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来了,提起德国队,你会想到什么:德国主教练勒夫抠鼻孔?
“德国模特队”?
卫冕冠军?
(德国队主教练勒夫,喜欢抠鼻孔)
(德国队也被称为“德国模特队”)上一届世界杯,德国队获得了冠军,64年前的1954年,德国队获得了队史上首个世界杯冠军。
与64年前的那个冠军比起来,4年前获得的冠军分量轻很多,即使本届世界杯德国队再次夺冠,双冠王的分量也没有64年前的冠军分量重。
为什么这么说?
一方面,64年前的这个冠军是德国队队史首个冠军,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杯冠军,改变了德国这个国家,修复了德国二战后的创伤,振兴了德国的国家意志。
(电影《伯尔尼的奇迹》)这故事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豆瓣评分8.2分。
世界杯期间,如果要看部讲世界杯的电影,那一定要看这部电影。
1954年的德国鲁尔区,一派萧条和创伤景象。
这时候,二战结束十多年,德国作为战败国,经济和人心都是一派萧条。
小酒馆里坐着喝啤酒都要赊账好久的大爷,小学生在酒馆里卷纸烟卖钱贴补家用。
小男孩马蒂亚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的父亲被关在苏联的战俘营好多年,生死未卜,没有音信。
生活如此艰难,好在有足球给人们带来快乐。
马蒂亚斯每天和小伙伴们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着德国足球队征战世界杯的情况。
放学后,他还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踢球,他们踢的是一个用破布做成的“球”,虽然马蒂亚斯很热爱足球,但他踢得太差,连女生都踢不过,所以只有缺人的时候才会让他上场。
(孩子们在空地上踢一个由破布做成的足球)由此,电影描绘了一副苦中作乐的情形。
有点像中国的20世纪70年代,大家都很穷,但十里八村走街串巷看样板戏,同样快乐。
也正是在这一年,德国国家足球队打入世界杯决赛圈,即将去瑞士参加后续比赛。
这个消息令马蒂亚斯很兴奋,不仅是因为国家荣誉,还因为他跟国家队队员,来自于鲁尔区的赫尔穆特很熟。
他是赫尔穆特的小跟班,每次看他训练,给他拎包,被赫尔穆特视为吉祥物。
(德国国家队前锋赫尔穆特)马蒂亚斯想为自己的偶像,赫尔穆特加油助威,于是千方百计想去瑞士。
此时,马蒂亚斯的父亲理查德回来了。
在苏联战俘营被关押了11年,这个德国男人回来了。
(从战俘营被释放回国的理查德)亲人久别重逢,破碎的家庭重新圆满。
原本以为一切都会好的,但生活哪有这么容易?
理查德的回归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快乐,反而加重了伤痛。
在物质上,理查德没法给这个家帮助。
他之前是一个专业的采矿工人,但经历过战争创伤后,他在矿井里一听到打钻的突突声,就想到了战场上的机关枪声音,整个人都会崩溃抓狂。
(矿井里,理查德听到打钻的声音就崩溃了)作为一个为国服役的老兵,他也没有获得足够的国家补偿,因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告诉他:在苏联的11年中,他有5年是因为偷窃被抓,这5年不能给他国家补偿。
事实上,他是为了活命偷了一罐红糖。
