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给了我20几张他最近喜欢的碟片,我这样一张一张的看着,最后一张是《小黄狗的窝》。
观赏10几分钟后,我已经被震撼地五体投地,然后才想起朋友曾经给我大力推荐过该片,他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影片资料】《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蒙古/德国蒙古女导演: 琵亚芭苏伦·戴娃(Byambasuren Davaa) 奖项:戛纳金棕榈狗狗奖最佳影片,德国慕尼黑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纽约汉普敦国际影展金海星奖。
《小黄狗的窝》用一种及其平淡而又真实的视角,展示了蒙古大草原上牧民乌察禄一家的生活影片。
草原上不断有人搬到城里,遗弃了他们最忠实的伙伴--狗,而那些被遗弃的狗有些便与狼群混在一起,专门攻击羊群,但片中的狗是个例外,在乌察禄的小儿子面临危险时,它表现出色,最终赢得男主人的信任。
千万注意,不要以为该片是反映狗的片子,片中是有些狗的镜头,但大部分的时候象是一个记录片。
内容上很象央视十套里面栏目《讲述》,但经过导演戴娃的处理,不管你在看此片时周边环境如何嘈杂,不管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只要耐心看10几分钟,就会很快融入到电影剧情中。
镜头很干净,风景很优美,一个半小时缓慢地描写了蒙古一家人的普通生活场景:挤牛奶,小孩玩耍,放牧,去城里卖东西,剥羊皮,做衣服,孩子去城里读书回来,收起蒙古包搬家等等。
无论何时瞄一眼,都是一张草原风光明信片。
如此朴实,如此美丽,如此纯净,如此哲理,我找不到什么电影能与之媲美,硬要凑个数,我只能想到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
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朋友为什么说该片改变了他的世界观。
任何电影都会有铺陈的矛盾与主线,该片也不例外。
如此温情,如此俊美,但我能感知到观看过程中的心灵沉重,或者说是有淡淡的哀愁。
最初我给自己的解释是,可能是一种乡愁,可能是一种想逃避城市生活回归草原的心态,但,后来在最近热播的《神雕侠侣》中我找到了答案。
杨过想离开古墓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小龙女却只想着和过儿在古墓中终老。
改变我朋友的什么世界观?
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简单的安定,还是选择去远方的流浪。
好朋友对人生有这样的感悟,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活着,第二经历,第三自由,朋友现在决定选择自由。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象蒙古人血液中的那种流浪基因,这种基因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是平淡的,平淡的想不出今天和昨天有什么区别,或者今天和去年的今天有什么区别。
生活的本身也是简单的,在外部世界的一些诱惑出现后,我们的内心可能会失去一些平衡,于是有了《中国国家地理》卖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国人选择要每年有那么几天融进大自然的怀抱。
我很喜欢电影里一组镜头,电影里不厌其烦的花了不少时间,详细刻画了一个蒙古包拆卸和装车的过程,只要愿意,5分钟的时间,一个蒙古家庭的所有家当都可以放在牛车上,然后再换一个地方。
如此简单,如此方便的迁徙,让我在思考,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流浪和漂泊的锤炼,才可以这么熟练的面对永远无法预知的前路,像我等已经习惯于安定,习惯于知道明天要发生什么的人们,相比起来,显得多么的渺小。
朋友的世界观改变,不仅是要多融入自然怀抱,他想走地更远。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做了我们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于是他们引来我们钦佩的眼神,和日常生活的谈资。
还有一些人更是做了我们想都没想到的事情,他们则是在创造传奇。
我清楚的知道我朋友性格里的东西,而且也相信他这样想了,他就会去做。
祝福他!
