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铁藏描述自己的手穿过风抚摸过宝塔的情景简直太有意境,而关于画师的想象世界显然电影的内容还是不够展现出来的不过好在导演没有贪心为了内容舍弃影片的完整性,不过在女主人被地狱图吓到到最后解决的情节有点太多虎头蛇尾可能是受时间的局限吧,如果拍成分集动画显然会成神作?另外三段的电吉他一个开头一个妹妹死去太有违和感,不过最后转场成现代的东京还是可以的
百度上查了下百日红,原来俗名是“紫薇”花,于是很鬼畜地想到了某电视剧里泪眼婆娑的台词,还好本片导演取了这花的小名,毕竟女主阿荣和格格的性格还是相去甚远的。
故事发生在1814年的炎炎夏日中,地点是充满活力的江户街头,以两国桥畔来往的人群为起点,最后十分呼应地在两百年后东京两国桥上收尾。
看着过去现在交错的场景,是否有种《你的名字》即时感。
《百日红》里的登场人物虽说都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名家,但又与各自头衔毫不相关,刻画地着眼点也从未在大师的作品上多做文章,浮世绘好像成了摆设背景,代替呈现的是一幅以父女姐妹亲情为主线的江户风情画。
就在你以为这就是个关于“画师的美好日常”故事之时,电影又是基调一转,配上椎名林檎的歌声,开启了百鬼夜行风格。
前后穿插的几个灵异故事都十分有趣。
一则讲的是,父亲北斋为了忽悠吉原花魁小夜衣说出自己会脖子离开身体的奇闻怪谈,转述了曲亭马琴的一个唐朝聊斋故事。
说自己画了妖怪后,半夜会忽然看到自己的手抽离身体,拨开草原,穿过桥底,摸到五重塔顶。
他很害怕手出去后再也不回来,就去了和尚那里请和尚在双手上画满经文,这才恢复了正常。
因为之前看了《出逃女》的电影,所以对马琴同志有些兴趣,做了些调查。
葛饰北斋当时除了画浮世绘外其实还为了赚钱玩跨界,去做了一阵插画师。
那时的插画师和现在一样,负责在当时的一些滑稽本和戏曲中,根据原作者的说明和指示,来画插图。
葛饰北斋还和马琴同志组过一个团,出了《新编水浒画传》《近世怪谈霜夜之星》《椿说弓张月》等一系列作品,进而一跃成名。
插画虽然只是读本的附带产物,但读本广受好评后,使得文学插画的价值也随之提升。
所以北斋的走红可以说得益于曲亭马琴。
据说北斋还有一段时间一度寄居在马琴家里,想来也算是好基友吧。
葛饰北斋结过两次婚。
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在世人眼里就是个古怪宅。
他租了间破屋一心作画,不做饭不打扫,脏了就搬家,也是够豪的。
穿着不修边幅,毫无大师之风,有次和弟子善次郎去喝酒,善次郎跟陪酒女介绍眼前这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斋先生时,陪酒的都哈哈大笑,表示不相信。
即使如此,阿荣对老爹和自己的笔腕还是相当自信的,觉得只要有笔一支,筷子两双就能存活于世。
电影中除了女主角阿荣,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寄住在尼庵中学琵琶的小女儿阿犹。
阿荣对天生盲眼的妹妹宠溺有加,在她的眼里,阿犹虽然眼盲但其实可以看得到很多东西。
所以即便母亲觉得不可思,她还是给妹妹买了金鱼供她玩赏。
而阿犹也好像真的看得见一般,带她坐船穿过桥底时,还会抬头仰望。
电影并未明确解释北斋为什么不愿去见病重的小女儿,他可以整天游手好闲却不愿回家瞧阿犹一眼。
阿荣一直说铁藏是个胆小鬼,爱哭鬼(铁藏就是北斋),侧面解释北斋不愿见小女儿的原因是不愿面对失去,所以干脆不要拥有。
虽然不能十分理解这种父爱,过于技艺精湛专注眼前的人可能反而看不见整个世界吧。
虽然他们画着浮世,但又似不在现世,活于自己的另一个世界里。
