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话题之前,首先从“角色”这个角度出发聊聊我评价作品质量的标准。
角色塑造对作品质量的影响究竟有多重要?
回想起来,被我"视若珍宝"的日本动画,至少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之一—— 1.【角色在剧情行进中得到了明显的成长】 很多人因为听说了《命运石之门》的“神作”之名,而抱着看“烧脑科幻悬疑片”的心态前来观摩,最终却落了个大失所望批判一番的下场。
这其实是“安利”与“被安利”双方共同的责任,且不说很多同类型科幻悬疑片(《源代码》、《明日边缘》之流)的上映时间都晚于《命运石之门》,用这种标准来评价石头门根本就是舍本逐末。
石头门的真正看点在于——你可以全程站在男主的视角去纵览整个故事,在每一个细枝末节之处去感受主角内心的变化,成为屏幕之外的另一个“孤独的观测者”。
你会看到一个可能是动画史上最讨人喜欢的“中二病角色”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成熟、如何舍弃又重新找回了自己身上宝贵的中二特质、选择了何种痛苦的方式去承担他所应承担的责任,最后陪着他一起迎接故事的高潮与尾声。
动画版《命运石之门》是真正用24集的篇幅只为描写好一个角色的作品,并且做得非常成功。
精彩且逻辑基本自洽的剧情,只是在此基础之上的锦上添花罢了。
《寄生兽》也是如此,遥想当年《东京吃货》第一集的末尾,金木研成为介于人与非人的存在、撕心裂肺地质疑着自身存在的意义时,我是非常期待着这部作品的后续剧情的。
但作品本该探讨的东西却在此之后就戛然而止了,多方势力相继登场、作品架构越填越大,最后造就的结果却只是让本作成为了一具既无剧情、也无深度的空壳,在第二季经费不足到打斗完全沦为PPT之后,更是想不到吃货还能有任何吸引人的点了。
而《寄生兽》完全不同,尽管最开始被预告片吸引去看的我只是抱着猎奇的心理,但故事抓人的节奏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却牢牢吸引了我。
它选择了一条和东京吃货截然相反的路——将故事情节的所有冲突完全放在一个高中的少年身上,在一个非常小的格局之中去处理所有的人物关系。
没有什么战力对比、也没有所谓阵营冲突,这个故事中最强的反派也不过是一只强大的猛兽,放在其他战斗番中几乎连杂鱼都不如,甚至会被一根沾满细菌的铁棍所击败。
但你却能明显看到主角的成长,看到他对何为人类、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所作出的思考。
相似的题材下,吃货和寄生兽完全成反比的作品质量与人气,也是我对吃货评价很差的一个原因(今年年初才了解到无论寄生兽和东京吃货都有《恶魔人》这个共同的father,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不过,《寄生兽》动画的优秀是建立在原作太好的基础之上的,没能超水平发挥还是有些遗憾。
2.【角色之间有宿命联结的深刻羁绊】 我不喜欢宿命论,但影视作品中的宿命论在我看来却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东西——这就是为何《海贼王》的口碑和评分要比《火影忍者》高出一截、而我却始终对后者更感兴趣(当然实际上都没空补就是了)。
火影的两个男主——隶属于同一作战小队、分别是学年第一和万年吊车尾、自小一个众星捧月一个孤苦伶仃、分别师承木叶三忍中的两位、都是六道仙人子嗣的查克拉转生者……两个男人被如此之多的因缘连接在一起,数百年光阴的记忆与羁绊缠绕其中,能将他们分开的事物,在那个世界中不存在。
他俩自打生下来,就是为了遇见对方、打败对方、拯救对方而存在,这是何等动人、何等浪漫的友情啊!
3.【从很多视角共同行进的群像剧】 很多作品都有群像,但好的群像却非常难写。
如果一部作品的群像几乎只能给人留下“全员小天使”的印象,那只能说明这个故事的群像塑造非常失败。
写出一群讨人喜欢的家伙、和写出一群各不相同的家伙,难度系数可谓天壤之别。
我特别喜欢的漫画作者one,比起描写群像,更常做的是用很多回的大手笔去侧重刻画这个章节的主要角色。
但在对酱油角色的处理上,其实也并不含糊,例如“武道会篇”对蛇咬拳斯内克的心理刻画,尽管言之寥寥,却一下子就让这个角色鲜活了起来。
再比如《灵能百分百》中“全员小天使”的肉体改造部,本来大家都是没什么特点也没多少戏份的肌肉兄贵,却因为其中一人突如其来的学霸设定而变得更有趣了。
这种不费多少笔墨、于细节之处轻松完成的人设,体现的大概就是创作者功力和天分的差距吧(画得跟分镜草稿一样还能火到接连两部作品都动画化且大获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
言已至此,我为什么如此喜欢《乒乓》就毫不奇怪了——动画《乒乓》在仅仅11话的篇幅里,写活了Peco、Smile、Akuma、Dragon、China五个主要角色,他们中有的努力但没天分、有的努力又有天分、有的有天分但不努力……在思考乒乓对于自己的意义的过程中,他们都经历了痛苦和挣扎,又最终无一例外地收获了“成长”——或放下重担、或被人拯救。
输了乒乓的,却没有输掉人生。
《乒乓》的故事中,也存在着被因缘际会绑定的主角们。
两个男主Peco和Smile——自小一块长大,从同一家球馆出道,教练年轻时又是类似纲手和自来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叫醒Robot的,只有Hero;而能让Hero重新振作的,也只有Robot。
《乒乓》同样有着天才级的配角塑造,被主角月本吊打后周游世界寻找自我、却最终回到乒乓看台为主角的比赛落泪的路人“看海哥”,就是大家的心头好。
但还有一个鲜为人道的配角,我认为很有意思——主角们在乒乓球部的学长,拥有奇特发型的大田。
大田没有什么乒乓的天分,对于乒乓的爱应该也没有多少,只是抱着“充实高中生活”的目的,才以好玩的心态加入了卓球部,但终究因为能力相差过大,两个主角一入部后他就很快被从正式队员中除名。
故事还没开始就已宣告退场的大田,是极度郁闷而烦躁的,大田出场的形象,被设置为一个“潜在的霸凌者”,他满腔怒气且飞扬跋扈,终日恐吓性格弱气不与世争的月本。
当然,他的霸凌从未落实到行动上,只是摆了摆学长的架子,算不上什么坏人。
后来,大田的高中生涯来到尾声,他选择了继承家里开的小电器商铺。
以这个时间为节点,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他在性格上的转变。
他的态度开始软化,曾经的挑事者摇身一变成了避免纷争的和事老。
在曾经多次扬言要欺负、如今成为校园红人的月本面前,也变得客客气气、甚至有点想要讨好。
我觉得这个角色跟我很像,当然,我指的并非自己身上也有“霸凌者”的倾向。
而是这种身份转变,对于一个刚刚面对社会的少年而言,真的异常真实。
学生时代欺凌弱小的做派,也许曾经给这个少年带来过一种无所不能的万能感。
特别是这种除了“暴力”一无所有的情况。
但他会很快发现关于残酷社会的真相,会知道当年为自己带来力量与安全的东西,在这个世界的法则面前只是一个幼稚的笑话。
得知自己“唯一的长处”变得毫无价值的少年,他会变得怎么样呢?
