界本原思考的基督教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和伦理体系以供大家反思和思辨,否则单靠那些驳杂又讨好的新纪元思想,拍出来的那更不知道是什么fluffy的片子。

所以在片中沉重的反省基调中,低沉的类似管风琴音色成为背景音乐的主调。

 8 ) 偶得,木完全看懂

此片的宣传应该被掐死,如此有深度的影片,封面设计居然搞得跟什么生死时速似的,根本就被我在货架上完全忽略了。

回味起来,越发觉得有太多暗示,太多隐喻,比如还没有找到一个解释最后Jack老婆说的rags in the wall/in the basement是虾米意思,谁懂了告诉偶。

此片对宗教的审视颇合我意,让人联想到Agora,高度组织起来的宗教基本就脱离了宗教的本意,称为政党更合适。

到底什么是痛苦,什么是解脱,Stone亦真亦假的重生,出狱之前对Jack说的最后的话,都加重了这种迷幻感,更不用说无处不在的buzz了。

演员表演其实一般,我喜欢诺顿,你跟着他看片总是会有意外收获,但他并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有痕迹过重之嫌。

倒是咱们百变天女这次演的小荡妇,相当出彩的说。

总之,表看豆评的低分,真的是个好片来的!

 9 ) 信仰

处在信仰真空中的我不能完全体会片中人物的灵魂纠结。

开头要将孩子扔出窗外的举动直到电影结束也没能明白,还有女儿对父亲的敌对似乎影片没有交代。

总体感觉看完很模糊,一百分钟的时间应该努力把一个重点讲清楚。

 10 ) 看来不能看别人的评价啊。。。 值得一看。。。

首先基本没有情节:老婆为了老公出狱,和保释官上床最后的那个火是保释官老婆放的,不是罪犯。

就是说情节没有后续发展,犯人没有因为嫉妒而报复,他老婆继续勾引男人。

保释官光荣退休。

基本全部颠覆好莱坞。

所以看惯了好莱坞的都说不好看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业与轮回的佛教思想。

业表现为一个人会注定作他所作的。

轮回,表现为这个人又必须承担他的业,生生世世赎罪。

《危狱惊情》短评

都老了。。。

5分钟前
  • KID
  • 较差

克里希那穆提会喜欢的电影。这才是射手座病毒姐中意的类型。

8分钟前
  • 富豪雪糕车
  • 推荐

此片寓意很深,很奇怪一片倒的低分。看似自由的人,其实却被自己所谓的伪信仰给禁锢了。

11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挺好的一部片子啊,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很多细节刻画出几个人崩溃和重生的过程

12分钟前
  • 飞马川
  • 推荐

只是为了看诺顿。这电影怎么会拍成这样?浪费了三位好演员

17分钟前
  • Curly
  • 较差

人们对此片的评价不高,但看后于我却心有戚戚焉。抛却影片中不太理解的宗教元素,罗伯特.德尼罗这个晚节不保的“正派人”身上,似乎也能看到自己蠢动的欲望。

22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推荐

。。。演员阵容不错

26分钟前
  • 江湖挨刀狂™
  • 还行

两位男主演真的好爱演,结果惨不忍睹。貌似第一次见识到欧美的A CUP。

29分钟前
  • 小安的苹果
  • 较差

实在是看不进去……米拉·乔沃维奇的胸部真是小,小得我还以为是胸肌……10/12/02

30分钟前
  • 人皮動物
  • 还行

片名翻译的好烂

33分钟前
  • 浮生若梦
  • 较差

可怜的诺顿,唉

37分钟前
  • 佛米
  • 还行

2.8

41分钟前
  • 南风吹梦
  • 还行

要是没有milla norton完全米有亮点。。。

44分钟前
  • 艾玲
  • 较差

完全因为爱德华演技帝才加多一颗星.

46分钟前
  • jack.lee
  • 推荐

神马玩意!!!

51分钟前
  • AKA小谁
  • 较差

一塌糊涂的电影,爱德华诺顿和德尼罗的表演也都不在状态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看名字以为是动作片。诺顿玉米头好可爱,装低沉的声音很痛苦吧。看惯了米拉的强悍样,突然变成温柔多情的贤妻还真不习惯啊擦。7分

54分钟前
  • Unidentified
  • 推荐

爱德华诺顿+罗伯特德尼罗 也救不了它,太沉闷了,一扯宗教就犯困...

55分钟前
  • asfishinwater
  • 还行

好失望啊好失望,还不如大买卖

59分钟前
  • 十年
  • 较差

很失望。。。这么强大的卡司都糟蹋了

1小时前
  • Silo Yo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