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的自己,在下班的电梯中,忽然想到了这部电影。
少年不识愁滋味,高中年代时看到这电影并没有什么感想,而今即将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却开始沉浸在这部影片中。
并不会刻意的再去考虑导演所要表现的深层含义,对于这个社会,生活在其中,便无需再去用艺术的角度去思考,影片所展现的另一面还是留待没有深入社会的国人以及外国人来了解。
有一种情感叫做共鸣,而这种情感却比真爱更为稀缺。
当妻子与邻居聊工作事情,当妻子抱着卡拉躲进车库,当老二拿到工资抽出一百元,当老二假意翻遍口袋而不愿借钱,当母亲仅为三千元钱就心满意足的失去阳光,当儿子心中老爸成了笨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一条杂种狗竟然值了五千元。
是的,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社会已经将人们的灵魂扭曲,无所谓的对与错,每一个人都仿佛是规则的制定者,而每一个人又都被规则所限制。
有些电影,并不如表面一样,深入到生活,就不再是简单的评论,而是一种体验。
就如前后两次看此片,间隔了7年,心态完全的改变,对电影的态度也有了大幅的改变。
在《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中,作者论述了其实在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幸福程度其实并不如现代人想象般可怜,恰恰相反,他们非常的满足,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当人类中有人指出各种弊端的时候,才有了衍生的各种烦恼。
现代人经常会忘记了生存第一性,而是追求着各种满足感,或许是真的上进心强吧,但是,得到越多,失去的也便越多。
老二的生活,仅仅失去了18小时的卡拉,却爆发了如许多的问题。
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问题重重,只需要再来一颗稻草,便轰然崩塌。
1,老二领了工资,进门前拿出一张藏了起来。
2,加了一夜的半,回家后问,“卡拉怎么没欢迎我啊?
”3,知道狗让媳妇给溜丢了,老二出去找个角落把媳妇骂了一顿。
4,“我们的大中国呀,啊好大的一个家——唱——”中年音乐老师都这么上音乐课的。
5,老二的老情人杨丽比现任漂亮多了。
6,“这么说吧,从单位到家里,我每天变着法让别人高兴,只有卡拉每天变着法让我高兴。
说白了吧,只有在卡拉那儿,我才有点人样。
”老二说的。
7,老二提一袋水果找人办事,上客车时关门太急全给挤外面了。
8,亮亮朋友被人欺负,犹豫了一下,还是用自行车把那黄毛挡了一下。
朋友得救。
9,老二拿出私存的1500,给媳妇,凑5000,办个证吧?
10,你背着我找你老情人干什么?
11,……12,C'est La Vie
老二,老大去那了。
用老二自己的话说,在外面自己都是变着方儿的逗别人高兴,派出所的小张,杨丽的前夫,5000块的狗证。
因为他没权,没钱,没关系,在老二眼里他们就是老大。
自由的厕所,只有在这厕所里亮亮才能换上彰显自己个性的喇叭裤,只有在这老二才能痛痛快快的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在这里一切都是和谐的轻松的没有人来管你,没有人和你争吵,但是走出了这厕所,老二还是那个老二,裤子那还是不能穿地。
老二的世界,用老二母亲的话说,活了这辈子,才知道这阳光也是分个人的。
母亲每天熬点药,饿了吃点面条,住着大杂院,不管这周围林立了多少高楼,生活是简单的。
而老二却不能,为了工作他要骑行很远的路,为了国家现代化他要加班赶制火车,为了家庭他要把每月微薄的收入交给媳妇,老二的世界慢慢在物化,但老二却是越来越瘦了。
卡拉是老二的快乐,卡拉变着方儿的逗自己高兴,老二觉得只有在卡拉面前才有人样。
老二是卡拉的老大,卡拉天生就知道老大是人,老二嘛还是要有老二样子地。
最后的悬念,卡拉和亮亮都被关了起来,卡拉是快乐,亮亮是希望,老二在寻找快乐的路上失去了希望,快乐和希望都没了,老二却还需要继续生活。
老二是想要快乐的,但他是老二,他没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最后他把这摸不着的快乐说给在栏杆对面的亮亮听,他希望卡拉能像杨丽说的那样能回到他身边,老二只能与希望分享快乐。
影片最后路学长用字幕的形式把卡拉还给了老二,看上去老二结束了这段艰辛的寻找,但是亮亮接下去怎么样了却没有交代,希望留下了悬念,也许希望本来就是无法预见的就像影片最后是黑色的。
看到老二手里数没两下就完的工资,是如此的眼熟。
找个地方藏起一点,其实藏的是自己对生活仅存的一点点奢望,可是,就这一点念想到头来也不得不放弃。
看老二,如同看自己。
颓然的背影,走过班驳的旧楼道,回到狗窝一样的小家;看他,派出所里点头哈腰,无所是从的模样,如同自己的无根与无助。
“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自己活得象个人!