本文最后想讲述片中两段非常经典的对白。
1、 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娜莎在帮母亲割奶酪时问母亲,“你们为什么不要它。
” “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咬不到。
”母亲让娜莎将手掌伸平用嘴巴咬掌心。
娜莎努力咬,“还是咬不到。
” “近在眼前的东西都会咬不到,你不能看见什么都要。
” 2、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老婆婆把娜莎带到米缸前一手拿针,一手抓起米往针尖上撒。
如是几遍,老婆婆将针递给娜莎,“有米粒站在针尖上就告诉我。
” 娜莎学着老婆婆的样子将米撒向针尖,几遍后笑着说,“那是不可能的啦。
” “要再转世为人就是这么难,所以人的生命才这么宝贵。
” 最近一直在寻找导演戴娃另一部比较出名的片子《骆驼骆驼不要哭》,想来这个草原长大,在德国受过专业教育的女导演不会让我失望。
《小黄狗的窝》一共看了两遍,还准备再看几遍。
因为实在是喜欢导演镜头下面那个世界。
也因为,我也经历了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
而这个求学德国的专业导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温柔的情怀,向我们展现了那样一个淳朴干净的世界。
对于导演的这份温柔,我能回报的,唯有些许文字。
故事简单纯净,小孩和小狗,小孩和父母,牧民和草原,牧民和城市,游牧民族和现代文明,这对对关系之间冲突,和解,在温润的安静的镜头里各自静默无语,只是留给观众无限的忧思,这忧思却又不知从何谈起。
毫无疑问,这位蒙古女导演对草原充满眷恋,因为她镜头下的草原如此美丽,没有尽头的蓝天,没有尽头的碧绿草原,形态各异的白云,清澈的河流,连绵起伏的远山,连暴雨在她那里也充满诗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儿女,这样的草原,生养的人儿,必定是淳朴的,简单的,接近原生的,因为他们距离土地和自然如此之近。
电影给我了错觉,孩子和小狗是一样的,他们可以以成人听不懂的语言进行交流,之间似乎有灵性存在。
电影里还有的父母子女之爱,娜莎放假回来爸爸替她穿衣服看她的作业,妈妈经常有的亲吻,爸爸去赶集买回来电子狗玩具给小孩玩,这些小细节,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真实的发生过。
我认为导演并不仅仅想讴歌或是展现游牧民族的淳朴生存状态,还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在其间,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游牧民族的挽歌”,我深以为然,孩子对城市和高楼的态度,爸妈对城市的谈论,以及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娜莎一家人赶着羊群,向远方走去,大汽车霸道地驶过,喇叭里面喊着什么“选举”,羊群受到惊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然后各自散去。
也许导演并无此意,可我还是从心底里流淌出不舍。
他们转场的时候,爸爸妈妈向草原敬酒,感谢他们的恩赐,妈妈经常因唱的那首大地之母的歌儿,这些全部展现出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激和敬畏,反观现在,太多的人一味从自然索取,打着文明的旗号肆意地践踏自然,失了那份敬畏和感激之心。
这是一部好电影。
以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作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里没有霓虹灯,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晚上回到住处, 由于室友不在, 无法进到卧室, 只好在客厅看电视. 正好碰上6套放映小黄狗的窝. 前两周刚看过哭泣的骆驼, 于是就坚持看了下去.影片中的小狗很是特别, 白色的毛, 脸的中有一道黑色.可能是中文配音的缘故, 感觉蒙古人的日常对话很是有趣, 都是"什么还好吧的句式", 比如牲畜还好吧, 打猎好好吧.有些惊讶, 娜莎那么小可以一个人去骑马放牧.同时大人们的意见总是那么惊人的一致, 小时候我前方百计的去养鸽子, 但总是被妈妈, 被祖父阻挠, 比如鸽子不像鸡, 可以下蛋, 比如鸽子会拉屎到邻居家晾晒的衣服上....
外蒙草原上的五口之家,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三个小仔仔住在蒙古包里过日子。
事情发生在赶场前的几周里,大女儿(八九岁的样子)在石头洞里找到一只小狗,十分喜爱。
当地多狼,狗狗可能和狼一起在石头洞里住过。
这样的狗父母绝对不能收留,但大女儿就是不想扔掉它。
安静的气氛贯穿全片。
画面简洁干净,没有刻意的诗化或留白。
草原上的一家游牧民受邀出演,演员的表情自然,宛如表现住家生活。
确实花了大量时间表现牧民的日常生活。
从赶场前拆蒙古包的每一层毡,到最后整个家被装到牛车上向远方的草场走去,事无俱细一一记录下来。
但戏剧张力始终存在。
孩子和狗故事,最后怎么样了呢?
我们会像<孔雀>那样思考人生,会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讲究排场,会像<疯狂的石头>那样无厘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小黄狗的窝>那样安安静静讲清楚一件事呢?