我想,他曾经的自信会迅速崩溃,生活于他而言将变成一片看不到希望的泥潭,不得已的客套与应酬将使他在正常的社交中也变得退让与保守,他将真正体会到弱者的感受,为昔日的欺凌感到懊悔。
他在“世界”这片无边的黑暗之中,也许会试图挣扎和抗争,但最终会归于沉寂。
静静地守候着接下来可能会燃起的一盏盏烛火,或是一个光芒万丈的、将要来拯救他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校园小霸王、青春期中二病的成长范例,《声之形》的男主也有点像这一卦,而《乒乓》只用几分钟的戏份,就在一个配角身上完成了相似的角色塑造。
再聊聊我最喜欢的角色月本诚。
月本诚作为“表男主”,即使是在《乒乓》这样角色刻画极其优秀的群像剧中,仍然是塑造最用心的一个。
整个故事里,月本经历过三种全然不同的心理状态,它们在其人生中交替出现,并且有着各自的“象征性表示”,三个形态设计得都很巧妙,也是本次讨论的重点——以线性时间轴的演进为顺序,分析月本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活动和对应形态的含义——1.【柜中人】 个体的初始性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生家庭,从角色们只言片语的补充里,我们可以得知月本的爸妈在他很小时就离婚了,爸爸弃他而去,妈妈工作到白天才会回家。
剧集中所有月本在家的镜头,都只有他一个人,“孤独”是他生活的常态。
家人陪伴的缺失造就了其不完整的童年,让基本的“人际交往”成为了令他畏惧的陌生事物,而面对这一挑战,年幼的月本所采取的策略是“索性回避”,他努力去成为被忽视的存在,争取不流露任何感情。
玩着爸爸买的GBA游戏机,便是月本日常的全部。
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如此不合群的月本反而吸引了霸凌小团体的注意,他们给月本起了“机器人”的外号,指使他干这干那,并时常将其反锁在柜子中。
这种遭遇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被锁在柜中的月本——不必应付人际关系、不用倾听外界的声音、自然而然地就能被忽视——反而开始迷恋起了幽闭空间所带来的安心感。
这一阶段的月本,在精神世界的一角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柜子”,他心安理得地蜗居于这个舒适区中,不想做出任何改变。
2.【真正的人】 但没过多久,“Hero”在月本的世界里降临了。
英雄首先赶跑了霸凌者并打开了柜门,从物理意义上将月本从柜子里解救了出来;随后又手把手地教会月本乒乓,同时也教给了月本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有了英雄的守护,精神意义上的柜子也随之失去了价值。
月本不再需要隐藏自己的感情,他可以尽情地向世界表露出真实的自我,开心的时候笑就完事了——会笑或不会,是区分这一形态和其他形态的重要标志。
3.【柜中人】 可再后来,“自甘堕落”的英雄的光芒渐渐褪去。
虽然物理意义上的“柜子”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失去了可依赖之物的月本,还是退守回了精神世界的“柜子”之中,又一次隔绝了自我与外界,不再流露真情实感,失去了笑的能力。
这是月本的成长过程中历时最久的一个阶段,长到足够让“Hero”忘记月本之所以被称为“Smile”的真实理由。
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月本仍没有放弃呼唤“Hero”的尝试——在他尚未和“Robot”意象建立起联系的 EP1和EP2开头 ,曾有过两次“英雄参上”的场景,而紧随其后的,都是月本在星野不在的情况下,被迫和一群不太熟的同学交流的剧情——这其实就是月本内心世界的具象化表现,习惯于在社交场合依赖“Hero”的“社恐患者”月本,在失去了“Hero”的这一阶段无疑是最孤立无援的。
4.【MA高达驾驶员】 这是故事主线剧情中出现频率最高、时间最长的一个形态,从EP2后半段的“初始化”开始,直接贯穿至EP11的中段。
面对着外部的胁迫(因为看中了才能而差别对待自己的教练),妄图一直龟缩在柜子里的月本遭遇了一个不得不走出柜子直面世界的境地,他在这时选择了呼唤英雄,可失去了记忆与光芒的英雄已经不会再来拯救他了。
为此,他唯有展开一场漫长的自救,以游戏里的机器人主角为原型,月本暂且自行代理了英雄的职能,用冷酷无情的手段解决了眼下的事态。
那为何,我要称这个形态为“高达驾驶员”而非“铁血机器人”呢?
因为所谓的“机器人”,只是作者使出的障眼法。
月本化身成了机器人?
