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后第二天我才隐隐感觉难受,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今天早上把sailing循环播放了一个上午,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I am dying , forever crying....I am dying , forever crying....愣是把我听到灵魂出窍。
大概,也许,我想,是这部电影让我找到了一些共鸣点,因为在电影之外的现实里,我俩也是这种感觉。
不过当然呢,我俩只是友情,我俩也都还好好地活着。
这就是为什么看了85年盛夏之后我会如此有触动。
平日里我俩自诩是现实世界里的两个疯子,一个笼罩在倾慕死亡,永恒低压的氛围里,一个动不动情绪激动,经常性做一些让别人觉得奇怪的事情。
虽然和电影和原著不尽相同,但也契合了这部影片的一些色调和氛围:薄荷绿和鲜红,The Cure的歌和背后笼罩着的死亡气息。
(以上的不知所云,只有我和她才能够看懂...)
话说我真的有想到E神和小天使诶影片里我最爱的一幕是两人蹦迪那里..David给Alexis戴上耳机,一瞬间Alexis的世界有了另一种音乐,和外面嘈杂,节奏感很强,鼓点声要把一个人的心脏震出来的音乐不一样,是那首sailing。
我们注意到,沉浸在外部世界音乐里面的David,还在不停地扭动着身子,而Alexis却好像被魇住了一样,眼神固定在了某个地方,身体在缓慢地摇摆...此时的背景音是那首节奏缓慢的sailing,但全场的其他人却依旧听着快歌,所以他们的舞姿和音乐是不相容的,是十分突兀的。
而这种不相容感最强烈的部分,还是David和Alexis,他们靠得前所未有的近——David的身子就直接贴在Alexis的身上缠绵,但是两者却是处在了不一样的世界——我认为这可以视作两人感情最终破裂的一个暗示。
此处很想插一句加缪的话: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我感受到了那种令人黯然的不相容,就是那个形容词,detached.Kate最后也跟Alexis说,Alexis爱的是在他自己心里的,完美的David。
我认为,心思细腻敏感的Alexis,在那首sailing里面必然是有所知觉,必然是感受到了某种孤独,某种隐忧,某种悲剧的征兆,而不仅仅是两情相悦时的甜蜜。
还有一个令人影响深刻,或者说是令人怦然心动的场景,就是他俩骑摩托车的片段。
(其实我当时突然有联想到溺水小刀hh)除了溺水小刀,我脑子里面第二个想法,是米兰·昆德拉的《慢》。
怎么说呢?
可能是这样: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脱离了时间的连续性;他置身于时间之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状态;人进入了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有仇,因此什么都不害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顾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出神状态的烈焰”(我也想坐在铃木二五〇后座啊!
)他们骑着摩托飞驰在街道上,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和疯狂,此时两人都游离在了一个奇妙的时间泡泡当中,就像David所说的——如果我开得够快,速度就追不上我(是这么说的吗?
我有点忘了..)。
泡泡里面只有他们,和永恒的爱情。
而当他们终于在舞厅里,(尤其是Alexis在听着sailing慢慢摇摆的时候)在床上(啊!
我又要流鼻血了!!
)的时候,他们挨得更近了,笼罩在他们四周的,是那种“不可言喻的性感氛围”。
如此的快慢安排,如此的张弛有度(OMG说道这里我真的要说一句他俩之间的性张力有1000%我的天sos),就,有一种坐跳楼机的快感(比喻似乎不太妥hhh)。
星期天:死亡 死亡 死亡 死亡 死亡 死亡 死亡 如果阴阳不能相通谁能去彼岸世界看个究竟再回来说个明白。
死亡降临后欢呼与沉默同样无济于事因为死去的人听觉全无,我觉得没有他我难以继续苟且偷生我知道死亡的方式成千上万但我不明白为何他会暴死街头而我却依然苟活于世。
由于此时我整日沉溺于回忆之中回忆自己的过去在甜美的冥想中回想着往昔的时光,我为愿望的落空而叹息,为虚度光阴而旧怨更添性愁;我不擅流泪的眼睛会因漫漫长夜吞噬挚友而泪如泉涌吗?
我还会为爱的忧伤而啼泪,为无爱的夜晚而悲痛吗?
