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脑族的影迷有福了。
不敢说,韦家辉的《再生号》牛逼的什么程度,至少它可以让你的大脑,间歇性缺氧。
不过,没有了杜琪峰的江湖气与诗意,《再生号》相比《神探》,更像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作品。
纽约的亚洲电影节(NYAFF),直接将这部电影评价为,“Using the form of the Hong Kong melodrama, the movie is shot like a yuppie fantasia full of improbably large apartments, photogenic cemeteries and antique.”85分钟不到的《再生号》,就叙事结构而言,仿佛俄罗斯套娃。
一个个故事,以“小说中的小说”的姿态,滋养着“PARP1”的磷酸化。
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汤乐儿的小说世界,一个是汤乐儿小说中父亲的小说世界。
层层叠叠,互相纠结。
于是,我们可以用荣格(Jung)所说的“同步经验”(synchronicity)来引证《再生号》的叙事结构。
费里尼曾经说过,“提到荣格对同步经验的定义(不仅是同时发生的事,也指更神秘、不可解的现象),我想他指的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状态的关联,这两方面在逻辑上应该没有直接的关系。
就因为它们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无比的重要性。
”显然,《再生号》以生与死、阴阳相隔,做为整个叙事结构的“硬币”两面。
复杂的是,这枚“硬币”,不偏不倚地没有倒下去。
小说套小说,思念套思念,仿佛俄罗斯娃娃的环环相扣。
每一个叙事层面的变化,都会对另一个叙事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仗的是,影片44分钟的时候,小说里的程希(汤乐儿的小说)与现实中的Maria擦肩而过,整部电影的平衡结构由此被打破。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最后的汤乐儿的“三上天台,两度死亡,一人生还”。
这里,韦家辉集中火力地运用摇镜、跳轴、俯拍、赋格(心理学),加强汤乐儿对生与死之间的选择与内心的强烈斗争。
悖论的是,我们在影片开头看到的汤乐儿是手持盲杖上的天台,80分钟之后,本该掉落在旗杆旁边的盲杖竟然不见了。
难道,最后那个生还下来的汤乐儿也是“小说中的人物”?
恐怕,这个并不是Bug。
影片中,几次明白无误地交代了程希手指上的戒指有错位现象。
当她出现在汤乐儿的小说之中的时候,戒指戴在了食指上;当她出现在爸爸汤有亮的小说中,戒指又戴在了无名指。
这点,不仅暗示了女儿的恋父情节,或许也暗示了“梦中梦”的梦幻特质。
一如,库布里克电影《大开眼戒》中,随机变幻位置的台球以及老虎玩偶。
既然,上文提到了书生气。
《再生号》的解码结构再怎么复杂,说教味显然是太浓了。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家人开始在“六道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暨电影中的小说世界)中流浪生死,皆为“我执”在作祟。
这点,韦家辉借片中“孟婆”之口,说出了他的电影观念,“死不是惩罚,有死亡才有再生。
每个家庭都有死亡、有分离,也有再生和团聚。
不要执着了,放下吧,汤乐儿。
”说穿了,《再生号》还是讲一个“思念”的东西。
相较而言,邱礼涛的《头七》也是绕来绕去讲一个故事,讲一种思念。
不同的是《头七》里的思念是一种遗忘,而《再生号》里的思念则是一种执意,殊途同归的是,两者都选择了释怀。
具体说来,除了东方的佛教观,关于《再生号》的小说世界,我们更可以挪揄亚里士多德的话,“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自己的个人世界(以小说还原自己的想像世界),每一个死去的人则只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以‘再生号’泅渡生死的彼岸)。