在精神上,理查德同样没法给家人带来支持。
他没法跟分离11年的妻子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他呵斥大女儿不准她去舞会交男朋友,因为两个儿子的顶撞,他分别打了他们。
战争,加上战俘营的折磨,让一个正常人没法融入家庭,只能通过对最亲的亲人施加折磨寻找存在感。
好在,他们还有足球,理查德偶尔也会指点一下儿子踢球的方法,在老婆生日这天,他给大家做了一桌好菜,给小儿子买了一个真正的足球。
寒冷的冰雪似乎在融化,心灵的裂缝似乎在慢慢弥合。
但很快,小儿子马蒂亚斯发现:那盘好吃的肉是自己最喜欢的兔子做成的。
那两只兔子是他最好的朋友,被父亲打了以后他都会钻进兔笼跟两只兔子说话,看到血淋淋的兔毛扔在垃圾框里,马蒂亚斯崩溃了,他尖叫着跑开,疯狂地呕吐。
(兔子就是马蒂亚斯最好的朋友,兔笼就是他的避风港)
(马蒂亚斯在垃圾箱里发现兔子带着血的毛皮)眼看着这个家要散了。
大儿子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小儿子,大女儿都不再跟父亲理查德说话。
好在母亲站了出来,他跟理查德谈了一次话,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家里人都会等他慢慢恢复。
(母亲跟父亲谈话,粘合起这个家庭)亲情是最浓的粘合剂,亲人之间很多裂缝都可以慢慢修复。
理查德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想要去弥补。
于是,他找神父借来一部旧车,准备开车带儿子马蒂亚斯去瑞士看德国队的世界杯决赛。
在这之前,德国队已经一路战胜了很多对手,闯到了决赛。
(德国队闯入决赛)就这样,足球串联起了这个战后破碎的世界。
马蒂亚斯跟父亲重新和好,破旧的小镇,人们都聚集在马蒂亚斯家的小酒馆里,对着电视机呐喊加油。
(人们对着电视机为自己的国家队加油呐喊)此时,镜头给到德国队。
虽然闯入了决赛,但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对手是匈牙利队。
1954年的这届世界杯,匈牙利队不可一世,不仅2次击败了上届世界杯的冠军乌拉圭队,更是在小组赛给德国队来了一个3:8,这样的比赛怎么打?
只能期待那天下大雨,德国队的新式球鞋起到作用。
(比赛当天,德国队所有队员起床后,都看有没有下雨)世界杯决赛的当天,马蒂亚斯和父亲在下半场才赶到举行比赛的体育馆,而此时,德国队与匈牙利战成了2:2平,谁都知道匈牙利队的实力更胜一筹,胜利的天平慢慢倒向匈牙利人。
所有德国人都屏住了呼吸,场上的队员也拼尽了全力。
小男孩马蒂亚斯最终进到了体育场里边,也许是他的到来给了赫尔穆特力量,赫尔穆特打进了第3粒进球,3:2的比分保持到了最后。
(德国队欢庆胜利)所有德国人都疯狂了,此后,德国开始了10年的经济腾飞神话。
这场比赛被后人称为“伯尔尼奇迹”,老球迷都知道这场比赛。
有人解读:之所以在小组赛3:8输给匈牙利队,是主教练赫尔贝格的一个计谋,他藏起了主力,故意捧杀匈牙利人。
(德国队主教练赫尔贝格)而在这场比赛中,还涌现出了两个传奇的德国队员:一个是德国队的前锋赫尔穆特,他两破匈牙利队球门,一个是德国队门将图雷克,他扑出了好几粒匈牙利人的必进球。
(1954年德国队全家福)不管怎样看,这都是一场伟大的比赛,遗憾的是:从这场比赛之后,这11个队员再也没有同场竞技过。
如果把所有的体育电影集合在一起评选一届奥斯卡,《伯尔尼的奇迹》是当仁不让的最佳影片。
为什么?