我会哭泣,但我不会泪如泉涌。
我哪里还有眼泪,我的双眼早已成了冰封的河流。
观自己之所为,听自己之所言,读自己之所写是我现在生活的全部。
他的脸,我看见了他的脸。
不是他生时的脸。
那是一张死亡的脸。
皮肤变得如同塑料,往日的光泽也已不见踪影。
那双手与商店橱窗里的人像模型的手如出一辙。
如果我没去看他该有多好!
在如此漫漫长夜里我记不起他活着时的样子,头脑中只有他死后躺在停尸房里的那个形象。
上文引自钱伯斯《在我坟上起舞》“狂人日记片段”上文断断续续地写,书袋掉了一个又一个,支离破碎,毫无上下文可言,有时间一定慢慢补
david的那种行为出于他的insecurity,alex是一个恋恋不舍的男孩,当然他们两个的性格行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的影响,真想学学心理学来好好研究一番。
我有点像alex,我也向往那种美好,我也会虚拟出一个美好人格往一个人身上套,但是事实是我往往是一份感情背后的heartbreaker,所以我看这部电影有没有得到方法论呢,没有。
电影没有义务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它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更深了。
并且,我身处中国就读于一所省重点高中,我还没有经历过海滩夏日,公路奔驰,夜晚聚会这些,但这部电影为以后可能会经历这种经历的我预演了一遍,这就很好了。
青少年的矛盾很尖锐,一方面他们想追求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一方面又会被现实所迫,不得不面对物质的问题,但是我看自古以来就是会有源源不断的青少年会去做85年盛夏这样的事,我对此有个概念称之为passion。
你活到十五六岁就是会有这种passion啊,剧中的alex才十六啊,换算过来他应在中国读高二,噫,这不就是我的今年和去年吗,可是我的高二大部分都在学习,我只能利用短暂的周日假和月假去做一些“廉价”{或者称之为小本,还是小本更合适一点,我真适合写论文哈哈哈哈}浪漫。
比如听lorde的melodrama,约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那位在小县城上逛或者晃悠或者just兜风看风景,我们的小县城就是这样,小。
我怕我的未来,但同时我又期待着未来。
这种矛盾心理已经在我的心里上演无数次,青少年就是会有这种感受啦。
一方面我没什么钱,我吃啥买啥都要花我父母的钱,另一方面我又喜欢追求那种“速度”{没错就是电影里说的那种速度}。
这真是好愚蠢啊,我连汽车都开不会,却骑着刚刚学会的小电动在人防公园里把马力开到最足;明明我手上没有多少钱,但我就是享受那种消费的感觉,买烧烤买冷鲜牛奶但就是买不起想要的贵玩意。
我认真想过我以后要去干嘛{plan}。
比如要考个很好的大学,做一个自己想做的工作,鄙夷那种充满秩序感的平庸的生活,做一个类似于我表姐但是又不会囹圄于中式婚姻的人、若要对这种思想进行溯源,那必定要从改革开放说起,从我出生的家庭和我的童年说起。
到这里我就想扯扯我的前半人生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看下去,不好意思啊。
留法少年邓小平不像毛泽东,很懂,他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于是改革开放一声令下,大量外国文艺作品引进中国,当然也引进了外资,西方的思想也传入了中国。
什么wild and free啊,disco啊,我都向往。
我很小就会玩电脑了,英语学的很好,这让我和别的农村娃不同,我眼界广。
所以当我听到我同学还有老师都在谈以后的就业问题的时候,我就是有点惊奇的,为什么要想这些屁事啊。
那时候我大概就想着过一种不同于别人的生活,所以我就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中必要的手续,比如考个重点高中,考个好大学,我都在做啊。
再说说我的家庭,我爸是大男子主义者,我妈是保守思想典型妇人。
我小时候生活在很幸福的家庭,但从某一个时刻,{这个时刻大概发生在2020-2022},我感受到割裂破碎感,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
虽说在这个时刻以前我也隐隐约约意识到这一点,但真正清晰的知道是在我认真听了liberation之后,那时候我的思想条件都成熟了,我借着这张专辑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
朋友们一聚会就开始玩手机,大家都在想着搞钱。
Chinese文化搞得那么差,还大谈文化自信。
我简直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很不满。
但此时我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我只不过是一个陷进中国高考体制的一个高中生而已,我做不了什么也没有什么能力去做。
我只能好好学习。
所以我就学呗,所以、。。。
再说的话就是以后的事了,而我现在的身份就是一名准高三学生。
离高考还差一年。
