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减少大家看到这部电影时的乐趣,这里会尽量少提及电影的对白和剧情。
看完电影最想说的话是:艺珍,你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演员。
回想年初,《妻子结婚了》和《聚光灯》的邀请同时送到她的手中,经纪公司和影迷的意见都是接《聚光灯》。
原因无非如下:一,主播的角色比较吸引;二,电视剧放送时间较长,积累人气;三,《妻子结婚了》题材比较玄乎,观众的反应难以预测。
讨论时艺珍说:“这两部的话,当然应该选择这部电影。
”不过最后她的选择大家都看到了,她同时进行了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
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困境和顺境中都克尽己责,表现出去做好的姿态,更表现出了可以做好的能力——如果有一天她站在了顶峰,我明白,这不仅是上天的眷顾。
说了一些和电影无关的话,因我始终都是艺珍的影迷。
但是《妻子结婚了》的成功,俗套地说,艺珍是很重要的因素,剧本、导演、男主角等等都居功甚伟。
剧情新颖,对白诙谐,表演不折痕迹,镜头丝丝入扣,音乐动人心魄……在这个年头,很难看到一部这么“完整”的韩国电影,没有显眼的瑕疵,却处处是出彩的亮点。
这些,在大家看电影时都可以感受到。
这不是一部在现实中可以被接受的作品,比如我的朋友说:“看了这部电影真的更喜欢孙艺珍了,但如果生活中她也这样,我就不和她结婚了哦!
”哈哈,当然是玩笑话一句。
不过也的确不乏看完电影后铁青着脸出来的大姐、大叔……只能说,如果就将它当作一部电影,暂不用现实生活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可以感受到的大概有很多。
它绝不只是一部“大女人”的YY作。
我的感受,在标题中已经写了出来。
看了这部电影想法何止万千?
好的作品应该都是如此。
写出这个只因它是令我最念念不忘的一点。
这当然和我其他朋友念念不忘的不太一样,所以更值得和大家分享。
这一点是被剧中仁雅的一句话带出来的。
当德熏(第一个丈夫)问她第二个丈夫到底有什么好的时候,仁雅说:“和他在一起,让我看得到未来,让我活得更像我自己的未来。
”活得更像我自己——这是无论谁也不能抗拒的话。
人类社会还需要靠采摘觅食时,女人掌控了社会,包括孩子的血脉;当抡起的铁锤和刀斧变得最有力,一个男人可以拥有多于一个的女人;机械取代了人力,女人也可以在研究室做出改天换日的成果时,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互相结合,安慰心理的寂寞……人类一直向往着自由,虽然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却真的越来越少束缚,一直独立到某一天发现:他们还需要安慰,却已经不需要某一个具体的人。
所以人变成了森林中的树,站在许多树的间隙中,却是傲然独立。
头顶上有充足的阳光,脚下踏着足够的养分,只要用力就可以坦然地生存。
谁再也不想依附于谁,即使倒下,也不愿完全依靠别人的支撑。
我们是独立了,还是孤立了?
想起了琼瑶时期的言情,菟丝花,必须依附在别的植物上生存;想起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她要做一棵在他近旁的木棉,每一阵风吹过,都与他相互致意;妻子结婚了,走得很远,它打破了“唯一”的咒语。
但谁又知道,当人们更加独立,当人们甚至也都不再需要安慰,只需要分享快乐,这个“唯一”又会不会变成无谓的束缚呢?
当然也许现在还不是这样的。
都市中千千万万还在寻觅的男男女女,也许还在痛苦于没有爱情。
谁又知如果这是一个错,也是无法避免的错,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个人的错,和如果你认为《妻子结婚了》是一个错,有着一样的原因。
是有多喜欢孙艺珍才把这部片又看了一遍。
仔细回味,也是一部打着女权主义旗帜而向男权妥协的折衷。
孙仙饰演的这位女主,除了多情以外,简直是男性心中的模范女神:从异性来说美丽性感懂情趣,从老婆来说家务包揽温柔可人情商超高,在婆婆面前表现得百依百顺温柔可人嘴巴又甜,满足了男人对于理想老婆的一切幻想,唯一的不足(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属于自己,要与人共享。
所以男主那么无法接受,却又那么无法割舍。
然而这样一个女人真的存在吗?