因为这部影片把激情与深刻完美地融合了起来。
我们都知道,那些激情热烈的场景很难深刻,因为快乐往往显得肤浅,而苦难则天然得有一层深刻的外衣,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文穷而后工”,只有苦难才能产生深刻有内涵的文艺作品。
但《伯尔尼的奇迹》不是,它不仅振奋人心,而且非常深刻。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得益于编剧讲故事的能力。
近2个小时的电影,看似是在讲足球,讲德国队在世界杯夺冠,但其实一直在讲德国人的生活,讲战后心灵创伤的修复。
(马蒂亚斯在教堂点燃蜡烛祈祷,电影其实讲战后德国人的生活)电影中很多情节今天的编剧如果模仿去了,都会是精彩的妙笔。
比如:理查德从战俘营回来以后,全家去车站接他,当他从火车上下来后,第一眼就把女儿当成了妻子,喊着妻子的名字给了她一个紧紧的拥抱。
(理查德把女儿当做妻子深深拥抱)这很真实:在战俘营被关十几年,十几年后,女儿已经长成了妻子十几年前的模样,异乡人归来,被眼前这一切所迷乱。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上面说的,理查德到矿井里干活,听到打钻机的突突声就想到了战场上冲锋枪的声音,进而被吓崩溃了。
这样的场景不是编的,最牛逼的编剧也编不出生活的本真面目。
还有一个情节:在世界杯小组赛后,更衣室里相互抱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提了很多不专业的问题。
这样的情形但今天都存在,很真实地描绘了体育圈。
(记者在赛后发布会上胡扯)生活不容易,好在,我们还有足球,这项让所有人放下芥蒂和勾心斗角,快乐地玩起来的运动。
这也是足球这项运动的魅力,总能修复人与人之间的裂痕。
这部电影值得一看,既使你不是足球迷,也要去看一下。
想看的给我留言。
↓↓↓↓↓
今天我可知道了,“IMPOSSIBLE is NOTHING”这句广告语原来是大有来头的。
阿迪·达斯勒送来了他刚发明的、专为雨天作战而设计的特制钉鞋……德国人凭借民族品牌,神奇上演了“伯尔尼奇迹”,夺得 1954 年世界杯,更开始从纳粹失败的阴影中振作起来……《伯尔尼的奇迹》不只是一部励志电影,它大有看头:关于足球,关于阿迪达斯,关于命运的转变,关于亲情的修复,……更有那个神秘的“吸引力法则”……总之,奇迹发生了,在现实中发生了。
据说这电影还给德国总理给看哭了。
2013.12.27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ee7fff0a
整体感觉这部电影是一部稳扎稳打的电影,剧情起伏适当,能够吸引人,但又不过分夸张;包含各种元素:家庭,体育,爱情,友情,甚至包括政治;有很多让我激动不已的地方,比如教练和清洁女工的对话的地方,引发了我的思考: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那应该怎么选择呢?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难道没有道理吗?
也是我很相信的。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有时事情也确实是这样发展的。
虽然我不知道应该怎么选择,但是看到这个片段,其实就给了我力量。
也许这个片段让我知道了,这个选择的问题,不是我一个人要面对的,而确确实实很多人都要面对。
另一个让我充满力量的地方是教练说的:我们只是输掉了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一场战争。
是的,战争有很多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可能会让人气馁,但如果能够不气馁,打赢下一场战役,再打赢下一场战役,那么最终就可能能赢得战争。
换句话说,坚持就是胜利。
二战纳粹德国的失败,战后德国的凋敝的状况,一届足球比赛使得这样的一个国家有了重拾勇气,走出阴影的动力。
不仅是足球的胜利,同时也暗示着德国这个国家的回归的勇气,开始着一段奇迹般的旅程!
北京时间2014年7月14日凌晨,德国队依靠格策在加时赛的入球击败阿根廷,捧起队史上第四座世界杯奖座。
直到半年后的今天这一幕仍然像做梦一样,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一度以为有生之年看不到德国队在世界杯上夺冠了。
1990年,我六岁,在三驾马车席卷亚平宁之后懵懂地爱上了这支球队,在那时的我眼中,简直就是一支战无不胜之师。
1992年,凭借里德尔的致胜进球,德国队在半决赛中3:2淘汰东道主瑞典队,当发现决赛的对手是最后一刻替补南斯拉夫参赛的丹麦队时,我满以为这个欧洲冠军会拿得毫不费力——我们可是世界冠军啊!
然而延森在禁区线内一步接倒三角传球打入第一球,下半场维尔福德的射门撞柱而入。
事实上第一个失球之后你就会发现这场比赛的获胜者会是丹麦,因为在这九十分钟内谁的射门都无法洞穿舒梅切尔的十指关,包括克林斯曼那记力道十足的头球冲顶。
但我心里并不服气——第一个球之前的铲断是个犯规,第二个进球维尔福德手球了啊——我们是最强的!
这只是个意外!