”为了卡拉这条不起眼的小狗,他的生活全乱了套。
看着看着,笑,然后眼里竟有泪。
佝偻的脊背,蓬乱的头发还有邋遢的衣服,走上街道,葛优饰演的老二就很快消失在来往的人海里,这是草民的日子啊!
让破坏环境与观众心情的无聊大片见鬼去吧!
我们需要在平实的电影里找到似曾相识的自己,看清似曾相识的生活。
环境捕捉的很好,前半部缓慢的铺陈具有优秀喜剧的风范,笑点不是通过表演而是情节浮现出来,让人发笑的内容都紧接着地气但没有舞台气息(过分的巧合、夸张的台词),较少的几个由表演使人发笑的点也都不是依靠夸张和舞台,如冯小刚招手让葛优过来,葛优捧着狗佝偻着小快步走到车旁、葛优若有所思的吃着黄瓜等。
可是,到后来儿子和狗的对称线(我个人估计)因为删减而不大明显,最后儿子在派出所的呐喊相应的就不算很好的结局,父子之间的矛盾有还没铺开就仓促解决的感觉,杨丽对卡拉的感情我觉得也有点迅速结束。
不知是不是创作者刻意,这个故事中值得一说的是其中反映了很多“民族性”的东西:人们逃避规则、模糊对错、人与人的‘关系’似是而非,这些都是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显著的社会现象,现象的背后则是中国的整体话、辩证的、易经式的人生哲学的影子,在审批后电影还能将这些现象客观的叙述出来,这本身就表明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为人承认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卡拉是条狗又不单单是个小人物的喜剧,电影还承载着更多的所指。
长得像葛优的人肯定有,但演技有他那样好的估计没有。
怀着对他的喜爱找了新片《 卡拉是条狗》回来看,又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葛优是个平凡的工人,一个月只有几百块 钱工资,是个老实的丈夫,发泄对老婆布满只能偷偷地在厕所里对着墙壁喊,是个失去了 威信的父亲,被儿子说成是什么事情都干不了的笨蛋。
与以往的片子不一样的是葛优这回 长了头发,眼神更加个性化,让人忘记了他是葛优,而是片子中可怜的老二。
卡拉是条狗,是葛优的宝贝,因为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是个人”。
但是他无法拯 救因为没有狗牌而被抓走的卡拉,他不认识派出所的熟人——蕴含着中国平凡的小人物们 的统一悲剧,他们已经被社会现实无情的排斥在另一个日益显性化的阶层之外,他们没有 努力改变因为年龄家庭和所有的一切经验积累都打消了他们的这种念头,除了把希望寄托 在下一代身上他们不会有其他翻身的办法,他们甚至没有想过翻身,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拥 有自我排解困难的特殊模式,那就是忍耐。
这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责备委屈本身,二是乐 天知命。
狗牌需要五千元,卡拉也不值得花这个钱,但是老二认为值得,“狗有人性”。
什么 是老二心目中的人性呢?