其实没有,他甚至没有离开柜子。
重刷EP2时更加确信了我的想法——所谓“变身”机器人的那组镜头里,柜门被打开之后,月本并没有“走出去”,而是机器人“进来了”,而紧跟着机器人一飞冲天的分镜之后,是一个只有几帧长度一闪而过的画面——教室里的柜子依旧紧锁,指向柜中的箭头暗示了月本的去向——他根本没有离开柜子。
月本回应这一挑战所做出的真正选择是:让柜子本身成为自己的装甲,他“穿着”柜子走了起来。
通过将内心的软弱与温柔隐藏地更加彻底,转而去强调“柜子”的冰冷、坚硬与难以看穿,月本在失去了英雄的世界里,只靠自己获得了某种“坚不可摧”的无敌之力。
对于不知道这个“机体”还有“驾驶员”的人来说,这就全然是个恐怖的自走式机器人了。
但其实在厚重的装甲之下,隐藏的仍然是那个一直在等待着英雄出现的、内心炽热的少年。
5.【真正的人】 《乒乓》最终话,月本等待了很久很久的英雄,终于复活了。
与英雄的一战,让月本彻底冲破了“柜子装甲”的束缚,并重新展露了笑颜。
“好慢哦,Peco” “别这么说嘛,我可是飞奔而来的” 他一直都是真正的人啊,再怎么像机器人,也只是因为“血的味道像铁”罢了。
《乒乓》的“符号化处理”同样是天才级的,作品的5个主要角色都有各自的“代号”,这种标志般的存在将他们与次要角色明确地区分开来,而代号的“数量”则指示了主要角色中的“真主角”——佐久间的“Akuma”、龙一的“Dragon”、孔文革的“China”,都是从姓名或出身中延伸出的代号,象征意义并不大。
而故事中双男主的代号数量就很恐怖了——月本诚对应着“Moon、Smile、Robot”,星野裕对应着“Star、Peco、Hero”。
Moon和Star的说法在作品中被完全隐藏起来了,但我们可以知道它们是确实存在着的——和Akuma、Dragon一样,“星星”和“月亮”的符号在作品里多次登场,是从姓名拓展出的可以印在衣服和球拍上的标志。
且比其他主要角色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Moon和Star在剧情中是有实际意义的,它们还暗喻了两个主角之间的依存关系,月亮只有在太阳(恒星)的照耀下才能发光(反射),若星星不再闪耀,月亮的光芒也会随之黯淡。
Smile和Peco在剧中取代了Moon和Star的位置,作为俩主角最普及的称呼使用。
Robot和Hero则暗示着俩主角的球场风格和角色性格。
表面上看,Smile和Peco各为一组、Robot和Hero各为一组。
但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其中还隐藏着一个交叉对应的关系—— 如上所述,Moon、Star、Robot和Hero在剧情中都拥有和英文词义紧密相连的实际意义的,Smile的含义也在故事中明确指出了便不再赘述,那么Peco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你去搜索的话,竟然还会在百度翻译的例句里看到《乒乓》的台词,看来作为英语单词是绝对不存在的了。
我的主张是,它是Hero的另一个名字(事实上月本哼唱的“英雄之歌”其原曲在OST中就叫《Peco》)——这个和Hero很像的称呼,实际上隐喻着Hero“未完成的形态”,正如Robot也只是月本自我伪装后的结果而已。
“受到束缚的月本与星野”,其代号是Robot和Peco。
而突破伪装与束缚后,“展现出真正自我的月本与星野”,便是Smile和Hero:当Peco重新成为Hero之时,Robot才能Smile。
逻辑明晰的双线结构、主次分明的剧情编排、各自精彩的角色塑造、大有深意的双关台词……再配上这些巧妙的隐喻、符号化与叙述诡计,真正的天才之作恐怖如斯,无才能之人只能望洋兴叹,单纯因为牛逼就足以让人感动落泪。
“写作乒乓,读作人生!
”——一部值得所有人观看的天才之作!
说实在话我才看到第九集。
但是一下子想起来小学六年级学校附近有小饭桌,那里有一个国家队退役的乒乓球教练,我去找住在那里的同学玩认识了他,暑假总会跑到那里去呆着。
他教我时间不长,但我会了很多,我一直记得他就像阿扁和那个黑框眼镜男打的那一场一样,站的离球桌很远,我抽出去的每一个球,他都高高的打回来,以便我再抽一拍。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样的练习,最不喜欢的就是旋转的球。
在看到那场比赛的时候我仿佛就像自己的手握着拍子噼噼啪啪的打回每一球,就连高高飞起的球的角度,也和我那时候看见的一样。
还有午后的阳光,并不平整的水泥地,还有周围只有两层楼高的民国老房子,长满了爬山虎,球掉进去要摸很久。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基本上我每次去找他打球,他都在。
我的期待从没落空过,这其实挺重要的。
他曾经告诉我我很会打乒乓球,让我对自己的乒乓球一直很自信,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连对自己从三岁弹了十几年的钢琴都没有那么自信。
现在想起来他,我其实很遗憾,我一直喊他叔叔,却从来不知道他的名字。
连后来搬走,也没来及和他说一声。
后来除了高中体育选了乒乓球随便打打之后,我再没真正和人打过一场球。
但每次打乒乓球,我都会想起他,我都会和我朋友说 我小时候很神奇的认识了一个乒乓球教练,他很厉害,很耐心。
是我记忆里很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看来我打球或者干其他什么事情,只要是干的好的,一定有一个良师。
或许我只是因为他们,才愿意去干好这些事情吧。
以上接下来可以说动画了……首先中文声优很喜欢,吐字方式很屌很扎实啊,超赞。
第六集拿日语唱起那首歌的时候一个人身在异乡的寂寥感刷刷的往脸上扇啊。
孔君这个人塑造的在我看来够充实,听说原漫画里没有妈妈的角色,动画里加上了。
还加上了妈妈圣诞过来和他们一起的情节。
你让我这只留学狗的心酸往哪里倒。
我他妈也想爹妈飞三个小时就能来给我包饺子。
算了,按下不提。
然后是其他的。
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中国人拎出来单独说说蛮有意义。
其他的就一起说。
到第九集为止我看到的是对才能的推崇,对努力的略微贬低。
没错你是可以很努力很努力,但是很可惜。
就是差那么一点点。
因为你没有才能。
这大概是个亘古不变的答辩题吧。
努力和天分,你觉得那个重要些?