她说既然这么追随内心,喜欢谁就要跟谁耍,即使失去自己所爱也在所不惜,这么随性的一个人,为什么对于韩国的男权社会这么接受?
家务包揽,去哪工作也一定要征得男主的同意,在婆婆面前将自己的随性个性全部压抑,伪装成百依百顺好儿媳的样子。
一个感觉至上的人真的能做到这些压抑内心之事吗?
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那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尊矛盾的女神呢?
因为男主是韩国这个男权社会中一个比较传统的典型男性。
要让这样的男人能忍受与人分享,必然要具备传统韩国女性所拥有的美好品质:温柔孝顺善解人意,而又美颜智慧情商极高,如一株罂粟花让人欲罢不能。
说白了其实是满足大男子主义对女性的一切幻想,又从蛋上给男人以致命一击。
尤其在最后无论是孩子问题还是情趣方面的小秘密,女主可能都更偏向男主,也是满足男主(以及代入男主角色的男性观众)的自尊心,所以男人才能忍受蛋上的剧痛,恨之入骨而又甘之若饴。
对男人来说,作为妻子、尤其是儿媳部分女主的极致表现,是男主负痛前行的很大原因,毕竟母亲的地位,也是男权中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种讨巧的设定,固然有商业方面的考虑,但也从很大程度上给本片女权主义打折。
所谓的男主无法割舍之爱,有多少是爱的感性之举,又有多少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让人玩味。
看完这部片已经是半夜一点,本来很困,看完之后脑子里有几个问题却一直挥之不去。
1、难道背叛是爱情的保鲜剂?
2、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如何可以同时说服两个男人接受她那不可理喻的想法的,只是因为他们爱她吗?
3、结局太太太把我雷到了,谎言没有被拆穿,居然在明媚阳光下继续存活着,现实中存在这种故事的机率会有多少?
关于第一个问题。
电影里的女主同时是两个男人的老婆,两个家庭的媳妇,任劳任怨,锅碗瓢盆,毫无纰漏。
在婚前,她的爱情观就是,假若你爱我,那就爱全部的我。
即便我跟别的男人上床,也不过只会更爱你。
男人问:为什么要把你的爱分成两半?
女人答:不,那只是让爱变成两倍。
背叛带来的愧疚,能带来更多的容忍与耐心,可是那真的还是爱吗?
如果说,以前男人背叛之后,会对妻子面带歉意,那么到如今,恐怕连心怀愧疚的都屈指可数了吧。
而女人,报复性的出轨之后,倘若还能回归家庭,心底平静的又有几个?
心中或许波澜万千,但在背叛和出轨的问题上,男人与女人的机率正在逐步靠近,在某些家庭,甚至到了彼此默认的地步。
婚姻真的要靠这样才能抵御失却激情后的死水不惊吗?
我能理解同时爱着两个人,的确有可能存在。
但是,明明什么都知道,却还要默认与另一个男人分享自己的妻子。
这不是爱到没有底线,就可以解释的。
更匪夷所思的是,她从一开始,就没有想隐瞒任何一个人,光明正大,软磨硬缠,活生生俘虏了两个男人。
OMG,ORZ。
顶礼膜拜。
第二个问题。
关于为何会接受。
在最后,男1和男2见面的时候,男2说这孩子是你的,我们有做避孕,我们各自吃各自的。
可是,我就是爱那样的她。
这些话说出来,难掩落寞。
男1听完,顿时从谷底飘起。
他得到了一直想得到的证明,就原谅了全世界,全人类。
有那么一个潜在的情敌在那,这两个男人居然还能理智地较劲,比工作比床上功夫比爱。
他们没有疯癫,慢慢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方式,甚至承认了在这种方式之下的婚姻,的确更有激情,连带性爱质量都提高了。
一个理性胜过男人的女人,彻底征服了两个男人,并让他们顺利的开始相信她的爱情观。
这种强大的洗脑能力,窃以为除非将来男女比例彻底完全失衡,男多女数倍,才有可能施行。
其实,倘若男人生下来就必须面对这样的制度,他们真的就会接受。
SEE,母系氏族,走婚制,那些男人也都没有疯癫。
第三个问题。
最后,男1已经准备破釜沉舟了了。
冲到他们为孩子办的满月酒席上,手里握着证据,高声说:这是我老婆,这是我孩子。
我原本以为那就是结局了。
没想到,在球场,两个男人冰释前嫌,男2居然拯救了男1一直不可自拔的不平衡。
男2比男1更伟大……请允许我崇拜孙艺珍MM演的这位女王。
你坚信着一种信仰,并且成功的让身边的人为之信仰你的信仰。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的。
但是哪个女人能承担那样的撕扯,是否有女人可以在那样的撕扯中还能理直气壮呢?