1994年,三驾马车重新上路,小组赛一开始进行的还算顺利,除了伊尔格纳对西班牙的诡异失球。
揭幕战依靠克林斯曼的进球战胜玻利维亚,末轮给棒子上了一堂意志品质课,但由于年龄偏大,疲态开始显现,再加上美国的高温,更加剧了这一劣势。
八分之一决赛在夜场依靠复出的沃勒尔艰难战胜比利时,到了四分之一决赛,老兵们在烈日下苦不堪言,虽然马特乌斯射进点球,但斯托伊奇科夫的任意球让伊尔格纳鞭长莫及,随后莱切科夫的头球决定了比赛,一场难以接受的失利。
我发现有一件事请不得不接受,那就是总有那么一些比赛对手会有出乎意料的发挥,这会让你无可奈何。
1996年,温布利大球场,德国队在半决赛中点球淘汰了东道主英格兰,我一直觉得这是90年以后最好的一支英格兰。
希勒开场三分钟就首开纪录,但德国全队众志成城,昆茨扳平比分,前五轮点球全部命中的情况下,英格兰无人敢上场主罚,然后索斯盖特主动请缨,罚失。
和捷克的决赛比想象中艰难地多,尽管小组赛中曾经2:0战胜对手,但温布利大球场上的捷克似乎更为强大了。
59分钟波波斯基赢得点球(慢镜头显示即使这是一个犯规也一定是在禁区之外),博格的射门从科普克腋下钻过。
伤兵满营的德国队虽然有五个替补但其中包括两个门将,后防线人员紧缺导致福格茨做好了让门将雷克踢后卫的准备。
但既然一球落后就管不了这么多了,只能打出最后一张牌——上比尔霍夫,打三前锋,最后一搏!
搭上末班车的比尔霍夫不负众望,先是斜刺里杀出头球叩关成功,加时赛开始五分钟又利用强壮的体魄作出标准中锋动作背转身强行射门,这次运气站在了德国人一边,球碰防守球员稍微变向让门将措不及防,划出一道诡异的弧线之后撞柱而入,这是一个伟大的进球,也是一个伟大的金球!
这是德意志足球坚韧意志的最佳体现!
有了这次胜利,让我对两年后的世界杯充满期望——伤兵满营,遭遇误判,连续的致命打击都不能摧毁我们的斗志,那还有什么能战胜我们?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德国足球却就此坠入了低谷。
1998年,分组抽到好签的德国队小组赛波澜不惊,因为担心太过顺利,我甚至觉得被南斯拉夫吓出一身冷汗是件好事,有利于进入淘汰赛的状态。
再说,连扳两球的德国战车仿佛让人又看到了两年前坚强的精神品质,简直可喜可贺!
万万没想到,四分之一决赛克罗地亚的黄金一代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十人应战的德国队和扑不好远射的科普克是这届大赛留下的苦涩记忆。
又是四分之一决赛,又是东欧球队,和四年前一样虐心的失利让人心有不甘。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支球队确实太老了,之后迫不得已的大换血让这届世界杯成了马特乌斯和克林斯曼的世界杯告别赛。
2000年,哈斯勒终于还是没能随队出征,控制不了更衣室的里贝克也没有能为德国队带来一场胜利,成为德国队历史上唯一一个毫无荣誉的主教练。
在死亡之组中,除了首战与罗马尼亚战平,剩下两战皆墨早早出局,只有巴拉克和施耐德给了德粉一丝希望,期待两年后他们能和更多的年轻球员一起撑起战车的未来。
但我从此不再觉得自己喜爱的球队会战无不胜了。
2002年,仍然处于磨合期的德国队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凭借着运气(一路都没遇到什么强大的对手)闯入决赛。
当然这多半要归功于棒子,因为一半强队都被他们黑了。
然而在半决赛中德国队遭遇了致命打击,巴拉克累积黄牌错过决赛,决赛中又一次遭遇致命打击,卡恩被吉尔伯托踢伤手指,随后,整届杯赛仅失一球的门神先后两次被外星人攻破了十指关。
如果巴拉克没有被停赛,如果卡恩没有受伤,甚至如果诺伊维尔的劲射没有被横梁挡出……这次我彻底懂得了足球场上的RP守恒以及足球场上的“没有如果”。
2004年,又一次小组没有出线。
和12年前坚信对手是靠运气取胜不同,我反而开始怀疑2年前进决赛凭的是运气了,虽然整个德国足球重建的计划已经开始,但大赛的悲惨经历让人深深怀疑德国战车何时才能驶出泥潭。