最后百日红凋零,阿犹化成一阵风,跟着善次郎最后一次一个人去看了父亲,便永远只活在姐姐笔下的画中了。
对于女儿阿荣的画,父亲北斋的评价其实是很高的。
她代替父亲画的作品,世人已无法分辨;北斋自己也说女儿的画技在某些地方甚至已经超越了自己。
有次北斋交不出龙的画作,就对大客户任性地说自己画出的龙升天了,啥时回来说不定。
搞得取画之人急得做好了切腹的准备,最后还是由女儿来擦屁股。
真如影片中所说,画龙时不能在脑内凝思,也不能用笔尖尝试,需要静静等它降临,一气呵成。
阿荣真的等到天龙临世,云从中翻腾的利爪和鳞片,仿佛跳跃入纸。
阿荣画技虽好,但受题材限定,发挥有限。
北斋常画春宫图,就说女儿的春宫图缺乏灵性,女人还好,男人却只能模仿老爸的笔法。
那也不奇怪,你让一个没有性生活的大姑娘画小黄书这是要了命的想象力吧。
然而要强的阿荣并不乐意,她不管画什么都想画好,性格上来说她有着不输父亲的倔强和大条,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
历史上她由于婚后因为嘲笑了同为画师的丈夫技术上的缺点,所以被丈夫提出了离婚,在那个时代也算是相当有现代精神的新女性。
因为在作画这件事上她有着绝对的内心秩序,为了画好春宫图,她准备去青楼田野调查。
这个思路也是绝对够牛逼,要知道在保守的古时候女人去青楼需要何等勇气,足以可见作画对阿荣来说即是生存意义。
当然阿荣也有小女人的一面,电影里女主暗恋一名画师叫魚屋北渓。
可是女主羞于主动表达,还性格傲娇,在对方亲密拉她到伞下时犹豫地推开了。
你说你该使用洪荒之力的时候却娇羞了,倒是拿出闯妓院的胆魄来啊。
连眼盲的妹妹也在寥寥几句闲聊中感觉到了姐姐对鱼屋表现出的不同,但那时阿荣却觉得一片迷茫未确定。
有次万字堂的老板助攻,送了两人戏票。
阿荣一开始犹豫不决,偶遇了爱慕自己的歌川国直,一边和他参拜浅草寺,听着他抖M的告白,这才惊觉自己爱的还是那人。
最后还是扔下炮灰的歌川和两碗凉粉,奔向戏院,却很恶俗地看到魚屋身边走着另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
哎,女汉子也逃不出偶像剧套路。
魚屋北渓也是北斋大师的门人,最早以画狂歌本插画出名。
他一生有3万多件作品,十分多产。
歌川国直则是名家歌川丰国的门人,也是戏曲家春亭三晓的弟弟(《出逃女》中也会提到),最早学习明画,因为为北斋的魅力所感染后开始画浮世绘,后期还和永春水合作画了不少作品。
两人风格都属肉系,想必很合。
一部电影这样一看,其实浮世绘画师圈也挺小的。
最后这段朦胧的算不上恋的三角恋就此结束。
两国桥上,阿荣扔了戏票。
阿荣有个怪癖就是喜欢看火灾的壮观景象,像善次郎喜欢女人,老爹喜欢甜食一样属于个人爱好。
犯罪心理说纵火犯都是从爱看火灾开始的,而且纵火犯通常有性方面的缺陷,希望这不是真的。
我们姑且相信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所以我理解阿荣的癖好只是作为一名画师的职业素养而已,咳。
在后面的日子里,她一如既往地为父亲代笔,画着不曾体验的春宫,画着自己也不相信的极乐世界和地狱世界。
这里电影还插了另一个灵异故事来说阿荣画技太好。
说阿荣画了幅地狱画好像真的一样把女主人吓得半死,直到北斋连夜在地狱画上加了一尊佛才平息了鬼怪。
身处地狱仍然可以被救赎,但异世界又岂是凡夫俗子能看到的。
最后讲讲浮世绘,浮世即为俗世之意。
浮世绘就是日本的风俗版画。
在江户时代以前写做「忧世」,讲这些画多为忧虑世间,表现人生变化无常、虚幻渺茫的内容。
浮世绘最早始于16世纪后半期,内容多为在京都的庶民生活,美女人气偶像,花魁歌手演员,八卦娱乐等题材,后来又在流行的大众读物里常被用于插画。