我想象不到。
我想象不到会有谁可以做到。
尽管现实中,有男人用MBA的学问管理他的情妇团队。
而古时候,皇后就是那个用智慧管理团队的人。
可如今当下并非女权社会,也不是母系氏族。
据说这部片子在韩国凡响非常强烈。
我不相信,同样学历背景阶层之下会发生类似电影这样的故事。
但我知,女人关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的确业已改变了。
那些诺言,那些信仰,以及那些绮梦,都停留在了17岁的夏天。
看完孙姐姐《我的妻子结婚了》,这部08年横空出世的挑战世俗意义上的牢不可破的婚姻制度的影片,看似荒诞大胆,但又何尝不真实呢?
仁雅是那种活的肆意妄为的女人,她无时无刻都在追寻自由就像永远被她抛弃的胸罩,每天毫无顾忌的在男人逡巡的目光中穿行。
她傲娇,自由,热烈,俏皮,离经叛道,有一颗游荡的心,不困于世俗,只是顺从自己的心意,至于别人的目光从不在她考量的范围内。
德勋是活在世俗并且严格遵从人类约定俗成的道德感的人,他像大多数人一样将自己装裱在已经制定好的框架里,上进,忠厚踏实,善良,拥有人类一切喜欢并赞扬的闪光点。
可是偏偏这样的他忍不住被仁雅迷人又危险的女生吸引,她俏皮的话语随着一张一合的小嘴深深的刻进了德勋的生命里,他不管不顾的飞蛾扑火般的奔向这场盛大又热烈的爱情里。
像所有受到爱的感召的年轻人一样,满心欢心的许下一辈子的承诺和期许。
可是仁雅从来是不安于安稳,她跳跃的灵魂绝对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留,她对认真陷入爱情的德勋说,我爱你,但是从来不属于你,我只能保证短时间内爱你,可是未来不一定哦。
面对爱人突如其来的冷水,德勋沮丧又不安,仁雅仍然我行我素的和男男女女夜夜笙歌,天亮时回家,带着不同男人的气息和激情过后的痕迹,不管不顾的快乐着。
她爱德勋,可是更爱自己。
挣扎过后的德勋企图用婚姻束缚住仁雅不安的灵魂,用男人对付女人最常见的招数—婚姻和孩子企图把这个女人拉回所谓的正道。
在经历过无数失败的求婚后,在某一次盛大的足球比赛上,因为一场足球获胜兴高采烈的仁雅迎着阳光答应了爱人的求婚。
婚姻生活很好,也颠覆了仁雅之前的想法,因为德勋她感觉到婚姻好幸福,甚至幸福的想要多一个丈夫。
当她用认真又略带苦恼的声音抱怨道,只是多一个丈夫而已又不是摘星星,德勋所有的自尊和愤怒像开闸了的洪水一泻千里,他觉得眼前他爱着的女人好可怕,可怕到滑稽,一时之间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这复杂的情绪,大吵大闹都不足以宣泄他心里的不解、愤怒、不甘和悲痛。
但是爱一个人爱到极致,宁愿牺牲自己的道德感也要去成全对方的这份宽容,因为仁雅的出现他违背了自己几十年来一直遵守并且习以为常的底线,他悲痛的接受了妻子爱上另外一个男人的结果,并且悲壮的与另外一个男人共享爱人。
这两个男人仁雅都爱,与德勋是世俗上的婚姻,就同这世界上所有相爱的男女一样,与在京则是精神上的交织,她爱上这个和自己灵魂相似的男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于是她心安理得的在爱人的痛苦之上又建立了一座爱的城堡,每天她欢快的穿梭在两个爱人之间,她分不清自己爱哪个多一点,反正爱他们只是爱自己的手段而已。
对于女儿智媛的血缘,德勋像所有普通男人一样,固执的一定要追求水落石出的结果,对仁雅而言是谁的孩子根本不重要,比起结果她更享受过程。
就像她迄今为止的人生,过程的享受永远大于机械的结果。
德勋的固执逼走了仁雅,于是留下两个寂寞的男人互相抚慰伤口,爱上仁雅是他们最大的幸运也是最大的悲哀,他们根本控制不了自己不去爱仁雅,谁会拒绝这样迷人的女人呢?