2006年,克林斯曼挂帅,虽然人员算不上傲视群雄,但本土举行的世界杯怎么看都是十年来夺冠最好的机会——我的意思是——错过了这次不知道要等多久。
小组赛全胜,以拉姆为首的青年军燃起了德粉极大的期望,更重要的是,一扫之前锋无力的颓势,状态正佳的克洛泽领着一群年轻小伙子们把攻势足球踢得有声有色。
八分之一决赛力克瑞典,四分之一决赛点胜阿根廷(著名的小纸条事件),然后是半决赛,不幸对上因电话门即将遭遇生死存亡的意大利,加时赛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爆种,最后时刻皮尔洛再进一球。
赛后我暗暗许愿,以后不要再让我们遇到这样赌上一切的球队好吗?
2008年,带队出征的换成了勒夫(娘娘?
),整支球队似乎也少了几分强硬多了几分阴柔,跌跌撞撞闯进决赛,面对技术上不占优势的西班牙,自然是全面处于下风,但让人不甘心的是唯一的失球并不是来自阵地战,而是失误。
38岁的莱曼没能扑住托雷斯的单刀,就此饮恨。
我都要开始相信巴拉克的亚军魔咒了……2010年,德国队的南非之旅开始的并不顺利,小组赛即爆冷输给塞尔维亚,又一支东欧球队,十几年前的惨剧又苏生起来。
好在淘汰赛的两场漂亮胜仗又让人重拾信心,对阵英格兰和阿根廷居然都能进四球,这在从前根本不敢想。
半决赛,又一次对上两年前的苦主西班牙,德国队好想把进球配额都在上两场用完了似的,两队进入僵持状态。
打破僵局的是普约尔,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这竟然是一个头球,怎么看都有一种按下葫芦起了瓢的感觉,谁能告诉我普约尔在国际大赛中一共进了几个头球?
而这次居然在人高马大的我德面前……简直让人怀疑是天要亡我。
2012年,波兰和乌克兰联合主办的欧洲杯。
这一次德国队的步伐非常稳健,小组赛三战皆捷(这可是有葡萄牙和荷兰的死亡之组),淘汰赛大胜希腊,厄齐尔新星闪耀,戈麦斯铁树开花,全队气势大盛,日耳曼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一代。
但仿佛命运轮回似的,又是半决赛,又是意大利,这次倒在了爆种的巴神脚下,败给了不讲理的神仙球。
我开始放平心态,经历了小组赛打道回府的低谷,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能看到心爱的球队杀入淘汰赛,过关斩将,最后倒在一个个仿佛是宿命的对手面前,俨然成为一种定式。
东欧球队,意大利,西班牙……就这样吧。
2014年,在我面前的是如此陌生的一支队伍,没有依靠身体的碾压也不依赖身高腿长的铲断,踢出的是像欧冠捧杯的拜仁一般行云流水的足球,这支球队细腻到让人怀疑铁血德国战车哪去了?
不单是踢法上的改变,气质上也不同了。
从前的德国队踢球很干净没有小动作,从前的德国队不玩小聪明不羞辱对手不卖弄,从前的德国队被误判了也不去向裁判施压更不用说围住裁判,我一直觉得这样堂堂正正才是男子汉的球队,从六岁起就是这样,而这支球队里只有两半个球员配得上德意志战车的风骨,克罗斯、克洛泽、施魏因施泰格算半个。
小组赛之后,我就坚信这次能夺冠。
感谢2000年开始的德意志足球长期发展计划,感谢海公公和瓜迪奥拉打造的拜仁,感谢智利和哥斯达黎加在小组赛就把我德的两大苦手送回家。
半决赛前在知乎上写的预测:“不出意外的话,德国和阿根廷会师决赛。
但仔细想想,在“史上最差巴西”、“史上最娘德国”、“史上最抱大腿阿根廷”和“史上最团结荷兰”中要产生一个冠军,还真有那么一点小诡异呢。
”这一次我猜对了开头也猜对了结局,但当队短捧杯的那一刻,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与一个姑娘有过一面之缘以后一路追求,追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最后的最后,终于得偿所愿,但她一回头,已完全不是当初的模样。
咦?