”来牵物引类。
《圣经·传道书》第三章,第二节的“生有时,死有时”,明明白白地晾在了观众的面前。
而这位烧脑导演的解释则是,“失去亲人是人类情感共同的恐惧。
如果没有死亡,生活本身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意义。
”
此片值得提起的怕就是穿插的时间平面 或者说多个小说世界属于在故事层次或者说平行世界上玩花样的题材 不常看此类或许觉得很屌 但此片在这类作品中绝对泛泛而已 前段两边各自写故事时情节紧凑 吊人胃口 但接下来故事发展急转直下 妈妈弟弟死光光 下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给人的感觉就像吃完了一道很是开胃的小菜 正等着大餐上桌 waiter却告诉你 您这道菜就这样 that is it 除了层次穿插到接近尾声时一度让人有点意外(简单的说就是开头结尾是现实 其他交叠都是在小说中体现的 全片基调是完全的现实世界 鬼神全无) 没有其他可以让人回味的主题如果说是想传递对亲情的不舍和死者的思念之类 用这样的方式未免有些哗众取宠 故事上的空洞让背景框架喧宾夺主简单的说 "老套的概念"+"空洞的主题" 不值得过多品味也难怪下片如此之快至于有把此片当"神作"之说的 我只能说那一定是枪手--为影片或者为自身如发自肺腑 借用另一位豆友的话:"你丫写评论是用屁眼思考的吗?"在致过度解释症患者 祝您蛋疼好
艳照事件过后,好像小柏芝们都如雨后春笋般一夜之间冒出来了。
Harry Potter 的 Global Marketing 做得真是好,连孟婆都要向 Hogwarts 借校服和魔法火车。
可惜他们不厚道,给了辆缆车,也忒破了点。
言归正传,我认为好的电影技巧是:用简单的(但不是简陋)手法去承载、表达深邃的主题。
而不是本末倒置地、用复杂的手法来传达简单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这种复杂的手法是导演不得已为之,那说明他无能;如果是有意为之,则说明他装腔作势。
如果这种复杂是以累赘和繁琐为基础的、而表达的主题又是比简单更加直白浅显的,那只能说明这个导演既无能又爱装腔作势。
香港现在无能的导演多了去了,再加上一个自以为是的,不过锦上添花。
九七年看《一个字头的诞生》,惊为天人。
自此认为家辉是香港最有前途的导演。
但是当新世纪伊始,接连几年看到像《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购物狂》这样的影片,我彻底无语。
一个稍微有点水准的导演,用心一点,即使是拍贺岁片、爆米花商业片,也不至于拍得这么不堪。
对于《再生号》,我还没有看过任何影评,但我知道一定会有人称赞其结构的复杂性,就像《神探》上映的时候那样。
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但对我来说,“复杂”不是一部电影值得被称赞的理由。
对于这么一个“复杂”的剧本,我只是觉得可笑,像看马戏团小丑表演。
确实,剧中演员的演技也是儿童舞台剧式的。
关于逻辑性与合理性,我想说这部电影是逻辑与合理的,任何电影其实都是逻辑与合理的。
不管再怎么荒谬的剧情,都可以有一个解释。
就算把这部影片掐掉结尾,在最令人迷惑的段落嘎然而止,至少也还有两种办法解释剧情:1. 从心理学的角度; 2. 从平行宇宙的角度。
所以去讨论剧情本身的逻辑并没有多大意义,评价标准是影片的主题是否需要这种九连环式的结构。
如果说电影是一个心灵探索的过程,那么剧情与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应该正好契合人类需要获得最后‘顿悟’的自然历程,这是一部影片真正的内在逻辑。
在《再生号》中,Melody 要生要死的逆转完全是自己内心的随心所欲,没有推动力,缺乏说服性。
既然如她自己在幻想世界中得到的安慰:死了还有知觉,死了有孟婆,有再生号,还可以和见到家人团聚——那死有什么不好?
何必贪生?
这个女人活着无力面对现实,要自杀又没有勇气,只是唧唧歪歪地一遍遍幻想自己自杀的场景,忽而生忽而死,重复了太多次之后,实在令人厌烦,恨不得冲她大骂:八婆!
快点死了算了!