有时候在没有噪音和心理压力之下听明白一件事才是最能让观众快乐的事情。
第一部蒙古電影,作為中國鄰國,神秘又陌生。
#《小黃狗的窩》電影《小黃狗的窩》(原名《Тувинская сказка》,英語名《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是2005年由蒙古裔導演畢力格道爾吉(Byambasuren Davaa),執導的一部蒙古電影。
這部影片描繪了,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的一個遊牧家庭的故事,展現了他們與自然,和諧關係以及傳統文化。
#故事簡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娜賽的小女孩,她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在蒙古的草原上。
有一天,娜賽在外面玩耍時,發現了一隻小黃狗,並決定帶回家。
儘管娜賽對小狗充滿了喜愛,但她的父親認為,小狗可能會吸引狼群,對家庭造成危險,因此堅持要把小狗送走。
影片通過娜賽,與小黃狗之間的情感,展示了家庭、自然和傳統價值觀之間的互動。
#主要表達的主題家庭與親情:影片細膩地刻畫了,蒙古遊牧家庭的日常生活和親情。
娜賽與小黃狗之間的情感,反映了孩子的純真,和對動物的愛護。
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愛和支持,展示了遊牧家庭的凝聚力和溫馨。
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影片中大量描繪了,蒙古草原的壯麗景色,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遊牧家庭的生活方式,依賴於自然環境,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這種生活哲學反映了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
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影片也觸及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矛盾。
娜賽一家過著,傳統的遊牧生活,但也面臨著,現代化帶來的挑戰和改變。
這種衝突體現在,娜賽父親對小黃狗的擔憂上,象徵著對於現代化改變,可能帶來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擔憂。
童真與成長:娜賽的經歷展示了,童真和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與學習。
她對小黃狗的喜愛,代表了孩子對於,友情和責任的理解和成長。
通過這個故事,觀眾可以看到,一個孩子如何在家庭和自然的環境中,逐漸成長和成熟。
《小黃狗的窩》以其簡單,而感人的敘事方式,捕捉了蒙古遊牧,生活的美麗和質樸。
影片通過,一個孩子與小狗的故事,傳達了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深受觀眾的喜愛和讚譽。
小黄狗的窝 (2005)8.22005 / 德国 蒙古 / 剧情 / 比亚姆巴苏伦·达娃 / Babbayar Batchuluun Nansal Batchuluun
题记:在城里的我们已经习惯于钢筋水泥的生活,倘若有时间还是到大自然去放飞一下心情吧,在那有着蓝天白云的草原,寻访一些被我们忽视的欢乐。
――――卡夫卡·陆(KavkaLu)http://www.worldscreen.com.tw/infor/image/2006_03/cave/2.gif泛着青蓝光彩的山峦静卧远方,一望无际的碧绿的大草原,游牧的娜萨尔一家逐水而居,《小黄狗的窝》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关于和谐自然的电影,它没有复杂的情节和人际冲突,只是以客观的姿态表现了一个游牧家庭在天高云淡的草场上平静而实在的日子,然而,在这份平淡里,我们这些被都市紧张工作压迫着的人们会在他们始终上仰的嘴角上体验出诗意栖居的含意。
生活的本身其实是简单的,是外部世界的诱惑让我们的内心失去了平衡,我们似乎再没有时间融进大自然的怀抱,经历一次真正的亲和,那么,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电影里去回忆我们曾经的梦想和单纯。
当两个蒙古孩子仰卧在绿草如荫的蒙古高原,望着天空飘过的白云讨论着它们像什么的时候,每个城里人必然会想起童年郊游的场景,在草原上,他们或许不会像城里孩子一样有着那么的的玩具,然而,他们拥有的和自然的亲近却是我们无法长久获得的。
也许,只有在午夜的梦里我们才会有着轻松的心情飞奔在绿草茵茵的草地上,这种城市化带来的生存压力也是这些习惯游牧生活的蒙古人明天将遇到的选择,在片子外出读书的大女儿已经看到城市生活的某些便利(比如往上如厕的方便),然而,她幼小的年纪还不会明白为了这一切的努力会失去一些本原的欢乐。
和城里孩子比他们其实有着更大的快乐,经常衔在孩子嘴里一朵小花是生活场景的真实捕捉,也反映琵亚芭苏伦·戴娃这位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对于事物观察的敏锐性,本片虽然是故事片,但非职业演员的选用和她昔日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哭泣的骆驼》的风格完美统一起来了。
作为生活流的电影寻常日子所给人的观感最能感动人心,娜萨尔背着硕大的筐子在草原上帮助妈妈捡牛粪,那些笨拙滑稽的镜头非常生活化和有趣,特别是她总是把牛粪摔到筐外,这个细节并不是刻意的,实景拍摄展示了孩子世界的真实性,在关于拍摄的纪录片里,我们看到许多场景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生活的本身,我发现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那红扑扑的高原红显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这和城里孩子的弱不禁风成为关于成长方式最好的对话。
本片女导演穿越蒙古草原4000多公里去寻访一个合适出演的家庭,这个诚意本身就让人感动,女性的细腻又使一些表现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交汇的细节得以发现。
生活流电影选择的视点往往是生活里的平凡小事,这些为我们平时忽视的细节通过银幕的放大给予我们新的感受,影片里出现的场景就是生活本身的再现,导演甚至十分细心纪录了整个蒙古包的拆卸过程,这个场面大多数城里人是第一次看到。
这是部半纪录片性质的民俗故事片,导演以客观的姿态描绘蒙古大草原上普通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当代文明对他们将来带来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早期田壮壮的非职业演员主演的民俗电影《猎场扎撒》,这部同样展示蒙古风土人情的电影在21世纪全球化文化背景下应该再度解读,在城市化不可避免的今天,我们的居住的厚砼建筑是否幽闭了我们视界?!