为什么要说姑娘?
男足绝大部分是垃圾。
这次都骂谢亚龙下课。
其实我倒不说他下课。
我认为,要么解散 中国男足足协!
要么 改革体制。
把绝大部分毒素清除出去!
此片似乎是06年世界杯的预热片,导演加入了太多的元素,战争阴影,足球,童年,父子,虽然这些元素我都比较喜欢,但加在一起,让人感觉主线不明,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表达什么,而且片子的基调也不明确,一会情感低落,一会激情四射,一会又开始煽情,似乎又有喜剧元素,让人捉摸不透,人物多又杂,片中详细描述了不下十个人物,几大硬伤把这本来不错的题材拍成了个四不像,可惜了。
球迷可已把他当成一部德国足球纪录片来看,就按剧情来讲此片真的很一般。
终于知道为什么是体育台播放此片,而不是电影频道。
2010年世界杯即将开始,这时候看《伯尔尼奇迹》,作为德国队球迷,我真心希望奇迹能再次发生。
影片中小男孩,足球记者和他妻子,鲁班斯基家人等,温暖又真实的感情。
影片本身,讲的是足球。
足球能带给一个民族的振奋,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或者用标准去衡量的。
“足球是圆的,一场比赛有九十分钟。
”此外呢?
此外是它带给我们的更广泛和深刻的东西。
奋斗,意志,决心,不确定性,承受力,惊喜,团结,勇气,战术,还有希望和鼓舞,。
其实讲的不单单是足球。
战后人们对足球的态度和足球对人们的作用,从一个角度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看的德国影片不多,但是已经多少看出了德国人对历史客观和正直的审视态度。
他们可以做到由人性而非政治的角度去看待那场战争,坦率而真诚地痛定思痛,没有避讳和掩藏,真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勇气。
而我们不能。
我们放不下。
我们在世界面前一次又一次的揭开尚未愈合的创口,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受过伤。
于是我们更痛,更不能释怀,背负了更多。
而执著于过去的仇恨,并不是因为不宽容不大量,而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得到一句真正的道歉。
对于日本一直的态度已无力再说什么,与德国人相比日本人的皮相只能用猥琐和下贱形容。
虽然中国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国民性却无能为力。
无法改变他们,只有改变自身。
我们要看到的是,现在的日本,很多方面都优于我们,无论是经济,还是足球,。
执著于过去,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他们始终无动于衷。
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强大,是在各个方面胜过他们。
这就又回到一开始说的,要把对历史的伤怀对日本的仇恨对祖国的情结化为动力,。
至于应该怎么做,那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期待中国的繁荣,期待中国足球的振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相信强大与胜利,在我们的未来,不仅仅只会是一个奇迹。
今年俄罗斯世界杯,德国队小组赛第一轮爆冷输给墨西哥的比赛我在现场。
墨西哥球迷占领了卢日尼基,整个球场70%都是墨西哥人,从洛萨诺打进领先德国的进球开始,整个球场就一直响彻着墨西哥人的歌声。
当比赛还剩80分钟,德国队依然1球落后,此时坐在我身后的一位德国大哥起身高喊“Deutschland!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这让我想起了《伯尔尼奇迹》里决赛中的女记者,她的呐喊带动了全场的德国球迷,从失望中走出重新为德国队摇旗呐喊,后来的德国队有如神助最终逆转匈牙利夺冠。