话说回来,所以我会经历david和alex的这种生活吗,我会做爱吗,我会为一个人做很疯狂的事吗,听听内心的声音,发现那种passion在召唤我,他要让我做很了不起的事。
古人对自己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我今天上午思考过,人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点唯心主义的。
人在事前想过的东西,往往在事后就成了心灵应验。
但我就是那种缺乏勇气的人啊,我已经留下很多遗憾了,这些遗憾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我的以后,影响我下一秒的生命体验。
电影的结局是什么来着,alex摆脱了以往沉湎于david死亡的状态,跟之前那个醉酒男子sailing去了。
sail,放在中国古代士大夫话语下依旧是漂泊无以的不定感啊。
人这一生,难道就要一直sailing吗。
不行,再这么问下去又要陷入虚无主义了,这个虚无主义真是害死了我,我高一上学期就是有那种感受,每天晚上过的很不好,因为初中朋友因政策分流而离去,高中理科之难,我每天的情绪就是很悲观的。
emotional。
但是现在的我很奇怪,因为我高二很有一段时间会怀念那那段日子呢。
因为高一十三班的人们都很真诚,他们在我因为分科而要去文科班的时候感到不舍,我和我的同桌都有话聊,但是在文二班,大家都像同事一样,奔着高考,女生之间黏黏腻腻,男生有大男子主义,我很不自在。
这是什么现象呢有一天我做语文晚练的时候,那个答案就写着那句话,忘了。
反正现在看来就是一种畏难心理的体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史记,商君列传}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第一句话}我把这两个句子写在积累本上。
人总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本能地怀恋过去。
我还想起了班主任的那个人性贱种论,但是我不想展开了。
我现在没有写作头绪了,赶紧结束这个评论。
总之这就是一个青少年看到这个青少年电影之后的所思所感吧。
或许多年之后的我再来看看现在的我于二零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十八点十分写下的这个评论,也许会笑或者有别的感受呢。
祝好吧。
这个电影我挺喜欢,有点call me by your name那味,也是sad ending,也是一方喜欢上了女人。
又是那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感谢这两部电影给我带来的美好时光。
八月二十号开学,而我下午还在看电影。
你离开之后 我决定用你称呼我的方式为自己命名 最开始的救起醉鬼 妈妈的描述 他突然的来势凶猛 你曾经怀疑过一次又一次 也深深的感到了不真实 但是喜欢危险的人总能让人着迷 抓不住却又情不自禁地想要跟着走 然后你忘记了也放下了所有疑虑 经历了最开心疯狂的日子 当你早已沉迷之中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你们从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 追求的事情和感觉 也忘记了他对你来说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 而这种沉迷带来的就是最悲伤无助的感受 你知道面对死亡我们要怎么办吗?
当面嘲笑他 我们之中不管谁先死了 另一个人都要保证在他的坟墓上跳舞 我想我是爱他的 我有多了解爱这个词 就有多爱他我们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 但是慢慢的我们做什么不重要了 你想要的是我 我拒绝被人拥有 这种感觉太认真了最终他大概是抓到了他想要的眼前的“速度” 那个东西带他去了任何地方 那些你不存在的地方也许你爱的从来就不是david 而是你脑海中的david 你爱那张脸 那个身体 然后把自己想要的人格放了进去 你梦想中的朋友 “所以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爱人”最终你变成了他 带着你梦想中的朋友 继续生活
Maybe I loved him. I believe I did. I loved him as much as I understoo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How do you ever know? I always thought I’d know the minute it happened. But all I knew was I couldn’t get enough of him. I wanted to spend every second of my time with him. But when I was with him, that wasn’t enough either. I wanted to look at him, touch him, feel his touch. I wanted us to be together all the time.