电影中说到的美人画,当时是以江户都市女性为题,就是现在屌丝男憧憬向往的女神海报。
到18世纪,浮世绘作为大众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随着人民生活的丰富,题材也扩展到享受旅行快乐的风景画,或明信片等。
由歌磨北斋这样的伟大画师,重新赋予其艺术性,更为世界所认可。
浮世绘最初由单色黑为主要构成色,以线条描绘技法为主要画法。
随着后来使用的色彩渐渐多了起来,早期手工绘制的方法无法满足大批量的需求,从而诞生了木雕制版,多色印刷的技法。
多色印刷的浮世絵被称为「锦绘」。
在制版过程中,版画技术也逐渐进步,画作从单色发展到可以使用丰富多彩的颜色,继而形成了成熟的浮世绘制作技法。
浮世绘虽然制版的过程比较花时间,但一旦完成后就可以大量印刷使得一般民众的文化发展得以推广。
19世纪末是西洋绘画技法发展的全盛期,涌现了大批文艺复兴时期的名画家,而当时欧洲画家对于把当成包装纸一样来用的浮世绘一见钟情,其丰富表现张力的线条,简洁的颜色使用,自由的想象力,东方的构图要素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过去西洋画的主要题材以宗教和写实为主,看到有如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东洋画后是数不尽的新鲜感。
笔者有幸参观过一次位于静冈的东海道广重美术馆,火车做到东海道的由比站下,步行15分钟就可。
虽说由比是个小得可能让一般中国人觉得像个渔村的地方,但可别小看它,它可是全日本第一的盛产樱花虾的港口。
有机会去的朋友一定要尝一下渔夫刚捞上来的新鲜樱花虾,配上一旦姜葱酱油变成盖浇饭,或者放在油里一炸变成虾饼,那个香气逼人,鲜美可口,难以忘怀。
由比站下来后走不到10分钟就有一个小店,小店每天只开几个小时,笔者比开门提前半小时到就已经排长队了,非常火爆。
回到说美术馆,这个能冠以江户时代的著名浮世绘师哥歌川广重(1797-1858)之名的地方是日本最早的美术馆。
在美术馆中也可以亲手体验版画的制作过程,无法现场制作的朋友们可以上维基百科上看一下制作方法过个干瘾。
当然中国版画的起源比日本更早,技术也更发达,在中国的许多美术馆里也有同类型的体验课程,不用兜个圈子舍近求远。
东海道广重美术馆收藏品当然如其名所示,主要以歌川广重的代表作东海道系列浮世绘为主。
他的这套作品内容是歌川广重沿着东海道游历时画的游记绘本。
有点像古代的《孤独星球》系列。
其中“由比”是他的作品“东海道五十三”中的一站。
作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如果你途经由比,务必要去看一下“薩埵峠”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登到山顶,远眺海景,想象一下当年歌川广重看到的景像。
山顶还有他笔下的由比浮世绘,可以对比下如今和200年前的风景有何不一样。
<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图片17><图片18><图片19><图片20>
太好看了,它不是那么完熟精致,但就好像 你不能指望一个人手上包着丝绢sy,是有点电波系的 细腻到骨子里的文艺片。
好像松散的结构很受诟病,没头没尾、东打一靶西打一靶的散漫叙事,没有收束,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就是 很对我胃口啊!
可以说,简直 被击中了,浅淡的 善感温柔,浅淡的深痛苦难花魁模样的男妓梦见巨大的佛像从远山外踏来,践踏地上求乞跪拜的人如蝼蚁,留废墟往前走远。
“极乐世界真的存在吗?