卡拉正是有了它满足老二的人性,才值得老二全家想办法最后也 花了五千块钱买了狗牌。
在老二认为卡拉比的上任何狗,这与血统无关。
在我们人的世界 中,却往往演绎着相反的故事。
血统层次阶层乃至学历男女颜色等等都能够打上价钱的标 签,人性往往就泯灭在其中,全世界都在寻找对抗的借口,把比较恶毒化。
这是部依然让我难受的片子,我知道在我的一生中不可能过上老二的生活,但是我知 道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过老二的生活,他们是另一个日益庞大的阶层当作一条狗,当作一 条片子中那些不爱狗的人心目中的狗给遗弃掉。
古雅典在波罗奔尼莎战争中失败后,人类 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在权利和权力的推动下走向冷漠的人与狗的世界。
一边是把狗当作狗 的人,一边是把人当作狗的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世界中,目前的结构都是前者胜利。
人不如狗在两者看来都是错的,但在我看来确实。
面对真相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在那些知道真相却羞耻于开口的人面前说出真相。
长久 以来我断断续续的这样做,结果是几乎没有朋友知心更少,更多的人嘲讽哧笑说什么清高 孤傲之类的话。
人首先是要靠自我来拯救自己,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中国传统儒 家思想看似集体主义实质上强调了个人精英主义,而西方基督教传统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 一个很好的拯救结构,内心深处的祷告和他人的手同样重要,说出来比说服更重要。
我一 直拒绝基督教信仰,我唯一的知心是从共产党员中走出去的基督徒,我喜欢中国传统尤其 是儒家学说,他好西方哲学尤其是心性说和现象学。
在理论上我毫无败感,可惜中国的社 会现实已经让我无法再辩解下去,人不如狗,人命不如狗命,此狗是在中国骂人的话里面 的狗。
人不如狗,狗能够真诚待人,而人却不能真诚对待自己的同胞。
今天站在阳光中的站台上,看到希望工程的海报,想起朋友讲起的希望工程的内幕。
连希望都成为一种鄙视人性的符号,你对这种希望还能抱有什么奢望么?
当时想起几年前 一个朋友在北京组织了一个援助组织,在一个小圈子里的人自己去拯救那些被社会遗忘的 孩子。
他们把自己挣到的钱的一定比例拿出来送到那些孩子手中,在每个假期去和孩子们 一起生活学习。
当时我还有些冷漠的看着她,后来越来越觉得羞愧。
儒家让我们从修齐中 达到治平,这种带有乌托邦主义的教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实现。
自己尽可能的伸出自 己的手才是更好的选择。
老二家里没有多少钱,三万元死期存款是为了孩子上学、家人生病准备的,一定拿出 来就没有了利息。
但是最后老二一家还是给卡拉上了狗牌,从此卡拉是条合法的狗了,它 可以自由自在的散步。
对于老二一家来说,钱太重要了,但卡拉更重要,因为“卡拉通人 性”,面对电脑,想起这个结局,对自己微笑一下吧。
巴黎是座神奇的城市,在街头,都能捡到朱丽叶在床上,也有罗密欧。
大家玩儿的都是征服,在不停地互相征服。
有人用生命征服爱情,有人用爱情征服尊严,有人用尊严征服肉体,有人用肉体征服婚姻。
1985年的《情陷夜巴黎》还真不是个“饱暖思淫欲”的情色片。
它描述了爱情中最本质的鸿沟,精神鸿沟。
妮娜是一个精神上的朱丽叶,只有死了的罗密欧(昆汀)才配得上她的眼神。
无论你怎么睡她,你都是渣。
保罗,明白了之后,一边唾弃一边F-Kiss妮娜,天使般的脸。
北京也是神奇的城市,你亲眼所见的现在,是美若巴黎,你在电影里看到的过去,是北京也苦。
葛优、丁嘉丽、李勤勤、夏雨,2003年一起演过一部伪喜剧《卡拉是条狗》电影里的人物都活得憋屈,像狗。
屈服于穷,屈服于权,屈服于家庭,屈服于法律,屈服于社会。
而卡拉这条真狗,却象征着美好。
它是老二的柔情,它是亮亮的真情,它是玉兰的亲情,它是杨丽的友情,它是一条狗,不说废话,伴你前行。
《卡拉是条狗》Cala, My Dog! (2003) 导演、编剧:路学长《情陷夜巴黎》 Rendez-vous (1985) 女主演是,《红白蓝》三部曲的,朱丽叶·比诺什