我看到第九集的单集讨论里@苍蓝幻想说:"孔爷啊……不过孔爷真的很像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爱家,爱处朋友,没什么特殊天赋,却非常的努力。
至于阿扁,笑爷那种天才反而找不到共鸣。
看到孔爷输真像是自己,努力的尽头,看到自己的极限啊。
"是啊,你看到自己了么?
你觉得有那么些悲哀么?
我看到了,我也觉得。
但同时我觉得欣慰,我特别开心看到后面孔妈妈的闪回,六个中文大字:你终于…回来了。
其实孔在打乒乓球的时候并没有那么热血,非全国大赛不可,非晋级不可。
他心里一直想就是回家,然后带好手下这帮乒乓虽然打得不好,但是在他打输了之后会躲着看他有没有哭,会在圣诞和他一起唱歌的徒弟们。
他除了乒乓还有更想要的东西,有可能是这些在督促着他进步,也有可能是这些成为了他变牛逼路上的障碍。
而阿扁和笑爷就完全不一样了。
毕竟是主角设定在那里,一心为了乒乓球吧。
英雄和机器人。
没有一个是可以因为感情而不顾全大局的。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配角有了一些感情戏,而主角心中单纯的在向着他们的目标前行吧。
还有什么我再说。
9/10长期以来,乒乓球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将它称为国球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在其他国家人的眼中,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这项运动的呢?
其他国家的乒乓球职业选手又是怎样对待这项运动的呢?
而在乒乓这项运动之中,有天赋的人与没有天赋的人,又各自是如何的呢?
《乒乓》这部动漫,便通过日本人的视角,向我们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进行了展示。
该剧中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堪称一绝。
导演成功通过前所未有的独特表达手法,对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乒乓比赛时的场景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完美展现,佐以独特而又极具张力的画风与表现手法,给观看者带来独特的视觉冲击。
除此之外,剧本也相当优秀,剧情围绕两位乒乓天才主角的成长而展开,却潜藏着诸多对天赋与努力、爱好与职业、童年与未来的思考与描写,而登场的角色虽然不多,却都塑造的有血有肉,尤其是剧中的中国角色孔文革,不仅在日本剧集中拥有着一口难得的流利中文腔调,对他的性格、背景、成长的塑造更是绝无仅有。
独特的画风在一定程度上也拔高了门槛,并非每位观看者都能接受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剧集中的剧情由于表现手法的独特,也显得较为晦涩,尤其是在前中期一直提到的机器人与英雄,都是不到最后便不能理解的信息。
或许观看者并不能在仅仅一次的观看中便获得所有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
受限于剧集的长度,《乒乓》的收尾虽较为完美,但仍给人些许意犹未尽之感。
《乒乓》作为松本大洋漫改的动漫,质量相当上乘,绝对不容错过。
无论你是单纯的乒乓热爱者、日本动漫热爱者还是热血动漫爱好者,你都可以相信它在剧情上的质量。
只要能够接受它独特的画风与表现手法,你一定能够从中感慨良多。
有段时间一句话在知乎火了起来,进而迅速烧遍几乎所有的SNS:你的努力还远远不到能比拼天赋的地步——好像是这么个说法,原话记不清了。
那次被一个朋友看到了,她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却没多说什么加以反驳。
以我对她的了解,大概是因为这句话低劣得不值一哂。
可我偏偏却很是同意。
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漫画,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武士的血统”。
即是说,一个出身平凡的人跟一个武术世家的人相比,即便两个人都付出了同样多的努力,那他们两个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不一样的。
出身平凡的人最多只能到99%的地步,最后那百分之一永远突破不了,而武术世家的人就没有这个限制,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达到最高层的水准。
换句话说,武术世家的人拥有成为绝世高手的所有条件,只要他自己愿意,肯付出,就能做得到。
而出身平凡的人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个高度。
“才能就像是个容器,努力就是往里面灌水,可以一直灌下去,可最后到底能装多少,其实还是容器说了算。
”我最后这样总结道。
她听了后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我当时也没听出来她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而其实,有关“才能”和“努力”这两者的纠葛从我们所有人上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
那个时候,周围所有声音(没有“几乎”)都在不停地跟我们强调:人可以不聪明,但绝不能不努力!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那个“心灵鸡汤”和“成功学”概念还没诞生的年代,这些话被循环重复利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个主题后来与中国特色的二元论思维完美契合,最终总结出所向披靡的那句话:“如果你成绩不好,一定是你没努力。
如果你努力了,成绩就一定会好。
”很多人对此坚信不疑,在无数的打击中怀疑着自己的努力,熬夜,刷题,拼时间,后来的学习甚至就变成了一个“比惨”的过程。
和现在的那些选秀无比地相似。
高中毕业以前我也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可身边却有着太多太多努力不得的现实,逼着我去反思这句话的真伪性。
有次,我问了清华物理男这个问题——这货23岁就在《Nature》上发了文章,所以有绝对的资格来回答。
他想了想说:“如果仅仅是‘努力’就可以‘成功’的话,那‘成功’未免也太简单了。
”当时的感觉,我不知道是该说醍醐灌顶还是三观尽毁。
我一直觉得,虽然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充满了槽点,可没有哪个是比强调“努力比才能重要”更害人的了。
因为它把本来应该是受很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不负责任地只归因于一点,逃避问题,懒于思考,用结果来评价过程,看上去是在不断地夸大、妖魔化“努力”的效用,可实际上,它正是在不停地否认着人的努力。
哦,对了,多年后俞敏洪老师还提出了那番“小草大树论”,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烦透了这般说辞,后来甚至到了只要任何一部作品胆敢表现出“才能比努力更重要”这个主题——或者仅仅作为观点在作品里提到时,我都至少会觉得它是诚恳的,用心的。
而《乒乓》讲述的,就是一个跟“努力”与“才能”有关的故事。
在这个如今仍然不停地鼓吹着“努力”的巨大作用的大环境下,它的出现,着实难能可贵。
一上来震惊全场的肯定是它的画风,刚出来的时候甚至被嘲讽说这大概是二十一世纪最省钱的动画。
其实,它是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漫画原作——松本大洋多年以来都一直都以诡异却鲜明的视觉风格著称。
初看时要多别扭有多别扭,可投入进去却发现,这种画风正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力,它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要表达的东西,与原作相辅相成,独树一帜。
这个故事里,有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者,有天资平庸却无比努力者,还有更多的人,是在这两个极端表现之间。
有的人相对才能多一些,有的人相对努力多一些。
每个人都同样渴望着胜利,并为此付出努力。
这部动画也是我和那个朋友一起追的,看到第六集左右时我跟她分享感受,在表达了对这部动画的喜欢之余,也说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她大多数都同意,只有一点反对:你继续往下看就知道了,其实这部动画的主角,不是笑爷,而是阿扁。
我错愕。
说,不可能吧。
她摇了摇头,神色正经,只说:你继续看就知道了。
直到看了第八集,我才明白尽管我用了我能想到的一切辞藻去称赞它,结果还是低估了她。
你见过那部作品的男主角,到倒数第四集才真正显露身份吗?