令人遗憾,影片的题材和创意其实都不错,但是要制作出一部好的影片,靠这些远远不够。
眼高手低是大多数的人通病,理想与现实总是有那么大的差距。
下载的冲动是来源于刘青云的《神探》,刘青云的演技和整个剧情融为一体,是少数让我看到意犹未尽的电影。
于是对于类似题材和演法的《再生号》,我抱了强烈的兴趣。
真正开始看的时候,倒是又被过于艺术化的镜头磨掉了一些兴趣,毕竟我是执着于港片那紧凑快速的节奏感的人,《再生号》于我,稍嫌慢了些。
值得一提的是将山顶缆车和载人去投胎的再生号联系在一起的情节,因为上次去香港的时候还特地跑去坐了山顶缆车,没想到编剧可以利用这个香港特有的红色缆车来融入到剧情里,突然觉得人生也很戏剧化。
既然提到了编剧,就先来说说。
整个是一环套一环的。。。
混乱啊。。。
跟《神探》最后的换枪有得一拼。
现实里的小说,小说里的现实,再是小说里的现实里的小说,互相影响,互相切磋,最后竟扭转了时空,不知是生是死,应生应死。
也很喜欢电影里的一段独白,生和死就像硬币的两面,通常总有一面必须藏在另一面之后,只有当硬币树立的时候,才有共容局面的出现,但是竖立着的硬币,是摇摇欲坠的,一碰就倒了。
有人评论说这片子的编剧已经成精了,我倒是觉得最后的最后,连编剧自己都已经搞不清了。
也许生生死死,本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最后的寓意又回到了珍惜生命,很老套,但是很诚恳。
看了《再生号》,难看啊。
我对韦家辉12万分的幻想又破灭了,在感情戏这方面他简直跟杜老不相上下。
你有《蝴蝶飞》,我有《再生号》。
不管是神鬼系还是科幻系,无论故事有多么的复杂,因为说到底还是感情,所以请多花点心思啊。
好看的感情戏,都是有许多若有似无的细节搞完整的。
网上评论都大赞编剧很厉害,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平行宇宙的事,你从这个时空跳入那个,她却从那个跳回了这个,最后大家在一个时空相聚,不难懂啊,但鬼哭狼嚎的亲情戏真难看。
刘青云这两年阴气越来越重,林熙蕾倒是符合银河一贯的女性审美观,但我看比起邵美琪还是差远了。
至于年轻演员,,,还是不要提了。
《大时代》里面的感情戏很妙,一男二女,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和谐,后来大决战,刘青云为了把对方运气彻底搞背,骗了郭蔼明跟她爸,这种做法实在是冷酷无情到极致了,但对着周慧敏又温柔缱绻无限,红河谷唱来唱去。
还有那个邵仲衡,一开始跟李丽珍简直是山盟海誓,死生契阔,最后为了自己老爸,把人家几个姐妹一起扔楼下摔死了。
这些感情观啊!!
从8点档就开始了!!
左手温柔乡,翻脸就是下地狱。
还是拍拍大疯片吧!
如果想拍科幻片,那就少提感情,或者干脆像杜生一样,让刘德华给蒙嘉慧套个项链不就得了嘛。
唉,不要最后变成马景涛,那就惨了。
给一个摘要:女孩A在写一本小说叫《花》,《花》的主人公是女孩B,B在写一本小说叫《白花》,《白花》的主人公是B死去的爸爸复活了,写了一本小说《白色茉莉花》,《白色茉莉花》中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
这时,A的妈妈死了,她很伤心,于是把《花》中B的妈妈写死了,B也十分伤心,就把《白花》中爸爸的佣人写死了,爸爸很伤心,销毁了《白色茉莉花》这部小说。
B又不忍见爸爸伤心,于是在《白花》中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有鬼,一家人团聚了,爸爸的妻子儿女都来陪他。
爸爸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其实是自己死了,是女儿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世界让他变成鬼还留在世上守护着他们,事实上真正活下去的是妻子儿女。
但现在妻子和儿子也都死了,他们三人终于团聚了,只剩下唯一的女儿想要自杀响应他们的三缺一。
爸爸和妻子儿子一起挽救女儿的生命,但女儿还是执意自杀了。
《白花》就这样结局了。
B写《白花》写的很崩溃,想到自己妈妈和弟弟都死了,干脆也像《白花》中的女儿一样,一了百了死了算了,没想到竟然被一辆奇妙的再生号接住了,她甚至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B于是决定好好生活下去。
《花》的结局励志温暖。