拍得很美,景色美,人更美。
我觉得一切发生的都有点快,很快在一起了又很快出轨了,可能是因为大卫是个老司机,一见面就在撩人家。
大卫在勾搭alex的时候还跑去找那个喝醉了的人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太对劲了emmm。
我比较在意的点就是大卫到底爱不爱Alex,可能还是有的不然不会头盔不带就冲出去找他,但既然是爱的又为什么说那么无情的话,不得而知。
电影对这点没有描述我们也看不到他追出去时的神情和动作,没法分析。
坟头跳舞真的很诡异,那一段我跳过了。
alex真的很漂亮,哎,也不怪大卫一见面就撩他,但才在一起两个月就腻了也确实是个滥情的人,不仅滥情而且渣,你变心就算了,当着alex的面撩女孩子把alex晾在一边那段我怎么看怎么替alex感到尴尬,就冲这点我当时看电影还猜测是不是alex亲手把他杀了,个人觉得也是合情合理。
从抖音看到的,马上找了片过来评论。
片头开始我很喜欢,有叙事感。
但整个剧组班底一般,镜头没有特色、服装没有特色,像不平淡的水,没有太惊艳却有自己的味道。
男主的塑造是另一种角度上的成功,戴维的演技很好,小兔兔男主有的时候会让我感到出戏(放心只有两个镜头)。
国外对爱的理解和国内的差别使我可以多个观念看待他们。
男主对帆船的恐惧转移到了对朋友的渴望,但到底他们口中的朋友是什么样的?
谁可以下一个定义来说?
后面男主说他爱的是假想的人,我觉得是对的,男主不了解戴维,如果他爱他可能在戴维去找别的女人的时候也不会生气。
(这是哲学问题)。
片中女生让我疑惑,一开始去搭讪男主后来和戴维上床最后又去帮男主。
最后的一幕我也不理解…男主竟然主动搭讪了他和戴维救下的另一个人,这时候男主还是男主吗?
他的搭讪是把自己变成了令一个戴维还是什么,他又要把感情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吗男主没有心理疾病,但我见过太多国外对爱的…游戏的感觉(?
)太容易爱,在并不了解对方的时候爱。
和一个人可以分分合合十多次,对肢体的接触会加快我们体内激素的分泌,所以那是催产素的快乐,那不是爱。
关于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向往,对别人与自己相像的爱,对短时间接触就再也不见的遗憾与大脑补全的爱。
对只要对方爱自己我就爱他的爱。
太多太多…那是对心理的补缺,是对完美的向往,但都不是爱。
And yes, there has to be a sea to make the moive perfect. 真坟头蹦迪。
在海边发生的,法国浪漫故事,节奏舒服,故事单纯美好的像一个,夕阳里海边做的一个梦。
那个不想属于任何人的戈曼,那个对死亡很着迷的艾雷。
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
法国人的浪漫弥漫在整个故事里,故事讲述细腻柔软舒适,很适合下着小雨的晚上一个人看。
1.暗处的父和边界感混乱的母这部电影里的家庭配置其实很耐人寻味。
David和Alex的家庭表面看似不同内核却又如此相像。
David的父亲去世,母亲边界感模糊而又对年轻男孩有种紊乱的依恋;Alex的父亲是家中最高的权威,却常常隐身,母亲在溺爱和父权代理人的角色里挣扎着。
在这样略带压抑的大环境下,两个少年都渴望突破现有条件的桎梏,探索情欲和自由的边界。
因此,两人都驾驶帆船,Alex沉迷于文学中死亡的概念,David热爱飙摩托车,翻转在烟花一样的情与性中,勾引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2.幻梦与疯狂的投射或许在常人看来,Alex是个羞涩、拘束的男孩,个子不高,穿着保守,但他却把自己内心最深处对疯狂和爱情的追求,投射在了David身上,也许就同Kate所说,他们自始自终爱上的是想象力的David。
青年人不免觉得慢节奏的生活是无聊的,因此,需要把无处消耗的荷尔蒙和爱恋性欲投射在具体的物质上。
曾经我也为了暗恋在私下有过许多疯狂的举动和想法,这个片子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可现在我已经不能回到过去的这种感觉了。
3.非绑定式的性缘关系与一些本土观众对情侣“终成眷属、从一而终”的期待不同,与其说这部电影的人在和一个具体的对象恋爱,不如说他们的情感都是流动的,探索情欲性欲、死亡、和经历的边界。