我们心中关于淡薄和舍得的精神世界是否只能存在在广袤的大草原上?
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平和的处世态度和方法,这些游牧民族过着简单的生活脸上的笑容却总是纯粹和灿烂,这种安详正是大多数城里人企盼的。
《小黄狗的窝》围绕着娜萨尔从草场带回家的流浪小狗展开,通过老奶奶和父亲的叙述观众会理解狗和蒙古人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关系以及这个民族豪放性格的渊源。
在娜萨尔放牧途中,因为避雨去了老奶奶的蒙古包,在蒙古包里奶奶拿出一根缝衣针让娜萨尔往上撒米,奶奶告诉女孩投世做人就像针尖上立一颗米粒那样难。
这个段落充满了哲理性,世上万物有生其实是一种幸运,所以,今世的生命应当学会惜福,学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导演的访谈里,在欧洲学习过的导演清晰地意识到工业文化(全球化)给农牧文化(游牧人群)带来的冲击,影片里的父亲希望到城里找工作,导演没有评判这样的生活是否合适他们,而是安排了两个事件让观众评判。
其一,他们家舀奶的勺子坏了,母亲让娜萨尔的父亲从城里带一个新的回来,父亲确实从城里带了一个漂亮的塑料勺子,可惜,一受热坏了,这个平淡的细节似乎在预示游牧民族和城市化生存的距离。
但哪一个更加适合和自然的共存只有历史会回应这个话题。
影片还个细节耐人寻味,父亲从城里买回来一只会眼睛发光会跑动的长毛绒电动小狗,三个孩子的眼中充满新奇感,甚至门外的小狗索霍尔也硬要钻进来看看机械小狗的模样。
然而,当代工业社会造就的玩具并没有持久占有她们玩耍世界,她们依旧喜欢和那匹通人性的小狗在一起,他们一起嬉闹在秀山绿水间,三个小孩对索霍尔的爱抚视觉展示着狗是我们朋友的古老命题,忠诚的索霍尔甚至救了小主人的命,从那刻起它真正成为了他们游牧历程的一员。
虽然,在秃鹫下小狗救小弟弟的段落有些戏剧化,不过,正是这样惊险场景回应了父亲关于狗是否忠诚的话题,长久以来,义犬救主的故事时有发生,狗的这种忠义性格在片中寓意着蒙古民族的精神取舍。
这部电影应该给城里的孩子看看,他们家的三个孩子一堆烧火用的干牛粪就可以玩上半天,娜萨尔那么小小的年纪就可以帮助母亲去放羊、做事令人感慨万千,导演以远景表现马背上孩子弱小身影这和草原的阔广形成巨大反差,在不露声色的生活化场景里充满了对懂事的蒙古孩子的赞许和人类生存能力的颂扬。
虽然,他们也在谈论城里的高楼大厦,可从影片表现而言,他们更加喜欢这种和自然亲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母亲曾经这样告诉孩子,人可能得到全世界的,所以,要学会舍得。
蒙古民族确实知道自然和人的关系,当他们转向另一个牧场的时候,他们会以祭酒的形式来感谢自然给予他们丰顺的收获。
只有在大自然里,生命才会真正体验与自然和动物的亲近,回到影片开头,当朝夕相处的家犬死去,娜萨尔的父亲依照民俗将死犬的尾巴编成了辫子并告诉女儿这样狗就会转世城成为一个剽悍的蒙古人。
在密云和山峦之间的父亲牵着孩子逆光的镜头流露出蒙古民族坚定和果敢。
这种坚毅的精神让他们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大草原上生生不息,这种力量正是人类生命的意义。
【附录:影片资料】《小黄狗的窝(The Cave of The Yellow Dog)》2005蒙古/德国导演: 琵亚芭苏伦·戴娃(Byambasuren Davaa) 主演:Babbayar Batchuluun / Nansal Batchuluun片长:93分钟奖项:戛纳金棕榈狗狗奖( Palm Dog Awards)最佳影片,德国慕尼黑国际影展( Munic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纽约汉普敦国际影展(Hampton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金海星奖。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7(民俗好电影)【个人生活】手机虚空,点滴医院,病中丫丫,麦圈柠檬,往事兆奉,今朝周意,悬丝结心,无语从容2006年10月2日 星期一 下午23时40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一些亚洲导演,为我所不喜,但我又不得不关注他们。
小黄狗的窝,她那个女导演,也是其中之一。
想通过平易之事,来表现宏大的文化变迁,多数力不从心。
这个也差不多,也是其中之一。
我有她的《骆驼的眼泪》,我还没有看。