于是最后他们不约而同德,心照不宣的接受了三人行的结局。
爱是什么呢?
最高等级的爱是克服了占有欲之后的最大的自由与放纵,爱她所爱,尊重她的一切,哪怕荒诞离奇,爱不是束缚,是彼此自由的做自己,永远用旁观者的心态欣赏爱人,陪她看一路的风景,看她沉溺于快乐!
这么毁三观的影片我竟然觉得合情合理,也许婚姻本来就是压抑了人性与爱的机器,而真正的爱必然是自由绽放,热烈生长的。
我们也许真的会同时爱上两个人,一生坚定不移的用责任捆绑的爱在我看来也许失去了本真,只留下了世人称颂的道德。
至于道德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无论男权还是女权,对于这种多方关系者,主动地位的人心中第一位的是自己,被动的人第一位是对方。
男人和多个女人保持关系,因为他想要更多,却不考虑伤害的更多。
女人,比如此片,同样的,她也是想要得到的更多,而不考虑伤害的更多。
爱到底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但我想,至少不是损人(在乎的人)利己。
如果是像此片中的女人或者相同思想的男人,都是在打着爱情的旗子满足自己伤害别人而已…… 记得在《开往春天的地下铁》中那个咖啡吧的小胖子追男主的老婆时,说:“我做人有一条,就是对自己的情感诚实……” 诚实!?
多么光明正大的理由啊!
因为诚实,所以有些人可以见一个,爱一个,不是吗?
诚实啊,对自己内心感情的诚实啊……真是奇怪了,怎么不说是移情别恋,怎么不说想脚踏……唉,中国的语言玩起文字游戏来真是厉害啊,黑的可以变白,白的也可以变黑,总之,最终解释权归某些人,而最终相信这种思想的人也大有人在,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出轨后说是为了爱情呢?
那爱情是什么呢?
也许爱情对于某些人来说,意味着得到享受,而不是付出…… 片中的女主不也一样吗?
对自己“诚实”。
只是最后,她是离去,是为什么呢?
不会是她感觉受到伤害了吧?!
唉……也许有人会说,人性真是很复杂。
不过我想,如果这就是一个人做错事的理由或者借口,那么世界上真的,真的没有任何事是不能用人性来解释的……
只能说女主角遇见了两个“极品”男,我还一直以为最后的结局是那女的跟在庆州的那男的是假戏,以为有啥包袱来着,最后肯定是男主角笑自己的傻和不信任。
可是到结局竟然......现实中是不会有那么极品的事的,你有权利去爱另外一个人,感情的事情是谁也控制不了的,出去溜一圈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不能怪你,但你不能那么贪心的祈求同时拥有两份。
如果你的心飞了,我手上的线断了,那么请你自由飞翔,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题目,请不要那么不知足。
看完孙姐姐《我的妻子结婚了》,这部08年横空出世的挑战世俗意义上的牢不可破的婚姻制度的影片,看似荒诞大胆,但又何尝不真实呢?