A被自己写下的《花》的结局打动了,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一次启迪,她因为死了妈妈,本来也很想要自杀,但她现在决定好好活下去。
=======故事很简单,正解早有人在影评评论里说了。
仅尝试从叙事学进行解释。
从叙事学说,加上导演韦家辉,一共是五层叙事,但展示在观者眼前的电影的故事只在三重世界中发生。
在详细的讲解之前,先说一下为什么豆瓣上会有如此两级分化的影评。
豆瓣高人多啊,其实也有人给出了正解,但大部分影评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如写作主体 叙述主体 时间 视角 叙事结构等混为一谈了,分得清的筒子又不愿意写,只在评论中浅浅点了几点。
这个故事基本都能看懂,但是其中的叙事真的玩的相当漂亮。
嗯,不知道跟国外比如何,至少在国内是很漂亮的了。
(从叙事上说。
)在进入具体的叙事分析之前,我要首先提出以下三点。
(以真实世界中的melody作为真正的视角)1.整个电影的主体叙述话语是倒叙的,而且是狭义上的倒叙。
即先给出结尾,然后开始顺叙。
当然melody死没死是一个悬念,但不妨碍我们说大体结构是倒叙的。
首先,电影中的女声旁白是真实的melody,是一种回忆式的,还有瞎眼婆婆的话,说爸爸的这种日子是长久不了的,是谶言式的,这和爸爸的写作基调是不符合的(爸爸创造的世界画面饱满而梦幻。
爸爸是不可能写这种不祥的征兆的,因为他盼望妻儿的归来;而沉浸在满足中的melody一家也不太可能会写这种情节,所以这不是预见性的,而是倒叙。
——当然其实,melody也不可能进行文本的修改,这实际上是韦家辉的作者干预。
)2.melody的真实世界是不存在超自然的,然而电影中出现了大量超自然因素(比如时空重叠),所以必须默认电影中构建的虚拟世界存在超自然力量,但那都是melody想象出的,她本身的世界是没有超自然的。
所以我们默认的不是超自然,不是阴阳穿梭,不是时空扭曲重叠,默认的是现实melody想象的无穷力量。
(文字的世界中,什么都有可能。
)3.三重世界是用叙事创造出的,但这三重世界本身是不会物理重叠的。
而且不同的世界也有不同的设定,随着电影的行进,设定也越来越复杂。
(melody感情的激荡导致)接受这三个前提后,开始正式的分析。
一部作品与作者、观者、世界产生联系,如果你愿意,就将这部电影中melody真实的世界称为第一层吧。
好的,在第一层的世界里。
真实世界中的melody写小说,爸爸没有死,妈妈、melody和oscar死了。
Melody是写作主体。
小说中的爸爸开始写小说,进入现实melody的第一叙述层,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电影本身也就是导演的叙事才是第一叙述层。
不过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就将其简单称为第二层世界好了。
在第二层的世界中,爸爸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有鬼的世界,这是超自然的第三层世界。
(废话有鬼出现当然是超自然的)一家人在一起以一种小心翼翼的方式生活着。
爸爸在这一层世界中是叙述主体,同时是写作主体①。
然后悲剧了。
现实世界中,现实melody的妈妈和弟弟死亡,现实melody的感情投射到第二层世界中,造成了菲佣Maria死亡,影响melody笔下的爸爸。
(爸爸的绝望其实就是melody的绝望)爸爸将第三层的世界灰飞烟灭了。
在第三层的妈妈与第二层的Maria相遇,melody旁白响起,一枚硬币的两面blabla……这是超自然的方式,也是文学的浪漫。
也就是说,空间根本没有重叠,只是爸爸(也是现实melody)用文学的语言让第三层世界销毁,而导演又将其影像化了。
第三层的世界在这里结束了。
现实中的Melody不肯服输,决定向命运挑战,她再次打开电脑。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第二层世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话语层。
真实的melody在小说中(这是连载小说,所以有千万种可能)创造了改变了写作主体melody,我姑且称为本我melody,为什么这么叫,我们后文再说。
也就是说,爸爸写作主体/叙事主体的身份分裂了,爸爸是第三层世界的叙事主体,但他不是写作主体,写作主体由爸爸转为了本我melody。