”阿荣,他们一同安静地注视昏暗里画得拙劣的佛画像。
他活得多么辛劳啊,他亲吻她后便睡着“数到一百 我会醒来”没有醒来“姐姐,我是会下地狱的”目暓的妹妹阿犹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
阿荣抱着她,握画笔而粗糙的手抚摸着她羸瘦苍白的手指,把脸埋进她旧式的齐耳短发里。
“留长吧,我可是梳头发的好手哦,我给阿犹”她们在小棚屋里喝热茶,一个小男孩为失明的阿犹打下树上积雪,簌簌点起她笑容帐顶上的螳螂 镰刀收割生命“它温柔吗?
”“嗯”“可爱吗?
”“嗯”“我会下地狱的”分明是在问死亡,死亡温柔吗?
死亡可爱吗?
阿荣地狱变的屏风引起火灾和灾厄,宅里的深埋罪恶,女主人的般若。
因为全是苦痛 绝望 北斋添上观音 有了希望北斋的双手在黑夜里漫游 花魁的头颅里是拘困住的雪女扔下桥的戏牌 和暗恋沉没活着 活着 活着 美丽 残酷 愿 望 词语的意义 心内有火而外只有烟。
后来的阿荣,抱着过去 悲伤 死掉的梦想尸骸 新长的皮肉 渐次叠成盔甲。
漫不经心,坚不可摧,转身淹没人海
最近看了一部動漫電影,「百日紅」,很是不錯。
本來想寫一篇劇評的,後來在網上读到一個叫陸坡的人寫了一篇,料想我寫的話,也大概如此,無甚新意了。
这部动漫改编自杉浦日向子的同名漫画,原著作者是一位早逝的江戶風俗研究專家,她以漫画的形式来描绘江户时代的风俗人情。
不论从漫画本身的浮世绘技法,还是杉浦其人其貌,甚至包括她逝於47岁的壮年年纪,坊间人称她简直是从江戶時代直接穿越而来的。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百日的红花本身就有丰饶与盛极的意味,背后自然是凋零与死亡,或许杉浦在冥冥中已经感到这灿烂妖娆的人生如同浮世绘的斑斓色彩,死亡才是生命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筆。
<图片2><图片3>
<图片6>
从父亲铁藏一直不去探望失明的小女儿阿犹,到阿犹病重时铁藏终于回心转意,顺着这条线,关于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也就是铁藏的那些看似散乱的故事,就被串了起来。
简而言之是两个部分:一是对作画的热情,二是对家人的亲情。
先说对作画的热情。
首先是不停地画。
为了专心画画,铁藏从家里搬了出来,和同样以画画为业的女儿阿荣住在专门的画室里,不烧饭,不打扫卫生,垃圾装不下就换下一个地方,简直是清教徒一般的自律。
其次是有好奇心。
为了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好奇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
铁藏做到了这一点。
听说请阿荣帮忙画像的花魁半夜里脖子会变长,又或者斗酒赢了以后可以看某个女子背部了不起的纹身,铁藏想都不想就去了。
保持好奇心绝非易事,特别是人成年后建立起了一套价值体系,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中得到解释,好奇心也就丧失了。
以画龙的故事为例,按照科学的说法,同住在画室里的池田善次郎无疑是对的,“这世上哪里有龙,不过是龙卷风”。
但是铁藏坚持认为可以从云里清楚地看到爪子和鳞片,善次郎反驳说那只是看起来像,铁藏教训道:就是因为这样你才画不好。
怎么才能画好龙?
片中讲了一个唐朝流传的画龙诀窍:龙和其他生物不同,捕捉的方式也不同,要默默等待龙的降临,等它到来,一口气下笔完成。
如果不信,这完全就是胡扯,如果相信,阿荣就是这样才画出了一条精彩的龙。
在保持好奇心这点上,阿荣也很出色,每有火灾她必赶到现场去看,看“无处可去的大火凝成一团一下子消散”这难以言表的景象。
再次是有大局观。
热情因为有“热”,往往让人误以为是一种癫狂的状态,但其实不是这样。
如果有机会看看画家们的底稿就会明白,哪怕再抽象的画作,都是不断尝试谋篇布局的结果。
如果要给这个过程一个命名,我想可以称为“大局观”。
在这个大局观下,需要解决的一个最简单又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才叫把一幅画画完了?