老二按现在的说法得叫蓝领,虽然比白领低那么一点点,决不是贫下中农的一分子.且不说有稳定的工作,持家有道的老婆,单是首都北京的户口就能羡煞旁边几亿人, 虽然每月的工资都得上交家里的一把手, 自己也能偷偷摸摸攒个小金库伍的.这样的生活就算是现在出身贫寒在城市里打拼的小白领也得奋斗10几年,更别提成天想着啥时候能坐上火车去北京看看的农民兄弟了.可是老二自己不这么觉得,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家里家外我他妈还像个人吗".想不像人那得看跟谁比了,有卡拉陪衬着, 老二当然是个人了, 因为"卡拉是条狗"嘛. 没了卡拉,老二觉得自己不像个人了,这种想法也传染了老二的媳妇, 就在老二发了话"不就是条狗吗,咱这日子还得好好过啊", 然后想跟自己媳妇亲热的时候,二嫂一扭脸,来了句"其实我也挺想卡拉的". 这又让老二开始琢磨自己还像不像个人了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其实不但卡拉老二保护不了连自己的儿子亮亮出了事他也是无能为力, 亮亮为了托同学的爸爸把卡拉弄出来,帮同学打架结果关进了派出所.不知道听见亮亮面对着自己大喊"你根本就不配做我爸", 老二心理是什么滋味. 他这个普普通通的,没钱没背景没关系的连一条狗都保护不了的工人真的无话可说,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叹叹气,连一句狠话也撂不下了.这样的辛酸可能只有为人父母才能真正的体会得到吧.老二这样的实成人也不是没人喜欢,离了婚的杨丽就对老二青眼有加. 为了把卡拉弄出来,不但借狗证给老二还帮着老二到处托关系. 按照老二的说法,"因为我实在", "我是那不顾家的人吗", 杨丽这个红颜知己的出现没有带来另外一条剧情,也许仅仅是对可怜的老二所代表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原型的一个安慰,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老老实实工作的工人在这个城市的生存能力还赶不上一个离了婚的没工作的整天打麻将的会耍泼仅仅有那么一丁点姿色却又人老珠黄的中年妇女.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的关系多.在中国这个人治的社会中,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往往能决定一切,甚至是用钱不能直接买到的.想想看,连一个公交司机也可以耍耍大牌就因为他认识个狗屁调度,一个开车运狗肉的也可以对老二呼来喝去就因为别人有求于他.如果有可能,任何人都想骑在别人头上.一直到最后,我们知道亮亮的架是白打了,钱也是白赔了,最后狗证还不得不办,二嫂免不了又要因为老二找姓杨的女人帮忙发顿彪了. 然后日子照样过下去,老二一家人可以揣着狗证大摇大摆的遛狗了. 卡拉是条狗. 但是对老二一家却是那么的重要,这不是一出喜剧,是一出让人看了心理不痛快的高超的讽刺艺术.
《卡拉是条狗》讲述的就是一家人为了把养了多年的小土狗——卡拉从公安局里捞出来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故事线很明显,但是围绕故事线发展的内容才是电影的正文。
千禧年代,为了整治社会环境问题,要求必须给狗落户才可以养狗。
但是对于收入并不高的老二一家来说,五千块钱是笔大支出,大可不必为了一只狗而掏出;可是这条狗对于整个家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成员,所以老二费尽周折,用尽办法——最后在前暧昧对象的帮助下找回了卡拉。
卡拉被抓的时候,家里人的心里其实都显现出一把秤——卡拉这条土狗值不值这五千块?
我认为这里是在影射社会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对于我们固化的思维来讲:卡拉这条狗几十块钱就能在街上买一条长得差不多的;但是对于我们感情来说:卡拉就值这五千元,它配拥有这个身份。
(我觉得这就是老二的心理活动:从一开始的求人办事,到后面决心取钱落户,这是他对卡拉再一次的认识)到后面他知道没钱赎回卡拉时,他去狗市亏钱买了个相似的白狗来代替他心中空缺着的卡拉的位置——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卡拉对于老二的重要性(也就是影片里玉兰说的“我还不如一条狗”的具体体现)
为了卡拉,老二还去找前对象杨丽借用狗证、拜托杨丽帮忙托人赎狗……(这里我觉得是社会生活的写实:放下脸来找前任帮忙也不是不可以)。
后来听说自己母亲得到了一笔三千块的赔偿金,他嘴上一口拒绝表示不会麻烦母亲,但他行动上还是去了母亲家(即使最后他没开口要钱、反而给母亲留下了月用的生活费)。
他纠结过,也想方设法的尝试过——这不就是一直在社会摸爬滚打的我们吗?