就是说现实melody给小说加了一个新人物,一个叫melody的同名女孩,在现实melody的小说中,之前所有情节都是本我melody写的,然而是从爸爸视角展开的。
亦即写作主体现实melody创造写作主体本我melody(第三层的写作主体),本我melody创造了第三层叙述主体爸爸,爸爸创造了第三层世界(已毁灭)。
也就是说本我melody的话语地位高于爸爸,但在现实melody故事中的出现时间晚于爸爸的出现。
通俗点说,就是你连载文看到一半,主角突然死了,你伤心欲绝,突然一声“卡”原来是拍戏。
安妮宝贝的作品中玩过很多这样的花招。
我为什么说现实melody创造了一个新的叙述层呢,理由如下。
第一,第二层世界中,爸爸读到了长大后melody的书稿,melody被孟婆扔回来,自杀看不到他,爸爸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了,可见存在一个更高话语层次,能掌握事情发展的作者。
第二,孟婆奇怪爸爸十年前就死了,为什么没有往生,虚实在这里交映了,原来他在小说的世界里生活了十年。
但爸爸并不自知,所以写书让他存活的不是自己。
第三,如果爸爸是由现实melody没有经过中间叙述层直接写出的话,电影中女孩的第二次跳楼是解释不通的。
请注意,当上吊割腕的melody摇摇晃晃爬上天台后,一个正在打字的melody终于受不了的哭着跑出去,爬上了楼顶,说明之前的各种尝试自杀都是她写出来的,但她并不是现实中的melody,因为她没有拿导盲杖,没有拿书稿,而且她后来被再生号接住了,绝不是现实melody。
这个melody是现实的melody在妈妈和弟弟死后,在自己的小说中创造出的一个更高话语层,也就是本我melody。
为什么叫她本我melody?本我是真实的自己,是不受道德、法律等一切束缚的潜意识的选择,现实melody把她的痛苦投射到了小说中,也就是她想死去。
(但是理智知道不能死,当然还有对死亡的害怕。
)因此我认为,从长大的melody敲响爸爸的门后,是第二层世界的线性发展,出现了新的话语层,叙述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在现实melody笔下的本我melody的故事中,她让自己进入小说,在爸爸的世界中让十年后的自己和家人一起加入爸爸的世界。
时间在这里是继续线性发展的,所以这里没有进入新的世界,仍然维持在第二层世界中。
所以本我melody让有的人觉得糊涂,也没人说清楚。
本我Melody带有现实melody的自传色彩,她们高度相似。
唯一的不同是现实melody尚有理智,而本我melody一心求死,也就是孟婆说小melody“原来你是求死的melody。
”我推测现实melody在爸爸毁灭了第三层世界后,是这样写小说的。
(注意电影中在爸爸伤心的哭泣镜头后,出现了现实melody的写作场景。
怎么知道是现实melody在写作呢?看画面色调。
)本我melody跳出来写其实以上情节都是故事中的裙装melody想象出来的。
十年前死的是爸爸,不是妈妈,弟弟和melody,但是现在妈妈和弟弟也死了,裙装melody要让妈妈和弟弟回来。
所以本我melody在创造的第三层世界幻灭以后,又创造出了虚幻超自然的平行空间。
在两个平行空间中,妈妈和oscar并没有死去,裙装melody和爸爸在另外一个空间,他们四人甚至能互相听到声音,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团聚,这其实是现实melody美好真挚的愿望。
然后裙装melody和妈妈、弟弟跌入孟婆的世界,时间上的平行瓦解了,转入空间的相对。
在孟婆的世界中,平行空间发生了扭曲,孟婆拿到两本生死簿,写着死的是melody/死的不是melody。
这是现实melody矛盾心理的体现,希望代替家人死去,但又明白死解决不了问题。
小melody这时也出现了,这绝对是解释不通的,但正因为解释不通才衬出了现实melody此刻癫狂的状态。
她天马行空,让时间平行,空间对立,时空重合扭曲,如果/没有如果各种可能,叙事花招在这里应有尽有,体现的是文学魅力——理性而又没有理智的浪漫。
现实melody的挣扎必然是反复的。
所以我们看到,孟婆说裙装melody没有死,把裙装melody扔了回去——现实的melody想要生。
裙装melody上吊割腕——现实melody很想死。
(这时爸爸也发现了自己是鬼,一方面是暗示存在更高话语层,另一方面爸爸和全家人一起挽救裙装melody的生命,爸爸的努力是动摇现实melody的原因——用想象的方式写出,想到爸爸妈妈知道自己求死,一定会很伤心。