电影里关于地狱画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阿荣受客户委托画了一幅地狱画,客户很是满意。
但不曾想,女主人从此却有了癔症,甚至差点引发了火灾。
当大家以为这是阿荣画功太好、画得太像所致时,铁藏不以为然:会带来麻烦的画,就是画功不好的证明。
看了底稿后,铁藏指出了问题所在:画得痛快,却不懂得收尾。
所谓收尾,就是在画最尾部一群苦苦哀求的人们面前,立了一尊菩萨。
再来说对家人的亲情。
铁藏与家人的相处方式的确令人称奇,但他并没有因为追求艺术而对家人不管不顾,首先当然是经济上的支持,铁藏和阿荣用两支笔,养活了铁藏的妻子和女儿阿犹。
关于阿荣对阿犹的感情,影片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述,其实这也是阿荣重新理解父亲铁藏的过程。
与之相比,关于铁藏对女儿们感情的描述则比较间接。
先说阿荣。
前面提到阿荣画龙,其实这幅画最早是铁藏受人委托画的,阿荣在旁边抽烟边观摩,当铁藏大功告成题写落款时,阿荣一个不小心,让火星掉在了画纸上,当下额头就冒出汗来。
铁藏手头的笔顿了顿,沿着对角线画了一条黑线,一声不吭地就出门了。
出去干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阿城接受采访时说侯孝贤人很好,从不在工作人员面前发脾气,拍得不顺自己走出去找个地方锤墙。
铁藏拙于言语,但不代表他没有感情。
再说阿犹。
阿荣一直以为惜命的父亲固执地不愿意见到病人,以至于不愿意看到失明且体弱的阿犹,阿犹也一直因此自责,但事实并非如此。
阿犹病重后,铁藏连夜为她画了一幅画僻邪。
得知阿犹去世后,铁藏呆坐在台阶上,望着天空自言自语:那家伙的眼睛和性命,或许都是被我偷走的呢——电影关于阿犹去世这一段故事的处理非常好,非常轻盈。
可惜的是,这最深的自责,阿犹不知道,阿荣也不知道。
虽然叫《百日红》,但铁藏终究没能敌过“花无百日红”的自然规律。
影片末尾,阿荣交代铁藏的结局时说:“虽然铁藏想活过百岁,却死在了九十岁,就在他死的瞬间,他也在说,只要再活十年,不,只要五年,就能成为真正的画师。
”但是,正如影片一开头,阿荣对着一树灿烂的百日红花所言——拼命绽放,欣然凋谢,这不已经足够了么?