其实我个人觉得《卡拉》这部电影的好评多是来自于它拍的情节很真实。
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会存在的事儿。
整部片子节奏都很缓慢,唯一让人捏把汗的就只有第三环(所有杂事儿全部绕在了一起的时候)。
平平淡淡的把生活的细节放大,我觉得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
2023年才有幸看了这部片子,那时候还能修改后体制内上映,今天估计直接不会过审。
好片子总是有这样的命运。
那时候的北京市真的像极了我小时候成长的小县城,那公共楼道里斑驳脏黑的墙,那搞突然袭击的警察和城管们让一切顷刻间烟消云散的能力,那警察帮人民办理公务却总像个领导在训手下,那立马用几百块钱来讨好警察,顺便来缓解被为难后的尴尬,还有那烟熏火燎的打麻将像极了那时候的麻将馆…太多小细节都是那么熟悉。
除了电影主旨想表达的东西外,特别关注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理解二字贯穿整个人类社会。
这个点体现在好几个地方:(1)在葛优听到狗被逮了后找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才敢对着空墙大骂老婆怎么能看不住一条狗;(2)老婆听他说要花钱赎狗并且花3年的工资办个狗证,老婆说“不就一条狗吗!
这么大的人了,就没一点别的追求”。
天呐,这句话真的很伤尊严,葛优听了一下子怔住了,不说话了,直接去卫生间去修马桶了。
然而能看出来他老婆也是忍着巨大的情绪和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在说那句话。
分别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都没问题,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彼此沟通。
但就是走不到彼此的心里,所以加重了个人的孤独。
(3)儿子出现的几场戏里,都是自己消化着所有事情,妈不懂音乐然后随手关了,爸不理解他追求的喇叭裤然后撕了它,警察和家长都不理解他为什么打架而教训他…也许孩子青春期,但仔细单看每一件孩子关注的事情,都不是为了反叛而反叛,每一件都是挺合理。
但家长走不进孩子的心,孩子也在自我成长中渐渐孤独。
葛优每日活的没尊严,没大意思,就靠狗给他作为人的尊严,他内心追求的尊严是他目前现状里能够自己给自己的那么一丁点自由。
心里那份小小的愿望、美好和自由就掉进了缝里,近在眼前,却怎么拿也拿不到,有万般看不见的阻碍。
其实这点小心思也不难理解。
但放在那个家庭和社会环境下,没人有意识去认识到这个应该被理解,应该被支持。
老婆每日也艰难的算计着生活,就是社会里千千万万辛苦的劳动人民,精打细算,理性消费,一切跟家庭发展无关的精神追求都是不务正业,都不值得花钱。
这时候另一个配角的存在就非常有意思了。
就是那个单身女人,看得出来她生活较为富足,不用操心那么多的琐碎。
她立马能理解葛优,并且不遗余力的去帮助赎狗。
这就是为什么葛优明明和那单身女人没什么实质问题但却被老婆怀疑,也许那一点理解就足够让彼此亲近,其他的占有毕竟不道德,就何必呢!
如果老婆稍微理解一下葛优的心思,并且正视它,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大多数家庭,可不都是这样吗!
但真的没有办法吗?
我认为就在理解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家庭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各自的理解,所以就会出现分歧。
如果价值观足够多元,体谅每一份对方的小心思,试图去理解那些看似“没必要”“不务正业”“瞎扯淡”的背后出发点,也许家庭里的每个人都能在生而孤独的人生里找到一个小小的出口去靠近温暖和爱。
对了,还有一场戏,也挺有意思,就是葛优找人去办事,花了大功夫,单身女人最后拿了一条高等级品种的狗给葛优,说他的那条狗没找到,就这条吧,还沾光换了条好狗呢。
但是葛优心思不是为那品种,为的就是那条与自己有感情的卡拉。
最后葛优抱着富贵名犬问那人,这个不是我那条,我要我的那条,人看他不识相,这条名犬也收回去了。
真的是花了大功夫最后啥也没办成。
葛优可怜吗,以前好多这样正直善良的人被诟病为没本事没能力。
这是人的问题吗?