)裙装melody最后跳楼自杀,悲观的情绪影响到了本我melody,于是她哭着跑出去,跌跌撞撞跑上天台却被再生号接住,并开始新的人生。
这里本我开始与超我②融合,并开始影响自我,也就是现实的melody。
第二层叙述结束在这里结束。
本我melody的作品写完了,现实melody也是。
(其实这里有bug,后文再说。
)第二层的世界可以说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三重话语层交织,时间空间概念被韦家辉玩到尽。
所以通俗点说是这样的。
假如读者把我当做现实melody(也就是一开始站在天台不知所措的melody),你们看到我打出来的作品是这样的。
(使用第三人称)“那次车祸,爸爸没有死,爸爸的世界有鬼……菲佣MARIA死了,爸爸小说的世界毁灭了……其实十年前死的不是melody和妈妈弟弟,而是爸爸,melody想用这种方式让一家人在文字的世界中团圆,于是她决定写小说。
然而现在,妈妈和弟弟也不在了。
Melody很伤心,她想象着如果妈妈和弟弟没有死多好,死的是她就好了……”“于是melody继续写小说。
她写自己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也在,一家人好开心……melody和妈妈弟弟一起跌入孟婆的世界,孟婆说妈妈和弟弟要去往生……爸爸发现了melody的小说,原来他早就死了,他想要挽救被扔回来自杀的melody,可是他是鬼却做不到……melody上吊割腕又跳楼,她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melody觉得那样的结局也是不错的,于是她拉开门,跌跌撞撞跑上了天台,她决定像故事中的自己一样,纵身一跃(第二次跳楼)……”The end.读者一定会叫,他妈这不是坑爹吗?Bug也就在这里来了。
但是如果你分析影片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典型的环形叙事片。
电影一开始现实melody拿着书稿上天台,是很激动的,她正面临生死的选择,而在片尾,她抱着身体哭泣,没有选择自杀。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然而书稿是完成时,它是已经被创作好的,写作的过程体现了melody思想的激烈斗争,小说的结局也是melody思想斗争的结果。
如果melody已经连被再生号接住,好好生活都写下了,那么她的思想转变也就已经完成了,在她拿着书稿上天台时,也就不应该那么激动了。
所以我说,当本我melody纵身一跃时,现实melody是没有写结局的。
她很可能正是以内写不下去所以跑上天台。
因为写出结局,就意味着现实melody的生死。
她在挣扎。
不要忽视导演这一最高的叙述层。
现实melody也只是导演创造出来的。
本我melody是现实melody创造出来宣泄情感即一心求死的,当本我melody趋于平静后,她便与现实melody融为了一体,所以被再生号接住,继续生活是现实melody在家中的写作中断以后在天台上完成的——一个人的melody可以好好生活下去。
当然当时她不可能写,但现实melody可以在头脑中想象——“跳下去的melody没有死,她被再生号接住了,她选择好好生活。
”但是这毕竟只是现实melody的一部作品,现实melody仍然要面临选择,她虽然希望生活会变好,但毕竟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现实时间是不一致的。
故事时间要远远长于文本时间,以及现实时间。
现实的melody仍然面临着选择,是生还是死?观众看到的第三次跳楼是真实的melody假如选择跳楼的后果,爸爸妈妈不会来,只会被围观,从叙事上说,这不是melody的叙事,这是韦家辉的叙事。
或者像有些人说,是现实melody对现实世界的设想。
现实中的melody只可能有一种选择,生命不会重来,而她选择了走下来。
影片结束。
换一个导演,或许能做到更精进。
但韦家辉的剧本,是真的出色。
是不是元小说?其实不尽然。
元小说展现的是作者构思小说的过程,而本片中的melody不是这样。
这仍旧是一个主打叙事的电影,melody用层层叙事为自己创设了一个美好值得相信的世界。
为自己带来了希望。
最后总结,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
我们换个符号。
女孩A在写一本小说叫《花》,《花》的主人公是女孩B,B在写一本小说叫《白花》,《白花》的主人公是B死去的爸爸复活了,写了一本小说《白色茉莉花》,《白色茉莉花》中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