Alex在David坟前跳过舞后便与旧情了断,却感激David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David厌恶责任和束缚,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产生露水情缘;Kate从英国来法国度假,与David一夜情之后听闻了他的死讯,最后和Alex因为他的死结成了情感深处的一种共谋关系,而这种连结是比非黑即白的“第三者”更为多元、深刻的。
此外,电影里的欧洲海滨小镇、穿着碎花比基尼的女孩、游乐园、摩托车等意象,包括向《初恋》致敬的片段,都有种让人回到八十年代的亲切感和安宁感。
以悬疑和倒叙为叙述技巧的浪漫爱情片,也让我联想到《暖暖内含光》的拍摄手法。
片中David和Kate的选角,将性感和灵气结合得很妙,值得一看。
2021年看的。
时隔一年,有关剧情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是对那种热烈的青春气息但还有些印象。
这是一个发生在海滨的故事,阳光、海浪、少年人,邂逅、亲吻、许诺言,种种浪漫因子交织在一起,构成极致的夏天。
如果是夏日限定的爱情不够令人印象深刻,那么与爱人死别的结局也足以本be美学爱好者感到满足。
片中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词。
如果把这句话抽离语境,单纯作为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态度来看,同样很有参考价值,但用在句中映射二人的关系也很妙。
最爱的一句诗
1985年的盛夏,两个少年在一个海滨小镇邂逅,他们迅速成为朋友,又不仅仅是朋友。
整个故事源于一个承诺,因为一场意外死亡事故,触发了这个承诺,也延伸出了这个故事。
这虽然是一部法国电影,但是却改编自导演弗朗索瓦•欧容青少年时代最喜欢的一部英国小说《在我坟上起舞》,艾登•钱伯斯这部小说的主要框架和情节都被欧容安排进电影之中,并改编成一个法式故事,在大荧幕上演绎出来。
原著主要以主人公哈尔(即电影里的“阿列克西”)的文字,展现了他为什么要在亡友的坟墓上起舞,他与巴里(即电影中的“戴维”)之间短短六周的牵绊,让他一遍遍回忆和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容保留了钱伯斯整个故事框架,但是在我看来,他大大简化了钱伯斯原著的主题。
电影中,导致戴维意外的两位好友争吵,到后来外国交换女生指出阿列克西只是“爱上了想象的戴维”,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实际上无法体现出阿列克西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或许受制于电影总体性和时长的要求,欧容在前半段徐徐展开,后半段却给人匆匆掠过,这种变化不是节奏上的改变,并没有让我觉得急风骤雨式的推进,反而给人一种笨拙堆砌之感。
我甚至看不出阿列克西只是爱上了想象中的戴维,反而觉得他真的爱上了那个比他大两岁,父亲早亡,喜欢冒险的男孩。
阿列克西是一个敏感而喜好文学的男孩,他的小说充满了情感,也喜欢探索死亡的主题。
他的文学老师希望他中学毕业后能继续深造,将来学习文学这种“无用之学”。
阿列克西的父亲则希望他早点毕业找一份工作,他的母亲只希望他快乐。
不知是否受到钱伯斯小说的影响,欧容先前在指导的梅尔维尔主演的《时光驻留》中深入探讨过死亡的主题。
这一部电影则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借助阿列克西的文字,把戴维之死前后的事情展现出来。
戴维中学毕业前,父亲突然病亡,他只得退学,与母亲一起经营父亲生前开的店铺(小说里是音像店,电影改成渔具店)。
虽然戴维很阳光,但是他母亲和阿列克西都能看出父亲的死亡对他产生的影响。
阿列克西的到来,让戴维重新布满了笑容。
他们一起骑车,一起帮助路边的醉汉,一起出海,后来顺理成章有了肉体接触。
在阿列克西看来,这超越了友谊,是一种爱情。
戴维知道阿列克西着迷死亡这个主题,于是强迫他答应,两个人之一先死,另一个必须在死者坟头跳舞。
这个怪异的承诺本不会很快实现,但是,随着两人争吵,戴维骑车被撞意外身亡而在短短六周后就触发了。
检察官、社工、老师、家长,所有人都不知道阿列克西为什么要在好友坟头跳舞,他们想弄清戴维的死亡对阿列克西意味着什么,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阿列克西说不出来,只能用自己擅长的文字讲述出来这个故事。
为什么是1985年?