仁雅是那种活的肆意妄为的女人,她无时无刻都在追寻自由就像永远被她抛弃的胸罩,每天毫无顾忌的在男人逡巡的目光中穿行。
她傲娇,自由,热烈,俏皮,离经叛道,有一颗游荡的心,不困于世俗,只是顺从自己的心意,至于别人的目光从不在她考量的范围内。
德勋是活在世俗并且严格遵从人类约定俗成的道德感的人,他像大多数人一样将自己装裱在已经制定好的框架里,上进,忠厚踏实,善良,拥有人类一切喜欢并赞扬的闪光点。
可是偏偏这样的他忍不住被仁雅迷人又危险的女生吸引,她俏皮的话语随着一张一合的小嘴深深的刻进了德勋的生命里,他不管不顾的飞蛾扑火般的奔向这场盛大又热烈的爱情里。
像所有受到爱的感召的年轻人一样,满心欢心的许下一辈子的承诺和期许。
可是仁雅从来是不安于安稳,她跳跃的灵魂绝对不会因为任何人而停留,她对认真陷入爱情的德勋说,我爱你,但是从来不属于你,我只能保证短时间内爱你,可是未来不一定哦。
面对爱人突如其来的冷水,德勋沮丧又不安,仁雅仍然我行我素的和男男女女夜夜笙歌,天亮时回家,带着不同男人的气息和激情过后的痕迹,不管不顾的快乐着。
她爱德勋,可是更爱自己。
挣扎过后的德勋企图用婚姻束缚住仁雅不安的灵魂,用男人对付女人最常见的招数—婚姻和孩子企图把这个女人拉回所谓的正道。
在经历过无数失败的求婚后,在某一次盛大的足球比赛上,因为一场足球获胜兴高采烈的仁雅迎着阳光答应了爱人的求婚。
婚姻生活很好,也颠覆了仁雅之前的想法,因为德勋她感觉到婚姻好幸福,甚至幸福的想要多一个丈夫。
当她用认真又略带苦恼的声音抱怨道,只是多一个丈夫而已又不是摘星星,德勋所有的自尊和愤怒像开闸了的洪水一泻千里,他觉得眼前他爱着的女人好可怕,可怕到滑稽,一时之间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这复杂的情绪,大吵大闹都不足以宣泄他心里的不解、愤怒、不甘和悲痛。
但是爱一个人爱到极致,宁愿牺牲自己的道德感也要去成全对方的这份宽容,因为仁雅的出现他违背了自己几十年来一直遵守并且习以为常的底线,他悲痛的接受了妻子爱上另外一个男人的结果,并且悲壮的与另外一个男人共享爱人。
这两个男人仁雅都爱,与德勋是世俗上的婚姻,就同这世界上所有相爱的男女一样,与在京则是精神上的交织,她爱上这个和自己灵魂相似的男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于是她心安理得的在爱人的痛苦之上又建立了一座爱的城堡,每天她欢快的穿梭在两个爱人之间,她分不清自己爱哪个多一点,反正爱他们只是爱自己的手段而已。
对于女儿智媛的血缘,德勋像所有普通男人一样,固执的一定要追求水落石出的结果,对仁雅而言是谁的孩子根本不重要,比起结果她更享受过程。
就像她迄今为止的人生,过程的享受永远大于机械的结果。
德勋的固执逼走了仁雅,于是留下两个寂寞的男人互相抚慰伤口,爱上仁雅是他们最大的幸运也是最大的悲哀,他们根本控制不了自己不去爱仁雅,谁会拒绝这样迷人的女人呢?
于是最后他们不约而同德,心照不宣的接受了三人行的结局。
爱是什么呢?
最高等级的爱是克服了占有欲之后的最大的自由与放纵,爱她所爱,尊重她的一切,哪怕荒诞离奇,爱不是束缚,是彼此自由的做自己,永远用旁观者的心态欣赏爱人,陪她看一路的风景,看她沉溺于快乐!
这么毁三观的影片我竟然觉得合情合理,也许婚姻本来就是压抑了人性与爱的机器,而真正的爱必然是自由绽放,热烈生长的。
我们也许真的会同时爱上两个人,一生坚定不移的用责任捆绑的爱在我看来也许失去了本真,只留下了世人称颂的道德。
至于道德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我敢保证这是我目前看过最让我有想法要写下的电影,使我对韩国人在电影上的看法不再停留在一个巨富和恶穷的两个人故事。
它让我第一次对爱情有了很大看法,不管是未来我们的世界观,道德观怎么变化。
现在对我来说,冲击太大了。
在这个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你可以认为是仁雅的贪婪,幼稚;德勋的懦弱,无能;和在景的无知,悲哀。
这恰恰是对一个女人内心剖析,往往我们都觉得爱情就是承诺,唯一。
可是没有人可以保证不像仁雅一样对其他人存在爱,可能是因为发生在女性身上,才会让我们难解,传统的爱情观告诉我们,爱=忠诚。
其实就是在做数学题,1+1=2?只是电影里出现了1+1+1=(1+1-1)+(1+1-1)+(1+1-1).。。
爱情不存在这个等式,应为1=1+1-1在爱情里不存在。
爱情需要的两个人的付出,两个人的收获。
任何在2以上的东西都是对其他人的不公,你可以爱别人,但你不可以要求你的爱人接受这样的伤害,对于德勋,其实是痛不欲生,他可以怎样?