健康的社会应该不会把人们的价值观扭曲成这样,然后人人拿着这种价值观去丈量每个善良的人。
还有,我还有点想讨论剧中葛优一家,他们都活着呢,但在怎样的活着?
生命到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更应该去做的事。
我只是感觉为了社会游戏规则而摊上这唯一的一辈子似乎没那么有劲儿,那样真有点蝇营狗苟的意思,用葛优的话说“活的还不如一条狗”。
不然就是想当喜剧看找错了片儿 不然就是自以为是的影评人言过其实的过高评价。葛爷在里面叫老二,而且特别软。
只有在卡拉面前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下岗之犬。。。
过3⭐。北京的城市景观被如实描述,一个个小人物活得憋屈,狗却能给予温暖,这是一种黑色幽默。然而他们都没有想到,20年过后,他们会用另一种尊严活着。
如果是90年代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来看此片,我相信会更有感触。影片该片通过搭救一只名为卡拉、被警察捕获的狗的复杂曲折故事折射出了小人物老二生活的无奈。以前在QQ经常有一张被恶搞的图片,今天看到,原来来自于片中葛优嚼黄瓜那段!
一部很沉重的电影,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由高楼包围起来的小人物的生活。影片真实的令人颤抖,一个栩栩如生的北京底层家庭被导演仔细的勾勒出来。在社会的底层,人们有强烈的不安,他们敏感的对待身边的许多事情,生怕成为某个制度或者某个政策的牺牲品。挺不容易的一个电影,是一部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天子脚下,皇城根旁,许多人在艰苦的生活。2007年9月观影
第一次和导演见面,是路导。很多XX都不过是条狗。
6.5 千禧年之后的准现实主义作品,在巨变的前夕,让人思考和狗的关系与自我价值存在的意义,几段手持很不错,但就结尾来说太意识流了。
#第一部路学长# 还在经济腾飞的初期(2003年),整体基调也是类似达内兄弟的现实主义。不过已经隐约触及到一种更为普世的,资本主义中产也有的困境,如中年危机,亲自关系之类的。不过拍的还是稚嫩,整体看起来力有不逮,中间有些情节非常扯淡比如买狗被骗。
又是观点先行,拍出来的有很多偏差性误导的东西。浪费了葛优精准的表演。剧本散而无当,什么都想批判,什么都想往深刻里拉,结果就是四处漏洞。路学长的水平也就这样。
@798尤伦斯艺术中心
2.5开头太慢,一些部分不错,但是最后的部分垮的比较多。所以整体下降了不少。
只有在卡拉面前,觉得自己是个人,完全可以理解,工作家庭都压向自己,只有在卡拉面前是自己是自由的。😳😳镜头里的日子,是曾经的过去,拍得真实而无法让人不信。那年头的狗证要5000元??这么贵?我家的狗很通人情不会咬人,这话真讽刺。老二和玉兰吵起来又很快合好,一起想办法,很多人过日子就是这么过下去呀。活得像条狗,累不累,不知道,多年以后并没有好过。由寻救狗之路一路牵扯出来的托人帮忙找关系送钱,买狗卖狗,被逮,狗被送走处理,又兜转回来老二家上户口。里里外外就是现实呀。突然结局了。
比较差的葛优的作品
什么时候狗证5000
写实的作品很少有好看的 因为要表达的是深刻和反应社会 而社会里的东西怎么会是美化的呢
彻彻底底地链接了独属于德·西卡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概念。主人公寻狗的过程,从社会现象的展示,逐层递进到社会现实世界与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双向变形。实体出现的外景废墟,注脚了个性化主人公在地下无秩序世界与地上秩序之间的双重矛盾。生活的真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的荒诞。
可能吗??办狗证 5000¥,还是那个年代,那时一个月工资才多少??导演是不是用力过猛了啊?? 如果不是土豪家的名犬,估计都要被处死!!!
葛优演的真是太不招人喜欢了
结尾看似潦草,但悬而未决反倒是妙极,儿子在派出所关着,狗被面包车运走,挣一年钱,全拿去赔偿。生活的这点鸡零狗碎全都凑一起了。生活本也是悬而未决的,歪歪扭扭继续过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