我希望现在不看它,若她再拍多几部,那时我会拿出来看。
原因,不知道。
因为是我在看电影。
我也希望导演都可以不为荧幕做电影,那样电影就真正的有生命力了。
像书法一样的,电影,若像书法一样,真令人憧憬。
反映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想,反正看了后很有感触。
我养狗,这部片子也很影响我养狗的态度。
尽管片子里狗不是很重要。
(一)这是蒙古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的作品,并非我国内蒙,讲的是蒙古草原一家人的生活故事。
导演用了平实的语言和大量的长镜头,舒缓地展现了一幅幅广袤优美的草原景象,和在此的人们并不富裕但平和的生活。
影片反映出的那种自然平和的生活状态,那种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不知不觉中,会触动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因为,这种和谐关系唯一源于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叫做“爱”。
这个导演还有一部片子,叫做“骆驼骆驼不要哭”,非常想看一下。
在我比较早的一篇博客“我看好电影”中,一并介绍了过去几年我看过的好电影,以及我对好电影的看法。
我也说过要继续update好电影清单,这是开始的第一次,决不会是最后一次,好电影浩瀚无边、生生不息。
(二)下面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了,但确实再次有感而发。
我一直以为,一个导演,尤其是有国际声誉的大导演,其责任在于真实记录他所生长的土地上的生活状态,在于向世界传播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和精神。
不仅如此,而且要用一种“美”的形式,传递出的也是美的感受。
蒙古导演琵娃做到了,但我以为张艺谋、陈凯歌等没有做到。
依我看,他们已然很难做到,因为所谓都已经“功成名就”了。
没关系,厚重的中国大地上的好导演会产生,有责任感、有美感、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有深刻认知的好导演一定会有,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其实印象最深的还是影片里的小女孩在一场大雨后被老奶奶收留,小女孩问起关于来生的问题,那个老奶奶没有说什么,只是抓了一把米,拿起一棵针,将所有的米洒下来,然后问小姑娘:这么多的米,有一颗立在针尖上的可能性有多大?
......你的来生还是人的可能性就像针尖上的米粒一般
看到有评论说没有剧情,不算一部电影,感觉痛心疾首,第一电影≠剧情,第二在生活面前,所有艺术及表现手法都应该黯然失色。
很有水平,节奏很好,再一次想起吕克贝松的话。外国人前菜,主菜,甜品一道道顺序清晰,结构清晰。
寓言,轮回,流浪,仿佛被拍成了纪录片,让你相信这是在同一个时代,却是从未遇见过的古老的宁静。
万物皆有灵
重看依旧不太喜欢,为了描绘夹在传统与“现代”城市生活之间的过渡状态而搭建出这样一个前世今生的隐喻似乎有点事倍功半……作为载体的小狗戏份又不够多,最后给观众留下让Landscape唱主角的印象实在辜负苦心。最后一个镜头完美承载了惜别故土一刻充满未知的情绪,但现在看来这一部里尚存的对新生活的接纳与愿景,在『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中已经消失了。
● 僅僅滿足了對蒙古草原遊牧生活的新鮮感
这才叫风淡云轻,其实我很想看城市跟草原交错的故事片,但目前看到的都是草原。
你能咬到自己的心手么?
这是一个原生态的、关于人与自然、童真、轮回、信仰、真善美的电影。摄影中光与影的处理真的太美!
7.5/10。简单、淳朴、贴近自然的影片,贯穿其中的转世故事充满了民族色彩。前半部分是对游牧生活平铺直叙地呈现,第64-73min对拆卸、整理、离去细致入微地刻画,结合配乐、吟唱、少对白,积聚着对过往的留念与不舍之情。
就是草原上一家人日常生活的描绘 比较简单 有点粗糙 没有多少剧情可言 但是有它的质朴可爱的真实一面。
网络上的画质太差。太写实了,这可以算是纪录片吧。
一个温暖的人,做了一个温暖的陈述~
不懂,氛围喜欢,小女孩和老奶奶对谈那里,很淳朴的感觉很喜欢。小女孩可爱
略有一点点像风光片,只有一点点。
拜达赖
色盲
2022,标记第1051部
儿童类型片
特别特别温情的和舒服温暖的的蒙古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