我开始想象电影里的这一幕也许会在现实中上演,如果能亲身经历一次这样的大逆转对于一个足球迷来说会是非常美好的经历,尤其是在世界杯的赛场上。
于是我加入了身后的那位德国大哥,一起高喊“Deutschland!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
可是事与愿违,毕竟卢日尼基球场太大,而我们周围几乎都是墨西哥人,我们的声音被墨西哥人的歌声淹没,场上德国的天才球员们的进攻也被墨西哥铁血的防守淹没,整场比赛碌碌无为,场上与场下德国都完败于对手。
而对于墨西哥人来说,这场比赛就是他们的伯尔尼奇迹,他们众志成城战胜了拥有大批顶级球星的世界冠军德国队,就好像当年那支年轻的德国队战胜了拥有那个时代最伟大球员之一的普什卡什的匈牙利队一样。
这就是足球的魅力。
当年我看了也很感动。然鹅,这几年证据证明,一切都是一场骗局。哪有什么奇迹,只有兴奋剂
故事比较套路化,但是风景挺美的。- -
足球就是我们的生活~
其实,并没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一场梦幻般的胜利是历史赋予的一次奇迹!让人的情感升华到不动声色感染人如此境界,是欧洲电影的强项。
牛逼的德国电影,我在今年的欧洲杯德国被意外淘汰之后,果断的拿这部影片意淫了一下,本届德国的年轻人们确实血性不足,面了很多,片中的主线故事直线故事,都表达了德国的坚韧不拔,但是有充满了温情,也充满了反省与思考,而托足球的福,这部电影更是球迷伪球迷们必看的精彩影片,推荐分享下。
其实很普通一个片子,但再次说明了:“家庭”是关键。
这分数……是不是有点过高了?剧情很一般,中规中矩,景色很漂亮,男孩就是一受……
特别天真的以为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打打鸡血的,然后就发现一直很平淡,也对,毕竟是展现一段真实的历史。只记得一句:足球是圆的,90分钟内真的什么都可能发生。···德国人民还是很有趣的~
日耳曼人的精神,德国的奇迹~~足球在那刻已经融入到每一个德国人的心中,不论你的身份怎样。。
剧情还原度很高,真不敢相信是当时真实发生的。虽没看过那个年代的比赛,普斯卡什这些上古传奇也没有看过。但从仅有的录像给我感觉,电影表现的就是当时的样子。还有球员踢球感觉很复古。生活在足球强国里的球迷是多么幸福。匈牙利真的很可惜四年不败竟没拿到世界杯。祝德国在巴西捧杯!
一个国家的伤口,最终在这十一人创造的奇迹中得到舔舐。
以1954年德国队夺取世界杯为背景,和想象中差很多,很好的题材拍成了家庭片,只能算半个体育片吧
虽然剧情有点俗,但还是好看的足球电影,那时候踢球可真好看啊!德国人真是爱足球爱到骨子里,小男孩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看着让人喜欢呢,父子这条线很煽情,但我更喜欢小男孩和足球运动员的戏,还有体育记者夫妻俩太有爱了! <106>
不如1954年世界杯纪录片[德意志巨人](显然,本片借用了纪录片里“叙事”的桥段)。决赛的复原度比较高。主角一家和球队两方面父子关系形成一定意义上的互文。
老杨给我们放的第一部德语电影?当时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瑞士的首都是伯尔尼不是苏黎世。。。。
无关电影 关于看海的心情
德意志是一个充满奇迹的民族~~
在世界杯之前看掉这部十年前就想看的励志片,可本片重点倒不是这场比赛,而是当时西德的时势民生,这点上倒和某部忘记名字的德国片一样
记者那条线设置得有些莫名,完全get不到存在的理由。球星的人物其实并没有立起来,于是看到结尾说要纪念他我甚至有些问号脸。小男孩在童年里孤独地成长,以及父亲从战场回来后与周遭一切的不适应倒是个很棒的看点,重点虽然是落在了这里,但是父子二人关系给人感觉始终尴尬,这可能要归咎于演技?比起足球的魅力,更吸引我的倒成了瑞典的美景。
这支德国队有点像05年伊斯坦布尔的利物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