这时,A的妈妈死了,她很伤心,于是把《花》中B的妈妈写死了,B也十分伤心,就把《白花》中爸爸的佣人写死了,爸爸很伤心,销毁了《白色茉莉花》这部小说。
B又不忍见爸爸伤心,于是在《白花》中创造了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有鬼,一家人团聚了,爸爸的妻子儿女都来陪他。
爸爸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其实是自己死了,是女儿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世界让他变成鬼还留在世上守护着他们,事实上真正活下去的是妻子儿女。
但现在妻子和儿子也都死了,他们三人终于团聚了,只剩下唯一的女儿想要自杀响应他们的三缺一。
爸爸和妻子儿子一起挽救女儿的生命,但女儿还是执意自杀了。
《白花》就这样结局了。
B写《白花》写的很崩溃,想到自己妈妈和弟弟都死了,干脆也像《白花》中的女儿一样,一了百了死了算了,没想到竟然被一辆奇妙的再生号接住了,她甚至见到了爸爸妈妈和弟弟,B于是决定好好生活下去。
《花》的结局励志温暖。
A被自己写下的《花》的结局打动了,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一次启迪,她因为死了妈妈,本来也很想要自杀,但她现在决定好好活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但韦家辉将B的出现时间进行了微调,把故事中所有的符号及事件改成一样了。
就酱。
有没有bug?必然是有的。
不一定准确,但大致就是这样了。
注:1.写作主体/叙述主体 写作主体就是真正写作品的人。
比如《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生死场》是萧红写的,作品的写作主体就是这些作家,《再生号》的剧本是韦家辉写的,韦家辉就是写作主体。
叙述主体就是这个故事是从谁的视角去说的,如鲁迅的《社戏》《闰土》等,以第一人称写,但是小说中的“我”并不是鲁迅本人,叙述主体和写作主体就发生了分裂。
2.通俗点就是“我”应该要成为的人。
韋家輝和社民連都有一個共通點。
他們都夠膽去問,如果有一些東西別人已經在做,尤其是那些無創意,墨守成規,明知是苟且偷安,跟人口水尾的東西...為什麼我要跟住去做呢?
難得的是,即使他們選擇的路,是不容易行的,什至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但方向正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1zB1brpczk
因思念而产生幻想,幻想之中又有幻想,又是要用右脑看的片子。
开始还能明白现实与小说的关系,到最后几个世界混合的时候,我也混乱了。
看来,太强的逻辑思维会削弱对本片的感觉。
关于片子里的亲情,因为过于在意几个世界的联系,这方面没有太多的铺垫与描写,显得有些突然,这方面显然日韩片是行家。
叙事超越情感,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演员变得没用了,即使请了刘青云来,也没太大的发挥空间。
关于结尾的处理,个人觉得有点过了。
跳个楼跳了三四次,也许导演安排每次跳楼都有不同寓意,但我却是越看越糊涂。
没死的话,生活还是有希望,但我实在看不出Melody有什么生的理由,死了与亲人团聚岂不更好?
在充满悲观气氛的全剧最后,突然安排了一个希望的结局,有些不能接受。
让一个又盲又孤的女孩儿活在世上,日日忍受思念亲人的痛苦,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小说里选择死,现实中选择生,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吧。
在湿漉漉的梦里醒来刷牙、洗脸每天一次的触摸日渐消瘦的脸颊她尖峰而陡立很像附近有个日夜轮转的红星砖厂挖空了附近的沟沟壑壑它生意的日渐红火宛如决然走向死路不再往复的心一般炙热梦里有东厢房、西厢房和画着长颈鹿、装满各式各样小玩意儿的方形的饼干桶爷爷拿出一束铅笔给妹妹我眼巴巴的看着每支铅笔有两个色彩,青蓝色与淡紫色嫩绿色与橘黄色……哦,每支铅笔都已经削好整装待发梦里有安祥的奶奶她在西厢房的炕上斜躺着、蜷缩着,沉沉的睡去奶奶!