欧容接受采访的时候解释道,1985年美国影星哈德森因为艾滋病离世,他死前公开出柜。
这让时年15岁的导演深受影响。
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性向的时期,这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
在青少年独自探索各种可能性的时候,钱伯斯这部小说给他以极大的吸引力,他或许把自己代入了角色,或许他怀念85年之前法国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经历60年代的学潮和性觉醒,法国人只享受了不到二十年的快乐时光,就被“同性恋癌症”这一可怕的病症给终结了。
或许借着后来拍摄的很多电影,欧容表达出自己对这些话题的探索和理解。
但是《85年盛夏》无疑是一部有很强个人标签和属性的改编电影。
或许他想表达的太复杂,或许他仅仅想致敬那个童真一般的美好年代,他反而大大简化了原著的主题。
我第一次看反而觉得这电影拍得太过平淡。
哪怕阿列克西穿着女装混入停尸房想看戴维的尸体,逃出去半裸着骑车,我甚至都没有看小说时那种笑与泪,心痛的感觉,只觉得电影处理得太过怪异和好笑。
最后,与其说阿列克西在戴维坟头起舞,毋宁说是在蹦迪,那种说不出来的拧巴感,堵在心头,释放不出来。
这部肯定不是欧容最优秀的电影,甚至在某些人眼中是他最差的电影。
至少期待了大半年后的我,是极度失望的。
尽管观众褒贬不一,但是这部电影对导演本身来说一定有别样的意义。
欧容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致敬和重现了很多老电影的经典场面,比较明显的两处是,在舞池里跳舞时戴维给阿列克西戴上耳机,两个人徜徉在与周遭完全不同的另一首曲子里,这里致敬了苏菲·玛索主演的《初吻》;在后半段,阿列克西穿着外国交换女生的蓝裙子骑着自行车逃离停尸房,则是复刻了导演自己早年的一部短片《夏日吊带裙》。
从这些片段细节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欧容对这部电影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私人向非常强烈的影视作品,我们观众恐怕不能完全理解导演的全部情感和意图吧。
再说说主演。
相对来说,我更熟悉饰演戴维的是法国年轻演员本杰明•瓦赞(Benjamin Voisin),他曾出演过一部法国电视剧《骄傲》,主演了第一集男主角的青年时代,故事同样也发生在80年代,是一个主动出柜离开不接受他的原生家庭的少年。
在80年代,法国的性少数群体开始争取婚姻平权,《骄傲》以男主角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1980-2004年间法国最终一步步立法承认同性婚姻的历程。
在奥斯卡•王尔德的传记电影《快乐王子》中,瓦赞出演了王尔德晚年的小伴当,每次事后,他跟弟弟静静听王尔德讲童话,弟弟睡着了,他就默默听。
瓦赞还在与德纳芙等法国老戏骨一起拍摄的喜剧《人善被人欺》(《芭芭拉的咖啡馆》)中饰演了一个汽车修理工。
在科幻题材《怦然心痛》中,他饰演了一个有魔形女超能力的外星人;《男儿当自强》里出演了活在主角想象中已故的哥哥。
在这些不同题材和类型的电影中,瓦赞兢兢业业,演技也一直在线。
在《85年盛夏》中,他演出了戴维这个角色的魅力和不羁。
总之,《85年盛夏》是一部关于死亡、友情与爱情,以及承诺的电影,是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的私人向的尝试,尽管存在非常多问题,但是仍然值得一看,色调和很多致敬他自己的镜头,引人会心一笑。
钱伯斯的小说其实可以类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同样发生在一个夏日,同样展现了一个年轻男孩的内心呼声。
super summer they were walking by the beach they wore comfortable matching clothes
其实就带出一坟头跳舞概念,这故事还是拍成短片比较合适