从前认为浮世绘因其夸张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展现得更多的是庶民文化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想必没有人会在一幅浮世绘前驻足流泪吧。
然而百日红是一幅浮世绘背后的浮世绘。
江户是一座桥,桥上人来人往,忙碌的和果子商贩挑着担子,桥洞中却传来悠远的三味线,乐师在渔舟上悠闲地一坐摆着弦。
涓涓河水流淌而过,街的这头,是艺妓花魁妖艳而华贵,开朗游女享乐主义,这头,是粗茶淡饭障子起落,夕阳斜照木屐并排,一面浮一面世。
休憩,只见木盆中的金鱼悠游不自知,哆嗦老人独自照看旧茶铺,日复一日的是平淡;而螳螂静守着要去彼岸的人,灵怪在简陋的日常中伺机而动,无处不在是的怪奇。
那阵风,谁来过,那场月,隐约而现,是朴实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最纯粹的寄念。
也正是这样一个与万物生灵生生相惜的民生民话,才有了现代人所缺失的感受力,才给了光怪陆离一个空隙。
起身,为那夏日蓑笠下等候的鸟儿放生,牵手踏过雪后鸟居的万籁寂静,到底是分明的四季培养了细腻,还是温柔的心灵洞察了诗意。
生活在自然的尺度中,更多的是不可知不可控的随遇而安,山茶花落,阿荣也渐渐懂得了善始善终,也懂得了离别。
这样的时代给葛饰北斋带来了贫困却也赋予了画师无限想象的空间与天马行空的素材。
经济社会所决定的风景在江户这样一个舞台上竟也是充满意境和灵性。
那些曾经真切生存过的痕迹,那些喜怒哀乐,那些瞬息万变的生老病死,竟真的因一幅画而残存、再现。
仿佛阿犹不用眼也可以看到的金鱼,仿佛那双穿越荒野自由伸展的双手。
感叹这都不过是世俗百态吧,传奇人物的故事并不传奇,却料神奈川浪起,潸然泪下。
今天本来是想看完《空想新子和千年的魔法》接着看《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结果没想到自己下载的资源是另一部同名真人电影,在网上看了一通也没找到,沮丧之余把《百日红》当做候补给看了,没想到竟然觉得超好看,非常喜欢,想起了《混沌武士》。
翻了翻评论都说觉得配乐出戏,我觉得《百日红》的音乐真的超棒。
《百日红》这部电影是在去年听说的,当时就很想看。
刚刚恰巧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来百日红就是紫薇的别名。
在网易云上搜了半天,只找到一个片尾曲的音乐原声,也是本片的主题曲,名字叫《想看到尽头(最果てが见たい)》,一个叫椎名林檎的歌手唱的,很厉害的样子,回头多听一些看看。
片中配乐好像各种风格都有,交响乐比较多?
音乐方面我不太懂,感觉听到了很多管弦乐器的声音,影片中的音乐该高亢的时候高亢,该低沉的时候低沉,绝对是对剧情和画面起了正向作用的,有几处配乐简直绝妙,反正我是很喜欢。
《百日红》里的画面也超美的,景色细腻,建筑逼真,光影、人物画得特别美,尤其是女主接手帕的那个画面我真是被惊到,反复看了几次(粗眉毛哈哈),妹妹也好看,像是精灵一样。
花魁的脖颈更是美得不像话,男妓也好看,还差点开车哈哈哈。
剧情的话,确实四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是最后所有的碎片都连起来了啊,妹妹那里触动很大,而且这个电影就是有点奇幻色彩,我觉得这样的剧情刚刚合适。
没有强行感情线,没有强行催泪,女主失恋那里的音乐和画面太好看了,最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真是酷,看着很舒服呢。
话说,这个也算时代剧吧?
哦哦,忘了说最开始的画龙,桥上的风景,还有那个河面上的《神奈川冲浪里》。
真是羡慕会画画的人呐。
总之就是特别喜欢。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龙牙居遁(唐)1814年,日本江户时期,一个爱画画的糟老头子和他闺女住在一起。
俩人不爱打扫卫生,东西丢得到处都是,两个人,两支笔,四双筷子,即可。
画师女儿继承了父亲独立又古怪的个性,她不拘小节,爱抽烟。
一个不小心,烟灰落在老爹刚完成的画作上。
额,老爹愤怒画了一道杠傲娇的老爹拒绝重画,闺女只能冥思苦想,龙咋画捏?