而在那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个用来反衬主角的男二。
一般来说,除了情感类,运动类和热血战斗类漫画一个最会被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作品里人物水平的排名。
谁最强,谁第二,谁跟谁差不多,谁在什么情况下获胜的概率会大一些。
通常,在这种排名里,除了主角之外每个人物的顺位都是固定的——主角当然是个不断升级然后走向巅峰的路子了。
而在《乒乓》里,前两集里给出的人物排名和最后简直是截然相反的。
值得欣喜的是,11集的故事结束后,每个人都看清了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坦然地接受了它,走向自己应有的归宿,和自己与世界都能做到好好相处。
基本算得上是一个Happy Ending。
在这个天才如云的动画里,我最喜欢的,却是一个普通人。
他连名字都没有,只出场过三次。
和这番里的其他普通人不同,他早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界限,从来没有给自己订下过任何不切实际的目标。
去参加比赛,也只想着能赢上两场,不那么丢人就好了。
谁知道,他碰上的是笑爷。
刚刚觉醒的怪兽。
一场下来,笑爷就打得他云游四海,反思人生。
若是平常,肯定会被这种主角爆虐喽啰的场面激起热血,毕竟实力差距大到可以“教你做人”地步的也不多见。
可当时我却觉得无限悲凉,大概是因为相比起那些威风凛凛的天才,这个普通人更能让我这个loser成功代入。
在看到自己的所有努力居然脆弱得如此不堪一击后,他远走他方,去了很多地方,企图用这种传说中的方法达到“寻找自我”的目的。
转了一年,未果,回来后,他重新走进比赛场馆,看到昔日的对手如今变得更加凶残。
突然间,泪流满面,因为最后他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仍然是乒乓。
他终于明白,喜欢一件事并不是要把它做到极致,并不是要利用它去换取一些功利上的成就,只要能一直做着它,就足够快乐幸福了。
我很喜欢这个人物,也有点嫉妒他。
因为他在不断的试错后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这其实是种运气,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都得不出这个题目的答案。
而相比之下,更多的人,都无法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放过自己,去找一件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做,比什么都重要。
像阿扁那样,他是这部动画里才能最高的人,可我却觉得,他最大的才能体现在,他不为任何人打球,只为自己开心。
他是真心地喜欢着乒乓。
就像OP里所唱的:“怎能什么也不做就这样消失!
不论何时!
无论何时!
我只想知道让自己惬意的事情!
”大概人生就是如此。
只用短短11集就能打动我的动画真的很少见,乒乓是其中一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乒乓不算是竞技类动画。
它的故事的确是围绕着少年们的成长展开的,但是真正关于乒乓的戏份少得可怜。
我在看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于“成长”的热爱,而非对于乒乓这项运动的狂热。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和体育竞技扯上关系的动画,总是特别能打动我,因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利都非常珍贵。
最初开始看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围绕着“才能”展开的、揭示了世界残忍事实的故事。
但是看到最后,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那么有才能的笑爷(我喜欢这个狂炫酷霸拽的翻译)最后不也没有成为职业球员吗?
而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这一路走来也并非毫无收获,比赛失利之后到处旅游的XX君,最后不也回到了他梦想结束的地方,然后哭着说希望从头开始嘛。
动画的确带着宿命论的色彩,但是也绝对没有在说“没有才能的人就活不下去”这样的话。
从乒乓中看“没有才能就注定失败”的人还真是挺可悲的。
Peco才不是空有才能没有爱的人!
虽然作者对乒乓大概没啥爱,但是Peco对乒乓的爱不可否认——他打球的时候是闪闪发亮的。
动画对于他的塑造真的很棒,当他拿着球拍站在场上时,他也是我的hero。
最后,身为一个中国人看到孔爷被打败心情有点复杂,不过我觉得动画对孔爷相当偏爱啊,给了他很多温情的戏份,冲着这个给监督点赞。
最近在补汤浅政明,于是必然逃不过这一早已被封上神坛的《乒乓》。
预期拉得很高,但依旧深受触动,于是谨在此记录一些随感和不成体系的想法。
前几集,一如既往干练的画风,饱满的人物,经由“乒乓”所联结的羁绊,张弛有道、悄然铺开的多线叙述,很舒适,但仍有所怀疑:一方面汤浅的风格有无作茧自缚,汤浅式演出的抽象性无疑会削弱乒乓这一运动的动作性;另一方面粗暴地简化人物动因,对后续的人物写作有所担忧。
直到ep6,如同半期总结一般的圣诞众生相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没有一集松懈的持续爆发(ep6一直到ep11 前段)。
牛尾的电子节拍总让我想起《社交网络》的配乐,那是丝毫不会停下或减慢的律动。
而汤浅式演出更是将乒乓球台化作了直接对话与交流的场所,运动被夸张和放大,最终在想象力(各种“明喻”-意象堆叠和“暗喻”-表现主义镜头)中得以抽象为私人的心声。
于是,每一场球赛既是基于现实乒乓情境的;又可以看作两个饱满的、带有明确自我理念的人物,在奔腾着接近极限的状态下进行的真诚的交流与随之带来的改变,充满热血而又极度动人的。
ep11,满屏弹幕皆是“读作乒乓,写作人生”。
通常,我会非常排斥一部带着这样“不是xx,而是人生”标签的作品,即便她是美丽的,但其中通常也带着对于xx本身的不信任与背离,以及某种急于升华主题的投机。
《乒乓》使我产生了一定动摇,或许她真的可以写作“人生”,这并不是因为ep11最后的成人后日谈。
我们不妨先回头看看每一个人物的塑造。
的确是非常丰富的群像,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着非常饱满的弧光(就连几乎是工具人的孔也是);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度简化复杂现实是始终存在的,将人物的信念简单归结于特定经历,同时每个主要人物身上都带着作者的一个表达。
但正是这足够简单的信念,几乎像某种类型片(早期韦斯安德森式的?