他是追求速度泡沫的神明,派来拯救我的夏日。我只是痴迷死亡幻觉的凡夫,如何能够追得上他?六周里我经历了人生最快乐的夜晚,最悲伤的瞬间。我已足够幸运,很多人并不知如何快乐就过完了一生。我该怎样兑现承诺,在他的坟前跳舞。或是压抑喷薄冲动,责问他冰冷的尸体,为何给予了快乐,却不给予永恒。
法片文艺感伤滤镜让青春和死亡并置这事儿变得高度合理化,在Ozon作品中却是一朝退回学生毕设的水准,让人愈加怀念《时光驻留》。David加粗的“live fast,die young”人生信条和Alexis敏锐的作家人格原本能冲击出多么耀眼的火花,如今只剩下让人扶额的先甜后虐设定和愚蠢闪回叙事。和前者共处的短短6周如何催熟了后者的性觉醒与心灵跨越和成长,只靠兑现一个坟头蹦迪的誓约就能讲通吗?少年们发育的肉体再美好,也难掩创作者溺于过往情结的老气,福茂真够给面子。
再三确认了本片导演是否为欧容之后,我笑得更欢乐了(夏日吊带裙+哥哥+心底的逆流
绝望之际你驾着七色云彩将我救起,和我度过了此生最难忘的三十天。为什么你要在离开人世前厌倦了我?我扮成一个姑娘和你告别,像约定的那样在你的坟墓前起舞。再见了我的爱人,感谢你不顾一切地救了真正陪我一生的那个人。
法文中心
法国导演对这种题材真得心应手啊。本以为是法国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可这样做真误解了此片。欧容导演用自己方式描述了属于85年夏天诺曼底沿岸男孩之间青春狗血物语,这种狗血来自青春更来自法国人内心,复古感觉让这份爱更感怀
看完 下单一个头戴降噪耳机🎧
我的意中人是花心男孩,有一天他会乘着帆船来搭救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我猜不透这结局。前半段有多甜后半段就有多虐,可能拍个正经爱情片太没难度了,欧容开始拍狗血知音体。但狗血的青春也是青春啊,我太爱这两个男孩在一起的段落了,爱到不亚于CMBYN!!!
挺简单的同性故事,拍得挺好的青少年电影,对欧容这样导演来说,缺乏一点挑战性。
夏天过去,人就又死去一点点。
郭敬明穷尽毕生所学连做梦都想拍出的那类电影,当然最让他享受的一定是选角的过程。一旦被演员迷住,导演将势必失去味觉。
5.0/10 第一部欧容,这是拍了个什么夏日甜水小品。85年盛夏?85年狗血!没有任何意义的一部电影,更像是海边宣传片…
-,像一个江郎才尽的导演不知道该拍什么好后开始剥削起自身电影的标志性元素一样。
最好的地方自然是两位演员的化学反应,一切都是如此浑然天成,甚至,为了在电影中毫无保留地呈现出这种纯真原初的感情,欧容选择隐藏自己的导演身份,只是将叙述逻辑进行了巧妙的转化,情节发展和时间融合完全靠演员自身推动。正如在墓地时,那首熟悉的Sailing从Alex的耳机中传出来,Alex是那么格格不入地用力跳着舞,彷佛这不是一首包含了愤怒和悲伤的、复杂的歌曲,这般宣泄就像在酒吧夜场,为他戴上耳机后的David那样。不管是Alex还是David,他们都需要进入那个隐形的泡泡,要无限靠近彼此,才算和这段感情好好的道了别。
太狗血了,很难感同身受。
欧荣最单纯的一部电影,没什么阴谋论,只有慢慢的80年代青春回忆,爱与伤痛。关于青春的愚蠢,不羁,狂妄与无法沟通。文学总是欧尔电影男主角最好的输出和自愈方式。一切关于承诺,关于记住,关于美好的回忆。
是欧容……还是多兰啊……?虽然欧容还是把拿手的悬疑元素带进了这部纯爱片,但是故事实在太简单太老套了,悬念撑不住。但是真好看啊,年轻人谈恋爱就像龙卷风,来的时候海誓山盟,去的时候飓风过境。坟头蹦迪那段看得又哭又笑,又美又中二,而且Sailing是真的好听,谁这样温柔地递给你一个降噪耳机给你听Sailing,大概都会爱上他吧……地中海教授居然是Melvil Poupaud,看了好几眼没敢认,我哭了,果然年轻时惊天地泣鬼神的帅哥都过不了谢顶这一关…… (对,然而我还是给了4星,我舒服)
4.5,回忆里的青春是在海岸线边无尽的盛夏,复古胶片的质感加以恰到好处的配乐,私人化的影像和诗意的旁白高度重合,初恋、争执以及生死离别的接连冲击下对情感的拿捏却十分精准,无疑体现出欧容大师级的指导水平和Felix Lefebvre的细腻表演,狗血我是绝对不认同的,因为我所看见的是真挚的心路历程和极致的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