阿荣接到去吉荣画花魁的任务。
老爹嘴上傲娇说不去,身体诚实的跟着走了。
听说花魁半夜脖子和头会与身体分离,守在旁边寸步不离观察。
发生火灾,阿荣跟着人群跑去,边静静欣赏边思考如何画出震撼的色彩。
阿荣画的地狱图令买主家里日夜不宁,老爹过去,淡定的在画上加了地藏王,从此相安无事。
为了画出优秀的春宫图,未出嫁的阿荣不惜代价去亲身实践体验。
90多分钟的电影,跟随阿荣父女,一群江户众生相徐徐展开,两位优秀画匠魂娓娓道来。
绞尽脑汁画不出真龙的阿荣,只好静静等龙到来。
画龙有个诀窍,用笔尖乱涂画不好,就算在脑中凝练也会失去神韵,只能这样默默地等待着它降临,等它到来,就一口气下笔完成刻意追求往往不可得,尽力之后仍未达到期盼的结果,这时只需默默等待,随遇而安。
正如王维在《终南别业》里写道: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何须愁怨,不妨坐下安然欣赏云起云落。
饱含悠然的禅意,也蕴藏在电影各处。
阿荣幼小的妹妹阿犹,生来便是双目失明。
雪上加霜的是还体弱多病,一直寄住在寺院里。
阿犹的脸上总是挂着清空安宁的神情,站在桥上用耳朵感受热闹的人群。
坐在船上小心翼翼用手撩水,听着姐姐描述河水与大海,脑海中勾勒出父亲画笔下的神奈川冲浪里。
思念父亲,可考虑到父亲望见自己时内心的痛苦,还是不见好了。
眼瞎心灵,善解人意,是对阿犹最好的注解。
陪伴阿犹的点点滴滴,也是阿荣内心最柔软的时刻。
妹妹在雪地里玩久了不小心摔倒,虽是虚心一场,阿荣还是忐忑不安。
但看到妹妹玩雪时绽放的明媚笑颜,又甚感欣慰。
想起父亲没有勇气面对失明又重病的阿犹,喃喃自语“真是胆小鬼呢”。
<图片4>
庭院里的百日红花谢花开,阿犹还是不可避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从始至终,阿犹都是安宁沉静的姿态,真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铁藏见到落下的山茶花,知道阿犹找来了,鼓起勇气直面小女儿的死亡。
与樱花一向承载物哀之美不同,百日红的生机勃勃象征阿荣与铁藏对绘画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们一辈子做自己热爱的事,未曾迷茫,坚定目标一门心思往前冲。
一边经历生活的碎碎念,一边咀嚼灵感,将内心感悟转化成一幅幅不朽画作。
百日红的绽放与凋零,见证了父女俩与绘画相伴的一生。
人活一世有如此执着信念相随,足矣。
百日红所描述出来江户时代的风情,在当今的浅草地区还能略感一二。
三度拜访东京,有一周的旅游,也有三个月的短住,加起来在东京呆过的时间也有一个季度之长了。
新宿涩谷充斥着华丽着装的少男少女,自然略显浮躁;品川是浓浓的商业气息,从穿梭在大街上的西装革履就能感受出来;六本木和赤坂的酒吧,则是上流社会的情调,免不了煞有介事和做作;上野的博物馆和动物园,又太过于古董了。
只有这浅草地区,充满了某种人文的情调,让我百去不厌。
今天的主题是百日红,而不是浅草,所以就不应当在浅草上花太多笔墨。
百日红讲得故事支离破碎。
与其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故事集,不如把它看作是描写江户时代的一部风俗志。
具有时代特色的浮世绘,以及每幅画卷后的民间传说故事;向北斎致敬的“神奈川冲浪里“木版画,还有跨越隅田川的木桥上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声音。
自然不用提充满历史考究的着装,江户时代的传统住房,还有早期浅草仲见世的商铺。
百日红笔下的江户,既有色彩浓郁的夕阳下的火烧云,也有冬季雪景下静寂的河川;这是江户的自然美。
百日红笔下的江户人,既有醉酒后口出狂言的善次郎,也有勤奋好学却在男女之事上率直天真的国直;这是江户的人文美;百日红笔下的江户场所,既有国色天香的艺妓家中,也有人来人往的集市桥上;这是江户的风俗美。
我们感受江户的美,不仅是视觉上的。
通过阿荣的妹妹,我们也享受了听觉和触觉上的享受,如此处理,甚是巧妙。
而撑起整篇故事的女主角阿荣,有着如今被称为女强人,女汉子的气质。
争强好胜,努力好学,又技术精湛。
在对待与人相处上,她性格率直任性,处处透露出强势;然而形成反差的,是那一套浅色的朴素的和服,以及她对待妹妹时大和抚子一样的温柔。
若是喜爱这样的女主角,光是看着她的个性,就足够让人赏心悦目了。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浅草。