我只可以说仁雅太幸福了,可这样的事情在电影里很美好。
现实中,男版的仁雅存在。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在找一个平衡点,找到男女在这个社会位置的安慰,导演在告诉我们,你们很惊讶,很抗拒吧??
看看你们自己,是这样吗??
他通过侧面的说明来告诉我们,爱需要唯一,需要忠诚,需要成熟,需要责任,,,好比反问句。。
怎么读?
我不读的我只是喜欢到处收集旧书我买书而且用抹布把它们擦干净然后……拿到太阳底下晒干然后如此摆放在书架上不完全这样有时我把它们抽出来闻一下味道如果你看一下猜谁是金成恩是翻译本人是,这人会扔掉从翻译者那作为礼物而得来的书在这里,看一下这本书1978年6月7号傍晚,下雨天忧伤的知淑这是我的业余爱好好了
没想到这是个讨论开放式婚姻的电影,在韩国男权比较强势的地方从男方角度讲述一女侍两夫的故事估计会被绝大多数人劈头盖脸唾弃,看评价在天朝人眼里也同样是在胡说八道,可惜了,其实细品电影是很认真的讨论两性关系的。
爱是不是一定要占有,婚姻对于爱情来说到底是什么意义,家庭应该如何定义。
电影从一个原来循规蹈矩的男性角度出发,他迷恋一个所谓渣女,似乎是在一段不平等的爱情关系里,不停得妥协于女方各种在婚姻爱情关系里离经叛道的观点,事实上每次被迫妥协后,这个男人在痛苦后往往会从习惯变成默默接受,某一刻还会小小确幸,我不是说这样的方式一定是可行的,而是有时候超过我们认知的离经叛道也许有其存在的可能和意义,也许外人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可取之处,比如女方所谓渣的行为中流露出对感情的真诚,即使她的感情是*n的,还有她对生活的热情,对自己身体和情感最真实的体会而不是逃避。
可惜这样一个很不错的话题被拍的有点啰嗦了,情节的发展和“受害人”单向视角也很容易让人反感, 孙艺珍演技感人,和白夜行完全相反的渣女形象,配金柱赫的确高配,能营造出“受害人”感。
最后一八,当中穿插的韩日世界杯也多少引起别国某些人心里的阴影,起码我翻个白眼,嘿嘿。
倒不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而是拍得不怎么样。再02世界杯,靠,是个有点良知的球迷就很难接受吧。
除了孙艺珍的床戏,不看也罢。。。。
孙艺珍真的好靓,不过剧情好无聊,还是比较新颖的题材
不知所云
我非常坦白地表示 很久以前看这片 就是冲着H去的 于是……除了伪H什么也没有 嘛 孙艺珍的身体很美
荒唐
三观不正!
庆祝皇马夺冠
韩国人的想象力是越来越匪夷所思了。孙艺珍一如既往地单纯地色情着。纯属娱乐。
浪费我时间......
果然重口味。。最后的结果还不够扯,应该是俩男人基了!
无论如何都不合理的剧情,居然这么认真的完成,我太佩服了!这是韩国发明的超现实主义吧?现实世界,中产白领阶层,这种情感根本无处依存。本人看过的最扯的一部电影。无尽的白眼赠予这部神片!
价值观有冲突啊!
换个角度,男人戏女人演
女主应该是我们双子座的吧
节操尽碎
三观不正的棒子啊。。。多纠结啊这是。。。看电影不如看影评。。。
喜欢足球的女人都是疯子!
怎么韩国最近流行一女侍二夫么 即使过程容许 结局也不该那样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
这是我看过的三观最不正的爱情电影。它不科学的地方在于,爱情都是自私,没人能忍受别人和自己分享爱人;它科学的地方在于,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希望是故事里的女主,希望能爱更多人,也被更多的人爱。结论就是:爱情必须平等,一夫一妻或者二夫二妻都行,但千万别一妻二夫或者一夫二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