奶奶我透过小窗子,拼尽一切的嘶喊您转过身,冲我以陌生人般礼貌的微笑继续睡去——东厢房爷爷继续给我找我要的痛风药九十岁的老人离不开人三十岁的人病入膏肓凌乱的沙发床上留着残缺梦魇的余温窗外细雨飞扬一道彩虹生生的浮现我直挺挺的躺下不再醒来不要放开我的手爷爷、妹妹还有最疼爱我的姑姑不要放开我的手我最亲爱的奶奶我九年未见的奶奶——我抢劫了离我最近便利店喝光了透明橱窗中的忘情水再寻找那传说中的迷魂汤除了慈爱。
忘了世间种种孟婆汤 入腹再 见血封喉往生——写给成颢、苹果、leta、小可、凡凡还有我自己,因为他们都一样,你们也一样。
原文链接:http://ephoenixfy.blogbus.com/logs/47162773.html
概念做得很炫很有想法,但在处理上还是不够细腻,烧脑不是因为剧情套层复杂的结构,而是导演把几条笑处理得混乱了些,干扰了观众正常的故事线梳理。
故事虽然转了很多弯,但思路清晰。
如果你让我活,我决定以后好好做人;如果你要我死,就让我再见到家人。
活着的人要好好的活,逝去的人更要安心的走。
亲情可以穿越时空和阴阳,这是一部让人感觉伤感和温馨的电影,深深的触及观众的灵魂,通过主人公的小说,让人身处在错杂虚幻的故事支线中,展现了伟大亲情的可贵,最后又归回主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只能说动机不错,可惜导演和编剧脑袋不能续转了~~~看完后我大笑不止,一个多小时居然只是在看别人无聊YY.
想法还不错,但显然编剧和导演无法驾驭这种复杂的剧情,让整部片子乱成了一锅粥。孟婆这种角色出场显然就让整部片子降低了一个档次。
创意是有,不过操作起来还是不脱俗套,给人很匠,很没灵气的感觉。女主角的表演也不尽如人意。
和我爸都快睡着了~
这种多层次的叙事肯定弄昏了不少人。但是他的悲剧意味似乎不够彻底。
韦家辉与刘青云再次合作创造一个奇幻的世界。本片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现实世界,二是现实中女主角小说里的世界,二是女主角小说里父亲笔下阴阳重叠的世界。文字能够带给人意淫的快乐,可现实中依旧充满灾难,逝者已逝,活着的人想找寻活着的勇气,依靠精神鸦片是没用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三个时空。银河也玩穿越了,看得我头都大了。这剧本写得圆环套圆环的,好与不好我自己无法定义。孟婆那段很哈利波特。 - 已死的灵魂,会因在生者对他们的思念而“再生”。文字是一个世界,电影是一个世界,人最终要活在现实里。
乱七八糟
从此一个新的类型片诞生了:文艺科幻片
故弄玄虚
整部劇的構思可以給五星。前30分鐘可以給五星。后5分鐘可以給五星。可惜中間那部分出來的效果實在不敢恭維。不自覺地拿[Mulholland Dr.]前大半部分的那段來比較,雖然表達的並不完全相同,但對精神層次的那種表現手法和技術真的完全不同層次。但在香港也算是部好電影了。
脱去什么华彩结构,就是一家人在抱来抱去。
韦家辉已经疯了!
青云哥你也太不挑了吧,啥烂片儿都拍
韦神啊韦神,挑战智商和运转之作。
颠来倒去很晕,不过主旨就是,每个家庭都会有别离,要放下放下啊~!孟婆这角色完全没必要嘛,倒是神婆很不错~
可以道别,可以再生。有点温情,有点励志。
后面混乱了。。。为神马有两个女儿还死两次?在现实与幻象见徘徊。演技没发挥出来。。。
故事不错,画面不够精美……
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