),可以从繁杂的形式中提炼出真挚而朴素的触感和统一的情绪,于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表达终于结合了起来,非常流畅的(接近复调的?
)体验。
同时结尾的后日谈、过去记忆的闪回和当下的乒乓又形成了交互,并非局限于青春这一特定时期。
再来看看对于“乒乓”的呈现。
角色口里一直念叨着的“天赋/努力”,人物也能清晰地认识到实力差距,作者是想要表达努力<天赋吗?
显然不是的。
胜负结果在这里并不重要(最后一集甚至是通过后日谈的照片来揭示最终冠军归属),乒乓这一载体也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饱满的人物、坦诚的交流、真挚的情感,以及这一路上走过(被汤浅风格显露出)的绚烂。
所谓人生,不过亦如是。
感谢牛尾恰如其分的配乐,不煽情的动情;也感谢汤浅的创见和制作组的劳动,看到那些运动长镜头时总是会热泪盈眶,这是属于动画的奇迹。
发现有想法不马上写下来,就会马上忘掉。
一开始是冲着安利的人说它在讨论有没有才能这件事存在争议(因为最近关于天才,创作者,藤本树之类的话题聊得蛮多的),再加上看到汤浅政明的名字,看的。
看完发现根本不成问题,这部片子也并非所谓的唯天赋论。
在做某件事情有没有天赋这个话题上,大概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里没有办法回避的吧,但是动画片不一样,它可以把更多的侧重点放在努力,友情上面,导致人们容易忽略其实小太阳和影山本来就是天才这个事实中的事实,当然大王在第二部里也有这方面的刻画,但总体来说,这个话题并没有放到一个十分显眼的位置。
乒乓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直面了这个话题。
有些人看了很沮丧,看到佐久这么努力却永远达不到星野的高度,然后就说得了,唯天赋论呗。
其实不是,乒乓在讨论的是,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天赋各有高低,然后呢?
其实是相对冷静地,甚至可以说无情地说出来一个客观的事实,然后围绕这个事实去论证。
而它的结论恰恰是,我们已经知道了天赋各有高低,这个世界就是有某个领域让你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天才,但要知道的是,当初选择这项运动,也不是因为你比别人天才才热爱它的,应该说很少人单纯因为擅长而热爱某件事,我们热爱乒乓,热爱这项运动,是因为憧憬别人,感动,开心。
既然一开始不是因为比别人更擅长才爱上它的,那就更没有必要因为比不上别人而不爱它。
但凡多听几遍op都不至于得出唯天赋论这种结论吧,主旨在op已经暴露得明明白白。
除此之外,它也说了,你眼中的天才,的眼中,也有天才,所谓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吧。
因为他是天才,他承受的压力就小吗?
他真的有比别人在这个领域更轻松吗?
并没有喔,体育竞技也好,创作也罢,更残酷的是,即使是天才也要加倍努力,没有雕刻过的原石,即使初始品相很好,也是没有价值的。
除了对天赋和比较的讨论,有几个运动番一般都逃不开的主题,乒乓也诠释得很好,这些主题安放在不同的角色身上:风间龙一:全身心享受这项运动本身笑爷:尊重对手最好的表现就是全力以赴笑爷,星野:因为有伙伴,孤独的人生中在这里得到救赎孔爷:一两场的输赢并不能决定或者否定全部,因为你一直在朝着目标前进虽然结局不是所有人都进了职业,但基于他们接触乒乓球的初衷,却都是最完满的结局,星野因为单纯的热爱,进而成为了职业选手,龙一卸下了家庭和尊严的重担,笑爷成为教练,让乒乓带给更多人快乐和救赎,孔爷归化了日本,故乡的执念放下,和新的伙伴继续在这行前进,还有人走在了和乒乓再无关系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跑道上。
人生真的很宽阔,我们因为乒乓相聚,但却不止有乒乓。
不是非要拿下第一证明什么,才叫对得起参加了这项运动,为风间或者笑爷感到惋惜,其实很没有必要,他们走在了最适合自己同样也是最想得到的选择上。
包括看到评论区反复有人强调,孔爷的战斗力背景的改动,从原来的青训水平改到省队水平,拼命想证明他没有达到省队水平,拼命想证明国乒的现实实力要更强,看这些人比战力的样子真的很可笑,没有人非要争这一口气好吗?
当然它也不是很肤浅地说,这项运动什么的,塔诺西就好了,它依然会说,最高处有不一样的风景。
这也是运动题材的一个母题了,顶端的风景。
享受比赛本身和消极竞争是两回事,因为“不在乎输赢”,而不去追求更高更强的境界,反而缺乏了竞技精神。
除了各种主题,这部番最大的特色,当然是独特的分镜技巧和表达模式,汤浅真的是非常擅长将抽象的情绪融入到实际进行的故事线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孔爷输掉和主角的比赛那里,以及最后笑爷和主角比赛那段,分镜太绝。
另外那种局部漫画小框取代常规镜头,反而也更有感染力,能够很强烈地表达情绪,可能一部分也要归功于原作者本身很强的分镜编排上。
这是一部创作者值得反复拉片看的好作品,先锋作品真的能让人灵感泉涌,普通观众未必能适应画风,不过也无所谓了。
1我一开始以为是个关于才能的故事后来以为是个关于英雄拯救与被拯救的故事最后才知道 它们都是,而且还是个关于活着的故事因为追求着某样事物使尽全力 机器的外壳脱落 血液是铁的味道2很喜欢的一个地方是,被月本打败的卷毛小哥后来去了海边,去了山(并不是),去了海外,这趟他说没有尽头的寻找自我的旅程在一年后终结,他看着PEKO和SMILE的决赛,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找的就是乒乓——你原谅我好吗——我再也不会离开你了佐久间也好,卷毛小哥也好,没有才能的他们撞到了现实的铁门。
但是啊,没有才能就不能热爱了吗?