全片的末尾,阿荣一人在江户桥上独白。
百日红仅用了一个短暂的场景说明了,阿荣和她暗恋的初五郎的故事不了了之,而阿荣之后虽然结婚,却也落下了离婚的下场,与北齋度过余生。
这一段描写,阿荣的面无表情,更加给她的故事抹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而在我看来,比起阿荣的一生更加悲哀的,则是最后江户的木桥和穿梭在木桥上的人们,一瞬间变成了如今的浅草---新建成的吾妻桥,天空树,以及在隅田川行驶的略显突兀的宇宙飞船摸样的游船。
这一幕,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对于江户风情和优雅的缅怀之情,也油生出一种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哀伤。
百日红与川端康成先生所著的《浅草红团》,是有这异曲同工之妙的。
两者中的人物,与其说是故事的中心,不如说是作者用来展现当地风情的工具。
我们通过人物的所见,所听,所闻,感受着江户的每一处独特的细节,也从中感受到美感。
江户时代的魅力,在如今的东京,应当说已是荡然无存了。
然而请大家拜访一下浅草地区,不仅仅是浅草寺和游人如织的商店街。
跨越隅田川的吾妻桥,上了年代的东武车站,还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力车。
再南下,去往两国地区和著名的江户博物馆看看,想必可以略窥江户的一二来---这将是在我下一次东京旅行的重点之一。
而我下次再回东京,也务必会住在浅草吧。
个人感觉一般吧叙事过于松散,要是有结构性就更好一些了。具体的精神传达还是不错的。
1.原惠一主要作品。2.葛饰北斋与女儿。情爱的萌发与春宫图的涉足。3.日本桥,吉原,花魁,盲眼,恶魔与梦境,天堂与地狱。
几个故事之间找不到逻辑关系,好像应该拍连续剧,而不是电影
An odd mix of incredible tender, well written, subtle human relationships, some out of surrealist scenes that don’t contribute much to the plot or disclose. Her relationship with her sister is reverting, the animation is lovely, the unpatronizing script writing is fantastic, but I was left with this feeling of inclusiveness,wonder why I watched it.
代沟,动画定位倒像是给本土孩子的小故事,并不是先入为主的文化课。
这日常散的没边了……
神神叨叨的。
2.5
音乐辣么满
故事线简直支离破碎
松重丰跟杏再组父女搭档,江户浮世绘画师轶事,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与态度、出版商催稿什么的跟日本当代漫画家生态相仿,有几个故事挺好玩,神怪出没,还有荣姐一黄花闺女为了画好春宫图不惜舍身嫖鸭,不过整个片子太像单元剧连播,段落衔接生硬,结构略显松散。3.5
“这么一直划下去,会到哪里?”
个人觉得阿荣后期的画技已经和北斋不相伯仲。特别是那副《吉原格子前》对光影的描绘 场景的透视别有一番风味
散!主演声优选错了 找个专业声优吧 更适合拍成剧 音乐是最亮点 以上!
預期中是畫家技法+靈魂成長勵志片,雪地的那一幕都開始覺得是部超唯美神作了,可惜後半部敘事太亂,草草結束。feel lost.
平淡中不乏波澜,适合需要安静的人看。虽然未曾感受过,但有种浓烈的情怀在里面。当今漫画家笔下的古时画师。
德川幕府晚期的江户浮世绘画卷:画师、艺妓、大名、商贾、姐妹、父女、佣人、廊桥、酒屋、市集、书店、园游、辟邪、春宫。怪力乱神,生活琐记。即便不时有物哀之情,但总是一副市井蒸腾的俗世乐土气象 #配乐离谱,叙事太散,好在画风细腻细节动人,全片还算好看#
这么说吧,完全是意犹未尽,你可以说是没头没尾,但是就是很喜欢。动画表演的各种细节带出浓浓的情感。
故事过于松散和随意,给人一种散漫的感觉,画风好有什么用,又撑不起来整片。
美术家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