不是的。
从胜利的禁锢中走出来,承认自己没有才能这件事,就不热爱了吗?
不是的。
人生的路有很多条。
只能放弃去走另外一条了。
但是爱啊,不会变。
3想要胜利的话。
光是努力是不够的吧,尤其越是接近顶点越是残酷。
那么多既有才能又努力的人也在攀登。
才能到底是什么呢?
到了某个程度就像是入门门票一样了吧。
残酷吧,无奈吧,就是人生啦。
但是没有觉悟的才能,在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入园资格了,心理上来说。
就像是没有觉悟前的PEKO,在什么都没做的现实中逃避了。
乒乓不是鸡汤,也不是反鸡汤。
只是很单纯又很深刻的事实罢了。
4-赌在乒乓球的人生也没什么不好-我才不要呢-我会不会就变成一个平庸的选手了-我反而喜欢呢,平庸的选手长大后的风间和SIMLE的对话我很喜欢啊。
平庸也没什么不好,竭尽全力去追求去体会活着的感觉然后接受人生有的人起飞之后又降落,有的人一直在天空飞。
5另外动画做得真好啊,把动画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汤浅政明很适合啊,乒乓的风格。
声优们的声音也好合适,PEKO的笑和SIMLE的。
每一次对战都看得血脉喷张,尤其是最后PEKO和SMILE的对决。
6SMILE最后成为小学老师真是意外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从一开始SMILE追寻的就不是乒乓,而是PEKO的身影。
当PEKO成为英雄回来之后,SMILE发自内心地笑了。
有人说主角是PEKO,看完漫画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当我看完动画,我觉得主角果然还是SMILE啊。
其实不过是个无谓的问题,只是这么觉得就是了。
7最喜欢的对话是-我回来了-太慢了-我可是飞奔过来的对不起让你等我啦,但是为了不让你等太久,我飞奔来了来吧,一起打有意思的乒乓吧
这个作品不是简单的励志,也不是简单的探讨天赋和努力,他传递了更深的价值观。
先跑个题西方有一个社会观念:一个优秀的人,他的体育一定是很棒的。
之前不太能够理解这个观念,健身之后才渐渐体会到这个观念蕴含的思想。
一方面体育精神里面的韧性和坚持,是做一切事情成功的必备要素。
另一方面,在体育这个领域能更加的直面竞争,容不得弄虚作假。
别的我不清楚,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到处都是不学无术的上层人物用资历和地位耍学术流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改变这个现状,学术标准难订立,学术造假太容易。
而在体育这个领域却没有办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再厉害的运动员也得服老,过了巅峰期后走下坡路大家都看在眼里,到了职业生涯尾期被他人吊打更是常事。
敢下海口敢吹牛的人很快就会成为世人的笑料。
所以体育是一个最能体现“用实力说话”的领域。
扯的有点远,一般体育竞技题材的作品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天赋与努力之间的博弈。
现在这两种观念已经成为了共识:一个是爱迪生的名言,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如果没有那1%的天赋,汗水再多也没有用,体现了天赋的差距是无法用汗水所弥补的。
另一个则是湿乎名言,以我们目前的努力程度,还远远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
这两个认知我也认可,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不过这个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价值观,可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作品里的每个人,他们都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打球?
每个人拿起来球拍的机缘也许差不多,但是在情绪、利益、名声、荣誉、尊严、美色等外包装下,为什么而握着球拍其实各不一样。
所以当这一切外在的因素全部剥离时,当失败狠狠击中握着球拍的人时。
他们才能明白"原来我只是想打球"&“其实我并不喜欢打球”。
所以有的人放下了球拍,有的人重新拿起了球拍。
所以结局很棒,我一点也不为月本没去打职业而惋惜。
结局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每个人走了多少弯路,做了多少思想斗争,最终的结局都是和最初的目的紧紧相扣的。
而且当你热切的追求某个事物,而它又让你感到深深的疲惫与痛苦时,那一定是走错了路。
如果一个人路选错了,天赋和努力真的没什么好谈的。
月本打球是为了快乐和得到认可,所以当他能够不依靠打球而快乐时(结局一个简单的事情也让月本快怀大笑),他就离开了球拍。
风间打球是为了家族的荣耀,所以当家族在商业上最需要他时,他选择了经商(恶魔和风间在洗手间的对话时,风间撒谎说打球是为了个人,恶魔欲言又止,后来风间回到场地后说了真心话,打球是为了团队)。
恶魔打球是为了胜利,当他无法再往前进时,他选择了追求生活。
相比之下,孔爷和星野只是想打球,所以他们能在乒乓球的路上走的更远。
再说说天赋与努力的情况,从片中简单的来看,无疑天赋从高到低是星月大于风孔大于恶魔。
个人感觉星比月略高,风的天赋高于孔,星月远高于风孔。
可是当看到孔前期在国内被淘汰到日本后,接连被月本和风间吊打后,在结局中却取得了高于风间的成就。
在天赋被甩在背后之后想用努力去弥补这条路其实很艰辛,远远超过想象。
可以预见最终孔爷也不会再国际赛场上取得什么成就,更不会超过星野。
但是像孔爷这样,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达到自己天赋的上限就足够了。
动画漫画都看过之后对于这次的动画化非常满足不改变原作内涵的基础上,还加了一些与时俱进的细节毕竟这漫画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作品了至于结局看之前本想着那场比赛谁赢谁输都无所谓了,胜负在这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意义可看过结局再来想这场胜负,却是非peco赢不可了peco赢,这结局是升华smile赢,这结局是烂尾世上蠢货有很多种,同样天才也有很多种胜负也许可以论出英雄,但决论不出天才来有适合站在顶点看风景的天才,也有害怕站在顶点的天才有因为自己的才能而不断变强成长并享受这一切的天才也有因为恐惧自己的才能甚至濒临崩溃边缘的天才peco属于前者,而smile属于后者月本诚(smile),星野裕(peco)一个月亮,一个星星,名字里面大有玄机,也暗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星星虽小(从地球上看小,其实人家说不定很大),但是会闪耀,有动态的感觉而月亮则一直静静待在那里,好像在默默守护着什么没错,守护着自己心里的hero表面上peco是smile的hero,其实smile也是peco的hero或者说smile让peco成为了真正的hero当这个hero还是半吊子水平止步不前的时候,smile的hero消失了所以smile开始变得越来越robot化,变得没有感情但smile坚信有一天hero会回来,hero也知道smile在等着他回来当hero真的回来的时候,不断重复的那句「僕の血が鉄の味がする」,也就是在说,smile脱离robot状态,开始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类了smile只是需要peco这样一个hero,带他走出内心封闭的世界就像小时候peco带着他一起打乒乓球,他开始会笑了长大了也一样,smile希望peco这样的hero能一直闪闪发光,让自己看到希望并不是自己也要成为hero,这不符合smile的性格(典型的INTJ吧)小的时候,peco第一次告诉smile人类的身体里流着红色的血液说:我身体里流着这样的血液,你也一样。
大家身体里都流着这种有铁锈味儿的东西。
也就是告诉smile,你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不是异类,更不是robotpeco把smile拉回了正常人类的边缘从此smile开始有了真正跟人类的繋がり,有血有肉,开始有了感情表现——也就是笑,所以被人叫做smile所以片子里在不停重复他们小时候的那段对话——smile说:我也能打得像peco那样好吗?
peco回答:能啊,我会教你的。
这一方面是说,smile只有在跟peco打球的时候才能真正表现得像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类另一方面也暗示,smile需要有peco这样的hero永远都在那里闪闪发光,好让自己可以感受到人类的存在和意义,但smile不曾想过要自己去当一个hero把一生的赌注都押在某个东西(つまり乒乓球)上面,这种生活style不适合smile就好像独木桥走到黑,没有退路,没有可操控性,实在太不优雅而我们INTJ的smile属于飘在半空俯视众生的姿态,怎么允许自己走向那样的人生凡庸が好き、凡庸でいい、勝利なんか出世なんか名声なんか富みなんか、全部どうでもいいや!
You are my hero. Mr. TSUKIMOTO.
只看卡司就是满分作品,果然第一集就很燃,不知道这些改编的球员现实里的性格也是如此么?什么时候有羽毛球的漫画或动画?
跟我一起念,削(xiao)球手。
没看完,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
七分吧,作画有点创意但是太过中二太过格式化,一切都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故事情节、表达方式都很格式化,友情大于乒乓,最后一集后面是挺喜欢的,他们长大了。日本人大多性格内敛倒很喜欢创造出一些个性张扬到离谱的动漫人物。
★★★☆
没想象中好看,三星足矣。
高开低走。不过画乒乓的动画很少,这部对运动的表现很不错,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孔母子之间的爱描写的很细腻很好,那些送的土气零食,还有做菜,非常接地气的爱的细节,想到这是出自日本人之手,有点惊讶。
画风为什么要这么丑呢?如果是国漫是这个画风一定会被喷死,前面几集感觉还不错,后面就挺无聊的
把天赋描述的不可逾越。马龙是怎么掉到省队的?再做个假设,不接受系统训练,打球不咋地的马龙能打得过孔文革?马龙可是顶级天赋吧?
最后两集就是扯淡
神级分镜 作为运动番真的算不上燃 最后两话完全是「EVA版乒乓」
断断续续看了好几次,还是看完第七集弃了。日和的画风和中国乡土味相搭配,这货居然是日本动漫,实在有点接受无能。关键情节简直莫名其妙。
人设太恶心 动作场面过于简陋 流畅度堪忧 两主角的性格实在是令人提不起兴趣 “笑爷”前几集性格的突变以及为了凸显主角天赋无敌 先是吹嘘孔的实力 之后立刻轻描淡写的看出破绽的这种刻画让人作呕 本来该是令人亢奋的比赛却让人看着乏味异常 如果要看高中生的这种所谓成长 何必看这种碍眼YY片
晦涩之作,非文艺青年还是别看了,故事并不引人入胜,中国人在里面也并没有多牛X
因为毕赣采访里大力推荐了这部以及友邻分上了9,再度燃起对日漫的兴趣。结果下午开始一口气看完,真·神作。
中文名字起的,就不可能这样吧,哈哈哈一对朋友登上巅峰,是何等的高兴天赋,从小学习很喜欢这样的,高中社团,发展自己未来的事业运动简约画风(我是不太追求画风的)
另类,浓烈,鲜明,非主流,实验派的画风。“明明也很努力,明明比他练球时间长,为什么还是输,为什么还差这么远。”不断的失败,有人放下了球,有人捡起了球。
非常汤浅的作品,作为热血漫,战斗系统崩是很致命的。小混混的演出不是很适合竞技体育。
⒈中國省隊的實力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國家對水平啦!→孔文革的配音真驚喜,聽著像童自榮爺爺的聲線,查了下,果然是中國人文晔星配的!那些中文台词也写得挺棒,不晓得是不是也是中国人翻译的?⒉虽然运用特写、慢镜、分屏、奇幻场面等等来手法表现赛事的精彩,但个人觉得奥运会国家队的真实赛事更好看。
两个少年,一个星一个月,一个行星一个卫星,好他妈可爱。虽然也热血也中二,但又很简单、实诚,每个人物的决定和命运细想都令人唏嘘。中国角色能说这么多这么地道的中文,实属罕见,这个角色的存在和刻画甚至使我感到舒畅。汤浅真的是动态的天才,本作中完全融合和超越了TV的动与漫画的静、TV的画幅与漫画的分镜,作画的简繁、色彩,一切元素服务于动作,而一切动作服务于氛围、服务于故事,真想敲开他的脑子看看呀。